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環境

居住環境

居住環境是每個國家關心的頭等大事。幾乎每個人都本能地嚮往一個風景宜人的居住環境,在過去,山清水秀、林木茂密就是好的風水環境的指標。居住環境是提高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經濟、文化和社會等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支撐.然而,改善居住環境質量也一直在增加能源消耗和廢氣污染。居住生活場所的建設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基本生存活動。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中取得發展,在改造客觀環境的活動過程中也改造了人類本身。

簡介

居住環境對人的影響居住環境對人的影響

居住生活場所的建設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基本生存活動。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中取得發展,在改造客觀環境的活動過程中也改造了人類本身。從原始人到現代城市人,是人類的不間斷的“文”化過程。人類為改善自身在客觀世界中的生存環境而進行大量的建築活動,並不間斷地在改進居住生活空間環境,人們的“個人”、“家庭”和“居住社會”生活活動的一切特性以及他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均反映在他們建設的空間環境中。

城市是人類社會的載體。居民定居在城市中,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設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占整個城市空間的50%以上。居民在定居生活中產生共同的利益關係,形成城市的居住生活社會,滿足個人、家庭和多層次社會生活的物質及精神範疇的生活需求。

居住生活場所的建設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的基本生存活動。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中取得發展,在改造客觀環境的活動過程中也改造了人類本身。從原始人到現代城市人,是人類的不間斷的“文”化過程。
人類為改善自身在客觀世界中的生存環境而進行大量的建築活動,並不間斷地在改進居住生活空間環境,人們的“個人”、“家庭”和“居住社會”生活活動的一切特性以及他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均反映在他們建設的空間環境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可以說一方的建設環境培育和陶冶一方人,一代的生活環境培育一代人。居住空間環境是一種物質秩序,這種空間環境的整體組織的長期作用是產生、維持和“控制”人們生活活動格局的有力結構。人們長期定居在特定的居住空間環境中,必然產生生活環境與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存在決定意識”,從而形成相應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意識觀念——以至文化形態。人類的居住生活方式是人類文化的基體。城市居住空間環境要重視地方的和民族的文化特質。

歷史發展

三亞居住環境三亞居住環境

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的祖先是不會建造房屋的,他們為躲避風、雨、、寒暑和猛獸毒蛇的襲擊侵害,只能在樹上築巢或在地面坑穴中棲身繁衍下一代。然而,人類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地認識到這種生活方式不能得以生存和安然生活,於是便知道搭草棚和築簡易的木屋或挖洞居住。再往後隨著人類不斷進化和智慧的增長,於是又出現了村落和住宅。村落和住宅的出現是人類居住生活方式的一次大飛躍,這是人類由順應自然到利用自然的一次飛躍。村落和住宅的出現不僅僅是人類社會大分化、大組合的氏族社會、部落社會形成的重要標誌,而且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產物。
人類在建村築宅過程中,逐漸認識到選址的重要性。談到住宅選址往往有些人就很容易與當今的風水迷信聯繫在一起,其實不然,風是熱空氣上升冷空氣補充而形成的,而水是二氫一氧結合成的,這是實實在在原自然現象和物質。風適量,人可以乘涼可以發電;水適量,人可飲用可灌溉也可發電,大風、狂風、大雨、洪水能造成人員傷亡和物質財產的損失。這是自然現象,沒有什麼迷信的東西。

山民的居住環境山民的居住環境

居住選址是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的發展,比如說村莊的座落要背靠大山和丘崗而面朝向陽光的方向,前面還要有源源流水而供飲用,為了生活舒適和衛生,村落與河流間還要有一段開闊地;為什麼要選擇這些條件呢?就是為避免背後刮來寒風,朝陽就能有足夠的陽光,因為有水才能生息,水能行舟,路能行便於交通,開闊地段有通風功能同時還可以舒適視野,如住在谷底就沒有以上的好處,就沒有生氣了,以上美好環境不就是選址選得來的嗎?在這樣的條件里生活,肯定人身健康,六畜興旺,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住宅環境包括:道路暢通,四周相稱,規劃合理,結構牢固,門窗適當,通風透光,布局合理,優雅美觀等,具備了以上條件居住者得以昌盛平安。每一個小的居住環境和大的環境一樣都能各自形成一個氣場,具有能量、動量和質量、能傳遞實物間的相互作用,簡言之就是空間區域,或磁場傳遞實物間磁力作用的場。這個場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居住人的各個方面,壞的場可以使人心情不暢甚至生病、性情怪異、失志喪氣、工作不順心,家庭不和睦、財源流失、生意蕭條等。從勘輿角度來看,這此小的建築場,要想使其對居住者有好的影響,必須作到五行得位,交通暢通,設計合理,光線充足,環境優美。如今的城市、鄉鎮建設提出了更高、更理想的要求,不只是要符合環保的要求,而且還要具有防震抗震的作用,努力做到選址、勘測、規劃等萬無一失,讓人們住上寬心、放心、舒心的房子,讓城市的人們再回歸自然,讓農村的人們與自然融合,讓所有的人與自然和諧。當然,居民也必明確的指出住宅的吉凶是人類在生活的長河中經過一代代先師們長期調查研究,親身體驗而總結出來的經驗。是一種文化的體現,可稱為一門學科。這些經驗經後人實踐、利用證明是可行的。住宅環境好與壞都是同時存在的。在過去和當今江湖術士中有些人利用先師們的經驗為了玄耀自己,故弄玄虛,在處理某些問題時故意弄些離譜的東西危言聳聽,迷惑人心,欺騙民眾以至形成迷信,在勘輿方面過去由於受社會發展的局限,一些探討勘輿書籍中也確有一些不健康的東西,我們應持批判的態度去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本人除業務外愛讀《易經》及其分支書籍,學了一點淺顯的知識,對於居宅利弊略知一、二,所以敢冒昧地談了以上自己的觀點,妥否敬求方家指正。

地產商打造純天然居住環境地產商打造純天然居住環境

樓層居住的選擇有兩方面:一是樓層的選擇;二是室內的布局是否得當。在我們中原地帶關於樓層的選擇沒有很多的詳細資訊,只是在建設部政策研究室出版的《建設風水理論與實務資料集》中有所表述,買樓20訣,第一要訣須察水、前面透水可聚財;第二要訣要觀山,後靠明山當掌權;第三要看左右手,左右有樓是護持,第四研究實與空,坐實朝空小康路……但最主要的是看五行,納吉星,避兇殺。另外三元九運為判法,如一運:一數北方為正神旺氣,二數西南為生氣,三數東方為進氣,再就是排五子運,第一甲子運,第二丙子運,第三戊子運,第四庚子運,第五壬子運,配合河洛各數選擇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明,四九作友,五十居中,還有天運挨星分為一運正神坎,平氣坤震巽,先天正神坤為母等,選擇各層數一運一、六、十六、二十六等。室內布局得當與否,主要臥室布置對不對,五行得不得位,游年查吉凶再作內部具體調整。如一間居室是東間,西南角留門,床應在西方,西北方和東北角為最吉和平安。其它們置則不吉祥。還有辦公桌、學習桌都要放在吉利位置,學習工作才順利。如占著延年位利於健康等等。

選擇情況

人們在選購居住環境人們在選購居住環境

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認識、利用、順應了自然,過著健康愉快的生活。在談到居住環境對人的影響時,就自然的與古老堪輿學說即風水學說聯繫在一起。要想理解“風水”的真實函意,的確需要多種現代來統一探討。這裡必須指出無目的、盲目的相信某種學說和某種事物的存在是迷信,而迷信是科學的天敵。按現代風水學家慧緣大師的解釋,“風水”學說包括八大現代科學,即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環境景觀學生態建築學宇宙星體學氣象學地球磁場學人體生命住處學。依此,只要能利用現代科學解釋的存在現象,它就是實用科學;只要能把古老的風水學知識與現代科學知識融合到一起,它就符合科學,就能進一步促使我們更好地利用各種自然環境,利用科學的知識為人類居住、選址提供可操作性條件。

人類的居住環境的選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居住的基址選擇,必須利用有利的地形條件,後有高丘聚風藏氣,前無遮擋通風透光。二是對居住建築物的布局及安置,能使之形成一種良好的信息場,對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產生一種良好的信息能量。包括環境利用得勢、建築物布局合理、高低適中、大小相稱、朝向適宜,以及出人通道方便、供排水路流暢等。三是改建、裝飾、改造某間房屋的功能,設定某種顏色(主人喜歡的色彩),利用某種符號信息及裝飾物品等,都必需以滿足居住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為目的。當然還有很多需要考慮的方面,以上三點則是重中之重,若能擇優利用,人們在這種環境中生活居住就能達到百益而無害。

此外,人類居住的小環境由於受到大自然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宇宙運動、地形地貌、水文及生態環境等的影響,在建築物空間內形成一種氣場。這種場的好壞直接作用於生活在小環境內的人們身上。根據人體信息學說理論,人體能夠接收對其有影響的各種信息。其信息質量的好壞,人體接收後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應。我們應當儘量利用好的信息場避其壞的信息場,使居住環境對人的心理、生理、生活、健康等都起到好的作用。

宜人的居住環境宜人的居住環境

某私立學校,校院東西寬近百米,南北長300米左右,靠北建教學樓一幢,坐北向南。主路兩側分別建造坐北向南平房兩排。主路由南向北直衝教學樓樓梯間,樓梯間留有小門供出人並通樓後小院。依此,根據“五行生剋原理”、“氣聚氣散”的理論推得:為水火相剋之象,氣流直入直出也是不吉之兆。主路在中直衝南北無其它建築物陰擋不能聚氣是為火水未濟之象,斷定對學校校長身體不利,因為流年在南,以火旺言之應得心臟病。經該校師傅證明實,校長因心臟病近期曾住醫院,現仍吃藥治療。校長獲悉後,詢問如何處理?我依堪輿學理論指出,主路直衝南北到後院就是病因所在,請儘快把樓梯間下的小門堵死,另開別門通往後院,這樣病情就會轉好。後來該校依法改門,一個月後見師傅問校長病情,知已基本好轉。像這樣的布局,如能及早在路中適當地方建一花壇,就能阻氣直衝解除病兆了。

朱家一住宅,院落大門在西北亥位,堂屋四間,東屋五間與主房東間相聯,西南申位建衛生間,宅西方空蕩處建影壁一堵,與大門距離甚近。西方還有另宅一房屋山,正對宅院南半部空處。主房和東屋都用鋁合金裝飾封閉,甚為威嚴。但經朋友介紹,該戶近期有些問題,約我同去察看。看後根據宅院布局,五行生剋之理和氣場對人體作用判斷:一、影壁牆距大門太近,入宅之氣形不成吉祥氣場,主宅主性情暴燥或睡眠不好;二、西南衛生間屬陰水入坤土又加上有屋山正對此處對女主人有影響,主腎經經脈有疾或脾胃失調;三、東屋過長,位於震巽,屬木與大門屬金相剋,用九星對位之說;主家人多病或生氣。經證實基本判斷無誤,遂對此宅做了如下調整。影壁牆拆掉向南移適當位置重修,衛生間改設在東南角房屋內;東房太長,在東屋第二間處隔斷另開門進東屋南頭。按此法修整後居住平安。

盧家一住宅,院門在西南,主房四間坐北向南,主房東頭留有空地,對著主房西間建西屋一間作廚。依此布局,該宅,屬西四宅無大礙。但觀察外部環境發現宅南有兩幢房屋並排相坐,中間留空數尺。此空兩邊的山牆角正對主房。按住宅外應條件,此應為天塹煞,越高越凶,主居住人家易生突發事件。宅主告知:幾個月前在外地曾出車禍,雖自身無事卻喪了夥伴,事故還在處理。糾其住宅原因,實屬上述宅外環境之弊,西方來風,衝散宅氣,由吉烴凶,出了意想不到的事端。處理這種煞氣,在中國南方早有處理方法。即對著來煞處掛五帝錢避之,或種植硬質樹木加以擋之等處理方法,便可逢凶化吉。

寓所標準

家庭全生命周期舒適指標與舒適成本

77層的曼谷MahaNakhon大廈。塔樓的“像素”設計減少了觀景的障礙,公寓有探出空中的玻璃房、瀑布水潭和超大露台等,這些都是高層住宅中鮮有的設計。77層的曼谷MahaNakhon大廈。塔樓的“像素”設計減少了觀景的障礙,公寓有探出空中的玻璃房、瀑布水潭和超大露台等,這些都是高層住宅中鮮有的設計。

人們提出的新公寓概念,與未來都市聯繫在一起。在工業時代模式里,都市是擁擠與喧囂的聚集地——緊張的工作節奏,擁擠的交通;沒有生氣的鋼筋水泥建築多於綠地,壓抑人的感官;人口膨脹構成居住空間緊迫,千百萬人擁擠在一起;高密度工作、生活產生遮天蔽日的污染,為這高密度服務的工作生活,又混雜出令人難耐的噪音。先富階層於是靠他們的經濟實力逃離都市,占據環境幽雅清靜的青山綠水,享受郊區生活。郊區生活於是又成為一種高品質生活的標誌,吸引後富階層效仿——在郊區追求越來越大的房子,追求越來越奢侈的自然環境占有。在已開發國家,有錢就有一切,最優美的環境已經紛紛成為私人的領地,把公眾排斥在外。
郊區別墅生活是以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以高成本維護為前提——野山野水需要整治,才能適合現代生活舒適居住;花園需要專業的園丁;空曠的居處需要恆溫設備;與都市之間的聯繫需要先進的交通工具;用於交通的成本為次,更重要的是時間成本。除非是已經可以在郊區寧靜地安享晚年的老人,被都市哺育長大的人,本質上總難以真正剪斷與都市千絲萬縷的聯繫。
一個特別重要的背景是——上世紀70年代,當人們開始全面憧憬現代化,嚮往美國模式時,其實西方先進的知識分子已經開始對這樣的工業化模式對人們生活構成的影響展開了全面反思。只不過我們是在以短短十年快速完成工業化補課的原始積累後,才又迅速跟上了西方社會對未來生活方式何為健康的討論。對工業化模式反思的焦點,是如何讓人解脫工業化賦予的壓力,使人不再被機器奴役。對如何更舒適生活的討論,則更多聚焦在如何讓被工業化污染摧殘的都市回歸為人的舒適生活服務,讓在郊區生活的人回歸都市上。生活方式的改變推動著都市重塑。

華府園林實景華府園林實景

美國的郊區化模式,是都市空心化。都市中心被摩天大廈占據,所謂寸土寸金。在陽光下,摩天大樓的玻璃幕牆反射出奇異的光彩;到了晚上,又整個被燈光映射成晶瑩的透明體。但它們更多是寫字樓,到了夜晚,只剩下玻璃櫥窗中的模特孤獨地守衛在那裡,城中心空蕩而缺少生命氣息。中國的許多都市改造,正是在複製了美國模式後,大家才感覺到這種都市的異化,重新開始考慮作為都市本身應具的功能。隨著工廠外遷或被拆除或被利用成為文化中心;隨著城中綠地面積越來越多,軌道交通與文化交流設施越來越完善;大家越來越思考都市在回歸中的意義——如果回到以人生活的目的為本,最重要的是居住方式的重塑、居住消費模式的重塑。
在綠地作為綠肺的前提解決後,未來都市的中心區能否少一些冰冷的寫字樓,多一些大家居住的生活空間?如果回到城市是人的居處這一前提,這毋庸置疑。而城市中心應該怎樣適合人居住,怎樣適合人舒適地居住?我們由此才提出新公寓這個概念。新公寓指更適合人舒適居住環境的營造。這種舒適環境不僅指居住者能共同占有足夠的公共綠地、占有公共綠地上優質的花草樹木、占有公共清潔的水面與水面上嬉戲的禽鳥,還包括居室最大可能的採光面積,窗外的風景線;包括居室的溫濕度與自然風的調節;包括居室空間更合理的調配。更重要的是,居民生活空間的人性化構建與人性化服務的細化。這關係著房地產開發商身份的轉變,這種轉變意味著:從簡單的買房子要轉為長久性居住服務的保證者與投資者。這裡又孕育著一場新的居住革命。
居民們來討論新公寓的標準,兩個重要的詞是“全生命周期舒適指標”與“全生命周期舒適成本”。全生命周期包括人生的各個時段,在一個完整的家庭中,不僅包括起居、休閒、飲食、健身與娛樂,還包括孩子的教育、老人的保健與養生,各種各樣人生需求。全生命周期舒適包括居所全套完整細緻的組織與服務結構,成本不僅體現在節能結構、節能材料、物業費用,更包括在完整的生命周期中的資源享有與有可能節約的成本。比如交通、教育、保健資源的附加值與可能節約的成本。

深圳華僑城是由荒灘開發的旅遊和高檔居住區,完好地保留了原有的自然環境深圳華僑城是由荒灘開發的旅遊和高檔居住區,完好地保留了原有的自然環境

也就是說,按這樣的思維,業主在購房選擇中,買的就不僅是環境與房子,更是之後延續整個生命周期的房屋使用成本與圍繞整個生命周期所能占有的服務,以及這種服務所體現的價值。考察房產升值的標準,包括所擁有服務資源升值的可能性。這就意味著,軟體硬體的價值是相等的,大家應該越來越理性地選擇品牌房產,因為品牌房產總意味著更高的性價比。站在這個角度,再來冷靜反思我們所選擇的房價,往往會發現這樣值得人深思的問題——也許我們選擇了一處相對低價的房產,但隨後用於房屋改造、房屋修繕、安全防護方面的費用,可能遠高於你在房價上所占到的便宜。也許我們選擇了物業費相對低廉的小區,但得到的是劣質的等同虛設的服務與保全,連公共環境都得不到保障。同理,節能的結構與節能材料肯定會增加房價,但從能源節約的計算中,收益顯然要遠高於投入上的付出。

作為業主,由此很明顯需要一個新的參照系,這是人們這個封面專題希望達到的一個目的。另一方面,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開發商與優秀設計師開始把探索的熱情投向新公寓。因為相對郊區化的別墅,新公寓不僅意味著對環境資源的節約和使更多人可以更節約地享有環境資源,還意味著大家通過努力來參與新都市生態共建的可能性。從長遠看,隨著居住環境越來越趨向人性化、舒適化,都市的公共環境也一定會被大家的生活方式所改造。“新公寓改變未來都市”,使未來都市更適宜人舒適居住,更適宜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我們更重要的目的。

公寓的價值感

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美國紐約中央公園

深圳見到過美國建築師理察·邁耶(Richard Meier),說起他當時正在進行的新項目——紐約西街一座玻璃和鋼結構的現代公寓。這位建築大師擅長為美國富人建造那些在優美自然風景中、注重立體主義構圖和光影變化的白色別墅,記得他流露出喜形於色的表情,好像西街公寓才是他平生的得意之作。“它可在紐約的中心,俯瞰哈德遜河。”邁耶這樣對我說。
後來陸續在報紙上看到關於這幢建築的報導,可大多數是負面宣傳,有不少名人觀察家醉心於提供種種關於這幢公寓房屋泄漏、工程延誤等問題報告,如何給類似妮可·基德曼、瑪莎·斯圖爾特和卡文·克萊恩這樣的名人住戶帶去種種不便。不過理察·邁耶好像並沒有因為這些負面報導而受打擊,最近幾年,他的主要項目都是城市公寓。作為比佛利山莊的西部入口,在威爾希爾和聖莫尼卡大道之間,占地8英畝的“9900威爾希爾(Wilshire)”是由兩幢12層公寓樓、兩個4層的LOFT建築和5個排屋單位一起組成的綜合體,總共252套豪華住宅,公寓周圍是酒店和高爾夫球場
還有紐約布魯克林展望公園(Prospect Park)總共15層的公寓大樓,又一個提供全景式景觀的透明玻璃盒子,外牆上的低輻射鍍膜玻璃保證阻隔噪音、減少強光照以及明亮寬敞的感覺。114套公寓包括從100平方米的1間臥室房型到200平方米左右的3間臥室房型以及複式公寓,地面一層樓提供放映室和休息室,總共8個私家天台花園和一個對所有住戶開放的全景花園。大樓里,幾乎所有的公寓都有陽台,分別從不同方向可以眺望到展望公園紐約港自由女神像或者曼哈頓熟悉的天際線。在展望公園公寓大樓中,一套複式公寓的銷售價格是200萬美元到600萬美元。有一位匿名購買者以3300萬美元的價格,從邁耶設計的公寓大樓里購買了一套1022平方米的公寓。

山村式居住環境山村式居住環境

除了理察·邁耶之外,還有一大堆明星建築師把他們的注意力轉向建造紐約的公寓大樓。史蒂芬·霍爾(Steven Holl)、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聖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諾曼·福斯特(Norman Foste)、讓·努維爾(Jean Nouvel)、赫爾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只是其中一部分名字。明星建築師讓公寓價格每平方英尺增加400美元到1000美元不等,而且他們的名字本身也可以成為一個賣點。長久以來,好像並沒有對“公寓”有過清晰的定義。從廣義的商業地產角度來界定,公寓一般是指租賃物業,是商業地產投資中一種最廣泛的形式,擁有5個或者5個以上出租單位的樓宇就是公寓。從結構和形態來分,又可以分成小型公寓、花園公寓和高層公寓等。
如果說城市先有磁極,而後有容器,公寓就是特別靠近磁極的容器。從標準的公寓形態來說,目的性和暫居性是它重要的特點。學生讀書需要住學生公寓,在CBD工作需要住商務公寓,都是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公寓的產生和城市化程度有關,城市化程度越高、地段差別越大就越容易出現公寓,另外,交通不便利的因素也會導致產生公寓。根據商業地產服務公司世邦魏理仕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今年上半年,北京新開盤高檔公寓的平均報價上漲了6.2%,目前每平方米已超過3萬元人民幣。上海中原研究諮詢部提供的市場研究報告,在2009年第二季度,上海市高檔公寓新增供應量為5.90萬平方米,環比減少33.8%,占全市商品住宅供應的1.7%。高檔公寓成交量為29.32萬平方米,環比增加179.7%,成交均價為39068元/平方米,環比上漲10.1%。這裡關於高檔公寓的界定,都是指銷售均價在人民幣3萬元/平方米及以上的公寓住宅,不包括單身公寓、酒店式服務公寓等特殊的住宅產品。
“北京過去有內銷房和外銷房的區分,那時候內銷房叫住宅,外銷房叫公寓,以前是外國人住在城市中心的公寓裡。除了功能性的、小戶型出租的酒店式公寓之外,高檔公寓住宅的名稱是這一語境的延續。好像一叫公寓,房子就能賣得貴一些。”華高萊斯國際地產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忠向我分析說,“特別是高檔公寓,在銷售時往往力圖樹立一種高於普通住宅的價值感,除了地段的價值外,還有塑造出一個有特定價值感的社會階層的含義。這是亞洲城市的特殊性,是某種殖民情結的延續。”

寓所類型

新型城市花園公寓

小區小區

張愛玲1943年在《公寓生活記趣》中寫道:“我喜歡聽市聲,比我較有詩意的人在枕上聽松濤,聽海嘯,我是非得聽見電車聲才睡得著覺的。”我猜想她可能是嘲諷“枕流公寓”的名字。那時候,張愛玲住在過去叫“愛丁頓”、現在叫“常德公寓”的義大利式建築里,相比之下,華山路上的“枕流公寓”是更加優越的“海上名樓”。
枕流公寓建於上個世紀的30年代,由哈沙德洋行設計,馥記營造廠施工,今天看來仍然是出眾的城市公寓設計。大樓平面呈八字形,高7層,地下1層,西班牙風格,頂層有女兒牆,屋面鋪筒形瓦。在3944平方米的地皮上,有2500平方米的花園與草坪,園子裡有流溪、假山,地下室又有游泳池。“枕流”二字出自於《世說新語》,期望過上“枕石漱流”般的生活,也有隱居山林、居靜思危、歸隱田園之意。1932年起,周璇在枕流公寓裡住了25年。解放後,還有曾任《文匯報》總編輯的老報人徐鑄成、文藝理論家葉以群、篆刻家吳朴堂以及越劇演員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等在那裡住過。
枕流公寓建築面積7970平方米,每層有5~7戶。其中1~5層有使用面積80平方米的兩室戶、100平方米的三室戶,6~7層為五室的躍層,居室是套間,主僕分道出入。公寓的房間都很寬敞,高度在3.35米左右,還有檀木地板,中國漏窗式陽台欄桿等設計細節。總體而言,它和理察·邁耶的布魯克林展望公園公寓大樓是近乎相似的設計概念和布局。也許,像張愛玲這樣非得聽見電車聲才睡得著覺的“雅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城市裡的世俗中人還是嚮往純淨的空氣、蔥綠的大樹,聽著花園裡的蟲鳴溪流聲恬然入睡。城裡人的苦惱是“場所的苦悶”,念念不忘的還是花園、山莊、林地等等。

城市居住環境城市居住環境

1933年,科拉倫斯·斯坦(Clarence Stein)設計出“汽車時代的第一城”——拉德本(Radburn)規劃,從此產生了被稱為“花園公寓”的這種新社區模式。“拉德本結構”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郊區化運動的“綠帶城”規劃中被廣泛運用,主要方法包括用超級大街區取代過去的長方形街區,完全的人車分離,公園成為社區的支柱,住宅起居室和臥室面向公園、服務房間面向道路等等。低密度的、位於郊外的花園公寓(Garden Apartment)嚴格說並不是一種建築類型,更多的是表達了一種住宅的使用和組成方式。二三層或者五六層的花園公寓保持低密度,通常位於郊外,精美的建築形成高雅社區的形象。根據楊德昭著的《花園公寓》書中提供的數字,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花園公寓幾乎成為美國多層住宅中的唯一模式,占據了美國多層多家庭住宅90%以上的市場。
郊區花園公寓是身處“城市病”的人們對另外一種詩意生活方式的嚮往和憧憬的結果,出於對城市的失望和逃避,希望獲得提供田園生活的歸隱,然而,他們並沒有獲得理想中的“田園生活”。傳統花園公寓缺乏舒適的公共領域,天天面對單調重複的景觀,沒有方便的學校、商業、服務和文化設施,雖然有精美的建築和漂亮的花園,仍然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混合的、多功能的社區。簡單地說,它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單一的城郊居住小區形成一個個獨立的王國,無法有效地協調,無法以一種可以形成城市的方法組織,也無法享受一個完善城市有機體所提供的種種便利生活和設施。

園林式居住環境園林式居住環境

某種意義上,現代主義的傳統花園公寓和住宅小區都是一種反城市的居住理念,從城裡/城外、舊城/新城、人居/人聚三個方面來看,居住在城市中心的邊界以內是一種穩定、具有安全感的生活,在城外難免會有漂泊的心緒,給人以無存身之所的恐懼感。從城市規劃來說,花園公寓屬於郊區無序蔓延的產物,封閉社區、超大街區的特點,本質上屬於浪費資源的不可持續社區模式。在郊區和城市之間的往返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力,到20世紀90年代,傳統花園公寓趨於衰落,幾乎同一時間,新型城市花園公寓開始出現。它最重要的變化是重歸城市,出現在已建城市的中心地帶,增加建築高度和密度,涵蓋了城市、社區和花園等概念。法國巴黎Rue De Meaux一組有220套單位的公寓是一個典型例子,它結合社區附近的環境,填補現有街區的空置地塊。公寓的建築高度和排列跟現有社區吻合,內部有一個綠化的花園,外部封閉,但是內部有公共開放空間。
新型城市花園公寓規劃內容主要包括沿街道步行導向的住宅建築、功能混合的社區中心以及新型的社區園林景觀等。住宅面向街道,住宅入口直接放在街道上,強調與街道的互動,把停車場轉入地下,地面營造步行街道環境。新型城市社區花園與傳統的花園公寓的不同之處在於花園在城市建築的圍合中產生,需要建築的體量來界定。在社區建築體量的圍合之下,花園與社區中心和活動空間結合,除了綠化景觀之外,也是構成社區生活的物質元素。花園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形成城市社區,形成一系列公共空間、公園和景觀步行街。新社區融入城市的網狀道路成為城市的一部分,社區公園綠化融入城市綠化,形成相互連線的公園系統。

商業式居住環境商業式居住環境

城市綜合體
曾經,洛杉磯郊區模式的興起意味著城市演變模式出現重大變化,它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新的城市發展模式——分散、多中心和大規模郊區化。在亞洲,這種擴張性的城市主義理念曾經代表了被效仿複製的原型。
縱觀歷史,城市向來將高樓林立的景觀和公共場所的繁華引以為榮。作為“終極的垂直城市”的紐約,喬爾·科特金(Joel Kotkin)在《全球城市史》中描述:“由於美國令人敬畏的工業力量,紐約在1900年就已經享有美國史無前例的經濟和文化優勢。紐約人自己經常把他們這座城市看成是一種新型城市的先驅,紐約熠熠閃光的玻璃幕牆高樓和灰暗的街道景色是現代大都市的一種表達方式。”直到今天,城市世界的中心仍然是紐約。
77層的曼谷MahaNakhon大廈開始動工,意味著又一個亞洲“垂直城市”樣本的出現。總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的大廈綜合體設計自下而上都尋求與曼谷城市的緊密聯繫。在一系列的建築元素中,包括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天台、植物茂密的公園、豪華購物區和高級酒店等,那裡的廣場將成為城市中新的公共聚集場所。
MahaNakhon一詞的泰文寓意是“大都會”,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及其合伙人奧雷·舍人設計了這一“泰國第一高樓”。拋棄了孤立的塔樓或者塔樓+裙樓的建築模式之後,它的造型結構自下而上逐漸“消融”,讓高樓融入城市環境中。

園林式居住環境園林式居住環境

MahaNakhon有200套麗思卡爾頓公寓分散在大廈的24~73層,每套公寓有2~5間臥室,面積從125平方米到830平方米不等,層高達3.5米。塔樓的“像素”設計一定程度地減少了觀景的障礙,公寓有探出空中的玻璃房、瀑布水潭和超大露台等,這些都是高層住宅中鮮有的設計。
追溯起來,體現城市功能混合的建築綜合體的最早例子是古希臘城市的市俗中心——阿索斯廣場(ASSOS),這個廣場平面為梯形,在較寬的一底邊建有神廟,兩側有大尺度、高兩層的敞廊可以做商業活動之用。有的敞廊牆面飾以壁畫或銘文,記錄戰爭勝利、帝皇的授賞、城市法律條文或哲學家的格言,人們從各地聚集在這裡,一邊進行買賣一邊還可以談論各地發生或將要發生的事情,舉行詩歌朗誦、演說活動等。有一部分城市公寓是作為“城市綜合體”構成部分的產品模式出現的。萬達集團自2001年以來,8年時間在全國30多個城市開發了近40個萬達廣場,其中開業18座。根據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健林的定義與分析,“城市綜合體”是萬達2005年以後開發的產品,每個總面積都在30萬平方米以上,也是萬達商業地產的第三代產品。
萬達第一代商業地產稱為單店,業態整合在一個單體建築內,第二代稱為純商業組合店,由多個單店組合而成,第三代城市綜合體被稱為HPSOCA,由酒店、寫字樓、公共空間、購物中心、文化娛樂休閒設施和公寓等英文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HPSOCA是由多種商業業態通過建築流線合理有機組織形成的建築群體,其中各種功能相互補充和借用,形成有機的聯繫,集約高效地利用土地資源,體現城市的核心價值。

休閒式居住環境休閒式居住環境

如果嚴格地定義,城市綜合體是指具有城市性、集合多種城市空間與建築空間於一體的城市實體,把城市交通、公共活動、休閒娛樂等和商業、辦公、居住、酒店、展覽等建築空間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城市綜合體不同於建築綜合體,它強調的是城市開放性和公共性。一個更加典型的例子是香港IFC國際金融中心,位於香港CBD的黃金地段。ICF匯集了香港最高的寫字樓IFC二期、高速鐵路終點、機場快線港島站、大型購物中心、四季酒店、四季酒店式公寓,同時又有捷運站、公車站、過海輪渡碼頭等交通站點匯集。
在大約5萬平方米的土地上,整個ICF建築群建築面積43.7萬平方米,容積率超過了8。它構成了一個網路狀的城市綜合體,除了覆蓋整個步行區,它的影響突破了中環地區而擴展到了整個香港島。參與設計香港IFC的建築師嚴迅奇曾經說過:“當我們開始處理在城市中的項目時,關係(relationship)成為新的準則。與其說是在城市中建造建築,我們更傾向於在建築中建造城市。”

衛生狀況

環境衛生

綠化人們的居住環境綠化人們的居住環境

(一)村莊場地污染嚴重受淹的村莊在洪水退去以後,許多斷垣殘壁破壞了環境的整潔,行人交通十分不便,大量漂浮的濕麥秸及其它什物留落在地面,受高溫、日照的影響,極易腐敗,並可逸散惡臭;被水淹沒過的廁所,禽畜棚舍的人畜糞便、垃圾及墊料等污物污染了整個村莊的場地,地面土壤層承受了洪澇水體中沉降下來的有機物質(包括病原菌寄生蟲卵等)、此時,土壤的濕度仍處於飽和狀態,團粒結構造到破壞,原有功能喪失,土壤的空氣缺乏,抑制了微生物的需氧發酵,進而影響到有機物的消化過程、這種種群組成的改變所導致的生態的失調,無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影響著土壤固有的自淨作用。
(二)蚊蠅孳生密度上升洪水的侵襲伴有一定強度的沖刷力,造成村莊場所表層土壤的流失,使地面產生凹凸不平,積水的坑窪為蚊子創造了良好的孳生條件,例如銅陵市郊區受洪澇影響,一時蚊子密度上升。據銅陵市衛生防疫站對五洲村的人房牛房的調查,在7-10月份人房平均密度為300隻/人工小時,牛房平均密度為889隻/人工小時,其中庫蚊屬占62.5%,按蚊屬占27.1%,伊蚊屬占10.4%。

(三)含畜散養污染環境 居民自養的禽畜棚舍原來都是建在村莊的低洼地段,洪水侵襲時全部被水淹毀,轉移到村莊的禽畜一時無力修建新的棚舍、到處奔竄,不僅糞便污染地面,且道路路面遭到破壞,人畜共室的現象也十分嚴生,既污染室內空氣,並將增加入畜共患疾病的傳播機會。安徽省衛生防疫站於1991年8月份對重災區蒙窪地區進行了調查。

排污情況

修建居住環境的排污系統修建居住環境的排污系統

住區排水:住區排水系統應實行雨污分流,設有完善的污水收集、處理和排放等設施。

室內排水:住宅排水系統的選擇,應根據排水性質及污染程度,結合室外排水體制和有利於綜合利用與處理等要求確定。多層和高層住宅的衛生間生活污水立管應設定專用通氣立管。採用的地漏應符合相關產品標準,排水支管應以本戶為界。
雨水利用:在缺水地區應將住區內屋面和路面的雨水,經收集、處理、儲存,再作為雜用水回用,或將徑流引入住區中水處理站作為中水水源之一。對不便收集的雨水,宜通過綠地和滲水型地面鋪材經土壤滲透淨化後涵養地下水,以促進水土保持。
景觀水:景觀水應自然融匯在綠化和建築之間,岸型曲線流暢,水面與地面接近,應注意親水空間的安全性。景觀用水應為流動循環水。水景類景觀環境用水的再生水水質標準應符合表17的規定,可通過物理方式、化學方式、微生物方式或生態方式進行水處理。有中水系統的住區應利用中水。

綠化系統

設計室內環境設計室內環境

綠地指標:住區綠地率應大於35%。
種植:綠地地形應有利於植物生長和排水。植物以喬、灌、草的合理比例配置,以喬木為主。住區主路兩側及開闊地宜種植高大喬木。植物種類選擇應適地適種,不應種植對人體有害、對空氣有污染和有毒的植物。
親和:住區建設應科學合理地利用基地及其周邊自然條件,保持住區對大自然的親和性,體現人和自然和諧、融洽的生態原則。住宅設計應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充分接觸,鼓勵發展陽台綠化、牆面綠化和屋頂綠化,擴充宅前綠地,改善綠地種植質量。

廢物處理
垃圾收運:多層住宅不應設垃圾道;高層住宅不宜設垃圾道,宜在每層設易清洗的垃圾收集間。推行袋裝垃圾,分類收運。住區垃圾房應隱蔽、密閉,保證垃圾不外漏,且有風道或排風設施及沖洗、排水設施。
垃圾處置:垃圾處置宜壓縮外運,有機垃圾宜採用生化處理。

飲用水問題

居住環境水源整修居住環境水源整修

飲用水質下降洪澇水的水質受污染,大量的污染,物質溶解或懸浮於水中。由於水利規劃的要求,一般區劃為行洪區、蓄洪區和行蓄洪區。出於其水利功能的不同,因此這些區域的水質是有區別的,污染的程度也有不同,當特大洪水的徑流量大大超過行蓄洪區的承受能力時,可造成廣泛範圍的內澇區。行蓄洪區因其每隔若干年行蓄洪一次,所以在這種區域內農業耕作任務小,農藥污染輕,植被比較貧瘠。水土流失嚴重,又因居民居住密度小,生物污染少,因此這種區域的水質一般呈黃綠色,雖較混濁,但有機污染較輕;內澇地區過去很少被淹,居民密度大,因受洪水的沖刷較輕,人畜糞便、垃圾積蓄多,生物性有機污染嚴重,這種地區內農業耕作頻繁,植被豐富,上水保持較好。因此,水質在感官上呈綠色,較清徹,但有機污染十分嚴重,更具有流行病學意義、這也是內澇災害對水質的影響的特點。據安徽省衛生防疫站對這兩種區域的30份洪澇水的水質分析結果,在微生物污染上也反映了這種情況。

由於洪澇污染嚴重,過污染的地面水的滲入和地面逕流的直接影響,對井水的水質污染仍有一定的影響。據安徽省衛生防疫站對壽縣、霍邱、穎上等3個縣的資料統計分析,
在洪澇早期(7-8月份)的大口井水細菌總數為49643個/ml,總大腸菌群為5152個/L在洪澇後期(10-11月份),大口井水細菌總數為13049個/m1,總大腸菌群為3533個/L。分別下降了73.7%和31.3%。提示洪澇水在洪澇發生的早期污染更為嚴重。
水源水質中具有流行病學意義的指標主要是微生物,高密度的微生物給飲用水的處理帶來一定的困難。有些嚴重污染的源水雖經過氯化消毒,由於微生物含量基數過大,仍不能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規定,因此,增加前處理如混凝沉澱和過濾仍是必要的。例如綜合臨泉、巢湖、和縣等縣市的資料,17眼大口井水,經過漂白粉消毒後的細菌總數均值為224個/ml,總大腸菌群為26個/L,均未達到衛生標準的規定,當然,做好水源的衛生防護也不能忽視。

維護居住環境的衛生維護居住環境的衛生

飲用水供應
(一)需要量洪澇災害期間供應安全衛生的飲用水是環境衛生工作的首要任務之一,供飲用的水質必須符合衛生要求,供應的量應滿足最低的要求,不同的場所和用途可按以下提供的數據考慮:臨時救援而設的門診和醫院每人每天40-60升;後勤供應處每人每天20-10升;集中居住的庵棚、帳蓬及簡易住所每人每天15-20升,在缺水的地區,要實行定量供水,嚴禁浪費,因此加強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如水的來源充足,使用量可不限制,可按每人每天100升考慮。

(二)供水構築物 在農村災區常常可以發現地下水,它的傳染比地面水少。深層地下水是最清潔的,是首選水源,但往往由於成井條件限制,不易推廣。淺層地下水,由於土層的過濾作用,水質也是較好的,但要做好構築物的衛生防護措施,這種水源是災區常採用的,對洪澇災害期間的應急供水有其獨特的優點。地面水因污染嚴重,必須嚴格處理,只是在沒有地下水時才採用。
山泉水一般在山區採用,要注意露頭的衛生防護,距離在水池15米以上設有地面排水溝渠,防止污染。水池要防止陽光暴曬,同時要避免地面逕流流入池內,池頂必須加蓋嚴密,並要加鎖。水池砌成使用前,必須進行漂白粉滯留消毒,劑量一般採用15毫克/升。蓄水池的50米半徑處用欄柵隔離,防止水池四周的人為污染。
大口井的位置應是地面較高的地方,井周30米半徑內不得有各種污染源存在。井台高出地面10厘米以上,並有一定的淌水坡度,井台四周有排水溝,均用不透水材料砌成。提倡密封的大口井,井頂有檢修孔,四周高出頂部8厘米。自地面向下的內外井壁有2米以上不透水材料抹面,外壁四周填以0.5米厚的清潔粘土,夯實。新建或修建成的水井應立即進行消毒。用濃度為100毫克/升的氯液淘洗,12小時後用泵吸出井水,井水溢滿後,再以30毫克/升的濃度進行漂白粉滯留消毒。待余低於1毫克/升時即可使用。

居住環境的污染居住環境的污染

在洪澇災害發生後,大批災民聚集在沿江沿河的堤壩上,堤壩可長達數十公里,災民可達萬人以上。此時可採用自來水水上船廠的形式供水,方法是將臥式一體化淨水器置於船上,船行到處,就可立即制水供應,往來於沿河沿江災民區輪流供水,十分方便。據安徽省建設廳城市建設處專門為災區供水設計的水上船廠(船隻由救災指揮部統一租調),一台臥式一體化淨水器,包括主體設備、消毒裝置、配電盤等在內僅3萬元,每日可供7000人使用。出水水原質檢驗其餘氯、細菌總數和總大腸茵群均達到同家標準。災後,此設備還可做鄉鎮的固定水廣設備使用。
(三)飲用水消毒
1、消毒劑洪澇期間最常用的是漂白粉,又稱氯石灰。新出廠的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約為25%,這是一種不穩定的化合物,氯的損失速率很快,特別是放在高溫和潮濕的地方,因此,需要經常檢驗漂白粉中的有效氯含量,一般情況下,有效氯含量低於15%就不宜使用。
漂粉精(片劑)是相對穩定的化合物,市上出售有名種商品的名稱,它的有效氯含量為60-70%左右,與漂白粉樣,除應密封外,需要存放在避光、乾燥和溫度較低的地方。
次氯酸鈉可由食鹽電解得到,常有專門的裝置製取,採用濃度為5%的溶液,適合於範圍較小的集中式供水的消毒。此外,氯和碘的片劑以及銀離子消毒劑也可使用,常用於家庭消毒。在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沒有上述藥劑時盧戈氏溶液(含5%的有效碘)、碘配(含2%有效碘)和各種碘化合物也可使用。

居住環境的綠化居住環境的綠化

2、影響消毒效果的因素飲水消毒的效果取決於準確的消毒劑量,但消毒劑量受多種因素約制。歸納起來有以下一些因素:一是需氯量、水中加氯後與水中的有機物產生氧化反應,有機物越多、耗氯越多。投加量也應增加,只有水中產生余氯時,消毒效果才能得到保證。因此,需氯量是指耗氯量與剩餘氯量的總和。二是接觸時間與濃度,充分的混合與接觸是發揮最大消毒效益的條件。一般講,高濃度時接觸時間減少,在常用的劑量下,最少接觸時間必須保證30分鐘。三是溫度。水溫降低可降低氯消毒的效果。四是氫離子濃度。在同樣的消鼠劑濃度下,水的pH值降低,影響氯消毒的效力。五是游離氯。在相同的消毒濃度下,剩餘游離氯的出現比剩餘結合氯有更好的消毒效果。
3、消毒裝置集中式供水的消毒多採用專門裝置的液氯投加器。小範圍供水常用次氯酸鈉發生器。在洪澇災害時間,各種條件受到限制,多為分散式供水,可採用缸水、擔水、水井加氯。這裡介紹一種為聯合國推薦的簡易連續加氯或間歇加氯裝置。
4、消毒劑量 消毒的劑量視水源水質而定,一般講,水質比較清徹時消毒劑量較小,水質混濁時消毒劑量應予增加,根據經驗,山泉水加氯量可按1-1.5毫克/升投加,清潔的井水按1.5-2毫克/升投加,塘水按2.0-3.0毫克/升投加。但洪澇水污染嚴重,不僅混濁,並且有機物多,需加倍投加。按安徽省衛生防疫站對不同污染程度的洪澇水進行需氯量試驗,其結果在保證余氯為0.1毫克/升時,需氯量高達3.5-5.2毫克/升。正如前述,洪澇水污染嚴重,即使採用加氯消毒,由於細菌密度基數過大,仍不能達到衛生要求。因此,這種類型的水還必須進行前處理,常用的方法是投加混凝劑或過濾。才能達到水質的衛生要求。

環境特點

住區環境

居住環境的整修居住環境的整修

建設用地:建設用地應選擇在適宜健康居住的地區,具有適合建設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的條件,遠離污染源,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電磁輻射、土壤氡濃度超標等的影響。
交通:合理組織住區內部動靜交通,設定足夠的停車位,防止機動車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建設連續貫通的步行通道和無障礙設施,利於步行健身,以及老年人和殘疾人行走。
交往空間:住區環境設計應為鄰里交往創造不同層次的交往空間。
視覺環境:住區建設應與周邊環境相融合,住區色彩協調,標誌牌位置恰當,統一清晰。
住宅空間
套型設計:套型設計應以居住生活行為規律為準則,滿足居住者生活、生理、心理等需求,實現舒適、健康的居住目標。套型面積取決於功能,套型功能的增量,除適宜的面積外,尚應包括功能空間的細化和設備的配置質量,與日益提高的生活質量和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

私密性:合理安排各種功能空間,避免各居住空間的相互干擾,以及鄰里住戶間的對視現象,保證私密性。
交往空間:住宅內部的交往空間,包括單元入口、大堂、樓梯、電梯、前廳、過道、平台、走廊等居住者過往和停留的空間,屬半公共半私有空間,具有樓內人們活動的公共性和社會性。
靈活性:結構、設備及其管網布置應為住宅的可改造性創造必要的條件。宜採用大開間結構、豎向乾管集中外移、橫向支管不穿樓板等技術。
日常安全:針對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兒童生活活動的安全需要,套內自然層應避免台階和錯層,設定扶手、護欄、防滑地面和報警裝置等設施。

健康環境

空氣環境
為保持居住環境的整潔為保持居住環境的整潔

住區空氣:住區空氣品質標準應符合表2的規定。積極採用住區風環境最佳化技術,確保住區通風良好。

室內空氣:室內空氣品質標準應符合表3的規定,防止室內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損害。

居室通風換氣:居住空間應能自然通風,尤應注意其在凹口部位的通風問題。採暖製冷期間,在外窗密閉的情況下宜有可以調節的換氣裝置,補充新鮮空氣,並預防和控制生物、化學、放射性等有害物的污染。

廚衛通風換氣:廚房、衛生間應具有良好的通風換氣條件,減少和控制空氣污染。組織好進、出風口及氣流走向,採用全面或局部換氣設施,防止公共排風道煙氣倒灌、串氣和串味。公共排風道出口宜設定排風設備。設在建築物凹口部位的廚衛外窗,凹口部位應處於負壓區以保證通風的可靠性。
裝修污染:推行住宅裝修一次到位,嚴格控制裝修污染。

熱環境
外圍護結構:建立外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技術體系,其保溫隔熱性能應符合相應區域的國家節能設計標準要求。
採暖製冷:採暖、製冷系統的運行效率和能效比應符合相應區域的國家節能設計標準要求。空調室外機宜隱蔽、整齊安裝,避免其噪聲和氣流對環境的影響,並應有組織地排放冷凝水。

居住環境的娛樂居住環境的娛樂

可再生能源:創造條件積極利用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可再生能源。

聲環境
住區噪聲:應做好住區防噪規劃,集中布置住區內高噪聲源,以公用區域作緩衝帶,或以綠化作隔離帶,並防治生活噪聲,減少機動車在住宅組團內穿行。

室內噪聲:應加強住宅室內防噪隔聲措施,制定住戶間和戶外噪聲的隔聲對策,並對管道、泵和電梯等採取隔聲、隔振措施。

隔聲:分戶牆與樓板的材料選擇及構造處理。

光環境
日照:每套住宅至少有一間居室,四居室以上戶型至少有兩間居室達到日照標準。

照明:住宅室內人工照明應根據各功能空間的要求,合理選擇電光源,確立燈具方式及安裝位置,並確保用電安全。
光污染:住區室外照明包括道路、廣場、綠地、標誌、建築小品等的照明,其光線不得射入住宅室內,在住宅窗戶上產生的垂直照度不得超過4 lx。
日常安全:住宅樓內的公共照明(入口、走廊、樓梯等)應滿足居住者行走的安全要求和心理要求。樓外夜間照明應滿足人行、車行的安全要求和住區的安全防範要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