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女真又稱“女直”,其先祖為周秦時東北地區古老的肅慎、挹婁人。遼代把女真分為“熟女真”(已入遼籍的)和“生女真”兩部。生女真異常勇猛,三人可搏猛虎。遼末,生女真完顏部在首領阿骨打率領下舉兵抗遼,1115年建立“大金國”,迅即由東北進入北方草原滅遼,繼而進入黃河流域滅北宋。1234年,金為南宋聯合蒙古軍隊所滅。其後,女真人仍活躍於東北地區。女真與前代遊牧民族不同,除了牧養牛馬外,還大量養豬,並從事農耕、冶鐵、採金業,經濟實力較雄厚。女真人崛起後,著力吸收發達的漢、遼文化,為己所用,又有所創新。女真人繼承遼代五京制,又開科取士,頒布成文法典,發行紙幣交鈔,修前代(遼)國史等。同時亦保留一些本身的制度,如在契丹和北宋地區推行猛安謀克制,以千戶號為猛安,百戶號為謀克,率領女真人屯墾荒地。
女真人依照漢字和契丹字的偏旁部首,創造了女真文,形同漢字,但筆畫有所增減,讀音為女真語。用女真文翻譯了《四書》 、 《五經》和《史記》 , 《漢書》 、 《新唐書》等經史著作。
隨著對宋、遼文化的日漸接受,女真對佛教、道教、太陽神、孔子都備加尊崇:雕刻《大藏經》,收佛藏6900餘卷,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盛事;道教空前繁榮,出現了“全真”、“大道”、“太一”3大教派;每月朔望,百官集合皇宮門外,面向太陽行禮膜拜;皇帝還詔令各州縣建孔子廟,並在孔子故里維修孔廟和孔子墓。
女真人繼承了契丹的火藥製造技術,並發明鐵火炮,因殺傷力巨大,被稱為“震天雷”。又發明飛火槍,用綁在矛槍上的厚紙筒噴射火藥和鐵屑,射程為數丈。這兩項重大發明在中國軍事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女真在農具改造、絲綢紡織、燒制瓷器、採煤、煉鐵、印刷、天文學、醫學、數學等方面,都在吸收宋遼文化的基礎上達到更高水平。
為了保持尚武和騎射傳統,女真推行猛安謀克制,按五、十、百、千的人數把女真人和契丹人、漢人組織起來,平時畋獵、生產、練武,戰時出征,壯者皆為兵士。
金朝為了防禦蒙古各部,在北方修築軍事塹壕,即金界壕,總長度約7000餘公里。金界壕工程浩大,至今尚有許多遺址地段保存較好,被牧民稱為“成吉思汗邊牆”。
內蒙古地區金代村落和城市遺址較多,許多荒地被闢為農田,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在呼和浩特白塔的金代捐資碑銘中,發現金代豐州城有四坊、兩街、甘八巷和兩關廂,城中街巷名有酪巷(製作乳酪)、染巷(印染加工)、牛市巷、麻市巷等,反映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繁榮。
在大青山下,曾出土金代銅鏡,上刻“富民縣官”等字款;根據白塔捐資碑,可考出許多金代村名,如北漁陽、薛家村、長壽謀克在、蒲察宣武謀克寨等。由此知道,當時陰山南麓有許多漢人和女真人的村寨。在白塔捐資碑上還發現一批女真高級官員的名字,有千戶輔國上將軍、謀克、提點、縣令等職事官。金代在今內蒙古東、西部還沒有不少州縣、村寨,這對草原地區的開發和建設意義重大。
此外,在內豪古東部陸續發現許多女真文墨書題記,這是研究女真文的寶貴材料。金代銅印也多有發現,其中赤峰市巴林右旗出土的“行軍第三萬戶之印”,是金朝重要武官的官印。
金代的女真人墓均樸實無華,多為火葬。如赤峰敖漢旗清理的“鎮國上將軍”皇族宗室之墓,其骨灰置於石棺中,並沒有什麼隨葬物品。在呼和浩特野馬圖清理的金代班氏家族墓地,均用石棺盛放骨灰。在赤峰巴林左旗,曾發現金代家族墓地,內有石人、石碑,外有圍牆,出土的殘碑上有“金奉國上將軍”字樣。還發現一座較完整的女性墓,墓為方形土壙,從壙中清理的石棺中,發現木製骨灰匣,內有骨灰、銅鏡、化妝用的漆盒、小箱等。該石棺底部穿有5孔,這與後世滿族人在棺下鑽孔的風俗有關,孔為靈魂出入的道路,是薩滿教的遺風。
金代的印鈔銅版、銅市和銀鋌等在內蒙古陸續發現,是研究紙幣和金屬貨幣的珍貴實物。金代銅鏡由官府鑄造,花紋多為雙魚、雙龍和雙鳳,與東北黑龍江兩岸女真人的生活環境有關,是具有女真特色的珍貴文物。
崛起
女真人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大金國創造了淮河以北地區前所未有的輝煌。靠什麼呢?《金史·文藝傳》說:"金用武得國,無以異於遼;而一代製作能自樹立唐、宋之間,有非遼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那么,這個文是什麼呢?那就是以金源內地為核心,以女真精神為根脈,以遼宋和中原文化為營養而形成的"金源文化"。"金源文化"體現在金代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這裡,我僅就純文化的金初史學、文學、教育、文藝、體育和女真語言文字等,作以概要的介紹。
簡史
中國古代生活於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古滿語支。女真源自中國史書中3000多年前的“肅慎”,公元2至4世紀時期稱“挹婁”,公元5世紀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公元6至7世紀稱“黑水靺鞨”,公元9世紀起始更名女真。遼代又稱“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又以化程度區分遼南境者為熟女真,遼北境不屬編戶者為生女真。金朝時從稱“女真”,因女真一詞來自古代女真語(jusen或julcen)因此在明代音譯漢字時也寫作:諸申、朱里真、等。到17世紀初建州女真滿洲部逐漸強大,其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到其子皇太極時期已基本統一女真各部。1635年農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極頒布諭旨改女真族號為滿洲,女真一詞就此停止使用,後來滿洲人又融納了蒙古、漢、朝鮮等民族,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滿族。
女真人在歷史上先後建立過金朝、東夏、扈倫、後金(清朝前身)等古代政權。亦作女真族。
“女真”在15世紀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清朝以後,“女真”的主體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一些邊遠地區的分支未融入滿洲族,今天分別形成赫哲、鄂倫春、夫尼赫、滿琿、等同屬通古斯滿語語支的新民族。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稱靺鞨,而七部並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金朝
在11世紀,在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土地上生活著從黑水靺鞨遺留下來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並在11世紀向契丹人(見遼)稱臣。
女真人的領袖完顏阿骨打在1115年統一了女真族各個部落,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攻打下了遼國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後入侵併占領了漢人宋朝的大部分土地,並建立了齊,楚等傀儡政權。稍後,建立按照漢人的習慣建立叫做金的國家。1126年,金人入侵宋朝,宋朝首都開封淪陷,宋朝退到長江以南繼續進行抵抗,史稱“南宋”。但是,他們的軍隊經常對峙於淮河一帶。
女真人用家鄉anchuhu河的名字命名他們所建立的金朝(黃金,女真文anchuhu相當於後來的滿洲語aisin-金的,黃金),起先,女真人保持著在東北亞(後來的滿洲利亞)森林,苔原,沼澤的狩獵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在都市裡保持著軍隊的生活方式。最後,他們被準許和其它種族通婚。而金朝的統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
1189年之後,金朝面對於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兩面作戰,蒙古人占領了金人的首都北京,並且在1215年把金國人趕到了開封。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
歷史上的政權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滿洲(女真)入主中原,建立清朝。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
金始祖函普
金始祖完顏函普,粟末靺鞨部(滿族先祖)人。唐貞觀年間,函普祖上避戰亂進入漢四郡地區(漢江以北)。漢四郡地區在明朝中葉之前有大量粟末靺鞨及其同族人女真分布。遼代初期,函普由剛剛成為高麗王國國土的“新羅舊地”遷回東北靺鞨故地按出虎水。這也就是史書上為何記載函普一說出自新羅,一說出自高麗(王氏高麗)的歷史原因所在。
按隋唐時期靺鞨族(滿族先祖)的南支粟末靺鞨被高句麗征服,高句麗全盛時期統治半島北部的漢四郡地區,而粟末靺鞨人多為高句麗王國的僱傭軍,因此後世多將粟末靺鞨與高句麗、高麗(高句麗簡稱,與後世王氏高麗不同)混淆。
遼時期
宋元時代,女真族形成和崛起,改變了廣大東北地區的歷史,同時也影響了整箇中國的歷史。
宋朝人說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語訛為女真”。可見,朱里真是漢名。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真,也寫作女質。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現在7世紀。《金史》是這樣記述女真族的起源的:
女真族的始祖完顏函普,粟末靺鞨族人,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在唐朝貞觀年間,因粟末靺鞨氏族離散,年逾60的函普,從高麗舊居(實為剛剛為王氏高麗征服的新羅舊地)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麗,只有保活里隨他出來。走到完顏部時,正巧碰上人們互爭財物,械鬥不已,函普出面調停,平息了事態。作為酬謝,完顏部送給了他一頭青牛。為了在這裡站穩腳跟,他又用這頭青牛作為聘禮,和完顏部的一個60歲老婦人的女兒結了婚,婚後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們理所當然地就成了完顏部人。
完顏部居住在鴨綠江上游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這一帶的朱里真人組成的,與採集珍珠的居民有關。
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蜿蜒”、“完顏”乃是同音異寫。所以,完顏部作為黑水靺鞨一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游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天長日久,女真語“完顏”演變為漢語的“王”。完顏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游,而完顏部就定居在完達山。完達山,相傳是完顏部人女真王到過的地方,主峰在黑龍江中游北岸的俄國境內。
在遼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數千里,人口超過10萬戶,散居山谷之間。漸漸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統一起來。部是從部落發展來的,族由氏族血緣關係改組而成。不相統一的部落,發展到“遠近相服”而推舉了“酋領”的部族,酋領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員,到那些歸附的部落取代原來首領的職權,於是出現了以氏代姓、統屬其部的新的社會組織形式。
遼代女真族分布範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一帶,北至黑龍江中游,東抵日本海。居於鹹州(今遼寧開原)東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間,以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回霸);居於松花江以北、寧江州(今吉林夫余石頭城子)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游的稱之為“生女真”;居烏蘇里江以東而近東海(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契丹人對女真族的政策,是實行“分而治之”。他們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又作曷蘇館、合蘇袞、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寧江州(今吉林扶餘縣)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後裔,是生女真的主體。後來建立了金朝的完顏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後裔。
遼國還特別設了一些王府,目的在於以女真治女真。
北女真分布在遼河中游一帶,遼設北女真國大王府、北女真兵馬司管轄;南女真:分布在遼東半島上,遼設南女真國大王府、南女真湯河司管轄;鴨綠江女真:分布在鴨綠江一帶,遼設鴨綠江女真大王府管轄;長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長白山一帶,遼設長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轄;蒲盧毛朵部;分布在海蘭江流域,遼設蒲盧毛朵部大王府管轄。
生女真,部落眾多,居處更為分散。
完顏部,世居安出虎水(阿術滸、安術虎、案出滸),分布在黑龍江哈爾濱東郊阿什河;
溫都部,分布在來流水(今拉林河)以南,匹古敦水(今蜚克圖河)以北地區;
蒲察部,分布在阿什河及伊通縣境內;
斡勒部,分布在阿什河之北;
泥龐古部,分布在黑龍江哈爾濱市呼蘭區境內;
術甲部,世居琶里郭水,分布在木蘭縣佛特庫河(今黃泥河)流域;
加古部,分布在黑龍江五常市境內的活龍河流域;
術虎部(烏虎部),分布在來流水流域;
烏薩扎部,分布在來流水流域;
裴滿部,分布在五常市境內;
烏林答部,分布在瑚爾哈河(今牡丹江)的支流海浪河(今海蘭河)流域;
唐括部,分布在黑龍江五嶽河附近;
達魯古部,世居洮兒河、嫩江下游一帶,分布在吉林前郭縣境內;
紇石烈部,分布在星顯水(今吉林延邊布爾哈圖河)、陶溫水(今湯旺河)、徒籠古水(今多隴烏河)流域;
溫迪痕部,分布在統門水(今圖們江)、胡論水(今活龍河)、移離閔(今飲馬河)流域;
烏古倫部,鄰近奧屯部、烏塔部;
烏塔部,鄰近烏古倫部;
陀滿部,分布在圖們江附近;
烏延部,分布在蟬舂河(今延邊嘎呀河)、星顯水、阿不塞水流域;
斡準部,分布在蘇濱水(今綏芬河)流域;
職德部,分布在綏芬河流域;
含國部,分布在烏蘇里江上游一帶;
兀勒部,世居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合流處的東兀勒河一帶;
主偎部,分布在扎伊芬河流域;
禿答部,分布在都爾河流域;
鱉古部,分布在布庫河及松花江、黑龍江匯流處;
婆離八部,又稱頗里八部,分布在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的伯力一帶。
遼代的生女真長期沒有本族文字,通常還是用結繩、刻木之類原始的方法記事。他們既不懂漢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曉契丹語,僅僅憑記憶往來傳話和充當翻譯。至於成文的天文和曆法就更談不上了,只是憑藉世代相傳的經驗來識辨四季和記憶自己的年齡。以“青草幾度”來判斷歲月,草青一次當作一年,自然本人也就增長了一歲。生女真遇疾病,很少用藥醫治。同時,居處地勢的複雜和生產生活的多樣化,煉就了生女真的嫻熟騎術。《說郛》上說他們“騎上下崖如飛,渡江河不用舟楫,俘馬而渡”。農副產品除自用和就地交換外,還遠運到寧江州的榷場上去出售,主要貨物有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密臘、麻布之類。
生女真習慣於依山谷而居,住木板屋,大門一律東向。家家產戶燒火炕,用來取暖、抗寒和除濕。他們久居深山,多饒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難得到,於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類生活用具多為木製。女真人喜歡飲酒,愛吃肉菜粥糜,這是由鮮肉和野菜搗成的肉餡泥。他們還採摘芍藥花的嫩芽做成鮮脆佳肴,味脆美,香久留。生女真地處寒冷地帶,衣裳多用各種皮毛製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為裘,貧者以牛、馬、豬、羊、貓、犬、魚、蛇之皮為衫。在婚姻形態上,大體確定了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形式,同時存留諸如自尋配偶和搶婚的遺風,還表現為“男下女禮”,就是在女家舉行結婚儀式,鼓勵“入贅”。
而生女真中最強大的完顏部,又分12部,以部為氏。
函普的後人,擔負了統一女真各部的重任。完顏綏可時期,已定居安出虎水(黑龍江阿什河流域),種植五穀,製造舟車,建築房屋,學會了燒炭和煉鐵。烏古迪時期,史稱“自景祖(烏古迪)以來,兩世四主,志業相因,卒定離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烏古(辶西)奠定的基礎,為他的後人所繼承和發展。
女真族的強大,引起遼王朝的不安。不僅派重兵防禦,大遼皇帝還年年東巡。遼國每年要向女真族徵收貢馬萬匹,契丹貴族強買女真族的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蜜蠟、麻布,他們還隨意強搶、毆打女真人。
金時期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各部,領導當時東北的漢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韋族、鐵驪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遼。他生前還和北宋王朝達成協定,南北夾攻遼軍,計畫協助北宋收回燕雲十六州。宋、金間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頻繁。
阿骨打在繁忙的戰爭年代,仍很注意農業生產,對黑龍江流域的手工業和商業也做了不少努力。他還創製了女真文字。1125年,宋金聯合攻滅遼國。後來,宋、金雙方締約,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形成新的南北對峙。金國擁有了北部中國的廣大版圖。
金國採用了宋,遼官制。在地方上,州縣制與猛安謀克制並行。猛安謀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組織。
金國有19路總管府,分掌各路兵馬和居民。東北地區分屬北京路、上京路、東京路。北京路以今遼寧寧城縣為中心,領遼西地區和吉林北部。上京路以今黑龍江阿城縣為中心,領吉林北部、中部及長春、黑龍江。東京路以今遼寧遼陽市為中心,管轄遼東廣闊地帶。
女真族在奪取了遼國政權以後,強令中原人口搬遷到黑龍江流域。人來多了以後,農業生產技術有所發展,如松花江畔的肇州、冷山一帶,不僅種植五穀和蔬菜,還從外地移植回鶻豆、西瓜、紅芍藥、桃樹、李樹。
金兵從中原大肆擄掠木匠、造船匠,來自中原的工匠廣泛運用中原建築的工藝流程和風格。開礦、冶煉也有了較高的技術水平。礦洞、冶鐵爐、金銀製品、陶瓷燒制、鐵制農具的生產技術都超過遼代,但與中原的質量還有不及。如鑄銅以銅鏡居多,工藝一般雖較粗糙,不過也有像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雙龍紋銅鏡這樣的精品。
金國自鑄銅錢,包括“正隆通寶”,“大定通寶”、“泰和重寶”,還發行了叫“小鈔”、“交鈔”的紙幣。商業貿易以國家專營為主,以鹽為大宗。只有一些金、銀首飾的經營,歸私人商家經營。金、銀器上的“上京翟家記”字款,說明上京的翟家是自產自銷的私人銀號。
女真族有本民族的語言,還有本民族的文字。女真文字最早是由一個叫完顏希尹創製的,他仿照漢字楷書,參照契丹文而創製了女真大字。後來,又頒行一種女真小字,是仿照契丹字和漢字的偏旁創製而成,流傳至今的女真文已經不多,吉林扶餘縣石碑崴子屯有一通碑,叫《大金得勝陀頌碑》,是目前最為珍貴的女真文實物。女真文字一直沿用到明代,凡是在女真族地區任職的文武官員,晉京朝見的奏疏、表章,一律要用女真文字書寫。
女真文字還分為大字和小字,都是參照漢字而創立的:漢字-〉女真大字;漢字-〉女真小字。女真文是金代用於記錄女真語言的文字,屬於表意文字.很像漢字。筆畫有橫,直,點,撇,捺。書寫自上而下,從右向左換行。而滿文是拼音文字前期參照蒙文創立。
金國建國之初,女真族的文化還很落後。侵略中原後,搶劫到大批漢族圖書,一批漢族文人前來歸附,使女真文化發展起來。女真貴族自幼學習漢族語文和各種文化知識,朝廷還採用駢體文寫詔諭和奏章。唐、宋詩詞,也是金國宮廷文學的主要形式。女真貴族完顏躊,能詩善畫,他在《思歸詩》中有“新詩淡似鵝黃酒,歸思濃如鴨綠江”這樣頗為風趣的詩句。
金國女真族的歌舞音樂也受中原影響,常用樂器有的簫、琵琶、笙、鼓之類。宮廷樂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一類的樂曲。
女真族信奉珊蠻教。珊蠻,即薩滿。在女真語中,把巫婆叫珊蠻。所以,珊蠻教實際是一種巫術。重要的是,後來的滿洲人也信奉珊蠻教。金國女真人也接受了佛教和道教,於是各地出現了許多佛寺和佛塔。
1234年,在蒙古人的有力打擊下,盛極一時的金國土崩瓦解。先前徙居中原、華北和遼東的女真族迅速被同化。而那些留居在故地的女真族,一夜之間作鳥獸散,重又分散為眾多的部落,接受來自元朝新政權的統治。
在元代,松花江和黑龍江下游,稱之為混同江,元朝在這裡設立桃溫、胡里改、斡朵憐、脫斡鄰、荸苦江5個萬戶府;又在黑龍江口特林地方設東征元帥府,在烏蘇里江流域設阿速古千戶所,在濱海地區設鯨海千戶所,在黑龍江下游設兀者野人、乞列迷萬戶府。一般情況是,萬戶府下有千戶所,千戶所下又有百戶所。這些女真部落,“各仍舊俗,無市並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
永樂元年(1403),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招撫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兒徹惕”、“主兒扯惕”、“拙爾察歹”,滿語稱之為“珠申”、“諸申”。
史學
女真族統一北方後,在鞏固政權、發展經濟的同時,開始修撰本朝和前朝(遼)的歷史,並陸續設立史館、著作局、記注院、國史院等修史機構,由女真人、契丹人和漢人擔任這些機構中的官員和工作人員。在本民族文字未創製以前,女真族歷史以口碑形式世代相傳。金建國後,出現了一批女真族歷史學家,他們在保存、傳承、編寫本民族歷史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
阿里合懣是景祖烏古乃第八子,曾作為女真將領隨阿骨打滅遼。他"為人聰敏","凡一聞見,終身不忘。"在沒有文字的金初,族中老者便成為本民族歷史的載體,而阿里合懣便成為女真族的"口碑"史家。阿骨打稱帝之初,阿里合懣奉詔"與斜葛(景祖烏古乃兄跋黑之子)同修本朝譜牒"。這部族譜,當是阿里合懣與斜葛口述的第一部女真口碑式史書。
金初,曾隨阿骨打反遼的金軍統帥完顏宗翰,也是一位女真史學家。他"好訪問女真老人,多得祖宗遺事"。當阿里合懣病危時,他"日往問之,盡得祖宗舊俗法度"。
為適應金初政治的需要,通過修史來鞏固和提高女真完顏一支的正統地位,金太宗於天會六年(1128年),"詔書求訪祖宗遺事,以備國史"。全面收集了自始祖函普以來諸祖的事跡,編撰了一部女真族的創業史。撰寫的任務由"女真秀才”完顏勖與契丹人耶律迪越承擔。完顏勖曾官拜左丞相兼侍中,歷太宗、熙宗、海陵三朝,監修國史,是金初女真族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精通女真、契丹和漢三種文字。金軍攻破宋都汴京時,他不取財貨,"惟好書耳,載數車而還"。完顏勖等歷時13年,至皇統元年(1141年),編成《祖宗實錄》三卷;皇統八年(1148年),他又撰成《太祖實錄》二十卷,還編成了《女真郡望姓氏譜》(是研究女真貴族家世的珍貴資料)。這幾部史書獻與金廷後,熙宗大為讚賞,於皇統八年,賜完顏勖"黃金八十兩,銀百兩,重彩五十端。絹百匹。通犀、玉鉤帶各一"。由此可見,金王朝對本民族歷史和史家的重視。
金初還較重視編寫前代歷史。金滅遼後,命廣寧尹耶律固根據契丹《記注》、《實錄》修作遼史。耶律固去世,此書便由其弟子蕭永祺繼修。蕭永祺,契丹文人,金代史學家。皇統八年(1148年)四月,他將編成的"紀三十卷,志五卷、傳四卷,上之"。這是金代第一次修《遼史》,可稱為耶律固、蕭永祺《遼史》。
金初在修史思想和史書體例上,受到了中原史學傳統的影響,如《實錄》的編定,就沿襲了中原帝王垂教子孫的傳統。但是完顏一姓的歷史寫成了金朝"國史",又反映出女真族的主體意識。記事求實,較少文飾,是金初女真史學的另一特色。追述完顏家族始祖,沒有神話成分;記敘"與契丹往來及征伐諸部,其間詐謀詭計,一無所隱",字裡行間洋溢著完顏部先祖艱苦創業和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成為女真族的史詩。
隨著入主中原後,文化的交流融合,女真族統治者逐漸汲取漢法,並注重對漢族歷史經驗的汲取和借鑑。
天眷二年(1139年)六月,熙宗從容謂侍臣日:"朕每閱貞觀政要,其君臣議論,大可規法。”熙宗登位,首先追尊先祖帝號,立宗廟,建山陵,以示自己"敬天法祖"的正統地位;繼之修宮城,加尊號,服袞冕,乘輦輅,以明帝王之尊。其實,女真統治者早就開始重視"德運”與"正統"。太祖常以"吊伐之義"和"今欲中外一統"自任;金太宗把對宋的戰爭看成是"弔民伐罪"、"正統天下";海陵王完顏亮認為"天下一家,然後可以成為正統";金世宗說,我國家"據天下之正"。金代著名文人趙秉文著《蜀漢正名論》,提出"夷人而進入中國則中國之”的觀點。這些觀念,標示著金之後,我國史學觀念的新變化。
女真語言文字
建立大金政權之前,女真無文字。阿骨打起兵反遼後,俘獲了大量的契丹人和漢人,於是女真人"通契丹、漢字"者越來越多,並出現了一批女真學者,如"好學嗜書"的完顏宗雄(謀良虎),只用兩個月時間便"盡通契丹大小之字"。較著名的還有完顏晏、完顏宗秀、紇石烈胡刺、烏古論蒲魯虎等。金初,凡國內政令、文書以及與鄰國的外交往來,均用契丹字和漢字。為適應大金國君臨天下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為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質,女真字便應運而生。這標誌著女真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金史·完顏希尹傳》載:"希尹乃依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制女真字。天輔三年(1119年)八月,《字書》成,大祖大悅,命頒行之。"其後,熙宗時亦制女真字,與希尹所制字同用。希尹所撰謂之女真大字,熙宗時所撰謂之小字。女真造字者完顏希尹和葉魯被尊為"女真倉頡"。
因為女真字是仿漢字和契丹字創製的,其主要特點是,採用漢字的:"一"、"亅"、"丿"、"乚"等筆畫組成,字也作方塊形。早期的女真字有直接採用契丹字和漢字字形的,但多數是將兩者加筆、減筆、變形。由於漢字對女真字的影響越來越大,原採用的契丹字形便逐漸消失,有的字則為了區別於漢字而變形,如"一"、"二"變成“し"、"ㄈ"。女真文直行豎寫,自右向左,與漢文相同。墨書以間隔頓句;加"√",表示段落;金石刻字則無此情況。
造出、頒行後的女真大小字,成為金朝官方文字,曾與契丹字和漢字在金朝境內通用。金朝用女真字撰寫國書、諭令和文告,並設學校教女真字:“初,丞相希尹制女真字,設學校,使訛離剌等教之”。天會年間(1123-1135年),"選諸路女真字學生送京師"。以後又設女真進士科以升擢選官,並用以譯述漢文經典,傳播先進的漢文化,還多用於碑碣、符牌、銅印、畫押、銅鏡邊款和墨書題記。其中,女真文和漢文對照的《大金得勝陀頌碑》和記載與金代科舉有關情況的《宴台女真進士題名碑》最具有代表性。
在河南省開封市發現的《宴台女真進士題名碑》著錄在宋代周密等人的文章中,於道光九年(1892年)被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二十六代孫完顏麟慶找到;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曹廷傑在拉林河西岸夫余縣境內,發現了金太祖於誓師伐遼之地立的《大金得勝陀頌碑》。以後又相繼發現大量用女真文字刻的碑和摩崖。如50年代在山東蓬萊發現的《奧屯良弼女真七言詩》碑刻,即是例證。這首大約作於金代後期泰和年間的女真文詩,合乎漢詩七律的要求,其一、二、四、六、八句押韻,中間四句,兩兩對仗工整。金啟宗先生曾把它譯成漢文:"在朝賞心笑談求,稚返蓬瀛長住留。五馬載車無比貴,一旗出導惠及流。筆(箋)喜高(奎木)柳,琴瑟(樂圓)心月洲。小城雖僻於菟遠,南衙大授夏非秋”<註:()中字為編者所加,因原文已漫滅>。發現的這些女真文字,是女真文化的寶貴遺存,是金源文化最為古樸的重要載體。
為了再現一度消失了的女真語言文字,國內外學者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1896年,德國學者葛魯貝公布了柏林圖書館所藏的明永樂年間由"四夷會同館"編寫的專門注釋漢語的工具書:《華夷譯語》中的《女真譯語》,並寫出了《女真語言文字考》一書。葛魯貝在《女真語言文字考》中,把《華夷譯語》中的女真字拆開,按單筆字劃排列,共得698個字。逐字定音、釋義,又將"末文二十通"中的女真字轉寫翻譯,分為十九門,共收女真語基本辭彙871條,做到字、音、義並舉。這是一部十分珍貴的女真語言文字漢譯的工具書。
1933年,日本的渡邊薰太郎發表了《女真館耒文通解》。他把柏林圖書館藏的《女真譯語》和日本東洋文庫收藏的東洋文庫本《女真譯語》中的耒文共四十通,用女真語和漢語對照加以解釋,列有詳細的女真語彙的註解。1933年,我國學者羅福成出版了研究女真語言文字的《女真譯語正·續編》一書。1936年,北京文殿閣又重新影印出版了葛魯貝的《女真語言文字考》,同時出版了女真語言文字研究論文。
自50年代以來,女真語言文字的研究在中、日、韓、美、澳、匈等國取得了新成果。日本的山路廣明在50年代出版的《女真制字研究》 ,對女真698個字逐一考證,歸納出女真制字的十種方法,得出了"女真字源於漢字"的論斷。60年代,我國女真語言文字研究之集大成者金光平、金啟宗父子,於1964年在內蒙古大學油印了手刻本《女真語言及文字研究》,全書共分八章,分別闡述了女真文字的創製、資料、構造、讀音及女真語法等問題,書後還附有部分碑文釋讀。以上這些專著,代表了我國女真語言文字研究的第一階段成果。書中所收女真字由葛氏的698個字,增加到了859個字,在語法研究上,也有很大突破。1984年,著名女真語言文字專家金啟宗先生出版了歷時十年編成的《女真文辭典》。全書共分為5類。38部,11附目,收女真字1 373個,按漢字筆劃排列部首,標出字源、擬音、字義、舉例、文字屬類和功用等,是目前世界上一本最權威的女真語言文字工具書。
隨著文化的融合,金初創製的女真文字逐漸為漢字所取代,但在金初,對於女真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對於南北文化的交流則起到了重要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教育
女真統治者對教育十分重視。金初有女真貴族辦的私學和國家辦的官學,還有專門任用本族人才的女真進士科和選拔其他民族人才的科舉制。
一、私學的興起
私學是指女真的親職教育,是女真人最初的教育形式,其種類有延師執教、家學傳授和設塾教誨等。
女真私學不僅延請本族知識分子做教師,而且廣泛聘用漢族的一些名儒、使節及契丹等族的知識分子。宗乾聽說臨潢人張用直"少以學行稱",便請他教其子完顏充與完顏亮。後來完顏亮又使張用直教授太子光英,宗乾還延請了遼朝顯官韓防教其養子完顏亶(熙宗)。宋使洪皓出使金朝被羈留,金著名將軍、丞相和學者完顏希尹請他"教其八子",因而希尹子孫文化教養都很高,其孫完顏守道、完顏守貞等成為大定、明昌時期的名相廉臣。這些私學,促進了女真族與周邊民族,特別是漢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發展。
二、官學的設立
官學是指國家和官府所辦的學校。金初的官學既有本民族女真語的學校教育,又有漢語的學校教育;既有女真地方學校教育,又有女真中央官學教育。這是金初,也是金朝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
金上京一直是女真教育和考試中心。太宗時,曾命廣寧尹耶律固翻譯經書,以提供教材。葉魯、訛離刺這些精通女真文教師的出現,為女真學校的創立提供了條件。天會初,立學館於西京,完顏椿年與完顏良弼等均入學攻讀,後選諸路女真字學生入上京深造,二人皆被選,由上京教授葉魯親自授課,良弼學女真字,號稱第一。宗憲,年十六,選入學。太宗到學校視察,“令誦所習,語音清亮,善應對”,深受賞識。在上京還設有經堂,教授少年兒童學習經書,注重對優秀女真少年兒童的智力開發與培養。
海陵天德三年,設養士之所國子監,這是金朝第一所國立高等學府,後成為教育管理機構,管理國子學和太學。金採取組織猛安謀克子弟學習文化的措施,注重培養自己民族的人才並委以重任,這一做法無疑是十分必要的。
世宗統治時期,大力興辦女真學校,進一步選拔、培養女真族人才。這裡,值得專門一提的,是與金初教育相關的阿城籍的大金國頭名女真科狀元、金朝重臣徒單鎰。
徒單鎰(本名按出),上京路(今黑龍江省阿城白城)出生的女真人。其父烏輦,官至北京副留守。徒單鎰不到七歲便通曉女真文,因而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年)詔令以女真大、小字譯漢文經典而招收學生時,徒單鎰得以人選。金朝於大定十一年(1171年)始設女真進士科(策論進士科),第三年(1173年),此科第一次開考,規定:以女真大字試策論一道,限5百字以上。同時,在上京設國子學,在諸路設女真府學,府學包括上京在內,共22處,女真人科舉考試點四處,上京即是其中之一。首次策論進士考試,由待御史完顏蒲涅、太常博士李晏主持,共取策論進士27人,徒單鎰以頭名及第,成為金代女真策論進士科的第一名狀元。世宗朝,他歷任中都路教授、國子監助教、國史學編修和翰林待制兼右司員外郎。此問,他作《漢光武中興賦》,世宗讀之而讚賞不已,說:"不設此科,安得此人?"章宗時,徒單鎰任參知政事,兼修國史,繼而任尚書右丞,後拜平章政事,封濟國公。當時,淑妃李氏干政,徒單鎰多次上疏和進言直諫,義無反顧。泰和六年(1206年),他任陝西宣撫使,後入衛中都,拜上書右丞相。宣宗即位,拜左丞相,封廣平郡王。貞佑二年(1214年)卒。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金代教育,特別是女真語文教育的起步與發展狀況,而女真族國子學和府州學的設立,則標誌著女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上京會寧府作為教學、選士的中心之一,在傳播發展女真文化方面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為金政權培養本族人才,維護金政權的統治,提高女真民族文化素質,促進金源內地文化教育的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金統治者十分珍視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作用。世宗和顯宗見陀滿九住與完顏匡騎馬用女真語談論經史,稱讚說;“不以女真文字譯經史,何以知此?"章宗時,不僅依倉頡例,為創造女真字的希尹立廟於上京納里渾莊,春秋祭祀,而且在詔令迴避孔子名諱的同時,視希尹為女真族聖人,將他的名亦奉為國諱。女真社會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時問便得到迅速發展,這是同女真人不但堅持向各族人民學習,也堅持本民族的自主自立精神分不開的。
三、金初的選拔其他民族人才的科舉考試
金初還通過科舉,招收各族有用人才,以鞏固金的新占領區。其科舉制度"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損之","凡詞賦進士,試賦詩、策論各一道。經義進士,試所治經義、策論各一道。始設於太宗元年末,初無定數,亦無定期,考試時,朝廷委任前線統帥負責,由降金的文官主持。”天會五年(1127年),分設南北榜取士。由於當時金占有的河北、河東等地區官吏多缺?又因所統治地區有遼、宋故地,而南北知識分子所學又有所不同,故分南北地區考試,稱"南北選"。分別取遼、宋地區的讀書有成者為進士。
熙宗即位,重視教育文化,興制度禮樂,立孔子廟於上京,重用儒士治國,敕封孔子四十九代孫孔瑤襲衍聖公位,主管祭禮,熙宗還親謁孔廟,稱頌"孔子雖無位,其道可尊,萬世高仰如此”。他還在上京修建藏書館“稽古骰”,存放從遼和北宋獲取的大批經典圖書,供女真貴族和降金的漢儒讀用。
熙宗時,因襲"南北選"之制,把科舉考試大權收歸朝廷,健全了考試制度,設了明經、經義等科。天眷元年(1138年)五月,規定南北選各以經義、詞賦取士等制度。皇統時,增設武舉,主要考武人弓箭及槍刺之數,又問以孫、吳兵法,中者分上、中、下三等,量才能而用之。
海陵時期,金代科舉制度趨向健全。天德二年(1150年),始增設殿試之制。天德三年(1151年),規定了科舉的固定時間,增加了殿試程式,南北選合一。正隆元年(1156年),命從《五經》、《三史》正文內出題,三年舉行一次殿試。正隆元年(1156年),又設律科,以選取法律人才。
金世宗大定年問設立的女真進士科,成為女真人才培養的一個創舉。既有女真進士科舉,又有漢族為主的科舉,金代科舉制度逐漸完善。
金初科舉,文武選皆備,選拔出的各族人才對於金政權的鞏固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據《金史》記載,大定之後,許多金廷重臣多是金初女真策論進士出身,其他民族的優秀人才也得到了重用,他們共同掌握著金朝的重要權力,對金政權的維護不遺餘力,如為官清廉官至左丞相的石琚,以廉潔和政績突出官拜參知政事的梁肅等。
金初女真統治者重視本民族和漢文化教育,一面積極開辦女真學校,保持本民族自主自立的文化傳統;一面積極推行漢文化教育。雙語教學、雙向選才的制度,是金初教育的特色。既學習和吸收了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原先進文化,又發揚了女真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使金上京地區的文化教育從無到有,空前繁榮,開創了東北地區教育的新紀元,促進了12世紀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
文學
金代作家主要有女真族作家、契丹族作家和漢族作家。作品主要有歌謠、詩詞、散文、戲劇等。一、金初的女真作家和作品
在南秀北雄、奼紫嫣紅的中國文學的百花園中,女真文學也和其他北方民族的文學一樣,以其鮮明的民族化特徵,為中國文學增添了新的光采。女真歌謠 女真族文學源遠流長,具有鮮明濃厚的民族特色。金建國前,因當時無文字,女真文學還處於口耳相傳的原始狀態。其主要形式為即興創作的自度曲,如《思嫁歌》、《解紛歌》、《巫歌》等。因此,現存的以女真文創作的作品極為少見,只是在《金史》及《大金國志》、《三朝北盟會編》等著作中,以漢文譯作的形式保存了少量反映女真族生活和風俗的口頭歌謠。《金史·謝里忽傳》記了一段氏族首領派人領巫師到犯罪人家,殺罪犯,並詛咒死者的歌謠:“取爾一角指天、一角指地之牛,無名之馬。向之則華面,背之則白尾,橫視之則有左右翼者。”據說。“其聲哀切淒婉,若《蒿里》之音”。從這首歌謠,可以想見:金建國前,女真文學充滿宗教神秘色彩且具有質樸無華的語言風格。
《金史·景祖昭肅皇后唐括氏》傳中,記載了唐括氏唱自度歌"解紛"的史實:景祖烏古乃死後,有一天,他的皇后唐括多保真領著兒子劾里缽和頗刺淑到今賓縣境內的邑屯村去,遇到了完顏部第一任國相雅達的兒子桓赧、散達。大家在喝酒過程中,由於“言語紛爭,遂相毆擊,舉刃相向”。唐括氏隨機應變,用唱歌的方式“親解”了這場決鬥。
詩詞金建國後,文學也隨著國力的強盛和遼宋文人學士大量湧入金上京而日漸興盛。金初,女真統治者採取了"借才異代"的開放的文化政策和人才政策,留用遼宋文人學士教授皇室及貴族子弟,廣泛地吸收周邊民族文化以及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原文化,不斷提高本民族的文化層次、文化素質和文學創作及鑑賞水平,使女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孕育了本民族的作家隊伍,出現了以完顏勖、完顏亮等為代表的女真詩人和文學家,他們創作出了與金初蓬勃向上的開國氣象和勇於進取的民族精神、開放意識相適應的文學作品,體現出質樸豪放、直率粗獷的北方民族的文學特色。清人龔顯稱讚道:“金源魁儒碩士,文雅風流,殊不減江南人物”。由此看出,金初的金上京人才濟濟,女真族文學家卓然於世,從而使以金上京為文化中心的金初文學出現了勃勃生機,也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寶庫。
完顏勖(1099-1157年),字勉道,原名烏野,穆宗盈歌第五子,酷愛文學和史學,被譽為女真"秀才"。
史載完顏勖"能以契丹字為詩文,凡游宴有可言者,輒作詩以見意"。女真族精騎射,喜圍獵,完顏勖常陪熙宗狩獵。有一次,朝廷將士射捕五虎,群情振奮,完顏勖即興作《東狩射虎賦》。熙宗於大定二十年詔日:"太師勖諫表、詩文甚有典則,自即位所未嘗見。其諫表可人《實錄》,其《射虎賦》詩文等篇什,可鏤版行之。"
完顏勖的作品多是根據民間口碑材料輯錄而成,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可惜已經散佚,但是他在金初女真文學史中的開山地位則是不容低估的。
再一個對金代文學發展有功的人就是金熙宗,從以上諸多史實可以看出,金熙宗雖作品無傳,但在培養女真作家方面卻有獨特的貢獻。
海陵王完顏亮是金朝的第四代國君,也是金朝歷史上以"中原天子自任"的第一人。他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孫,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早年即雅好吟詠,筆力雄健,意境恢宏,氣勢磅礴。做藩王時,以"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之句為人書扇,他想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躍然紙上。海陵王完顏亮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有漢高祖、魏武帝之風的詩人、詞人,他的詩詞作品正如今人周惠泉先生所說,“鏟盡浮詞,語語本色,不僅絕無漢族文人詩詞中常見的那種綺羅香澤的脂粉氣,也絕無文縐縐扭捏作態的腐儒氣;俚而實豪,詭而有致,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成為中原地區農耕文化與北方民族的遊獵文化雙向交流、相互融合的珍貴結晶”。
完顏亮的詩詞代表作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第一方面,是反映他帝王雄圖的抒懷之作。如題畫詩《七絕·見幾間有岩桂植瓶中索筆賦》:
綠色枝頭金縷裝,秋深自有別般香。
一朝揚汝名天下,也學君王著赭黃。詩中運用托物言志的藝術手法,題“岩桂”抒發欲奪取皇位的壯志,字裡行間充滿君臨天下的豪氣。再如《七絕·書壁述懷》 :
蛟龍潛匿隱滄波,且與蝦蟆作混和。
等待一朝頭角就,撼搖霹靂震山河!那種伺機等待,不甘人下的情懷,已顯露得淋漓盡致。同類的詩還有:《七絕·從事出使道驛,有竹則詠之》
孤驛瀟瀟竹一叢,不向凡卉媚春風。
我心正與君相似,只待雲梢拂碧空。
這首詩寫作的背景是:1149年夏。金上京下了一場暴雨,雷火燒及皇宮與民宅。熙宗降詔"罪己",以謝天下。完顏亮因剛由左丞相降為太保,為抒發不滿,授意詔書起草人張鈞在詔中寫進了“惟德弗類,上千天戒”、“顧茲寡昧,眇予小子”等詞句,以諷刺熙宗是無知的孩子,昏庸無道,違犯了天條,故天人震怒而降此災禍。熙宗發現後,顧及兄弟情面,免完顏亮一死。降他為行台尚書省事。完顏亮被貶,南行路過北京(今遼寧凌原西),會見了同知留守蕭裕,密謀自立為帝,並在驛館之中寫下了這首詠物抒懷詩。在詩中,他以驛館中一束風雨飄搖的孤竹比擬自己和蕭裕,期盼雨過天晴,實現稱帝之願望。
《鵲橋仙·待月》一詞,則真實地描繪了完顏亮謀取王位受阻的心境:
停杯不舉,停歌不發,等候銀蟾出海。不知何處片雲來,做許大,通天障礙。
虬髯捻斷,星眸睜裂,唯恨劍鋒不快。一揮截斷紫雲腰,仔細看,嫦娥體態。
這首詩是仲秋之夕待月不至的感興之作。詞中借景抒情,以景寓情,抒發了詞人內心的不平之情和壓抑之感。
第二方面,描寫伐宋征戰情形,抒發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詞苑叢談》卷三說:"金主亮頗知書,閱柳耆卿(柳永)西湖作,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之志。乃密隱畫工於奉使中,寫臨安山水。復畫己像,題'立馬吳山第一峰'之句"。 《全金詩》中記載了他的這首題壁詩:
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屯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詩中鮮明地表達了作為女真族金朝皇帝的完顏亮不帶民族偏見,把中華大地視為一體,渴望一統天下的思想,同時也反映了他的勃勃雄心和氣吞山河的凌人氣勢,風格雄偉剛健、豪放自然。"立馬吳山第一峰",成為千古名句。
在征宋過程中,完顏亮的詞描繪了兩國征戰的壯烈場面。征南宋前,賜所制《喜遷鶯》詞於諸軍:
旌麾初舉,正駛騠力健,嘶風江渚。射虎將軍,落雕都尉,繡帽錦袍翹楚。怒磔戟髯,爭奮捲地。一聲鼙鼓,笑談頃,指長江齊楚,六師飛渡。
此去無自墮,金印如斗,獨在功名取。斷鎖機謀,垂鞭方略,人事本無今古。試展臥龍韜韞,果見成功旦暮。問江左,想 雲霓望切,玄黃迎路。詞中,完顏亮把自己的兵將比作智勇雙全、精射善戰的西漢名將"射虎將軍"李廣和北齊左丞相"落雕都尉"斛律光,把自己比作雄才大略的諸葛亮,他想像臨安的百姓盼望他的征宋之師象"大旱之望雲霓"一樣,用彩色的絲帛夾道歡迎他和金軍的到來。詞作寫景抒情融為一體,風格豪放,具有蘇東坡"大江東去"一詞的氣勢,字裡行間,洋溢著自信和霸氣,用典工整恰當,語言雅俗兼備,是詞中佳品。《念奴嬌。天丁震怒》一詞,則直接描寫了宋金水上交戰的情景,場面宏偉,氣氛悲壯:
天丁震怒,掀翻銀海,散亂珠箔。
六出奇花飛滾滾,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顛狂,素麟猖獗,掣斷珍珠索。
玉龍酣戰,鱗甲滿天飄落。
誰念萬里關山,征夫僵立,縞帶占旗腳。
色映戈予,光搖劍戟,殺氣橫戎幕。
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與談兵略。
須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詞中,作者運用比擬的藝術手法和豐富的藝術想像,借北國的冰雪之景極力渲染,藝術地再現了宋金水上之戰壯闊的場面。洋溢著他必勝的信念,乃古今借詠雪而言志詞中的上品。
第三方面,完顏亮在詩詞中描寫出北國風光的獨特意境,反映了女真族的風俗民情,體現了北方文學的陽剛雄奇之美和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昭君怨·雪》一詞,把人們帶入了潔白晶瑩的冰封雪飄的壯美的北國世界:
昨日樵村漁浦,今日瓊川銀渚。
山色捲簾看,老峰巒。錦帳美人貪睡,
不覺天孫剪水。驚問是楊花,是蘆花?
詞中寫北國雪,卻未見一“雪”字,而是用飄飛的楊花、蘆絮加以渲染,把“雪”寫得維妙維肖,又借雪抒情,寄託了自己輕易奪取皇位後。得意的心境。
完顏亮是金初女真皇室的傑出詩人,他在文學創作上,熔南北文化於一爐,形成了南風北骨的獨特風格。他的詩詞,對金代及中國文學都有一定的貢獻和影響。清人陳廷焯評價金詞"格律尤高,不流薄弱,雖不逮兩宋,固遠出元、明之上。"這些評價,自然也包括"一吟一詠,冠絕當時"的完顏亮個性鮮明、境界宏闊、語言質樸自然、風格豪放粗獷的詩詞。金啟宗先生在《內蒙古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中評價說:海陵“在漢文學上的造詣不可輕視。所留作品雖不多,在立意上和格律上都不愧為當時佳作。雖宋人亦推許之。”《桯史》記載,亮“好為詩詞,出詞崛強,有不為人下之意,境內多傳之”,並稱其為“辭怪”。可見完顏亮的詩詞影響之大。
金世宗完顏雍(1161-1189年在位),實施仁政,改革時弊,有"小堯舜"之美稱。他也是受金源內地文化薰陶而成長於黑土地的帝王作家。他既擅長自作自歌女真本曲,又能用漢文創作詩詞,《法苑春秋》中錄有他的一首詞《減字木蘭花·賜元悟玉禪師》:
但能了淨,萬法因緣何足問。日月無為,十二時中更不疑。
常須自在,識取從來無掛礙。佛佛心心,佛若休心也是塵。詞中既有佛家的"色空"思想,也有道家的"無為”之說,又巧妙地表達了自己對佛道虛空觀的否定,具有哲理詩和朦朧詩的雙重意韻。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從金國統治的實際需要出發,不限制佛、道兩教,並允許他們合法存在的博大寬容的政治襟懷,起到了某種緩衝民族矛盾和促進民族融合的作用。
完顏(1172-1232年),世宗之孫,現存詩42首,詞9首,主要存於《中州集》、《中州樂府》中,他的作品表現出對祖先故地"白山黑水"極強烈的思念之情,表達了他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珍惜和懷戀。如《梁園》:
一十八里汴堤柳,三十六橋樑苑花。
縱使風光都似舊,北人見了也思家。再如《思歸》:
四時唯覺漏聲長,幾度吟殘蠟燼缸。
驚夢故人風動竹,催春羯鼓雨敲窗。
新詩淡似鵝黃酒,歸思濃如鴨綠江。
遙想翠雲亭下水,滿陂青草鷺鷥雙。此詩,婉轉微妙地表達了思歸金源故都的濃烈情感。頸聯兩句,可與南唐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媲美,表現了詩人對女真文化傳統回歸的呼喚。
散文 金初散文是女真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迅速轉變的創業時期的產物,既有詔、表、疏和祝文、祭文、碑文等,也有專門的散文名篇。女真散文風格具有“文重於實”、“易排而散,去靡而朴”的特色。
詔的代表作品有太祖創業詔、太宗勸農詔和海陵王《議遷都燕京詔》等。如太祖《瑜遼上京官民詔》:
遼主失道,上下同怨。朕興兵以來,所過城邑,負固不服者,即攻拔之;降者,撫恤之。汝等必聞之矣!今爾國和好之事,反覆見欺。朕不欲天下生靈之罹災塗炭,遂決策進討。比遣宗雄等相繼詔諭;尚不聽從,今若攻之,則城破矣。重以吊伐之,不欲殘民。故開示明詔,諭以禍福。其審圖之!這篇詔是伐遼的命令、進駐遼上京的安民告示,說明了伐遼的正義性和必伐之的原因。詔令通俗簡明,體現了崇實尚用的說理特點。
金初帝王將相的散文都很出色,但比較有代表性的,當數完顏宗翰的《獄中上書》:
臣聞功大則謗興,德高則毀來,此言是也。自振古論之,以周公之聖人也。當成王即政之初,以言其業,則未盛也;以言其時,則未太平也;以言其君,則幼君也。周公是時,建功立事,制禮作樂,盡忠竭力,勤勞王家。公之功德,編於詩書,流傳於天下,自古及今,於世無愧焉。尚有四國之流言,誅弟之過也!況後世不及周公者乎?"(此段呼"冤")。
臣今所慮,輒敢辯於陛下:念臣老矣!臣於天會之初,從二先帝破遼攻宋。兵無五萬之眾,糧無十日之儲。長驅深入,旌旗指處,莫不請命受降。遼、宋二主及骨肉,盡歸囚虜;遼宋郡邑。歸我版圖。方今宗屬:東瀕大海,西徹陶溪,南接交廣,北抵室韋,罔不臣妾(捷)?然以大金,創基洪業,繼治盛朝,先帝所委,臣之力也;又扶持陛下,幼沖以臨大寶,南面天下,成王之勢也。臣之忠勤,過於周公......。(此段述"功")。
第三段言"過",因有熙宗詔在後,此處從略。
嗚呼!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臣常有此志。貪戀陛下之聖意,眷慕陛下之宗廟,躊躇猶豫,以至於此。使臣伊呂之功,反當長平之禍。願陛下釋臣縲紲之難,願成五湖之游。誓效犬馬之報。(此段請"赦")。由《獄中上書》可知,宗翰不但是金初首屈一指的開國名帥,也是通今博古的一大才子;不但有武略,而且有文才。此篇言詞淒切,英氣勃然,融典於文,了無痕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駢偶鏗鏘,排比迭宕,有中原漢賦大家的風采。正因為他是如此的文武全才,熙宗的"批文",才不能讓他不死。再看熙宗《下粘罕(宗翰)詔》:
先王制賞罰:賞所以,褒有功,非溢喜也;罰所以,誅有罪,非益怒也。朕惟相國粘罕,輔佐先帝,曾立邊功。迨先帝上仙,朕繼承丕祚。眷唯元老,俾董征誅,不謂持重兵權,陰懷異議,國人皆日可殺,朕躬匪敢私徇?奏對悖慢,理當棄磔,以彰厥過。嗚呼!四皓出而復興漢室,二叔誅而再造周基。去惡用賢,其鑒如此;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這篇詔,精、短、絕。加其罪而湊其詞,用典更是手到擒來。核心意思是:赦宗翰死罪,古無先例,今人不容,宗翰非死不可,並以此昭告天下。從精神上,徹底摧毀一代英傑宗翰。果然,此詔頒行不久,宗翰便絕食縱飲,悶死獄中。
正因為金初散文有如此高的水平和影響,才使大金國後來的散文出現成熟的"扛鼎之作"。特別突出的則是金國文壇大家趙秉文的《海青賦》,賦日:
霜空蕭條,塞草先白;海樹無枝,海雲寡色;黯兮遼迥,風悲日匿。何鷙鳥之不群,超瀚海而一息。爾其俊氣橫鶩,英姿傑立;頂摩穹蒼,翼迅北極。鐵鉤利嘴,霜蒯勁翮;角膝插腦,細筋入骨;顧盼雄毅,飛騰滅沒。旦寄巢於扶桑,夕刷羽於碣石......逮其骨肉融,性情習,違龍沙,入閶闔:蒙禁臠之專寵,叨錦韝之前席;思報功於所養,甘賈勇於一決。忽水擊而驚飛,乍雲翔而成列;玉爪翻臂,錦絛下紲;初貼水而徐回,倏乾雲而上擊;雨血紛紜,風毛磔裂。象廣塞之舞(霰),紛霓裳之回雪;似吳宮之習戰,驚玉顏之喋血。壯如破敵,勢甚擒賊。至如關羽義勇,張綱奮烈;取鯨鯢于堅陣,叱豺狼之當轍。固亦釋豐狐之九尾,略狡兔之三穴;蓋猶賞驥足之神駿,且以勸忠於英傑也。既而壽杯舉,臣工悅,天威暢,皇恩洽,背長楊兮而趨京闕。
《海青賦》對於北方特有的猛禽海東青進行了形象的描繪和熱情的禮讚。文筆雄橫恣肆,盡得漢賦之法,足顯金地雄風。詞句粗獷,不事雕琢,剛烈之氣貫穿始終,使人感受到女真族不畏強暴、不避艱險的陽剛之氣和令人盪氣迴腸的女真精神。
雜劇百戲 女真人能歌善舞,喜好雜劇。建國之初,曾多次向宋廷來索"教訪樂人"和雜劇、弄影戲等方面的藝人。作為大金國第一都的上京,匯集了大批音樂、舞蹈、雜劇等方面的人才,豐富了上 京宮廷和貴族的文化生活。《宣和乙巳奉使行程錄》,記載了宮中上演百戲雜劇的情況:"酒三行,則樂作,鳴鉦擊鼓,百戲出場:有大旗、獅豹、刀牌、角牴、鬥雞、雜劇等,頗類中朝。"《金史·札志卷》也記載了以雜劇娛賓客的史實。黑龍江省上京地區還出土了很多神話故事鏡,如"柳毅傳書"鏡、"許由巢父"鏡等,說明中原文化對金上京的戲劇有一定的影響。女真人喜歌善舞。喜好雜劇百戲,又促進了中國古典曲藝的發展和中國戲曲歌唱、說白、舞蹈、雜技動作等綜合表演藝術的形成。女真民歌本色自然,高亢激越。粗獷豪放。六國朝、風流體、阿那忽、也不羅、忽都白等女真曲牌,風格獨特,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元雜劇音樂所吸收。1959年1月,在山西候馬市出土的一座"大金國大安二年(1210年)的董姓墓里",發現一座磚砌的戲台和五個處於表演狀態的女真族藝人的磚雕像,保存了金代舞台、角色、服裝、音樂等戲曲藝術的原貌,在山西襄汾出土的南宋金墓磚雕舞俑,左手抱肘於胸前,右手彎曲,輕擺胯部,身向右傾,出右胯翩翩起舞。這個舞姿和金源地區的《腰鈴舞》極為相似。正因為金初戲曲藝術的輝煌,才造就出金代如董解元、劉知遠那樣可立於中華戲劇家之林的文化名人,並成為元朝戲曲繁榮的基石和先導。證實了作為北方民族的女真人為中華戲曲藝術的繁榮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二、金初金地的遼宋文人與作品
女真族在滅掉遼和北宋的過程中,致使大批有較高文化素養的遼宋文人、學士、官吏匯集於金上京,他們在遠離家國的金源內地創作,主題多是成為階下囚之後的亡國之痛、思國之情和被迫仕金的矛盾痛苦心境,還有對金朝功德的讚頌等。宗望在押解徽欽二帝途中打馬球,徽宗賦詩:"錦袍駿馬曉棚分,一點星馳百騎奔,奪得頭籌須正過,無令彈撥人斜門。”徽宗被押到金上京後,寫下了斷腸之句: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
清明日作
茸母初生忍禁菸,無家對景倍悽然。
帝京春色誰為主?遙指鄉關涕淚漣。
亡國之君"無可奈何花落去"、"天上人間"的切膚之痛,表達得淋漓盡致。
宇文虛中字叔通,成都人,是金初文壇盟主。他初仕宋,累官資政殿大學士。金天會六年(1128年),充大金通問使使金,祈請二帝南歸,他說:"二帝未歸,虛中不可歸”,仍留在金朝,後仕金為翰林學士承旨。他性格桀驁不馴,見女真輒以“礦鹵”視之,“不隨風月媚,肯受霜雪侵?"便是這種性格的真實寫照。金熙宗皇統六年(1146年),他因密謀挾欽宗趙桓南歸被人告發,全家百餘口均被殺害。《中州集》錄其詩50首。如《在金日作》:
遙夜沉沉滿幕霜,有時歸夢到家鄉。
傳聞已筑西河館,自許能肥北海羊。
回首兩朝俱草莽,馳心萬里絕農桑。
人生一死渾閒事,裂眥穿胸不汝忘。
詩中,作者以漢朝出使匈奴不辱使命而牧羊於北海的蘇武自勉,表達了將生死置之度外,決不忘亡國之恨和自身使命的情感,懷鄉的愁緒寓於字里行問。
高士談,字子文,宋韓武昭王高瓊之後。宣和末任忻州戶曹參軍,人金官至翰林學士,因受宇文虛中牽連遇害。對趙宋王朝的眷戀之情和身處異國孤獨失落的傷感,是他作品的主調。他的《晚登遼海亭》,堪稱思鄉的代表作:
登臨酒面灑清風,竟日憑欄興未窮。
殘月樓台山向背,夕陽城郭水西東。
客情到處身如寄,別恨他時夢可通。
自嘆不如華表鶴,故鄉常在白雲中。
詩人感嘆自己不如成仙后化鶴飛還故鄉的漢朝遼東人丁令威,寫得悲愴淋漓,力透紙背。
吳激,字彥高,號東山,建州人,北宋蘇州知府吳拭之子,畫家、書法家米芾之婿。奉宋朝之命使金,金人慕其名,強留不遣,仕為翰林待制。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年),出任深州(今河北深縣南),到官三日而卒。有一次,吳激到金國張侍御家集會,見到當年宋廷宣和殿里的一個宮女,敘淡之下,他有感而作《人月圓》一詞: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後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準家。
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洲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
詞中上片化用唐代杜牧《泊秦淮》和劉禹錫《烏衣巷》詩,表達了自己對北宋滅亡的哀思;下片化用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把侍女和詩人的共同命運巧妙聯繫起來。自然貼切,氣韻天成,故國之思令留金的宋臣們為之揮涕。當時,在南、北兩朝竟相傳話。
吳激在金上京會寧府遇一北宋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園舊籍,因感而賦《春從天上來》一詞:
海角飄零,嘆漢苑秦宮,墜露飛螢。夢裡天上,金屋銀屏。歌吹競舉青冥。問當時遺譜,有絕藝,鼓瑟湘靈。促哀彈,似林 鶯嚦嚦,山溜泠泠。
梨園太平樂府,醉幾度東風,鬢變星星。舞徹中原,塵飛滄海,風雪萬里龍庭。寫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對一面涼月,燈火青熒。
吳激在詞中,抒寫了北宋朝廷國難當頭還盡使梨園弟子歌舞昇平,終致亡國的哀怨。《詞林紀事·居易錄》載:高麗宰相李藏用,從其主人朝,"翰林學士王鶚,邀宴於第。歌人唱吳彥高《人月圓》、《春從天上來》二曲,藏用微吟其詞,抗附中音節。鶚起執其手,嘆為海東賢人。"由此足見吳激詩詞飲譽中外,影響之大。
蔡松年,字伯堅,餘杭人,降金為翰林學士,官至尚書右丞相,加儀同三司,封衛國公,為事金文學之士中"爵位最重者"。史稱"百年以米,樂府推伯堅與吳彥高,號'吳蔡體'"。他的作品中,既有仕金後的不滿,又有官高而不得志的鬱悶。 《念奴嬌》中“五畝蒼煙,一丘寒碧”之句,寄託了他的人生追求和美學理想。他內心的矛盾痛苦,在他的詩《渡混同江》中有明顯的表現:
十年八喚清江渡,江水江花笑我勞。
老境歸心質孤月,倦遊陳跡付驚濤。
兩年絡繹波神肅,六合清明斗極高。
湖海小臣屍厚祿,夢尋煙雨一漁舠。
此詩陳情婉轉,表現了當時一部分"南朝詞客北朝臣”的共同心態。
洪皓,字光弼,江西鄱陽人。北米政和五年(1115年)為大金通間使而被金國扣留。金強迫他輔佐金國扶持的劉豫偽齊政權,皓寧死不從,被流放到冷山,但他始終有節操。皇統二年(1142年)二月,金熙宗因皇子出生大赦天下,洪皓等人得以南歸。
洪皓的氣節和文采令女真人敬佩,他在冷山期間所作的詩,金人爭抄傳誦。他著有文集五十卷及《松漠紀聞》、《金國文具錄》等。他的詩文描繪了金上京的風土人情,成為研究上京歷史的珍貴資料。
金初,女真文學家和遼、宋人金的文學家的創作,分別以其不同的題材和藝術風格,共同影響和繁榮了金上京和中國北方的文學,促進了南秀北雄文學格局的形成、發展與相互問的交融。
音樂舞蹈
女真族同其他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一樣,能歌善舞。創造了反映本民族戰鬥、漁獵生活及民族風俗習慣等方面內容的音樂歌舞藝術,節奏短促鏗鏘,表現了女真人質樸、奔放、曠達的民族性格。狩獵舞
《隋書》中記載了女真先世之舞"曲折,多戰之容"。女真族善騎射、喜漁獵的生活也以歌舞的形式反映出來。《契丹國志·天祚皇帝上》記載:天慶二年(1112年)春,在天祚帝與眾酋長的頭魚宴上,阿骨打能舞而不舞,是對天祚帝的一種怠慢和抗爭,幸而其弟吳乞買隨天祚秋山射獵,才化解了天祚一心想除掉阿骨打的殺機。呼鹿,刺虎,搏熊等動作則是女真歌舞中的重要內容。那種在呼鹿聲中,拉弓射箭的矯健英姿,那種揮舞長槍,搏熊、刺虎的雄壯場面,充分表現了女真人勇敢善戰的民族精神。
薩滿樂舞
女真人信奉薩滿教,薩滿教樂舞在史書上多有記載。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錄》中,描述了他在金上京酒宴上所見到的薩滿舞:"五六婦人,塗丹粉,艷衣,立於百戲後,各持兩鏡,高下其手,鏡光閃爍,如祠所畫電母"。《南渡錄》中記述了徽欽二帝被擄到金國所見的薩滿請神祝禱的場面:"亦有巫者,制服畫冠,振鈴擊鼓,羅列於前。……言尤不可辯”。這種舞蹈形式,對後來的大鼓亦有所影響。
女真戀歌 女真民間歌舞活動極為普遍,《三朝北盟會編》說:"女年及笄,行歌於途。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遇合意者,則迎歸結為夫妻。《金史·世宗紀》載:金世宗巡視上京時,"宗室婦女群臣故老以次起舞",世宗即興"歌本曲",表達思念和不忘祖宗創業艱難之意,慷慨悲涼,催人淚下,情景十分感人。
鷓鴣曲
《三朝北盟會編》載:"其樂則唯鼓笛,其歌則鷓鴣之曲",《鷓鴣》曲是流傳年代較為久遠的女真族歌舞曲。在元雜劇《鐵拐李度金童玉女》中,女真人歌鸚鵡、舞鷓鴣,是模仿鷓鴣翩翩起舞的鳥舞,其鏇律高低起伏有致,曲調婉轉動聽,聲如鸚鵡。加上鼓笛伴奏,歌舞具有聲情並茂、節奏鮮明的特點。
流行歌曲
女真民問歌舞流傳到了宋朝。宋《宣政雜錄》中記:"宣和初,收復燕山以歸朝,金民來居京師。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為節而舞,人無不聞其聲而效之者”。由此看出,《臻蓬蓬歌》以其獨具的藝術魅力,在北宋京師汴梁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女真的歌舞也傳到了南宋首都臨安,成為當地居民喜愛並加以摹仿的藝術形式。臨安人喜好鷓鴣北樂,這種"一人歌舞,眾人拍手合之"的歌舞,生動地說明了女真歌舞在南北藝術交流中的魅力。
本朝樂曲
金世宗完顏雍是在金源內地培育起來的一代有作為的帝王。他自幼博覽群書,重視漢文經典的翻譯和對漢文化的借鑑,又珍視女真民族傳統的繼承。為此,他在大定二十五年東巡金上京期間·重遊女真故地有感,創作了一首女真本曲,這首自度曲被收在《金史·樂志》中:
猗歟我祖,聖矣武元。誕膺明命,功光於天。
拯溺救焚,深根固蒂。克開我後,傳福萬世。
無何海陵,淫昏多罪。反易天道,荼毒海內。
自昔肇基,至於繼體。積累之業,汝胥且墜。
望戴所歸,不謀同意。宗廟至重,人心難拒。
勉副樂推。肆予嗣緒。二十四年,兢業萬幾。
億兆庶姓,懷保全綏。國家閒暇,廓然無事。
乃眷上都,興帝之第。屬茲來游,側然予思。
風物減耗,殆非昔時。於鄉於里,皆非初始。
雖非初始,朕自樂此。雖非昔時,朕無異視。
瞻戀慨想,祖宗舊宇。屬屬音容,宛然如睹。
童嬉孺慕,歷歷其處。壯歲經行,恍然如故。
舊年重遊,依稀如昨。歡誠契闊,旦暮之若。
於嗟闊別兮,雲胡不樂。歌詞讚頌了祖先開創女真基業的偉績,批判了海陵的無道,記述了自己的作為,表達了對金源故都的眷戀。情感真摯,富有催人淚下的藝術感染力。
宮廷樂舞
金朝建立後,不斷吸收契丹和漢族歌舞藝術的精華,促進了宮廷音樂舞蹈的發展。漢族歌舞和樂器在北宋時便傳人金源內地。金天會五年(1123年),宋使許亢宗赴金,見到金朝宮廷樂舞演奏情況:"有腰鼓、蘆管、笛、琵琶、響、箏、笙、箜篌、大鼓、拍板,曲調與南朝一同,舞者十六七人,但如常服,出於袖外,迴旋曲折,莫之起止"。除宋樂外。金宮廷還有契丹音樂、渤海樂和本國舊音。金的宮廷雅樂取自宋的"大晟樂",並將其更名為"太和樂",主要用於宮廷慶典和大型祭祀活動,有文、武二舞,後改文舞為《保大定功之舞》,武舞為《萬國來同之舞》。
金代上京樂舞的興盛和女真族與漢族及境內其他族樂舞的交流融合,在近年考古發現中得到了證實。1968年,黑龍江省伊春金山屯地區金代古墓群出土的一處八面舞樂浮雕石幢,便表現了當時相當熱鬧的散樂歌舞場景。石幢每面各雕一入,或坐或立,有的擊鼓作樂,有的翩然起舞,所演奏的樂器有吹奏樂器笙、簫、篪和打擊樂器鼓、彈撥樂器箜篌、琵琶等。河南、山西等地金代墓葬中出土的女真陶俑,可作為女真歌舞進入中原的證明。河南焦作西封村金墓出土的陶舞俑,其中一人身著長袍,頭戴六角蓑笠,著護胸,穿長 靴,梳雙辮垂在兩肩,是女真人的裝束。舞式右臂向後扭動,雙足一前一後作跳動狀,節奏鮮明傳神。總之,金代的音樂、舞蹈,在建國後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其樂曲歌舞表演形式被吸收到元曲之中,促進了我國音樂歌舞、散曲和雜劇的發展。
書法繪畫
金初書法繪畫也有較高的藝術成就,許多文學家也是當時北方著名的書畫家。著名書法家有王競、党懷英、任詢、吳激等。
王競,字無競,彰德人,原仕北宋為屯留主簿;降金,歷任地方官,後官至禮部尚書。他"博學能文,善草隸書,工大字,兩部宮榜題,皆競所書,士林推為第一"。
吳激為米芾之婿,"字畫俊逸得芾筆意"。為金初北方著名書法家之一。
任詢,字君謨,易州軍市人。他是金代傑出的書畫家,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書為當時第一,畫亦入妙品。評者為畫高於書,書高於詩,詩高於文"。今西安碑林中存有他寫的杜甫詩《古柏行》碑刻和韓愈的《秋懷十一首》帖。任詢的書法集眾家之所長,其字鍾靈毓秀。葉昌熾《語石》中,評論他所寫的《大天宮寺碑記》:"突兀奇偉,壁立千仞"。王惲於《秋澗先生大全集》中稱其字在"顏(真卿)、坡(蘇軾)之間。”明人周天球跋《秋懷詩帖》說他“本宗懷素”。由此可以證明,他是集古代書法大成而自成一格的書法大師、金代著名藝術家。金初的漢族書畫家,或山水,或人物,或駿馬、或墨竹,或大字,或篆隸,使金代美術愈顯生氣勃勃。
女真書畫家有:顯宗、完顏亮、完顏允恭、章宗、完顏。完顏璟、完顏希尹則仿漢人楷字和契丹字,結合本國語製作並書寫女真字,為女真書法開闢了新天地。完顏亮好畫方竹,頗有奇致。完顏璟善真草書,畫墨竹自成規格,他畫的佛教人物也非常有韻致。
金章宗完顏碌學宋徽宗瘦金體,獨成一格。今有金章宗書《女史箴圖卷·跋》,可見其書法成就之高。
體育遊藝
以女真人為主體的金初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有女真人風格,又不斷吸收其他民族和中原漢民族的體育活動營養,為促進中國體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一、騎射
騎射是我國古代一種比騎技、較射技的軍事性很強的體育活動。《大金國志》卷一載:金天輔三年(1119年),宋使馬政出使金都皇帝寨,見到太祖阿骨打每天早晨"縱騎打圍",其場面極為壯觀,阿骨打十分自豪的對馬政說:"此吾國中最樂事也";熙宗出獵,將士射到猛虎,太師完顏勖曾即興作詩《射虎賦》;世宗回金上京東巡期間,也多次圍獵。可見騎射是女真民族尚武習俗和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的體現。
女真人的騎射同射柳聯繫在一起。 《金史》記載了具體的活動方式和壯觀的場面:"當射者以尊卑為序,各以帕識其枝......,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斷其青處,及中而不斷,與不能中者。為負。每射,必伐鼓助氣”。拜天射柳,其原始內涵屬於對天、太陽、森林的自然崇拜。射柳自承契丹,這一節慶的傳人,給女真人的騎射文化增加了新的內涵,使原始宗教儀式蛻變為體育,使尚武精神與體育結合。
金建國後,女真人將自身的圍獵習俗、契丹人的四時"捺缽"制與中原王朝的巡狩制融為一體,形成了金代的狩獵制。在京師以外,建立了許多苑囿和和獵場,每年要到春水、秋山等處狩獵。史載金世宗完顏雍"善騎射,國 人推為第一,每出獵,耆老皆隨而觀之"。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四月底,他東巡金上京時到達混同江觀捕魚,以應每年四月舉行的春水節令。五月初五,與上京宗室父老子弟舉行拜天射柳儀式。六、七兩月,世宗到按出虎水的臨漪亭游賞山水,到上京北郊的綠野淀射獵。秋冬之際,又在金上京城近郊舉行多次圍獵活動,以此教育子弟臣民不忘女真尚武進取的民族傳統,同時也說明了上京騎射狩獵等活動的普及程度。
二、馬球
這是騎在馬上持鞠杖擊球的一種體育活動,唐朝時傳人北方。金建國前,女真人的馬球運動就已相當流行。康宗四年(1107年)高麗背約,侵女真人邊地,斡賽前去反擊。金太祖阿骨打就在球場打馬球等待勝利捷報。女真人的馬球有雙門和單門兩種。雙門的於"兩場對立二門,(兩隊)互相排擊,各以出門為勝";單門的則"先於球場南立雙垣,置板,下開一孔為門。而加網為囊",兩隊"共爭一球",能"擊入網囊者為勝"。馬球形狀如拳,輕木製成,女真人用朱漆塗色以便於識別。"杖長數尺。其端如偃月"。
金初女真人酷愛馬球運動,出現了許多馬球運動高手,如金初大將宗望、太祖阿骨打之孫完顏按答海(宗雄之子)、完顏亨(宗弼之子)等。 《金史·亨傳》記載:"亨擊鞠為天下第一,常獨當數人。馬無良惡,皆如意。馬方馳,輒投杖馬前,側身附地。職杖而去"。由此看出完顏亨打馬球的技藝是何等的精湛。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金世宗東巡金上京時,與宗室父老子弟同度端午節,舉行擊球(打馬球)比賽,而且在第二年赴混同江舉行春水歸後,又以六十有餘的高齡在皇武殿擊球。
女真人開展馬球運動不僅具有娛樂性和保健性,還增加了人們的尚武精神與拼搏競爭意識,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三、角牴
角牴,亦稱角力。它是從中國古代的民間舞蹈演變而來,故又稱"蚩尤戲",實際上是一種摔跤比巧的對抗性體育運動。
金太祖非常喜歡和擅長角牴,《金史·太祖》記載:"幼時與群兒戲,力兼數輩"。他稱帝後,推廣角牴運動用以訓練士兵,並以之選拔勇武人才。角牴運動也深受兒童喜愛,能訓練兒童的體能、技巧和意志。《金史·奔睹傳》記載:"完顏奔睹年卜五,竟能連仆六人。太祖喜曰:'汝,吾宗弟也,自今勿遠左右'。居數日,賜金牌,令佩以侍。"天眷二年,石抹榮任護衛,熙宗宴飲,"命胙王元與榮角力·榮勝之,連仆力士六、七人,熙宗親飲之酒,賜以金幣,遷宿直將軍,”。海陵時期。有著名的角牴力士蒲察世傑,“每與武士角力賭羊,輒勝之。能以拳擊四歲牛,折脅死之。有糧車陷小淖中,七牛挽不能出,世傑手挽出之”。由於他膂力過人,被海陵王選為衛士。
四、棋弈
棋類是在棋盤上鬥智鬥勇的運動。金初的棋弈主要有象棋、圍棋、雙陸棋等。金熙宗"分茶焚香,弈棋象戲"。金海陵王幼時"好讀書,學弈象戲"。可見,金初,弈象與讀漢文書、飲茶等已成為女真貴族追求的一種時尚。金上京境內的道教聖地松峰山有棋盤峰,峰端岩石上雕刻的古圍棋盤呈方形,邊長62cm,橫豎各19道,刻在岩石平台上,可容兩人在高山之巔對坐布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金代圍棋盛行的情況。
雙陸棋又叫"雙六",很早就在中原流行。"(天祚)帝之末年,女真大酋阿骨打來朝,......遼之貴人與為雙陸。貴人投瓊不勝,妄行馬。阿骨打憤甚,拔小佩刀欲刺之"。《契丹國志》中的這段記載,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阿骨打雙陸棋藝之高,也表現出他對契丹貴族欺壓女真人的義憤和抗爭。金初,女真名將宗翰曾與遼降將耶律大石"為雙陸戲,爭道相忿,粘罕(宗翰)心欲殺之而口不言。大實懼,乃既歸帳,既棄其妻,攜王子宵遁。"
五、嘎拉哈
嘎拉哈是我國東北民族創造的一種遊戲。嘎拉哈即豬羊、鹿、狍子等動物的距骨。早期是東北民族使用的骨卜工具和吉祥物,與從事畜牧業和狩獵有密切關係。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金上京地區金墓中屢次發現用水晶、白玉、銅等雕刻而成的嘎拉哈,黑龍江阿城市的雙城村金墓中,一次出土嗄拉哈41枚,其中一枚為銅質,其餘40枚均為羊距骨。清人徐蘭《塞上雜記》中說:"嘎拉哈骨,分四面,有棱起如雲者為珍兒,珍背為鬼兒,俯者為背兒,仰者為梢兒。"玩者利用上下左右四面的變換進行遊戲。這種玩法一直在金上京當地農村流行至今。
金上京作為大金國第一都,人才濟濟,文化從無到有,水平從低到高,並曾經一度空前繁榮,成為北方乃至東北亞的文化中心。金源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女真人文化素質的提高,為金代中、後期文化的發展與社會進步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並煥發出了獨特的耀眼的光芒,成為勤勞智慧勇敢的女真族積極開拓進取、善於學習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意識的載體,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發展的歷史見證,它必將成為激勵金源故都後來人弘揚金源文化的寶貴財富。
元代成為漢人的女真人姓氏
分布狀況
元代文獻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別稱。由於古籍對金亡後至明初這一時期的女真族語焉不詳,故今學術界對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是否是女真族,看法不一;有的認為水達達是屬“蒙古語族的蒙古人”,兀者野人和乞列迷也都不是女真;有的說元明兩代的骨嵬是指新遷入今庫頁島的愛奴人。這些看法對深入研究元代女真無疑是有益的,但與我國隋唐至明的主要史書記載不合。
女直,即女真,它本是全體女真人的族稱。《元史》最初使用這一名稱仍屬這一情況,但後來不僅不包括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而且變為主要是指散居在長城以外北至今吉林、黑龍江兩省交界處附近,南到遼東半島,東達鴨綠江以東,西至遼河附近這一地區內女真人的專稱。這與元朝統治者實行分而治之的民族壓迫政策有關。具體說來,一是由於金代遷到長城以內及其它地區的女真人,在與其它民族長期雜處中民族特色已趨消失,在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的政策下把這些約占金代女真總人口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作女真看待。再是居住在今松花江和黑龍江下游以及臨近日本海地區的女真人,或因原習以自己的別稱或部名自稱,或是元人以其生產特點和居地稱之,於是就出現了乞列迷、吾者野人、水達達、骨嵬與“女直”並稱的情況。
在後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不少“女直”人被遷出前述地域。據載,當據有今大興安嶺及遼東大部地區的蒙古貴族乃顏發動的叛亂被元王朝擊潰後,1293年(元至元三十),元朝將舊隸乃顏、勝納合兒400戶女直遷到揚州市(治所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屯田。後來又有一批女直人,被分別遷往濱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濱縣)、趙州(治所在今河北省隆堯縣東)、安豐縣芍陂(在今安徽省壽縣境)等地屯田。女直戶之所以被遷到長城以內屯田,是由於他們參加了乃顏的叛亂。
水達達,又稱“水達達女真”或“女真水達達”、“水韃靼”,意為住在水邊的達達人。《元史.兵志》稱之為“打魚水達達”。這是元人對居住江河湖泊地區主要以捕漁為生的女真人的稱呼。但實際包括的並不限於專事捕漁為業的。元初,在其地設立桃溫、胡里改、斡朵憐、脫斡憐、孛苦江5個軍民萬戶府對其進行管理。從5個軍民萬戶府所在,可大體看出水達達女真的分布區域:桃溫即桃溫河,亦作陶溫、托溫、濤溫,又作吞、屯,為今松花江下游西岸支流的湯旺河,府以水命名,治所在湯旺河口令湯原縣香蘭鄉固木訥古城;胡里改即胡里改江,又稱忽汗河、呼羅海河、忽兒海河、瑚爾喀江、呼爾哈河,即今牡丹江,也是府以水名,治所在今黑龍江省依蘭縣治附近。斡朵憐,亦作斡朵里、鄂多里、鄂托哩,府治在今松花江東、牡丹江西岸的馬大屯一帶;脫斡憐所在,《黑龍江志稿》認為即今洮兒河,或說府治在今黑龍江省樺川縣東北宛里古城,亦有疑在黑龍江下游清代地圖中的多林河口附近的;孛苦江府治位置,舊說孛苦即卜魁,府治在今黑龍江齊齊哈爾附近,今人或說黑龍江下游的博郎湖地區,或說在黑龍江省富錦縣一帶。上述表明,以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為中心的一帶地區,是水達達女真人的集中居住區。活動範圍所及,約西起齊齊哈爾市,東至日本海,北過黑龍江,南有牡丹江中游地區。除此之外,府治設在今朝鮮鹹興附近的合蘭府,所轄今朝鮮鹹鏡南、北道地區也有水達達女真人。1312年(元皇慶元年)元設水達達路後,黑龍江下游地區劃歸水達達路管轄,所以廣義的水達達區域,又包括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居住的地區。
吾者野人,亦簡稱吾者,又寫作兀者、斡者、斡拙。為“窩集”的同音異譯,“深山老林”之意:用作部名,意為住在密林深處的人。名稱含義表明,他們是元代主要以狩獵為生的一支女真人。活動地區主要在今黑龍江下游地區,因為元王朝“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於哈兒分之地”。哈兒分地在今黑龍江下游支流阿紐依河注入黑龍江處。
乞列迷,亦作吉里迷、乞烈賓,吉烈迷、乞里迷、濟勒彌等。為黑水靺鞨郡利部後裔。分布在黑龍江下游,與吾者野人雜居同一地區。均屬設在阿紐依河口的同一個軍民萬戶府管轄。元末明初有不少人南遷到三江地區,如《寰宇通志》卷一一六引《開元新志》中有“乞列迷去奴兒乾三千餘里”。但這支女真人沒有全部南遷,仍有不少人留居故地,直到清末還有四五千稱濟勒彌的住在黑龍江口上溯300餘公里的沿江地區。
骨嵬,是元人對居住骨嵬島(今庫頁島)居民的稱呼,在唐代為黑水靺鞨16部之一的窟說部,五代時黑水靺鞨改稱女真,骨嵬當也應屬元代女真的一支。
從上述可以看出,元遼陽行省管轄下的女真人,以大分散、小聚居分布在東抵日本海,西至遼河及嫩江一線,南達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北部,北暨黑龍江下游流域及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總人數約200萬左右。
社會生產
元遼陽行省地區內的女真社會生產,農業已有一定發展,但狩獵、捕漁業仍占重要地位。由於諸支女真人所居地區自然條件差異很大,故上述幾種生產在各支女真社會中比重不一。有的已以農業為主,兼事漁獵;有的農業已出現,但主要以漁獵為生;有的還完全靠獲取天然產品生存。
居住今遼寧、吉林兩省一帶的“女直”,是諸支女真人中最先進的部分,已以農業生產為主:一是他們向元朝政府繳納的賦稅是“地稅”、“田租”;二是在鹹平府(治所在今遼寧省開原縣老城鎮)屯種的190戶女直人,1298年(元大德二年)種田已達400頃,50000016_679_4平均每戶耕種2頃多。不過應當看到,遼東一帶地區在金元易鼎之際生產力因戰亂受到極大破壞,所以不能以遼金時期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水平去比擬。正因為如此,所以“女直”人還兼營狩獵。由於狩獵生產與“強兵”有內在聯繫,蒙古貴族初曾下令禁止,但迫於他們的反抗,後不得不宣布“弛女直、水達達地弓矢之禁”,在遇到災害時又重申“仍弛捕獵之禁”。史載開元等路飢,減戶賦布2匹;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因自然災害,元朝宣布“罷女直造日本出征船”和“罷女直出產金銀禁”,說明他們的紡織、造船、金屬冶煉和製造等手工業生產也很發達。上述社會生產的存在,表明這支女真人社會內部必已出現階級分化。事實也正是如此,他們中已出現了能“自請造船運糧赴鬼國贍軍”的富戶,也有窮得無法維持生活的“鬻妻子者。
水達達人的社會生產,與“女直”相比,除無金銀生產而有採珠業外,“女直”具有的生產門類他們皆有。不過因自然條件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各種生產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的地位與“女直”有別。由於其極大部分居民分布在盛產魚類的江河湖泊地區,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賦予,使捕撈業在社會生產中占主導地位。
1330(元至順元年)水達達地區因“去夏霖雨,黑龍、松瓦二江水溢,民無魚為食”,元政府為此發糧賑饑,除捕魚外,有一部分人還兼事採取珍珠。水達達地區是元朝境內5個產珠地之一,所產珍珠數量必相當可觀。由於水達達“土地廣闊,人民散居”,境內江河流經地區和湖泊所在又都有深山密林,向元政府繳納的賦稅主要是青鼠等皮革,《元史.地理志》還明記“以射獵為業”,則水達達人也兼事狩獵生產,尤其是居于山林地區被統稱為水達達的那些女真人,主要靠狩獵為生。也有相當數量的水達達人已經營農業,主要是居於今松花江大曲折處北岸地區和牡丹江流域的水達達人。因為這兩個地區早已出現農業生產(牡丹江流域可追溯至漢魏時期),又是和主要從事農業的“女直”人居地相連,還有:一是1269年(至元六年),蒙古汗國曾對受災的水達達戶在宣布每戶減交“青鼠二”外,也提及免徵租稅;二是在肇州蒙古屯田萬戶府內,有80戶水達達人在肇州(治所在今黑龍江肇東縣西南八里城)旁“近地”耕種;三是元在水達達地區設立了水達達屯田總管府,征東招討使來阿八赤子寄僧曾在乃顏反叛前,任該總管府的達魯花赤。他們也飼養家畜,有羊、馬等。手工業發展已有一定水平,既能製造江河中行駛的普通船,也能造征日本的“迎風船”。上面所述表明,“女直”所具有的主要生產門類,水達達社會內都有,有的發展水平也不亞於“女直”。不過由於地域廣闊,水達達社會內各地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大體說來,居於南部地區的已接近“女直”的水平,居於北部地區還處在靠獲取天然產物為生的階段。
吾者野人、乞列迷和骨嵬等,是元代各支女真人中的後進部分,還處在“習尚射獵”,“捕魚為食”和“地無禾黍”的階段。飼養的家畜,“惟狗至多”。社會內還父子“不親”,不知“揖拜”,夫婦無別,男娶妻後,其妻“妹以下皆隨為妾”。不過,由於元王朝的統治,有一些南遷的吾者野人已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如史載,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太傅玉呂魯向元世祖奏,“招集斡者所屬亦乞烈,今已得六百二十一人,令與高麗民屯田”。
綜括上述,處在衰弱時期的諸支女真人,“女直”主要經營農業,兼事狩獵等生產;水達達以捕漁、狩獵為生,兼有農業等生產;吾者野人、乞列迷、骨鬼還處在完全依靠獲取天然產物為生的階段。
元朝時期,大多數女真人成為漢人。女真人改用漢姓:
完顏曰王、曰陳,
烏古論曰商,
紇石烈曰高、曰盧,
徒單曰杜,女奚烈曰郎,
兀顏曰朱,
蒲察曰李,
顏盞曰張,
溫迪罕曰溫,
奧屯曰曹,
孛術魯曰魯,
斡勒曰石,
納刺曰康,
夾谷曰同,
裴滿曰麻,
尼忙古曰魚,
斡淮曰趙,
阿曲曰雷,
阿里侃曰何,
溫敦曰空,
吾魯曰惠,
抹顏曰孟,
都烈曰強,
散答曰駱,
呵不哈曰田,
烏林答曰蔡,
仆散曰林,
術虎曰董,
古里甲曰汪,
赤盞曰張等等。
與蒙古、高麗人的關係
金亡後,女真成了蒙古汗國的被統治民族。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女真人為元王朝管轄下的居民。蒙古汗國和元王朝對女真的管理,集中反映了女真與蒙古兩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關係。
政治方面
首先是蒙古貴族在女真地區設定了路、府、所一套行政機構,“設官牧民,隨俗而治”。早在1233年(癸已年),當蒙古鐵騎兵至開元,生擒叛據遼東而為東夏國主的金將蒲鮮萬奴後,即於渤海建州(故治在今黑龍江省東寧縣附近)北石墩寨設官行路事,管轄女真戶。
1235年(即乙未歲,金亡後的第二年),在圖門江北一帶設開元(治所在今東寧縣東)、南京(治所在今吉林省延吉市東)兩萬戶府後,接著在其它女真人居住區設立許多路、府、所,管理諸支女真人。經過多次變更後,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元改遼東路總管府為開元路,女真人皆被納入開元路。在遼陽、瀋陽等路相繼成立後,開元路只管轄瀋陽路以北(今遼寧省鐵嶺市北)的女真人,南部的女真人由瀋陽、遼陽等路分別統領。為了對分散的、處於後進階段上的水達達等“隨俗而治”,1312年(皇慶元年)前將開元路東北部地區劃設水達達路,與開元路同屬遼陽行省管轄。此後,開元路(治所在今吉林省農安市境)管理的女真人,只是居住在鹹平府(治所在今遼寧省開原縣老城鎮)、合蘭府(府治在今朝鮮鹹鏡南道鹹興城南)、恤品路(在今綏芬河地區,後廢)及奚關總管府(治所在今吉林省琿春縣東南)④等地區的,今松花江大曲折處至興凱湖一線以北直到黑龍江入海口這一廣闊地域內女真人,統由水達達路管理。水達達路是元代女真的主要分布地區,元王朝在其境內先後設立了許多府所。見於史籍的除前述桃溫等5個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肇州2個屯田萬戶府外,在黑龍江口奴兒乾地方設有徵東元帥府,府治在阿姆貢河對岸的特林地方;在黑龍江下游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府,治所在阿紐依河與黑龍江匯合處的哈兒分地方;在今烏蘇里江流域設阿速古兒(烏蘇里江古名)千戶所;在今俄羅斯境內濱海地區置有鯨海(今日本海)、木答哈、牙蘭千戶所。
元朝統治者通過上述機構和職官,在女真地區徵收賦稅、簽軍應役、發布禁令等,實施全面政治統治。元朝向女真徵收的賦稅是實物,有糧食、布匹、各種野獸皮張和海東青等。不過由於諸支女真人所從事的主要生產不一,故繳納的實物也各有側重。“女直”主要是糧食、布匹,水達達為青鼠皮等皮張、糧食,吾者野人、乞列迷等是名鷹海東青、各種“皮貨”。從《元史》中每見有“歲辦課白布”、“歲輸皮革”、“除今年租賦”,說明各支女真人每年都要向元朝納賦稅。蒙古貴族在女真人中籤軍應役,主要在元朝建立前後。首見於1263年(中統四年)。是年,元王朝命亦里不花在“女直、水達達及乞列賓地合簽鎮守軍”3000人,調歸塔匣來領之。1267年(至元四年),又“簽女直、水達達軍三千人”;1271年,再在女直、水達達人中“簽軍”。蒙古貴族這幾次簽女真人為兵,很明顯是因對南宋戰爭節節勝利,新占領區不斷擴大而出現的兵員不足。由於女真人長於“騎射”,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選女直軍二千為侍衛軍”,因設有女直侍衛親軍萬戶府。對宋戰爭結束後,元征日本,幾次調女真軍出征;對不參加出征的女真、水達達兵,“令隸民籍輸賦”。元朝在女真地區發布過的禁令,有屠殺之禁、酒禁、弓矢(捕獵)之禁、出產金銀禁。這些禁令極大多數是為防止女真反抗而發布的。這不僅反映在這些禁令都發布在元初,隨著元王朝統治在全國的鞏固先後解除,尤能說明這一實質的是後兩項禁令。因為狩獵和生產金銀本是正常的社會生產,狩獵還是女真人解決衣食之需的傳統社會生產部門,所以詔令禁止,顯然是因這兩種生產與“強兵”和製造兵器有密切聯繫。
經濟方面
女真與蒙古族間的經濟關係,主要反映在蒙古貴族對女真統屬關係的來往中。首先,元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女真人的管理,在其居住區內恢復了遼金時期的舊驛道,使處於黑龍江口的女真人西通蒙古地區,南達元大都(今北京市)。據考證,今吉林省農安縣萬金塔古城(即西祥州)有北行道經今肇東縣、齊齊哈爾市西行可至呼倫爾地區,北行可達於愛輝縣境;東南行道經唆吉(即今敦化縣),東行可到綏芬河流域,東南行可達合蘭府(即今朝鮮鹹興);東北行道沿松花江、黑龍江,可遠至末末吉站(在今黑龍江下游阿姆貢河口)三條驛道和許多支線。驛道主要為軍事目的恢復而開設,但客觀上有利了女真人與元王朝及蒙古地區的經濟交流。其次,蒙古貴族在女真地區提倡屯田耕種,扶助農耕,促進了女真社會的農業發展。屯田處所,除前已述及的肇州及水達達屯田萬戶府外,還有不少女真人被遷到濱州、遼河、慶雲等處專事耕耘,元朝發給農具、耕牛。如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詔給蒙古人內附者及開元、南京、水達達等三萬人牛畜、田器”。再如1293年,元世祖又針對以捕魚為生的捏怯烈女真200人的情況說,“與其漁於水,曷若力田”,“詔給牛畜、田器”“使之耕”。第三,凡遇有水旱、風雪、冰雹等自然災害,元朝每發放糧食、布匹和錢鈔,使之度過荒年。1283年(至元二十年),元政府先給水達達地區的鰥、寡、孤、獨絹千匹,鈔300錠,接著發粟賑水達達49站災民,給千戶“女直”饑民布萬匹;1291年,遼陽洪寬“女直”部民飢,“借高麗粟賑給之”;次年,元世祖命忽都不花由海路運糧給水達達和遼陽“女直”饑民;1297年(大德元年),水達達等地出現饑荒,又發糧50D0石賑之。總之,上述種種,從蒙古貴族方面說,雖是為了鞏固對女真人的統治,但也客觀上促進了女真與蒙古等族的交往和女真社會農業的發展,保證了女真人的生活安定。
女真輸出的物品,是每年向元朝繳納的糧食、布匹、青鼠皮等皮貨、海東青、珍珠。上述物品數量是很多的。例如布匹,1243年(癸卯年),僅合懶(蘭)、恤品兩路就交布3000匹。50000016_683_1又如青鼠皮,1269年(至元六年)因災荒詔減水達達戶“青鼠二”,按這次減秋賦一半計算,每戶年至少交4張青鼠皮。至順年間(1330—1333)水達達路錢糧戶共20906戶,則一年所交青鼠皮就達數萬張。至於為供蒙古貴族玩樂的名鷹海東青每年輸出的數量也一定不少,因為吾者野人及水達達人因不堪“捕海東青煩擾”,於1346年(至正六年)起兵反抗。女真所繳納的上述物品,根據1276年(至元十三年)規定:“以水達達分地歲輸皮革,自今併入上都”。上都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蒙古人集中居住區。可見女真人輸出的土特產品,不僅滿足了蒙古貴族的奢侈享樂,也豐富了蒙古軍士及一般牧民的生活需要。
女真與蒙古的關係還有另一面,即對女真人的民族壓迫和經濟掠奪,迫使多次起兵反抗。元世祖時,“女直”與水達達趁乃顏叛亂之機,與乃顏“連結”,反抗蒙古貴族的統治。元末,有居於遼東的女真人鎖火奴興兵起義,宣稱為“大金子孫”,雖都被蒙古貴族鎮壓下去,但衝擊了元王朝的統治,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女真與高麗人的關係:不少女真人和高麗人長期交錯居住,一直存在著密切的交往關係。女真人從高麗人方面學得先進生產技術和易得耕牛、鐵等生產、生活資料,高麗人則從女真方面換得生活所需的皮貨等物品。雜居的地區主要有兩處:一是合蘭府境內(今朝鮮鹹鏡南、北道地區),直到明初,這裡還是“女直、韃靼(即水達達)、高麗人”共同生息的主要場所。二是今遼河以東地區,像瀋州(今瀋陽市)、遼河、慶雲等地,或共居一地,或同於一處屯田。女真人與高麗國境內的居民亦有交往,主要是居於合蘭府境內的女真人。在蒙古與高麗爭戰之時,常入高麗國北境“剽掠”,有時多達3000人(朝鮮史籍稱為東真兵)。當蒙古貴族征服高麗國後,高麗國成了蒙古汗國的臣屬國,蒙古貴族下令禁止女真人“侵軼高麗國民”,不準“入高麗界剽掠”,使女真與高麗國民的交往,恢復正常。後來,女真地區發生自然災害,元王朝或向高麗國借糧,或令高麗國王運粟賑之。
明時期
明朝女真族的分化和重組
明朝先後設遼東都司25衛,奴兒乾都司384衛,統轄整個東北地區。女真族分布在松花江以東,黑龍江下游以西,瀕臨日本海,南界朝鮮半島的廣大地區。明初,依照分布區域,把女真族劃作三大集團,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國建州為部名,分布在長白山、牡丹江、綏芬河之間,以今吉林琿春縣、黑龍江寧安縣為聚居地。
建州女真,原為居住在黑龍江三姓(今依蘭)的火兒阿部。明初,火兒阿部酋長阿哈出,賜名李思誠,任建州衛指揮。永樂八年(1410),阿哈出死後,他的兒子釋家奴,賜名李顯忠,世襲父職。宣德年間,阿哈出之孫李滿住,率部從三姓遷至寧古塔,又遷至婆豬江(今渾江)一帶。正統初,因受海西女真、朝鮮的侵擾,又遷到蘇子河上游的灶突山(今遼寧新賓縣呼蘭哈達)附近。建州女真另一支,為居住在三姓附近的斡朵里部,酋長為猛哥帖木耳(孟特穆),永樂八年,因野人女真侵擾而南遷,幾經轉遷,於正統初重新集結於渾河流域。
正統七年(1442),明朝設建州左衛、建州右衛,與建州衛合稱“建州三衛”。萬曆年間,明朝先後封努爾哈赤為都督僉事、龍虎將軍。1583—1593年,努爾哈赤起兵後11年,以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為中心,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1599—1616年,又相繼統一扈倫四部。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以赫圖阿拉為興京,史稱後金。
海西女真,沿用元代地名,因居地在東海之西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餘縣至黑龍江阿城縣一帶。
海西之名,始見於元代,泛指海西諸衛的女真人。海西女真有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四部,又有山夷、江夷之分。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顏種;江夷居黑龍江,即生女真。哈達、葉赫屬山夷,而輝發、烏拉則屬江夷。後遷至呼蘭河流域,呼蘭與呼倫(扈倫)為音轉,又稱呼倫四部。17世紀初,為努爾哈赤所吞併。
野人女真,同樣是沿襲元代舊名,是女真中比較落後的一部分,故冠以“野人”之稱,分布在黑龍江中下游兩岸及烏蘇里江以東。
野人女真,又稱東海女真、東海窩集部,分為薩哈連、呼爾哈、瓦爾喀、庫爾喀四部。而呼爾哈部,是建州女真的老家所在。後來,留居原地的仍為呼爾哈部,而遷走的就是建州女真。
明代女真族是重新組合的民族。建州衛、毛憐衛的女真族,多是渤海族遺民,從事農耕定居生活,種穀紡線,飲食服用,與漢族沒有多大區別。海西女真人,多是金代完顏部後裔,同樣也從事耕稼,他們倚山作寨,親屬聚居在一起。野人女真,又稱女真野人,是女真族同赫哲族、鄂倫春族融合而成的一支,風俗與海西女真相同,所不同的是,“不事耕稼,惟以捕獵為生”。
滿族的形成
滿族始稱滿洲,後有新(滿語“伊徹”)舊(滿語“弗”)滿洲之分,實際上包含東北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
正統七年(1442),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在明朝統治下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建州三衛”的出現,標誌了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幟下,不止是女真各部,還有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的先民們,也採用了女真族的名號。15—17世紀,滿族已成為一個新的共同體。所以,滿洲之為族稱,是以建州、海西女真為主體,同時又包括了大部分野人女真,當地的漢族、蒙古族和別的民族,也是構成滿族的重要因素。
肅慎作為滿族的最早先民,儘管史書上語焉不詳,但考古發掘資料卻提供了有說服力的物證。肅慎及其後裔,既有關聯又不能等同,不應該把肅慎以下的邑婁、勿吉、靺鞨、女真各族的形成發展過程,當為滿族本身的形成發展過程。可又不能把肅慎以下,直至明代女真人的世代相承關係,與滿族的形成割裂開來。滿族真正以一個民族出現,只能說在明代末期的17世紀之初,這時已從女真人中間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的歷史,起源於明代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組合。
女真族本來是散居於東北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一帶的遊牧民族,古為蕭鎮氏,隋唐時稱為靺鞨,分為七部,五代時改稱為女真。宋時又分為生女真和熟女真兩部,熟女真受遼國統治,生女真卻散居東北,不受遼管。北宋末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改國號為金,是為金太祖,並起兵反遼,又與宋合作,把遼消滅,稱霸北方。後金兵南下侵宋,首都汴京淪陷,宋室南遷繼續抵抗。後來,金國不斷地向南宋作出侵略、敲詐等行為,更多次侵略南宋。但後來金國開始衰落,被漠北的蒙古人反叛。
蒙古本臣服於金,而金國一直以分化的策略,煽動草原上各部互相攻伐,加上以減丁政策,對他們三年屠殺一次。終於,蒙古在成吉思汗領導下崛起,並聯宋伐金,終至滅亡。
金國滅亡後,女真人仍是散居於東北,分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建州部到了努爾哈赤時強大,他吞併了女真各部,復用國號為金,是為後金,後皇太極又把女真族改名為滿洲族,國號改為大清,是為清太宗。皇太極先假意與袁崇煥和談,稱機攻伐朝鮮。其後南侵,並且多次攻入山海關,對明朝產生了巨大衝擊。1643年太宗崩,世祖福臨幼年繼位,由王叔多爾袞攝政。此時,大明由於天災多發,民變四起,終被李自成所滅。1644年,吳三桂與李自成的農民軍激戰於山海關。吳三桂以“材帛”、“割地”為條件向後金求援,多爾袞率後金軍入關參戰,攻入北京,征服全國,開始了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統治。
1662年,世祖崩。聖祖玄燁繼位,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但到了乾隆晚年,盛世開始轉下。道光年間爆發鴉片戰爭,接著被列強侵害,加上內亂,滿人的統治動搖,人民不滿情緒增加,國家每況愈下,各民族起義四起。鹹豐皇、光緒皇等先後圖強,可惜都失敗。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此後滿洲族改稱“滿族”,解放後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滿族到了今天仍主要聚居於中國東北、華北一帶,散居全國。
明初到明中葉,東北廣大地區的女真人分為建州、海西、東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於今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布於今松花江流域;東海女真則散居在黑龍江及庫頁島一帶。自明初至明中葉,在女真住地設定衛、所,逐漸增加,多達384個衛、所,總屬奴兒乾都司名下。衛、所的長官如都督、指揮使、同知、僉事、千戶長、百戶長等,均以女真酋長擔任。明廷給予印信,允許定期赴京朝貢。並先後於廣寧、開源、撫順、清河、□陽、寬甸等處開設馬市,進行貿易。此類衛所稱為羈縻衛所,故仍受遼東都指揮使司節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為明廷內官,在明永樂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餘年中,屢受朝命出使奴兒乾(黑龍江下游地區),並於永樂十一年(1413)和宣德八年興建和重建永寧寺於奴兒乾都司所在地(黑龍江口附近亨滾河來匯處特林地方古城),兩次皆立碑於寺前,前者額題《永寧寺記》,後者額題《重建永寧寺記》,詳細記載奴兒乾都司及永寧寺建立經過與亦失哈屢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漢、女真、蒙古、藏4種文字,題名均由亦失哈領銜居首,以下數十人,有漢、女真、蒙古等多種民族成分,為明朝東北部疆域及女真各部臣屬明朝的歷史見證。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為元胡里改、斡脫憐二萬戶的部民,酋長阿哈出、猛哥帖木兒於明初來歸,先後建立三衛(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設指揮使,統轄其眾。海西各衛所後來發展為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四部。因受東海女真的襲擾,建州、海西二部相繼輾轉南移,嘉靖年間(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屬於今撫順以東蘇子河一帶;海西四部則散處於今開原以北輝發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產力發展較快,農耕技術相對提高,已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迅速由採集狩獵經濟轉向農業經濟,進入奴隸制發展階段。各部部長稱貝勒、貝子,擁有大批奴僕(阿哈),成為奴隸主(額真),平民則稱為伊爾根。永寧寺碑明成祖經營奴兒乾設立衛所的記事碑,背面有女真文,為女真文字資料中的珍品
明萬曆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傑出首領、猛哥帖木兒的六世孫努爾哈赤起兵,統一了建州各部,萬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爾哈赤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後加授龍虎將軍。努爾哈赤相繼兼併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了分散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在統一過程中,努爾哈赤將女真人原有的狩獵生產組織形式“牛錄”加以增定完善,創建了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天命元年(1616)努爾哈赤稱大□,沿用“金”為國號,史稱後金。關於後金建國前及後金時期的社會性質,目前史學界各家說法頗有差異,討論正在深入發展。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死,其第八子皇太極繼大汗位,於天聰九年(1635)改“諸申”(女真另一譯寫形式)為“滿洲”,從此滿洲代替女真為族名,而其餘女真各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倫春、鄂溫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逐漸消失。皇太極於天聰十年(1636)改國名為清,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婚姻
一夫一妻制是明代女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已出現一夫多妻制,也殘存群婚制。過多妻生活的,多為部落首領和富有戶。像建州衛酋長李滿住有三妻,原分別為斡朵里、兀良哈、火刺溫人。殘存群婚制的,主要是處於邊遠地區的一些東海女真部落。乞列迷人“若娶其姊,則姊以下皆隨為妾”;與苦兀相鄰的部落里,流行朋友至家,“饋之艷妻,去則歸之”。當然,在建州、海西女真社會也有群婚制殘餘,如建州女真人嫁娶“不擇族類”,有父死子妻其後母,兄死弟妻其嫂之俗;海西女真哈達部酋長王台死後,其子康古陸即以其後母溫姐為妻。此外,女真社會普遍流行早婚,“年及十歲即娶”。後來,海西女真改為至十七八歲成婚,建州女真直到皇太極時代才規定,女子未及12歲而嫁者“罪之”。成婚前先有“約婚”(定婚)。約婚後,男家需向女家納甲冑、牛馬、奴婢等彩禮,已出現有的貧困戶至10年未納足彩禮而不能成婚者。
喪葬
人死,建州女真是停喪於家,殺牛以祭,3日後擇向陽處葬之。葬時,有將死者生前所穿衣服及乘馬隨葬之風,隨葬馬是殺後去其肉而葬其皮。海西女真流行樹葬(風葬),擇大樹置屍於上,隨葬之馬皮、尾和腳及生前所用弓箭等物掛於樹。東海女真諸部落葬俗比較原始,除有樹葬外,苦兀人父母死後,去其腸胃,將屍體曝曬乾,出入背之於身,飲食必祭,3年後才“棄之”。乞列迷男女老死,“刳其腹焚之,以灰骨夾於木植之”;溺水死者,以魚叉叉其屍,用海豹皮包而埋之。示意可變海豹;被熊虎咬死者,“裸躑其屍作熊虎勢”,令人用箭射屍,帶箭埋之,示意可變熊虎。
宗教
明代女真普遍信奉薩滿教,認為萬物有神靈。在諸種神靈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祭天前後皆“齋戒”。還有於月望祭七星的習俗。佛教在女真社會裡已有傳播,1417年(永樂十五年)明在建州衛置僧綱司,以女真僧人塔兒馬班為都綱。永樂年間,明還在奴兒乾都司所在地建永寧寺,說明東海女真中也有信佛者。
社會組織
與上述社會生產和文化習俗相適應的社會組織,東海女真還處在氏族制階段;建州和海西女真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制已經解體,個體家庭基本上已成為社會的生產單位,無論在村屯還是部落內,儘管有各種血緣關係的戶還占多數,但已轉變為以地緣為紐帶的組織。不過,直到努爾哈齊起兵統一女真諸部前,社會內尚無賦稅、徭役和法制,但已進入奴隸制階段;各部首領雖又兼任明置衛所的行政官吏,但權力還有限,如建州女真酋長的更替還必須“眾所推服”,仍“無君臣上下之分”。
遼寧作家協會會員
遼寧省作家協會是中共遼寧省委領導下的正廳級人民團體單位,是省委和省政府聯繫遼寧省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主要擔負著“協調、聯絡、服務、倡導”職責,是繁榮文學事業、加強先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