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再道

陳再道

陳再道(1909年-1993年),湖北麻城人,上將軍銜。1926年參加革命。歷任紅四軍一師排長、連長,紅十一師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副軍長、軍長,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副旅長、獨立旅旅長、東進縱隊司令員、冀南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冀南縱隊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武漢軍區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是中央軍委委員,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會常委會委員,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陳再道回憶錄》。1993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4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陳再道陳再道任紅4軍軍長時的照片
湖北省麻城縣人。一九二七年參加黃麻起義。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一師三團排長、連長,十一師十二團營長,十一師十一團團長、師長,紅四軍副軍長、軍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副旅長,獨立旅旅長,東進縱隊司令員,冀南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冀南縱隊司令員,第二縱隊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河南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河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武漢軍區司令員兼湖北省軍區司令員,福州軍區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顧問,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大事年表

1909年1月生,湖北省麻城縣(今麻城市)人。原名程再道。青年時代大革命高潮的影響下,參加與組織農民協會。

1926年4月參加麻城縣農民自衛軍。大革命失敗後,始終堅持鬥爭。

1927年9月參加大別山南麓的秋收暴動,11月參加黃(安)麻(城)起義。起義失敗後,到黃陂縣木蘭山地區堅持武裝鬥爭。

192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任紅四軍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參加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歷次反“圍剿”作戰,鞏固和發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1933年1月至6月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一團團長。同年7月至1934年5月任紅四軍第十一師師長。
1934年7月至8月任紅四軍第十二師師長。同年8月至1935年任紅四軍第十師師長。參加川陝革命根據地反“三路圍攻”和反“六路圍攻”等重大戰役

1935年3月掩護紅四方面軍主力強渡嘉陵江。4月至同年冬任紅四軍第十一師師長。長征中,率部三過雪山草地,策應紅二方面軍北上,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

1936年8月從紅軍大學畢業後,同月任紅四軍副軍長,10月任軍長。率紅四軍在甘肅靖遠以東掩護紅四方面軍一部西渡黃河。

1936年11月率部參加萌城、田水堡戰鬥及山城堡戰鬥。同月至1937年8月任紅軍援西軍第四軍軍長。

1937年8月至1939年6月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副旅長。

1938年至1939年6月兼任第三八六旅政治委員。在劉伯承率領下,參與指揮長生口、七亘村和黃崖底等戰鬥。

1938年1月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東進縱隊司令員,率部挺進冀南抗日前線,堅持和發展平原游擊戰爭。3月至8月任中共冀南省委委員。7月至8月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獨立旅旅長。

1939年6月至1940年5月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青年抗日縱隊司令員。

1940年6月至1944年5月任中共冀南區委委員、冀南軍區司令員。

1940年8月率部參加百團大戰,並領導冀南軍民粉碎敵人歷次的“鐵壁合圍”和“掃蕩”,開闢、發展和鞏固冀南抗日根據地。

1943年4月前往太行山北方局黨校學習。10月赴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一部學習。

1945年4月至6月作為晉冀魯豫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8月起任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委員。9月率冀南縱隊參加上黨戰役。10月率部參加邯鄲戰役。同月至1946年7月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二縱隊司令員。

1946年7月至1948年5月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1946年夏兼任中共冀南區委常務委員,同年11月至1947年8月任冀南軍區司令員。

1946年8月率部參加出擊隴海路戰鬥。10月在巨野戰鬥中,率部在龍固集等地阻擊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軍達11晝夜,大量殲敵,成為解放戰爭時期的著名戰例

1947年7月在魯西南戰役中,率部強渡黃河後,統一指揮7個旅,於羊山集地區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六十六師。而又進軍大別山,參加宛西、宛、東戰役

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任中原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縱隊黨委副書記。在淮海戰役中,率領第二縱隊,先是轉戰桐柏、江漢地區,吸引、牽制了敵第十二兵團和第三兵、團,隨後參加阻擊、合圍敵第十二兵團的作戰。

1949年2月調任河南軍區司令員。3月至6月任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委員。同年5月至1955年3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務委員。

1949年9月作為華中解放區的代表,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49年10月至1955年3月任河南軍區司令員、黨委書記。

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

1951年10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
1952年10月陪同毛主席視察黃河。

1954年3月至1955年3月任中南軍區第四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1954年10月起)。
1955年3月至1967年7月任武漢軍區司令員,兼任湖北軍區司令員(至1956年8月),1955年5月至1967年7月任武漢軍區黨委第二書記。

1955年6月至1967年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務委員。
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60年10月至1966年冬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

文化大革命”期間受迫害。
1972年5月至1975年8月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1973年2月至1975年8月任福州軍區黨委副書記。
1975年8月調任中共中央軍委顧問。
1977年8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1977年9月至1983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黨委第二書記(1977年12月起)。
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增補為中央委員。

1982年9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3年6月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88年7月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1993年4月6日北京逝世。

紅軍時期

陳再道陳再道

陳再道,原名程再道,1909年1月24日,出生在湖北省麻城縣乘馬崗區程家沖的一個貧農家庭。父親在他3歲時因肺癆去世,母親領著兩個孩子艱難度日。不久在漢口碼頭當搬運的叔父回鄉,幫助他們整理家業,撫養兩個小孩。7歲時,叔父把程再道送到程家祠堂念私塾,讓他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但程再道未能用心讀書,隨學隨忘,混了兩年,就沒念下去了。11歲時,母親又因病去世,他就與叔父學乾農活,農閒時還學會了蔑匠手藝,編席編簍編籃編筐,上市賣錢,艱苦度日。

1926年,程再道17歲,在石河寨農民協會成立會上聽了共產黨員王樹聲的演講,開始真正明白窮人受苦的原因,並得知其它地方都在進行革命活動,知道了董必武等共產黨人的事跡。會後,青年人紛紛報名參加農民義勇隊,程再道也擠上前報名,登記時因同音緣故,別人將他的姓寫成了“陳”,從此他沒有改正,便以“陳再道”為名了。這一年叔父病逝,他孑然一身,走上了革命道路。

陳再道參加了乘馬崗區八鄉農民義勇隊,次年部隊改編為麻城農民自衛軍。自衛軍從不同渠道搞來十幾條步槍,六枝駁殼槍,加上大刀、梭標、長矛等,組成了一支農民武裝隊伍。他們的第一次行動是打擊羅家河惡霸丁枕魚,之後又捕捉了十幾個土豪劣紳,一時農民協會威風大振,漢口《民國日報》還為此作了報導。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革命力量受到巨大損失,處於大別山南麓的麻城,反動勢力一時氣焰囂張,開始向農民協會反撲過來。4月下旬,反動組織紅槍會糾集了上萬人直奔乘馬崗而來。農民協會和義勇隊寡不敵眾退至麻城縣城,敵人追至城外,團團圍住縣城。當時任中共湖北省委及國民黨部負責人的董必武聽到麻城事件後,命令省警備團一營會同農民運動講習所的300名武裝學生軍日夜兼程,馳援麻城。5月16日,國民革命軍隊到達麻城,紅槍會聞風而逃,部隊和農協會員乘勝攻打了幾個反動窩點,搗毀了紅槍會巢穴方家垸。打退了敵人的反攻之後,麻城農民自衛軍正式成立,陳再道被編在第3排。此後,自衛軍在當地又和敵人作過多次戰鬥,勢力漸漸壯大,聲威也傳揚四方。

“八一”南昌起義後,中共中央於8月7日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號召各地黨組織積極組織武裝起義。中央精神傳達到麻城,人民民眾受到極大鼓舞,積極行動起來,很快掀起了一股革命風暴。鑒於這種有利形勢,中共湖北省委擬舉行黃(安)麻(城)起義。經過周密計畫和小型的戰鬥演習,最後決定實施起義計畫,攻克黃安(今改名紅安)縣城。陳再道所在的麻城農民自衛軍第3排奉命趕赴黃安七里坪以北的木城寨一線,構築工事,準備迎擊來援之敵。11月14日,農民自衛軍一舉攻克黃安,活捉反動縣長賀守忠。11月27日,黃安土豪劣紳勾結國民黨第30軍獨立旅秦進忠部4千餘人進犯黃安,企圖奪回縣城,久攻不克。至12月5日夜,國民黨第12軍任應歧部調一個師奔襲黃安城,革命軍與敵激戰四個多小時,終因力量懸殊,黨組織決定棄城突圍,以保存革命火種,黃安於是失守。二十一天后,黃安被國民黨反動派血洗城垣。黃麻起義雖然失敗,但使陳再道和一大批革命戰士從戰火中成長起來。

麻城農民自衛軍在黃麻起義失敗後,奔向黃陂縣木蘭山。1928年1月1日,中共湖北省委決定將工農革命軍鄂東軍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7軍,下設三個分隊,陳再道編入第3分隊,不久當了班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潛伏在木蘭山的第7軍實際上只有72人,人少兵弱,無力與敵軍作戰,在省委指示下,第7軍決定以木蘭山為中心,積極廣泛地宣傳民眾,發動民眾,打擊當地土豪劣紳和反動武裝,在生存中求發展。不久,由於敵人的追剿,部隊轉移到黃岡境內,再轉進羅田縣境,最後又回到木蘭山。但是敵軍追剿緊迫,部隊決定分散活動,到各地開展游擊活動,少數戰士要離開部隊。陳再道被指定離開,隱蔽活動。
1928年4月,黃麻地區形勢發生變化,敵軍內部衝突導致守軍勢力削弱,中共湖北省委決定第7軍陸續返回黃麻老區,開展對敵鬥爭。根據黨組織的指示,陳再道迅速回到了第7軍部隊,隨部隊駐紮在鄂豫邊界的麻櫟樹嶺北邊的柴山堡、河南灣、水口寺一帶。同年7月,第7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1師,下設四個大隊,陳再道編在第4大隊當班長。經過多次戰鬥,部隊發展到400多人,又成立了第5大隊,陳再道又奉調任第5大隊班長。1930年春,部隊遵照中共中央決定,再改番號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第31師則改為第1師,徐向前同志任師長。在徐向前的指揮下,紅1師向平漢線出擊,沿線攻打了敵守軍多次,屢獲大勝,部隊人數也不斷擴充,達3000餘人,陳再道也升為第3團第9連第2排排長。

1930年11月,國民黨軍隊開始對我鄂豫皖根據地“圍剿”,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調兵遣將包圍此地紅軍。夏斗寅的第13師進犯根據地南部,黃麻地區戰局頓時緊張起來。前委決定,紅1軍迅速南下奔赴黃陂姚家集迎戰敵軍。11月11日雙方相遇,激戰一整天,彼此傷亡較大,最後夏斗寅部逃往黃陂。13日,紅1師揮戈東進,連克黃安、新洲兩城,俘獲敵軍數千人,繳獲大批槍枝和軍需物資。陳再道參加了這幾次戰鬥,勝利使他對革命前途充滿了信心。12月,紅1軍接上級指示,轉進皖西,24日攻克金家寨。不久回師麻城,與紅15軍會師,兩部合編為紅4軍,下設第10、第11兩個師,陳再道編入第11師31團。

1931年2月,部隊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紅4軍部隊在廣水以西的雙橋鎮痛殲敵軍岳維峻的第34師,使敵人對我鄂豫皖根據地的第二次“圍剿”徹底失敗。在第二次反“圍剿”勝利之後,陳再道任第31團第9連連長。不久部隊南下,攻克英山,西擊浠水,北掃羅田,又占廣濟梅川,正在乘勝追擊時,張國燾來信批評紅4軍南下行動,命令紅軍北返麻埠,並撤消了紅4軍軍政委的職務。陳再道感到十分不平,但軍令不可違,只能隨部北返。這年秋天,張國燾在鄂豫皖根據地搞了一場“大肅反”運動,在部隊里打“AB團”,錯誤地殺害了許多革命同志,陳再道因為出身貧苦,才幸免於難。“大肅反”之後,陳再道調任第32團第3營營長。“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占了東北三省。這年11月7日,鄂豫皖根據地的紅4軍和紅25軍在中央分局的指示下,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陳再道仍在第4軍第11師第32團3營。三天后,部隊在黃安與國民黨軍隊打了一大仗,這場“圍點打援”的戰鬥前後長達43天,敵我攻守對抗,達到白熱化程度,陳再道親自帶領全營戰士沖入前沿陣地,同敵人展開肉搏戰,力戰群魔,手刃數敵。黃安戰役後,部隊又發動了商(城)黃(川)戰役,痛殲蔣介石嫡系部隊第2師,其師長湯恩伯戰敗後被撤職。

陳再道陳再道(右)與宋任窮(左)合影

1932年3月,在徐向前指揮下,紅四方面軍在皖西進行了著名的蘇家埠戰役,該戰役歷時48天,共斃俘敵3萬餘人,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1932年8月,敵人第四次“圍剿”開始了,這時張國燾從後方來到紅4軍駐地召開中央分局會議,提出“不能停止進攻”的方針,作出南下攻麻城的決定,而徐向前等人認為部隊經過七八個月的連續作戰,應當及時休整訓練,但張國燾堅持自己意見,部隊只得揮戈南下。當時提出動員口號是:攻下麻城、攻下宋埠、黃陂,打到武漢去!七月驕陽似火,部隊急行軍直趨麻城,先後殲敵第31師第93旅,繼而蕩平方圓百里的反動民團,然後重兵包圍麻城縣。敵軍急從黃陂、武漢派兵馳援,途中被我擊潰退至宋埠鎮等地。8月8日,紅4軍部隊再次向麻城展開進攻,受阻於陡坡山之敵,師長命令陳再道率第3營突擊,拿下陡坡山。陳再道大聲說道:“保證完成突擊任務!”他右手一揮,帶領全營戰士猛撲向陡坡山。戰鬥中,陳再道不幸負傷,子彈從右臂上部射入,從後頸下穿出,他一時竟不知疼痛,仍不顧血流滿身率領全營向前突擊,最終突破敵人陣地,後續部隊攻了上來,猛攻守敵,全殲敵一個團。戰後,陳再道被送進了後方醫院。不久因部隊轉移,他提前出院,隨軍轉戰至平漢線以西,離開了鄂豫皖根據地。

在十倍於我的國民黨軍隊的第四次“圍剿”中,紅4軍被迫長途轉戰,陳再道傷未痊癒,堅持隨軍東征西戰,和敵人打了大小几十場仗,擺脫了敵軍的圍追堵截,向西北方向挺進。紅4軍沿途衝破敵人多層包圍圈,進入陝西境內,與陝軍楊虎城部交戰,擊潰敵軍後,即刻撤出戰鬥,翻越白雪皚皚的秦嶺,渡過漢水,再翻越巴山進入四川。在與四川軍閥的戰鬥中,一個月內捷報頻傳,殲敵三個團,擊潰敵八個團,最後立足通江、南江、巴中一帶。陳再道傷愈參戰,不久升為第31團團長。

紅4軍在四川的勝利,使各路軍閥聞風喪膽,紅軍乘機在川陝邊界建立了根據地。1933年6月,部隊召開了軍事會議,總結了作戰經驗,決定改編紅軍,把四個師擴編為四個軍,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張國燾任主席,徐向前、陳昌浩任副主席。原紅10師擴編為第4軍,下轄第10師、11師、12師,陳再道任第11師師長。
從1933年12月到1934年4月底,四川軍閥劉湘秉承蔣介石旨意,對紅軍連續發動了三次總攻,均被粉粹,以傷亡3.7萬餘人而告退。不久,劉湘復仇之心大漲,又組織兵力圍攻紅軍,於1934年7月發動了六路圍攻,攻擊紅軍駐地萬源。陳再道率第11師堅守在巴水西岸的玄祖殿山上,面對敵人猛烈的炮火和波浪式的密集衝鋒,英勇頑強地抗擊攻山之敵。當劉湘所部又一次戰敗退回去之後,紅軍決定乘勝進行反攻,突破萬源西南的青龍觀。8月9日夜,夜襲青龍觀的戰鬥開始了,紅軍很快撕開了敵人的防線,大軍從左右兩翼發動進攻,向敵人的縱深猛插。陳再道率第11師攻占了龍池山以西的五龍台、石寓場,迎戰援敵陳蘭亭師,痛殲敵軍大部。最後紅軍打敗了劉湘指揮的六路圍攻,取得了巨大勝利。反六路圍攻勝利後,紅四方面軍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整訓,許世友調到紅4軍任軍長,轄第10師、11師,陳再道仍在第11師任師長。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批評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錯誤,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內、軍內的領導地位。會後中央紅軍北上,打算和四川的紅四方面軍會合。為了配合中央紅軍北上,打通北方之路,紅四方面軍於3月強渡嘉陵江,陳再道率第11師會同第10師負責掩護主力渡江,取得成功。渡江後,紅軍兵分三路,橫掃沿江守敵,徹底摧毀敵人防線,控制了嘉陵江以西縱橫二三百里的地區,部隊也發展到8萬多人。 6月18日,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在懋功(今小金)地區會師。由於川西地區多是高山險谷,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給養困難,不利於紅軍的生存和發展,而北方陝甘地區地域寬闊,居民較多,交通方便,物產較豐,又是國民黨統治薄弱的地區,並且鄰近華北,距華北抗日鬥爭的前線較近。於是中央決定紅軍繼續北上,建立川陝甘革命根據地。但此時張國燾卻加以反對,打算率部西進到新疆海等地。紅4軍完成鉗制敵人任務後,踏上了茫茫無際的大草原。陳再道率軍走進草地,一周后從死神統治的草地掙脫出來到達班佑地區。

1936年7月初,紅二、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紅軍主力會師後,陳再道到紅軍大學學習,幾個月後回到紅4軍,先後任副軍長、軍長。不久,紅四方面軍分三路縱隊出發北上,歷經千辛萬苦,斬關奪隘,於10月10日在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的勝利會師,宣告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陳再道率紅4軍進入陝甘寧根據地,不久駐紮鹽城池附近進行整訓。

1937年2月,中央決定組成援西軍,為解除去年西渡黃河的西路軍之危,在劉伯承司令員的率領下,陳再道率紅4軍日夜兼程向西疾進。當部隊行至甘肅東部鎮原時,突然接到命令停止前進,原地待命。原來劉伯承接到西路軍彈盡糧絕,已經兵敗祁連的電報,援西之舉已無意義。大家聽到此訊息後,泣不成聲。陳再道淚如雨下,想到一同戰鬥過的戰友再也不能見面了,心情異常悲痛。

抗日戰爭時期

陳再道1938年,陳再道(左)、宋任窮(中)與李聚奎(右)合影.

“七七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經多方努力與國民黨達成協定,國共再度合作,陝甘寧邊區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轄三個師及直屬部隊。紅4軍編為第129師第385旅,紅31軍改編為第386旅,陳賡為旅長,陳再道為副旅長。部隊整編後,一部分部隊留守陝北,129師師長劉伯承則率386旅等部準備開赴抗日前線。

陳再道從紅4軍調到386旅,心情十分沉重,他對紅4軍有極其深厚的感情,從一名戰士成長為一名軍長,整整10年,他曾與戰友們朝夕相處,同甘共苦,一朝別離,也不免英雄落淚,心潮起伏。

不久,部隊整裝出發,開赴晉東北抗日前線。陳再道所在的第386旅在山西長生口與日軍作戰,斃傷日軍300餘人,首戰告捷。其後,第386旅又在劉伯承親自指揮下,伏擊日軍於七垣村、黃崖底多次,殲敵數百,大大鼓舞了當地軍民的抗日情緒,也使八路軍軍威大振。

1937年12月,抗日形勢發生變化。129師決定抽調五個連組織一個東進縱隊,陳再道任東進縱隊司令,率部開往冀南創建抗日根據地。12月5日,陳再道率三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一個騎兵連約五百健兒下太行,開赴冀南,展開了抗日鬥爭。

陳再道率部進入冀南後,依靠當地黨組織和革命民眾,迅速開展工作,打擊反動武裝,收編土匪和爭取偽軍反正,開辦“抗日軍政學校”,培訓當地進步青年,並親臨講課。很快,東進縱隊力量迅速發展壯大,冀南地區抗日形勢日益見好。

1938年4月,徐向前副師長率兩個團和一個支隊開赴冀南,並策劃了進攻威縣的戰鬥,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陳再道則乘勝率東縱等部擴大戰果,數次殲敵軍於冀南周邊的縣鎮,擴大了冀南根據地。幾個月後,冀南地區南到成安、北到棗強、西至隆平、東至高唐的廣大地區,均被八路軍占領,建立了鞏固的抗日根據地。

隨著根據地的鞏固,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指示成立冀南行政公署和黨委,為了加強地方武裝,成立冀南軍區,與東縱分開,陳再道仍任東縱司令。整編部隊後,東縱轄有三個團。整編剛結束,陳再道接師部命令,率部發起了掃平漳河以南偽軍和土匪的漳南戰役。1938年8月30日夜,陳再道率東縱、青縱等主力向臨漳守敵發起總攻,激戰10天共殲敵4千餘人,俘獲偽軍長李台及官兵共1100多人。戰鬥期間,日寇兩次出動飛機轟炸八路軍,又派出汽車10餘輛,滿載日軍200餘人,對我騎兵團進攻,仍未能挽回偽軍敗局,反被重創,倉皇逃回安陽。之後,戰鬥向縱深發展,八路軍攻克滑縣,最終殲敵7000多人,漳南戰役取得重大勝利。1938年11月至1939年下半年,日偽軍對冀南根據地進行了多次瘋狂大掃蕩,八路軍在冀南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狠狠地打擊了日偽軍,發起大小戰鬥四百餘次,斃傷敵數萬人,使日偽軍不敢再入冀南根據地一步。

1940年2月,八路軍在冀南開始了反擊石友三的討頑戰役。石友三原為馮玉祥部下,曾任冀北保全司令,其部後被國民革命軍改編為181師,石友三任師長,不久任擴編後的第69軍軍長、第10軍團司令。他秉承蔣介石旨意,與八路軍對抗,製造摩擦,又發展到武裝進攻,捕殺我游擊隊戰士和抗日家屬,同時與日寇勾結,配合日軍掃蕩我抗日根據地。對於這個頑敵,129師決定發動討頑戰役,痛打石友三部,以鞏固冀南根據地。當時在冀南地區的頑軍共有17000多人,八路軍出動了20多個團分成5路分別進攻和鉗制敵軍各部。陳再道和劉志堅負責指揮左翼隊伍共十個團兵力,擔任主攻任務。戰前陳再道作了動員報告,部署了各部作戰任務,提出了要求。會上群情激憤,戰士們鬥志昂揚,誓死為戰友報仇,討伐石友三這個叛逆。石友三聞訊率部秘密南逃,陳再道命各部迅速追堵,沿途擊潰守敵,直逼石友三至威縣東南的下堡寺、搖鞍鎮一帶。八路軍立即包圍頑軍所在地區,經五天五夜激戰,殲敵兩千餘人,石友三則乘雪夜率殘部西逃。這天夜晚,陳再道心緒不寧,夜間冒雪出門,想四處走走消除連日的疲勞。忽然發現雪地上有大車駛過的痕跡,正從兩個村子之間輾過,立即親率百餘名騎兵跟蹤追擊。至凌晨,發現頑軍在曲周東北的南北龍堂正準備西渡滏陽河。由於敵眾我寡,陳再道命令騎兵部隊嚴密監視敵人,待後續部隊到達後再發動攻擊。中午時分,東縱的兩個團趕到,猛攻頑軍陣地,石友三拚命抵抗,下午四時許,石友三率殘部南逃。這時周邊日偽軍出動兩千餘人,掩護石友三,雙方激戰之時,石友三渡過滏陽河,逃竄而去。三月初,八路軍開始了第二次討頑作戰,陳再道改率中央縱隊,主攻石友三部。第一天首戰告捷,攻占了六塔集等地,繼而擊潰頑軍反擊,並切斷石友三部與高樹勛部的聯繫。3月5日,石友三部潰散,陳再道命部隊分路追擊,自己則親率騎兵團窮追頑軍主力至東明海頭集。至3月11日,石友三率部逃過了隴海線,八路軍遂奉命後撤,回師再殲他敵數百人。兩次討頑戰鬥,八路軍打跑了石友三等部頑軍,殲敵65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八路軍傷亡也有兩千多人,但最終取得了勝利,鞏固了冀南、冀中以及魯西、豫北地區的抗日根據地。

1940年5月,129師決定將冀南軍區和東縱合併,撤消東縱番號,劃歸軍區領導,陳再道任軍區司令員,宋任窮為政委,將所有部隊改編成四個野戰旅。整編後,冀南地區的部隊達十三個主力團,轉戰各地,威震敵膽,成為冀南平原抗戰的中流砥柱。1940年秋,我八路軍在華北發動了一次舉世矚目的大規模的交通破襲戰,參戰部隊多達105個團,20餘萬人,200多萬民兵,歷時三個半月,史稱“百團大戰”。陳再道奉命率冀南部隊參戰。數月中冀南部隊作戰175次,斃傷日偽軍1790餘人,破壞敵人的鐵路40餘華里,公路1120餘華里,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

百團大戰後,日軍集中兵力對付八路軍、新四軍,從1941年春到1942年秋,先後對華北實行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對抗日根據地實施殘酷的報復,推行所謂蠶食政策、三光政策,企圖摧毀抗日軍民的生存條件,徹底消滅抗日根據地。日寇對冀南的大掃蕩是從1941年3、4月間開始的,敵人採取分區進攻的戰術,但很快被八路軍粉碎了。之後,陳再道指揮冀南部隊對日軍進行了破擊戰,又奇襲類子鎮,炮轟敵據點,大滅了日偽漢奸的威風,大長了抗日民眾的志氣。1942年4月29日,日軍對冀南出動重兵搞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3萬餘日偽軍分兵合圍冀南部隊各地駐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我各部將士分別突圍,傷亡慘重。陳再道在“四二九”大合圍中,正率部在外線作戰,聞訊後急趕回軍區,但部隊已突圍出來。他聽到戰士們英勇奮戰、浴血拚搏、視死如歸的訊息,難抑悲痛之情,悲恨交加,決心誓報此仇!這次合圍之後,日軍組織了多次合圍行動,使八路軍處於嚴重的困難境地。陳再道率部與敵巧周鏇,開展了游擊戰,趁空偷襲敵偽據點,組織武工隊深入敵占區開展活動。冀南地區的民兵則與敵人展開了地道戰,配合正規部隊打擊了進犯之敵。

1943年5月,陳再道被派往太行山北方局黨校學習,10月又派往延安學習。1945年4月,黨的七大在延安召開,陳再道作為冀南地區黨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他聆聽了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的報告,對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道理有了更清楚更深刻的認識。

解放戰爭時期

陳再道左1為陳再道1977年9月至1983年1月,任鐵道兵司令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陳再道與劉伯承、鄧小平、陳賡等人於8月25日乘飛機離開延安,回到了太行。此時,蔣介石迫不及待地調集大軍,兵分三路向解放區撲來,第一戰區胡宗南部兩個軍,經風陵渡進抵運城以南,第十戰區李品仙部三個軍,由皖北向徐洲推進,第十二戰區傅作義部四個軍攻占我集寧豐鎮後,向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一帶發動進攻。陳再道隨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飛回太行前線,風塵未洗,就投入了反擊國民黨軍的上黨戰役。是役,陳再道率冀南軍區主力配合太行、太岳部隊和地方兵團總計3.1萬人,首先發起攻擊長治的戰鬥。經過兩天激戰,劉鄧部隊基本肅清長治外圍各城敵人,大軍直逼長治城下。此時,閻錫山部第83軍三個師約20000人從太原出動向南馳援,其先頭四個團進至新店地區,有救援長治跡象。敵變我變,陳再道奉命率冀南縱隊全部配合太岳縱隊一部及地方部隊,繼續包圍和佯攻長治,吸引敵83軍向長治馳援。同時,劉鄧部太岳縱隊主力和太行縱隊全部兼程北上打援,鉗擊來援敵軍,逐步將敵合圍於老爺嶺、榆林、關上村、磨盤地區。後經偵察發現,被圍困敵軍並非只是從太原來援的三個師,當面之敵為敵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率領的第23、83軍和消防軍等八個師、兩個炮兵團,總計2萬餘人,與我圍城部隊大體相等。為了加強兵力,劉鄧當即決定調擔任圍城任務的冀南縱隊投入打援作戰。陳再道接到命令後立即率部直奔磨盤、老爺嶺,將敵重圍。經過數日激戰,10月12日下午6時,部隊圍殲敵2萬餘人,敵軍長史澤波及兩個師長被活捉,取得了上黨戰役的全勝。

捷報傳到延安,寶塔山下一片歡騰。毛澤東在延安召開的幹部會議上對上黨戰役作了精闢的分析,他說:“和平這一條寫在協定上面,但是事實上沒有實現。……太行山、太岳山、中條山的中間,有一個腳盆,就是上黨區。在那個腳盆里,有魚有肉,閻錫山派了十三個師去搶,我們的方針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這一回,我們‘對’了,‘爭’了,而且‘對’得很好,‘爭’得很好。就是說,把他們的十三個師全部消滅。”

參加上黨戰役後,陳再道率領晉冀魯豫第2縱隊(由冀南縱隊改編)又在劉鄧指揮下,配合兄弟部隊投入了緊張的平漢戰役。此時,劉鄧根據敵人第30、40軍、新8軍沿平漢線北上,企圖增援東北的動作,將主力集中在平漢線,除令陳賡所率第4縱隊及太岳軍區部隊擔任同蒲路方向阻敵北進外,集中第1、第2、第3縱隊及太行、冀魯豫、冀南三個軍區的主力共6萬人,並動員10萬民兵、自衛隊發起平漢戰役。此戰開始,第1縱隊開至漳河一線,遲滯阻敵前進。10月24日,陳再道命第2縱隊所屬兩個旅控制了邯鄲及其以南之羅城頭張莊橋、張家橋、陳家崗地區。此時,我第3縱隊集結於東騎關、光祿鎮以西地區;獨立支隊和太行支隊集結於磁縣以西地區,對平漢路之敵形成了三面包圍態勢。戰役進入合圍階段後,劉鄧首長採取分而治之戰法,一面派部隊阻擊從石家莊南下之敵;一面派部隊牽制從安陽北上之敵;同時命所部襲擊、割殲、疲憊當面之敵,在對敵實行軍事打擊之時,輔以政策攻心瓦解敵人,促動搖之敵起義。此時,國民黨新8軍軍長高樹勛經共產黨派進該部的共產黨員王定南多次做工作,迫於威壓之勢,於10月30日在戰場率部起義。隨之,部隊採取“圍三闕一”戰術,故意網開一面,誘敵突圍,進入預設伏擊圈。陳再道率第2縱隊配合其他兄弟部隊勇猛地向敵人發起衝擊,打得國民黨軍潰不成軍。此役,部隊共殲敵孫連仲部兩個軍計2.3萬餘人,敵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40軍軍長馬法五被俘。

但是,敵人是不甘心失敗的。蔣介石為實現其“三個月消滅共軍”的狂妄計畫,又從豫西、陝南抽調三個整編師,從淮北、徐州調來一個軍、兩個整編師,加上原在鄭州、新鄉、開封、商丘等地的七個整編師,共十四個整編師、三十二個旅計30萬人,迅速集結,準備對我冀魯豫軍區腹地荷澤發動進攻。面對嚴竣的敵情,劉鄧首長決定挾勝利之威發起定陶戰役。發動此次戰役時,我晉冀魯豫部隊僅有四個縱隊,約5萬人,在數量、裝備上明顯處於劣勢。劉鄧首長仔細研究了敵人的兵力部署,發現國民黨軍整編第3師系敵軍主力,其與整編第47師雖齊頭並進,但有8至10公裡間隙,便於分割圍殲,於是果斷決定將我第3、第6、第7縱隊主力集結於定陶地區,調陳再道指揮的第2縱隊至東明東南地區,組成兩個集團;以第2縱隊(欠第4旅)、第6縱隊共五個旅組成右集團;以第3縱隊(欠第9旅)、第7縱隊共四個旅為左集團,共同擔任殲滅敵整編第3師的任務。9月5日下午,敵整編第3師被誘至大小揚湖預設戰場。午夜,部隊突然向敵發起總攻,至6日上午,殲敵一個團。隨後,陳再道率第2縱隊配合第3縱隊、第7縱隊殲敵一部,使敵整編第3師遭受重創。敵師長趙錫田見勢不妙,企圖率部南逃,敵軍剛剛離開工事,部隊從四面八方衝上來將敵逐個分割,迅速全殲敵人,敵師長趙錫田也被活捉。圍殲整編第3師一仗是一場惡仗、險仗。戰鬥中,敵軍火力兇猛,固守陣地,死不投降。陳再道所部第2縱隊及王近山所部第6縱隊指戰員在戰鬥中前仆後繼,不惜流血犧牲,敢於刺刀見紅,令敵人聞風喪膽。雖然傷亡較大,但使部隊得到了強化攻堅鍛鍊。

1947年,在晉冀魯豫戰場上,我劉鄧大軍越戰越強。繼定陶戰役之後,我晉冀魯豫部隊在魯西南戰役中,一舉在羊山集又取得全殲國民黨軍四個整編師、九個旅共6萬餘人的空前勝利,接著又根據黨中央的指示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行動。在這一重大行動中,我晉冀魯豫野戰軍四個縱隊分三路向中原大別山挺進:第3縱隊為東路,第1縱隊為西路,第2縱隊和第6縱隊為中路,分路直奔大別山腹地,劉鄧首長及野直指揮機關隨中路軍前進。8月7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行動開始了!我10萬大軍按照原計畫跨越隴海路、黃泛區、沙河、渦河、洪河、汝河、淮河等層層屏障,沿路掃除國民黨軍攔截障礙,冒著敵人的炮火,日夜兼程向大別山挺進,於1947年夏末到達大別山區。在千里躍進大別山途中,陳再道率第2縱隊緊密護衛著野司機關及劉鄧首長,發揚“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排除千難萬險,終於勝利抵達目的地。陳再道——這個湖北出生的虎將闊別18年後又回到故鄉的懷抱,說不出心裡有多么激動!他捧一把故鄉的土,禁不住熱淚涌流……

部隊到達大別山後,陳再道奉命率第2縱隊與第1縱隊、第6縱隊一個旅、中原獨立旅共九個旅在大別山北麓的商城、羅山地區牽制敵人,掩護兄弟部隊展開。接著,陳再道率部在商城以北河風橋地區與敵軍打了一仗,由於部隊初來乍到,地形不熟悉,雖未能達到預期作戰目的,但調動了敵第48師、第7師從新縣、宣化店地區回援,掩護了大部隊展開。不久,陳再道率部配合兄弟部隊在商城光山附近連打兩仗,殲敵新17旅一個團,擊退了敵增援部隊第855師的進攻。這樣,我晉冀魯豫野戰軍以九個旅的兵力將敵牽制抑留在大別山北面,而以五個旅的兵力分別向鄂東、皖西迅速實施戰略展開,發動和組織民眾,建立了十七個縣的民主政權,取得了立足之地。

這年10月初,為了反擊敵軍七個整編師對我大別山北部主力的合圍,陳再道奉劉鄧首長指示,率第2縱隊配合第1縱隊及中原獨立旅乘虛出鄂東,尋機殲敵,於10月8日至10日,殲滅了駐歧亭、柳子之敵第56師新17旅旅直及所屬第1、2團,攻克李家集,殲敵第25師一個營,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長江北岸敵軍,連克團風、浠水、廣濟、英山等城鎮。10月下旬,劉鄧首長集中第1、第2、第3、第6縱隊,將蔣軍第52師誘至高山鋪的崇山峻岭間一舉將頑敵全殲,計殲敵一個師部兩個半旅共1.26萬人。陳再道率第2縱隊作為預備隊亦參加了此次戰役行動。11月下旬,蔣介石成立了一個“國防部九江指揮部”,由白崇禧任主任,總攬豫、皖、贛、湘、鄂五省軍政大權,他叫嚷與共產黨逐鹿中原,確保長江大動脈,組織了十五個整編師又三個旅的兵力(計三十三個旅),對大別山圍攻。

此時,轉眼進入寒冬臘月,劉鄧大軍千里南下,衣服單薄,過冬成了大問題。在劉鄧首長的指示下,陳再道所率的第2縱隊自己動手買土布、染布,縫製棉衣,順利解決了部隊過冬問題。接著,劉鄧親率由第1、第2縱隊及中原獨立旅組成的西路突圍部隊出擊鄂東南,尋機殲敵,爾後集中十個旅一舉殲滅跟進的國民黨軍第40師、第52師82旅1.26萬人,粉碎了敵人的重點掃蕩。不久,我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0、第12縱隊從根據地出發來到大別山,並送來了一批新戰士和傷愈歸隊的指戰員,第2縱隊各旅也及時得到兵員補充,戰勝敵人的信心更足了。隨之,劉伯承司令員為了分散敵軍,率第1縱隊躍入外線,北渡淮河,在淮西區展開,陳再道的第2縱隊及第3縱隊、第6縱隊等部在鄧小平政委的指揮下留內線作戰。經一個月戰鬥,到12月底,殲敵1.1萬餘人,收復了太湖、黃山、金寨、廣濟、潛山、黃梅、禮山等10餘座城,繼而回師許昌、信陽擴大戰果,連續殲滅了敵第5兵團整編第3師,給敵第20師以殲滅性打擊。

1948年2月24日,野戰軍前方指揮部與中共中央中原局及後方指揮部會合於安徽臨泉以南的韋寨,又奉中央命令籌劃與華東野戰軍展開圍殲國民黨軍主力的大戰役。此時,晉冀魯豫野戰軍奉命改為中原野戰軍。

1948年3月,我陳(賡)謝(富治)、陳(士榘)唐(亮)兩兵團發起進攻,一舉攻克河南大城市洛陽封。5月2日,陳再道指揮的第2縱隊與陳賡指揮的第4縱隊及華野第10縱隊聯合發起宛西戰役,解放縣城九座,殲敵2.1萬餘人。

6月17日,部隊發起豫東戰役,華野殲滅敵邱清泉部等9萬餘人,中野負責阻擊胡璉張軫部北援,亦殲敵7000人。

7月16日,我中野第6縱隊舉行襄陽戰役,一舉解放襄陽,殲敵2.1萬人,活捉國民黨大特務康譯

11月上旬,我中野、華野聯合發起淮海戰役。11月10日,華野部隊將黃伯韜所率國民黨第7兵團包圍於碾莊,經十一天激戰,全殲該兵團。此時,我中野各縱隊轉入徐蚌線作戰,經請示中央,決定發起殲滅敵五大主力之一黃維所率敵第12兵團的戰役。11月25日,將敵第12兵團包圍在宿縣以南的雙堆集。黃維兵團系蔣軍五大主力之一,全副美械裝備,並配有飛機坦克及重型火炮,要殲滅它談何容易。總前委決定,將兵力組成三個集團對敵圍攻:由陳賡率東集團,陳錫聯、陳再道所率第2、第3縱隊組成西集團,王近山指揮第6縱隊及陝南12旅等部組成南集團,於12月6日對敵發起總攻。陳再道所率第2縱隊在對敵進攻中,英勇頑強,浴血奮戰,不怕傷亡,前仆後繼,與兄弟部隊協同作戰,激戰至15日,終全殲黃維兵團10萬餘人,生俘敵兵團司令黃維。這次戰役,是陳再道參加革命軍隊以來歷時較長、傷亡較大、危險最大、勝利最大的一仗。打掃戰場時,陳再道望著倒下的戰友們的遺體,心中十分難過,但當他看到一群群被俘的國民黨軍官兵從自己身邊低頭走過時,他的臉上又露出勝利的微笑……

此後,在劉鄧首長指揮下,陳再道率領的第2縱隊和兄弟部隊一道,參加百萬雄師強渡長江的渡江戰役及進軍大西南的戰役,直至全國解放

婚姻

陳再道剛參加革命不久,按照家鄉的習俗,與一個叫熊慧芝的農家女子結了婚。本來,婚後的愛情生活應該是幸福的,但戰事不斷的硝煙環境,陳再道只在家住了一個星期便重返部隊。誰知,這一去,他就再未回過家鄉。農家女熊慧芝每天遙望天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被人販子將她作為“匪屬”而隨意轉賣,最後嫁給了外地一個裁縫,痛失所愛,陳再道悲痛欲絕。從那以後,在對待個人問題上,他似乎有點萬念俱灰,就這樣過了10多年。

陳再道任386旅副旅長的時候,旅長就是陳賡。陳賡打仗是英雄,在促成別人的好事上也有絕招:對於自己的副手兼兄弟的陳再道,陳賡更是關心。就在陳再道要率東進縱隊挺進冀南前,陳賡交待陳再道:“冀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到了那裡一定要找個好老婆!”然後,陳賡半開玩笑地命令參謀長卜盛光,“你當竭力促成陳再道找個好老婆,若兩年之後他還是單身一人,你提頭來見!”

七二○事件

陳再道軍委顧問陳再道(右)與羅瑞卿(中)以及南京軍區政委唐亮(左)在南京長江大橋上。

提到陳再道,人們往往會想起文化大革命中武漢出現的“七二○事件”,該事件驚動了中南海的所有人物,毛澤東、周恩來親自出面,林彪和“四人幫”也直接插手,一時江城風雲變幻,陳再道成為全國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了。但是毛澤東對陳再道充分信任,他說過他不相信陳再道會反黨。因為他知道陳再道戰鬥的一生,是時刻和黨站在一起的。
七·二○事件1967年7月20日,武漢發生的一派民眾組織質問和批判中央文革成員王力等人的事件,在當時被誣為“反革命事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它又是林彪、江青等在武漢製造的打擊武漢軍區及一派民眾組織的反黨亂軍事件。

背景
1967年2月初,軍內“造反派”強行占領漢口紅旗大樓,接管設在大樓內的長江日報社,2月8日,易主的《長江日報》發表了《關於武漢地區當前局勢的聲明》(即《二八聲明》)提出:“全武漢、全湖北要大亂、特亂、亂深、亂透……”武漢軍區又於2月28日發表《嚴正聲明》(即《二·二八聲明》)派軍隊重新“接管”紅旗大樓。
到3、4月份,武漢地區的兩大派民眾組織“工人總部”和“百萬雄師”之間的鬥爭日趨激烈,規模不斷擴大並時時伴有武鬥,衝突白熱化導致流血事件頻頻發生。
7月,毛澤東、周恩來、謝富治、王力等來到武漢解決兩派組織的問題。這是毛澤東在文革中唯一一次乘坐飛機出行(駕駛員是潘景寅)。在毛澤東的指示下,周恩來親自聽取匯報,協調兩派的關係,使問題逐步走向解決。

經過
7月18日晚,周恩來因要事返京。王力、謝富治乘機公開去“工人總部”的據點發表了帶有傾向性的講話,表示支持該派的主張,把“百萬雄師”說成是保守派,並接受佩帶“工總”的袖標。之後,“工總”派立即出動廣播車上街,播發王力講話的錄音,從而激起了“百萬雄師”民眾及武漢軍區部分指戰員的極大憤慨,武漢局勢急劇惡化。

陳再道陳再道

7月20日晨,“百萬雄師”的民眾及其湖北省直機關的幹部、解放軍湧進王謝駐地,要求他們回答問題,但遭到拒絕。於是,一些民眾衝進去抓住王力,塞進汽車,拉到武漢軍區大院,在民眾集會上對王力進行質問和批判。武漢軍區負責人在周圍保護王力的安全,不久王力即被轉移到二十九師部。鑒於武漢的局勢,當日毛澤東離開武漢。這時“百萬雄師”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數千輛大卡車載著頭戴柳條帽、手持長矛的工人、農民,以及駐漢部隊指戰員排成四路縱隊,舉行示威遊行,反對中央代表團王力等人的行徑,高呼“打倒王力”的口號,震驚了全國。

7月22日,江青對河南省民眾組織講話時,首次提出“文攻武衛”口號。7月23日,“文攻武衛”口號登在《文匯報》上,從此全國武鬥急劇升級,衝擊軍隊、搶掠武器、槍枝的事件不斷發生。林彪、江青污衊這次事件是“反革命事件”、“反革命政變”,並藉此攻擊武漢軍區負責人陳再道等人。武漢大學造反派組織召開大會,揭發聲討武漢軍區司令員陳再道,並成立“斗陳辦公室”,將鬥爭矛頭指向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地區兩大派系的武鬥逐步升級,武漢大學內的“農奴戟”戰鬥兵團(龍派)和“虎山行”戰鬥兵團(虎派)亦相互攻擊。是日,造成較大規模的衝突。

結果
7月25日,林彪、江青、陳伯達等人組織在北京召開百萬人民眾大會,“歡迎謝富治、王力勝利歸來”(實際上兩人算逃回北京)。並在全國報刊上公開提出“打倒軍內一小撮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的口號,在全國各地掀起了“揪軍內一小撮”而衝擊軍事機關的反革命浪潮,都表示大力支持武漢地區革命造反派,堅決打倒“百萬雄師”中的一小撮壞頭頭。26日,哈爾濱市30萬軍民舉行了所謂聲援武漢“革命派”的大會,並進行了遊行示威。7月27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央文革發出《給武漢市革命民眾和廣大指戰員的一封信》,支持造反派打倒陳再道。同日,撤銷武漢軍區司令陳再道、政委鍾漢華的職務。武漢軍區所轄獨立師被打成“叛軍”,徐向前元帥等人被誣為“黑後台”。

湖北全省在“七·二○事件”後被打傷殘打死的幹部、軍人、民眾達184090餘人。四人幫倒台後,中共對“七·二○事件”中遭受迫害的民眾,以及當時同情、支持這些民眾組織的幹部、民眾及家屬,一律平反,恢復名譽。

1955年授銜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