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邙山
邙山又名北邙,橫臥於洛陽北側,為崤山支脈。東西綿亘190餘公里,海拔250米左右。邙山是洛陽北面的天然屏障,也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白居易詩:“北邙冢墓高嵯峨”。俗諺說:“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其最高峰為翠雲峰,在今市區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廟。
古時樹木森列,蒼翠如雲。唐代詩人張籍詩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登阜遠望,伊洛二川之勝,盡收眼底;傍晚時分,萬家燈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被稱為“洛陽八大景”(龍門山色、馬寺鐘聲、天津曉月、洛浦秋風、銅駝暮雨、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平泉朝游)之一。
道教邙山
相傳老子曾在邙山煉丹,山上建有上清宮以奉祀老子。附近還有道教寺觀呂祖庵、下清宮等古建築。唐宋時期,每逢重陽佳節,上邙山遊覽者絡繹不絕。唐朝詩人張籍詩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邙山晚眺”被譽為“洛陽八景”之一。 自古有“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諺語,為我國的歷史名山之一。
邙山又名北芒,橫臥於洛陽北側,為崤山支脈。東西綿亘190餘公里,海拔250米左右。白居易詩:“北邙冢墓高嵯峨”。邙山又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骨處所。古時樹木森列,蒼翠如雲。登阜遠望,伊洛二川之勝,盡收眼底;傍晚時分,萬家燈火,如同天上繁星。“邙山晚眺”,被稱為“洛陽八大景”(龍門山色、馬寺鐘聲、天津曉月、洛蒲秋風、銅駝暮雨、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平泉朝游)之一。
邙山古時候原名太白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谷水》說:“谷水東左會金谷水,水出太白原(這裡的太白原就是邙山的原名),東南流,歷金谷,謂之金谷水。東南流經晉衛尉卿石崇之故居。金谷水又東南流入於谷。谷水又東經金墉城北。”金谷是一條水的名稱。今天的洛陽市還有金谷園路,但是金谷園路的來源是源於附近的金谷園村,和歷史上的孟津縣送莊鎮鳳台村西南金谷園遺址不是一個概念。
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遺址,這是新石器時期黃河中游地區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
邙山陵墓群是中國面積較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十幾個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邙山上,大大小小的土包,就是歷朝歷代帝王將相、達官顯貴的墓冢,這,就是邙山古墓群。 邙山,又稱北邙,屬秦嶺崤山余脈中間的一段,橫亘在黃河南岸、洛陽城北的黃土丘陵地帶,高出黃河、洛河水面約150米。
南北16公里,東西30公里,面積約有500平方公里,地勢開闊。在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層,滲水率低、粘結性能良好、土壤緊硬密實,最適於安置墓穴。由於邙山山川絢麗,風光宜人,山雖不高,但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邙山自東漢以來就是洛陽人的墓地。現存有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西晉司馬氏、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漢獻帝陵、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王鐸等歷代名人之墓。現建有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
東部曹魏、西晉帝陵依山為體,無封土;西部東漢、北魏陵區現存地面封土尚有300多座,呈覆斗形或圓錐形,最大者直徑在100米以上,高50餘米。已發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磚黃腸石壘砌而成,形制巨大;也有規模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誌,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關係等,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黃河和邙山
相傳很久以前,崑崙山上住著一位老道和他的兩個小弟子,他們整天在一個仙洞裡修行。一天,老道對兩個弟子說:“我要去天外一個朋友那裡作客,這口大鍋里煮的是從東海抓來的一條蟒,鍋下面要不時架上柴禾燒,鍋內要不時地加水,千萬記住!”說完騎鶴而去。
這樣,兩弟子就天天給鍋下架柴,鍋內加水。一晃幾百年過去了,師傅還沒有回來,兩個小弟子有點急了。一天,一個對另一個說:“師傅不知幾百年後才回來,我倆何不下山一玩呢?”另一個也早有此意。於是,倆人把火生得旺旺的,鍋里添滿了水就下山去了。一路上他們玩得開心,但總放心不下師傅交待的事,於是就在一家酒店買了些酒肉匆忙趕回。可是,火早已熄滅了,水也被黃蟒喝乾了,只見那一條黃蟒正向東海方向逃去,所走過的地方留下了一條黃水道。他倆慌忙沿著黃水道追去。黃蟒發現了他們,急忙改道向北面奔去。他倆趕忙抄近路去截,蟒一見亂拐一陣,又向東海奔去了。這條蟒拐彎留下的水道,就是今天的九曲黃河。
再說師傅回到仙洞,一看鍋底火已熄滅多時,鍋里黃蟒不在了。連叫小弟子也不應聲,什麼都明白了。他大叫道:“兩個小畜牲放走了孽蟒,使它又要禍害人間了。”立即騎鶴追去。
兩個小弟子追到天黑,眼看著蟒逃進了東海,正想休息,老師傅騎鶴趕到。大喝一聲:“畜牲!你倆使黃蟒給人間留下了災害,那你倆就永遠守住這水道吧!”說完,兩個小弟子便變成了兩座山,永遠守在這水道的兩邊,人們就把這條黃蟒留下的黃水道叫黃河,把兩個小弟子變成的山叫追蟒山。後來,黃河南岸的人們覺得追蟒山不好聽,就改叫邙山,一直沿用至今。
邙山之戰
公元543年,兩魏第4次大戰(邙山大戰)揭開序幕。此次戰爭的導火索是由於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引起。而更深入的原因,則是由於高歡的兒子高澄貪色引發。高澄十四歲時就因與其父的寵妾鄭氏通姦,差點被高歡殺掉,經司馬子如從中周旋,殺掉首告的奴婢滅口,父子才重新和好。後來,高澄又看高仲密美麗的妻子李氏,一見面就撲上去亂扯衣帶想要強姦。李氏不從,衣帶盡裂,脫身後向高仲密哭訴。恰值高仲密即將外放為北豫州刺史,驚懼氣惱之下,一到任上就向西魏投降,東魏的戰略要地虎牢關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親師諸軍接應高仲密,軍至洛陽,包圍河橋南城。
高歡也親自將兵10萬,自黃河北岸渡河,據邙山為陣,數日不戰。宇文泰盡留輜重,趁夜登邙山想突襲高歡。偵察騎兵火速通知高歡,說西魏軍只攜兵械士糧而來,已距高歡40里。高歡勒兵,正陣待敵。黎明時分,兩軍相交,高歡大將彭樂以數千騎兵直衝入西魏北軍,所向皆潰,一直深入西魏營內。有人奔告高歡說彭樂臨陣叛逃,高歡大怒。不久,西北方向塵土飛揚,彭樂遣使告捷,俘獲西魏臨洮王元柬等5個王爺及督將參謀等總共48人。高歡鳴鼓進擊,俘敵3萬餘人,斬首3萬餘級。
高歡派彭樂追擊宇文泰。宇文泰狼狽不堪,邊跑邊在馬上向彭樂哀求:“這不是彭樂將軍嗎?今天你殺掉我,明天你還有用嗎?幹嘛不馬上還營,把我丟下的金銀寶物一併取走呢?”彭樂粗人,也覺此話有理,舍掉宇文泰,回至宇文泰丟棄的營中把一大袋金寶放在馬上奔回向高歡復命。
看來“玩寇”、“養寇”不是唐朝將領發明,自從勾踐誅文種,劉邦殺韓信,“兔死狗烹”一直是武人最害怕的事情,以後被唐、元、明等諸多武將奉為長策,時不時就縱“匪”漏網,這樣天下有事,才保武人位重權尊,更免鳥盡弓藏之禍。
彭樂見高歡,張著大嘴報告:“黑獺僥倖逃跑,已經嚇得破膽。”高歡既高興彭樂大戰又極怒他放走宇文泰,命彭樂趴在地上,親自上前抓住老爺們的大腦袋猛往地面撞,咬牙切齒良久,手中刀舉了幾次要當場砍下彭樂腦袋,權衡再三,未忍下手。鼓樂滿臉是血,揚頭乞求高歡再給他5千人馬,回陣復追宇文泰。高歡罵道:“你把人都放跑了,還說什麼回陣復追。”派人取來3千匹絹壓堆在彭樂背上,因以賞其戰勝之功。
轉天,東西魏兩軍重整旗鼓復戰。宇文泰三軍合擊東魏軍,高歡大敗,步兵全被俘虜。高歡一時間連坐騎也被射死,手下赫連陽順自己下馬把馬讓給高歡,連同七個人隨後保護。追兵聚至,高歡的親信都督尉興慶說:“大王您趕快離開,我腰中有百箭,足以射殺百人,保護您撤走。”高歡感動說:“如果我們都能生還,以你為懷州刺史。如果你戰死,讓你兒子做刺史。”尉興慶說:“我兒子太小,希望用我哥哥做刺史。”高歡允諾。尉興慶一人殿後拒戰,矢盡,被西魏兵亂刀砍殺。
東魏有投降的兵士為了請功,把高歡逃跑的方向向西魏報告,宇文泰招集3千敢死隊,都執短兵,以大都督賀撥勝為首帶軍急追。亂陣之中,賀撥勝發現正在蒼皇逃命的高歡,執槊與13騎追趕上來,追了數里,好幾次槊尖都幾乎刺及高歡,大喊:“賀六渾(高歡字),我賀撥破胡(賀撥勝字破胡)今天一定宰了你!”高歡力竭驚恐,幾乎心臟病發登時死在馬上。他的隨從在旁邊發箭,射翻西魏兩騎,又斃賀撥勝座騎。等到副馬趕到,高歡已經跑得沒影。賀拔勝嘆道:“今天竟然忘記帶弓箭,真是天意啊!”
戰後,高歡回鄴城,把賀拔岳留在東魏的幾個兒子全部整家殺盡。賀拔勝聽說後活活氣死。宇文泰聽到賀撥勝死訊,流淚良久,對左右說:“諸將臨敵,神色都顯慌張,惟獨賀拔公臨陣顏色如常,真正是大勇之人啊。”
由於西魏趙貴等5個將領的手下軍隊敗退,戰場形勢又發生變化。東魏兵重新集結,衝殺過來。宇文泰出擊,不敵而退,率軍逃跑,東魏軍隊追擊。由於獨狐信等人收集西魏散卒從後襲擾東魏追兵,宇文泰才得幸逃脫,屯軍渭河上游。
高歡將兵入陝州,部下封子繪勸高歡乘勝追擊,定能一統兩魏。但其餘將領皆無鬥志,志氣衰竭,不敢再戰。其時宇文泰已成強弩之末,只要高歡軍至,必死無疑。高歡見眾將志沮,便下令還軍,失去絕佳的機會。
一直為宇文泰堅守桓農糧倉的王思政聽說西魏軍大敗的訊息,不僅不逃,反而讓人大開城門,自己解衣躺在城樓上,慰勉將士,以激勵士卒,表示自己的膽略。幾天后東魏兵殺到城下,見城門大開,又知道王思政的名聲,心中大怯,竟不戰逃走。東魏軍自此重新奪回北豫州和洛州,侯景俘獲高仲密妻兒送至鄴城。
邙山大捷
564年的冬天,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圍困,守城部隊已經彈盡糧絕,形勢岌岌可危,如果洛陽陷落的話,將直接威脅到北齊政權的存在。北齊武成帝萬分焦急,急詔全國各地的軍隊前去解洛陽之圍。
北齊全國各地的軍馬星夜兼程趕到洛陽城外,沖向將洛陽圍成鐵桶的北周軍隊。三軍將士竭力拚殺突破了北周軍隊圍城打援的第一道防線後,再也無力向前挺進了。眼看著北周攻城軍隊逐步地加強攻勢,洛陽城的守軍心裡已經絕望了。如果北周軍隊攻下洛陽城,轉回身再來對付北齊援軍的話,北齊的援軍面臨的就是滅頂之災了。
就在這危急的關頭,北齊軍隊的一員將軍,率領了五百士兵沖向千軍萬馬的北周軍隊。這位將軍身穿鎧甲,手握利刃,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然而最吸引人的是他的臉部,他的臉上帶了一個面目猙獰的面具,看到叫人不寒而慄。
這位將軍驍勇異常,加上他臉上的猙獰面具給敵人心理上的震撼,北周的軍隊竟然攔不住他。他率領五百士兵在北周軍隊中殺出一條血路,衝到洛陽城下。
此時的城內守軍已成驚弓之鳥,疑心有詐,不敢貿然打開城門。他們要求這位將軍摘下面具,亮出他的本來面目。將軍答應了,當他摘下面具以後,城內的守軍頓時歡聲四起,因為這位戴面具的將軍不是別人,正是北齊一代名將,蘭陵王高肅。
因為蘭陵王容貌出奇得俊美,像個美麗的女子,所以在戰鬥中往往會被敵人所輕視。於是蘭陵王為了震懾住敵人,命人打造了面目猙獰的面具,以後每次出戰,蘭陵王都戴上這個面具。
當守城的士兵們知道戴面具的將軍是蘭陵王以後,打開城門和蘭陵王的軍隊一起殺向北周軍隊,北周軍隊大敗。這一場大戰被史稱“邙山之戰”。史書這樣記載北周軍隊慘敗的樣子:“丟營棄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
詩歌邙山
【晉】張載《七哀詩》:“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世主。”北魏儷道元《水經注?谷水》曰:“北對芒阜,連嶺修亘,苞總眾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陰,悉芒隴也。”唐代韓愈《贈賈島》:“孟郊死葬北邙山,從此風雲得暫閒。天恐文章渾斷絕,更生賈島著人間。”
【唐】沈佺期《北邙山》:“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惟聞松柏聲。”
【唐】白居易《浩歌行》:“賢愚貴賤同歸盡,北邙冢墓高嵯峨。古來如此非獨我,未死有酒且高歌。”金代元好問《北邙》曰:“驅馬北邙原,踟躕重踟躕。千年富貴人,零落此山隅。”
【唐】王建《北邙行》:“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置處。天涯悠悠葬日促,崗岅崎嶇不停轂。高張素幕繞銘旌,夜唱輓歌山下宿。洛陽城北復城東,魂車祖馬長相逢。車轍廣若長安路,蒿草少於松柏樹。山頭澗底石漸稀,盡向墳前作羊虎。誰家石碑文字滅,後人重取書年月。朝朝車馬送葬回,還起大宅與高台。”
【唐】張籍《北邙行》:“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長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寒食家家送紙錢,鴟鳶作窠銜上樹。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樂府詩·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金】元好問《臨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語,仰首望飛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浩歌一麯酒千鍾。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明】薛瑄《北邙行》:“北邙山上朔風生,新冢累累舊冢平。富貴至今何處是,斷碑零碎野人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