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獅子山區位於銅陵市東市區,是銅陵市唯一的綜合改革和發展試點區。全區總面積52.7平方公里,人口8.3萬人,轄西湖鎮、獅子山、磯山、新廟、鳳凰山街道和東郊辦事處。
獅子山區交通十分便捷,蕪銅公路沿江快速通道、蕪銅鐵路都穿區而過,正在興建的銅九鐵路和沿江高速
將區域與國內十幾個省市連線,交通、物流集散的區位優勢日益凸現。獅子山區擁有豐富的金、銀、銅、鐵、硫等資源,金屬儲量為100萬噸的冬瓜山銅礦和全國第二大儲量(2.8億噸)的新橋硫鐵礦,有力地支撐了銅陵有色、化工二大主導產業。城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已形成閥門加工製造、照明燈具及電光源、電子元器件、礦業採選、新材料等五大支柱產業,經濟實力也在發展中不斷得到增強,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增幅較大。
地理位置
獅子山區位於銅陵市東市區,是銅陵市唯一的綜合改革和發展試點區。全區總面積52.7平方公里,人口8.3萬人,轄西湖鎮、獅子山、磯山、新廟、鳳凰山街道和東郊辦事處。
城市交通
獅子山區交通十分便捷,蕪銅公路沿江快速通道、蕪銅鐵路都穿區而過,正在興建的銅九鐵路和沿江高速將區域與國內十幾個省市連線,交通、物流集散的區位優勢日益凸現。
自然資源
獅子山區擁有豐富的金、銀、銅、鐵、硫等資源,金屬儲量為100萬噸的冬瓜山銅礦和全國第二大儲
量(2.8億噸)的新橋硫鐵礦,有力地支撐了銅陵有色、化工二大主導產業。城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已形成閥門加工製造、照明燈具及電光源、電子元器件、礦業採選、新材料等五大支柱產業,經濟實力也在發展中不斷得到增強,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增幅較大。行政區劃
獅子山區轄4個街道、1個鎮:獅子山街道、新廟街道、磯山街道、鳳凰山街道、西湖鎮。
歷史沿革
2000年,獅子山區轄4個街道。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51280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獅子山街道18999新廟街道7072鳳凰山街道4041磯山街道13364經濟技術開發區虛擬鎮7804
2004年11月30日,銅陵市啟動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將郊區東郊辦事處區域天山大道(原七壩路)以西、銅蕪路以南地區劃歸銅官山區管轄;天山大道南段以東、銅蕪路以北地域劃歸獅子山區管轄。為便於聯盟村行政事業的管理,將聯盟村整建制劃歸獅子山區管轄(獅子山區在銅官山區內保留一塊“飛地”),即除聯盟村15、16、17、18村民組劃入銅官山區外,聯盟村其他地域全部劃歸獅子山區管轄。東郊辦事處建制劃歸獅子山區管轄。將銅官山區所轄銅陵市第二人民醫院塊等“飛地”劃歸獅子山區管轄。 2004年底,獅子山區轄4個街道、1個鎮。發展規劃
2007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委員和各位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2006年及四年來工作回顧
區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依法監督、區政協民主監督和轄區各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區政府團結依靠全區人民,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以來各項方針政策,堅持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區這一主題,積極適應形勢發展,全力化解經濟發展、企業改制、征地拆遷等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矛盾,努力克服非典、禽流感帶來的不利影響,搶抓機遇,奮發進取,全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圓滿完成了區八屆人代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關於2006年工作
1、經濟成長勢頭迅猛。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億元,比上年增長23.2%;工農業總產值12.4億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工業總產值12億元,比上年增長34.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億元,比上年增長32.4%);工業增加值可達2億元,比上年增長30.5%。實現財政收入1.01億元,比上年增長64.9%。農民人均純收入3920元,比上年增長8%。經濟成長速度位居全市前列,全區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2、開發區建設快速推進。年初,與銅陵市眾幫投資公司合作共建銅陵市再就業工業園;2月,獅子山經濟開發區經省政府批准,並經國家發改委等三部委審核認定為省級開發區;9月,又被省經委、省科技廳相繼列為首批“省級創業基地”和“省級民營科技園區”,為開發區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相繼完成了110千伏烏木山變電所、電信網路、供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實現投資3400萬元。已啟動了二期1500畝土地徵收前期工作。開發區內項目投資成效明顯,一期共引進22個項目,實現總投資1.1億元。16個項目開工建設,已有7個項目建成。東隆服裝、添藝服裝、華安服裝、華蕾服裝等一批服裝生產企業相繼落戶,服裝集群正在逐步形成。開發區基礎設施融資工作有了重大突破,首次從省市財政爭取到專項低息資金1500萬元用於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也是目前為止獅子山區對外最大一筆借款;與徽商銀行建立了政銀合作機制,爭取市政府批准同意成立了雄獅建設投資公司,為開發區發展搭建了投融資的平台。
3、項目投資和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全年預計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億元以上,比上年增長38%以上。新上和技改項目30個。東隆服裝公司、華磊公司、華能工礦公司、毅遠LED電光源等一批項目已建成。興達閥門公司高精密度成形滾輪、紅星水暖公司援外水錶生產、綠緣公司的無公害蔬菜批發中心、順達公司的東方物流園等項目正在建設。過渡園區房地產用地、開發區綜合用地、蕪銅路兩側商住用地、銅都閥門選址新建、潔雅公司無紡布生產、金九公司五星級酒店等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編報了西湖新廟路、西湖衛生院、計生服務樓、銅都智慧型化閥門、新泰電容器、無公害蔬菜等一批重點項目,並積極爭取國家、省、市高技術產業化和基礎設施補助資金。全年共有31個項目獲得了國家、省、市專項資金支持,累計獲得專項資金補助900萬元。在建市50周年慶典暨第九屆青博會上,組織召開了對外合作項目推介會,有9個項目達成框架合作協定,協定資金達16.8億元。招商引資工作全力推進,開展了百日突擊活動,全年引進市內外資金5.78億元,其中市外資金3.7億元。
4、城鄉規劃建設步伐加快。編制完成了15平方公里的老城區總體規劃和3平方公里的獅子山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並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實施。聯盟安置點和車站新區安置點開始建設。爭取國債支持投資約900萬元的“雙朱”路建成通車,學士路、景觀大道、沿新路、北京東路延伸建設順利推進,拉開了獅子山區路網框架。投資70餘萬元的獅子山老城區和東市大道路燈安裝工程於9月底完成,結束了城區無路燈的歷史。老城區供水管網改造於6月底完成,實現了24小時直供水。結合“迎盛事、創三優”活動,對獅子山老城區、沿江快速通道、銅都大道和蕪銅路及北斗山社區違章建築依法進行集中整治;投資36萬元整修了東市大道,最佳化了城區環境,改善了東大門形象。10.2公里西湖鎮“村村通”公路建設全面完工,編制了朝山、農林兩個示範村村莊總體規劃,農村“四清四改兩拆”工作紮實推進,美化了村容村貌。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將於年內全面完成,在全市率先實現村村通自來水目標。加大環境監察力度,項目建設環保“三同時”執行率達到100%,工業污染物排放達標率94%。加大對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加強了對土地、礦產資源違法違規侵占行為的專項清理整治工作。
5、社會事業和諧共進。車口村“村改居”取得實質性突破,聯盟、恆威兩村“村改居”順利掛牌。進一步完善了“以區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成立了“區教育核算中心”和“區教學研究室”,順利完成了所有學校上收管理。西湖中學於9月1日起劃歸市教育局管理。順利完成了國有企業學校劃轉和省市教育督導考核工作。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切實改善辦學條件,“兩基”成果得到鞏固和提高。舉辦了首屆全區國小生運動會,組織學生參加全區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得到了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成效明顯。社區文化活動月活動蓬勃開展,文化市場日漸繁榮。人口和計畫生育全面完成了市政府的考核指標,人口出生率6‰,政策符合率99%,綜合節育率98%,出生人口性別比110以下。繼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農民參合率達95.55%。地方病防治、食品安全、衛生村創建均通過市級考核驗收。西湖鎮計生、衛生綜合樓開工建設,鎮衛生院移交由市人民醫院託管。進一步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安全防範措施,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控制在市政府下達的指標範圍內。區、鎮街辦、村(社區)統計網路建設得到了國家統計局領導的肯定,社區建設獲得省委、省政府表彰,地方志初稿在全省區志中首個通過省地方志辦公室組織的評審,“雙擁”工作在全市處於先進行列,國防動員、文明創建、檔案保密、民族宗教、防汛抗旱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6、就業扶困惠及城鄉。穩步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全面完成市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全區新增就業崗位1800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000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110人),職業技能培訓1200人。城鄉特困群體最低生活保障和大病救助受益面不斷擴大,全區在冊農村低保對象224戶共478人,城市低保2044戶共4664人,全年發放低保金600多萬元。認真落實失地農民養老保障政策,3500餘名被征地農民已納入保障體系,802名到齡農民開始領取養老金。制定了“區救急濟難資金管理辦法”,成立了幫扶中心和再就業服務中心,扶貧助困長效機制逐步健全。大力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兩節”慰問資金達45萬元。積極組織動員社會力量扶貧助弱,36名貧困大學生在區組織的“育才關懷”活動中獲得區屬企業和個人的捐贈;30名國小生獲得馬來西亞新洲媒體記者助學助養。
7、平安建設取得實效。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大力強化平安城區技防建設,在著力構建社區(村)治安防控網、企事業單位內保網、社會面控制網和區域聯防網的同時,出台了綜治信息上報獎勵辦法、綜治幹部向區綜治委定期報告工作制度。各鎮街辦成立綜治調處中心,加強基層維穩信息員隊伍建設,初步形成了黨委政府和公檢法司的綜治、信訪聯動機制。加大信訪條例宣傳力度,積極引導民眾有序信訪,出台了“區信訪事項複查覆核實施辦法”和進一步加強信訪工作意見,規範信訪行為,加大矛盾隱患的排查調處和信訪事項的辦理力度,較好地解決了纏訪和信訪老戶的問題,從而有力地維護了社會大局的穩定。依據政策,有情操作,妥善處理了東郊征地拆遷和陵陽礦業開採等引發的各類矛盾。編制完成了“五五”普法規劃,確立了由增強公民法律意識向提高公民法律素質轉變的目標。
8、行政效能不斷提高。制定出台了政府工作規則、重大事項報告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性規定,規範政府行政行為。全面推行重點工程目標責任制,建立例會制度、督查通報制度和重點工程建設廉政承諾制度,加強審計監督,嚴格執行《獅子山區政府性投資建設項目審計監督暫行辦法》,較好地保證了市各項重點工程建設有序推進。突出機關效能建設,繼續完善首問負責制、辦事限時制等,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出台了鼓勵爭取資金獎勵辦法和爭先進位獎勵辦法,及時更新獅子山區政府網站信息,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及時回復市民論壇、熱線電話涉及我區的問題,集中建立了再就業服務大廳、民政服務大廳和信訪接待大廳,逐步完善政府服務功能。
加大財稅徵收力度,建立了與工商、稅務等部門定期會商的財稅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財稅徵收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增強財政預算的約束力,全面推行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和部門預算追加集體研究制度。實施了區與街道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街道自主理財的積極性,增強了街道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和社會事業的主動性。預計,今年四個街道完成稅收1500萬元。
(二)關於四年來工作回顧
過去的四年,是拓展發展空間,奮力崛起的思路更加明晰的四年。因設立獅子山經濟開發區的需要,獅子山老城區在銅陵市城市總體規劃中被確定為銅陵市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徹底改變了工礦鎮的歷史。隨著銅陵縣西湖鎮和郊區東郊辦事處先後劃歸我區管轄,區域面積由原來的7.4平方公里拓展為56.31平方公里,改變了獅子山“有區無域”的歷史。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市區東擴進程加快,我區逐步形成了車站新區、西湖新區、獅子山經濟開發區三大區域,作為銅陵市主城區的輪廓初步顯現。特別是三大新區建設為獅子山區未來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也為獅子山區未來發展增添了無限活力,更為獅子山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供了前提條件。四年來,全區上下不斷探索適合區情的發展道路,逐步形成了由區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確立的開發開放、區域經濟特色化和城鄉一體化三大戰略向“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工業強區、商貿富區、開放興區、城市化四大戰略轉變。確立了集中建設一個省級開發區,打造兩個特色園區,繁榮三個商業地帶,壯大四大優勢產業,形成五大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努力把我區建設成為銅陵市東向發展的排頭兵,統籌城鄉發展的模範區,綜合改革和發展的試驗區。
2006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為2002年1.6億元的4.3倍,年均增長44.1%;工業總產值為2002年2.8億元的4.3倍,年均增長44.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2002年1.7億元的4.6倍,年均增長46.9%;工業增加值為2002年8454萬元的2.36倍,年均增長24%。財政收入為2002年2328萬元的4.3倍,年均增長4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002年1272萬元的27.5倍,翻了四番多。在規模不斷擴張,總量不斷壯大的同時,經濟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由單一工業到工貿並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10家增加到30家;產業結構由粗放加工向“節約型、效益型”發展轉變。目前全區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高新技術產品5項,省名牌產品9個,省著名商標4個,13家企業被市列為中小企業促進工程重點培育對象,16家企業具有自營進出口權。第三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比例由2002年占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的26.1%,上升到2006年的40%左右。農業從無到有,並由傳統農業向特色農業轉變,逐漸形成了雙低油菜、苗木花卉、高效經果林、水生蔬菜種植基地和優質水產品、特色畜禽養殖基地。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得到發展,組建了“水生蔬菜”、“苗木花卉”、“畜禽養殖”三個專業協會。農業產業化進程日漸加快,八寶食品公司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稱號,華榮苗木公司等四家企業獲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稱號。農村致富帶頭人隊伍不斷壯大,全區有國家級致富帶頭人1人,省級2人,市級14人。四年來,共爭取國家、省、市各類專項資金有3000萬元,共建成二十多個項目。
過去的四年,獅子山北路、緯一路、北京東路延伸段、學士路、景觀大道、沿新大道和即將開工的沿江高速下線、沿新路立交橋等建設,全面拉開了獅子山區路網框架,初步凸現出區域交通優勢和發展的潛力。蕪銅路東段拓寬改造、銅都大道擴建整治和天山大道改建,全面美化了城區東大門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初步改變了獅子山區“有域無市”的狀況。
四年來,先後完成了先鋒西村、獅子山村部、獅子山農貿市場及獅子山北路兩側改造。投資近千萬元建設了獅子山供水管理站,協調建設了110千伏烏木山配電所和電網改造,三萬多老城區居民用上了直供水、直供電。目前正在著手獅子山老城區規劃改造,完善功能配套。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立新舊城改造取得了實質性成效,新湖家園一期、二期已竣工7.9萬平方米,較大程度地改善了立新地區居民的居住條件。順鳳公路建成通車,方便了“兩礦一廠”居民的出行;向鳳礦等地直供水,圓了“兩礦一廠”居民“喝長江水”的願望。
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明顯。四年來實現新增就業崗位7034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042人次,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448人次,職業技能培訓2365人次。構建了街道(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台,社區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全面展開。農村勞動力轉移有序進行,區屬企業的發展有力地帶動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城鄉一體化就業服務體系初步形成。2003年、2004年、2005年,連續三年獲得了市政府就業再就業目標考核優異獎或優秀獎。在全市率先實施農村困難民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從2004年6月到今年10月底,全區在冊農村低保對象224戶478人,累計發放低保金26.3萬元。2005年起全面取消農業稅,每年發放種糧及退耕還林補助資金近200萬元,並實現一卡式發放。農民購買農機得到及時補貼,全區共有20多戶農民獲得了8萬多元的農機補助。農村抗旱排澇電費實行了財政合理補償。實施了農村公路建設,共完成“村村通”20公里,實現村村通公路;並對部分村部及黨員活動中心進行了改建。全面完成了泵站技改、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安全飲用水工程,惠及農民數萬人。
認真落實“科教興區”和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實施了“以區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教育資源得到進一步整合。先後投入600多萬元用於學校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改善了辦學條件。四年來,共爭取國債及專項資金先後改建了獅子山國小、龍港國小、柴塘國小及新石國小和農林國小,建成了柴塘國小、東山國小、獅子山國小等信息網;改造D級危房2381平方米,新建校舍4270平方米,維修校舍5000平方米,實現了一次性消除各類危房的工作目標。順利完成4所國有企業劃轉學校的接收工作。教育經費“兩個提高”、“三個增長”得到較好落實。高度關注農村貧困家庭、城市低保家庭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共免除困難家庭學生各類費用40萬元。
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多彩。2005年10月成功舉辦獅子山區首屆體育運動會,填補了我區無重大體育活動的空白。連續四屆開展了“社區文化月活動”,演出60多場次。加強社區文化體育設施建設,銅光等四個社區建立了社區圖書閱覽室,擁有使用面積600平方米,添置圖書一萬多冊;立新等三個社區先後被授予市杜鵑花工程示範點,並得到市財政文化設施建設專項資金扶持。先鋒、新橋等7個社區安裝了健身路徑器材。組織參加了市文化藝術節和市農村文藝調演,《朝山禮讚》在首屆調演中獲得一等獎——鳳丹金獎。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積極推進,2005年試行當年農民參合率達95.39%。截止今年10月底已有544人領取了住院補償金,總額達47.7萬元。城鄉衛生條件不斷改善。目前,全區建有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6個村級衛生室。1156戶村民完成了衛生廁所改造。農村居民自來水普及率達82.21%。消滅了白喉、脊髓灰質炎、新生兒破傷風等傳染病,全區已連續五年無甲類傳染病發生,乙類傳染病控制在低發病水平。2003年、2004年出現“非典”及“禽流感”疫情時,全區上下共同構築了堅實的防控網路,有效地阻斷了疫病流入。
人口和計畫生育綜合改革得到深化。四年來,全區設立了52個免費避孕藥具供應點,為5000餘人次育齡婦女開展了查環查孕活動,為3250名無業育齡婦女開展了生殖健康檢查。認真落實計畫生育優惠政策,發放獨生子女保健費50萬元,較好地解決了城市無業人員及農村獨生子女保健費不能兌現的難題。四年來,共發放“計生幫扶”資金15萬多元。
過去的四年,是推進依法行政,凝聚發展合力的四年。四年來,大力加強基層司法所建設。2005年磯山司法所辦公樓投入使用;鳳凰山司法所、東郊司法所經改造達到了規範化要求;新建的西湖司法所軟硬體建設受到了省司法廳的高度讚揚。今年又爭取司法所建設國債項目資金42萬元。認真落實“四五”普法任務,以《行政許可法》實施為契機,強力推進依法治區工作。2005年8月,我區一次性通過了市“四五”普法工作考核驗收。紮實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突出廉政建設和效能建設,採取制度上牆、亮牌辦公、建立政府網站公布政務信息、聘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為義務監督員等一系列措施,力促政務公開化、透明化。進一步創新了招待費管理,以定額包乾的方法,有效控制公務招待支出。加強領導幹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強化行政執法部門的權力運作監督,不斷用制度來“管人、管事”。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堅持定期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工作。認真落實人大決議,紮實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四年來共辦理建議113件,提案121件。代表和委員多年呼籲的獅子山老城區居民用水難問題已經解決;隨著“雙朱”路的通車,獅子山叉路口“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狀況得到根本改變。
二、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
今後五年是獅子山區大發展、快發展的重要時期,機遇千載難逢,任務無比艱巨。為此,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以深化改革、自主創新為動力,以招商引資和新建項目為抓手,以開發區建設為載體,大力實施工業強區、商貿富區、開放興區和城市化戰略,推進東向發展,呼應長三角,融入經濟圈,實現率先崛起、跨越發展。
經濟和社會發展奮鬥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5%;工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25%;服務業收入年均增長25%。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8%;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進一步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全市目標水平,城鄉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內,城市化率9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1%,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城鄉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打造實力倍增的新型工業區。把獅子山經濟開發區建成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特色產業明顯的新型工業區,成為牽引全區經濟發展的主增長極。在全區形成服裝設計加工產業集群、閥門管件製造產業集群、電子配套產品產業集群、礦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新型電光源和節能燈具產業集群,工業優勢更加突出,經濟結構更加最佳化。
——打造活力充沛的現代商貿區。初步形成一個中心、兩個支撐的現代商貿區架構,即以車站新區為中心,西湖新區和老城區為支撐,以蕪銅公路兩側商業街、車站新區商貿物流中心和城東市場區為基礎,建成功能完善、服務配套、市場繁榮的商貿新區。
——打造人居適宜的生態文化區。以西湖新區為依託,建成職教園和體育公園,文化氛圍日益濃郁;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更加宜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以鳳凰山為依託的旅遊區、以東湖和農林為中心的農業休閒觀賞區。
——打造和諧文明的銅都新城區。依託車站新區、西湖新區建設,高起點規劃設計,建設一片,美化一片。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社會關係更加和諧。
三、關於2007年工作安排
2007年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指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5%;
工農業總產值增長2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32%;
營業收入增長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增長32%;
財政收入增長20%;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
招商引資安排4.5億元;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內。
完成市政府下達的安全生產、就業再就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工作目標。
做好明年的經濟和社會工作,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鼓勵自主創新,促進經濟跨越發展。
(二)突破瓶頸制約,全力化解發展難題。
(三)服務重點工程,搶抓跨越發展先機。
(四)突出規劃先行,高標準抓城區建設。
牢固樹立規劃先行的理念,以符合城市規劃為建設和項目實施的重要依據。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做好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為項目建設提供必要的條件。加強項目建設審查力度,所有招商引資進區建設的項目,必須先報區建設(規劃)部門審查,嚴禁違規建設、無規劃建設。
以銅陵市城市總體規劃和獅子山老城區分區規劃為依據,加快蕪銅路兩側、老城區五中後面地塊的招拍掛進程。全面推進柳園小區、中南四期、過渡園區、立新舊城改造二期、區政府等地塊的項目前期工作。做好東市開發區的土地置換工作,引導現有企業向開發區搬遷,逐步實現“退二進三”的目標,將市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儘快轉化為現實資源。
依託開發區建設,逐步完善老城區路網和配套設施。完成城區主次幹道的路燈安裝,積極爭取獅子山北路、緯一路、青霞路等道路基礎設施能納入市政統一建設管理。積極爭取市財政資金,完成蕪銅路路燈、公交站點建設,在獅子山老城區新建、改造1—2座垃圾中轉站和1—2座收費公廁,初步建成龍湖路及相關配套公用設施,改善老城區人居環境。推動新湖二期順利實施,加快立新垃圾中轉站建設步伐,早日投入使用。鳳凰山、磯山等邊遠地區,積極爭取市社區建設資金支持,編制一些項目,力爭進入銅陵市政策資金的籠子。有計畫、有重點地逐步改善基礎設施,亮化、美化城區道路。
充分發揮行政執法隊伍在城市規劃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以區執法大隊為主導、鎮街辦聯動的管理機制,實現城市規劃區範圍內管理全覆蓋,並延伸到全區範圍。繼續實行開發建設會審制度,凡在城市規劃區內的開發建設,堅持先規劃後開發的原則,堅決杜絕一切違規開發建設現象的發生。按照現代小區建設的要求,跟蹤落實東郊農民安置點及車站新區安置點的公建配套設施建設。尤其要加大對正在實施的舊城改造項目公建配套設施建設的督查落實。沒有配套或配套不到位的項目,要求開發商按照規劃要求落實到位,堅決制止開發商只建商品房不完善配套公建設施的行為。
(五)堅持城鄉統籌,著力推進城市化進程。
堅定不移地走統籌城鄉發展之路。一是統籌城鄉規劃建設。在城市規劃區近期建設用地範圍內,嚴格按城市規劃要求進行開發建設。在規劃區範圍內的農民住房,全部就近到農民安置點內安置。按照城市規劃要求,高標準、高起點建設農民安置小區。積極穩妥推進轉戶和“村改居”工作,促進農民向居民轉變。同時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通過留地安置等方式鼓勵引導農民由一產向二產三產轉移。在城市規劃區建設用地範圍以外,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抓好村莊布點規劃的編制和實施,對農民建房進行統一規劃,成片建設。全面實施村莊整治,著力改善村容村貌,建設環境優美、適宜居住、配套完善的新村莊。二是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著力打造特色品牌;以無公害農產品市場為龍頭,形成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加快生態區建設步伐,開展創建生態示範村活動,推進農業經濟再上新台階。三是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切實關心失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整合各種培訓資源,加強對失地農民的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就業技能,鼓勵他們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高度關註失地農民的養老、醫療問題,按政策做到應保盡保,並不斷提高保障水平。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城鄉低保、城鄉大病救助,就業援助、救急濟難等救助作用,確保失地農民的生活不出問題。四是要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對城鄉的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事業統籌安排布局,逐步縮小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努力推進城市化戰略的實現。
(六)完善城市功能,協調發展社會事業。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教育創新,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均衡教育。按照“學生城市化、管理規範化、條件標準化、制度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初步對農村國小進行全面規劃和改造。鞏固和提高義務教育成果,集中財力對東山國小和金獅國小實施整體規劃改造,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推行“兩免一補”,高度重視進城務工農民和留守家庭子女教育問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完善教育保障機制,探索發展社區教育、民辦教育。加強科學普及,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
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疫病防控、醫療救治和衛生監督體系,衛生信息網路覆蓋全區。努力構建以西湖衛生院為主,社區(村)衛生服務站(衛生室)為基礎的新型城鄉衛生服務網路。2007年力爭建成開源、銅霞兩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柴塘村衛生室。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加大公共安全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認真落實人口與計畫生育各項政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確保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不斷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和全民身體素質。加強新時期老齡工作,重視做好老年人的社會化服務,不斷豐富城鄉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嚴格土地資源管理和礦產資源開採,堅決取締違規、非法占有和使用資源的行為。嚴格新上項目“環評”制度,大中型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達到100%,環保“三同時”和工業污染物排放指標達到區“十一五”規劃要求。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獎懲力度,狠抓安全生產措施的落實,完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和應急處置機制。全年安全生產事故控制在市政府下達指標範圍內。
(七)高度關注民生,促進獅子山區和諧發展。
全面落實市裡的各項惠民政策。繼續擴大城鎮職工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覆蓋面。積極推進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的擴面征繳。鞏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成果,完善新型城鄉救助體系,逐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增強各類自然災害監測、預報和應急救助能力,健全廉租住房、貧困家庭子女助學、司法援助和殘疾人救助等制度,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認真落實促進就業的各項扶持政策,完善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機制。強化就業基地建設和就業崗位開發,引導和鼓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密型和服務型企業。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認真做好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大勞務輸出,逐步實現城鄉統籌就業。
認真落實維護穩定工作責任制,健全維護社會政治大局穩定的責任體系。加強社會公共安全防範,健全和完善以人防、物防、技防為一體的治安防控體系,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經濟犯罪和邪教組織的滲透破壞活動,堅決掃除社會醜惡現象。認真貫徹《信訪條例》,將信訪工作納入法制軌道,落實信訪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妥善解決改革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建立健全規範化、制度化的人民內部矛盾調處機制。建立綜治委、公檢法、信訪、鎮街辦等相關單位和部門組成的信訪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真正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區”,把矛盾化解在區域範圍內,努力營造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積極做好國防動員、文明創建、民族宗教、檔案保密、民政優扶、社會福利、志書修編等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八)創新工作方法,不斷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水平。
繼續全面實行政府各項工作目標責任制,充分調動全區幹部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建立公、檢、法、綜治、信訪聯動機制,為征地拆遷工作服務;繼續深化區街分稅制,進一步完善西湖鎮、東郊辦的財政稅收體制,探索建立鎮街辦統一的財政管理體制,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和更為寬鬆的環境,激發鎮街辦集中精力抓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積極性,促進全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進一步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強政府機關內控制度建設,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全面提高政府法治化管理水平。深入開展“五五”普法教育,大力提高以各級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為重點的全民法律素質,提高基層民眾依法參與管理社會事務能力。探索建立司法監督和制衡機制,完善錯案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司法公正。切實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加大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力度。
全面實施《公務員法》,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推行績效考核;繼續完善政府聘用人才管理辦法,為各項事業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進一步加強機關工作督查督辦,促進機關作風切實轉變、工作效率全面提升;加強誠信政府建設,進一步完善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首問負責制等各項制度;進一步加大政務公開力度,積極推行電子政務;積極開展政風、行風評議活動,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認真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發揮監察、審計監督職能,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預防和懲治腐敗機制,努力建設廉潔、務實、服務的政府。積極做好區行政中心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採取市場化運作,力爭明年啟動建設。主動接受區人大依法監督和區政協及社會各界的民主監督,以紮實辦理好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為著力點,抓好實事工程建設,忠實踐行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合肥市 | 廬陽區| 瑤海區| 蜀山區| 包河區| 長豐縣| 肥東縣| 肥西縣| 巢湖市| 廬江縣 |
蕪湖市 | 鏡湖區| 弋江區| 鳩江區| 三山區| 蕪湖縣| 南陵縣| 繁昌縣| 無為縣 |
蚌埠市 | 蚌山區| 龍子湖區| 禹會區| 淮上區| 懷遠縣| 固鎮縣| 五河縣 |
淮南市 | 田家庵區| 大通區| 謝家集區| 八公山區| 潘集區| 鳳台縣 |
馬鞍山市 | 雨山區| 花山區| 金家莊區| 當塗縣| 含山縣| 和縣 |
淮北市 | 相山區| 杜集區| 烈山區| 濉溪縣 |
銅陵市 | 銅官山區| 獅子山區| 銅陵縣 |
安慶市 | 迎江區| 大觀區| 宜秀區| 桐城市| 宿松縣| 樅陽縣| 太湖縣| 懷寧縣| 岳西縣| 望江縣| 潛山縣 |
黃山市 | 屯溪區| 黃山區| 徽州區| 休寧縣| 歙縣| 祁門縣| 黟縣 |
滁州市 | 琅琊區| 南譙區| 天長市| 明光市| 全椒縣| 來安縣| 定遠縣| 鳳陽縣 |
阜陽市 | 潁州區| 潁東區| 潁泉區| 界首市| 臨泉縣| 潁上縣| 阜南縣| 太和縣 |
宿州市 | 埇橋區| 蕭縣| 泗縣| 碭山縣| 靈璧縣 |
六安市 | 金安區| 裕安區| 壽縣| 霍山縣| 霍邱縣| 舒城縣| 金寨縣 |
亳州市 | 譙城區| 利辛縣| 渦陽縣| 蒙城縣 |
池州市 | 貴池區| 東至縣| 石台縣| 青陽縣 |
宣城市 | 宣州區| 寧國市| 廣德縣| 郎溪縣| 涇縣| 旌德縣| 績溪縣 |
(參見:安徽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