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崇陽陵,位於今河南省偃師潘屯、杜樓二村北枕頭山。崇陽陵是“路人皆知其心”的晉文帝司馬昭的陵墓。據考古發掘資料推測,該陵位於今偃師市前杜樓村北的枕頭山前。該墓地在杜村北1.5公里一座無名山丘的南坡,山丘後跨過一帶窪地即拔地而起的平頂山峰枕頭山,山丘前面地勢逐漸下降,與低平的伊洛平原銜接,視野極其開闊。由枕頭山俯瞰墓地,恰似在簸箕中心橫身而臥的靈龜。墓地原為自北而南傾斜的緩坡,現已闢為梯田。共探出墓葬5座。其中,東部一座2號墓是枕頭山墓地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座,墓道長46米,寬11米,墓室長4.5米,寬3.7米,高2.5米。它位於墓地的東部,居於尊位,估計就是文帝的崇陽陵。其餘四墓分排兩列,與大墓相距約50米。墓地周圍殘存著陵垣及建築遺蹟。東陵垣長約384米,北、西陵垣均長約330米,未見南陵垣。陵區內的建築遺蹟有兩處:一處位於東垣最北端,居墓地東北角,為一長方形夯土台;另一處位於西垣南側,由三塊夯土基址組成,都與陵區守衛有關。司馬師死後,司馬昭親率大軍回到洛陽,晉升為大將軍。甘露三年(258年)平定淮南諸葛誕的叛亂,景元元年(260年),曹髦討伐司馬昭,於激戰後被殺。5月,司馬昭擁立曹奐,但曹奐只是個傀儡皇帝。11月,派鄧艾、鍾會滅蜀。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昭晉升為王,始建五等爵制。至此,從秦漢以來延續了幾百年的賜爵制度退出了歷史舞台。次年8月,司馬昭死於露寢,時年五十五歲,9月癸酉葬崇陽陵,諡號文王,武帝登極後,追尊號為文皇帝,廟號太祖。泰始四年(268年)3月,文帝夫人王太后死,4月己亥,合葬於崇陽陵。武帝為尊敬其父母,多次率官眾親謁崇陽陵。
墓主資料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是司馬懿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三國曹魏後期政治家和軍事家。昭隨父抗蜀,多有軍識。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走向代魏。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後,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自稱晉公。後加晉王。鹹熙二年,薨。昭死數月,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三國曹魏後期政治家和軍事家。昭隨父抗蜀,多有軍識。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走向代魏。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後,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自稱晉公。後加晉王。鹹熙二年,薨。昭死數月,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