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

中華革命黨是中國國民黨的前身。是1914年7月8日,孫中山為推翻袁世凱專制獨裁統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而在日本東京成立的資產階級政黨,以討袁革命為己任,要求剷除帝制,維護約法,恢復國會,重建共和。1916年7月25日,中華革命黨本部向各分、支部宣告了中華革命黨的結束。宣告說:"奉總理孫先生諭:本黨成立,實繼癸丑革命而起,其重要目的,在推翻專制,重造民國。迨袁賊自斃,立大總統依法就職,因令各省黨軍停止進行。今約法規復,國會定期召集,破壞既終,建設方始,革命名義已不復存,即一切黨務亦應停止。將來如何改組,有何辦法,應徵求海內外各支、分部之意見。"宣告了中華革命黨的結束。

歷史

成立

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旗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流亡到日本。他從二次革命的失敗中深切感到:國民黨內部思想混亂,組織嚴重不純,“非

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渙散”,已不能領導革命繼續前進。於是,他決心從整頓黨務入手,重組新黨,拯救革命。1913年9月27日,孫中山親自擬定入黨誓約,規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須重立誓約,加按指印;並接受遵約履行手續的王統等人為新黨首批黨員。至1914年四五月,先後入黨者達四五百人。5月10日,孫中山創辦《民國》雜誌,作為新黨機關刊物。1914年7月8日

中華革命黨中華革命黨
,在東京舉行大會,正式宣告中華革命黨成立。另外,有學者考證,在此之前,孫中山曾在1902-1903創立中華革命黨,但具體時間地址不詳。中國同盟會成立之後的孫1910年,孫中山在美洲及南洋重建中華革命黨,為發動更大規模的華南起義,次年7月,他即在美國舊金山發起成立中華革命軍籌餉局

發展

中華革命黨大印中華革命黨大印

中華革命黨把武裝討袁放在首位。自1914年7月至1915年12月,在湖南、江蘇、廣東、江西、上海等省

市先後發動大小武裝起義四十多次,進行刺殺龍濟光、鄭汝成等四次暗殺活動。護國戰爭爆發後,在廣東、四川、湖南、湖北、江蘇、安徽、山東等省全面展開軍事討袁活動,在全國範圍內牽制了袁世凱的軍事力量。1916年7月護國運動結束後,中華革命黨宣告停止一切黨務。

改名

孫中山孫中山

1919年10月10日,中華革命黨正式改名為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為廣泛吸收黨員,中國國民黨放棄了中華革命黨的秘密組織形式,轉為公開。

同時,新黨章放寬了入黨條件,規定凡贊成黨的宗旨,經黨員兩人介紹,交納黨費10元者即可入黨。國民黨放棄了中華革命黨所規定的入黨須按指模,並宣誓服從孫中山個人等帶有幫會性質的苛刻條件,並大量吸收青年入黨。

國民黨通告規定:"從前所有中華革命黨總章及各支部通則,一律廢止。所有印章圖記,一律照本規約所定,改用中國國民黨名義,以昭統一"。國民黨之前再加上"中國"二字,以區別於民初的舊國民黨則直接由中華革命黨改組而來。

新黨章第四條規定:"凡中華革命黨黨員,皆得為本黨黨員,以中華革命黨證書,領取本黨證書"。

13日,原中華革命黨本部事務主任居正呈請任命中國國民黨各部主任,孫中山以總理身份當即批令委居正為總務主任,謝持為黨務主任,廖仲愷為財政主任。

按照新的規約,中國國民黨本部設總務、黨務、財政三部。

機構

7月8日,孫中山親筆誓約7月8日,孫中山親筆誓約

中華革命黨設本部於東京,推選孫中山(廣東省中山市人)為總理。本擬舉黃興(湖南省長沙市人)為協理,因黃反對立約按指印,並在策略上與孫中山存在分歧,拒絕入黨而虛其位。

本部設總務、黨務、軍務、政治、財政五部,由陳其美(浙江省湖州市人)、居正(湖北省武穴市人)、許崇智(廣東省廣州人)、胡漢民(廣東番禺人)、張靜江(浙江省湖州市人)分任部長。

其支部總計五十七個,大多建於海外各埠,國內各省僅占十八個。其分部則全部在海外。黨員總計萬餘人。中華革命黨以實現民權、民生兩主義為宗旨,以推翻袁世凱專制政府,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

失敗

中華革命黨是二次革命失敗後長期堅持武裝討袁鬥爭的唯一政黨,但由於它忽視民族主義,未提出反帝國主義要求,組織上又採取個人絕對服從主義,軍事上實行脫離人民民眾的冒險主義,終於沒有取得護國戰爭的領導權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