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欄一號古井

馬欄一號古井

馬欄一號古井,是一號地震觀測井。因為它在震前,地震中心的一個農民驚訝地發現,村里一口非常奇特的古井,在大地震來臨之前有著異常敏感的反應。這口井便是被譽為“中國地震觀測第一井”的“馬欄一號地震觀測井”。

馬欄一號地震觀測井馬欄一號地震觀測井
1966年3月8日5時29分,邢台地區隆堯縣發生了6.8級的大地震,震中就在隆堯縣馬欄村附近,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邢台大地震。就在震前,地震中心的一個農民(袁桂鎖)驚訝地發現,村里一口非常奇特的古井,在大地震來臨之前有著異常敏感的反應。這口井便是被譽為“中國地震觀測第一井”的“馬欄一號地震觀測井”。(魏祥彬編輯)

河北邢台大地震,古井顯神奇

邢台地震農村慘貌邢台地震農村慘貌
1966年,邢台隆堯。
26歲的袁桂鎖是隆堯縣馬欄村民兵連副連長,他上過畜牧中專,愛琢磨事,是當時村裡的文化人。
3月5日,一個青年來喊他,說村南一口古井裡水花劇烈翻騰,可能有大魚。
古井叫“三官廟井”,不深,井口也很細,但走到近前,卻見井水上漲了許多,而且翻花冒泡。當時同為年輕人的袁桂鎖很興奮,又喊來幾個青年,要一起捉住大魚。
一群年輕人眼看要把井水淘到底了,仍不見魚的蹤跡。袁桂鎖腰上纏上繩子,讓同伴把他放到井底,準備看個究竟,但沒想到井水迅速上漲,直淹到他的腰,同伴們驚呼著把他拉上來。
又過了幾天,3月8日1時許,袁桂鎖從村俱樂部排練慶“三八婦女節”節目回家,路過三官廟井時,他驚奇地發現,井水已漲到井口,並外溢出來,還有硫磺的氣味!
他萬萬沒有想到,就在4個小時後,即1966年3月8日5時29分,當地發生了6.8級的大地震,震中就在馬欄村附近,這就是震驚世界的邢台大地震。
地震中,馬欄村死傷人數眾多,袁桂鎖的6位親人遇難,他本人也被砸暈。
倖存的袁桂鎖回想起三官井的異常,他恍然大悟,那一定是地震的前兆啊

周總理鼓勵古井監測

3月10日,周恩來總理來到隆堯視察災情,沉痛地說,前人只給我們留下地震的記錄,沒有留下經驗,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代價,必須從中取得經驗。
擠在受災民眾之中的袁桂鎖把總理的話牢牢地記在心裡,決心承擔起古井檢測任務。

古井監測,成功預測7.2級地震

3月12日,袁桂鎖用一個拴了磚頭的繩子作為測量的工具,開始了對井水的觀測。從此,天天觀測,風雨無阻。
地震之時,古井噴出了大量泥沙,井口變形,地震過後,井裡的水位一度回落。但到了3月20日,袁桂鎖驚訝地發現井水又如前次地震前一樣暴漲,他把這一情況報告了住村的幹部,兩個人卷了喇叭桶在村里不停地喊,要地震了,做好準備!
井水繼續異常地變化,劇烈地上漲、翻花、冒泡,村里人驚恐地等待著。3月22日,正當袁桂鎖繼續聲嘶力竭地在村里喊叫時,7.2級的大地震發生了,袁桂鎖本來朝東站著,一下子變成了朝西!
因為提前有了準備,這一次地震給馬欄村造成的損失很小。

隆堯縣指示:成立地震科研小組

這次成功的預報引起了上級的重視,根據隆堯縣領導的指示,袁桂鎖和村里6個年輕人成立了隆堯縣第一個地震科研小組。
開始主要還是觀測井水的變化,他們發現村裡的30口水井都在地震前後有明顯反應,其中三口最為顯著,以三官廟井最為敏感,他們把三官廟井命名為“馬欄一號地震觀測井”,後來這個名字載入了中國的地震預報史冊,被稱為“中國地震觀測第一井”。
根據多年的觀測,袁桂鎖探索出了一系列古井水位變化與地震方位、距離、震級的關係。比如,如果是附近發生地震,地殼向中間擠,地下水上漲,震級越大,上漲越厲害。如果是遠處發生地震,地下水過去補充,水位下降。翻起的水花,大花6級以上,中花5級左右,小花3級左右,翻花冒泡的方位與震中呈反方向,遠震翻花間隔時間長、近震時間短。
1966年3月22日第二次大地震後,當地人心更為驚恐,但馬欄村因為袁桂鎖等幾個年輕人的觀測有了定心丸。當時通訊不便,外村的人也來問,袁桂鎖告訴大家沒有異常,大家夜裡就可以安心睡覺,如果他說小心餘震,大家便非常警惕
古井為什麼能夠預報地震?1965年邢台大旱,但1966年2月在地上挖個坑不一會兒就充滿了水,把這與井水的變化結合在一起,袁桂鎖思考,地下水位的變化一定與地震有一定聯繫,但是怎樣的聯繫,他也說不清。剛開始搞地震觀測預報,也有人有些不屑,認為,外國都沒有辦法預報的事情,一個農民怎么行?
根據震後調查,1966年3月8日隆堯大地震前,附近50多個縣市的3萬平方公里的範圍都出現了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降,“馬欄一號井”正是當時地下水位上升的中心。

地質部長李四光親臨查看研究

這口神奇的井驚動了中央,1967年3月,著名地質學家、地質部長李四光來到馬欄村三官廟古井現場考察,他得出的結論是:地殼的運動必然導致地下水位的變化,“馬欄一號井”恰好處於兩個斷裂帶的交匯處,所以對地震非常敏感,雖然不深(7米),但它在水平方向沿構造帶有遠距離的水力聯繫,與深部地下水也有同樣的聯繫。
李四光勉勵袁桂鎖,抓住地下水觀測不放,把研究搞下去,長期下去必出成果!
李四光給了袁桂鎖非常大的信心,也激發了整個科研小組的信心。儘管科研小組的成員只是到年底村里給幾個工分補貼,但大家幹得都很有勁頭。

樹碑立傳,古井流芳百世

石碑見證古井興衰石碑見證古井興衰
古井對近震的反映非常靈敏,對遠震的反應雖然不能完全確切預報地點、震級,但也有非常寶貴的科研參考價值。
1986年3月8日,邢台大地震20年紀念日,河北省地震局、邢台地震局、隆堯縣地震局在“馬欄一號井”旁隆重設立了石碑,碑上銘文:
“此井是我國最早的地下水觀測井。它位於一九六六年三月八日邢台大地震的極震區。
震前三日,井水暴升,井內似大魚游騰,冒泡翻花不止,嘩嘩不絕於耳,百米外可聞,臨震井水外溢,硫磺氣味甚濃。震時井噴水柱高四米,持續六小時,湧出泥砂三百餘方,一條裂縫從井底穿過,井洞受擠壓變形,震後水質由苦變甜。
馬欄地震組根據本井之奇觀,對井水進行觀測,憑此井成功預報過近區一些強餘震引起科學界關注。自此,利用地下水預報地震即成為地震學界的重要手段,特立碑永志。”

袁桂鎖父子因古井改變的命運

榮譽證書榮譽證書
1984年,袁桂鎖被轉為正式的國家幹部,任隆堯縣地震辦公室工程師。隨後,為了更好地觀測這口古井,他在古井旁蓋了房子,把家搬了過來。
村裡的地震科研小組曾一度紅火過。除了每天觀測水井變化,還要觀測電磁波、地應力、水電導等等多種儀器,動物的各種異常也在他們的收集情報範圍中。
但後來知青返城、組員參軍、出嫁,人員變動很大,縣裡每月給的5元補助也不再有吸引力。到1985年,已經是國家幹部的袁桂鎖只好和老伴、兒子、兒媳、女兒自家成立了家庭地震測報組。
實際上,地震工作的群測群防已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衰落下來。到上個世紀90年代,地震局給這個測報點安裝的電話一度因經費停機,有了觀測信息,袁桂鎖只好騎著腳踏車走七八公里去縣裡匯報,或到附近的鎮裡的郵電所打電話。
現在縣裡曾經設立的20多個群測點,只剩下馬欄和沙灣村。八九年前,隆堯縣地震局也不要求袁桂鎖提供古井的水位變化,只要求提供電磁波數據。
水井因為多年未清理一度面臨乾枯,沒有經費僱人,60多歲的袁桂鎖冒著生命危險下到井底,清出了一米多深的淤泥,井水重新湧出。
儘管隆堯縣地震局不要求提供水井的觀測資料,但袁桂鎖還是堅持天天觀測,風雨無阻。
不幸的是,2007年3月31日,袁桂鎖外出時發生了車禍,引發腦血栓,偏癱在床,他在縣畜牧局上班的兒子袁英軍繼續觀測。這時,縣地震局因為經費緊張,已沒有了每月5元的補貼,但袁英軍還是和父親一樣天天觀測水井、電磁波,隔幾天就上報一次信息,不過僅報電磁波信息。

汶川地震前古井水位下降

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前,袁英軍觀測到,頭一個月以來,從4月4日開始,水位連續下降,到4月27日下降了52厘米,但因為水井資料地震局沒有要求,他就沒有上報,只匯報了電磁波的異常。
事後,袁英軍對記者說,當時的水位下降應該與汶川大地震前的地殼變動有一定聯繫,但父親病臥在床,自己的經驗不足,如果能與父親會商,也許能提供給上級地震部門一些重要的參考。
袁英軍說,這口井應該說還非常靈敏,水位一直很穩定,受季節天氣的影響很小。父親幾十年來留下了大量關於水井的觀測以及據此做出的預報經驗,整理髮掘出來對地震事業仍有重要的價值。
隆堯縣地震局長董運華向本報記者介紹說,對“馬欄一號地震觀測井”不再要求上報資料是在1997年左右,“馬欄一號井”一度乾枯,失去了觀測價值。當然也與經費不足、當時重視不足有關。通過汶川大地震,國家對群測群防又重新重視起來,下一步準備建立全面的巨觀監測、災情速報、宣傳網路以及基層測報員的“三網一員”建設,也會重新重視一些有價值的土辦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