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寺

竹溪寺

佛教寺院竹溪寺位於中國台灣台南市南鹽埕溪(現名日新溪)。因寺在竹林溪水之間而得名。17世紀中葉始建,竹溪寺為台灣省最早建立的佛教寺院,原名“小西天寺”,因臨竹溪而改名為竹溪寺。曾為清代台灣佛教三大名剎之一。

佛教寺院竹溪寺位於中國台灣台南市南鹽埕溪(現名日新溪)。因寺在竹林溪水之間而得名。17世紀中葉始建,

竹溪寺竹溪寺
為台灣省最早建立的佛教寺院,原名“小西天寺”,因臨竹溪而改名為竹溪寺。曾為清代台灣佛教三大名剎之一。清初至民國初年,該寺為台灣佛教崇仰的中心,有重要影響。竹溪寺前臨溪流,沿畔幽篁成蔭。三川門、拜殿、主殿與後殿均為三層樓,屋頂采歇山重詹的宮殿布局,飾有斗栱雀替、重詹等華麗雕琢,兩側還有鐘鼓樓禪房,內部采西式結構,大門則為落地窗,外觀呈中西合璧白牆綠瓦佇立於溪谷低地,形勢壯闊雄偉,僅存山門為昔日舊構,燕脊重詹,紅磚黑瓦、鏤空雕花,上書“竹溪古寺”,顯得格外古樸。正殿是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後殿為觀音殿,左右羅列十八羅漢旁祀媽祖關帝神像;兩尊白象雄踞拜殿前左右兩側,益增禪林氣息。竹溪寺歷史悠久,寺內題詩聯句和匾額相當多,大雄寶殿內所懸“瞭然世界”,名列府城三大名匾,頗富禪意。

寺廟歷史

竹溪寺 寺內歷史
永曆五年1651沈光文遇颶風漂流至台灣,初播中國文化。十五年延王鄭成功率軍渡台驅逐紅毛為復明基地,經置東都,設承天府並天興、萬年兩縣治理。十八年嗣王鄭經放棄金、廈回台,改東都為東寧,升天興、萬年二縣為二州,裁承天府。是時經州守倡建梵宮於南郊南溪之旁,顏曰小西天。此時有沈光文所詠詩題︰州守新構僧舍於南溪,人多往游,余未及也。可以證明。沈氏窗蝴詩不久因寓諷鄭經之賦被才,幾罹不測,經變服入山為僧,故小西天寺系在二縣昇州之後,沈氏逃禪之前,亦即在十八年末,或十九年初所建,乃台島最早興建之寺院。嗣因南溪沿畔綠竹成蔭,風景宜人,另名竹溪,因是寺名亦隨之稱為竹溪寺。台灣史學家盧嘉興考證,竹溪寺為台灣第一座寺院。據其考正結果,台灣建於明朝時期的三座佛寺中,最早的為竹溪寺,次為彌陀寺,再次為龍湖岩。竹溪寺因年代久遠,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經里人蔡和生倡修,嘉慶元年1796黃鐘岳等再募捐重修,嘉慶二十三年董事劉延貴復修,光緒十二年1886候通判鮑復康再重修一次。日據時代上官玄、林神等人見寺宇破損,殿閣荒無,決心聘一住持整頓。日據時代上官玄、林神等人見寺宇破損,殿閣荒蕪,決心聘一住持整頓。竹溪民間相傳,人死後魂魄要先到寺廟報到,接受初審,根據其生前善惡功過,決定上天堂或下地獄,因此對寺廟裡的祖師爺甚為敬畏;由於祖師爺對於轄區百姓行止瞭若指掌,遇有親人行蹤不明,每每到此求籤問卜。每年農曆3月3日祖師爺誕辰,祖師爺按例於誕辰前夜行轄境,探訪民情。竹溪寺廟成為每年度最熱鬧的就是廟會

走進寺廟

台灣省最古的寺院。位於台南市區創建年代眾說紛紜,一說建於明·永曆十五年(1661),或說十八年末、十

竹溪寺 走進寺廟
九年初;一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所建,或說三十二年。初名小西天寺,以寺旁綠竹茂密,林中溪流激湍,故又名竹溪寺。後遭風雨侵蝕,堂宇陳腐不堪,經清·乾隆、嘉慶光緒年間的三度維修,寺貌煥然一新;復經民初以來歷代住持的增建,遂具今日規模。本寺與開元、法華二寺為清末至民初,全台灣佛教的大本營。竹溪寺原名小西天寺,因臨竹溪而改名為竹溪寺,位在巿區南側,建於明永曆年間。竹溪寺歷經多次整修,現貌為中西合璧,與原貌大不相同;屋頂采宮殿式,大門為西式落地窗,造型特別。正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後殿為觀音,羅列十八羅漢,旁祀媽祖、關帝神像。竹溪寺歷史悠久。值得前往觀覽。竹溪寺依山傍水,竹溪潺潺流過,上有吊橋連對岸,溪畔繁花茂盛,竹林蒼翠,頗為清幽。台灣最早的寺院。永曆三十七年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成功裔孫鄭克塽降清,經設一府三縣,府名台灣府,縣為台灣、鳳山及諸羅等三縣。康熙三十二年台灣府第二任知府吳國柱倡議於寺旁建書院,士庶輦石輸材,諭禁不能止,稱為竹溪書院,經塑肖像祀焉。此據清領後十一年,即康熙三十三年最早纂修《台灣府志》有所記載。該志對清領後創建之各寺年代均有記述,竹溪寺則未記,似非在清領十一年內新建,因年代已久,修志時已無法查考,或未便明記所致,其創建年代即可證實系建自明鄭時期。又據三十年第二任台灣府同知齊體物所詠竹溪寺詩,有梵宮偏得占名山,屼作蠻州第一觀之句,其含義為此寺占得名山且為台島之第一寺院

寺內法師

竹溪寺 寺內法師
嗣因歷年既久,寺貌陳舊,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經里人蔡和生倡修,煥然一新。至嘉慶元年(1796)黃鐘岳等再募捐重修,二十三年董事劉廷貴復修。光緒十二年(1886)候補通判鮑復康重修。民國二年(1913)又經管理人上官宏、林神等聘請捷圓和尚為住持,銳意整修,建蓮花寶塔(舊塔)於寺旁,弘法度眾。十六年捷圓和尚將所積淨財物全部捐出,採取中西折衷型加以改建,後殿上層樓大悲樓,系將大悲咒八句,每句話畫一佛像,共繪成八尊佛像,用以堅定信眾對佛菩薩信心。三十七年上人圓寂,由其高足眼淨禪師繼承住持。眼淨德高望重,徒眾來歸。經開辦佛學書院,培植僧徒,新建蓮池寶塔於舊塔之旁,廣度眾信,復改建廂房樓舍禪室,以供僧眾修持。六十年禪師滅度,由其高足然妙法師接任住持,繼續擴增建設。因大殿歲時浸久,棟桷朽壞,雨漏壁淋,屢修罔效,丹粉陳暗,常圬無功。思更新而式廓擴,企重建復廣基。承十方信眾踴躍捐資。采宮殿式,於六十五年初興工,歷八星霜,至七十二年底全部重建完竣工,續辦佛學院,培育僧才。棟宇巍峨,掩映於翠竹蒼松之間,使此最早之古蹟,勝駕舊日之壯觀,成為古都之一觀光勝地,台南市亦與榮焉。惜然妙大師於七十六年二月十四日圓寂,享年六十六歲。現任住持1992為常定法師

寺內建築

台灣看起來,要以竹溪寺的大殿為最大,寺內主佛為觀音菩薩,寺廟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

竹溪寺 寺內建築
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為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布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沿著這條中軸線,前後建築起承轉合,宛若一曲前呼後應、氣韻生動的樂章。中國寺廟的建築之美就回響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與亭廊的相互呼應之間,含蓄溫蘊,展示出組合變幻所賦予的和諧、寧靜及韻味。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寺廟建築全國各地比比皆是,不論是建築規模,還是建築藝術都是被中外旅遊者所稱絕的。天王殿兩側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個個身披重甲。其中兩個形態威武,兩個神色和善,俗稱四大金剛。現在看這座門樓,它高達20米,寬4.5米,全系青、白崗石砌疊而成的,是一個三層穹形頂的尖拱門,分外中、內三層,在外中兩層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圓形穹頂,有著和我國古建築的“藻井”相類似的石構圖案,頂蓋採用中國傳統的蓮花圖案,門樓正額橫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寫道:“真主秉公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眾天神和一般學者,也這樣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萬能的,是至睿的所喜悅的宗教,石刻,上面記載著竹溪寺的創建年代重修時間以及最早的名稱,門樓頂層是望月台,決定起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圍三面建築回字形的垛子,像城堞一樣,別有風致,平台上原來還有望月樓和尖塔,清朝初年倒坍了。
竹溪寺 竹溪寺
竹溪寺依山傍水,松柏長青,花草遍地,山後水庫截河十幾里,碧波粼粼,涵照萬象。進了山門,拾級而升,各殿門前的漢白玉石獅威猛無比,正殿內供奉威儀莊嚴的貼金諸佛菩薩尊者像,端莊肅穆。偏殿供藥殿佛、地藏菩請看這裡是寺內的宣禮塔的塔址,當年,宣禮塔塔形如柱,高聳奇偉,殿正中,佛祖釋迦牟尼像高踞蓮花座之上,妙相莊嚴,頷首俯視,令人敬畏。這是中國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釋祖像後壁為《五十三參》彩繪群塑,共有姿態各異的大小佛教塑像一百五十尊,表現的是佛經中財童子歷經磨難參拜五十三位《善知識》名師,終於得證佛果的故事。這座內容豐富形象生動的壁塑的主像是足踏鰲背,手執淨瓶的觀世音菩薩,她意態瀟灑,祥和地接受著善財童子的參拜。釋迦牟尼造像靈隱寺的原釋迦牟尼佛像,現在這座佛像是在重修寺宇時,由浙江美術學院的雕塑家和民間藝人們採用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共同精心設計的。佛像高十九點六米,比原先的釋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塊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莊凝重,低眉細目,氣韶生動,極度具風采。藥師殿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藥師佛像及日天、月天。殿左,有重建的羅漢堂,陳列五百羅漢像線刻石。寺院內還有配殿四座立於院落兩側,布局嚴謹,排列有序,形成一組完整的寺院建築群。第三進院為藏經樓,該樓當時收藏明、清版本經卷720餘部,以及大量珍貴文物。竹溪寺自建成、開光以來,寺內香火不斷,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廟會之日,寺內大開道場,寺外搭台唱戲焚香進供者絡繹不絕,前來逛廟者人山人海,三天的廟會,熱鬧非常。每逢農曆,還舉行盂蘭盆會儀式,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放焰口,廟裡廟外,非常隆重

自然氣候

大體而言,台灣全年溫暖四季中以春冬的變化較大,夏秋變化較小,有著最適合旅遊的天氣,年平均溫度約為2

竹溪寺 自然氣候
2度,平均最低溫不過12-17度(54-63℉),所以這裡的冬天看不到靄靄白雪,只有在少數的高山地區,可以一瞥雪花的影子。在春夏之交時每年的時3月-5月,偶受滯留鋒面徘徊影響,有著細雨綿綿的天氣型態,此到訪台灣,要記得隨身帶把雨傘,因為漫步雨間雖然浪漫,但是你可不想帶著濕淋淋的身體旅行。台灣的夏天每年的6月-8月,偶爾會有颱風經過,請你留意氣象報導,因為颱風天所造成海邊波濤洶湧的海浪,絕對不是觀賞奇景的好時機。在秋天的台灣約每年的9月-10月,你則可以縱情於天天的晴朗涼爽里,最適合游竹溪寺。台灣短暫而溫暖的冬天每年的11月-2月,是賞楓的季節,偶爾來襲的寒流,是泡湯族的最愛。四季如春的台灣,是你旅遊的最佳選擇。

寺內佛像

竹溪寺 寺內佛像
寺內佛像包括釋迦牟尼佛、強巴佛、無量壽佛等等。菩薩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他們的造像顯得親切、莊嚴,表現了慈祥、優美、寧靜的審美情調。古代的金銅佛像或其他木質、陶瓷等材質的佛像,在長時期受人們供奉時被煙火薰染過,或是長時期埋藏於地下。只要對其仔細進行嗅別,一般都可以嗅到煙火、發霉或發朽的味道,而現代仿製品則完全沒有這種味道,即便是有些偽品用煙燻或埋於地下等作舊方式處理,也難免露出破綻,或煙火味過濃,或泥土芳香太濃,為行家所識破。大雄寶殿內遼代所塑六尊大佛像,東西排列,正中為毗婆尸佛,合座高9.5米。其東依次為尸棄佛、拘留孫佛、迦葉佛。其西依次為毗舍婆佛拘那含佛、釋迦牟尼佛。毗婆尸佛兩側大佛,高呈遞減之勢,但最低者仍合座在8米以上。七尊大佛皆法相莊嚴,儀態慈樣,令人肅然
竹溪寺 竹溪寺
起敬
,七尊大佛前各有脅侍塑像一對,高2.5米,有的斜視,有的平視,有的仰視,有的俯視神態各異。七尊大佛前的東西兩端,還各有彩塑天王一尊,高3,5米,威武雄壯,剛強勇猛,令人望而生畏。寶殿後門內,有倒坐觀音像一尊,為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重塑;慈眉善目,端莊安詳。大雄寶殿的內牆上全是壁畫。東、西牆上各繪有五尊3.5米高的佛像,北牆上繪有八菩薩像,南牆上繪有十八羅漢像,東南、西南牆角上各繪有千眼千手佛像。這些壁畫,不僅色彩絢麗,而且技法精湛,令人讚嘆不已。每年春節正月廟會(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為全國時間最長的廟會,是遼西地區冬季旅遊的名牌。每當農曆初一、十五及佛教紀念日,來奉國寺旅遊朝拜者更是絡繹不絕,年接待中外遊客30萬人次。這尊佛像高3.2米,叉腳依坐在崖壁上,螺紋長發,身披迦紗,慈眉善目,面帶微笑。古至今,這裡是全縣最熱鬧的地方,逛廟的遊客一年到頭絡繹不絕。人們走進大雄殿,可見主殿內槊七尊大佛,即蓖婆屍佛、尸棄佛、蓖比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舍牟尼佛、迦葉佛六位過去佛和現在的佛釋迦牟尼,神化皇統,鎮攝閭山凌水,以乞求萬世太平

寺內經書

竹溪寺 寺內經書
竹溪寺是小乘佛教的寺廟。這座寺廟雖然不大,占地面積盡3600平方米,但它確實享譽東南亞的著名南傳上座部佛寺。據史書記載,菩提寺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相傳當時茫施(今芒市)長官司長官的大兒子捨棄官位,削髮為僧,修建此寺。竹溪寺不僅是僧人念經、教徒朝拜的地方,而且是傣族民間藝術的一座寶庫。這些藝術不僅體現在建築、裝飾雕刻上,寺內還珍藏著許多傣族不同時期的藝術珍品,如燦爛奪目的壁畫,內容浩瀚的萬卷經書等。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略稱小乘,梵文音譯希那衍那。今學術界沿用之,已無貶義。亦稱二乘,及聲聞乘、緣覺乘。其主要經典是後來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經、律、論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國曾相當流行,中國最早流行的禪數學以及此後的田比曇學成實學俱舍學等,均屬小乘類。中國的律學和唐代創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為依據。現小乘佛教主要流行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高棉等南亞及東南亞各國,他們自稱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號。中國雲南上座部佛教,也屬於這個系統。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內部由於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闡發,先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後,可歸
竹溪寺 寺內經書
納為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從教理義學方面來說,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在乘佛教對“法無我”的理論分析,又可以分為兩大派:一為初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一世紀至五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中觀學派在我國稱為大乘空宗)。它主要闡發諸法性空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各種條件而起,是無自性的,因而是空。但這種空又不是虛無,其假有的現象還是有的。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概念上是實有的理論而發的,也就是說諸法只是一種假空而已。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的理論來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觀。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立的瑜伽行派在中國稱為大乘有宗。它主要闡發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發生一切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

人文景觀

竹溪寺 人文景觀
每當到了竹溪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塵的清淨與安祥,生起了一份莊嚴與寧靜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進入大殿,禮佛三拜,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里,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不解佛教的人,認為拜佛就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實上,佛教是透過拜佛的動作,禮敬佛菩薩,表達對佛、法、僧三寶的尊敬與感恩;同時,拜佛也可同時懺悔自己所造的惡業。所以,拜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學習的宗教儀式。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的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敬禮,故又稱為頂禮。彎腰低頭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當五體投地,接觸到大地時,則令人感動於大地孕育眾生,負載眾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懷著感恩心,以飲水思源的心,感謝大地,感謝一切眾生。而從拜佛的動作,讓人連想到,當人的內心充滿了禮敬、感恩與懺悔時,也有如稻穗一樣的,因成熟而下垂;而拜佛的意
竹溪寺 竹溪寺
義,也就是如此了。現在信佛的人越來越多,每年春節及農曆初一十五等日期,廣大民眾有到竹溪燒香禮佛、祈福求安的習慣。旅遊途中參觀名寺大剎,燒香拜佛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如何燒香拜佛,為使十方善信種植福田、廣獲法益、正善正行,以滿所願,以祈共沾法益。寺廟建築都有許多道門,從哪一道門進入都有講究的。據說只有開了光的寺廟才有資格修十三道門。正中間的三道門,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遊客,進門只能走右邊的那道門,中間那道門叫空門,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進門時,男客先邁左腳,女客先邁右腳,而且這步子,需邁得越大越好。同時進廟內殿宇時應遵循左門進右門出的原則。注意:一定不能踩踏門檻(據說門檻代表佛祖的肩膀,當然不能踩踏)之上。而登臨第1和第6個台階的行禮意味著一心一意和六六大順的含義。禮佛前,先要淨(洗)手。香不能叫買而應該叫請。普通人敬香要用左手持(據說右手不淨,普通人殺生大多用右手,三炷為自己祈福,六炷為兩輩人祈福,九炷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個極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圓滿的高香。先燒香再叩頭。

相關詞條

中國寺廟6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