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源
達斡爾族清代以前使用的契丹文失傳,只能靠口述來傳承歷史,清朝以前的歷史較難考究。但是根據達斡爾族傳說及達斡爾人與契丹人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對比研究,史學家大多認為達斡爾族屬遼代契丹的後裔,而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達斡爾族是由當地土著先民發展而來。利用DNA技術的相關實驗表明,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係。
傳說
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裡修邊堡(邊堡是達斡爾特有的辭彙,是指一種類似長城的建築),從此便在此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
近代的爭議
關於達斡爾族的來源,學術界曾有過爭議。主要分歧意見可分為土著說與契丹遺裔說。
持土著說者認為,達斡爾人最初分布的黑龍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時是室韋各部的分布地,當時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貢。以後遼、金、元各代都在這些地區行使管轄權,明代曾於達斡爾族在江北的舊居地帶建立托木河、卜魯丹河等衛所,故達斡爾族應是黑龍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後裔,與隋、唐時室韋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淵源。另一些人還根據達斡爾族關於其祖先曾建“黑水國”的傳說,認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關。
持契丹遺裔說者主要是根據語言、歷史傳說及某些習俗與遼代契丹人有相同的特點,認為達斡爾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於金滅遼時北遷至黑龍江以北,發展為達斡爾族。
技術揭謎
專家們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在雲南保山、施甸等地採集到“本人”的血樣;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在完成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矽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後,他們終於得出了準確的結論: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
民族服飾
由於達斡爾族一直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區,並受生產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過去以穿皮服裝為主,清政府也常賜綢緞等物給達斡爾族頭人和有功人員。後來,又隨著產品交易的發展,紡織物服裝在達斡爾族中流行。但因為皮制服裝本身有耐寒、耐磨等優點,加之廣大勞動人民生活貧苦,直到解放前後,皮製衣物仍為達斡爾族民眾所鍾愛、穿用。時至今日,莫旗山區的達斡爾族民眾仍在某些場合,如打獵、冬季遠出時穿用皮製衣物。
皮制服裝主要有:狍皮大衣,用秋末冬初獵獲的狍皮做的皮袍叫“布坤其·德力(大衣)”,用隆冬時獵獲的狍皮做的叫“往拉日斯·德力”,其特點是毛密而厚。狍皮大衣主要是男子穿用。袍長過膝,兩側開衽,有布條編結的扣或銅扣。一般不掛布面,毛朝內,保溫、輕便,適於打獵等勞動中和冬季出遠門時穿。
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長袍,用白布包頭,戴草帽,冬戴皮帽。婦女穿長袍,不束腰帶,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婦女穿以藍色為主的長袍,夏日喜穿白襪、花鞋。
姓氏名稱
達斡爾人傳統姓氏成為“哈勒”、“莫昆”。
“哈勒”源於氏族社會,多以祖先最初在黑龍江流域居住地的山河等名稱為名,如鄂嫩哈勒源於居住地鄂嫩河流域,精奇里哈勒源於居住地精奇里江。
“莫昆”源於家族,多以祖先的名字或居住地名稱為名,如色布奇莫昆源出居住地精奇里江西色布奇山峰。此外,還有以所居住村屯來劃分莫昆的。
清代文獻記載,達斡爾族原有“哈拉”三十餘個,“莫昆”六十餘個,後部分“哈拉”併入較大“哈拉”,一些併入“莫昆”中,加上漢字書寫有誤、歷史原因,大部分消失,截止2015年7月,主要“哈拉”二十餘個,“莫昆”三十餘個。
因新疆地區達斡爾族部分未簡化,沒有準確統計,故簡化姓氏不詳。
注1:哈拉、莫昆名稱為語言音譯為漢字,漢字名稱不統一(統計截止2015年7月)
哈勒名稱 (注1) | 達斡爾文 | 莫昆 名稱(注釋1) | 簡化姓氏 | 主要地域分布 |
鄂嫩 | Onen | 艾協金 | 鄂、吳、敖 | 齊齊哈爾市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
昆吉 | 吳、敖 | 齊齊哈爾市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 ||
開闊 | 鄂 |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 | ||
博庫爾淺 | ||||
霍日裡 | ||||
伊斯爾 | ||||
博斯呼淺 | ||||
都爾本淺 | ||||
博爾齊 | ||||
提古拉 | ||||
特莫呼珠 | ||||
達嘎淺 | ||||
阿音淺 | ||||
齊爾莫勒登 | ||||
都爾本淺 | 不詳 | 新疆 | ||
鐵古熱淺 | ||||
開闊 | ||||
博庫爾淺 | ||||
伊孜熱 | ||||
達克勒 | ||||
阿音 (又:瓜衣勒) | ||||
霍熱勒 | ||||
博孜克 | ||||
郭民 | ||||
敖拉 | Aole | 敖拉 | 敖 | 齊齊哈爾市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
多金 | 多 | |||
雅爾斯 | 閻、楊 | |||
索都爾 | 單 | |||
克爾哲 | 單 | |||
登特科 | 敖 |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 | ||
伊斯坎 | ||||
多金 | ||||
哈列爾圖 | ||||
拉力淺 | ||||
果尼 | ||||
奎力淺 | ||||
多格淺 | ||||
庫熱淺 | ||||
奎力淺 | 不詳 | 新疆 | ||
庫熱淺 | ||||
拉力淺 | ||||
多根 | ||||
登特科 | ||||
喀列克 | ||||
拉爾布孜 | ||||
巴依格日 | ||||
莫日登 | Merdeng | 沖羅 | 莫 | 齊齊哈爾市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
朱爾格 | 孟 | |||
蒼嘎爾 | 蒼 | |||
和勒格 | 莫、孟 | |||
山大奇 | 孟 | |||
莫日登 | 孟 |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 | ||
宜臥其 | ||||
舍沃爾 | ||||
尼爾基 | ||||
阿爾哈昌 | ||||
開塔拉 | ||||
博和圖莫日登 | ||||
黑別齊 | 不詳 | 新疆 | ||
尼日格 | ||||
宜臥其 | ||||
莫日登 | ||||
夏吾日特 | ||||
郭博勒 | Gobol | 郭博勒 | 郭 | 齊齊哈爾市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
額爾根淺 | ||||
瓦勒格 | ||||
滿那 | 郭 |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 | ||
哈力 | ||||
塔文淺 | ||||
莫熱 | ||||
博爾克 | ||||
洪果爾金 | ||||
滿那淺 | 不詳 | 新疆 | ||
塔文淺 | ||||
布日德齊 | ||||
托本 | ||||
那音 | ||||
布日格齊 | ||||
沃熱 | Were | 沃熱 | 沃 | 齊齊哈爾市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
霍堤 | ||||
多勒松 | ||||
扎木 | 張 | |||
西爾金 | 沃 |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 | ||
達夏沁 | ||||
西拉爾金 (又:夏爾金) | 不詳 | 新疆 | ||
米勒特格爾 | ||||
博仁 | ||||
吾依日 | ||||
薩馬格日 | ||||
德都勒 | Dedul | 德都勒 | 德 | 齊齊哈爾市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
嘎爾多斯 | ||||
都松 | ||||
德都勒 | 德 |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 | ||
阿彥 | ||||
溫察爾 | ||||
德都勒 | 不詳 | 新疆 |
哈勒名稱(音譯) | 達斡爾文 | 莫坤名稱(音譯) | 簡化姓氏 | 主要地域分布 |
蘇都爾 | Sudur | 烏爾科 | 蘇 | 齊齊哈爾市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
烏爾科 | 蘇 |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 | ||
綽爾嘎拉 | ||||
比台 | ||||
霍爾托輝 | ||||
查哈陽 | ||||
額依勒爾 | ||||
吾日 | 不詳 | 新疆 | ||
喀英 | ||||
金奇里 | Jinkere | 色布奇(Sebuki) | 金 | 齊齊哈爾市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
梅斯勒 | 金 |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 | ||
梅斯勒 | 不詳 | 新疆 | ||
何斯爾 | Eser | 臥林庫爾 | 鄂、何 | 齊齊哈爾市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
何斯爾 | 何 | |||
甘淺 | 鄂、何 | |||
巴克爾 | 鄂 | |||
達爾塔勒 | 杜 | |||
烏力斯 | Ulisi | 烏力斯 | 吳 | 齊齊哈爾市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
庫爾堪 | 吳 | |||
陶木 | Tomuu | 固榮 | 陶 | 齊齊哈爾市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
圖沁 | 喬 | |||
瓦然 | 喬 | |||
何音 | Keyin | 克音 | 何 | 齊齊哈爾市 |
胡爾拉斯 | Huerlasi | 華爾提 | 康、胡 | 齊齊哈爾市 |
鄂爾特 | Elete | 海蘭 | 鄂 | 齊齊哈爾市 |
卜克圖 | Buketu | 卜敦 | 卜 | 齊齊哈爾市 |
畢力揚 | Biliyang | 畢力揚 | 楊 | 齊齊哈爾市 |
阿爾丹 | Aldan | 德力根 | 安 | 齊齊哈爾市 |
吳然 | Uran | 未知 | 吳 |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 |
訥迪 | Nedi | 未知 | 訥 |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 |
索多爾 | Sodor | 未知 | 索 | 呼倫貝爾市(巴彥托海鎮) 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市) |
阿莽蔣 | 阿、莽、蔣 | 雲南省施甸縣 |
歷史沿革
概述
“達斡爾”一詞最早出現在元末漢文記載:洮兀兒部,臨討浯兒河居(今洮兒河)。
明初遷往黑龍江以北。
在明末清初,後金政權三征索倫,戰爭失敗後,向清朝納貢。由於沙俄入侵,以及清朝同志需要,開始內遷達斡爾族於黑龍江南岸。小部分仍留在黑龍江以北。
清統時期,由於索倫各民族善戰,清政府徵調達斡爾族青壯年駐防東北地區及西北邊境城鎮,有一部分達斡爾人徙居呼倫貝爾、璦琿及新疆塔城。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達斡爾族人民為反抗沙俄入侵、鞏固和開發東北邊疆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江北時代
明初,達斡爾族北遷至黑龍江北岸,17世紀前,達斡爾族在黑龍江北岸已結成村落,聚族而居,有雅克薩、多金、鐸陣、阿薩金、兀庫爾、吳魯蘇穆丹等堅固設防的木城,是當地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民族。
後金統治
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次年即征服黑龍江中游薩哈連部,取其11寨,以後相繼征服自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以東全部外興安嶺以南地區,原屬明朝奴兒乾都司各衛所全改屬努爾哈赤後金政權。
清朝前期
1640年8月,清朝政府將在征服索倫部戰爭中俘獲的壯丁、婦女幼小共5673人均隸入八旗,編為牛錄。此後,清朝為加強對達斡爾等族的管理,陸續將歸附內遷的達斡爾人編為牛錄。布特哈的達斡爾人編為都博淺、莫日登、訥莫爾3個扎蘭(清朝八旗軍事單位,連或隊之義),將鄂溫克族編為5個阿巴(獵區),隸屬於齊齊哈爾總管衙門管轄。扎蘭是在原先設立的牛錄基礎之上而形成的一種具有地方管理和軍事職能雙重特點的統治機構,它既仿效了滿洲八旗的甲喇、參領之制,又充分利用了達斡爾族社會原有的哈拉、莫昆制度,為日後布特哈八旗的組建奠定了基礎。
沙俄入侵
1643年,沙俄瓦西里·波雅科夫一夥哥薩克匪徒,第一次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他們最先闖入我國精奇里江達斡爾族居住區,遭到達斡爾族居民的堅決回擊,迫使哥薩克匪徒狼狽逃竄。這是我國黑龍江以北地區居民第一次英勇的武裝抗俄鬥爭。
1651年,哈巴羅夫又率領沙俄侵略軍再次入侵黑龍江。當到達桂古達爾達斡爾族聯防城時,威脅居民向沙皇繳納“毛皮貢賦”,達斡爾族首領桂古達爾義正詞嚴地回答:“我們向中國順治皇帝進貢,哪有給你們的貢品?要我們交貢,除非我們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在用大炮、火槍武裝到牙齒的匪徒進攻前,達斡爾族人民手持大刀、長矛和弓箭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達斡爾族戰士在桂古達爾領導的守城戰中,寧死不屈,661人英勇犧牲。
1684年的雅克薩之役,達斡爾族人民也積極投入了反抗沙俄侵略的正義戰爭。
八旗時期
1732年,清政府在達斡爾族3個扎蘭和鄂溫克族5個阿巴的基礎上正式組建了布特哈八旗。其中,達斡爾人聚居的都博淺扎蘭被編為鑲黃旗,莫日登扎蘭被編為正黃旗,訥莫爾扎蘭被編為正白旗。此外,在璦琿、墨爾根、齊齊哈爾、呼倫貝爾、呼蘭等城駐防八旗官兵中,均有一定數量的達斡爾人。特別是在齊齊哈爾、墨爾根、璦琿三座軍事重鎮的官兵中,“達呼里居數之半”。八旗制度的建立,對於達斡爾族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從1684年被編為“扎蘭”時起,規定達斡爾族十五歲以上的男子每五年測量身高一次,體高夠五尺的即需負擔各種公差徭役,歲繳貂皮一張。每年農曆五月由黑龍江將軍、布特哈副都統率領大小官員聚集在齊齊哈爾附近,舉行“楚勒罕”(集市),挑選徵收的貂皮。一年一度的選貂制度成為達斡爾族人民極為沉重的負擔。八旗制度的建立,加速了達斡爾族社會封建化的過程。在清朝統治的二百多年間,對布特哈八旗進行了頻繁的徵調。據不完全統計,前後共達60多次,有的遠戍新疆,鎮守邊卡。清朝所採取的措施,一方面使達斡爾族人口增長受到一定影響,另一方面,又在客觀上促進了達斡爾族的生產發展和物資交流,密切了達斡爾族和漢、滿等各族人民的聯繫。
清朝晚期
鴉片戰爭以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達斡爾族人民的苦難更加深重,反抗鬥爭也更加堅決。
至20世紀初,達斡爾族中還保留著氏族組織殘餘。他們分敖拉、鄂嫩、孟爾登、郭貝勒、訥迪、沃熱、吳然、烏力斯、德都勒、索多爾、金奇里、蘇都爾、阿爾丹、胡爾拉斯、何音、畢力揚、陶木、何斯爾、鄂爾特、卜克圖,共20個哈拉(即氏族)。
每個哈拉分化為若干莫昆(即新氏族)。莫昆有共同的族譜,每隔數年,全莫昆的成年男子即集會繕修族譜。他們選舉年高望重者為莫昆達,管理莫昆事務,其內部重大事件需由莫昆會議議決處理。莫昆有育林山、柳條林、草場等公共土地。每年春秋季聚族眾祭敖包,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牲畜興旺,並舉行賽馬、射箭、摔跤、曲棍球等體育活動。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政府人口統計,對於達斡爾姓氏予以簡化,簡化為:敖、鄂、孟、莫、郭、訥、沃、吳、德、索、金、蘇、安、胡、康、何、揚、陶、於、杜、卜、喬、單、張、王、李、趙、陳、劉、梁、白、徐、田等姓。
1914年至1916年,齊齊哈爾的達斡爾族人民反對反動軍閥強行放荒招墾、霸占土地,在少郎和岱夫領導下,打豪強、抗官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壓迫鬥爭。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以後,達斡爾族人民從不屈服,積極支持和參加抗日聯軍。許多達斡爾族民眾為抗聯送糧、帶路、掩護傷員,多次協助抗聯隊伍搶渡嫩江、英勇犧牲的達斡爾族船夫巴哈布的英雄事跡,在人民中傳頌至今。新疆塔城地區的達斡爾族人民,也積極參加了1944年反對國民黨統治的三區革命,英勇作戰,為新疆的和平解放作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前,在農區和牧區,耕地、牲畜等主要生產資料的占有極不平衡,封建剝削十分嚴重。特別是近代日本帝國主義的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更使達斡爾族人民的生活十分悲慘。日本帝國主義一方面挑撥民族關係,製造民族歧視,強迫移民,迫使達斡爾族人民離開家園,遷居偽興安東省;另一方面任意霸占民田,抽“國兵”拉“勞工”,用低價強征糧食、皮張和木材,殘酷地掠奪達斡爾族人民。日本侵略者還推行毒化政策,到處設立鴉片零賣所,摧殘達斡爾族人民的身心健康。
解放後
達斡爾族於1945年解放後,1947年在農業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在牧區實行牧場公有,放牧自由。從1952年開始,先後在達斡爾族聚居區建立臥牛吐(齊齊哈爾市郊)、瓜爾本設爾(新疆塔城市)等7個達斡爾民族鄉。
1958年8月在內蒙古自治區建立了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1988年7月,經民政部報請國務院批准,恢復建立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名稱變遷
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次年即征服黑龍江中游薩哈連部,當時達斡爾或以地區被稱為薩哈連(滿語對黑龍江的稱呼),或以貢物特點稱為薩哈爾察(滿語譯音意為黑貂)部,或與鄂溫克等泛稱為索倫部。至康熙初年,才出現“打虎兒”的譯名,以後又常譯為“達胡爾”、“達虎里”、“達呼爾”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定名為達斡爾。
民族分布
現今分布
達斡爾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扎蘭屯市、阿榮旗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區、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富拉爾基區(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洪河村、全和台村、海雅屯)、龍江縣、富裕縣、嫩江縣、愛輝縣;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市,及江蘇省鎮江市。
元朝末期
元末漢文記載:洮兀兒部,臨討浯兒河居(今洮兒河)。
明朝時期
明初,達斡爾族北遷至黑龍江北岸,由明朝官所-奴兒乾都司、海賴千戶所、北林衛等管轄達斡爾族的先民遷徙到黑龍江以北。明書稱:達奇鄂爾、達奇果兒、達果兒、打虎兒、達呼里等。
自明初的幾百年間,達斡爾人分布在西起貝加爾湖,東至牛滿河,北自外興安嶺,南達黑龍江兩岸地區。
清朝時期
東起黑龍江下游東岸支流牛滿江(今俄羅斯布里雅河)往北,中經精奇里江(今俄羅斯結雅河),西達黑龍江上游石勒克河(今俄羅斯石勒克河),以迄雅布羅諾威嶺以東這片區域為達斡爾分布區域。
17世紀中葉由於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龍江流域,江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族人民受到野蠻的掠奪與屠殺,被迫內遷。達斡爾族最初多數遷至嫩江流域,後來,由於清政府徵調該族青壯年駐防東北及西北邊境城鎮,才有一部分達斡爾人徙居呼倫貝爾、璦琿,以至遠徙新疆塔城。
文化藝術
達斡爾是農業民族,其農業文化起自唐末,並且是逐步向漢族學習,接受漢族農業文化影響發展起來的。從此開始了定居生活,創造本民族的農業文明。表現在語言方面的特點是:辭彙中細膩地反映了穀物、蔬菜、野獸、野禽、家畜、家禽、魚類、樹種名稱。從細膩的味覺名稱可以看出,達斡爾人在飲食上的豐富多彩。表現在文字方面的特點是:遠在遼國時就創製過契丹大小字,後因使用面窄而失傳。達斡爾人並沒有因文字失傳而停止對文化的追求,他們致力於學習滿文、漢文、哈薩克文、維吾爾文,在清代,就設有滿文學堂。同時,從本世紀初起,就努力於創製文字的活動,這種努力,今天還在繼續。表現在文學藝術方面的特點是:既反映農業生活,又反映牧獵漁業生活,還保留薩滿教的禱詞歌詞。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面的特點是:崇高勤勞智慧,齊心協力、崇尚不平則鳴,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表現在價值觀念方面的特點是:做保家衛國的英雄有價值,好好勞動,維持一家老小生計有價值。
語言文字
達斡爾族有自己獨立的語言,達斡爾語是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一個獨立語支,達斡爾語與蒙古語族的其他親系語友的語言有許多共同的語法特點和相同、相近似的辭彙。由於居住分散,達斡爾語形成了布特哈、齊齊哈爾和新疆、訥謨爾4種方言,但語音、辭彙、語法的差別不大,可以互相通話。達斡爾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和古代契丹人、奚人等有著較近的遺傳基因。
達斡爾在遼代使用契丹文後由於戰亂及民族壓迫等原因而失傳,文人階層自康熙初年開始學習使用滿文,在清代形成了以滿文字母為基礎的達呼爾文,留下了《巡邊記》等對我國東北國界確定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獻,該文獻現保存在哈爾濱。清晚期,達斡爾族人開始學習使用漢文,解放後,隨著漢文教育的普及,廣大達斡爾族人民民眾大多知曉漢文並能使用。
20世紀曾出現郭道甫、欽同普、德古來等人分別用在拉丁字母和俄文字母基礎上創製的達斡爾文,但由於中國的戰亂環境等因素均未大面積推廣。
建國後在國家的主持下創製以俄文字母為基礎的達斡爾文,並編寫出版不少的教材及翻譯著作。但由於文革等極端因素的影響而停止,未能推廣。
改革開放後,出現恩和巴圖等的記音符方案和烏珠爾的標音符(省略不清元音)拼寫方案,但未被國家認定為標準文字。
現使用拉丁達斡爾文字(以標音符為主體吸收記音符的優點,綜合了主要方言區發音方法)套用日益廣泛普及。
例如:“達斡爾”拼寫法,Daghur【拉丁達斡爾文】,(Daor【記音符】,Dagur【標音符】)
宗教信仰
達斡爾族同其他阿爾泰語系各民族一樣,主要信奉薩滿教。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達斡爾人雖然受到過喇嘛教、道教和天主教的影響,並且也有人供奉過漢地的關帝神、娘娘神等神靈,但是這些外來的宗教和神祇均不足以破壞薩滿教的完整性和獨立性,更沒有動搖傳統的薩滿教在達斡爾人精神文化中的原有地位。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後,薩滿教仍是居住在不同地區的達斡爾人共同信仰的宗教。
在達斡爾語中,主持宗教活動的巫師通常被稱作“雅達乾”。由於漢語音譯的不同,“雅達乾”一詞又出現了“亞德乾”、“亦都罕”、“耶德根”等種種不同的寫法。信教的人們相信,雅德乾是神的代言人和人的保護者,他們具有特殊品格和神奇本領,能夠通神,為族眾求神驅鬼、占卜祭祀及消災祈福。雅達乾沒有特殊地位,不脫離生產,平時參加生產勞動,有事則替人跳神治病,主持宗教禮儀和祭祀活動,雅達乾沒有寺院廟宇之類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也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組織,始終保持著自然宗教原始古樸的特徵。
達斡爾族的薩滿教,尚保留著原始氏族社會的鮮明烙印。在達斡爾人中,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氏族薩滿,叫“斡卓爾雅達乾”。這類巫師領有氏族祖先神,有法衣和神鼓等宗教用具。當疾病、家宅不安寧、孕婦難產、人死後沒有留下遺言等事發生時,薩滿便負責“轉達”神靈的幫助。“斡卓爾巴爾肯”是達斡爾族以氏族等血緣團體為單位供奉的祖神,以布剪成人形為偶像,供於西窗之下,平時不擺設供品。逢年過節之時,都要燒香上供,臘月三十晚上用豬肉或狍子肉、蕎麥米粥和酒獻祭。
達斡爾人供奉的神靈,其種類和數量是很多的。有與農業相關聯的“嘎吉日巴爾肯”(土地神)、“巴那吉音”(土地神),有與畜牧業息息相關的“吉雅其巴爾肯”(富畜神),也有與漁獵經濟密切相關的“畢日給巴爾肯”(河神)、“白那查”(山神)和“巴特何巴爾肯”(獵神)。這些神靈的存在,不僅說明薩滿教具有多神教的特點,而且也反映出達斡爾人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和偶像崇拜等傳統信仰。
科學技術
達斡爾族在其先人——契丹時代,其科學技術就很有發展,主要表現在物候、天文、曆法、醫學等方面,據《遼代史話》記載:“阿拉伯的古算書中所謂‘契丹算法,這個算法,很快傳入歐洲11世紀初期,義大利人斐波拿類所寫的書里,就有了“契丹算法”。“他們能辨認某種植物的花、莖、果實或塊根是否有毒,能不能供人畜食用,他也熟習各種野獸的習性。”在醫學領域,出現了能鋮治膏肓裡面游血的知名醫生迭里特(阿保機族弟),查形色即知病源的醫道出色的耶律故魯,並繼承了溫泉療法,廣用動物藥材,推廣內服麻醉劑“鬼代丹”。他們那時啟用的牙刷,比歐洲牙刷史早六百多年,在防病治病上,達斡爾人早已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祖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間文藝
達斡爾族民間文藝豐富多彩。已蒐集的用滿文拼寫的達斡爾語手抄本中,有清代達斡爾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數十篇優秀作品。敘事詩“烏春”、“民歌”扎恩達勒”和民間歌舞“魯日格勒”(亦稱“哈庫麥”),“扎恩達勒”是類似山歌題材的民歌的統稱,分為有詞和無詞兩種,高亢奔放,婉轉悠揚;“雅德根”調是民間祭祀類歌曲。真實反映了達斡爾族的生產和生活,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世代相傳的民間美術、剪紙、刺繡、玩具等,是婦女們的手工藝品。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達斡爾族傳統的曲棍球運動,獲得很大發展,該族曲棍球隊員成為國家隊主力之一,該族所在地區享有“曲棍球之鄉”的聲譽。
達斡爾有類似於滿洲人烏勒本、烏春的說唱說部說書形式——烏軟。
體育活動
歷史悠久的漁獵生活,造就了達斡爾族獨具特色的民間體育,與民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體育活動,強化了達斡爾人的剽悍性格。在達斡爾族民間體育活動中,有適應狩獵生產和抵禦外來敵人的武裝鬥爭需要而興起的射箭運動;有摔跤、扳棍、頸力賽等極為普及的體育活動。
狩獵業曾經是達斡爾族最古老、最重要的生產活動之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達斡爾人積累了許多狩獵方面的知識與經驗,如下套子、設陷阱、放地箭、“打圍”、鷹獵等等。
20世紀初,在鉛子單響槍和鋼子步槍等現代化武器傳入達斡爾族地區之前,弓箭和扎槍是獵民們狩獵生產最主要的工具。這些工具原始、簡陋,命中率不高。為了保證人身安全、提高狩獵生產的效率,達斡爾人便逐漸摸索,形成了眾人集體圍獵,即“打圍”的狩獵生產方式。這種方式多以“哈拉”(氏族)為單位,由一名經驗豐富的“阿圍達”(圍獵長)統一指揮進行。具體方法就是參加圍獵的眾人按圓形分布,把預定的獵場包圍後,慢慢搜尋前進,逐漸縮小包圍圈,最後將被圍困的貂、狍、鹿、野豬等動物射殺。
鷹獵
鷹獵是另外一種非常有效的狩獵方式,多在雪後的清晨進行。屆時獵人腳跨駿馬,左臂托舉獵鷹,尋游於雪野山林之中。發現野雞、野兔等小型禽鳥動物後,便令獵鷹迅速出擊,準確而有效。鷹獵的收穫量雖然不大,但它既是一種生產勞動,又是一項饒有風趣的體育娛樂活動,因而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擁有一隻聰明伶俐、敏捷強悍的獵鷹也成為獵人的驕傲與自豪。
摔跤
阿西爾達斡爾民族自治鄉被人們譽為“摔跤之鄉”,新疆很多摔跤明星都是從這裡升起的。除摔跤為廣大民眾所喜愛的活動外,勁力也是新疆達斡爾族民眾十分喜歡的一項遊戲活動,因不受場地和用具的限制,常常是人們在茶餘飯後或是節假日娛樂的項目之一。
頸力比賽
頸力比賽達斡爾民間最常見的一種體育娛樂項目。頸力比賽類似拔河,與藏族民間進行“押呷”比賽基本相同。由於使用器材簡單,場地隨意,娛樂性強,隨時都可以進行,因此具有廣泛的民眾性。
曲棍球
達斡爾族語稱曲棍球為“波列”,稱曲棍為“波依闊”。一般已習慣“波依闊”即代表曲棍球運動。是一項達斡爾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的體育項目,最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
曲棍球在達斡爾族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數百年前便開始流傳於達斡爾族民間。據考證:早在遼代契丹人中,曾盛行與現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體育活動——波列,而“波列”就是達斡爾族現代的曲棍球。
新中國成立後,傳統的曲棍球運動在達斡爾族居住的城鄉得到了廣泛的開展,並被列為國家正式的體育比賽項目。1975年,莫力達瓦旗成立了以達斡爾族運動員為主的業餘曲棍球隊,這是全國最早建立的縣級地方球隊,也是我國第一支專業曲棍球隊。該曲棍球隊在全國性比賽中多次奪得冠軍。1982年,以達斡爾族球員為主力隊員的中國曲棍球隊,在巴基斯坦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杯曲棍球比賽中奪得第三名,在國際曲壇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紅旗,為中國爭得了榮譽。1989年,國家體委將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命名為“曲棍球之鄉”。
古代社會
概述
17世紀以前,達斡爾族在黑龍江北岸時,已結成村落。從黑龍江北部南遷後,達斡爾族人民開拓嫩江流域的土地,為開發祖國東北邊疆作出了貢獻。
種植業
他們使用4牛牽引的木架鐵鏵犁(達木嘎)耕地,種植燕麥、大麥、蕎麥、稷子、穀子、黑豆等大田作物和饕蘇子、胡麻等油料作物,在宅旁園田種植白菜、蘿蔔和瓜果。達斡爾族人民栽培的黃煙,名列“關東煙”之首。
1914年丈量土地,移民墾荒,大批漢族農民遷入達斡爾族地區。在漢族先進生產方式的影響和商品市場的刺激下,達斡爾族農業迅速發展。
漁獵業
漁獵業是達斡爾族傳統的生產活動。他們生產的貂、狐、猞狸、灰鼠等細毛皮張和鹿茸、麝香等貴重藥材,暢銷國內市場,尤其是所產的紫貂聞名中外。清代,達斡爾族成年男子歲貢貂皮一張,故興安嶺南麓由達斡爾、鄂溫克人組成的八旗稱作布特哈八旗,意為漁獵八旗。達斡爾人熟悉許多種魚的習性,捕魚方法多,鑿冰為洞,用網或鉤捕魚,尤具特色。
畜牧業
達斡爾人善於飼養牲畜,居住於呼倫貝爾地區的達斡爾人向以牧業為主,定居放牧。他們善制木質大輪車,輪高輕便,亦稱“糯車”,便於在山谷溝壑和沼澤地里穿行,暢銷呼倫貝爾牧區和附近漢族農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達斡爾族中階級分化不斷加深,地主經濟進一步發展,大批農民貧困破產,以出賣勞動力為生。
生活習俗
民居
達斡爾族的傳統住房多以松木或樺木棟樑為房架,土坯或土垡為牆,里外抹幾道黃泥,頂苫房草,二間、三間、五間不等。二間房以西屋為臥室,東屋為廚房;三間或五間的以中間一間為廚房,兩邊的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採光,窗戶多是達斡爾族房屋的一大特點。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東、北三面建有相連的三鋪大炕,俗稱“蔓子炕”。蔓子炕保暖性能好,是達斡爾人冬季不可缺少的取暖設施。
達斡爾人的居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上,多由長輩居住,兒子、兒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東屋,西炕則專供客人起居。炕面大都鋪葦席或毛氈等。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改善,磚瓦房正日益增多,不過,使用火炕等起居習俗仍深受達斡爾人的喜愛。
節慶
主要節日是春節。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節日裡都著盛裝,逐戶拜年,婦女們互贈禮物。過年之前家家都要進行充分準備,殺年豬,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種雜物碼起一個垛,晚上點燃,老年人要把大塊肉和餃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興旺,年三十吃餃子有的要在一個餃子裡放上白線,意味著吃到這隻餃子的人可長壽兩百歲;有的在一個餃子裡放上銅錢,吃到的人意味著今後不缺錢花。初一開始拜年,拜年的人一進門就要打開主人家的鍋,搶吃年糕,表示親密無間,然後吃豬壽子、手把肉,婦女之間要互相贈禮,禮物有菸葉、奶皮、糕點和凍肉,春節一直過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特別是青年人之間要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達斡爾族也過中秋節,吃月餅。
飲食習慣
達斡爾族的主食以飯、餅、粥(為主,每頓飯總配肉類和粗菜。米麵較之,以米為主。住在黑龍江北岸時,獸肉曾經是主食之一。遷徙嫩江流域以來,肉類減少,菜類增加了,糧食逐漸變為唯一主食了。主副食種類繁多,營養豐富,別具風味。
達斡爾族習慣於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閒時日食兩餐。過去主要種植稷子、蕎麥、燕麥、大麥、蘇子等農作物,並以糧食為主食。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蕎麥麵為主。稷子有兩種加工方法,一是把經過蒸煮的稷子烤乾磨成米,用來做乾飯和鮮牛奶粥,是達斡爾族最常吃的主食;二是不經過蒸煮而磨出的稷米,可以做乾飯,但多用來做牛奶稠粥。達斡爾族也用經過蒸煮後磨出的蕎麥米、燕麥米和大麥米做乾飯和粥,食用時都要拌以鮮、酸牛奶或野兔、狍子、飛禽肉湯。用蕎麥米或燕麥米做成的狍子肉粥,是達斡爾族老人喜歡的食品。進入20世紀以來,小米和玉米(米+查)子也成為達斡爾族的主食,過春節也開始打年糕。
禮儀民俗
達斡爾族是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民族,具有內涵豐富、風格獨特的民俗文化。達斡爾族民俗是達斡爾族民眾把日常生產生活中處理具體事宜的實實在在的觀念和行為。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模式化的特點,為人們世代承傳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革發展而發展變化。在清代,達斡爾族已經形成了建立在農牧漁獵多種經營基礎上的民俗文化,其中既保留有古老的民俗內容,又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增進的內容,具有綜合體現融匯農牧漁獵經濟因素的民俗文化特色。這在眾多的民族中是少有的,是達斡爾族對人類民俗文化的獨特貢獻。到20世紀初,居住嫩江中上游流域的達斡爾族仍然較全面地保持著原來的民俗文化,其他地區居住的達斡爾族,由於受居住地域環境及生產方式變化的影響,雖然也保持著原來的民俗文化,但已形成了適應當地環境與經濟狀況的民俗文化。
尊重長者
達斡爾族非常注重禮儀,講究道德,尊重老人和長者,暫別相逢,兒女別父母7日,兒媳別3日、村中年青人別長者15日、晚輩都要向老人、長者行屈膝請安禮(薩因哈索貝,同滿族人的請安),前邁左腿、雙手掌放膝蓋上,曲右腿,目視對方,向前彎腰。對長者,無論是在路上行走,還是出入房門,青年人都要讓路;兒女外出歸來,要給老人請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歡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給老人或給老人留下一份。
熱情好客
達斡爾族素以熱情好客著稱,每當賓朋光臨,讓座西坑、敬煙、獻茶,問寒問暖,酒菜款待,逢年過節,殺豬宰牛(羊),競相邀請親友村鄰,歡聚一番。客人來訪,主人要遞煙、敬酒、端出奶製品熱情招待,若是貴客臨門,還要增加“瓦奇”(豬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無論誰家宰殺牲畜,都要選出好的肉分贈給鄰居和親友,狩獵或捕魚歸來,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民族婚俗
達斡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則。
過去達斡爾族社會婚姻關係的締結講究門當戶對,門第、家境、聲譽等都是考慮的重要因素。兩家原來的友誼也在締結婚姻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依照達斡爾族過去的風俗習慣,一般不與外族(民族)人通婚,特別是不把姑娘嫁去外民族。
男女青年訂婚後,男方要送女方家馬、牛、羊和酒,稱為“大禮”。這一天姑娘要躲起來,不見未婚夫。婚禮前一個月,男方還要送一次小禮,禮品主要是衣、物,這時未婚夫婦才可以見面,並在一起吃“拉里”和掛麵。結婚要置辦酒宴,食品和菜餚必須豐盛,特別是在迎親時,如果沿途碰見行人,不論是否相識,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點心。結婚儀式後,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餚待客。
在舊社會,達斡爾中封建的婚姻觀念較強,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長輩做主包辦,送親乘車、騎馬,新娘乘坐蓬車,由她的親弟弟或近親弟弟駕車,女婿先馳馬回報。時至當代,那些封建道德觀念早已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簡辦等新風俗所替代。
喪葬傳統
人死後行土葬。長者葬禮隆重。
民族禁忌
達斡爾族禁忌較多,如不許用刀、剪子等銳器指點人;不許踏坐門坎和窗台;不準在室內打口哨;忌在鼠日開犁種;在漁場不許拿著鞭子走;不用白樺和榆木蓋房子等。
名人
阿拉布丹
阿拉布丹(1809—?)也作敖拉昌興,號常興,字芝田,1809年出生在索倫左翼旗南屯一位文官家庭。著名詩人。十五歲時,曾隨父親進京朝見道光皇帝,倍受朝廷的關懷。他一生創作不少散文、遊記和詩歌,但有不少已經散失,收集到的僅有27首。其中最為有名的代表作當數紀游詩《巡查額爾古納、黑龍江邊境錄》。該詩創作於19世紀50年代,全詩300多行。1851年阿拉布丹以索倫左旗佐領的身份,奉朝廷之命巡查額爾古納河和黑龍江邊境。《巡查額爾古納、黑龍江邊境錄》就是在這次實地考察中創作的。該詩採用達斡爾族民間敘事體歌曲“舞春”的形式描繪歌頌了大自然的秀美風光外,還讚頌了歷史上中國人民抵抗沙俄侵略的鬥爭精神,同時勾勒出今日官兵團結一致、同仇敵愾,誓守疆土的壯志豪情。
郭道甫
郭道甫(1894—?)本名墨爾森泰,習稱墨爾色,號浚黃,字道甫。1894年生於呼倫貝爾索倫左翼鑲黃旗扎拉木台村,屬達斡爾族郭博勒氏。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民族革命家。兼通蒙、滿、漢、俄文。1918年他利用自己的家產創辦了海拉爾私立學校,自任校長。1919年與另一位達斡爾族青年福明泰在家鄉創辦了一所新式女子學校,在學生會的基礎上組建了呼倫貝爾青年黨,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他在海拉爾學校設立中學部和國小部,教授多種語言文字。他曾用拉丁字母創製了達斡爾文字,並試用推廣,為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事業付出了辛勤汗水。1929年在瀋陽創辦東北蒙旗師範學校,任校長,培養了很多各民族的優秀人才。
婉容
郭布羅·婉容,秋鴻皇后。字慕鴻,號植蓮。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公曆1906年)。原籍黑龍江訥河市龍河鄉滿乃屯,達斡爾族人。高祖郭布羅·阿爾景,是鹹豐年間的副都統,並封為武顯將軍、建威將軍。
滿都爾圖
滿都爾圖(1934—)曾用名鄂岳青,內蒙古莫里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人。1954年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學院歷史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他長期從事民族研究工作,曾參加了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長期致力於中國少數民族原始社會形態和中國北方民族的薩滿教研究。
楊士清
楊士清(1935—)齊齊哈爾人。音樂家。現任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音樂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等。編著了達斡爾族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民歌集,並撰寫了《達斡爾族民歌初探》、《達斡爾族民歌特點分析》等多篇達斡爾族民歌研究文章。
敖永瑚
敖永瑚(1936—),女,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溫克旗巴彥托海鎮人。著名廣播事業專家。她在改革開放後的蒙語廣播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介紹外國文藝節目和區內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文藝節目並把清代達族文學泰斗敖拉昌興的詩歌首次播放介紹深受歡迎。
賽音塔娜
賽音塔娜(1940.2—),女,1940年2月出生,黑龍江省訥河市人。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
勇林
中國內地演員,在《天龍八部》、《朱元璋》等連續劇中演出,亦主演2002年的電影《嘎達梅林》。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駿馬獎”最佳男演員得主。另外,鄂布斯曾在中央戲劇學院上表演進修班。
鄂秀峰
鄂秀峰(1918.3.13—2009.11.28),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人。“8?11”抗日武裝起義組織者、領導者之一、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達斡爾族子弟為主的齊齊哈爾蒙古騎兵大隊的創建者。齊齊哈爾市解放戰役的指揮員之一。軍界高幹、革命軍事家。
色熱
黑龍江省政協六屆委員、齊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政協三屆常委、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黑龍江省達斡爾族學會理事。退休前任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文化局副局長兼文化館館長。
蘇日台
鄂·蘇日台,1940年出生,鄂嫩哈拉氏,主要從事民族文化展覽及研究工作。著名中國少數民族美術史及民俗學者。原呼倫貝爾盟展覽館館長。為國家文物專業研究員、內蒙古自治區文物鑑定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美術學會理事。
德全英
德全英,教授,法學博士,新疆塔城人,新疆第一位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法學理論,是我國知名法家。現任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理事、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立法諮詢員、烏魯木齊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吳團良
吳團良,別名艾謝金·團良,內蒙古人呼倫貝爾市人。1976年畢業於黑龍江省藝術學校舞美專業,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加山又造日本畫高研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理事,黑龍江省文聯副主席,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主席,黑龍江省文史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吳團英
吳團英,男,1957年4月出生,黑龍江龍江人,大學學歷,研究員,現任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中國蒙古學學會第一任會長。
沃丁柱
沃丁柱,男,1937年1月生,黑龍江省龍江縣人。1984年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1990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1994年南京輕型飛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1994年南京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主任。曾獲得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聯合頒發的工業新產品一等獎,大型纏繞玻璃鋼罐,獲部級科研貢獻獎;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獲得兩項“全國科學大會重大貢獻獎”,1990年和1992年二次獲得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頒發的“十佳衛生城市市長獎盃”。多次出席和主持國際學術交流會,發表多篇研究報告和論文。
孟暉
孟暉,女,1968年生於北京,1987年就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本科;1990~1993年至法國巴黎大學留學;1994~1998年從事北京藝術博物館保管陳列部工作;曾任北京三聯書店《讀書》雜誌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著有長篇小說《盂蘭變》(2007),隨筆集《潘金蓮的髮型》(2005)、《花間十六聲》(2006)、《畫堂香事》(2006)、《唇間的美色》(2012)及學術作品《中原女子服飾史稿》等。
李陀
李陀,男,生於1939年,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人,中國電影編劇,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北京文學》副主編,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電影文學劇本《李四光》、《沙鷗》。主編《視界(1-13輯)》、《七十年代》、《昨天的故事:關於重寫文學史》等。
烏尼
烏尼,1933年生,黑龍江省訥河縣人。1957年畢業於蒙古國國立大學獸醫系,同年被分配至原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任教至今。1982年獲得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我國改革開放後內蒙古地區第一位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者。1984年任原內蒙古農牧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院長,2005年退休。曾任內蒙古自治區科協副主席等職。
通福
通福(1919-1989年),內蒙古鄂溫克旗巴彥嵯崗人。著名音樂家。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內蒙古分會理事、副主席,內蒙古歌舞團樂隊指揮等職。1981年他著手整理過去創作和改編的100多首歌曲,在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屆“薩日納”文藝評獎中,獲音樂創作的最高獎——“金駝獎”。通福一生創作和改編的100多首歌曲,代表作品有《呼倫貝爾家鄉》、《內蒙古青年進行曲》、《敖包相會》、《草原晨曲》等。
耶拉
耶拉,別名伊克艾利,黑龍江齊齊哈爾人。1925年出生於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擅長中國畫、油畫、蒙漢文書法。歷任內蒙古歌舞團舞台美術設計、民族劇團副團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會員,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內蒙古書法家協會主席等職務。
王海山
王海山,1941年入日本神奈川縣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回國後任偽滿烏蘭浩特軍官學校連長。1945年率軍官學校學生暴動。1946年參加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內蒙古騎兵第一師團、師長。參加了遼瀋戰役。建國後,任內蒙古軍區分區司令員、蒙綏公安部隊副司令員、呼倫貝爾軍分區司令員、內蒙古政協副主席。
敖英芳
敖英芳,男,1956年7月出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運動創傷外科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
恩和巴圖
恩和巴圖,內蒙古大學教授,多次參加有關國際學術會議,先後出訪土耳其、日本等國。先後兩次到日本國北海道大學參加中日共同研究學術討論會。2001年—2002年應聘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講授蒙古語等課程。長期致力於達斡爾語、蒙古語與滿洲通古斯語比較研究,先後在內蒙古大學、甘肅師範大學、西北民族學院講授現代蒙古語、蒙古語族概況、達斡爾語、基礎滿語等課程。正式出版的專著7部、論文20餘篇。
丁石慶
丁石慶(1956年6月-)男,新疆塔城人。現為中央民族大學語言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族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雙語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阿爾泰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
思勤
思勤,黑龍江訥河人。任《內蒙古日報》攝影記者、記者部副主任、攝影部主任、攝影美術部主任,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和第三屆常務理事、內蒙古攝影家協會主席。作品有《馴馬》、《叫勁》、《獵民新村》等。
孟和博彥
孟和博彥,自1946年始從事文藝工作,歷任中國作協四屆理事,五屆、六屆名譽委員,內蒙古文聯黨組書記、代理副書記,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內蒙古文藝》主編、《民族文藝論叢》主編,內蒙古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等。出版《孟和博彥文集》4卷。
毅松
毅松,1960年9月生,黑龍江大學大學學歷,研究員,曾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2011年11月2日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郭布羅·潤麒
郭布羅·潤麒,1912年出生在北京帽兒胡同的榮府。他的姐姐郭布羅·婉容嫁給溥儀皇帝為妻,而潤麒先生的夫人又是溥儀的親妹妹韞穎。論起來,他既是駙馬爺又是國舅爺。
巴達榮嘎
巴達榮嘎,(1917-),語言學家。20世紀40年代留學日本,通曉達斡爾、鄂溫克、滿、蒙古、漢、日、俄、英等語言文字,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全國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先後應聘為遼寧大學、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檔案館講授滿文。主要譯著有由達斡爾語譯成蒙文的《達斡爾族詩歌》、由英文譯成蒙文的《蒙古與青海》等。發表《蒙古、達斡爾語比較研究》、《滿、蒙、達斡爾語比較研究》等論文多篇。晚年曾將滿文《三國演義》譯成達斡爾語(遺稿)。
德古來
德古來,又名吉爾嘎朗。黑龍江訥河縣溫察爾屯德都勒哈拉人,1924年,考取北京師範大學。後赴日本留學。偽興安東省成立後不久,德古來任總務科長,後到呼和浩特,在德王手下當財政部長。1947年底,德古來在國民黨長春選區以布特哈代表的名義被選為立法委員,1948年去了台灣。在台灣,德古來一直擔任國民黨政府的立法委員,1991年底,他辭去了所有職務,移居美國。
沃嶺生
沃嶺生,男,1958年7月生,黑龍江省龍江縣人。197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2008年2月任黑龍江省民委主任、宗教局長、委(局)黨組書記。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省政協常務委員。主管工作:主持省民委(宗教局)全面工作,分管經濟處、人事處、監察室和民族研究所工作。2013年任黑龍江省司法廳廳長。
鄂雲龍
男,現任中國生態道德教育促進會副會長、北京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從1985年開始從事國際貿易及對外交流工作,熟悉歐洲美國事務、曾寫過多篇有關國際問題評論。
孟志東
孟志東(1935.10—),又名烏蘭巴圖、莫日根迪,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旗人,曾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內蒙古達斡爾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民族學會理事。
王鵬林
王鵬林(1953~),齊齊哈爾梅里斯人,語言學家。1993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獲語言學博士學位。先後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美國東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學亞洲語言文學系、香港大學人類學系執教和從事研究工作。現為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終身教授。多年從事達斡爾語和其他阿爾泰語言的研究,對阿爾泰語系、漢藏語系、印歐語系的數詞形成和認知模型及數詞的早期擴散和聯繫深有研究。曾在《中國社會科學》,美國的《普通語言學》、《人類季刊》,德國的《中亞學報》,俄羅斯的《人類學與文化論壇》等學術刊物發表文章。
巴圖寶音
巴圖寶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中共黨員,中央民族大學研究員。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理事等職。
額爾登泰
額爾登泰,1925年留學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1926至1927年,在蒙古人民共和國蒙古人民革命黨中央黨校學習。1961年11月調至內蒙古歷史研究所,任編譯室主任。側重於《蒙古秘史》的校勘和語詞注釋工作。生前任中國蒙古史學會理事。主要著作有《〈蒙古秘史〉辭彙選釋》、《〈蒙古秘史〉校勘本》等。
凌升
凌升(1886年-1936年4月),又名福賢,字雲志,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索倫右翼正黃旗(鄂溫克族自治旗)人,莫日登氏。呼倫貝爾副都統貴福之子。其先祖明信阿於嘉慶八年(1803年)奉命從戍,由布特哈地區到呼倫貝爾,任厄魯特旗總管;凌升歷任呼倫貝爾衙門副都統和興安北省省長等職務。
多立安
多立安,男,理學博士,教授,黑龍江省人。天津師範大學生態學學科帶頭人。2002至2003年應邀於紐西蘭梅西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作高級訪問學者。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重點課題4項。
鄂曉梅
鄂曉梅,女,北京大學法學博士,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法學博士後。現任內蒙古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她入選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候選人名單。
烏尼日
烏尼日,女,1956年6月生,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首任廣西大學政治學院院長兼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首屆廣西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名師,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中國民族學會理事。發表學術論文論著80篇部,主持和參與省級、廳級、校級課題29項。獲省級教學成果獎5項。
孟定恭
孟定恭,西布特哈旗人,生於清末光緒十九年(1893年)。歷任黑龍江省議會議員、西布特哈總管公署旗務科長、布西教育局局長等職。編著有《布特哈志略》、《人生指南》等書。
金鐵宏
金鐵宏,男,1957年7月生,教授(碩士生導師),內蒙古交響樂愛好者協會副理事長,北京民族音樂研究會副理事長,內蒙古師大音樂學院副院長。代表作品:《扎恩達呀》、《江南造船廠廠歌》等。
長順
長順,(1839年-1904年),字鶴汀,清朝軍事人物。他是三朝重臣,光緒十四年他出任吉林將軍,他於光緒三十年去世後,特贈太子少保,並諡號忠靖,入祀賢良祠。
金虎
少將軍銜,武警總醫院教授,從醫40餘年,現兼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肛腸分會名譽顧問,全軍肛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肛腸病雜誌》副主編,曾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鄂忠齊
鄂忠齊,男,1963年4月生,黑龍江齊齊哈爾人,1985年9月參加工作,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曾任寧安市市長;穆稜市委書記;綏芬河市委書記。現任黑龍江省商務廳副廳長。
吳艷剛
吳艷剛,男,1967年3月出生,黑龍江富裕縣人,研究生,1990年8月參加工作,現任呼和浩特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薩義爾
曾任大興安嶺林管局黨委書記,東北林學院黨委副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會秘書長、顧問(副部級)等職。
阿爾達扎布
阿爾達扎布,1936年10月生,內蒙古呼倫貝爾人。1960年畢業於蒙古國國立大學蒙古語言文學系。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文獻室歷史學科研究員。中國蒙古語言研究會會員,國際蒙古學者會員,中國蒙古史會員,內蒙古自治區達斡爾學會常務理事。
郭文林
郭文林,生於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今內蒙古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托海鎮人。1928年10月又入陸軍士官學校本科學習,直至1931年7月畢業回家。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前後,郭文林追隨凌升參與“滿洲國”的“建國”活動,偽滿執政府侍衛官兼護軍統領,後以護軍統領任禁衛步兵團團長,主要負責“執政府”的警備、警衛任務。1938年9月,郭文林調任偽滿興安軍管區參謀長,次年晉銜少將。1941年3月,升任偽滿第九軍管區司令官(司令部駐通遼)。領導了“錫泥河”起義,加速了日本軍隊在呼倫貝爾地區的崩潰,加速了蘇聯紅軍解放呼倫貝爾、進而解放我國東北地區的進程。
鄂志寰
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區人,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國內著名金融分析專家。曾任中國銀行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曾在中國銀行紐約分行工作,現任中國銀行香港發展規劃部副總經理。著作有《華爾街風景現場觀察:世界性金融危機與全球金融新格局》等。
薩娜
薩娜,女,內蒙古莫力達瓦旗人,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發表多篇小說、散文、詩歌。
杜偉軍
男,莫力達瓦旗人,特級飛行員,空軍大校(副師級),飛行學院副院長。
吳英寶
1929年生於齊齊哈爾罕伯岱村,在國家民委工作35年,曾任人事司副司長,東北民族學院(大連民族學院)黨委副書記。
卜林
1923年出生於齊齊哈爾梅里斯區,曾任齊齊哈爾民族中學校長,齊齊哈爾市政協副主席、黑龍江達斡爾族學會理事長、全國第六屆人大代表等職務。撰著多部關於達斡爾族歷史文化方面的著作。
烏如喜業勒圖
1922年生,莫力達瓦旗人,歷任莫力達瓦旗旗委書記、呼倫貝爾盟副盟長、統戰部部長、呼盟政協副主席等職。
諾敏
諾敏,國家一級詞曲,內蒙古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呼倫貝爾市文化局局長、民族歌舞劇院院長。
寶勒日
醫學博士後,現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曾在《自然》等科學雜誌上發表20餘篇論文。
孟新
孟新,男,1965年生於新疆。中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航天地面套用系統技術,衛星組網技術研究,空間科學任務仿真技術研究。現任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套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紀委書記。
色文蘇榮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日本大坂大學客座教授。
滿蘇榮
滿蘇榮,國家一級演員,教授,曾任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院長,學科帶頭人。
喬良
國家一級演員,曾任黑龍江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第七、八屆政協委員。2006年獲得黑龍江省首屆藝術終身成就獎。
多隆阿
多隆阿,齊齊哈爾人,清朝著名將領。歷任荊州、西安將軍。嗣特授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
都興阿
郭貝爾·都興阿,清朝內大臣阿那保之孫。父博多歡是正黃旗蒙古都統。都興阿歷任江寧將軍、盛京將軍等職務,清晚期重要軍事人物。光緒元年卒於官,贈太子太保,謚清愨。有《都興阿奏稿》。
穆騰阿
穆騰阿,生於1824年,卒於1884年。布特哈正白旗滿那屯人。生長於官宦世家,精通滿、漢文,文武兼治,學識淵博。曾任江寧將軍、鑲黃旗蒙古都統。著有《演練炮陣圖說》、《諸葛兵法》、《楹聯錄》等。
孟希舜
孟希舜,字孝聞。達斡爾族莫爾丁(孟爾登)哈拉人。內蒙古莫力達瓦人。莫旗第一任旗長。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精通滿文、漢文。多年從事教育工作,著有歷史專著《達斡爾族志略初稿》。
巴爾達齊
巴爾達齊,達斡爾族,薩哈爾察部精奇里氏,世居精奇里江畔的多科屯,為達斡爾部落首領,努爾哈赤時代歸附清廷有功受封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入京供職。
中國56個民族名稱
官話拼音 | 中文名稱 | 人口 |
Hàn Zú | 漢族 | 1,230,117,207 |
Zhuàng Zú | 壯族 | 16,178,811 |
Mǎn Zú | 滿族 | 10,682,263 |
Huí Zú | 回族 | 9,816,802 |
Miáo Zú | 苗族 | 8,940,116 |
Wéiwúěr Zú | 維吾爾族 | 8,399,393 |
Tǔjiā Zú | 土家族 | 8,028,133 |
Yí Zú | 彝族 | 7,762,286 |
Měnggǔ Zú | 蒙古族 | 5,813,947 |
Zàng Zú | 藏族 | 5,416,021 |
Bùyī Zú | 布依族 | 2,971,460 |
Dòng Zú | 侗族 | 2,960,293 |
Yáo Zú | 瑤族 | 2,637,421 |
Cháoxiǎn Zú | 朝鮮族 | 1,923,842 |
Bái Zú | 白族 | 1,858,063 |
Hāní Zú | 哈尼族 | 1,439,673 |
Hāsàkè Zú | 哈薩克族 | 1,250,458 |
Lí Zú | 黎族 | 1,247,814 |
Dǎi Zú | 傣族 | 1,158,989 |
Shē Zú | 畲族 | 709,592 |
Lìsù Zú | 傈僳族 | 634,912 |
Gēlǎo Zú | 仡佬族 | 579,357 |
Dōngxiāng Zú | 東鄉族 | 513,805 |
Gāoshān Zú | 高山族 | 458,000 |
Lāhù Zú | 拉祜族 | 453,705 |
Shuǐ Zú | 水族 | 406,902 |
Wǎ Zú | 佤族 | 396,610 |
Nàxī Zú | 納西族 | 308,839 |
Qiāng Zú | 羌族 | 306,072 |
Tǔ Zú | 土族 | 241,198 |
Mùlǎo Zú | 仫佬族 | 207,352 |
Xíbó Zú | 錫伯族 | 188,824 |
Kēěrkèzī Zú | 柯爾克孜族 | 160,823 |
Dáwòěr Zú | 達斡爾族 | 132,394 |
Jǐngpō Zú | 景頗族 | 132,143 |
Màonán Zú | 毛南族 | 107,166 |
Sǎlá Zú | 撒拉族 | 104,503 |
Bùlǎng Zú | 布朗族 | 91,882 |
Tǎjíkè Zú | 塔吉克族 | 41,028 |
Āchāng Zú | 阿昌族 | 33,936 |
Pǔmǐ Zú | 普米族 | 33,600 |
Èwēnkè Zú | 鄂溫克族 | 30,505 |
Nù Zú | 怒族 | 28,759 |
Jīng Zú | 京族 | 22,517 |
Jīnuò Zú | 基諾族 | 20,899 |
Déáng Zú | 德昂族 | 17,935 |
Bǎoān Zú | 保全族 | 16,505 |
Éluōsī Zú | 俄羅斯族 | 15,609 |
Yùgù Zú | 裕固族 | 13,719 |
Wūzībiékè Zú | 烏孜別克族 | 12,370 |
Ménbā Zú | 門巴族 | 8,923 |
Èlúnchūn Zú | 鄂倫春族 | 8,196 |
Dúlóng Zú | 獨龍族 | 7,426 |
Tǎtǎěr Zú | 塔塔爾族 | 4,890 |
Hèzhé Zú | 赫哲族 | 4,640 |
Luòbā Zú | 珞巴族 | 2,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