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通鎮

元通鎮

元通鎮位於四川省崇州市境內西北隅,東與觀勝鎮相連,南與錦江鄉相接,西與公議鄉、懷遠鎮毗鄰,北同上元鄉和都江堰市安龍鄉連界。全鎮面積23.12平方公里,總人口21579人,轄11個村,及東盛、雙鳳、麒麟3個居民委員會,耕地面積16392畝,鎮人民政府駐元通鎮麒麟街44號,距崇州市區11公里。元通鎮處於西河、味江、泊江匯合之處,西河經中部斜穿而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氣候宜人,交通方便,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主要街道:懷華路、元安路等。知名產業:農業。旅遊業。

基本信息

概況

元通鎮位於四川省崇州市境內西北隅,東與觀勝鎮相連,南與錦江鄉相接,西與公議鄉、懷遠鎮毗鄰,北同上元鄉和都江堰市安龍鄉連界。全鎮面積23.12平方公里,總人口21949人,其中非農業3816人,非農1682戶。農業人口耕地面積16392畝,鎮人民政府駐元通鎮麒麟街44號,距崇州市區11公里。

元通鎮地處川西平原,有西河、味江河、泊江河三江匯注,三江在元通鎮(區)匯合後稱匯江,水資源豐富。

鎮域主要對外交通有懷華路、元安路、街安路,另外還有一條從懷華路至無根山生態觀光區的旅遊專線。在此基礎上還建有數條村道,連線各個行政村,形成了方便和快捷的交通道路網路。

元通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麒麟街、雙鳳街、長壽街、半邊街等老街上,一些古建築保存較好,雕磚,雕花尚存,更為珍貴的是,元通鎮域內現存古楠木、皂桷、銀杏共80多棵,集鎮中心有一棵最大的宋代的夫妻銀杏樹,枝茂葉盛,覆蓋面積300多平方米,樹高30多米。

元通現有文物保護單位:陳家大院、永利橋、黃氏故居、黃氏宗祠、天主堂、羅氏故居、王國英故居。此外還有古當鋪、廣東會館、江西會館遺址,張家大院,夏家走馬轉角樓,匯江橋等景觀。

名稱由來

元通鎮元通鎮
據歷史資料記載,宋朝著名詩人范成大從蘇州乘船沿長江來到四川,隨長江支流岷江來到風景秀麗的元通鎮(今名),詩人游完當時的集鎮後,為集鎮僅有四條街道留下了名垂千古“東盛、雙鳳、麒麟、增福”街名,在元通上場有名古剎聖佛寺留宿,並留下了歌頌元通風景美好的詩篇。詩人在寺的一天早上聆聽了當時聖佛寺主持的佛學講演後,對主持說:主持聽說過西域的佛經嘛?主持說:沒有!范成大把唐朝玄奘大師從西域取經回來,對西域佛經的博大精深向聖佛寺主持做了介紹,聖佛寺主持深感西域佛經的偉大,並在念佛堂上派了聰明的圓通小和尚隨范成大乘船從都江堰出發,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宋都府長安,拜於玄奘大師名下潛心學習西域佛經。

圓通(“通”字今仍是光嚴古寺眾多佛門弟子之佛名)小和尚經過20多年的精心研究在中年時期回到了四川故鄉聖佛寺,圓通大師後來在聖佛寺對西域佛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博學經深。並寫出佛學專著(此經書有四大卡車之多,於20世紀40年代藏於光嚴古寺,50年代轉藏於今四川博物館)由於圓通大師研究西域佛學到了至高無上境界,聖佛寺後來成為川西第一禪院,由於聖佛圓通大師圓寂於99歲,後人為了紀念他對西域佛經傳到四川,將寺改為圓通山長壽寺,並且在文井江上修了長壽橋——川西第一廊橋,將靠長壽寺的街道命名為長壽街,到了民國人們為了書寫方便將圓通簡寫為元通。

歷史沿革

東漢時已有邑聚,道路橋樑俱備。制陶業興起。東晉設水渠鄉、隸晉原縣。肖齊後歷改永渠、興渠、集賢等鄉名。唐代居民日聚。鎮旁農民開始人工種植川芎。建聖佛寺(後名長壽寺)。鎮址在今長壽街場口西北。宋設江渠鄉,場鎮在今泊江河與文井江文匯的西三角洲上,毗鄰味江入文井江之三角洲。淳熙元年(公元1174)建景德寺於場口。淳熙四年(公元1177),四川制置使、著名詩人范成大夜宿聖佛寺,有文字記述。有宋一代,達官貴人常來此盤桓、還願,留下許多傳說。蜀州(今崇州)人唐慎微所著《經史證類備急本革》中蜀州優質菊花心川芎即產於此。

元通鎮歷史滄桑
明代,鎮址漸移於今址。鎮上牌坊林立。轄地為湧泉鄉、濟興鄉、治所在今場鎮。正統間改聖佛寺為園通寺,後即以名鎮。土陶業進一步發展,甲於他鄉。川芎、竹器、菜油等在此集散。鑄鐵業可鑄造一噸多重的大型器物。外省商人來此販運,“江中軸轤,上下轉運無數”。初建會館,“商賈殷闐,厘刊櫛比”,蔚為巨集,有“小成都”之稱。

清明會逐漸興起,售農器以備春耕,集百技以娛樂百姓,譽為三蜀(蜀郡、廣漢、犍為)三大會(成都花會、樂山炎帝會、元通清明會)之一。每年6月6日,有川西獨一無二的祭祀主管漕運的水神的盛會——王爺會,神為鎮東場口楊泗廟的泗水神。

清代,鎮上居民數千戶,逢一、四、七趕集。乾隆時,清明會已成為川西第一大會,百工百戲、農具家私、小吃名食薈苹。會期有時長達一月。道光中,鎮人王國英在寧波抗擊英軍壯烈犧牲。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六月,蘭朝鼎義軍占領該鎮數月,於鎮旁景德寺、大羅寺與清軍激戰。宣統初,為通議鄉治所。鎮內所產川芎、澤瀉、芥菜、湖縐除供給本州外還遠銷外地。“來蜀貿易者或首駐焉”。有鄰近十餘縣最大的木材市場;“興順源”鍋廠的鐵鍋暢銷遠近。名小食致華堂白雪糕、油花上市。鎮上諸市俱備,有三江聚財匯元通之說,成為“一州貨財之藪”。

民國時期,文井江上行船於此卸鹽後,集鎮貨物由此轉運出州。竹器中的夾籮享譽成都平原。1939年4月23日,鎮人徐楚率同志殺死土豪黃家近10口,震動川西。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為元通鄉、元通人民公社、元通鎮治所至今。

古鎮文化

元通鎮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是川西文化名鎮,素有“小成都”的美稱。古代建築保存完好,旅遊資源豐富。

一、古建築文化

元通鎮元通清明會
鎮內有大型古建築:黃氏故居、羅氏故居、王國英故居、天主堂、匯江橋、永利橋、陳家大院、黃氏宗祠、古當鋪和集鎮內10萬平方米民居,這些建築大多依照明、清《工部法則》構造。

二、牌坊文化

文氏貞節坊(劉家牌坊)、肖家牌坊、丁家牌坊、過街牌坊。

三、會館文化

陝西館、廣東館、江西管、湖廣館。這些會館遺址還存在。

四、飲食文化

如嚴三麥子的渣肉,高洪興的魚香肝片,邱大案的油花、齊大案的麵條,張二師的活粉,肖稀飯的稀飯,周油茶的油茶,黃炮匠的板鴨,肖輝雞肉。除肖輝雞肉傳承外,其它名小吃有待挖掘。

五、茶文化

古鎮內有大小茶館50餘家,充分體現了“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泊江、味江、西河)的風貌。

六、水文化

古元通有魚蹦灘、船工協會、杷工協會、古碼頭等。

七、橋文化

元通有五橋公所,有長壽橋、永利橋、姜市橋、煙市橋、鐵桿橋。

八、有三百多年的“清明會”至今是川西平原一大盛會。

經濟發展

元通鎮旅遊產業
“十一五”時期,崇州市加快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區域。帶動元通發展成為集貿和特色農業發展區的中心鎮。

農業

大部分勞動力在農村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其它農副產業,主要以水稻、小麥、油菜為主。商品農業也有較大發展,主要以水果、水產、花卉為主。

工業

全鎮有各類企業68家,其中年銷售額達500萬元的有52家。元通鑄造、土陶、磚瓦、石灰生產歷史長遠,久負盛名,素有“鑄造之鄉”、“陶瓷之鄉”的美稱,其中水泥預製品,機械化工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項目,形成了較為集中的工業集中發展區。

在鎮區形成了五大市場,木材市場、建材市場、蔬菜市場、服裝市場、牲畜市場,還有長達一公里的陶瓷一條街,鎮區的八條主街上,商店林立,百業興旺,生產及生活日用品齊全。

商業

政府引進數億元保護性開發,形成以明末清初為主要特點,適宜旅遊休閒、探古訪幽的古鎮,外圍將修建一條類似錦里的商業街區,大力發展古鎮的旅遊經濟。通過整治的元通古鎮預計將在3年內以新面目亮相。

城鎮建設

元通鎮元通國小
元通鎮被列為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政府出資新建了派出所、衛生院,方便人們生活。投資80萬元改善公路設施。省市屬單位有:四川省復退軍人醫院、老齡協會、文化站、醫院、自來水廠、供電站、變電站、郵電支局等單位。

鎮區內建有中學和中心國小幼稚園各一所,有衛生院一個,影劇院、文化站、科技站、莊稼醫院、各一所,四川省復退伍軍人醫院也建在城鎮內。06年底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15920人,農村養老保險人數316人,城鎮商貿較為繁榮,已建成五個綜合市場,日雜、百貨、修理、飲食等門類齊全。在各行政村都設有醫療點、商店等。元通鎮建有水電站兩座,變壓器57台,郵政、電信支局各一個,水廠一座,天燃氣管線已引入城鎮。元通城鎮污水為小面積集中採用沼氣淨化池進行處理,其餘村鎮為分散自流。2006年元通鎮共建農村放心商店8家。2006年10月文化街綠化工程共栽種各類樹木2000多株。

鎮域主要對外交通有懷華路、元安路、街安路,另外還有一條從懷華路至無根山生態觀光區的旅遊專線。在此基礎上還建有數條村道,連線各個行政村,形成了方便和快捷的交通道路網路。

旅遊景點

王國英故居

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道光重修。王國英為抗英名將,鴉片戰爭中馳援寧波,率敢死隊與義律激戰,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終被英軍殺害。故居在增福街南側、座北向南,院落布局。二門磚石結構牌坊式,門柱上四川著名經史學者羅元甫題聯,文辭書法俱美。其它全為木結構單檐懸山式屋面。過廳面闊3間13.8m,穿逗粱架4穿用5柱,進深7m,通高5.2m。當心間垂柱、雀替雕花。其它廂房、大門、門廳、正廳均小巧玲瓏,天井中花台屹立,庭院幽雅。

建於公元1903年的天主堂十分完整,座落在麒麟街北側,除大門為哥德式,頂豎十字架外,其它全為中國傳統木結構形制。禮拜堂及經壇均為單檐歇山式屋頂,禮拜堂抬梁結構,通高9米,占地200餘平方米。後院一樓一底,木結構單檐懸山式屋頂,穿逗粱架,通高10米多,寶壁裝修,轉拐樓梯設瓜柱,十分古樸。

永利橋

元通鎮永利橋
橫跨泊江河,下臨文井江,始建於明代,重修於清嘉慶年間,民國27年(公元1938)再經修繕。磚石結構,三孔拱橋,橋長29.3m,寬8m,拱高1.15m。橋墩園雕鰲形,雄渾粗獷。橋欄以柱連線華板,柱頂分別園雕羊、獅、蛇、仙桃、葡萄及土地菩薩等,但風化損傷嚴重。橋北殘存橋樓兩間。該橋為崇州僅存石橋,在川西亦屬罕見。

黃氏宗祠

麒磷街南側。為元通大姓黃家之祖宗祠堂。建於公元1914年,院落布局,門廳臨街面闊4間18米,中設大門,門寬3.55米。門廳後以落天過道與後院連線。二門為磚石結構,門柱有四川著名學者林思進題寫的對聯。門後過廳半坡抬梁梁架。正廳木結構單檐硬山式屋頂,抬梁梁架,7架椽柱。面闊3間28米,進深5.4米(前室),後室深6米。前室廳上設卷棚。花脊鴟吻,覆鍾式柱礎。正廳後有小院。正廳前右側廂房5間17.7米。四周封火高牆,門廳部份為拱脊。院內布局疏朗,寬敞明亮。占地838.3m2。

羅氏故居

是清代、民國年間元通紳糧人家居住環境的典型代表。地處麒磷街南側87~119號。5道封火牆將一段街區分為相鄰的三進大院落。均為單檐木結構,布局大致相同。以黃氏正院為例,臨街面闊6間20米。中心間設卷棚為門樓,乳袱上蹲獅。門廳穿逗梁架,穿上架板為樓。廳後天井大8.2×3.1米。天井上樓口設吳王靠椅。正廳一院單檐歇山式屋面,一樓一底,穿逗粱架5穿用5柱。面闊3間17米,進深3.3米,檐下斜撐弓浮雕纏枝花卉.樓上廊道相通,俗稱走馬轉角樓。正廳稍間設定樓梯上下。地腳枋下磚砌十字孔。明間後屏風與後院相通。後院天井4.7×11.3米,正房面闊3間14.8米,進深7.2米,通高9.5米。正房後又一小天井,天井後的房屋屹立文井江邊。每個天井側有廂房,體量高度小於正房。大多數垂柱、雀替、駝峰浮雕花卉、淨物等。

羅氏故居建於清代中期,在黃氏正院之右。雖然布局和黃氏正院略同,但體量較小,面闊只有3間13.95米,天井也不大。二門為磚石結構,塑竹子、卷草及樓台亭閣於門面及門頂。木結構上的雕刻工藝是三座院落中最為繁富、最為精湛的,其它川西鄉鎮也少見。且全部建築都是一樓一底,從二門後上樓,可轉完前後各院所有房間。該建築已十分陳舊,柱、枋及樓欄等多處腐朽。

匯江橋

元通鎮匯江橋
川西有名的鐵桿橋,原在增福街南口,重修於光緒2年(公元1876)。1986年7月移於雙鳳街口今址,按原貌建造。橋長156米,寬2.5米,橫跨文井江。橋身三墩四孔,墩上均有橋亭。再端各一橋亭為三疊橋牌樓式,中脊歇山頂,垂脊上塑禽烏,塑人物戲文,花脊鴟吻,側脊四角贊尖,爪角飛檐,塑帶枝葡萄,屋面亦塑人物戲文。通寬8.2米,進深3.4米,高5.8米,兩端相同。江心墩亭為歇山式屋頂,爪角鴟吻,屋麵塑仙鶴等。側墩為單檐卷棚頂,無雕塑。墩上亭均寬4.5米,深2米,高7.8米。橋身兩端有30米長的引橋,引橋端蹲石獅紮緊、固定鋼繩,以承托橋繩上之路板。

東漢墓群

分布在鎮北均一公里處的清溪村和三寶村。由若干大型墓冢構成,墓冢一般2~3畝大小。20世紀50年代,百姓在冢上發現畫像磚和陶俑及一些明器,其中有全國少見,四川僅見的大規格,且具特別型制的“侍從騎吏”、“車馬”等磚。崇州市文物部門認為這不僅是元通那時人口聚居的佐證,也是當地繁榮發達的具體反映。

相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劃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成都市 青羊區 | 錦江區 | 金牛區 | 武侯區 | 成華區 | 龍泉驛區 | 青白江區 | 新都區 |溫江區 | 都江堰市 | 彭州市 | 邛崍市 | 崇州市 | 金堂縣 | 郫縣 | 新津縣 |雙流縣 | 蒲江縣 | 大邑縣
自貢市 大安區 | 自流井區 |貢井區 | 沿灘區 | 榮縣 | 富順縣
攀枝花市 東區(攀枝花市) | 西區(攀枝花市) | 仁和區 | 米易縣 |鹽邊縣
瀘州市 江陽區 | 納溪區 | 龍馬潭區 | 瀘縣 | 合江縣 | 敘永縣 | 古藺縣
德陽市 旌陽區 | 廣漢市 | 什邡市 | 綿竹市 | 羅江縣 | 中江縣
綿陽市 涪城區 | 遊仙區 |江油市 | 鹽亭縣 | 三台縣 | 平武縣 | 安縣 | 梓潼縣 |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 利州區 | 元壩區 | 朝天區 | 青川縣 | 旺蒼縣 |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 船山區 | 安居區 | 射洪縣 | 蓬溪縣 | 大英縣
內江市 市中區 | 東興區 | 資中縣 | 隆昌縣 | 威遠縣
樂山市 市中區 |五通橋區 | 沙灣區 | 金口河區 | 峨眉山市 |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 沐川縣 | 馬邊彝族自治縣 | 峨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 順慶區 | 高坪區 | 嘉陵區 | 閬中市 | 營山縣 |蓬安縣 | 儀隴縣 | 南部縣 | 西充縣
眉山市 東坡區 |仁壽縣 | 彭山縣 |洪雅縣 | 丹稜縣 | 青神縣
宜賓市 翠屏區 | 宜賓縣 | 興文縣 | 南溪縣 | 珙縣 | 長寧縣 | 高縣 | 江安縣 | 筠連縣 | 屏山縣
廣安市 廣安區 | 華鎣市 |岳池縣 | 鄰水縣 | 武勝縣
達州市 通川區 | 萬源市 | 達縣| 渠縣 | 宣漢縣 | 開江縣 | 大竹縣
雅安市 雨城區 | 蘆山縣 | 石棉縣 | 名山縣 | 天全縣 | 滎經縣 | 寶興縣 | 漢源縣
巴中市 巴州區 | 南江縣 | 平昌縣 | 通江縣
資陽市 雁江區 | 簡陽市 | 安岳縣 |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 紅原縣 | 汶川縣 | 阿壩縣 | 理縣 | 若爾蓋縣 |小金縣 | 黑水縣 | 金川縣 | 松潘縣 | 壤塘縣 |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 康定縣 | 丹巴縣 | 爐霍縣 | 九龍縣 | 甘孜縣 | 雅江縣 | 新龍縣 | 道孚縣 |白玉縣 | 理塘縣 | 德格縣 | 鄉城縣 | 石渠縣 | 稻城縣 | 色達縣 | 巴塘縣 | 瀘定縣 |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 西昌市 | 美姑縣 | 昭覺縣 | 金陽縣 | 甘洛縣 |布拖縣 | 雷波縣 | 普格縣 | 寧南縣 | 喜德縣 | 會東縣 | 越西縣 | 會理縣 | 鹽源縣 | 德昌縣 | 冕寧縣 | 木里藏族自治縣
(註:成都市副省級城市。)(參見:四川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