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鶻

回鶻

回鶻即回紇,由回紇改名而來。 回鶻(拼音:huí hú;維吾爾文:Uighur/Uigur)又作回紇,是中國的少數民族部落,維吾爾族的祖先。主要分布於新疆,另外在內蒙古、甘肅、蒙古以及中亞的一些地區也有散居。漢文史料中“回紇”一詞來自古回紇文,回鶻之名來源於部落韋紇、烏護。788年,回紇改名回鶻,取義為“迴旋輕捷如鶻”。回紇是鐵勒諸部的一支,韋紇居住在土剌河北,烏護居住在天山一帶。回鶻一度作為突厥汗國的臣屬。突厥汗國強盛時,回紇部落臣服突厥。743年,回紇汗國滅突厥,統一鐵勒諸部,回紇逐漸成為鐵勒諸部的統稱。840年,回鶻汗國瓦解,居住在漠北的回鶻部落大部分南下華北,其餘部分分三支西遷,其中一支和天山一帶的回鶻結合,還有部分回鶻部落依附黠戛斯。 回鶻是奴隸制社會,人逐水草而居,其政權組織沿用突厥汗國制度。回鶻人通行回鶻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回鶻人最初使用突厥文字,後來使用回鶻文,也使用漢文。 回紇汗國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和唐王朝保持著緊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

基本信息

回鶻歷史

回鶻鼎盛時期全國地界 回鶻鼎盛時期全國地界

維吾爾族的祖先,788年改稱回鶻,取義為“迴旋輕捷如鶻”。回鶻的全盛時期為八至九世紀。回鶻以外蒙古鄂爾渾河(Orkhon)河畔為核心,勢力進入天山地區和中亞。回鶻是鐵勒諸部的一支,北朝後期開始處於突厥汗國統治之下,東突厥汗國瓦解以後回紇取得獨立,和鐵勒其他部落一起隸屬於唐。

743年在唐朝的幫助下,回鶻滅突厥汗國,建立回紇汗國。788年回紇改名回鶻,848年黠戛斯滅回鶻汗國。其後漠北地區回鶻部落分為四部,一為烏介可汗為首的南下部分,從河套南下,由於侵擾唐朝邊疆被滅,部眾多數融入華北漢人;二為於宋、遼、金時代勢力強大之甘州回鶻與沙洲回鶻;三為西州回鶻(居高昌之地,即吐魯番),虔信摩尼教與佛教;而最為強大的一支西遷至七河流域,和當地天山的回鶻以及葛邏祿等鐵勒部落建立了威震中亞的喀喇汗王朝。

回鶻各個時期疆域圖 回鶻各個時期疆域圖

西元八世紀頃,西州回鶻使用起源於粟特(Soghd)文字之回鶻文字,且以 此文字書寫佛典,現存經典有《金光明經》、《法華經普門品》、《彌勒下生經》、《尊勝陀羅尼經》、《天地八陽神咒經》等,由上述經典之跋文可知,彼等多重譯自藏文、吐蕃文、漢文等。《宋史列傳第二四九》

隋唐時期,回鶻部落聯盟為突厥汗國的重要構成部分。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回鶻聯合仆骨等部族起來反抗阿史那部族,並逐漸強大起來。公元646年(唐貞觀二十年),回鶻配合唐軍攻滅了薛延陀政權,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轄,唐在其地分置六府、七州。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建立回鶻政權。這時回鶻控制的地區,東起今額爾古納河,西至今伊犁河流域,勢力日益強盛。

公元840年回鶻政權被黠戛斯推翻後,大部分回鶻人向西遷徙。一支遷到蔥嶺以西,一支遷到河西走廊,一支遷到西州(今新疆吐魯番)。西州回鶻又向西發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建立了高昌回鶻政權。西州回鶻後來改稱為"畏兀兒",也就是今天的維吾爾族。

突厥、回鶻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突厥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使用動物名稱作符號以計算年份。唐代以前,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大半屬於突厥語世界。突厥和回鶻草原貴族都力圖加強對內蒙古東部地區契丹人、室人的統治,在契丹、室韋駐有官員。後突厥還似乎曾向興安嶺一帶移民。突厥、回鶻勢力進入內蒙古東部地區,便向室韋等族打開了通向大漠南北的門戶。突厥和回鶻對室韋人的經濟文化都有影響。

經濟文化

從646年回紇汗國建立,到840年汗國滅亡的近200年裡,通過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抵禦吐蕃對西域的進攻、和親、馬絹貿易等方式,回紇和唐王朝保持著相當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往來,從而成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促進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代回紇發展概述及與唐政府的特殊關係

回紇是鐵勒的一支,是維吾爾族的直系祖先,該部自稱為“Uyghur”。回紇在漢文史籍中的最早稱呼為袁紇(亦作韋紇)和烏護(亦作烏紇)。其中袁紇為漠北鐵勒中的一部,烏護為天山附近鐵勒一部。7世紀初,袁紇改稱回紇,並以時健為君長,建牙於色愣格河,形成了最初的政權。隋末唐初,時健子菩薩立為君長,隸於突厥。630年東突厥汗國滅亡後,回紇又附屬於隨之建立的薛延陀汗國。至菩薩子吐迷度時期,乘薛延陀汗國與唐交惡的時機,吐迷度聯合回紇各部共攻之,並於646年滅了薛延陀汗國。回紇稱霸於漠北,吐迷度自立為可汗,建立回紇汗國。此後,被回紇統一的漠北鐵勒各部也都逐漸被稱作回紇或自認為回紇。

從646年到681年是回紇汗國發展的第一個興盛期,汗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在各部中的威望和在唐朝的影響均大大增加,疆域“以磧為限,大抵北諸蕃悉隸之”。永隆中,東突厥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復國運動。從682年開始,回紇人逐漸分裂為南北兩大部分,其中主體部分向北退縮到原居地色愣格河流域和土拉河以北地區,在突厥碑文中統稱為九姓烏護。由於東突厥第二汗國阻絕了他們與唐朝之間的往來,所以在漢文史籍中幾乎沒有關於他們的報導,但在突厥文碑銘中留下了關於他們的信息。以可汗家族為主的部分則向南遷移到甘州和涼州一帶,其王統一直未斷。727年,可汗承宗等人受涼州都督的誣告,流配致死,承宗族子護輸殺涼州都督,斷絕了唐朝通往西域的通道。在唐軍打擊下,護輸率軍北投突厥,“退保烏德山”,回紇汗國屈服於東突厥統治。開元末,護輸死,子骨力裴羅繼立,揭開了回紇汗國歷史的新篇章。

乘東突厥內亂,骨力裴羅遂聯合拔悉密、葛邏祿等部,在745年滅了東突厥汗國。回紇汗國第二次復興,統一漠北。骨力裴羅自稱為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唐朝因其解除了東突厥的威脅,封其為骨咄祿毗伽闕懷仁可汗,建牙於烏德山(杭愛山支系)、昆河(鄂爾渾河)之間,最盛時回紇控地“東極室韋(今額爾古納河一帶),西金山(今阿爾泰山),南控大漠,盡得古匈奴地”。

回鶻文銀冊書 回鶻文銀冊書

745年,骨力裴羅死,子默延啜立。759年,默延啜死,次子移地建即位,號牟羽可汗。780年左右,牟羽可汗被宰相頓莫賀擊殺,揭開了回紇汗國統治者內亂的序幕。從780年到840年間,更迭了十位可汗。在內亂不斷的同時,汗國內部又連年自然災害。788年改回紇為回鶻。840年,回鶻大將引轄戛斯十萬騎破回鶻城,汗國瓦解。回鶻各部南下或西遷,進入河套、華北、甘涼、天山和蔥嶺一帶。

從唐政府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關係來看,回紇與唐政府的關係具有相當的特殊性,這是雙方長期友好合作關係的突出體現。回紇與唐特殊關係的確立開始於貞觀三年(629年),回紇“始來朝,獻方物”,雙方正式建交。646年,回紇聯合諸部,配合唐軍滅薛延陀汗國,建立了回紇汗國,並遣使告唐;“延陀不事大國,以自取亡,其下駭鳥散,不知所之。今各有分地,願歸命天子,請置唐官。”唐太宗受其所請,親至靈武會見使者,並正式在回紇各部設定府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長史。”“以唐官官之,凡數千人”。唐政府又根據回紇所請,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闢了一條大驛道,名“參天至尊道”,沿途分設驛站,供應來往使臣和官員。每歲回紇各部貢貂皮,以充租賦。骨力裴羅復國後,遣使入貢,唐朝封他為奉義王,後又冊封為懷仁可汗。從而真正確立了直至8世紀末的雙方和好並相互支持的特殊關係。

回紇與唐政府間的特殊關係首先表現為回紇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抵禦吐蕃對西域的進攻。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中央政府實力不足,唐政府不得不對外借兵平叛。作為唐朝的鄰國,回紇並未利用這一紛亂形勢,拓宇唐疆,而是應唐政府之請,先後於756年、757年、762年三次派大軍助唐平叛,收復長安、洛陽、河北等地,對唐有社稷再造之功。作為回報,唐政府除大加賞賜外,還規定以唐絹買回紇馬,開始了雙方間長期進行的絹馬貿易。除了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外,回紇還在唐政府的支持下,聯合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共同抵禦吐蕃對西域的進攻,一度重開安史之亂後被吐蕃切斷的東西陸路交通。

回紇與唐政府間的特殊關係又表現為雙方間的和親關係。和親始於“安史之亂”,首先由回紇公主嫁給唐朝宗室。756年,葛勒可汗把自己的女兒嫁於唐朝敦煌王。此後的數十年里唐朝則先後有6位公主和親回鵑,即寧國公主、小寧國公主、崇徽公主、鹹安公主、壽安公主等。其中寧國公主、鹹安公主、太和公主是皇帝的女兒,其他公主是宗室女、以及唐朝的大臣僕固懷恩的女兒(被封為公主)。回鶻再次稱臣於唐朝。 突出體現了雙方間的獨特關係。和親在客觀上加強了回紇的內向力,促進了回紇與唐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

回鶻可汗把女兒嫁給唐朝敦煌郡王李承寀為妃,《資治通鑑》:“敦煌王承寀至回紇牙帳,回紇可汗以女妻之。”《舊唐書》:“冊回紇可汗女為毗伽公主”“燉煌王承寀自回紇使還,拜宗正卿;納回紇公主為妃”“遣故邠王男承采,封為燉煌王,將軍石定番,使於回紇,以修好徵兵。及至其牙,可汗以女嫁於承采”。

唐朝公主嫁給回鶻可汗作可敦(可汗的妻子),回鶻可汗起身接受冊命,說自己是唐朝皇帝的半個兒子,可汗與唐朝公主接受回鶻人的朝拜,《舊唐書》:“可汗乃起奉詔,便受冊命。翼日,冊公主為可敦”“時回紇可汗喜於和親,其禮甚恭,上言:“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又詈辱吐蕃使者。”“虜先設大輿曲扆,前設小座,相者引公主升輿,回紇九姓相分負其輿,隨日右轉於庭者九,公主乃降輿升樓,與可汗俱東向坐。自此臣下朝謁,並拜可敦。”

回紇與唐政府間的特殊關係還表現為雙方相互信任的心理。與中原王朝和其它少數民族關係相比,回紇與唐政府間相互信任的心理是非常強烈和濃厚的,雙方一再將相互關係說成是甥舅關係,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正是雙方間這種長期友好合作的特殊關係,使得回紇成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到了宋朝,回鶻還因為曾經與唐朝的聯姻關係,而稱宋朝為舅,《宋史·回鶻傳》說:“先是,唐朝繼以公主下嫁,故回鶻世稱中朝為舅,中朝每賜答詔,亦曰外甥。五代之後皆因之。”喀喇汗王朝可汗稱宋朝皇帝為“漢家阿舅大官家”(《宋史·于闐傳》)。

《松漠紀聞》記載:“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女未嫁者先與漢人通,有生數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媒妁來議者,父母則曰,吾女嘗與某人某人昵,以多為勝,風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虬者,蓋與漢兒通而生也。”

二、回紇與摩尼教的在華傳播

摩尼教是公元3世紀(240年前後)由波斯人摩尼創立的宗教。在中國又稱明教、魔教、牟尼教等。摩尼初在巴比倫傳教,後因祆教徒反對,他被處死,四散後東來之教徒傳教於河中、印度和中國。在3世紀下半葉,盛行於帕提亞地區,而且已經傳入中亞粟特地區。

根據宋代釋志磐所撰《佛祖統紀》卷39的記載:“延載元年(694年)……波斯國人拂多誕(摩尼教教職)持二宗經偽教來朝”,摩尼教始入中國。此外,《冊府元龜》卷971《外臣部·朝貢四》中的下述這段話:“(開元七年)六月,大食國、吐火羅國、康國、南天竺國遣使朝貢。其吐火羅國支汗那王帝賒上表獻解天文人大慕:-其人智慧幽深,問無不知。伏乞天恩,喚取慕,親問臣等事意及諸教法,知其人有如此之藝能。望請令其供奉,並置一法堂,依本教供奉。”也反映了摩尼教傳入中國的情況。但由於已在漢人社會建立根基的佛教徒的反對,以及中原統治者歷來對域外文明的鄙夷心理,使摩尼教在中原的傳教活動受到限制。唐政府於732年下令禁傳,只許僑民信仰。中國史籍稱該教曰“偽”,即反映了不願承認其合法性的心態。

摩尼教能夠在中國再興,並獲得較為廣泛的傳播,主要依靠了回紇勢力。據《九姓回鶻毗伽可汗碑》六、七、八行中相關記載,回紇助唐平定安史之亂時,762年牟羽可汗在洛陽受西胡摩尼法師教化,改信摩尼教。763年牟羽可汗歸國時帶回四個摩尼教法師,並逐步促使回紇人普遍信奉摩尼教。由於唐與回紇的特殊關係,768年,唐應回紇可汗之請,允許居留長安的回紇摩尼信徒建大雲光明寺傳教。771年,唐政府又應回紇之請,在荊、揚、洪、越等州立大雲光明寺。807年,洛陽、太原也置摩尼寺。於是兩京之外,北自太原,南至南昌、紹興(後至嶺南)都有摩尼寺。正是因為回紇人的作用,摩尼教成為唐代外來宗教中除佛教外流行最廣的宗教。恰恰也正是因為這一因素,又使唐代摩尼教的傳播在幾十年後基本陷於絕境。

840年,回鶻人與唐王朝的關係惡化;842年唐封閉荊、揚、洪、越等州的摩尼寺;843年又將長安、洛陽、太原的摩尼寺產全部沒收,摩尼或被處死,或被發配。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佛時,摩尼教亦遭嚴重打擊。

儘管此後摩尼教在中原的傳播並未完全停止,但已基本衰落,遠遜於公元8世紀60年代至9世紀40年代。這說明唐代摩尼教的在華傳播並沒有堅實的社會基礎,只是得益並依靠於回紇與唐王朝的密切關係,並隨這一關係的變化而盛衰。

三、唐代回紇與中原地區的貿易及絲綢的外傳

唐代回紇與中原間的“互市貿易”主要有絹馬互市和茶馬互市兩種形式。絹馬貿易是唐與回紇間經濟聯繫的主要形式,始於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時回紇幫助唐朝平叛有功,唐代宗因此優待回紇,實行了絹馬貿易,回紇每年給唐朝十萬匹馬,唐朝給回紇縑帛一百餘萬匹。平均每匹馬換10匹縑帛。 後來唐朝經常欠著回紇的賣馬錢(縑帛絲絹)不給,“歲負馬價”。絹馬貿易是回紇獲得絲絹的主要途徑。

歷史

背景

回鶻王子禮佛圖 回鶻王子禮佛圖

公元552年突厥汗國建立,不久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大汗統治蒙古草原,副汗統治中心似在中亞的伊塞克湖(熱湖)附近。在突厥汗國的東部發現的碑銘稱其人民為“蘭突厥”(Kök Türk )。按照中國和中亞流行的一種觀念,大小宇宙依方位分為四等分(Quadranten),人們給每一等分安上一種顏色或一種獸名。“蘭”是“東方”的象徵。所以我們可以認為“蘭”應指汗國的東半部,而西半部應稱之為 aq“白色的”。早在6世紀末,西突厥的勢力已達到今伊朗東北部的呼羅珊(Khorasan)。他們與當地伊蘭人的人口比值我們不清楚。此時突厥似仍為遊牧、半遊牧民,只在各綠洲派駐有收稅的官員。在此期間,西突厥人自然接觸了許多伊蘭文化成分,例如他們的文字和各種宗教:祆教(拜火教)、摩尼教、佛教以及景教(即基督教在亞洲的一派)。

蒙古草原上的東突厥汗國的統治持續到8世紀中期,於743年為回紇(回鶻)取代。遊牧在蒙古草原北部的回鶻人在630年左右,其統治者中似已有人傾向於佛教,這從當時其部族首領的名字叫“菩薩”可看出。回鶻汗國與中國的關係比前一時期密切的多,所以我們在其文化中可以見到較強漢文化的影響。762年他們又出兵幫助唐朝皇帝平定安(祿山)史(思明)之亂,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可能就在這期間,他們接觸了粟特人摩尼教僧侶並在其影響下接受了摩尼教並尊之為國教。

建國前

回鶻文化遺址 回鶻文化遺址

敕勒是最早在西元前三世紀為分布於貝加爾湖以南的部落聯合體。該部落群有狄歷、敕勒、鐵勒、丁零等名稱,都是相同發音的音譯。由於使用一種“車輪高大,輻數至多”的大車,又被稱為高車。這些部落共有袁紇、薛延陀、契苾等十五部。

北魏時,鐵勒一部袁紇遊牧於伊犁河、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且為突厥汗國的統治之下。隋朝稱韋紇,隋大業元年,袁紇部因反抗突厥的壓迫,與仆固、同羅、拔野古等成立聯盟,總稱回紇。

建國

唐天寶三年(西元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後突厥汗國,並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王庭(牙帳)設於鄂爾渾河流域,居民仍以遊牧為主。唐朝時,回紇取“迅捷如鶻然”的意思,改作回鶻。

強盛

立國後,回紇因歷史的關係與唐朝的關係一直很好,不像其他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大都要對農業國進行騷擾與掠奪。回紇曾幫助唐平定安史之亂。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

滅國

回紇後因長期統治無道,於840年被所屬部黠戛斯打敗,回鶻貴族與部眾大部分南遷,其餘部分西遷。南遷的回鶻貴族有烏介可汗,還有特勒十一人、內外宰相八人、尚書兩人,還有可汗姐與回鶻公主。而西遷的回鶻貴族只有相一人、龐特勤一人。南遷的回鶻包括烏介可汗率領的近可汗牙十三部、特勒嗢沒斯及相愛耶烏率領的五部、特勤那頡啜及相赤心率領的約九部。

南遷的幾十萬回鶻人與唐朝發生衝突,被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人打敗、俘獲。

分布遷徙

南遷

841年,回鶻烏介可汗近可汗牙十三部、特勒嗢沒斯及相愛耶烏率領的五部、特勤那頡啜及相赤心率領的約九部南遷。 烏介到唐朝邊塞的錯子山(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三百里)自立為可汗,成為回鶻汗國王統的繼承人。《舊唐書》“有近可汗牙十三部,以特勤烏介為可汗,南來歸漢”。回鶻在南下過程中,遊牧於天德軍城一帶。唐朝向回鶻賑災,並且允許回鶻暫時在大同川遊牧,許諾冊封烏介為可汗。同時,唐朝派人招撫回鶻南下各部,並且勸各部不要各自為戰,要聽從烏介可汗的領導。

烏介可汗無力復國,想停留在唐朝邊疆,並提出要求借天德軍城遊牧和借兵復國,並且要求唐朝交出已經招撫的回鶻其他部落,唐朝希望回鶻靠自己的力量復國,並且認為中原自古以來就有招撫南下歸附的部落的傳統,拒絕了烏介可汗的要求。烏介久居唐朝邊境,對唐朝沒有滿足要求而不滿,於是攻擊唐朝邊境。843年,烏介可汗部眾被破,烏介可汗逃到室韋,846年烏介可汗被殺。南下烏介十三部大部分被唐朝招撫,融入唐朝。

南下的回鶻還有溫沒斯諸部。842年,溫沒斯諸部歸降於唐朝,“詣振武降”。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零散的回鶻部落南下歸唐。

南遷的回鶻達27部之多,加上南下的回鶻潰兵散卒、零散部眾,南遷的回鶻人約有30萬。

南遷的數十萬回鶻被唐軍或者殺死、或者俘獲,唐朝把俘獲的回紇人一部分發配到江淮地區。

依附轄戛斯

有部分回鶻部落留在回鶻原地,依附占領鄂爾渾河流域的轄戛斯。其中以引轄戛斯滅回鶻的回鶻宰相句鹿莫賀一部為主,留在回鶻原地遊牧。848年,轄戛斯破室韋,部分在室韋遊牧的回鶻部落被被收歸回鶻故地。

西遷

回鶻汗國滅亡以後,龐特勤為首的部分回鶻部眾西遷,於840年離開漠北草原。他們沿西南方向越過阿爾泰山,進入天山北麓地區,抵達北庭(今吉木薩爾),與此前留守當地的同族人會合。龐特勤沒有久滯北庭,而是率部南越天山進入塔里木盆地,先停駐於庫車,後駐蹕於焉耆。由於當時南遷漢地的烏介可汗尚健在,故而龐特勤只稱葉護,以焉耆為治所。沒有隨龐特勤南下的回鶻部眾,繼續駐牧於北庭附近的草原。

西州回鶻地圖 西州回鶻地圖

分三路西遷:一遷吐魯番盆地,稱高昌回鶻或西州回鶻。西州回鶻公元9世紀西遷 回鶻之一支。亦稱高昌回鶻、北庭回鶻、和州回鶻。其所轄東抵哈密、西至庫車、南達于闐、北越天山。首府位於高昌(今新疆吐魯番東)。國王稱阿薩蘭汗,意為獅子王 (後改稱亦都護)。冬住高昌,夏居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主要從事農業,種植五穀 、棉花、瓜果(以葡萄為最)等作物。兼營畜牧。灌溉獨具特色,以坎爾井聞名。實行封建農奴制,間有租佃制。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文字使用回鶻文,善歌舞,精於木刻印書術與壁畫藝術。10至11世紀,與五代、北宋關係密切。12世紀初隸屬西遼。13世紀初歸附蒙 古。14世紀20年代起,地屬察合台汗國。17世紀後期被準噶爾部占領。18世紀中葉歸清政府 管轄。

一遷蔥嶺西楚河、七河流域一帶,該部回鶻和當地其他突厥語民族組成喀喇汗王朝、又稱為蔥嶺西回鶻、阿薩蘭回鶻,極盛時所轄東起庫車,西至鹹海,南臨阿姆河,北抵巴爾喀什湖的廣大地區。實行雙汗中央集權制,首府位於八剌沙袞,副可汗駐守怛羅斯,後遷至喀什噶爾,正可汗亦稱阿薩蘭汗,阿爾斯蘭汗,副可汗稱博格拉汗。10世紀中葉開始信奉伊斯蘭教。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與遊牧業,喀喇汗王朝的自然條件比高昌回鶻要好一點,因此灌溉農業十分發達,冶鐵、鍛造、紡織、製革、繪畫等手工業興盛。文學藝術繁榮,誕生了《突厥語大辭典》、《福樂智慧》等名篇。1212年被西部新興的花剌子模王朝滅亡。

一遷河西走廊,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其中前兩支定居新疆的回紇與遷入的察合台人融合後,今天稱作維吾爾族。

當草原回鶻汗國於9世紀中期被黠戛斯(今柯爾克孜族之先人)滅亡後,他們分三支西遷 :

1) 一部分回鶻人到了中國北部,並逐漸融入那裡的人民。

2) 一部分在今甘肅省的甘州站住了腳跟, 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小王國——甘州回鶻王國。在其存在期中與其它民族如漢族人、西夏人、契丹人、塞人、藏人及其它突厥民族如拔野古(Bayirqu )等雜處一地。回鶻人在中國的封建時期到社會主義時期都是對外族文化開放的。在一度屬於甘州回鶻王國的沙州(敦煌)發現有許多回鶻文寫本。另外,在敦煌等地的壁畫上,在家人穿的衣飾也見於吐魯番寫有回鶻文題詞的壁畫上,這說明在敦煌和吐魯番之間,曾有過密切的往來關係。

回鶻文字 回鶻文字

3) 另一部分回鶻人在其出自統治部落藥羅哥(Yaghlaghar)的一王子的率領下來到了吐魯番綠洲,建立了高昌回鶻王國。高昌回鶻王國存在四、五百年之久並接受和發展了城市和農業文化,並在摩尼教、佛教背景下創造了光輝的回鶻文明,直到蒙古時期當來自西南方之伊斯蘭教在當地占有優勢為止。除吐魯番外,在天山北面的別失巴里(Bishbaliq ——意為‘五城’,漢文稱北庭)作為國王的夏駐地也屬於高昌回鶻王國。其東面的哈密(Qamil>Qomul)綠洲及西面的曲先(Küsh?n,Kucha)也在一個時期屬於高昌王國。回鶻人在吐魯番這個重要綠洲遇到了很古老的文化。這裡的早先居民可能為主要操印歐語的“吐火羅人”。另外,漢文史籍從四、五世紀起常提到吐魯番附近有好戰的高車等突厥部眾。他們只是按四季季節利用附近的牧地,他們中是否有一部分已定居於綠洲則不得而知。總之,上面已說過,回鶻人可能並不是第一批定居於高昌的突厥人,因為在當地發現的寫本中可確立至少兩種不同的突厥方言。少數寫本出自8世紀,即回鶻汗國尚統治蒙古草原時。所以這部分寫本應為其它突厥部人留下的。下面的情況也使我們認為吐魯番地區住有多種突厥部落的人:在當地壁畫上畫有許多男女突厥貴人,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少於7種不同的服飾和10種不同的頭飾。這種情況似不是因個人愛好所致,而是代表不同的部族(這裡可能有時間因素在內)。所以不同的服飾也表明高昌地區住有多種突厥部族。在吐魯番地區尚發現兩個幾乎相同的帶有回鶻文突騎施汗(Turgish xan)字樣的銅幣(一個見於 U II ,頁95,另一個見於黃文弼,1958,圖103)。最後還要提到一文獻( M III,頁33-35)中說,賜予高昌一新王 以拔悉密(Bashmil)王的“亦都護”(Iduq-qut)稱號。所以我們認為在前回鶻時代在吐魯番綠洲似住有突騎施人和拔悉密人。此外,根據當地出土的用婆羅米字母書寫的寫本來看,在吐魯番地區尚住有古代車師/姑師人(操所謂甲種“吐火羅”語)、漢族人、粟特人、塞人以及一些敘利亞人(多為景教僧侶)和西夏人,之後藏人和蒙古人也來到了這裡。

回鶻人在九世紀中期遷居這裡後,在高昌古代居民的影響下逐漸轉入定居的農耕生活,並在他們的信仰影響下,逐漸捨棄了摩尼教而皈依了佛教。此外,在吐魯番的布拉依克(Bulayiq)(即新中國的葡萄溝)地區德國考古隊曾發現景教遺址和許多多種語言的景教文獻。那裡應為有景教徒的居住地,他們在回鶻人中從事傳布景教的活動。

社會形態

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政治形態上,回紇汗國與屬部的中央-地方關係比突厥時期更緊密,官制上實行二重體系:一方面承襲突厥汗國的一套封建統治制度,在可汗以下設各級大小的伯克;另一方面又兼採用唐制,設外宰相六、內宰相三等根據可汗的意志來管理各方面事務。經濟形態上,相比於突厥時期,回紇汗國的土地已經私有化到一定程度,牧主雖然對土地沒有明確的所有權,但有支配權和分配權,在事實上占有大量土地,而牧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封建領主階層隱現。

在官制方面,五代時,甘州回鶻的官號仍用突厥名,如史載後唐莊宗“冊仁美為英義可汗”,“仁美卒,其弟狄銀嗣立”。據沙勤)。又如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入朝的“密錄都督”,應為Buyruqtutuq,“相溫”,似即突厥語借漢語將軍的音譯。同時,甘州回鶻這時兼采漢制,有宰相、樞密使的職名,如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甘州回鶻可汗夜落紇遣左溫宰相、何居錄越樞密使、翟符守榮等來貢。

在風俗上,甘州回鶻可汗常樓居,其國相“見可汗,則去帽被發而入以為禮。婦人總發為髻,高五六寸,以紅絹囊之;既嫁,則加氈帽”。又甘州回鶻的婦女常著青衣如中國道服的樣子,用薄青紗罩面而露其臉。

政治

回紇從唐貞觀二十年助唐滅漠北的薛延陀後,唐朝即以回紇的住地置瀚海都督府,封回紇首領吐迷度為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唐朝又在回紇地區修築交通大道,設驛站,抽賦稅。不但如此,瀚海都督府的府下置州,州設刺史,其下又有長史、司馬等官制,同樣用回紇本民族的首領來擔任,“其都督、刺史,給玄黃魚符,黃金為文”。

回鶻婦女 回鶻婦女

那么,當時回紇地區和唐朝中央是不是一個國家以內地方和中央的關係呢?我們的論斷是肯定的。但具有它的特殊形式,即中國歷史上從唐朝才正式開始的中原王期對邊疆地區的一種統治方式——“羈縻府州”制度。這種制度在當時稱為都護府、都督府。即在征服邊疆地區以後,不採取直接統治的方式,而是任用其本族中的上層自治其地方。施地間接的統治。

正因為回紇從唐貞觀二十年(646年)以後和唐朝關係是一個國家內部邊疆羈縻府州和中央王朝的關係,而又不同於一般地方和中央的關係。所以直到唐天寶三年(744年)回紇的首領骨力裴羅在唐朝大力支援下統一了漠北和天山北部建立其地方封建政權後。仍遣使到唐朝“上狀”,表現其邊疆羈縻府州和中央王朝的隸屬。但是,從唐天寶三年至開成五年(744~840年)回紇遊牧封建政權建立一百年左右中,回紇和唐朝中央仍有一些齟齬:如回紇牟羽可汗(759~780年骨力裴羅後第三代可汗)在其末年乘唐朝安史之亂(755~763年)後勢衰與代宗新立,正要出兵侵塞,但鏇即被反對派宰相頓英賀所殺;另一次是在末年烏介可汗(841~845年)時、因部下句錄末賀引外族黠戛斯(今柯爾克孜族的前身,時住葉尼塞河上游)的騎兵入侵,南逃人塞,一度攻唐朝,鏇即失敗。其實唐朝與回紇之間是一時的齟齬,不是主要的矛盾。從唐德宗開始,回紇再次開始長期稱臣於唐朝。

到了宋朝據《福樂智慧》同時代的《突厥語大詞典》的釋義:“桃花石——此乃馬秦的名稱。秦距契丹有四個月的路程。秦本來分為三部:上秦在東,是桃花石;中秦為契丹,下秦為八爾罕;而巴爾罕就是喀什噶爾。但在今日,桃花石被稱為馬秦,契丹被稱為秦。”參見《新疆簡史》第一冊,第158頁(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這裡講的“今日”實指當時的喀喇汗朝。

俄國學者B·B·巴爾托里德則據此認為:秦指北部中國,馬秦指南部中國。只對馬秦使用“桃花石”這一稱呼,又稱上秦。中秦則指被契丹統治的中部中國。下秦則指新疆南部地區。見《中亞簡史》第122頁(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外交

回紇744~840年和唐朝所發生的主要的正常關係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回紇可汗歷代受唐朝的封號

有如上述,回紇在646年得唐朝助力滅薛延陀後。其首領即接受唐朝的封號——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吐迷度的後嗣婆閏、比栗、獨解支、伏帝匐、承宗,正如《舊唐書·回紇傳》中所指出的:“皆受都督號,以統蕃州”。到他第六代孫骨力裴羅,在744年又得到唐朝之助滅後突厥正式統一漠北而奮起後,又被唐朝封為懷仁可汗、左驍衛員外大將軍。從骨力裴羅以後。回紇在漠北所建立遊牧封建政權凡傳十五世而亡。這十五世可汗中只有四位可汗因特殊情況未受唐朝的封號外,其餘各可汗一律受過唐封。這是為什麼呢?正如《舊唐書·回紇傳》中記回紇牟羽可汗的叔父頓英賀(780~789年)初立時遣使到唐朝時所說的:“今可汗初立,遣使來告,垂髮不剪,待天子命!”這如實地反映了唐代祖國北方各族人民對於中原王朝竭誠擁護的心情;回紇可汗如果沒有唐朝中央的命令,即很難得到他們本族人民的擁護。

2.回紇首領及其以下的大臣受唐朝的直接任命及罷免

回鶻居民 回鶻居民

唐朝中央對於回紇首領不但加以冊封,而且有直接任命其為內地官吏以及加以懲罰之權,這種例子在回紇正式統一漠北(744年)前發生較多:如吐迷度的曾孫獨解支(680~715年)被唐朝繼立為瀚海大都督後,他的“親屬及部落征戰有功”的,“並自磧北移居甘州界”。獨解支卒,子伏帝匐(715~719)立,即因乃父有功,被唐朝任命為“河西經略使兼赤水軍(軍治在今甘肅武威縣)使。這是回紇首領被唐朝任命為內地官吏的例子。回紇官吏也有被唐朝懲罰的,如早在唐武后時(684~704年),回紇在漠北的勁敵——後突厥貴族興起,回紇人民因不堪其壓迫,有回紇、契苾、思結、渾四個部落徙居甘、涼二州間,後來回紇人因與唐朝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君奐發生摩擦。唐廷竟將回紇的最高首領瀚海大都督承宗(722~727年,伏帝匐子)流放到瀼州去,唐朝更立其子伏帝難,(727~744年)為瀚海大都督。

此外,唐朝對於回紇可汗以下的“可敦”(即皇后)以及其他高級官吏也有任命及懲罰之權。如乾元二年(759年),以回紇葛勤可汗(747~759年)之子葉護以及大將骨咄特勒(勤)助唐平定安祿山之亂有功,唐封葉護為左羽林軍大將軍員外郎,骨咄特勒(應作勤)為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員外郎。寶應元年(762年),以回紇牟羽可汗(759~780年葛勒可汗子)助唐平史朝義之亂有功,“可汗、可敦及左右‘殺’(又作‘設’,意為突厥的領兵官)……加實封二千戶”,並“左殺封為雄朔王,右殺封為寧朔王,胡祿都督封金河王,拔覽將軍封為靜漠王,諸都督十一人並封國公”。又貞元八年(785年),唐朝封回紇可汗養子藥羅葛靈為“檢校右僕射”,也是唐朝對於回紇可汗的親屬有任宮之權的例證。

3.回紇軍隊受唐朝中央直接徵調

唐朝統治的武力基礎是府兵,府兵是兵農合一的;但府兵既是農兵,還要從事農業,不宜於時間過長和離家太遠。因此,唐初在邊境上另設戍兵,其防地叫做軍、守捉、城、鎮,所以邊兵又稱為鎮兵。唐太宗拒薛延陀用突厥兵馬。這實質上也是利用鎮兵來征伐邊疆。

回紇在興起之初,大約只有軍隊五萬,尚未被唐朝直接徵調。貞觀四年(630年)唐滅東突厥,貞觀二十年(646年)唐滅薛延陀,回紇還只是出兵相助。及薛延陀滅亡以後,漠北初步統一,唐以回紇住地為瀚海都督府,任吐迷度為瀚海都督,回紇民族已加入唐朝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而且事實上,由於回紇住地的入唐。唐朝的勢力已直伸至極北,“使窮髮之地,盡為編戶”。從此以後,回紇的軍隊即正式作為唐朝的邊兵而受其徵調,正如《資治通鑑》所載開元六年二月的詔諭中指出的:“(回紇)有所討捕,量宜追集;無事各歸部落營生,仍常加存撫”。

貞觀以後,回紇軍隊受唐朝征隊的方式,凡有從征、直接編入唐軍以及唐朝可以在回紇地區直接駐軍等幾個方面。分述如下。

1.從征

回鶻王及侍從壁畫 回鶻王及侍從壁畫

如貞觀末年(649年),西突厥可汗賀魯謀取唐朝的西、庭二州。唐發府兵二萬,合回紇騎五萬擊之。這是唐朝第一次正式調遣回紇兵從征。又如顯慶(656~661年)初,唐廷擢蘇定方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率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肖嗣業、左驍衛大將軍瀚海都督回紇婆閏等窮討賀魯。結果,賀魯大敗,西突厥也即被唐朝所滅。這是唐朝第二次徵調回紇兵。此外,回紇兵還有其他多次的從征於唐,不作列舉。

2.直接編入唐軍

有如上述,回紇人民因不堪後突厥貴族的壓迫,乃有四部落度磧徙居甘、涼二州;同時,回紇首領獨解支(680~715年)立,因為他的親屬及部落幫助唐朝征伐有功,也被唐朝從磧北遷居甘州一帶。因此,甘、涼一帶回紇人增多,“故天寶末(755年),取驍勇以充赤水軍(今武威縣)騎士。獨解支後,子伏帝匐.(715~719年)又被唐朝任命為河西經略使兼赤水軍使。可以推斷,在這前後,當有不少的回紇人被唐朝編人赤水軍中去。

3.唐朝在漠北回紇地區直接駐軍

就在上述河西走廊回紇人被直接編入唐軍的同時,在漠北,唐朝因為防止後突厥勢力的興起,採取在當地直接駐軍的辦法。《通鑑》載:“(開元六年[718年]二月),移蔚州橫野軍於陰山北,屯兵三萬,為九姓(回紇)之援。”同書還明載:在此同時,唐朝下令漠北的回紇等部都督各出騎兵為前。後、左、右軍討擊大使,均受河東節度經略使轄下的天兵軍節度;其兵馬平時各為部落營生,有事即遵命應戰。

4.回紇軍民遷住唐朝內地

回紇助唐殺掉後突厥的可汗默啜(716年)後,其侄默棘連、(即苾伽可汗,716~734年)繼位,又立即興復仇之師。於是回紇別部移健:“頡利發”(意為大臣)率同羅、等部軍民南下投奔於唐。唐朝把他們安置在靠近山西邊境的大武軍(今大同)。

5.唐朝徵調回紇兵平定安史之亂

唐朝從玄宗天寶十四年至代宗廣德元年(755~763年)首尾十四年間,因中央勢衰,地方節度使權重,而發生安祿山、史思明之亂。天寶十四年冬,安祿山以討伐“國舅”楊國忠為藉口,攻陷兩京,玄宗出走。太子亨西奔靈武即位,是為肅宗。《通鑑》指明:“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以回紇兵精,勸上益征其兵以擊賊”。可見唐朝見回紇兵平定安史之亂顯系徵調邊兵性質。至德二年(757年),回紇葛勒可汗(747~759年)應徵遣其子葉護率領精兵四千餘人出發,而且還有西域的回鶻軍參加。他們來到陝西鳳翔、扶風一帶部署隊伍,準備出擊,唐將郭子儀先留宴三天。葉護說道:“國家有急,遠來相助,何暇食為?”這種“滅此朝食”的精神,實使人欽佩,而回紇太子葉護的口氣並非遠到異國,表現為在一個國家以內的感情。及安祿山亂平後,唐肅宗回到長安,在其所降的詔書中誇張回紇人的功勞時說:“功濟艱難,義存邦國,萬里絕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聞也。”唐肅宗的思想意識中也何嘗把回紇視為外國人?從此越發可以證明,回紇助唐平定安史之亂純系邊兵應中央徵調的性質。

回鶻可汗把女兒嫁給唐朝敦煌郡王李承寀為妃。

安史之亂時,雖然唐朝與回紇約定從叛軍手裡攻占長安之後‘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但是在實際執行時,回紇沒有劫掠長安,回紇劫掠的是洛陽,而且主要是劫掠財物。(不排除有劫掠極個別人口的情況。) 而且,根據《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料的記載,早在叛軍占洛陽、唐軍與回紇收復洛陽之前,李光弼早就把洛陽的人都撤走了,只剩下洛陽空城,不久之後經過戰爭唐軍與回紇軍收復洛陽,此時的洛陽、洛陽白馬寺、聖善寺等地幾乎沒有平民,所以那說回鶻大肆劫掠人口、燒死萬人的記載是假的。李光弼早就把洛陽人都撤走了,只留下洛陽空城,沒有人給回鶻劫掠、燒死。《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一 :“遂移牒留守韋陟使帥東京官屬西入關,牒河南尹李若幽使帥吏民出城避賊,空其城”。“……思明入洛陽,城空,無所得”。 《舊唐書》列傳第六十:“移牒留守及河南尹並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空其城”“賊憚光弼威略,頓兵白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宮闕”。

在阻止回鶻(回紇)劫掠長安時,唐朝太子(廣平王)拜回鶻太子葉護,只拜、沒有跪,而回鶻太子葉護立即跪拜唐朝太子。

安史之亂時,唐朝的軍官李正己打的回鶻(回紇)大酋不敢為暴。

6.回紇人為唐朝保衛北庭及收復輪台、西州

唐代的北庭又名庭州,在今新疆天山北麓吉木薩爾縣護堡子為唐朝從漠北通往西域乃至中亞的要衝。尤其從安史亂後二十餘年間,即從唐廣德元年至貞元六年(763~790年),因吐蕃陷隴右,北庭更顯其重要性。回紇人為了保衛祖國的這個軍事交通要衝,與吐蕃發生衝突。到唐朝元和年間(805~820年),回紇在保義可汗(808~821年)的領導下,武力甚強,大破吐蕃,為唐朝收復北庭、龜茲(今南疆庫車縣),使唐朝對外的東西交通為之打開。

回鶻文化遺址 回鶻文化遺址

唐時輪台在今新疆烏魯木齊市迤北附近,西州在今吐魯番。唐開成五年(840年),回紇地方遊牧封建政權在漠北崩潰,分三支西遷,其中主要的一支遷至西州。時輪台、西州尚為吐蕃人所占據。九世紀中期,張議潮等人率領各族軍民打敗吐蕃軍,使唐朝再次控制河西隴右北庭等地,疆域再次到達新疆。回紇人西遷來此之初,在其首領仆固俊的領導下,和吐蕃人展開鬥爭,終於在唐末鹹通七年(866年)斬吐蕃大將論恐熱,“傳首京師”,宋人王溥《唐會要》卷97《吐蕃》一節中載:“沙州首領張義潮奏,(仆固)俊收西河及部落,胡、漢皆伏,並表賀收西州等事。”從這個賀表來看,可見他們的心目中都不把回紇的後裔在西州所建立的政權視為獨立的王國,而肯定它是唐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

7.南下的回鶻人與唐發生衝突,被唐軍擊敗、俘獲。

9世紀中期,數十萬回鶻南下,與唐發生衝突,唐軍多次擊敗南下的回鶻,前後殺死以及俘獲幾十萬回鶻人,其中有俘獲數千回鶻侯王公主貴族,《舊唐書》:“時回鶻有將勒那頡啜擁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帳,東逼漁陽。仲武遣其弟仲至與裨將游奉寰、王如清等,率銳兵三萬人大破之。前後收其侯王貴族千餘人,降三萬人,獲牛馬、橐駝、旗纛、罽幕不可勝計。”“幽州節度使張仲武遣弟仲至率兵大破那頡之眾,全收七千帳,殺戮收擒老小近九萬人。”“烏介諸部猶稱十萬眾……河東劉沔率兵奄至烏介營,烏介驚走東北約四百里外……烏介部眾至大中元年詣幽州降,留者漂流餓凍,眾十萬,所存止三千已下。”“雄乃鑿城為十餘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帳。……斬首萬級,降其部落二萬餘人。”“回鶻特勒龐俱遮、阿敦寧二部,回鶻公主密羯可敦一部,外相諸洛固阿跌一部,及牙帳大將曹磨你等七部,共三萬眾,相次降於幽州,詔配諸道。有特勒霢沒斯、阿歷支、習勿啜三部,回鶻相愛耶勿弘順、回鶻尚書呂衡等諸部降振武。”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回鶻遂衰,名王貴種相繼降,捕幾千人。

歷代君主

次序回鶻尊號中國賜號名字在位時間
部落時代
特健俟斤
菩薩俟斤
瀚海都督
吐迷度?年—648年
婆閏648年—661年
比栗(比粟毒)661年—?年
獨解支?年—715年
伏帝匐715年—?年
承宗?年—727年
伏帝難727年—?年
回紇可汗
1骨咄祿毗伽闕可汗
闕毗伽可汗
Köl bilgä qaγan
懷仁可汗藥羅葛骨力裴羅744年—747年
2葛勒可汗
登里囉 沒蜜施 頡 翳徳蜜施 毗伽 可汗
Täŋridä bolmiš il itmiš bilgä qaγan
英武威遠可汗藥羅葛磨延啜747年—759年
3牟羽可汗
登里可汗
登里囉 汨 沒蜜施 頡 咄登蜜施 合 倶録 毗伽 可汗
Täŋridä qut bolmiš il tutmiš alp külüg bilgä qaγan
英義可汗藥羅葛移地健759年—780年
4合骨咄祿毗伽可汗
Alp qutluγ bilgä qaγan
武義成功可汗
長壽天親可汗
藥羅葛頓莫賀達乾780年—789年
回鶻可汗
5愛登里邏汨沒密施俱錄毗伽可汗
Täŋridä bolmiš külüg bilgä qaγan
忠貞可汗藥羅葛多邏斯789年—790年
6汨咄錄毗伽可汗
Qutluγ bilgä qaγan
奉誠可汗藥羅葛阿啜790年—795年
7愛騰里邏羽錄沒密施合祿胡毗伽可汗
Täŋridä uluγ bolmiš alp qutluγ külüg bilgä qaγan
懷信可汗骨咄祿795年—805年
8滕里野合俱錄毗伽可汗
Täŋridä alp külüg bilgä qaγan
805年—808年
9愛登里羅汩密施合毗伽可汗
Ay täŋridä qut bolmiš alp bilgä qaγan
保義可汗808年—821年
10登囉羽錄沒密施句主毗伽可汗
Kün täŋridä uluγ bolmiš küčlüg bilgä qaγan
崇德可汗821年—824年
11愛登里囉汩沒密施合毗伽可汗
Ay täŋridä qut bolmiš alp bilgä qaγan
昭禮可汗曷薩特勒824年—832年
12愛登里囉汩沒密施合句錄毗伽可汗
Ay täŋridä qut bolmiš alp külüg bilgä qaγan
彰信可汗胡特勒832年—839年
13闔馺特勒839年—840年
14烏介可汗烏介特勒841年—846年
15遏捻可汗遏捻特勒846年—848年
16溫祿登里邏汩沒密施合俱錄毗伽可汗懷建可汗厖特勒848年—?年

河西回鶻

次序回鶻尊號中國賜號名字在位時間
1烏母主可汗 (Ormuzd)英義可汗藥羅葛仁美?年—924年
2順化可汗(後唐封)
奉化可汗(後晉封)
藥羅葛狄銀 (Tigin)
藥羅葛阿咄欲
藥羅葛仁裕
924年—959年
3景瓊959年—977年?
4夜落紇·密禮遏
(Yaghlaqar Bilga)
980年—998年?
5祿勝998年?—1003年?
6忠順保德可汗(Yaghlaqar=藥羅葛=夜落紇=夜落隔)1003年?—1016年
7懷寧順化可汗夜落隔·歸化1016年—1023年
8寶國可汗
寶物可汗
歸忠保順可汗(北宋封)
夜落隔·通順1023年—1028年
9伊嚕格勒·雅蘇
(Yaghlaqar=伊嚕格勒=夜落隔)
1028年—1036年
國亡,被西夏李元昊吞併。

龜茲回鶻

•祿勝(1001年左右)

•智海

•(智海之子)

•阿連撒羅(1096年左右)

黑汗王朝

前喀喇汗

名字拼音在位時間
闕毗伽·卡迪爾汗Kül Bilgä Qadir Khan840年左右
巴茲爾Arslan Han9世紀末
奧古爾恰克Oğulcak Han9世紀末—10世紀初
蘇丹·沙圖克·柏格拉汗Sultan Satuq Bughra Khan934年—955年
巴依塔什·木薩·克里木Baytaş Musa Han956年—971年
哈侖Hārūm991年—993年
阿里木薩Ali Musa Han971年—998年
阿赫馬德I. Ahmed Han998年—1015年
曼蘇爾Mansur Han1015年—1024年
阿赫馬II. Ahmed Han1024年—1026年
優素福·卡迪爾汗Yusuf Kadir Han1004年—1032年
蘇萊曼II. Süleyman Arslan Han1032年—1041年

西喀喇汗

名字拼音在位時間
阿爾斯蘭·伊列克·納斯爾
納賽爾·阿里
Nasr Bin Ali Han999年—1013年
阿里特勤
河中玉素甫
Ali Tigin1020年—1034年
伊利克·玉素甫1034年
穆罕默德·艾因·道拉I. Muhammet Han1040年
貝里特勤
伊卜拉欣
I. ibrahim Han1041年—1068年
納賽爾汗I. Nasir Han1068年—1080年
希茲爾al-Hidir Abu Hoca1080年—?
阿赫馬德I. Ahmed?—1089年
亞古伯Yakup1089年
阿赫馬德I. Ahmed1089年—1095年
馬斯烏德I. Mesud1095年—1097年
蘇來曼·本·達吾提Süleyman1095年—1097年
馬黑木一世I. Mahmud1097年—1099年
哈桑特勒
基博拉伊爾
Cibrail1099年—1102年
阿赫馬德·阿爾斯蘭汗Ahmet Nurad-Davla Han1102年—1132年
穆罕默德·本·蘇來曼II. Muhammed1102年—1130年
伊卜拉欣二世 (西喀喇汗)II. İbrahim1130年—1132年
哈桑·克雷奇·桃花石汗Hasan1132年
馬黑木二世II. Mahmud1132年—1141年
伊卜拉欣三世III. İbrahim1141年—1156年
阿里·恰格雷汗Ali1156年—1160年
馬黑木三世III. Mahmud1160年—1161年
馬斯烏德二世II. Mesud1161年—1170年
骨咄祿·毗伽汗1170年—1171年
穆罕默德三世 (西喀喇汗)III. Muhammed1171年—1175年
穆罕默德·阿克達什·桃花石汗Muhammed1175年—1179年
伊卜拉欣·本·海珊·本·哈桑IV. İbrahim1179年—1203年
奧斯曼·伊本·易卜拉欣Uluğ Sultan Osman1203年—1212年

東喀喇汗

名字拼音在位時間
蘇萊曼II. Süleyman Arslan Han1041年—1056年
穆罕默德Muhammed Buğra Han1056年—1057年
侯賽音Al-Hussein1057年
伊卜拉欣I. İbrahim Han1057年—1062年
馬赫穆德·托黑魯爾汗Mahmut Torgul Kara Han1062年—1074年
奧瑪爾Ömer Torgul Tekin Han1074年—1075年
哈桑Zarun Abu Ali Han1075年—1102年
阿赫馬德Ahmet Nurad-Davla Han1102年—1132年
伊卜拉欣二世II. İbrahim Han1132年—1158年
穆罕默德二世II. Muhammed Han1158年—1180年左右
玉素甫Yusuf1180年左右—1205年
穆罕默德三世III. Muhammed1205年—1210年

高昌回鶻

名字拼音在位時間
可汗
仆固俊864年?—874年?
畢勒哥Bilga:約1123年
月兒帖木兒1229年前
亦都護
巴而術·阿而忒Barchuq-Art iduq-qut1229年—1241年
怯失迷思Kesmez1242年—1246年
撒憐丁·的斤Sali:ndi: Tigin?—1253年
玉古倫赤·的斤O:gru:nch Tigin1253年—1257年
馬木剌·的斤Mamuraq Tigin1257年—1265年
火赤哈兒·的斤Qosqar Tigin1266年—1280年
紐林·的斤Negu:ril Tigin1280年—1318年

元朝回鶻亦都護

由於察合台汗都哇的進攻,高昌被攻陷,回鶻亦都護內遷到甘肅永昌。

名字拼音在位時間
紐林·的斤Negu:ril Tigin1280年—1318年
帖睦爾普化Ta:mir Buqa1322年—1330年
籛吉Senggi1330年—1332年
太平奴Taipindu1332年—1352年

中國古代民族

丁零 | 匈奴族 | 獫狁 | 犬戎 | 西戎 | 薛延陀 | 敕勒 | 嚈噠 | 高車 | 沙陀 | 山越 | 越人 | 黑水靺鞨 | 粟末靺鞨 | 北狄 | 泰雅族 | 室韋 | 建州女真 | 東突厥 | 鐵勒 | 氐族 | | 巴人 | 月氏 | 摩梭族 | 回鶻 | 百越 | 瓦剌 | 羯族 | 南蠻 | 烏桓 | 大月氏 | 夜郎 | 東胡 | 靺鞨 | 女真族 | 粟特 | 河西回鶻 | 甘州回鶻 | | 柔然 | 烏孫 | | 畲族 | 水族 | 匈奴 | 鮮卑族 | 錫伯族 | 川青 | 西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

世界上著名的遊牧民族

在冷兵器時代,世界上有許多遊牧民族,據說其中最大的是西非的富拉尼族人,中國的北方少數民族曾經是最強悍的,最有戰鬥力的。他們不僅多次征服過中原,也征服過歐洲和近東,讓我們了解一下世界各地遊牧民族。
柏柏爾人
澳大利亞土著
匈奴
回鶻
山戎

柔然
鐵勒
丁零
貝都因人
布須曼人
契丹
印第安人
東胡

敕勒
薛延陀
靺鞨
吉普賽
涅涅茨人
女真
俾格米人
鮮卑

党項族
吐谷渾
室韋
哈薩克族
突厥
羌族
富拉尼族
烏桓
車師
烏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