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拜床母”是台灣七夕的習俗之一。
七夕除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
每個家庭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
“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祭拜床母,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傳說
多神崇拜的社會,樹有樹神,床也有床神。民間信仰的床神是女性,所以叫做“床母”,以七月七日為“床母”生日,要祭祀嬰兒神“床母”,她是兒童的保護神,通常有小孩的家庭,在孩子十六歲以前都要拜床母。
床母的由來,據說說是這樣的:古時候有個書生叫郭華,去參加秀才的考試。路過蘇州,住在旅館中,晚上出去買扇子時,竟和賣扇子的姑娘一見鍾情,當夜兩人便成了夫妻。不料郭華竟暴斃於床上。賣扇的姑娘很可憐郭華的慘死,又怕被親戚鄰居知道,就把他的屍體埋在自己床下。後來這個賣扇的姑娘竟懷孕了,十個月以後產下一子。為了安撫郭華的靈魂,她經常地用酒菜在床上焚香祭拜。有人問她為什麼這樣作。她說是拜床母可使孩子長得快,從此便有人認真的仿效她拜床母。也有人認為賣扇的姑娘拜的是情夫(即台灣話的“契兄”),所以拜床母就是拜“契兄公”。
據說這個“以訛傳訛”的床母生日就在七夕。台灣當地將十六歲以前的孩子稱為“花園內”,均受床母的保護。所以在這天,這些少男少女,都要從下午六點起,在自己的寢室供祭床母,供品要有雞酒油飯,並燒床母衣(木刻衣服圖案之金紙),以拜謝床母保護幼兒。
“床母”在夜晚照顧著新生至十六歲這階段的小孩子們,人們在每逢初一、十五或年節都要拜床母,以示感恩,而孩子滿十六歲那天則要再謝謝床母十六年的辛勞。據說,睡夢中的嬰兒,有時微笑、有時皺眉,是床母在教導著嬰兒,而嬰兒的胎記就是床母怕認錯小Baby時所留下的記號呢!
俗信以為母親生產嬰兒的床上有床母,床母是新生兒的守護神,是保護養育小孩長大的。產後做三朝、六天、十二天及滿月,以後每節日或祖先崇拜祭禮時都要“拜床母”,直到嬰兒十六歲成人。
習俗
小孩在16歲以前有時很愛哭、很不好睡,那做父母的可以準備貢品來祭拜“床母”,“床母”是小孩的守護神,因此祭拜“床母”,請她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安!
“拜床母”方法:
祭拜“床母”的貢品:
滿月時會吃的食物:例如麻油雞、油飯等。
孕婦做月子常吃的食物:雞酒、花生等。
基本上孕婦做月子不吃魚,所以祭拜“床母”的貢品中也禁用魚。
另請準備“四方金”和“床母衣”。
祭拜“床母”的地點:
小孩的床上,請將貢品放在小孩的床上來做祭拜,拜的時候亦是面對床鋪做祭拜。
祭拜“床母”的時間:
若小孩農歷生日在7月7日,祭拜時間就是農曆7月7日的下午酉時(5點~7點)。
一般來說,如果希望神明多保佑小朋友,即使不是小孩的農曆生日,亦可準備貢品來做祭拜。
另外還有祭拜時不用筷子( 怕床母娘娘用筷子打小孩. ),也不可以拜酒(否則床母會酒醉睡著疏於照顧小朋友) 。
祭拜“床母”時的台詞:
床母娘娘今天是x月x日(xx日子)準備了xxx拜拜
讓xxx(小朋友名字)白天好好玩.晚上好入眠.好教養...........。
注意事項:
拜床母的時間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也有的說,不可以在床前打、罵孩子的。相傳每年的七月初七日,要祭祀嬰兒神“床母”,就是拜床母,當日要準備很豐盛的佳肴來祭拜床母。把十五歲以內的小孩,一律稱為﹝花園內﹞。男孩的前頭部都留少許頭髮,特稱之為﹝劉海﹞,一直到滿十六歲成年時才能剪去。凡是在﹝花園內﹞階段的子女,都要接受嬰兒神床母的保護。所以特選在這一天,這些少男、少女,都要從下午六點起,在自己的寢室上供祭拜床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