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在漫長的中華建築史中,雀替是一種成熟較晚的構件和制式。雖然,它的雛形可見諸於北魏,但是到了宋代,還未正式成為一種重要的構件。這個時候它還只是柱上交託蘭額的一根拱形橫木,聽起的裝飾作用很小,並不受人注意。
明代之後雀替才廣泛使用,並且在構圖上得到不斷的發展。到了清代之後。便十分成熟地發展成為一種風格獨特的構件,大大地豐富了中國古典建築的形式。
清代稱為「雀替」,安置在梁與柱交點的角落,具有穩定和裝飾的功能。雀替從力學上的構件,逐漸發展成美學的構件,就像一對翅膀在柱的上部向兩邊伸出,一種生動的形式隨著柱間框格而改變,輪廓由直線轉變為柔和的曲線,由方形變成有趣而更為豐富、更自由的多邊形。於是雀替有龍、鳳、仙鶴、花鳥、花籃、金蟾等各種形式,雕法則有圓雕、浮雕、透雕。
雀替雖然也是由基於力學原理演變而來的構件,不過其後的發展更多時候是由於美學的原因所促使而產生。
由於雀替像一對翅膀在柱子的上面向兩邊伸出。也就使到住頭部份的裝飾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後代的建築都喜歡採用雀替來作為柱頭裝飾物。
在柱頭與梁額交角的地方雀替似乎成為不可缺少之物。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要求,結果就出現了各種形式和風格各異的省替了。大體上雀替的形式可歸納成為七大類,就是大雀替,龍門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騎馬雀替和花子牙等。
在中華建築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華麗。給人印象很深,大有無崔替不成中華建築之感。
天后宮中的崔替有兩種款式即省替與小雀替。這些雀替全部以水泥雕成。配上七彩油漆,具有它獨特的風格。
在茂梅庭,牌樓和歡迎門的大柱頭都有雀替,全部計有十六座。
在鐘鼓樓,走廊間之大柱頭。以及禮堂外牆之半圓柱頭上則配以小雀替,計二百零六座。
由於這些雀替的存在,使到天后宮的柱頭有完美落實之感。
樣式
自雀替在南北朝的建築上出現起,在以後千餘年裡變化出七種樣式。
1. 大雀替:用大塊整木製成,上部寬,逐步向下收分後,在底部還加一個大斗,然後再整體地放置於柱頭上。大雀替在中國歷史上最早見於北魏時期,在以後的各代中除喇嘛教建築外,一般不用這類雀替。
2. 雀替:屬於在古建築上最多見的一個雀替種類,體積明顯小於大雀替,其位置在柱與梁枋交接處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間上多向發展,而向左或右及下發展。雀替在宋代時已較為常見,且多用於室內。從元代開始在室內外隨意使用。明、清時主要用於室外,而室內極少使用。明、清時還在雀替下加了一拱一斗,此為前代所沒有。
3. 小雀替:此類雀替主要用於室內,因體積小,本身造型沒有太多時代性變化。
4. 通雀替:此類雀替的外形與雀替相比沒有大的不同,主要區別在於結構:柱子兩側的雀替是分別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則是柱子兩側的雀替為一個整體,它是穿過柱身而成立的。
5. 騎馬雀替:當二柱距較近,並在樑柱交接處還要用雀替,此時兩個雀替因距離過近而產生相碰連線的現象,騎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裝飾意義遠大於實用意義。
6. 龍門雀替:此類雀替專用於牌樓上,為使美觀,故造型格外華麗。相較於其他雀替,龍門雀替多雲墩、梓框、三福雲等結構性造型樣式。
7. 花牙子:又稱掛落,純粹起裝飾作用。雖毫無力學上的使用價值,但變化萬千,所以常被用於園林建築的梁枋下,以增加園林建築的觀賞性。
中國古建築的相關知識
中國古建築泛指近代西方文明決定性地影響中華文明之前,在中國古文化主導下產生的建築物、構築物、建築方法和相關體制。中國古建築的影響範圍遍及半個亞洲和眾多少數民族地區,在世界建築歷史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
神廟| 斗拱| 彩畫| 瑣窗 | 箍頭| 額枋| 亭 | 藻頭| 台| 廊 | 榭| 垂花門| 抄手遊廊| 廂房 | 和璽彩畫| 門樓| 鏇子彩畫 | 金龍和璽| 枋心| 由額墊板| 龍鳳和璽| 龍草和璽| 屏門| 垂蓮柱| 抱鼓石| 門枕石| 版門| 夾桿石| 牌樓| 雀替| 門簪| 懸山| 影壁| 磚雕| 瓦當 | 捲雲紋 | 空心磚| 畫像磚| 藻井| 照壁| 九龍壁| 鐵影壁| 耳房 | 須彌座| 圭角| 疊澀| 穹窿 | 拱券| 束腰| 牙條| 華表| 望柱 | 朝房| 押魚 | 狻猊 | 行什| 歇山式| 鋪作| 垂脊 | 蹲獸| 戧脊| 重檐屋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