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街子鎮已有一千多年的建置歷史。五代時名“橫渠鎮”,因橫於味江河畔而得名。後來經過歷朝歷代的重要歷史事件,政治、經濟反覆興衰,興時曾為縣治掌一方水土,衰時僅餘一條小街,到明朝萬曆四十二年即公元1615年,僅存沿河街子一條街。又至1940年建立街子場,鏇即改場為鄉,建國後仍名街子鄉,1991年撤鄉建鎮至今。
崇州街子鎮為青城山古鎮,它集中反映了四川西南壩結合部獨特的自然風光;具有深厚的優秀文化積澱;其物產

街子鎮所處的鳳棲山風景區擁有千畝原始森林,千年古楠、古柏、古杉、古銀杏、參天蔽日;山中深藏以光嚴禪院為中心的32座寺廟等古蹟。唐朝“一瓢詩人”唐求故里,清代字型檔古塔交相輝映。還有龍潭、梅花寨等等景觀為街子鎮添光加彩。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齊備。
古街區現存以江城街為中心的六條街,古建築6.8萬平方米。街道兩旁房屋大體根據《清工部法則》營造,木結構穿逗梁架,單檐青瓦,民居布局,前店後院。以清代中、晚期建築為主。其它尚有明代水井等。
街子在五代時為“橫渠鎮”,因橫於味江畔而得名。“後蜀孟昶廣政12年,割晉原郭信八鄉入橫渠鎮,並置徵稅院。到廣政16年,升徵稅院為永康縣,隸蜀蜀州”,街子便成了永康縣治所在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20年(1283年),廢永康縣入崇慶州,橫渠鎮易名“四界鎮”。明玉珍在蜀稱帝,國號大夏,復置永康縣。明洪武后,省去

文化氛圍濃是街子古鎮的另一大特點,當地悠久的歷史傳說和深厚的文化底韻都足以讓遊客流連忘返。現在,遊客來到街子古鎮,可以選擇在“天水歸源”聽戲,在水木閒庭看山,在西川禪院說禪,唐求筆下“深山道者家,門戶帶煙霞。綠綴沿岸草,紅飄落水花。半庭栽小樹,一徑掃平沙。往往溪邊塵,持竿到日斜。”的古樸意境均在古鎮一個個景點中再現。一山、一水、一花、一寺都呈現出“詩禮故園、畫境蘭鄉”清幽而獨特的韻味。據悉,“五一黃金周”期間,街子古鎮將邀請來自省內的川劇表演藝術團登台唱戲以及變臉等特色表演也將在這裡舉行。
地理位置
四川省崇州市街子鎮位於崇州市西北群山之麓,東經109度33分,北緯30度49分。東北毗鄰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街子鎮鎮域幅員面積41.18平方公里,地貌屬半山半壩區,西北部山區11.7平方公里,東南壩區29.48平方公里,海拔為700-1100米。最高峰是蓮經村二組的土地嶺,海拔1149.6米。山水秀麗而又獨具特色。街子鎮域的地質構造為龍門山褶斷帶的強烈上升地質,境內多奇溝異壑,自然景觀突出。
街子鎮境內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9℃,最高氣溫25.9℃,最低氣溫5.2℃。暑熱天較成都城區平均低3℃。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012.6毫米。年日照為1163小時。全年無霜期為280-300天。地溫略低,冬暖夏涼。氣候特點呈“春遲、夏涼、秋來早”。空氣、水源、植被等絕少污染。
街子境內主要河流有味江河、泊江河、橫山渠、乾五里河。天國山下的味江河環抱古鎮緩緩南流,味江河發源於崇州市三郎鎮境內的大崩槽老頂、奔騰於崇山峻岭之中,味江平均寬120米,年平均流量4.95m3/秒,最大排洪量841m3/秒,至街子場始出山,入平原,流至元通場二江橋下匯入文井江。橫山渠自都江堰青城山注入街子場的大街小巷的明渠淺溝里,使居民們能就近在清澈透明的流水裡洗衣、淘米、清菜。“水在街上環繞,街在水中活躍”,成為街子場特有的景觀。
街子場古代即為水陸碼頭,交通樞紐。從都江堰至大邑的沿山路發展為今天的川西環線,從阿壩州至川西平原的山間羊腸小道已逐漸被盤山公路所代替。轄區內有水泥道路7條,機耕道10餘條,通往各行政村、組。省道川西旅遊環線經場鎮北至都江堰,南到大邑,路面寬12米。縣道從集鎮始經上元至崇州與國道318線相接,東至成都,西至大邑、邛崍,南至雙流,距離均在50公里左右。沿街道公路瞬間可至青城山,經鳳棲山風景區達九龍溝、雞冠山景區亦有高等級水泥路,路面寬6米。
社會經濟

鎮域主要土壤為紫色土、再積黃泥土、棕紫泥土,土壤肥沃、宜植宜種。鎮域植被良好,植物種類多達1000餘種,盛產梅、竹、棕、黃柏、杜仲、厚朴等。境內氣候宜於盛產蘭草。由於其處山壩結合處及土壤和氣候等因素,街子植物資源特別豐富,埴物種類達1000餘種,盛產梅、竹、棕、黃柏等。境內特別適宜茶樹生長,種茶歷史悠久、品種豐富,也特別適宜蘭花生長,是著名的蘭花種養植基地。
街子鳳棲山的千畝原始森林保留下許多珍稀物種,有樹齡千年以的古柏、古楠、古杉、古銀杏、紅豆杉等古樹近


街道兩旁房屋大體根據《清工部法則》營造,木結構穿逗梁架,單檐青瓦,民居布局,前店後院。以清代中、晚期建築為主,其它尚有明代水井等。清末建築中個別單體有極少歐式裝飾,一般體量不大,用材小巧、風格樸素。但也有現在已罕見的、雕刻精美的個體或局部。
場鎮上新區建設發展很快,開發商紛紛前來。傳統的土特產品以蘭花資源的利用為代表,已形成西南地區有影響的市場。在場鎮建設中,鎮政府加強對古鎮區的保護,制訂規劃,相繼恢復街區舊貌,治理周邊環境,特別注意建設新區時與古鎮協調。下古寺、字型檔等一批古建築已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些文物古建築正被推薦為保護單位。近年又派人外出考察、學習保護經驗,重新編制規劃,妥善處理保護和建設的關係,以保持古鎮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貌。
歷史沿革

附近盛產茶葉,後有“諸蕃盡食永康茶的”記載,永康茶稅為唐王朝的主要茶稅收入,朝廷以永康茶與“諸蕃”換軍馬。

後蜀廣政十二年(公元949),割青城郭信八鄉,在橫渠鎮設徵稅院,管理茶稅。十六年(953)升為永康縣,治所在今街子場鎮。
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青城茶農王小波起義,根據地在今青城後山及街子。
熙寧間(公元1068—1078),永康縣向州府納稅200萬貫錢以上。
南宋初,政府對永康茶控制松馳,“吐蕃因之深至腹心內郡”“精好之茶漸損”而“朝廷馬益少”,蜀州人嚴蒼舒因而上書。
嘉泰初設四川茶馬司並提舉茶馬事,重新控制永康茶。
陸游於淳熙元年(公元1174)數遊街子,詩多記山水民情。張增撰《永康縣誌》,惜已亡佚。
元二十年(公元1363)永康縣,併入崇慶州,名四界鎮,後改孝感鄉,屯置興元、金州等處軍戶1161戶。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366)明玉珍稱帝,復置永康縣。

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因場鎮僅存味江邊數十戶人家一條街——今江城街,故名河街子。清代,街子場隸屬崇慶州北五甲,繼屬懷遠鎮。鎮域寺廟恢復,以僧人為對象的素食盛行,由此誕生川西名小吃湯麻餅。
民國時期,中央、省政府要員尹昌衡,林森、於佑任,高僧丈雪、藏教章嘉相繼來古寺,遣墨尚存。1925年建街子聯保。1940年更名街子鄉,鄉公所即在街子集鎮上。漢藏交流仍在繼續。
1950年以後,先後為街子鄉,街子人民公社,鏇又改為鄉,至1992年撤鄉建鎮。
風景名點
街子鎮的歷史變遷,說明街子曾是熱鬧非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負載過一個上通少數民族下連川西平原的繁榮城鎮。如今的街子更是鶯歌燕舞、百業興旺。她正以其絢麗多姿的風貌笑迎賓客,明清建築特色為重點的20餘處古蹟正成為西部重點旅遊休閒勝地。
一、古老的字型檔與廣場

廣場中央四棵千年銀杏甚為引人注目,間距均勻,徑初3.2尺,枝葉茂盛挺拔,甚為壯觀。相傳為唐求親手所栽。
廣場東南角是淡灰色,仿古牌坊,三個門洞中間高兩側低,最高約8米,全寬7米,一字形排列,牌坊上匾兩面皆書“青城街子”。由此可進入古街“江城街”,由古街流出的絹絹細流繞廣場的東南邊流入味江。
字型檔為正六方形,高約20米,紅砂石塔基,青磚塔身共五層。六角飛檐攢尖,塔頂7個圓球重疊寶頂,中間一根長鐵針凌空,整個造形十分協調勻稱。

字型檔紅砂石塔基呈正六方形,外有護欄,護欄柱及欄板有精美浮雕。上書“字型檔”兩個大字。字型檔現為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底層塔身背面為燒紙視窗,橫額“函瑤篋玉”四字清晰可見,其餘五面因歷史久遠,字跡模糊難辨。塔身二層為精雕佛像,上聯書:“曾啟先天秘錄”,下聯:“仍收後世遺文”,橫額:“龍畫鱗書”。塔身背面三、四、五層均有佛殿佛座,造型精美,對聯匾額清晰可見。其餘各面青磚面上均有精美浮雕。
二、典雅的古街道

三、壯麗的萬年台
沿江城街至八角井繼續向前約10米左拐就是萬年台廣場。廣場端頭有新建的仿古戲台“萬年台”。萬年台中部戲台高大,兩側配廊低矮,後面是又高又寬的石砌觀景台。造型新穎,層次豐富,錯落有致。

兩側配廊平面布置為四開間長方形,地面比戲台低約1.5米,與廣場地面相差不多。立面造型為單檐人字形坡屋面,四角起翹,與大戲台的造型相呼應。柱子支撐在石地面上,廊身空透。廊正背兩面中間設門洞,其餘三面均設美人靠。此外,屋頂有雕花,色彩與大戲台相同。
在空透的大戲台及配廊的正背面有一與之同長度,比戲台的台基高一倍多的石砌觀景台。立於台上瞭望,挖斷山、對面山、味江河、濱河公園、灌溉渠盡收眼底。
四、仿古廊塔

廊的風格與廊橋前后街面房屋的建築風格相應成趣。夏日,夾渠綠樹成蔭,渠下流水潺潺,上游可望唐公祠發電站,下游能觀渠左游山道和渠尾閘橋。
五、歷經滄桑的御龍橋

御龍橋下有龍潭,潭水極深,晶瑩如玉。每當旭日臨波,金光閃閃。潭水發源於六頂山的味江,逶迤至此,巨石橫擋中流。秋冬間石明水透,寒江百尺,春夏泛洪,驚波怒濤,匯入龍潭。正如清末張劉文詩云:“虹垂天半吸奔端,百尺人憑鐵欄看,報得驪龍飛去也,龍潭碧鎖水雲寒。”
冬春季節,站在對面山最佳位置俯視龍潭,則龍頭、龍身、龍爪、龍尾清晰可見,好似御龍活躍在龍潭中。
六、詩人唐求及“唐求廣場”
街子御龍橋頭的唐公祠是晚唐“一瓢詩人”唐求的隱居之地。據史記載,詩人在唐僖宗乾符年間曾為青城縣令。後因看破紅塵歸隱桑梓,昭宗時,王建帥蜀,欲聘唐求為參謀,他拒不受聘,過著詩酒文章的生活。百姓親切地

唐求隱居,絕念鐘鼎,放曠疏逸,常騎一青牛往來於青城臨邛間,訪師求道,誦經聽琴,往往至暮醺酣而歸,“非其類不與之交”。以求超脫世間的名利紛爭。
唐求寫詩每有所得,不拘長短隨手記下,成詩後即揉成紙團投入隨身攜帶的大葫蘆瓢中。晚年臥病,他把詩瓢投入味江,感慨道:“茲瓢倘不沉沒,得者始知吾苦心也耳。”詩瓢漂入新渠,有識者見之曰:“此乃唐山人詩瓢也。”將其打撈上岸,可惜詩稿大多損壞,僅得數十篇,為其書稿十之二三。《全唐詩》收為一卷,計35首半。《唐才子傳》稱其詩“氣韻清新,每動奇趣,工而不僻,皆達者詞”。唐求的詩多以歌山水、懷友人、贊古寺、豪退隱為內容,深得後人喜愛。為紀念唐求後人修建了唐公祠。
唐公祠舊址在御龍橋東橋亭旁邊,正殿有唐公塑像,長須席帽,醉眠吟情。殿堂高懸“修到梅花骨亦香”匾額,門兩邊有對聯:“大雅名千古,伊人水一方。”清代立“唐詩人唐求故里”的碑文上有一幅“摩天黃鶴飛將去,入市青牛幾時回”的對聯。可惜該祠1958年遭毀。
為弘揚歷史文化,崇州市政府斥資重建唐求廣場。重建的唐求廣場比原唐公祠大一倍多,占地約3畝,臨味江,有四棵高聳如雲、枝葉茂盛的千年參天楠木。廣場中央靠後是雄偉的唐求石雕像。緊靠其後的是一座新建唐求展館。整個廣場古樸莊嚴,與御龍橋相呼應。
七、鳳棲山古寺

山門處有一座用石圓柱支撐的古典雄偉的牌坊,匾額刻有“川西第一天”五個大字。穿過山門,經掩映在蒼松翠柏的石級而上,在茂林深處便是古寺。
古寺在晉、隋時期稱“長樂寺”,隋文帝賜“光大嚴明”匾。唐懿宗甲申年(864年)由善無思僧人重建。宋時稱“翠圍寺”。明初太祖朱元璋麼叔“法仁”在此剃度出家。朱元璋第11皇子朱椿在成都任蜀獻王訪古寺時,奏稟建文帝賜“光大嚴明”匾,並賜“法仁”法號“悟空”、賜半幅鸞駕、龍鳳旂、琉璃瓦房五間和皇鍋一對(鍋高約1.5米,直徑2.1米的鑄鐵鍋),賜大藏經《洪武南藏》經書一部,還賜重修古寺。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朱棣赦賜“光嚴禪院”。清康熙御書賜“光嚴禪院”匾。

下古寺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許多墨寶。其中藏經樓珍藏有明代刻造的三個宦版中《洪武南藏》的最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年)赦令南京蔣山寺點校,於洪武三十一年完成,該書是保留至今的唯一印本。
上古寺系清代新建,被毀時木色尚新。改革開放以來逐漸修復。今有接引殿、報恩堂、燃燈佛、和飄海觀音。大雄寶殿和東西廂房正在修建。

古寺因受歷代帝王重視,歷代文人墨客讚譽有加,名聲大振,香火日盛,朝山者絡繹不絕。解放後,古寺更加受到保護,1985年7月被列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
古寺前靠木魚山,側伴香爐峰、北依千佛山,綠蔭如蓋,古木參天,山花爛漫,百鳥爭鳴。遊人登上山峰,綺麗風光盡收眼底:千佛山雲飄霧繞,聳入雲端;俯瞰川西平原,江河如帶,平疇沃野,廣闊無垠,頓時令你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八、街子民風及其它

街子有不少農家樂,多為別具一格的川西小青瓦房。它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襯以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築,空氣清新,景色宜人,迎來不少中外遊客到此觀光旅遊、消夏度假,也有許多退休職工來此居住或休閒養生。他們打牌下棋、唱歌垂釣、游山戲水。同時還可品賞古鎮的風味特產:湯麻餅、葉兒粑、凍糕、香滷鴨、老臘肉、鮮兔頭等。
街子特產
街子老號湯長發麻餅

“湯長發”麻餅先後獲得1990年首屆天府食品博覽會金獎、1992年成都名小吃獎,並先後被成都市政府和崇州市政府命名為“成都名小吃”和“崇州傳統名小吃”,中央電視台、四川電視台、成都電視台崇州電視台等各大媒體對“湯長發”麻餅進行過專題介紹。
街子蘭花種養植

古鎮保護與城鎮建設
1、規劃與保護及保護措施

1996年2月,成立集鎮管理辦,專門負責古鎮保護和新區建設。同時為把街子場鎮建設成清潔、優美、文明的集鎮,印製了《街子鎮人民政府關於加強“門前三包”責任制管理的通告》分發給場鎮各企事業單位和各住戶。 1996年9月,鎮政府向全鎮人民發出通告,舊街區所有住戶未經允許不準將古街房推倒重建和任意裝飾,特殊需要應先申請,並附建設圖紙和裝飾效果圖,經批准同意方可。所有居民要保持古鎮風貌,不得隨意倒垃圾和雜物。新區建設在東、南兩方,鄰近古街區的協調地帶內其建築色澤,體量必須與古鎮建築協調。
1999年鎮政府組織人去周莊、烏鎮、麗江及周邊集鎮考察、學習。2000年10月,鎮黨委會決議了古鎮保護實施方案,規定街道鋪面後40米內為絕對保護區,保護區周圍,即協調區內只準修建仿古建築,且不得超過二層。同年斥資8萬元將街道滴檐瓦全部恢復,並把脫落油漆的木質部分重新漆上。相繼又修繕下水道,將部分光電纜埋入地下,將江城街青石板街面恢復,基本上恢復了古街區的舊貌。
2001年7月鎮政府專門聘請具有較高資質的成都市城鎮規劃設計院編制了建設總體規劃。該規劃於同年9月通過省市評審,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2003年3月委託成都市城鎮規劃設計院編制設計完成了街子鎮古鎮保護規劃,規劃文本對於古街區的保護有詳細的設計,從保護山林、水源、空氣品質到供電情況、建築維護和營造原則、建設控制地帶內建設如何與古街協調、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的定位和關係都作了細緻具體的方案,政府嚴格按照規劃,對古鎮實施保護。
2004年10月制發了街子鎮人民政府《關於嚴格執行崇州市街子鎮規劃的通告》,任何單位和個人必須服從《崇州市街子鎮規劃》不得擅自改變規劃和規劃作出的調整用地決定。
2005年2月委託成都市城鎮規劃設計院設計完成了街子鎮總體規劃,同年12月又設計完成了街子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待審批)。
2005年9月,按照新一屆市委、市府的總體思路要求,提出了“八個一”的發展戰略,按照“一鄉一品”的思路,由崇州市城鄉規劃設計院設計完成了街子鎮產業布局發展規劃。我鎮定位是:實施古鎮保護與開發,做大做強蘭花產業。按照規劃,我鎮已積極開展做好了前期工作。
2、管理措施
維護規劃的連續性和嚴肅性,規劃一經批准,不得擅自更改。規劃批准後,政府加強規劃管理機構建設,並制定地方城鎮建設法規。城鎮建設與發展堅持“統一規劃、分期開發、分批建設;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原則,切忌遍地開花,把城鎮建設的架子拉得太大。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改變投資環境。加強小城鎮建設重要性的宣傳,提高廣大人民民眾的規劃意識,自覺執行和維護規劃。
3、城鎮建設
街子鎮定位旅遊、度假、休閒、居家為一體的具有濃郁的川西風味的特色城鎮,是崇州市城鎮體系中的二級城鎮,對周邊鄉鎮具有較強的輻射功能。城鎮規劃規模為2.6平方公里,建成區占地1平方公里,場鎮道路長8公里,有廣場兩座(唐求廣場占地3畝,露天文化廣場2畝),綠地率12%,場鎮居住人口7600人,住宅總面積5776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76平方米。場鎮有中學和國小各一所,有一座中心衛生院。鎮一級行政經濟管理機構齊備,公安派出所1所,農村信用社金融網點3處,在場鎮有較為完善的商業服務網點。污水管道長600米,無污水處理廠,採用沼氣淨化處理。
鄉鎮機構改革後,政府設定了建設管理辦公室,成立了以分管領導為組長的集鎮管理領導小組,並於2006年7月成立了街子鎮規劃和建設管理所和街子鎮環境衛生管理所專門負責對場鎮進行城市化的管理。
1991年—1993年完成真武街100米長延伸段街房建設。

1995年場鎮拓展新開一條聚賢街至2003年完成聚賢街158米長場鎮街房建設。
1998年,對江城街、閘子巷、井水街街道路面進行一次全面瀝青鋪設補爛;對朝陽路上方新開200米長的排水溝;完成真武街100米長路面瀝青鋪設。
2002年,投資175萬元完成對唐公祠前唐求廣場建設(含10戶拆遷),唐求廣場雕塑、綠化、廣場青石板鋪設,唐求詩館維護等;完成江城街全長668米寬7米青石板鋪設,總投資70萬元;完成江城街全長668米,朝陽路174米,清明街225米,下水管、地下光纜鋪設總投資135萬元,以上工程由崇州市路橋工程公司承建完成,建設業主為街子鎮政府;對核心保護區江城古街進行風貌整治、路燈安裝,投入37萬元。
2003年,完成對集鎮新區、磨坊街、聚賢街三條全長500米、寬10米的道路進行路面硬化,對磨坊溝230米長、寬3.5米進行整治並完成“三面光”,投資140萬元。對磨坊街、聚賢街及金魚街進行路燈安裝及電線、光纖、通信線路鋪設,投資21萬元。在場鎮入口處配套建設公廁一座並在公廁前面建公共休閒綠地遊園,投資13.5萬元。完成天然氣配氣站建設。
2000年—2004年完成朝陽路延伸段100米的街道建設。
2000年—2005年,完成江城古街31戶仿清末民初古建築修建。
4、風貌整治

集鎮建成區1平方公里,其中古鎮區占地26.5萬平方米。共9條街道,570戶住戶,商店100餘家,餐飲單位27個,賓館2個,集鎮和鳳棲山景區共有農家樂112家,每年共接待遊客3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