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是生活在中華大地上所有的民族及海外華人的統稱。中華民族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中部。經過民族識別,中華民族共包括漢族和其他55個少數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確定的未識別民族,包括土生葡人、夏爾巴人以及中國猶太人等。因此,中華民族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啓超在其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的著作中提出。相關的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以及許倬雲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

基本信息

釋義

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生活在中華大地上所有民族及海外華人的統稱。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中部。經過民族識別,現今的中華民族共包括漢族和其他55個少數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確定的未識別民族,包括土生葡人、夏爾巴人以及中國猶太人等。炎黃子孫謂之百姓,蚩尤後裔稱之黎民,合稱為黎民百姓。是中華民族形成的最早主體。經過數千年的繁衍發展與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主體
凡是經由拜天地結婚儀式生殖繁衍的子孫後代,並經歷過年文化的洗禮薰陶,都是中華民族的當然主體。
中華民族拜天地的結婚儀式,一般分為四步曲: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一拜天地不可分解為拜天再拜地,而是拜天地一氣呵成,世界各地都有天和不同的地,拜天地則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儀式,拜天地祭拜的是中華民族老祖宗所創造的中華文明,祭拜人是中華民族子孫後代龍的傳人。二拜高堂,高堂可以是父母或家族長輩賢達,說明結婚人的家門淵源,家是民族的基本單位。夫妻對拜,無論夫妻二人因何走到一起,至此已是夫妻共同宣誓自願組成傳承中華文明的新家庭。送入洞房,洞房不分貴賤,或寒窯或皇宮豪宅,夫妻二人履行生殖下一代職責的地方,洞房更深層的意義,在於表達中華民族實行結婚拜天地儀式的年代久遠。大家知道,洞穴是人類最初的高級安身處所。
諸多證據可證可考,中華民族的結婚拜天地儀式實行在三皇之前,時至今日2015年乙未夏至中華民族最重要節日之一,已經七千多年歷史,鐵證如山。陳君儉簡單表述的中華民族結婚拜天地基本儀式,見證中華民族血肉之軀一代又一代的繁衍廣泛散布,見證中華文明一年又一年的傳承,見證中華民族大家庭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
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中華文明探源所孜孜追求之中華民族最原始的文明源頭。

五十六個民族

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全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大陸30個自治區直轄市共有 1133682501 人。其中漢族占91.96%,少數民族占8.04%。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 

中國人與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參考英譯Chinesepeople)。可是Chinesepeople只是指政治上具有中國國籍的人,簡稱中國人,不含任何文化因素。中華民族所對應的英譯只能是Chinesenation,是指國籍或者國家,仍不含任何語言文化因素或者真正的民族(ethnic)意思。中華民族,依照中華民國立國的三民主義,主要以漢為中心主體的民族及其他民族為組成,其中蒙、藏兩族之事務在中華民國憲法中有部會等級的蒙藏委員會,近年修憲後,台灣原住民及相關之多元文化民族政策入憲。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定義,則共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詞源與含義

“中華”,原意與中國相通,又與華夏相系。《唐律疏議》云:“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章炳麟認為:“中國雲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中華民國解》)。這裡強調中華一詞乃區別文化高下之族的含義。“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這是由於中華與華夏一詞有關。華夏文化發達,遂以中華自稱。
中華民族章太炎
一般認為“中華民族”這個稱謂為孫中山所創建,但這是一種誤解。此名詞為章太炎所創 原意只包括漢族, 之後由孫中山提倡, 把它改為包括漢滿蒙回藏等大小族, 以團結民心。

在清朝之前,雖然有華夷之分的觀念,但幾乎沒有“中華民族”的觀念存在、而“中國”的觀念也和與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觀念差很多。

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等觀念是在清朝末年才建立/廣為傳播的。

袁世凱首倡“中華民族說”:袁世凱中華民國大總統時,面對外蒙古的獨立,致書庫倫活佛,指出“外蒙同為中華民族,數百年來儼如一家”,一面聯絡內蒙卓索圖盟的喀喇沁王貢桑諾爾布,促其打消獨立的念頭,翔贊共和,參加中華民國袁世凱去世之後,孫中山繼續袁所持的“中華民族說”,成功邀得貢王成為國民黨創黨理事之一。

1912年孫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說”:“今日中華民國成立,漢、滿、蒙、回、藏,五族合為一體”。孫中山在中華革命黨正式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以後,主張重提民族主義並揚棄五族的說法:“有人說,室推翻以後,民族主義可以不要。這話實在錯了。……現在說五族共和,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應該把我們中國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個中華民族。……並且要把中華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後民族主義乃為完了。”

中華民族的含義

中華民族是中國所有民族的集合,是中國各民族的總稱。

中華民族與中國各民族的關係

中國各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部分。當一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時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部分。

中華民族與中國人的關係

任一中國人都屬於中華民族。當一個人擁有中國國籍時即屬於中華民族的一員。

“中華民族”一詞的分析

“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性的名詞,不可理解成一個叫做“中華”的民族,因為這裡的“民族”不是種族上的概念。就像由英文AmericanNationality翻譯而來的美利堅民族這箇中文詞一樣。

中華民族與漢族的關係

中國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部分,但不是全部。其他國籍漢族不屬於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與海外華人華僑的關係

擁有中國國籍者(海外華僑),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沒有中國國籍者(海外華人),不屬於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與“炎黃子孫”

“中華民族”一詞指中國所有民族的集合,“炎黃子孫”一詞則指所有漢族人(從字面上也可以看出的)。註:關於二者的區別,《咬文嚼字》已經有過論述,在此就不過多闡述了。只是要注意,這二者不可混用。如果混用了,可能會傷害到民族感情。

“中華民族”與古代民族的關係

當一個民族遷入中國並成為中國民族的時候,它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部分,當一個民族遷出中國失去中國民族的身份的時候,即不再是中華民族。
其他國籍人士入中國國籍後與中華民族的關係
其他國籍人士入中國國籍後,必須選擇中國現有民族之一加入並以該民族身份加入中華民族(欲了解詳細情況請參考相關法律法規:《關於中國公民確定民族成份的規定》)。

歷史概要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祖國廣闊、富饒的土地,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開發的。從夏、商、周至秦漢時期,當漢族的先民華夏族開發黃河流域的時候,各少數民族先民也同時開發了周圍的廣大地區。生活在東北的東胡、肅慎、挹婁、夫余、烏桓等民族在東北三省的廣大地區,北部的儼狁、狄、匈奴、鮮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華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區,西域的龜茲、于闐、鄯善等“城郭國”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區,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在今藏、青地區,南部的苗、濮、武陵蠻、長沙蠻以及東南部的百越等南蠻各族在今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別在海南島和台灣,越人的一支在今港、澳地區,等等,各民族祖先在各個地區,以他們辛勤的勞動,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具體階段

上古先秦時代:周朝,所謂的華夏代表的是三個部落集團,包括與他們相融合的一些古部落,其中又以周為中心。這些民族本非單純,所以可以稱之為“諸夏”。“諸夏”的詳細情況,因為上古史料的缺乏,我們現在已經難以追究。“諸夏”之外的氏族,古時候稱為“夷狄”,古籍中有記載的名稱繁多,主要有、黎、荊、舒、淮夷、徐戎、嵎(yú)夷、萊夷、和夷、島夷、百越、巴、蜀、庸、盧、微、髳(máo)、彭、氐(dī)、羌、濮、西戎、驪戎、南蠻、陸渾之戎、伊洛之戎、犬戎、北戎、山戎、鬼方、狿狁(yán yǔn)、赤狄、白狄、義渠、林胡、樓煩等。這些夷狄的服飾、語言、生活習慣都和中原的華夏民族不同。這些所謂夷狄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群貊(mò)之外,都和中原的華夏民族發生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春秋時北方的晉國與戰國時北方的燕趙兩國,都征服和兼併了許多狄人的部族和國家,並與之相互通婚。東方的齊魯兩國則完全征服並同化了東夷民族。西方的秦國,本身就是一個戎夏混合的民族,到秦始皇時代已經完全征服了西夷與巴蜀一帶的氐羌。楚國原來是一個南蠻之邦,春秋時期在南方崛起,加入夏人集團。到戰國時期席捲了長江流域,把荊吳苗蠻與百越的地方都收入版圖。春秋的吳國也是一個荊吳與夏人的混合民族。而越國則屬於南方百越民族。這兩個國家先後加入了諸夏的集團,最後這兩個國家的民族與土地都併入了楚國。秦楚兩大強國,原本都是非夏族的國家。在各自華化了自己以後,一個華化了整箇中國的西部,一個華化了南部。秦始皇以一個華戎混合的民族統一了整箇中國的版圖,同時也統一了文化,建立了一個眾民族大統一的大帝國。這與本非希臘民族的馬其頓族統一希臘諸城邦並把希臘文化用武力強加於南至埃及,東至印度的廣大"泛希臘文化圈"相似。所不同的是,中國“大一統國家”的觀念比在西方泛希臘文化政治區演變而成的西方文明要鞏固得多。以至華夏文明,統一帝國和華夏民族的邊界在歷代有很強的吻合。三代先秦時代是中華民族發展中的第一階段。

秦漢到魏晉南北朝

中華民族始皇帝
匈奴的漢化:秦始皇把這個融合了諸多民族而成的大帝國中的各個氏族地方和國家一一改封建為郡縣。儘可能的消除原來的部族痕跡,加強中央集權的控制。同時進一步向南北擴張版圖,北方將過去群狄活動的大部分地區都收入版圖,建立萬里長城防禦最北的匈奴。南方將版圖開拓至南海,並派遣了數十萬的氐戎與本朝官吏,攜帶家屬子女去統治和開拓這塊新的土地,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有計畫的大規模的移民。從此嶺南百越之地就加入了中國,也滲入漢人的血統。之後趁著秦漢動亂的時期,嶺南諸國又紛紛趁勢獨立,漢武帝再次征服這些國家,並將東甌閩越與南粵的一部分人民內遷到江淮一帶,同時將內地的一部分人民遷至嶺南,這又是一次有計畫的民族融合,這才逐漸穩定了南疆的統治。

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公元前221年),標誌著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秦始皇和漢高祖相繼統一中國的同時,長城塞外也出現了頭曼和冒頓兩個單于統一了匈奴諸部。在亞洲大陸的東方形成了漢族與匈奴南北對抗的局面。並且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大部分的匈奴人被漢族征服。漢武帝收降了匈奴約四萬多人,都遷至內地河套地區, 設定五個屬國,這就是大批的匈奴內遷的開始。這些匈奴人與當地漢人雜居,有人做了漢朝的官吏,已經與漢人完全同化。 此後,又有陸續的匈奴內遷,在匈奴的王族中甚至也有了漢人的血統。匈奴的後裔也往往以漢之子甥自居,所以在山西的五部匈奴都取了劉姓,稱為劉氏五部。

胡漢的融合:匈奴衰落的時期,東北方興起兩個新的民族烏桓鮮卑,他們都屬於東胡系統。原本居住在滿蒙之間的山區,以各自居住的山域得名。東漢初年,這兩族都曾與中國發生戰爭,一部分烏桓降於中國,入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一帶,另一部分烏桓就併入了鮮卑,從此鮮卑獨自興盛。之後鮮卑完全占領了匈奴人活動的地區,匈奴散成三部,一部分北匈奴遠走西伯利亞、一部分歸附了鮮卑、最後一部分就是歸附了中國南匈奴。後期鮮卑發生內亂,部族離散,國家瓦解,殘部散布於東自遼東,西至河西,沿著中國的北方邊境,建立了許多的小國,情況十分的複雜。

中華民族在唱歌的客家人
所謂的“胡人”,是指鮮卑,氐,羌,匈奴以及匈奴的支部羯人。除了匈奴和鮮卑,在中國西方屬於氐羌系統的種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先秦的氐羌族,包括了四川的的巴蜀庸與西戎,他們早已經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隨秦國與漢人完全同化了。另一類則是秦漢以後的氐羌,指的是最西方的還沒有被漢族同化的氐羌人。散布在今天的四川,陝西,甘肅的西部與青海,西藏一帶。氐雖然與羌是兩個種族,但同在西方,經常聯合行動,所以合稱為氐羌,混合在一起難以分辨。這些歸附中國的邊疆民族,在西晉的初期都環居在中國的北方,並與邊疆的漢人雜居,一方面保留本民族的部族組織,一方面學習中國的語言,政治和文化。西晉時期,胡人入侵中原,占領了中原的大部分土地,建立了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長期與漢人的融合,使胡人漸漸完全變成了新漢人。 胡人中勢力最大的鮮卑,也是漢化最徹底的,久而久之,他們也忘記了自己是鮮卑人。而中原的漢人也相應的受到了鮮卑人語言文字和文化習俗的影響。隋朝的統一,代表了鮮卑和漢人的最終結合。

胡人入侵中原之初,居住在黃河流域的漢人為了逃避胡人的殺戮,全家整族向江南逃難,造成一次民族的大遷徙,史稱“衣冠南渡”。這批人分為三股,一部分到了長江中游的洞庭湖一帶,最遠達兩廣地區。一部分到鄱陽湖蕪湖一帶。最後一部分定居太湖一帶,遠者到達江浙福建,這批遠達閩粵的漢人,就成為後來的“客家人”。

隨著幾次的民族遷徙,中原地區的各個民族都廣泛的產生接觸和融合,漢人和南人結合,漢人和胡人結合,胡人和南人結合……這場大亂,加速了全國民族的大融合。直到隋朝的統一全國,東西南北的胡漢文化統一成了一個整體。

中華民族唐朝疆域
隋唐五代:隋朝統一中國後不久就滅亡了,唐朝繼承了隋朝的基業,建立了自兩漢後的又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從此,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漢人,又被稱為唐人。唐朝帝國的建立,無論在文化和血統上,都代表了一個大融合後的新生民族。

突厥、吐蕃及其支部:十六國北魏時期,在長城以北地區占據優勢地位的是鮮卑的一支——柔然,公元552年,柔然為其附屬部落突厥擊潰,遠走歐洲,據研究,6世紀末期入侵歐洲基督教世界的阿瓦爾人,很可能就是柔然的後裔。突厥崛起之後,統治了以阿爾泰山為中心的中、北亞草原地帶,突厥這一族名,於是成為了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的統稱,如同漢族一樣,突厥也包含了許多的種族和附庸的部落,如薛延陀,回紇(hé),仆骨,思結,渾等,統稱為突厥諸部。隋朝末年,突厥大致以阿爾泰山為界,分為東西兩部。東部汗庭在蒙古高原。西部汗庭位於伊犁河流域一帶,勢力深入現今的阿富汗和伊朗東部。唐太宗時,唐朝與東突厥發生激烈戰爭,其將領李靖擊潰突厥軍隊,俘獲頡利可汗,滅東突厥。唐太宗將降附的突厥人安置在北方沿長城一帶,東起今山西朔縣,西到今寧夏靈武,設定了許多都督府與羈靡州以統治之。這些突厥的部落和他們的附庸民族尊唐太宗為天可汗。682年,這批突厥叛變,建立後突厥汗國,744年,被回紇再次滅亡,餘部一部併入回紇,一部併入契丹,另一部內遷至唐朝內地。

西突厥在統葉護可汗在位時極盛,橫跨蔥嶺,統治整個亞洲的中部,並與唐朝爭奪天山南北西域諸國的控制權。唐朝從唐太宗到武則天時,多次興兵遠征西突厥,659年,將蘇定方擊潰敵軍,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賀魯,西突厥崩潰,一部分西突厥留在西域,成為今天的中亞諸族的先民。一部分遷居西亞,日後幾經變遷,成為今天的土耳其人。因此歐洲常將中亞地區稱為土耳其斯坦,稱中國的新疆地區為東土耳其斯坦

唐朝多年與突厥交戰,並且收服了許多突厥的部族。這些歸附的突厥部族,雜居中國的邊境地區,自然而然的與唐朝的邊民通婚、同化。許多突厥的降將,如阿史那杜爾阿史那承慶,執失思力,契苾何力等。這些人都做了唐朝的高官,他們的子孫自然就成了唐人。唐朝的宗教和民族政策對異族很少有歧視,所以在唐朝統治的二三百年中,廣泛的吸收了許多的異族與異族的文化,從而擴大了中華民族的內容。

突厥中一個重要的支部就是回紇,回紇在唐太宗時附庸於唐朝。後來漸漸獨立出來,唐玄宗時是回紇的全盛時期,滅掉了東突厥,占領了東突厥的領地,東突厥眾部一部分歸附唐朝,另一部分就併入了回紇。安史之亂時,回紇成為了中國北方的一個大國,聲勢幾乎相當於當年的匈奴和突厥。後來回紇在唐末時在天災和內亂的打擊下衰敗,吐蕃攻其西,黠(xiá)戛(jiá)斯攻其北,回紇瓦解四分五裂,一部分投降吐蕃,一部分投降黠戛斯,一部分投降了西北方的西突厥的別部葛羅祿,一部分南下遷居現今的新疆地區。後來散布在西北的回紇人都皈依了伊斯蘭教,逐漸演變為今日的維吾爾族。

西羌民族在隋唐時建立的國家有吐谷渾與吐蕃。吐谷渾建國早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國中統治階層為鮮卑人,並非單純的羌人國家。所控制的就是今天的青海北部地區,隋唐兩朝相繼出兵吐谷渾,將吐谷渾征服,吐谷渾成為唐朝的西藩。後來吐蕃強大,入侵吐谷渾,吐谷渾被吐蕃擊潰,一部分逃往到涼州,散居於今天寧夏甘肅一帶,歸化了唐朝。另一部分併入了吐蕃。

中華民族
吐蕃是羌人建立的一個大國,勢力範圍就是今天的青藏高原地區,在唐朝開始強盛,與唐朝接觸頻繁,屢和屢戰,唐朝為了懷柔吐蕃,唐太宗時將文成公主嫁於贊普松贊乾布,唐中宗時將金城公主嫁於尺帶珠丹,與吐蕃和親,使中國的血緣與文化輸入了吐蕃。

幫助唐朝剿平龐勛黃巢之亂的沙陀人也是突厥的一個支族。原住在今天新疆巴里坤湖地區,又稱沙陀突厥、回紇強盛時期附於回紇,吐蕃強盛時期又附於吐蕃,吐蕃以高壓政策管理這部分沙陀,致使後來三萬沙陀人在酋長朱邪執宜的率領下逃入中國境內,向唐朝請求庇護。唐憲宗將他們安置在陰山鹽州一帶,封朱邪執宜為金衛吾將軍。後來朱邪執宜又率眾部遷到河東,幫助唐朝討伐藩鎮。執宜死後,傳子朱邪赤心,幫助唐朝平了龐勛之亂,被賜名李國昌,李國昌之子李克用又助唐朝剿平了黃巢,被封為河東節度使,居太原,河東地方也成了沙陀人的地盤。李克用之子李存勖(xù)領兵南下,滅掉後梁,入主中原,這就是五代十國中的後唐。後唐石敬瑭建立的後晉,劉知遠建立的後漢,劉旻(mín)建立的北漢,這些國家都是沙陀人的國家。這部分沙陀人,入主中國境內建國以後,不久就與漢人完全同化從而消失在無形之中。

南疆蠻夷:散布在東南長江上游地方的蠻夷,自古以來種族繁雜。有金沙江流域的烏蠻白蠻,也就是後來的擺夷人。他們的部落原屬於唐朝的劍南節度使與雲南太守管轄。在唐玄宗天寶年間突然叛變,後來建立了一個南昭國。南昭攻陷了安南都護府,占據了今雲南全境,與貴州廣西和越南的一部分達一百多年。這段時期的南昭之亂,打破了蠻漢的隔離,促進了蠻漢間的融合,又因為南昭之亂,引起了龐勛之變,再引起了流寇之亂,造成繼兩晉之後又一次民族的大播遷。

原來在唐懿宗鹹通初年,在徐泗淮水流域招募了一批戌卒,前往桂州西桂林)討伐南昭。這批戌卒在桂州譁變,劫奪糧庫,擁糧料判官龐勛為主,降徐泗回竄。從桂林到湖南到江淮,一直流竄到徐州,攻陷了彭城,江淮一帶大亂,史稱龐勛之變。後來朝廷將之伐平。不久濮州人王仙芝與曹州人黃巢糾合龐勛的餘部,起兵造反。他們由河南進攻淮南,由淮南進入浙江,由浙江轉入江西,由江西又攻入福建,再由福建輾轉南下,一路攻占了廣州,之後退回福建,出湖北,經安徽,過淮河,西北攻洛陽和長安,戰火燃遍全國。這次戰爭引起全國人民的大騷動,往往是甲地的居民逃到乙地,乙地的居民又逃往丙地。這場混亂的局面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五代十國實際上就是唐末藩鎮之亂的延長,是軍閥之間的割據。在這各霸一方的局面中,一批流民隨著王建而遷居於四川,一批流民隨馬殷遷居到湖南,一批流民遷居於兩廣從而建立了劉隱的政權,一批流民遷居於福建,建立了王審知的政權。現在許多福建人,祖先就是隨王審知入閩。

在此後的兩千年歷史發展中,也有一部分少數民族或者在邊疆地區建立政權,或者入主中原,成為統治民族,他們都為我們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秦代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西域各族、西部的、東北的東胡(鮮卑、烏桓)、夫余等族都建立過自己的政權;魏晉南北朝時期,除兩晉的短暫統一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曾建立過23個政權,其中匈奴族建立過前趙、北涼、夏3個政權,鮮卑族建立過遼西、代、北周、前燕、後燕、西秦、西燕、南涼、南燕等9個政權,羌族建立過後秦,巴氐族建立過後漢,漢族建立過前涼、冉魏、西涼、後蜀、北燕5個政權;隋唐後,經五代十國到宋、遼、金,我國又一次經歷割據,形成各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如宋朝先後與契丹族的遼、女真族的金朝對峙等;此後,蒙古族的元朝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契丹的崛起:東北方繼鮮卑人後興起並侵入中國邊境的東胡人,又奚與契丹。奚人住在今河北省北部,唐太宗時一度內附,唐朝設饒樂都督府,並賜其酋長李姓。奚人人口不多,而契丹則是一個大族,在南北朝的末年,契丹的活動範圍很廣,北接室韋(東胡系統又一民族),東鄰高麗,西南至營州,約今天的遼寧到冀北一帶,與奚接壤。唐初有一部分契丹歸附了中國,唐太宗於其地置歸誠州,並設定了松漠都督府,酋長為刺史都督,也賜了李姓。這部分歸附了的契丹人,後來叛服無常,奚人此時也被其吞併,唐朝屢次討伐。唐玄宗時安祿山因討伐契丹立功,官至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

當時中國東北一帶民族的情況很複雜,這些奚人契丹人中,歸化中國居入邊境的為數也不少。除了奚人契丹人,還有突

中華民族
回族
厥的殘部,以及許多匈奴鮮卑、突厥血統混合的雜種胡人,如安祿山,史思明都是營州雜胡。安史之亂史,安史率領的部眾里,就有許多的雜胡和奚、契丹人。從安史之亂到藩鎮之亂,東北今河北山東地區飽受雜胡的蹂躪,結果卻是加深了民族間的融合。

宋遼金:宋遼金時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契丹、奚族、女真(部分)、党項、渤海等都逐漸溶入了中華民族

元明清:元明清時期的中國各民族經歷了新一輪的民族大融合。先是蒙古族領袖忽必烈一統中國,蒙古族內牽。在這一時期,西藏納入了中央版圖。至清朝,滿族人統治中國,中國的版圖空前的廣闊及鞏固,這給中國的民族融合創造了絕佳的機會。元、明、清時期,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元朝在內地和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行省”制度,密切了中央王朝與少數民族地區的關係;滿族建立的清朝,曾堅決抗擊沙俄、英國等殖民主義在我國東北、新疆、西藏等地的侵略,捍衛了國家的統一。綜觀中國的歷史,雖然政權有分有合,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和基本趨勢。

鴉片戰爭以後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各族人民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剝削。各族人民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在中華民族的團結奮進史上譜寫了新的篇章:1851年在廣西爆發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有壯、瑤、回、苗、蒙古、彝、白、傣、哈尼、傈僳等少數民族人民與漢族人民一起進行鬥爭。其中有不少著名人物就是少數民族,如北王韋昌輝、西王蕭朝貴,以及著名將領林鳳翔、李開芳等都是壯族。鴉片戰爭後,沙俄強占我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和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英軍和法軍分別侵略我西藏和西南地區,激起各族人民的奮起反抗。達斡爾、鄂倫春、赫哲、鄂溫克和西北、西南地區的各民族人民積極組織抗戰,英勇抗擊侵略者。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鬥爭,使各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新的團結和統一。

“五四”運動時期

回族的馬駿、郭隆真、劉清揚等分別參加領導天津愛國運動京津地區學生的聯合會運動以及上海各界聯合會的聯合行動。後來,馬駿、郭隆真等都加入了共產黨。水族的鄧恩銘參加領導了山東濟南的愛國運動,後來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蒙古族的多松年、烏蘭夫等加入共產黨,並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第一個黨支部;白族的張伯簡、徐克家等於20年代加入共產黨,並分別參加省港大罷工、北伐戰爭和廣州起義;壯族的韋拔群建立農民協會,在廣西開展革命鬥爭。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鄧小平、張雲逸等到廣西開展革命工作,並與韋拔群於1929年領導發動“百色起義”,成立了工農紅軍第七軍和第八軍;在新疆,黨領導各族人民組織“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進行反帝鬥爭;紅軍長征期間,沿途各族人民民眾為紅軍帶路、傳遞情報、買糧運糧,還積極參加紅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朝鮮族人民先後有十幾萬人參加抗日戰鬥。蒙古族人民與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建立伊克昭盟和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冀中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曾讓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解放戰爭時期,蒙古族人民與兄弟民族一道,於1947年創立了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5月至1950年8月間,內蒙古騎兵殲滅國民黨軍隊2萬多人。1944年,新疆各族人民發動著名的“三區革命”。各地少數民族的革命鬥爭,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統治者,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戰爭。
經過歷史的風風雨雨,各族人民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建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開始了新的歷史進程。

中華民族在2010年圓了百年多的夢想——世界博覽會。於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市舉行,創造了世界博覽會史上最大規模記錄。世界藝術家協會主席吳國化說:中國上海世界博覽會是歷屆世界博覽會最大的盛會,是中國人民的自豪!是中華民族的自豪!讓我們的朋友遍天下!讓我們的事業共輝煌!

歷史內涵演變

在古代,“中華”本為漢族自稱。1902年,在《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梁啓超寫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生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這是“中華民族”一詞的最早使用,從上下文來說,梁所說的“中華民族”當指漢族,確切地說,指的是古華夏族和從華夏族發展至今,不斷壯大的漢民族。他在該文中,在“黃帝子孫”一詞特別注文指出:“下文省稱黃族,向用漢種二字,今以漢乃後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啓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並明確地指出其含義,“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它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

到了近代,中華民族乃中國做為國家共同體的一個國族概念,由於現代中國自晚清迄今的歷史及政體更變,此概念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意涵及爭論,如孫中山革命時,關於滿洲人是否為要驅逐的外族,還是五族共和之一的民族。“中華民族”一詞的演進也因此反映了近百年來國族與民族主義的相關爭議。“中華民族”其內涵是否為漢族還是指指國族,成為對漢本位、大漢族中心的主要疑慮。

因此,此詞不同於“華夏”、“漢人”、“唐人”、“炎黃子孫”等於有外顯的種族及文化的象徵,而是有外顯政治象徵,如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也反映了做為國家共同體的國族概念。

在清朝之前,雖然有華夷之分的觀念,雖然沒有“中華民族”的詞語的存在,但此時的華即後來的中華民族,夷即中國清皇朝的藩屬國等。有待解決的問題:可是,“中華民族”在少數民族的語言裡是不能翻譯的,只能依靠漢語使之存在。比如,藏語裡的中國人是rgyami,指的是漢族。藏語是沒有中華一詞的。同時維吾爾語的“中華民族”是jungxuamilletliri,只是漢語的音譯。蒙古語的中華民族是doomdinwendedten(族民華中)也僅僅是音譯,沒有本民族語言的意義。

“中華民族”一詞,乃由近代的梁啓超首先提出。其意原只包括漢族,之後包括漢、滿、蒙、回、藏等大小族。

民族列表與分類

2000年各民族人口及分布(按人口及居住地分類)

民族 人口(2000年人口普查 分布
漢族 1137386112 分布全國各地
壯族 16178811 廣西(1421萬),雲南(114萬),廣東(57萬)
滿族 10682262 遼寧(539萬),河北(212萬),黑龍江(104萬),吉林(99萬),內蒙古(50萬),北京(25萬)
回族 9816805 寧夏(186萬),甘肅(118萬),河南(95萬),新疆(84萬),青海(75萬),雲南(64萬),河北(54萬),山東(50萬)等
苗族 8940116 48.1%在貴州(430萬),2149%在湖南(192萬),1167%在雲南(104萬),562%在重慶(50萬),518%在廣西(46萬),24%在湖北(21萬),165%在四川(15萬),135%在廣東(12萬),069%在海南
維吾爾族 8399393 新疆(835萬)
土家族 8028133 31.5%在湖南(264萬),31%在湖北(218萬),18%在貴州(143萬),18%在重慶(142萬)
彝族 7762272 61,7%在雲南(471萬),27,1%在四川(212萬),10,8%在貴州(84萬)
蒙古族 5813947 70.2%在內蒙古(400萬),12.2%在遼寧(70萬),3.3%在吉林(17萬),3.3%在河北(17萬),2.9%在新疆(15萬),2.9%在黑龍江(14萬),1,5%在青海
藏族 5416021 45.6%在西藏(243萬),23.7%在四川(127萬),19.8%在青海(109萬),8%在甘肅(44萬),2.4%在雲南(13萬)
布依族 2971460 貴州(280萬)
侗族 2960293 貴州(163萬),湖南(84萬),廣西(30萬)
瑤族 2637421 62.1%在廣西(147萬),21,5%在湖南(70萬),8%在廣東(20萬),8%在雲南(19萬),1.5%在貴州
朝鮮族 1923842 吉林(115萬),黑龍江(39萬),遼寧(24萬)
白族 1858063 84%在雲南(151萬),7.7%在貴州(19萬),7,2%在湖南(13萬)
哈尼族 1439673 雲南(142萬)
哈薩克族 1250458 新疆(125萬),甘肅,青海
黎族 1247814 海南(117萬)
傣族 1158989 雲南(114萬)
畲族 709592 55%在福建(38萬),27.4%在浙江(17萬),12.1%在江西(7萬多),4.2%在廣東
傈僳族 634912 96.9%在雲南(61萬),2.8%在四川
仡佬族 579357 貴州(56萬),廣西
東鄉族 513805 83.3%在甘肅(45萬),15.1%在新疆(5萬多)
拉祜族 453705 雲南(45萬)
水族 406902 貴州(37萬)
佤族 396610 雲南(38萬)
納西族 308839 95.6%在雲南(30萬),3.1%在四川
羌族 306072 四川(30萬)
土族 241198 青海(19萬),甘肅(3萬)
仫佬族 207352 廣西(17萬),貴州(不足3萬)
錫伯族 188824 69.4%在遼寧(13萬),19.1%在新疆(3萬多),5.3%在黑龍江,2%在吉林
柯爾克孜族 160823 新疆(16萬)
達斡爾族 132394 內蒙古(7萬多),黑龍江(4萬多),新疆
景頗族 132143 雲南(13萬)
毛南族 107166 廣西(7萬),貴州(3萬)
撒拉族 104503 87.8%在青海(8萬多),7.7%在甘肅(1萬),4,2%在新疆
布朗族 91882 雲南(9萬)
塔吉克族 41028 新疆(39萬)
阿昌族 33936 雲南(34萬)
普米族 33600 雲南(32萬)
鄂溫克族 30505 內蒙古(26萬),黑龍江
怒族 28759 雲南(28萬)
京族 22517 廣西(2萬)
基諾族 20899 雲南(21萬)
德昂族 17935 雲南(18萬)
保全族 16505 90.6%在甘肅(15萬),5%在青海,3.9%在新疆
俄羅斯族 15609 新疆(09萬),內蒙古(05萬)
裕固族 13719 96%在甘肅(13萬),2.3%在新疆
烏孜別克族 12370 新疆(12萬)
門巴族 8923 西藏(8481人)
鄂倫春族 8196 51.5%在黑龍江(3871人),44.5%在內蒙古(3573人)
獨龍族 7426 雲南(5884人)
塔塔爾族 4890 新疆(4501人)
赫哲族 4640 黑龍江(3910人)
高山族 4461 河南946人,福建416人,廣西409人(註:高山族主要分布於台灣,但此處數據並未涉及台灣高山族
珞巴族 2965 西藏(2691人)
另:其他未識別民族 734438
外國人加入中國籍 941
按使用語言分類 五十六個民族(按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