般若[宗教術語]

般若[宗教術語]

般若(bōrě),梵語Prajna的音譯。又譯作“波若”、“鈸若”、“鈸羅若”、“班若”、“般羅若”、“般賴若”等 ,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專指: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 在印度瑜伽經典《瑜伽(合一)經》中有明確定義:辨識智慧是消除見者和所見結合併引向解脫之道的方法,通過合一各分支的實踐,不純逐漸減少,知識之光將照亮辨識能力。合一的八個分支:外律、內律、調身、調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這個辨識智慧通過七重分支,到達最後一重。

基本信息

意義

般若一詞出自印度瑜伽,意為辨識智慧,在印度《瑜伽經/合一經》中有本詞的完整解讀。

《瑜伽經/合一經》片段截取:

I.48.這個辨識智慧中,充滿了真相。

I.49.它所獲得的直接知識,不同於推理和聽來的那類知識,亦可涉及特殊對象。

---------------------------------------------------------------------------------------------------------------

II.25.消除無知,則可消除結合。由此,見者可得:解脫。

II.26.消除的方法:持續穩定的辨識能力。

II.27.這個辨識智慧通過七重分支,到達最後一重。

II.28.通過合一各分支的實踐,不純逐漸減少,知識之光將照亮辨識能力。

II.29.合一的八個分支:外律、內律、調身、調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

II.30.①外律:不傷害、誠實、不偷盜、不縱慾、不貪婪。

II.31.這些是普遍的偉大誓約,不限於生命的形態、空間、時間或場合。

II.32.②內律:淨化、知足、自省、自學、順從自然。

II.33.不傷害:如有負面思想擾亂時,培養反向思想來中和。

II.34.負面思想:如暴力等,無論是去實行、去煽動、去認同。它們源於貪婪、憤怒、妄想,

程度或弱、或中、或強,結果是無盡的無知和苦痛。因此,要培養反向思想。

II.35.建立不傷害的思想,便會放棄這些敵意的出現。

II.36.誠實:行為可得享果實。

II.37.不偷盜:一切珍寶將接近。

II.38.不縱慾:精力可得旺盛。

II.39.不貪婪:可得輪迴原因的知識。

II.40.淨化身體:使人不再依戀自身肢體,亦不再依戀他人肢體。

II.41.淨化心靈:帶來心明、歡喜、神凝、感官易控,以及認清自性的能力。

II.42.知足:可產生最大的快樂。

II.43.自省:去除不純,身體和感官可得完美。

II.44.自學:與所望之神性相連通。

II.45.順從自然:順從自然本我純精神,亦可得完美與合神。

II.46.③調身:姿勢安穩舒適。

II.47.放鬆著力點,合體於無限。

II.48.由此,超越二元對立性的干擾。

II.49.④調息:調身穩定之後,調節呼吸的出入。

II.50.或出、或入、或停(三種):觀察它們的方向、長短、頻率。逐漸長緩、細微。

II.51.第四種:超越呼吸出入的現象。

II.52.由此:智慧之光的遮蓋被消除。

II.53.由此,意識適合凝神。

II.54.⑤制感:意識脫離對象,感官也由此脫離對象。

II.55.由此,可得感官的最高順從。

III.1.⑥凝神:意識凝注一處。

III.2.⑦入神:思想一直持續不斷流入對象。(Dhyana:移入對象。舊譯:禪那、禪)

III.3.⑧合神:由此,一直到只有目標顯現,似乎自身無存。(Samadhi:合為一體。舊譯:

三摩地、定)

III.4.以上三者一體:全神合一(總制/入定)。(Samyama:全部統合控制到一起。舊譯:

三夜摩)

III.5.掌握此法,終極智慧出現。

般若種類

般若佛母 般若佛母

以種類而言,般若有二種、三種、六種之別,二種般若有如下之三者:

一、共般若與不共般若。共般若,即為聲聞、緣覺、菩薩共通而說之般若;不共般若,則僅為菩薩所說之般若。

二、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觀照一切對境之真實絕對者;此雖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稱般若;觀照般若,即能觀照一切法真實絕對實相之智慧。

三、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世間般若,即世俗的、相對的般若;出世間般若,即超世俗的、絕對的般若。又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則稱三般若。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斷,了解諸法差別之相對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實相、觀照般若之般若諸經典。又實相、觀照、文字三般若加境界般若(般若智慧型之對象的一切客觀諸法)、眷屬般若(隨伴般若以助六波羅蜜之諸種修行)、方便般若,則稱六種般若。

六般若

般若這個智慧包含六種,就是所謂的六般若,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是境界般若,第三種是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是眷屬般若,第六種是觀照般若。六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般若即宇宙之道法,視為最吻合世界本源面目的最微妙量子組合,般若可以於無形中而認知,亦可以於有形中認知,此有形以量子狀態呈現,構成世間和宇宙的一切真知。眾生也以量子狀態存在,悟道般若之眾生其微妙組合更為輕盈,猶如氣體,可入無形之間。求得般若智慧,即是對道法自然的最終循跡,有如日月星辰懸浮在宇宙中那般自然,無論你在哪裡看到了他們,他們都一直在這裡。

體會方法

六般若是一而六,六而一,無非是回到當下,請大家仔細看佛陀聖像手中的金婆羅華:

①文字般若:“現在請大家仔細看佛陀聖像手中的金婆羅華”這句話是文字般若;

②方便般若:大家仔細看佛陀聖像手中的金婆羅華這個行為是契入般若境界的方便,是方便般若;

③觀照般若:您仔細看金婆羅華的時候行為就是觀照般若,妄想皆無,這時已經遠離了分別意識,就是觀照般若;

④實相般若:這時候您的心靈境界就是實相般若;

⑤眷屬般若:這時候您已經成就了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所以,其它五度當下成了般若的眷屬,宇宙萬法當下成了般若的眷屬,所以是眷屬般若;

⑥境界般若:這時候您的自心一方面沒有妄想,一方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時具備這兩點的現前一念、當下一念就是佛境界,所以是境界般若。

實際上,我們時時處處都生活在自性之中,就是時時處處都具足六般若!

十般若經

《大般若經》《放光般若》《摩訶般若》《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勝天王所說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實相般若》《文殊般若》。

實相般若

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

般若鳳梨蜜心經書影 般若鳳梨蜜心經書影

在佛學的文字上, 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範圍,以及現有的經驗與感覺想像的範圍。

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研究的。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境界般若是對實相般若的認證方式:清涼國師說“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照體朗然,即如如佛。”是說沒有妄念的現前一念心,是沒有想過去,也沒有想未來,只是當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心靈本體的時候,同時具備寂和照兩個方面,這就是與如來相同的心靈境界,這就是境界般若。

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顯現了,天上地下,無所不知。

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

不是憑聰明得來的,是悟道之後的自然流露。文字般若是用文字如實描述法界本體與契入法界本體的方法;是化身佛境界;是分別意識能夠了達的境界,屬於世俗諦。

悟道的時候,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學問好的人記憶力強,一目十行;不會讀書的人,一個字一個字摳。有人看書,眼睛一瞄,這一頁就過去了,一目十行,日記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記憶力更強。當然,這必須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

方便般若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

就是大智慧。比如把最難懂的東西用特殊的一種方法,讓別人一聽就懂,這就屬於方便 般若。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的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自在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

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這就是方便般若。

眷屬般若

是跟著悟道的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觀念來說,是屬於行為方面的。

也就是說,自然發起道德行為,一個人自然就成為至善的人。所謂眷屬就是親戚、朋友、家人等親眷。佛學講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一個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禪定的修證功夫,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眷屬,也就是五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

觀照般若

“觀照般若”是現量契入並安住在法界本體的方法,即現量契入並安住在實相般若的方法,佛陀睹明星時候的意識觀察當下就是智慧觀照,當下就是轉識成智,因為分別心的本性是智慧。

“觀照般若”是報身佛境界;觀照般若當下體驗煩惱的本性與菩提的本性無二無別,是以分別意識當下超越分別意識的境界,將意識當下轉為妙觀察智,屬於勝義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