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四方碑原坐落於巴州區鼎山觀音堂坎下譙氏老祠堂外一亭子正中央,有
![文物保護四方碑](/img/5/4a4/nBnauM3XzQzM0YTO0cjNzczM0MTMyUDN3IDMwADMwAjMxAzL3Y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四方碑內容
宜興市芳橋鎮扶風橋徐塘田村有一塊四方碑,該碑形體特異,文字內容也少見。1985年,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該碑為縣級文物,並載入1990年出版的《宜興縣誌》。
該碑為青石材質,高1.67米,截面呈正方形,邊長0.6米。四面都有文字,它在藝術、書法、文字內容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該碑正面向西,中軸線上以楷書刻寫陰文“饁亭老農聲歧徐子孺人吳氏之墓”十四個大字。這是一塊墓碑。墓人是“徐子”和“吳氏”夫婦。“徐子”,是徐翽(讀“惠”)鳳,字聲歧,號饁亭老農,別號眠雲道人。
碑的南北兩面,以行草書刻寫陰文《如夢令·自題》詞兩首,先南後北,其文曰:
自笑此生無據,讀破青篇弗遇。甘苦寸心知,羞與旁人訴語。歸去!歸去!好覓青涼國住。
生臥梅花書院,死葬釣魚亭畔。到處任逍遙,了卻一腔愁怨。莫戀!莫戀!獨向天涯遊玩。
碑的東面以楷書刻寫陰文《銘志》:
饁亭老農,非聖非仙。能耕能讀,半儒半禪。甘貧甘隱,亦愚亦賢。斗酒之後,高吟數篇。時歌時泣,似狂似顛。可生可死,自嘲自憐。滿懷浩氣,鐫石以傳。願爾子孫,記我之言。高曾遺訓,永矢勿諼。晝耕隴畝,夕親硯田。保茲世業,奕奕綿綿。
這墓碑俗稱四方碑,其墓早已夷為平地。宜興徐氏以徐偃王為始祖。宜興上陽《徐氏家乘》
![碑文](/img/7/b51/nBnauM3X2UTO1YjM1cjNzczM0MTMyUDN3IDMwADMwAjMxAzL3Y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碑文背後,還有不為人所知的故事,今略述如下:
一、徐翽鳳生三子,依長幼之序是瑤、璣、玲。徐喈鳳無子,以翽鳳之長子瑤為嗣子。因為有著這一層宗法關係,碑正面兒輩的稱呼和排列次序,顯得有些異常,甚至感到困惑。瑤是長子,理當排在首位,但又自稱是侄而不是兒,就是因為他已經嗣出了。
二、這是一塊生碑。所謂生碑,即是為活人立的碑。清代顧炎武《日知錄·生碑》引《西京雜記》說:“平陵曹敞,其師吳章,為王莽所殺,人無敢收葬者。弟子皆更名他師,敞獨稱吳章子弟,收葬其屍。平陵人生為(曹敞)立碑於吳章墓側。此立生碑之始。”這是別人給還活在世上的曹敞立的碑。本文說的四方碑是徐翽鳳健在時親自設計碑形、碑文,並書寫,請石工刻文成碑,由子輩於康熙三十二年八月立在預先選定的墓地上。次年,徐翽鳳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