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佛寺

壽佛寺

壽佛寺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大武口區西北約5公里的賀蘭山麓。西靠蘭山,東臨黃河,稱“宇內洞天福地”。壽佛寺借天然地勢,構思精心,建築物錯落有致,布局恰到好處。高約30米的多寶佛塔矗立在大雄殿前,東西兩側梵殿相殿,中軸線相繼是無量殿、觀音樓、天王殿、山門;山門以里的鐘樓,鼓樓精緻玲瓏;山門樓,肅穆莊嚴;全部殿堂,雕樑畫棟,人物山水,鳥獸花卉,百姿千態,形象逼真。寺外左有千手觀音殿;右有藥師如來殿,殿左甘泉二口,左前為靜室,靜室前有東園,圓內有祖塔。

簡介

壽佛寺壽佛寺

寺內殿堂奉華嚴三聖西方三聖地藏彌勒五方漢梵金剛菩薩十八羅漢護法善神等,寶塔供奉七如來,聖像慈悲莊嚴,神采奕奕,栩栩如生,使朝山遊人香客吧為觀止。
此寺肇自唐平陽弘覺國師,幾經朝代更替,祖堂所供師祖牌位已歷二十四代法嗣,迄今已有九百二十餘年歷史。多寶佛塔系唐代建築風格,多次戰亂,屢遭摧殘。然而山壁現佛像,無量顯靈跡:相傳古時此地山壁屢現佛 像,當地信眾遂建殿堂以供之,有求必應,靈感異常。當平羅縣城被攻緊迫之時,俄見無量顯聖,敵退城安,眾生得護,遂建無量殿。又有石像垂淚傳說。相傳古時有牧羊人背一尊石佛像,至此募化建三個“一點金”的小廟(即僅一間殿),人們見石像垂淚,史載目堵者“朝山男女百餘人同知所以,亦法泫淚下不止,”眾善信目擊心傷,共發菩提心,遂立殿宇山門,左廊右廡,巍煥可觀。另外,相傳該寺藏一古碗,上畫一,每於下雨,廟院積水時,碗上的龍沒了,卻見雨中一龍游泳,文革時此碗已丟失。壽佛增最突出的特色是,在同一幢寺中,既供奉諸諸菩薩,又供奉玄武大帝。道教將此與湖北武當山共名“武當山”。建寺時,蒙族信徒亦出資出力,建成梵殿,供奉密宗中的五方佛。故除漢僧外,蒙藏喇嘛亦駐錫修行,遂使此寺在清代已形成漢蒙藏共朝,儒釋道皆尊,禪道密並重的道場。民國年間,尚常有從青藏、內蒙來朝拜的藏蒙喇嘛和信眾,或有朝五台山者掛單歇息。

壽佛寺壽佛寺的盤龍石
壽佛寺歷代僧眾潛心問道,嚴持律儀,代有高僧出名,如溥參、真如、法本、海林、理義、通柏等名僧。近代有“頂門開”(靈性可隨時由頂門出入)的心喜;生而知之(知前生事,生而神靈,幼而絢齊,長而敦敏)的廣煜;麋鹿於座前跪拜之廣炬;斧加頂門而安然無恙的含琮,神通廣大的妙德,火化時留堅舌作證之續早等。此寺在清代興盛之際,常住一百五十多僧人,值心喜大師鼎盛時,最多住二百餘僧。從古到今,每逢廟會祝聖,鐘鼓齊鳴,梵韻徹空,車水馬龍,人如潮流。尤其當重陽廟會,教徒俗人,每逾數十萬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寺中所藏法寶,除《續藏》《頻伽藏》各一部近兩萬卷,尚有大量珍本,我為手抄。每代住持均重視人才培養,以“不得真儒,難得真僧”為論。延聘先生,教以《四書》《五經》 ,先築基礎,再研經論,即重文字般若,又重實證直悟,倡導學修並重。清末光煜在北京“八大剎”之一的潭柘寺求受具足戒時,進宮為慈禧太后講, 《孔雀經》很得賞識,返回時請譚柘寺方丈慶然大和尚求慈禧太后書“御賜大清國寧夏平羅武當山護國壽佛禪寺”黃織長條幅。拒《塞上文壇》創刊號載《寧夏地區佛教音樂沿革》所述,寺中文化、音樂成就之武珍品於文革浩劫中摧毀殆盡。除建築物倖存,僅有唐末密宗金剛菩薩銅像賴信徒力護尚存。
壽佛寺由歷代逐步形成,雖有道教文化,但佛教文化仍為主流,且從未駐錫道教徒,並在歷史上譽為“護國禪寺”。改革開放以後,佛教活動和宗教信眾仰得以正名,政府拔專款修復古剎,四眾善信欣然樂助,再塑佛像金身,恭請《中華大藏經》一部,新雕白玉佛像六尊,保送青年僧人赴各級學院學習、深造二十多人。
壽佛寺前任住持為續早法師(1917-1987年),俗名李志國,原籍寧夏平羅縣人,少讀私塾,精於四書五經17歲家,1937年從含瑞法師披剃,1940年在心道大師座下受具足戒,1948年接臨濟宗第二十五代法。1949年後曾擔任過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寧夏自治區政協委員。壽佛寺現任住持是釋妙詰法師,字智度(俗名許金山)1922年2月生於平羅縣潮湖堡。7歲從師潔真和尚剃度,23歲赴陝西臥龍寺受具足戒,長期任壽佛寺監院,文革時受害致殘。1981年重返壽佛寺任住持,現任平羅縣政協常委,石咀山市政協委員,平羅縣佛教協會會長,寧夏自治區佛教協會副會長。

織金縣壽佛寺

壽佛寺壽佛寺
又名“三楚宮”,位於城關鎮支前路中段東側。始建於清初,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城南移建現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五年(1845)重修。坐西向東。由大殿戲樓廂房及牌坊組成。占地面積約900平方 米,建築面積約610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通面闊21.28米,進深六間,通進深16.2米,抬梁穿斗混合結構硬山青瓦頂。前後帶雙步廊,深1.84米。山牆嵌“重修三楚會館序”碑,青石方首,高2.25米,寬0.9米,厚0.24米。碑座高0.3米,寬1米許,厚0.4米。額題“廟貌常新”4字,每字0.1米見方。首題“重修三楚會館序”。碑文記重修事。立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

秀美

北武當廟壽佛寺坐落於巍巍賀蘭東麓武當山,距石嘴山市政府所在地大武口區市中心五公里森林公園內,占地一萬兩千平方米,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古寺院。

北武當廟壽佛寺的始建年代依現存不完整資料考證還沒能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相對來說,當地人更樂於接受明代正統年間(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建造的說法,按照這種說法,北武當壽佛寺至今五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足以令今人感到無限風光。另外兩種說法一是建於清代順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年),一是康熙四十八年(一七○九年),乾隆、嘉慶年間進行了擴建。不論怎樣講,歷經幾百年的滄桑磨難,北武當廟如今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寧北石嘴山市的風景旅遊勝地,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據記載,武當廟壽佛寺廟宇附近「有泉三道,自地溢出,水清且冽」,因而有「北寺清泉」或「佛寺風泉」之稱,被列為「平羅八景」之一。

壽佛寺壽佛寺
北武當廟壽佛寺北依賀蘭山而建,為四進院落,布局自然和諧、嚴整緊湊,殿塔亭閣集於一體,蔚為壯觀。從最南端的前山門樓向北,依中軸線建有靈官殿、觀音樓、無量殿、多寶塔和大佛殿等。中軸線兩旁有鐘鼓樓、廂房、配殿相對稱,置身其中,感覺到古寺這種結構精細、布局嚴謹和精巧優美的建築風格是一種有氣勢的秀美。置身寺前,則石嘴山市容及山川秀色盡收底,大有心曠神怡、豁然開朗之痛快淋漓的觀感。

以佛為主,佛、道、儒合一,曾是這座古寺的一大特點。然而據這裡的住持介紹說,現在這裡供奉的主要是佛,道和儒的蹤跡已蕩然無存。這一段歷史如何演變已不得而知,但這裡曾經遭受的最大魔難--「文革」期間對文物的破壞,卻是這座古寺揮之不去的慘痛一頁。現在這裡的建築還是明清時期先人們留下的,已然成了無可厚非的文物。但「物是人非」,殿內供奉的卻已是今人一九八四年以後修復的佛龕。

周邊廟宇

北武當廟壽佛寺的建築面積為四千三百平方米。從古寺院的南山門進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靈官殿。據這裡的續 早法師(法師一說,是否就是道教在這裡存在的見證?或可進行考證)記載,靈官殿乃由廓能和尚於康熙四十八年(西元一七○九年)始建,殿內原面南供奉關聖帝君,兩側各為黑、白二虎靈官,朝北供伽籃站像。不幸的是,殿內供奉之像毀於文革,而修復後已是彌勒佛四大金鋼的塑像取代了關聖帝君,今人已不再有緣到這裡拜藹令人心怡的關帝聖君。

壽佛寺壽佛寺
從靈官殿出來僅有幾十步距離的另一座正殿便是觀音樓。這是一座據記載始建於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的古寺,由理義法師(號省仁)主持興建。殿內原面南供奉彌勒佛,面北供奉倒座觀世音菩薩,兩側為善財童子和龍女。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含瑞和尚在此殿上加蓋一層藏經閣,此殿因此改名為觀音樓。如今這裡供奉的是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再向北行約二十米是無量殿。據記載,這座殿宇是省翁和尚啟建於康熙十六年(西元一六七七年)。殿內原面南供奉真武大帝,文、武相分別披鶴氅戴星冠立於後,兩側有站像周公桃花;朝北供奉韋馱像,兩邊為哼哈二將;西牆下供木雕真金貼面三尊佛像,分別為釋伽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如今,面南供奉釋伽如來,左伽業右阿難;前排小像為無量祖師,兩邊四護法;東西牆為十八羅漢;朝北供奉觀音、文殊和普賢三大菩薩。左鍾右鼓,這裡也是眾僧早晚念經誦佛之場所。

在無量殿與最後一座殿大佛殿之間有一座寶塔--多寶塔。塔身四面向前以階梯式凸出,呈梯型結構,共五層,塔的底層入口兩側懸掛著兩塊由木板製成的兩米多長被漆成黑色的牌匾,上面鑲刻著金色楷體書∶「塔影圓明清靜地,鐘聲響徹曦陽天」。由於塔門緊鎖,不得其入,留下遺憾。

壽佛寺壽佛寺
古寺的最後一座殿為大佛殿(也稱大雄寶殿)。據載,該殿於乾隆十三年(西元一七四八年)由廣潤和尚主持興建。殿的前檐廊兩側畫有釋伽牟尼佛從出生、出家修行到悟道、普渡眾生的十八幅畫像。殿內原面北供奉華嚴三聖,中為釋伽如來,左右各為伽業和阿難;面東供奉文殊;面西供奉普賢。原建佛閣上頂有八十八格,每格畫一佛像,稱八十八佛。周壁畫有飛天、人物及諸護法神等。只可惜,文革期間悉數被毀。如今,一尊一九九○年雕塑的來自河北的漢白玉佛供奉在上,佛閣做成於一九九五年。

風景

壽佛寺壽佛寺
壽佛寺壽佛寺
壽佛寺壽佛寺
壽佛寺壽佛寺

相關詞條

中國寺廟6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