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東漢開國皇帝]

漢光武帝[東漢開國皇帝]

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劉秀死後,其子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於原陵,上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漢光武帝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

漢光武帝(公元前6年—公元57年)即劉秀,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人,東漢王朝開國皇帝。新末天下大亂,已經家道中落的皇族後裔劉秀與兄在舂陵起兵,並以“復興漢室”為號召,與眾豪傑並爭天下。為擴大自身的力量,劉秀兄弟的舂陵軍與綠林軍實行了聯合。更始政權建立後,劉秀為更始帝劉玄部下,身居太常偏將軍。昆陽之戰中,劉秀髮揮了出色的智慧才能,一舉摧垮新莽四十二萬大軍,成為了滅亡新王朝的關鍵人物。新莽政權覆滅後,劉秀受更始所遣,前往河北鎮慰州郡,趁機一舉平定了河北,並與更始政權徹底決裂。更始三年六月,劉秀於河北鄗城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漢室重興之意,劉秀仍以“漢”作為其所建王朝之國號,為與劉邦所建之漢朝區分,史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後漢”(依據建都地點的不同,也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自建武元年在河北稱帝到建武十二年巴蜀歸漢,劉秀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先後平滅了綠林赤眉隗囂公孫述等諸多割據政權,天下得以再歸一統。統一戰爭結束之後,光武帝偃武修文,勵精圖治,大興儒學,奠定了日後東漢王朝近二百年的基業。

政治生涯

沒落皇族 亂世起兵

王莽 王莽

西漢末年,朝政衰敗,土地兼併之風愈演愈烈,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奴婢,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當時在民間都流傳著漢祚將盡的說法,漢哀帝不得已,遂演出了一場“再受命”的鬧劇,但很快便草草收場。在這種“人心思亂”的大勢下,身為外戚的王莽逐漸掌握了朝政大權,並於公元9年,代漢建新。王莽登基之後,開始著手解決西漢王朝所遺留下來的大量社會問題,而土地和奴婢則是其中的主要問題,為此,王莽頒發了“王田令”與“私屬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王莽改制”。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其根基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而王莽的改革則觸動了這個維繫封建皇權的根基。最終,改制以失敗而告終,從而使得社會矛盾更加的激化。

劉秀,荊州南陽郡人,為西漢景帝後裔。劉秀兄弟三人,長兄劉縯“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而劉秀則為人“謹厚”和“多權略”,處事非常的謹慎,與其兄劉縯的風格明顯不同,無事的時候只顧照料自家的田地,被劉縯笑為當年漢高祖的二兄長劉仲。

新莽末年,天災不斷,各地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天下已然大亂。此時,劉縯等南陽郡的英豪們也紛紛準備起事,但劉秀仍持謹慎的態度。此時,同郡人李通以“劉氏當復起”,勸劉秀起兵,劉秀經過一番深思,見“天變已成”,遂與其兄在舂陵起兵。

大戰昆陽 新朝崩塌

綠林、赤眉大起義示意圖 綠林、赤眉大起義示意圖

春陵起事時,同族的許多人非常害怕,都說劉演要害了自己,紛紛逃跑;但當他們見到劉秀穿戴著紅衣大冠的將軍服裝,率領起事人員回到春陵時,又說:“像劉秀那樣謹慎厚重的人都造起反來了,還怕什麼!”於是也就心安了。這年十一月,劉秀等人的軍隊在小長安聚與官軍相遇,結果大敗。在此一戰中,劉氏宗族死了數十人,其中包括劉秀的二哥、二姐及劉良的妻子和兩個兒子。劉秀的二姐劉元死得頗為壯烈。敗軍之際,劉秀單騎逃跑,碰上三妹伯姬,就把她拉到了馬上。不遠,又碰到劉元,催她快上馬,劉元看到追兵在後,揮手說:“你快跑吧,不能兩全了,不要都死在這裡。”追兵趕到,就把劉元和她的三個女兒殺了。但由於人心所向,起義軍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軍隊人多,將領們都主張擁立一個劉姓的皇帝,以此統一號令,順應人心。南陽一帶的豪傑人物,都認為劉演最為合適,因為劉演有威望,治軍嚴明。而新市、平林軍的將領們大都喜歡散漫放縱,擔心立了劉演不得自由。他們認為劉玄懦弱,容易控制,因而策劃擁立劉玄。劉玄是春陵侯劉仁的曾孫,在平林軍中,號稱更始將軍。劉玄當皇帝後,改元為更始元年,並封了一大批官銜,封劉績為大司徒,封劉秀為太常偏將軍。

南陽一帶的情況使王莽震驚,調兵遣將,很快集結了43萬人馬,號稱百萬,命司空王邑與司徒王尋率領前往鎮壓。王邑、王尋首先與劉秀相遇,劉秀的將領見敵多勢盛,不敢作戰,都跑回昆陽城中。他們憂念妻兒老小,都想各自回本土自保。劉秀非常冷靜地向將領們分析了形勢和前景,口吻嚴厲:“現在糧草無多,來敵強大。併力抗敵,還有打勝的希望,要是分散,必然被消滅,而且宛城還沒攻下,來不了救兵,昆陽一失,一天之內,各軍也就全都覆沒。現在為什麼不同心同德,共建功名,反而只想看守自己的妻子和財物呢?大家覺覺得有在理,因此拋棄了別的念頭。劉秀於是擔任了臨時總指揮的重任。當時昆陽城中只有八九乾人,劉秀要王鳳王常守城,自己和李軼等13人騎馬乘夜闖出城南門,召集在外的軍隊。劉秀到郾縣、定陵一帶,把那裡的軍隊全部集合起來救援昆陽。將領們捨不得財物,要求留一部分兵力看守。劉秀說:“現在要是打敗敵人,比這多一萬倍的珍寶都有,甚至可以奪得天下。要是被敵人打敗了,腦袋都保不住,財物還有什麼用?”於是把全部軍隊都帶到了昆陽。劉秀又率領3000敢死隊,攻向敵人中堅,打得敵人措手不及。王邑被殺。劉秀軍隊合力夾攻,王莽軍隊四處奔逃,相互踐踏,潰不成軍。王尋帶著剩下來的幾千人逃回洛陽。這就是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昆陽之戰。昆陽一戰,敲響了王莽政權的喪鐘。同時也提高了劉氏兄弟的威望。但更始政權的內部矛盾也更趨尖銳。結果,劉演被更始帝殺害。劉秀怕自己遭到不測,趕緊跑到宛城假意請罪。不為哥哥服喪,飲食言笑與平常一樣,若無其事。劉玄見劉秀沒有反對他的意思,有些慚愧,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而劉秀每當獨居卻獨自流淚,總是不喝酒、不吃肉,以此寄託哀傷。

昆陽之戰示意圖 昆陽之戰示意圖

更始元年(23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殺死王莽,新莽政權滅亡。當時關中一帶的官員趕來迎接皇帝劉玄去長安,見到劉玄的將領們頭上隨便包一塊布,沒有武冠,有的甚至穿著女人衣服,滑稽可笑,沒有莊重威嚴的樣子,唯獨見到劉秀的僚屬肅然起敬。一些老官員流著淚說:“沒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漢朝官員的威儀!”對劉秀產生了敬佩、嚮往的心理。之後,劉秀被劉玄派往河北進行招撫。使得劉秀終於擺脫了劉玄對他的直接控制,開始了自由施展的機會。劉秀在河北,每到一處,考察官吏,按其能力升降去取;平反冤獄,釋放囚徒;廢除王莽苛政,恢復漢朝的官吏名稱。在河北期間,劉秀還粉碎了一起假冒漢成帝之子另立朝廷的反叛事件。當假冒的王郎兵敗請降、要求給予優厚待遇時,劉秀說:“現在,假如成帝再生,他的天下也不能得到了,何況詐稱劉子輿的人呢!”使者要求封給王郎一個食邑萬戶的侯,劉秀說:“能夠保全性命也就可以了。”而在清理繳獲的文書檔案時,發現官吏與王郎勾結一起毀謗劉秀的材料有幾千份。要是按這些材料提供的線索加以追究,必然會使一大批人惶恐不安。劉秀一律不看,把王郎的官吏們召集起來,當面一把火燒掉。他解釋說:這樣做,是“令反側子(心懷不安的人)自安(放心)”。

對於農民軍,劉秀採取了分化、瓦解、收編為主的政策。當時,河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農民軍為“銅馬”。劉秀擊敗銅馬軍後,將其收編,大大加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因此,他還獲得了“銅馬帝”的稱號。經過一年多的苦心經營,劉秀終於完全控制了河北地區。這時遠在長安的更始帝派使節趕到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企圖把他召回長安。這表明劉玄已經對劉秀不放心,要削弱他的勢力,奪回他的權力。劉秀自然明了這一意圖,以“河北未平”為理由,拒絕應召去長安。劉秀與劉玄的裂痕從此開始明朗。與此同時,以樊崇、逢安、徐宣等人為首活動在今河南東部的赤眉軍,正在迅猛地向長安進兵。赤眉一旦攻下長安,劉玄敗逃,就將出現一個奪取關中一帶的良好時機。劉秀感到爭奪天下的時機即將到來。他一邊派將軍鄧禹率精兵2萬向關中一帶進發,相機行事;一邊選定北據太行山、南臨黃河、地處險要、財物富實的河內郡(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陟縣)作為進取中原的立足點。他選用文武兼備的良將寇恂任河內太守,冠以“行大將軍事”的銜號。他向寇恂交代任務說:從前漢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把蕭何留在關中,我現在把河內交給你。你的任務是像蕭何那樣保證軍糧供應、訓練士兵和戰馬,阻擋外面的軍隊,不讓到這塊地盤上來,特別是不讓黃河以南劉玄的軍隊過來。劉秀又在孟津(今孟縣以南)部署重兵,窺視洛陽。

安排妥當以後,劉秀又帶領一支軍隊回到冀中北一帶。一路上將領們紛紛給劉秀上尊號,要他稱皇帝。劉秀一律拒絕。到了南平棘(今趙縣南),將領們又一再勸說,劉秀還是不答應。當人們都走開後,將軍耿純對劉秀說:“人們拋開親人和家鄉,跟從大王出生入死,本來就是想攀龍附鳳,實現封官拜爵的願望。現在大王遲遲拖延,違背大家的心愿。我擔心人們失望了,就會產生離去的想法。人們一散,就難以再召集了。”劉秀由此相信了將領們要他當皇帝是出於真心實意,而且是出於個人利益,並非虛讓。公元25年六月已未日,劉秀在浩(今河北柏鄉縣)稱帝。國號仍為漢,年號為“建武”。

坐勝赤眉 力平關東

劉秀即位後,卻未定國都,定都何地呢?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重心當然是長安,但長安不可能在短期內奪到手,劉秀在河內郡徘徊一月有餘,最後確定了洛陽。他首先派兵占據了五社津(在今河南鞏縣北)等要塞,以防滎陽以東的割據勢力前來爭奪,然後下令包圍洛陽。當初劉玄去長安時留李軼、朱鮪守洛陽,這兩個人都曾勸劉玄殺掉劉演,是劉秀的仇人。李軼願歸降,劉秀說,他為人詭詐,反覆無常,把李軼的信交給太守、郡尉一級官吏傳閱,說對這種人要引起警惕。訊息很快被朱鮪知道了,他覺得李軼的行為無疑是要出賣他,於是就派人刺殺了李軼。朱鮪刺殺李軼,引起洛陽軍中的混亂。劉秀一箭雙鵰,既分化瓦解了敵軍,又借刀除掉了仇人。當洛陽被包圍以後,劉秀派廷尉岑彭勸朱鮪投降,岑彭原是朱鮪的部下。朱鮪在城上回答說:“我知道自己的罪過太深,不敢投降。”劉秀說:“幹大事的人不計較小的怨恨。朱鮪要是現在投降,可以保住官爵,怎么會殺他的頭昵?我對著面前的黃河發誓,絕不食言!”岑彭又去轉達劉秀的話,朱鮪不相信,從城上放下一條繩索,對岑彭說:  “你的話當真,就順著繩索上來,”岑彭抓過繩子就上去了。朱鮪見無欺詐,就答應了投降。朱鮪把自己捆起來,要岑彭陪他去向劉秀請罪,劉秀親手給他解了繩子,要岑彭連夜把他送回洛陽。第二天一早,洛陽的守軍就大開城門,全部投降了劉秀。劉秀任命朱鮪為平狄將軍,並封他為扶溝侯。

劉秀平滅赤眉軍示意圖 劉秀平滅赤眉軍示意圖

劉秀嚴禁軍隊進城後暴橫搶掠,將軍蕭廣違犯軍紀,縱兵橫暴,處了死刑,洛陽很快安定下來。劉秀成事,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利用了赤眉起義軍,劉秀即位後,二者從合作者變成敵人。赤眉軍畢竟是一幫流寇,沒有戰略眼光,因而搶了一城、吃了一地,即放棄再遷往別的地方。在流動過程中一路受到追擊阻截,損失慘重。建武三年(27)正月,赤眉軍行至宜陽,業已疲憊不堪,突然發現劉秀親率大軍早己等在那裡,一時不知所措,投降了劉秀,把在長安得到的傳國玉璽也交給了劉秀。這時的赤眉軍尚有十餘萬人,兵甲器械堆放在宜陽城西,高與山齊。劉秀下令給飢餓的投降士兵發放食物,第二天又把他們集合起來,排列在洛水岸邊,讓其首領觀看,並對樊崇等人說:“是不是對投降後悔呀?現在放你們各回軍營,指揮你們的軍隊,和我決個勝負。我不想強迫你們投降。”徐宣等人叩頭說:“我們出了長安,君臣就商量歸降聽命,只是老百姓愚昧無知,不能事先告訴他們。現在能夠投降,就像走出虎口,回到慈母的懷抱,誠心誠意地歡喜,一點也不後悔。”劉秀不無快意又不無蔑視地說:“你算是鈍刀中的快刀、庸人中的能人了。”劉秀把樊崇等赤眉軍將領及其妻子安排在洛陽居住,給了他們田宅。後樊崇等欲圖再反,被劉秀髮覺後誅殺。

得隴望蜀 天下一統

公孫述,字子陽。王莽天鳳年間,任蜀郡太守,以其能而聞名蜀中。新末天下大亂,公孫述亦起兵割據巴蜀。更始二年,劉玄遣益州刺史張忠等帶兵萬餘人來接管巴蜀和漢中,公孫述見蜀地險要,眾心又歸附於他,故有自立之志,遂使其弟公孫恢在綿竹大敗更始諸將,從此公孫述之名威震益州。公孫述手下的功曹李熊對公孫述言:“方今四海波盪,匹夫橫議。將軍割據千里,地什湯、武,若奮威德以投天隙,霸王之業成矣。宜改名號,以鎮百姓。”此言正和公孫述之心,不久,公孫述在成都自立為蜀王。蜀地沃野千里,兵精糧足,關中、荊州等地的百姓聞蜀地太平,安居樂業,為躲避戰亂,紛紛奔入蜀地,西南夷也遣使納貢,益州一片興旺之勢。此時,李熊復對公孫述言:“今山東饑饉,人庶相食;兵所屠滅,城邑丘墟。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乾,器構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北據漢中,杜褒、斜之險;東守巴郡,拒扞關之口;地方數千里,戰士不下百萬。見利則出兵而略地,無利則堅守而力農。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楊。所謂用天因地,成功之資。今君王之聲,聞於天下,而名號未定,志士孤疑,宜即大位,使遠人有所依歸。”經過深思,公孫述遂於公元25年初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元“龍興”。稱帝之後,公孫述使將軍侯丹開白水關,北守南鄭;將軍任滿從閬中下江州,東據扞關。於是,公孫述遂盡有益州之地。更始敗亡之後,劉秀專事東方,無暇西顧,關中不少豪傑均引兵歸奔西蜀,蜀勢大振。公孫述遂大修營壘,多置車馬,操練兵馬,於西蜀聚甲數十萬。除此之外,公孫述還在漢中囤積了大量的糧草,製造十層高的豪華戰船,且多刻天下州牧的印章。建武五年,割據荊州的秦豐為劉秀所敗,其屬下大將延岑和田戎歸奔公孫述,延岑被封為大司馬,田戎則為翼江王。建武六年,公孫述遣田戎出江關,收攏其舊部,欲取荊州,結果無功而返。而此時,劉秀已經基本上統一了東方,已經開始謀劃西北的隴右與蜀中的公孫述了,遂手書公孫述曰:“天下神器,不可力爭,宜留三思。”手書的署名為“公孫皇帝”,看來,當時公孫述的勢力頗為龐大,連東帝劉秀也承認了蜀帝公孫述。

劉秀平蜀示意圖 劉秀平蜀示意圖

此時,公孫述手下的騎都尉荊邯見東方將被平定,劉秀的大軍馬上就要西向,故對公孫述道出了一番極為精彩的論對:“兵者,帝王之大器,古今所不能廢也。昔秦失其守,豪桀並起,漢祖無前人之跡,立錐之地,起於行陣之中,躬自奮擊,兵破身困者數矣。然軍敗複合,創愈復戰。何則?前死而成功,逾於卻就於滅亡也。隗囂遭遇運會,割有雍州,兵強士附,威加山東。遇更始政亂,復失天下,眾庶引領,四方瓦解。囂不及此時推危乘勝,以爭天命,而退欲為西伯之事,尊師章句,賓友處士,偃武自戈,卑辭事漢,喟然自以文王復出也。令漢帝釋關隴之憂,專精東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使西州豪傑鹹居心於山東,發間使,招攜貳,則五分而有其四;若舉兵天水,必至沮潰,天水既定,則九分而有其八。陛下以梁州之地,內奉萬乘,外給三軍,百姓愁困,不堪上命,將有王氏自潰之變。臣之愚計,以為宜及天下之望未絕,豪傑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國內精兵,令田戎據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築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內震搖,冀有大利。”此論,既道出了隗囂戰略上的嚴重失誤,又給公孫述指出了對抗東帝劉秀的策略,即進則可有獲勝之機,退保則必不可全。公孫述亦贊同荊邯的這番論斷,欲盡發西蜀之兵使延岑、田戎分出兩道,與漢中諸將合兵並勢。蜀中之人及其弟公孫光以為不宜空國千里之外,決成敗於一舉,均極力勸說公孫述罷兵,公孫述竟按他們這些人說的做了。延岑、田戎也數次請求出兵,但公孫述終究疑慮而沒有聽從。公孫述的優柔寡斷,使得其失去了最後與東方的劉秀爭奪天下的資本,待劉秀徹底平定了東方,大軍西指,等待偏安於蜀中的公孫述的結局就只有失敗了。

建武七年,隴右的隗囂迫於漢軍壓境,遂向公孫述稱臣,以求聯兵於蜀,共同劉秀對抗東方的劉秀。建武八年,公孫述遣將援助隗囂,並連同隗囂擊敗了攻打西城的漢軍,迫其退回了長安一線。但不久,隗囂病死,劉秀再次對隴右用兵,隴右之軍崩潰,公孫述的援軍也損失甚重,蜀中震動。隴右的覆滅,頓使益州失去了北部屏障,建武十一年,劉秀命岑彭和來歙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大舉伐蜀。早在建武九年,公孫述已令翼江王田戎、大司徒任滿、南郡太守程泛等將數萬兵馬沿江乘竹排下江關(今四川奉節東),擊破了劉秀的威虜將軍馮俊等部,攻下了巫縣及夷陵、夷道(今湖北宜都),公孫述軍因此得以據荊門、虎牙(此處之荊門、虎牙皆為山峰之名,荊門山在南,虎牙山在北,江水從中而過。其地在今湖北宜昌東南),並且“橫江水起浮橋、樓觀,立攢柱以絕水道,結營跨山以塞陸路,拒漢兵”,可見公孫述軍在建武九年就擊敗了劉秀軍,並建立了堅固而險阻的荊門山防線,成為了西蜀南部的屏障。之前岑彭曾多次試圖奪回荊門,但均未成功。現在,漢軍大舉伐蜀,岑彭則總結了以往的教訓,準備了大小各種戰船數千艘,並以火攻燒毀了蜀軍設在荊門一線的浮橋和樓觀,蜀軍大亂,溺死者數千人,蜀將王政斬殺了大司徒任滿,投奔了漢軍,田戎則退保江州。岑彭等來到江州後,見一時難以攻取,遂轉攻平曲,大勝,“收其米數十萬石”。公孫述見岑彭的南路大軍攻克了平曲,即令延岑、王元與其弟公孫恢率領重兵據守廣漢及資中,又遣侯丹率兩萬餘人據黃石(今四川涪陵東北)。岑彭見勢,多張疑兵,令臧宮等從涪水上平曲,以牽制延岑等蜀將,自己則分兵順江而下還江州,然後溯都江而上,攻襲蜀將侯丹部,大破之。緊接著西向“因晨夜倍道兼行二千餘里,徑拔武陽。使精騎馳廣都,去成都數十里”,岑彭分兵繞道奔襲兩千餘里,克武陽,前部騎兵到了廣都,距成都不過數十里,先前公孫述令延岑等率蜀軍主力屯於廣漢,即為堵截岑彭的南路漢軍,誰知岑彭的兵馬竟繞出延岑軍後,逼近了成都,蜀地震駭,公孫述大怒,用手杖擊地曰“是何神也!”不久,南路的臧宮部亦率五萬兵馬大敗延岑,“斬首溺死者數萬人,水為之濁流”。不久臧宮軍進抵綿竹,公孫述的大將、從隴右隗囂處歸奔而來的王元,不得已“舉城降”。此時劉秀致書公孫述,言陳言禍福,以明丹青之信,公孫述感嘆良久,言:“廢興,命也。豈有降天子哉!”。見南路連續失利,公孫述又遣蜀中刺客,混入漢軍,刺殺了岑彭,為據漢軍,公孫述可算是方法用盡。不久,劉秀遣大司馬吳漢接替岑彭擔任南路漢軍的統帥。不久,吳漢擊敗蜀將魏黨、公孫永等於魚涪津(今四川樂山一帶),兵圍武陽,公孫述的女婿史興率五千兵馬來助,亦為吳漢所破,吳漢得以占據武陽。此時,劉秀詔令吳漢“直取廣都,據其心腹”,吳漢依令而行,果然,武陽以東諸小城皆降。而南路的臧宮在逼降蜀將王元後,又破涪城,斬殺了公孫述的弟弟公孫恢。面對如此局面,蜀中“將帥恐懼,日夜離叛,述雖誅滅其家,猶不能禁”。此時劉秀再次致書公孫述:“往年詔書比下,開示恩信,勿以來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時自詣,則家族完全;若迷惑不喻,委肉虎口,痛哉奈何!將帥疲倦,吏士思歸,不樂久相屯守,詔書手記,不可數得,朕不食言。”劉秀的手書中勸公孫述認清方今之大勢,再戰下去,猶如委肉於虎口,而早日歸漢,則家族地位可得保全。這樣的機會,不會再有,而他劉秀也絕不食言。公孫述則“終無降意”,可見公孫述亦不愧為一方之雄。

劉秀平隴之戰示意圖 劉秀平隴之戰示意圖

吳漢攻拔廣都後,已迫近成都,此時劉秀就致書告誡吳漢道:“成都十萬餘眾,不可輕也”,而吳漢新勝,未聽劉秀之言,與劉尚分兵輕敵冒進,二人兵馬相距二十里。劉秀知後大驚,料吳漢與劉尚的兵馬危險,果不出劉秀所料,公孫述將十多萬兵馬分為二十餘營,一面截住劉尚,一面猛攻吳漢部,吳漢與蜀軍激戰了整整一日,終因寡不敵眾,敗回營壘。吳漢回營後,閉營三日不出,他一面多樹旗幟,使煙火不絕,一面於第三日晚趁夜色偷渡過江,與劉尚部會合。吳漢與劉尚會合的第二天,蜀國大司徒謝豐等不知吳漢軍已渡江與江南岸的劉尚部會合,留部分人馬牽制江北,自將主力攻江南岸的漢軍,劉秀墓結果雙方鏖戰,從早晨一直打到太陽快要落山,吳漢軍勝,斬蜀軍五千餘級。此後,吳漢軍與蜀軍在廣都、成都之間展開了數次大戰,吳漢軍均獲勝利,遂進抵了公孫述的都城—成都。於此同時,漢軍臧宮部也相續攻占了占繁(今四川彭縣北)等地,“與吳漢會於成都”。見到了最後的時刻,公孫述謂延岑曰:“事當奈何?”延岑則言:“男兒當死中求生,可坐窮乎!財物易聚耳,不宜有愛”,意謂男子漢大丈夫應當死中求生,豈可坐以待斃!財物容易聚得,不應該吝惜。公孫述隨即“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餘人”,交由延岑指揮。延岑一面在正面大張旗幟、鳴鼓挑戰,一面派出一支“奇兵”繞到吳漢軍的背後,突然發動了進攻,吳漢軍大敗,吳漢本人也墜馬落水,幸得拽住馬尾才從水中脫險。此戰漢軍損失頗大,而糧草也只夠七日只用了,吳漢見此,令備船隻,打算暫時退兵。這時,劉秀遣蜀郡太守張堪押運糧草和七千匹戰馬輸送至前線,同時張堪“說述必敗,不宜退師之策”。得到補充的吳漢見迫近成都以來,兩次與蜀軍交戰不利,也不敢輕舉大軍了。吳漢將精騎隱於後,令弱兵前往挑戰。公孫述方勝,又見吳漢兵馬羸弱,認為破敵之時已到,遂令延岑領一軍以據臧宮,而公孫述則親率數萬大軍出戰吳漢,延岑與臧宮交戰,三戰三勝;而公孫述這邊與吳漢大戰,“自旦及日中,軍士不得食,並疲”,這一戰,雙方從早上一直打到正午,激戰半日,雙方軍士都極為疲憊,這時,吳漢令護軍高午、唐邯率數萬精銳衝擊敵陣,蜀軍大亂,這時高午沖入敵陣,直刺公孫述,正中其前胸,公孫述受傷墜馬,幸被手下救回城中。公孫述傷重,將成都兵馬交予延岑後,當夜便死於成都皇宮。見蜀帝身亡,延岑亦無心再戰,遂於第二日便舉城而降。歷時十二年之久的西帝公孫述,終落得了一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劉秀登基後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平定天下。

偃武修文 柔道治國

在總結前朝失政的基礎上,劉秀確立了一套新的治國方略,其核心是偃武修文、以柔治國。

劉秀自己就是一個愛好儒學的人。朝廷議事結束以後,他經常與文武大臣一起講論儒學經典里的道理,直到半夜才睡覺。太子劉莊勸他重視健康、保養精神,他說:“我喜歡這樣,不覺得疲勞。”劉秀有時親自主持和裁決當時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爭論。自從平息隗囂公孫述以後,除非緊急時刻,劉秀從不講軍旅問題。皇太子曾向他問起有關攻戰的事,他說:“這個問題不是你所涉及的。”有一次,有人上書建議趁匈奴內部分裂而又遭到嚴重災荒的機會,用幾年的時間一舉消滅匈奴,他堅決地否定了這個建議。

劉秀如此倡導儒學,不言兵事,為的是籌劃著名改造他的官吏隊伍,以適應由取天下向守天下轉變的這一根本需要。隨著戰火的平息和儒學的活躍,劉秀逐漸改變了官吏隊伍的素質和結構,用文吏職代功臣,功臣們交出手中的權力,離開官位,各自回到家中養尊處優。

劉秀的“柔道”,首先表現在征伐占領之後。劉秀注重安撫,不事屠戮,凡是投降的,只把他們的的首領送到京城來;對小民百姓,遣散回家,計他們種地,拆掉他們的營壘,不讓他們重新聚集。他主張征伐戰爭不一定攻地屠城,要點是安定秩序,召集流散的人口。劉秀柔道的第二個內容是,頒布了一些有利於奴婢的政令。建武十一年下詔書宣布: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敢於用火燒燙奴婢的,按法律論罪;對被燒被燙的奴婢,恢復其平民身份;廢除奴婢射傷人判死刑的法律。建武二年詔書宣布:被賣的妻、子願回到父母身邊去的,聽其自便;敢拘留者,按法律論罪。建武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一再下詔宣布:自建武八年以來被迫當了奴婢的,一律恢復平民身份,自賣的,不再交還贖金;敢拘留者,按《略人法》(針對當時青州、徐州一帶豪強勢力搶逼弱民為自己當奴婢的法律)從事。

減刑輕稅,並官省職。建武七年,下令京都地區及各郡、國釋放囚犯,除犯死罪的一律不再追究,現有徒刑犯一律免罪恢復平民身份;應判兩年徒刑而在逃的罪犯,由地方吏發布文告公布姓名,免治其罪,使其放心回家。建武六年詔書宣布:因軍隊屯田,儲糧狀況好轉,停止徵收十分之一的田稅制度,恢復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實行的徵收三十分之一的田稅制度。

漢朝的官府及吏員設定在漢武帝時曾大為膨脹,龐大的官僚機構是造成漢武帝及以後時期民用匱乏的重要原因。劉秀即位後大量合併官府,減少吏員。在這個問題上,劉秀也表現得很有氣魄,僅建武六年對縣及相當於縣的封國進行調整,就“並省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這些措施使費用大為節省,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效法明君 律己責人

劉秀作為明君,從不恣意放縱、豪華奢侈。他不喜飲酒,不喜聽音樂,手不持珠玉。他曾令太官(掌管膳食的官職)不要接受郡、國奉獻的珍饈美味。遠方異國進貢的名馬寶劍,劉秀總是賜給騎士。漢朝自武帝以後,後宮掖庭人數達到3000之多,除皇后以外,有爵秩品級的就分婕妤、容華、充衣等14個等級。劉秀即位後,只有皇后貴人有爵秩,貴人的待遇只有谷數十斛,此外有美人宮人采女三等,均無爵秩和規定的待遇。劉秀在世時要預建陵墓,名日壽陵,特意叮囑地面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墳,低洼處只要做到不積水就可以了,而且將來要像漢文帝那樣,不隨葬金寶珠玉。

劉秀常常顯示出一種恢廓大度、平易謙和的氣貌。焚燒王郎文書以安人心、寬宥朱鮪以降洛陽、表示誠收以服銅馬,都是常被稱道的事例。建武四年,割據隴右的隗囂正徘徊於公孫述和劉秀之間,到底歸服哪方,猶豫未決,就派他的將軍馬援先後去成都和洛陽觀察形勢。馬援自幼就被人們認為有大才,在西州很有名氣,很受隗囂敬重,他被劉秀接見他時的氣度深深打動了。劉秀接見馬援這樣一個關係重大的使者,沒有升堂坐殿,只是便衣便服,連帽子都沒有帶,獨自一人坐在洛陽宮宣德殿的廊廡下面,讓一個宦官引導著馬援去見他。他微笑著,開頭就說:“貴客徘徊在兩個皇帝之間,經多見廣,今天見到貴客,深感慚愧”這一平易謙和的姿態,使馬援感到了一種明君的魅力,他叩頭說:“當今的局勢,不僅是君主在選擇臣下,臣下也在選擇君”接著就說起公孫述接見他時戒備森嚴的情況,並說:“我現在從遠方來,陛下接見我連衛士都沒有,就不提防我是敵國刺客嗎?”劉秀又笑著說:“你不會是刺客,只是個說客罷了。”這次會見,使馬援覺得劉秀的恢廓大度與漢高祖劉邦十分相似,是真正的帝王之才。後來馬援勸隗囂歸服劉秀,隗囂不聽,他就脫身自己歸服了。

劉秀對於臣下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常能持一種清醒的、有時是厭惡的態度,而表揚一些剛正不阿的官吏。有一次,劉秀外出打獵深夜方歸,要從洛陽城的東北門進城,掌管這個門的郅惲拒不開門。劉秀讓人點起火把,並派人告訴說皇帝回來了。郅惲說:“火光閃爍,又遠遠的,看不清楚。”仍是不開。劉秀沒法,只好轉到東城門進了城。第二天,郅惲上書劉秀,說他遊獵山林,深夜方歸,將帶領出一種不良風氣,危害國家。劉秀賞了郅惲100匹布,把掌管東門的人貶為登封縣尉。

但是,劉秀畢竟是皇帝,不能容忍有傷尊嚴的事。大司徒韓歆為人直率,說起話來無所隱諱,建武十五年,劉秀找出已被他打垮了的隗囂、公孫述之問的來往書信,在朝會的時候讀給群臣聽。心直口快的韓歆覺得這些書信寫得很有才華,就說:“亡國之君皆有才,桀、紂亦有才。”在劉秀聽來,這話有譏笑他不如隗囂、公孫述有才華的意味,於是大為惱怒。恰巧在這次朝會上,韓歆又列舉大量事實證明要發生饑荒和動亂,言辭激烈,說起話來指天劃地。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的劉秀,當即就罷了韓歆的官,要他回家當老百姓去。韓歆回家後,劉秀仍是怒氣未消,又專門派人帶著他的詔書去譴責他。大司徒為三公之一,相當於宰相,是朝廷最高官職,罷官之後皇帝特詔譴責,這意味著要治死罪。司隸校尉鮑永,一向是個以直言敢諫出名的官吏,認為韓歆是說真話,為此罷官,已經不公,堅持不要再治罪。結果鮑永被貶為東海國相,韓歆及其子韓嬰被迫自殺。韓歆曾隨劉秀征戰,有軍功,這件事引起朝臣的普遍不滿,劉秀只好仍按大司徒的規格給他舉行了葬禮

三後軒輕 太子易人

同所有的皇帝一樣,劉秀當皇帝後,同族、親戚都要大沾其光。同族中隨同起兵的族父、族兄們,非封王即封侯。叔父劉良封趙王,大姐劉黃封湖陽長公主,三妹伯姬封寧平長公主,劉秀被劉玄殺了的大哥劉演追謚為齊武王,劉演的兩個兒子,一封齊王,一封魯王,在小長安戰役中死去的二哥劉仲,被追封為魯哀王,二姐劉元被追封為新野長公主。劉秀的母親樊嫻都老太太是湖陽縣人,卒於起兵前夕,湖陽樊氏一家封了五個侯;劉秀的外祖父樊重,劉秀是否見過,史無明載,追爵謚為壽張敬侯,在湖陽專為立廟。總之,春陵的劉氏家族及親戚們一切都加官晉爵,風光無限。

劉秀共有11子,有5個是皇后郭氏所生,美人許氏生了1個,皇后陰氏生了5個。劉秀於建武二年立郭氏為皇后,立郭氏子劉疆為太子、陰氏為貴人。建武十七年,廢郭氏,立陰氏為皇后,十九年廢郭氏子劉疆,立陰氏子劉莊為太子。

陰氏,就是南陽新野的陰麗華,是劉秀多年夢寐以求的美人。更始元年六月,劉秀經昆陽之戰成了人英雄,與陰麗華成了婚。這年劉秀29歲,陰麗華19歲。九月,劉秀要去洛陽任司隸校尉,暫把陰氏送回新野。十月,劉秀又被派往河北。次年春,大約二三月間,劉秀又在真定娶郭氏。郭氏,名聖通,真定國槁縣(今石家莊市東南)人,是當地大富豪。當時的劉秀既需要貴族勢力的支持,又需要富豪的錢糧援助,故娶郭聖通為妻。第二年(建武元年,25)十月,劉秀住進了洛陽宮以後,就派人把陰氏接到洛陽,次年二月策立郭氏為皇后,陰氏為貴人。

劉秀和陰氏在一起的時候最多,有時出征也帶著她,漢明帝劉莊就是建武四年陰氏隨劉秀出征彭寵到達元氏時生下的。劉秀最喜愛劉莊,經常帶在身邊,這不免引起郭氏的嫉妒和擔心。劉秀就指責郭氏“懷執怨懟,數違教令”。劉秀的統治完全鞏固了以後,建武十七年(41)十月,終於把郭氏廢掉,換上了他最喜愛的人。郭氏的被廢給太子劉疆帶來了巨大壓力,他惶恐不安,一再要求辭掉太子、與別的弟兄平等,還經常托朝臣和弟兄們向父親轉達心愿。起初劉秀不許,拖了一年多,建武十九年(43)六月,才把他與已被封為東海王的劉莊換了位置。劉秀對劉疆有所歉意,加大了他的封土,給了他不少超出諸王的待遇。

劉秀對貴戚的過分行為有所約束,一般能夠理智對待。司隸校尉鮑永、都事從官鮑恢抗直不避豪強,敢於彈劾貴戚的恣縱行為,曾彈劾劉秀叔父趙王劉良仗勢呵斥京官為“大不敬”,劉秀藉此告誡貴戚們應當約束自己,“以避二鮑”。劉良臨死時,劉秀去看他,問他有什麼要說的話。劉良說他沒有別的話了,只有一件事,他的朋友懷縣李子春犯了罪,縣令趙熹要判他死刑,希望能保住他的命。劉秀說:“官吏執行法律,我不能徇情枉法。另說別的願望吧。”劉秀大姐湖陽公主的奴僕大白天行兇殺人,躲在公主家中,官吏不敢捉捕。洛陽縣令董宣聽說公主要出夏門(洛陽城北面最西頭的門),以殺人的那個奴僕駕車,就在夏門外萬壽亭截住車子,把公主數落一通,當面殺了那個奴僕。公主立即回宮告到劉秀那裡,劉秀大怒,把董宣召來,要當面打死。董宣說:“請求皇上允許我說一句話再死。”劉秀說:“你想說什麼?”董宣說:“靠著陛下的聖明大德,漢朝才得到中興。現在放縱奴僕殺人,將怎么治理天下?我不用打,還是自己死吧。”說著就把頭撞到柱上,頓時血流滿面。劉秀趕緊要小太監抱住,要他給公主叩個頭,讓公主消消氣。董宣堅決不叩,劉秀就要人按著脖子強叩,董宣就兩手撐地,最終也沒有叩。湖陽公主不滿地說:“文叔當平民百姓時,經常藏匿逃犯,官吏不敢上門追捕。如今當了天子就不能在一個縣令身上施加一點威嚴?”劉秀笑著說:“這就是天子與平民百姓不同啊。”劉秀事後獎勵了董宣,給他加了一個“強項令”(意為剛強不肯低頭的縣令)的美名,後來劉秀一直記住這個縣官。董宣當了五年洛陽令,74歲時死在任所。劉秀派專人臨視,見他家中一貧如洗,只有一塊布蓋著屍體,妻子和兒子對哭,劉秀傷情地說:“董宣廉潔,他死了我才知道!”

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日,劉秀在洛陽南宮前殿去世臨終遺詔說:“我無益百姓。喪葬,一切都要像孝文皇帝那樣,務從約省。刺史俸祿二千石的官吏,都不要離開城郭,也不要派官吏來弔唁。”

歷史評價

劉秀是個寬厚簡易的人。在統一過程中,劉玄的一些手下曾參與謀害他的哥哥,他能夠不計前嫌地招降並厚待;分封功臣時,不顧他人勸說,將最大的封地劃到了四縣之廣[6];戰爭尚未結束,就將原來十分之一的稅率減到三十分之一;馬援為隗囂所使,分別訪問公孫述和劉秀,獨為劉秀的人格魅力折服[7];耿弇、竇融曾專制一方,以兵多權大心不自安,而劉秀對他們未有半點疑慮。凡此種種,都成為他成功的決定性因素。甚至在統一之後,他廢郭皇后及太子劉強,立陰皇后及次子劉陽(後改名莊),猶能令郭皇后到其子中山王的封國安享餘年,兩子之間不生嫌隙,也沒有受到臣下及後人的議論。

但也因為寬厚簡易的性格,造成東漢制度不立,過於依賴皇帝的明智,遂在明章之治以後陷入了長期的黑暗和混亂。而劉秀的明智也頗有限。他迷信圖讖,時而感情用事,處事不公。以直諫逼死韓歆,因包庇險些殺死董宣,都是其帝王生涯的污點。

曹植漢二祖優劣論

客有問余曰:“夫漢二帝高祖、光武,俱為受命撥亂之君,比時事之難易,論其人之優劣,孰者為先?”余應之曰:“昔漢之初興,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長,身自亡徒。招集英雄,遂誅強楚。光有天下,功齊湯武。業流後嗣,誠帝王之元勛,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繼德,行不純道。寡善人之美稱,鮮君子之風采。惑秦宮而不出,窘項座而不起。計失乎酈生,忿過乎韓信。太公是誥,於孝違矣。敗古今之大教,傷王道之實義。身沒之後,崩亡之際,果令凶婦肆鴆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亡趙幽囚,禍殃骨肉。諸呂專權,社稷幾移。凡此諸事,豈非高祖寡計淺慮以致禍?然彼之雄才大略,倜儻之節,信當世至豪健壯傑士也。又其梟將盡藎臣,皆古今之鮮有,歷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聽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而有帝位,流巨勛而遺元功也。不然斯不免當世之妄。

夫世祖體乾靈之休德,稟貞和之純精,通黃中之妙理,韜亞聖之懿才。其為德也,聰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樂施而愛人。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殷爾雷發,赫然神舉。用武略以攘暴,興義兵以掃殘。神光前驅,威風先逝。軍未出於南京,莽已弊於西都。夫當此時也,九州鼎沸,四海淵涌。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鹹鴟視狼顧虎超龍驤。光武秉朱光之巨鉞,震赫斯之隆怒,其蕩滌凶穢,剿除醜類,若順迅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雲也。爾乃廟勝而後動眾,計定而後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戰無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歸心聖德。宣仁以和眾,邁德以來遠。故竇融聞聲而影附,馬援一見而嘆息。股肱有濟濟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稱;高尚純樸,有羲皇之素。謙虛納下,有吐握之勞;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乃規弘跡而造皇極,創帝道而立德基。是以計功則業殊,比隆則事異。旌德則靡愆,言行則無穢。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應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勛懿。故曰光武其優也。” ——摘自《太平御覽》卷四百四十七 / 《藝文類聚》卷十二

諸葛亮論光武

曹子建論光武:將則難比於韓、周,謀臣則不敵良、平。時人談者,亦以為然。吾以此言誠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誣一代之俊異。何哉?追觀光武二十八將,下及馬援之徒,忠貞智勇,無所不有,篤而論之,非減曩時。所以張、陳特顯於前者,乃自高帝動多疏闊,故良、平得廣於忠信,彭、勃得橫行於外。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此言雖小,有似二祖之時也。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於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而已。光武稱鄧禹曰:“孔子有回,而門人益親。”嘆吳漢曰:“將軍差強吾意,其武力可及,而忠不可及。”與諸臣計事,常令馬援後言,以為援策每與諧合。此皆明君知臣之審也。光武上將非減於韓、周,謀臣非劣於良、平,原其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 ——摘自《金樓子》卷四《立言篇》

范曄: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王夫之

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指西漢高帝劉邦)而尤難矣!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而宋太祖其次也。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六

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何也?前而高帝,後而唐、宋,皆未有如光武之世,胥天下以稱兵,數盈千萬者也。 ——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六

司馬光

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八

偃武修文,崇德報功,勤政治,養黎民,興禮樂,宣教化,表行義,勵風俗。繼以明章,守而不失,於是東漢之風,忠信廉恥及於三代矣。  ——司馬光《稽古錄》卷十三

東觀漢記

帝既有仁聖之明,氣勢形體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敵。翕然龍舉雲興,三兩而濟天下,蕩蕩人無能名焉! ——《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

上(指光武帝)東西赴難,以車上為家,傳榮合戰,跨馬操兵,身在行伍。 ——《北堂書鈔》卷一三九引《東觀漢記》

石勒: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晉書 · 載記第五 · 石勒下》

南懷瑾: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只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 ——《原本大學微言》第六篇《齊家治國》

毛澤東:“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的皇帝”。 ——毛澤東評點歷史古籍之《東觀漢記》篇

軼聞傳說

1. 劉秀以謹慎聞名,與哥哥劉縯熱血性格不同。王莽篡漢後,劉縯身為皇族之後一直忿忿不平,準備找時機起義,後赤眉軍起,劉縯號召鄉里對抗王莽,鄉里青年紛紛走避,直呼劉縯害人,但看到劉秀拋棄平民服飾,改穿軍服後,才又更改志向起兵。

 2. 西漢末年,有預言“劉秀當天子”,後卻是王莽當皇帝,當時王莽國師劉歆認為是說自己,於是改名劉秀,最後卻身死。當時仍在南陽當平民的劉秀,有次在宴會上跟朋友笑鬧說:“你怎知當天子的不是我?”當場哄堂大笑,但姐夫鄧晨卻暗喜。

 3. 登基之後,劉秀仍與平民時代好友互通。有次天文師警告,天象顯示將有臣下侵犯主上,劉秀笑說:“不是啦!昨天我老友嚴光跑來找我,我們一起睡覺,結果他把腳放到我身體上。”所謂的帝座指的是武仙座α星,當天象有客星(平時不應出現的星,一般是新星或超新星)出現在帝座附近,即有臣下侵犯主上之兆。

漢光武帝東封泰山

漢光武帝 漢光武帝東封泰山

西漢皇族劉秀,懷著恢復劉氏朝廷的雄心。參加了綠林軍,王莽的統治被推翻後,劉秀聯合地主武裝,吞併了農民隊伍,擴大勢力,於公元二五年自稱皇帝,重新建立劉氏政權,史稱為東漢。劉秀臨死之前,曾率君臣東封泰山,刻石記功,可惜此碑早毀,劉秀封禪聲勢浩大,儀式公開,留下了比較豐富的史料。漢光武帝之後,漢章帝、漢安帝分別於公元八五、一二四年相繼東巡至泰山

漢光武帝授金印之謎

古代中日兩國人民的交往,不但有具有嚴肅特點的史書的記載,而且有充滿著遐想的動人的傳說,還有那常年埋藏在地下的最具有說服力的實物。在日本距離中國大陸較近的九州地區,曾經在發掘的日本彌生時代(公元前後)的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由中國大陸傳去的古器物,主要是銅鏡銅劍銅茅等。而中國史書所記載的歷史上漢光武帝授於倭王的那塊彌足珍貴的金印,竟然也在1700餘年之後於日本九州的志賀島奇蹟般地重見了天日。這一重大發現,無疑是反映中日兩國古代交往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

中國史書關於漢光武帝授金印的記載

在中國古代史籍中,最早對日本作出具體記載的是《三國志·魏書》的《倭人傳》。該傳認為在中國漢朝時,倭國已開始遣使交通,“漢時有朝見者”。南朝人范曄撰《後漢書》,其《倭傳》有關倭國列島情況的記載,幾乎全部抄自《三國志》。不過,在談到兩國之間交往時,則有不少增補內容,其中關於漢光武帝賜倭人印綬的記載,便是《三國志》所沒有的。《後漢書·倭傳》中說:“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

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也是東漢光武帝在位的最後一年。《後漢書·倭傳》明確記載了這一年光武帝接見倭國使者,向倭人“賜以印綬”之事。由於在《後漢書》之前問世的《三國志》未載此事,而《三國志·魏書·倭人傳》又是最早系統記載日本列島情況的史書,加上也沒有旁的記載可資佐證,此事的可信度,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受到一些史家的質疑。
日本福岡縣誌賀島漢金印的發現

漢光武帝 志賀島金印公園
1784年陰曆初春2月23日,在日本九州地區 福岡縣的志賀島上,一個名叫甚兵衛的農民發現了一件古物——一枚中國漢朝時期的金印。

說起金印的發現,其實是很偶然的。當時志賀島農民甚兵衛正在為防備來年可能出現的旱災而修築一條水渠。在搬動一塊大石頭時,他無意間發現了大石底下一塊與泥巴相裹著的金屬。他並不認識此物,便讓家裡人和近鄰辨識,一個名叫才藏的米鋪主人告訴他這是一方金印,不過這個人也沒有認識到此印章的價值。後來訊息傳到地方官那裡,金印便逐級上交到了管轄這片土地的黑田藩主的手中,他賞給了農民甚兵衛五枚白銀,又將此印送給藩中一個很有學問的名叫龜井南溟的儒者鑑定。龜井南溟經過仔細鑑定後告訴黑田藩主,這方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三行五個字的金印,便是中國《後漢書》里記載的漢光武帝所賜印章。黑田藩主知道這方金印的價值後,便將它作為傳家之寶珍藏起來。據近代變法人士黃遵憲《日本國志》記載,他當時做駐日本公使時,“嘗於博覽會中親見之”。印是“蛇鈕方寸,文曰‘漢委奴國王’”。現在此金印收藏在福岡市立美術館中,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當年發現金印的地方,早在1922年就樹立了一塊刻有“漢委奴國王金印發光之處”的石碑,以作紀念。

志賀島漢金印的真實性問題

那么,志賀島上所發現的金印果真是《後漢書》中記載的、被人們傳說已久的漢光武帝所賜日本委奴國王的印章嗎?龜井南溟的鑑定究竟是否可靠?經過中日雙方的學者的長期考證和一些新的考古發現,證實金印的形制是符合漢制的,它的真實性完全可以確定。

漢光武帝 志賀島漢金印
志賀島漢金印後來經過實測,它的重量是108克左右,印面呈正方形,2.3厘米見方,高約2.2厘米,蛇鈕高1.3厘米,陰文篆書。根據漢制,賜予諸侯王的金印大不逾寸。而這塊金印每邊長為2.3厘米,正好符合東漢建初銅尺的一寸,可以說在尺寸上是符合漢制的。

不過,漢代的印章是等級分明的,一般從質地來講,天子是玉印,諸王和宰相是金印,九卿是銀印,蠻夷則為銅印;從印鈕來講,諸侯王為駝鈕,列侯為龜鈕,將軍為虎鈕,蠻夷則為虺鈕。從這兩方面看,學者認為志賀島上所發現的金印並不完全與漢制符合,所以當初龜井南溟鑑定此印時,也說與漢制有一些出入。不過,龜井南溟認為蛇鈕倒是可以解釋得通,因為蠻夷之地多同類,蛇鈕應該同於虺鈕。這個問題隨著1956年中國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的東漢金印出土,得到了明確的解釋。在這次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刻有“滇王之印”的蛇鈕金印。這個發現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東漢所賜蠻夷的印章,並不完全依照漢制;金印駝鈕本為諸侯王印章,蠻夷一般為銅製印章,但也有用金印蛇鈕的。

金印與中日的早期交往

自從金印發現後,中日兩國學者對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那么,為何一枚金印會受到中日兩國學者如此的重視?它在古代中日關係史上究竟有何重要意義?

首先,日本九州志賀島漢金印的發現,證明了中國古代史籍記事的嚴謹,一條看似不經意的記載,卻決不是憑空而來,它一定是有所依據的。

其次,漢光武帝賜予日本委奴國王金印,說明早在公元57年時,日本列島已經有國家向中國漢朝奉貢朝賀了;而光武帝之所以賜給委奴國王蛇鈕金印,以諸侯王的規格相待,說明漢皇朝對於委奴國遣使的高度重視,廣言之,也就是對於與日本列島交往的重視。

再次,金印是古代中日兩國友好往來的標誌和證據。古代中日之間的往來,最早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在先秦時期,更有一些中國難民經過朝鮮半島來到日本列島,也有少數直接從海上到達日本,關於這些被日本稱作“渡來人”的中國流民,在中日兩國特別是日本的早期史書和其他書籍中都有很多的記載。相對而言,在公元前後日本彌生時代中日相互間的往來可能更加頻繁一些,這一點從考古發掘中已經得到證實,同時史籍中的記載也可為佐證。就在《後漢書·倭傳》記載光武帝賜金印之事後,又接著記載了漢安帝時日本倭國遣使的情況:“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永初元年,即107年,這與上次委奴國遣使相距剛好50年。這裡所獻“生口”,一般認為是奴隸,也有學者認為是派來學習的,近似於後來的遣隋使、遣唐使。不過無論哪種說法,從“百六十人”這個數字可見,這次的遣使規模確實是很大的。將此兩件事結合起來看,說明日本彌生時代,也就是中國漢朝時,日本遣使往來不但比較頻繁,而且規模也比較大。由於比起書籍記載,實物更具有直觀性,從這個意義上講,金印無疑是古代中日友好往來的最好的見證。

最後,隨著中日兩國自古以來不斷的民間往來,以及日本多次遣使朝賀,先進的中國古代文化也因此而源源不斷地輸入到古代日本,這對於古代日本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政治制度的建立,特別是離中國最近的九州地區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無疑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小鳥救劉秀的傳說

漢光武帝 鳥鳴柏
據說是劉秀剛起兵那陣兒,王莽還是兵強馬壯,他要把劉秀一下子消來在萌芽狀態,所以就率領大隊人馬拚命攆劉秀。當他從南陽攆到我們洛陽地界的時候,只見前邊是一道山來一道溝,不遠處有一條長滿蒿草的山窪,山窪里一股清油油的泉水順溝而出,卻不見了劉秀的蹤影。劉秀是上山了,還是藏溝里?其實,這時候劉秀的白龍馬也累死了,他隻身一人跑上山樑,正沿山坡狂奔哩。這時候有人報告王莽,說劉秀翻過山脊向前逃跑了。王莽正要下令翻山追趕,卻是一群小鳥飛過來圍著王莽的馬頭鳴叫:"泥溝里 !泥溝里!"王莽篡位後一直認為自己是真龍天子,這時候聽見鳥叫就認為是上天在幫助他,馬上指揮部隊向山溝里撲過去。搜了大半天不見劉秀的影子,正要收兵,卻見那群小鳥又在前邊的溝里叫起來,"里溝里!里溝里!"王莽把人馬從溝里拉出來,沿著山脊追趕的時候,劉秀早已跑遠了。後來,劉秀當了皇帝,這群鳥就飛進了皇宮裡,劉秀把它們養在後花園裡。劉秀死後,伴隨劉秀來到‌陵園。所以,您只要對它們鼓掌,它們就會報以"啾啾"的回應聲。

王莽攆劉秀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殺了漢平帝。漢平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兒,生下一子劉秀,王莽為斬草除根,非殺掉劉秀不可。正在危急時刻,一個忠臣巧使掉包計,用自己妻子剛生下的女兒將襁褓中的劉秀換了過來,對外保密,說是自己的兒子,後來不知道怎么被王莽知道了,下令追查,看掩藏不住,就叫劉秀連夜隻身逃出京城長安。那時,劉秀已是十幾歲的小伙了,他隱名埋姓,受盡風霜饑寒,輾轉潛逃到河南南陽一帶,求賢訪才,積蓄力量,起兵討伐王莽。

漢光武帝 王莽篡位
白河灘一仗,初戰不利,人馬被打散,劉秀獨自一人向南陽西北方向伏牛山逃去,王莽帶兵在後面緊緊追趕。這天,劉秀跑到一座荒山下面,當時正是六月盛夏,赤日炎炎似火燒,又加上久旱不雨,劉秀又飢又渴,癱倒在一塊立陡的石壁下邊,熱得劉秀張開大口直喘粗氣,劉秀心想,莫非今天我要死在這裡?不由得自言自語道:“山哪,你歪歪頭轉轉身,給我遮個蔭涼,讓我逃出一條活命吧!”話音剛落,那山峰真的向劉秀歪了過來,一片蔭涼正好把劉秀遮住,劉秀倖免一死。

劉秀喘息一會兒,嘴裡渴得冒火肚子又餓。這時從山腳下叫“來溝”的村莊上走來一位老婆婆,手提一隻小瓦罐,劉秀勉強掙紮起身子,向那老婆婆深施一禮,說:“大娘,我快要餓死了,救救命吧!給口吃的吧!”劉秀雙手捧著飯罐,臉一仰嘴一張,一口氣把一罐小米湯喝得只剩下半罐。老婆婆把剩下的提到老伴那裡,老伴一看惱了,斥責老婆婆給他送飯送的少,老婆婆把剛才的事情一說,老頭不但不生氣,還把剩下的又讓劉秀喝了。正說話之間,山那邊傳來人喊馬叫,劉秀慌忙拜謝老人,掏出一錠銀子,轉身向附近山溝躲藏。

後來,劉秀到洛陽登基稱帝,回憶起這件事,派一位大臣到這座山下的“來溝”村查訪老倆口,要重謝老人,一問老兩口早已下世。劉秀為報答老人恩情,下旨在此山上修建一座廟,這座廟命名為“先亡廟”,就在遮山頂上。

相關典故

推心置腹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引起天下大亂,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群雄討莽。公元23年初,劉玄被立為天子,劉秀任偏將軍。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劉玄。在這些戰鬥中,劉秀屢立戰功,被劉玄封為“蕭王”。同時,劉秀與另一草莽英雄王郎也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滏陽河流城征戰多年。打了不少勝仗。公元24年秋,劉秀率兵攻打民起義軍於鄔(今河北束鹿縣東南),大破之,封降兵渠帥為列侯。但降者並不很放心,擔心劉秀是否出於真意。劉秀獲悉這一情況後,為使其放心,便採用安撫之計,下令降者各歸其本部統領其原來的兵馬,劉秀本人則輕騎巡行各部,無絲毫戒備之意。這樣一來,降者都信以為真了,只聽他們經常三三兩兩地在一起低語:“蕭王推已之紅心,置他人之腹中,我們還擔心什麼?還不為他打天下,出力嗎。”《後漢書·光武皇帝本紀》里的原話是:“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將“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為“推心置腹”成語,以喻真心待人之意。

旗鼓相當

古時兩軍作戰,常用旗、鼓發號施令,指揮作戰,若雙方勢均力敵,便稱作“旗鼓相當”。此典故源於東漢時期。公元25年,劉秀稱帝,即光武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初年,仍有部分割據勢力存在,公孫述、隗囂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據《後漢書·隗囂傳》載,劉秀在給隗囂的信中說:“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旗鼓相當。”意思是隗囂和公孫述實力相當,勸其不要與公孫述聯盟,對抗漢軍。

相關景區

漢光武帝原陵

漢光武帝 光武帝陵

漢光武帝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墓,位於河南省孟津縣白河鄉鐵榭村。當地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1963年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園。

從公元50年開始,劉秀就在北邙山與黃河之間修建自己的陵墓。但劉秀是否和其他帝王一樣為自己修建陵墓勞民傷財,歷史並無確切的記載。他只是對負責修建陵園的竇融說過這樣一段話,他的陵園要“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無為山陵,陂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說現在建陵占地不要越過二三頃,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讓雨水排出就行了。這完全符合了原陵的規模和位置。臨終前劉秀又再次下旨強調:我在世時無益於天下平民百姓,喪葬時應像文帝那樣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要因山為陵,不起墳堆,各地刺吏及其他官吏要忠於職守,不要來京奔喪,也不要遞送弔唁奏章。所以,他的陵園在營造之初,並無任何奢華的建築。園中的柏樹,還是在隋唐時期栽植的。這完全符合原陵的規模和位置。但是從漢朝初年開始,皇陵建制已經有了一定的制度所遵循,即使劉秀不想在自己的墳墓上奢侈浪費,但終究逃不出傳統和後代的孝順。後來原陵被董卓挖掘,曹丕對此事評價說,原陵被挖,罪在漢明帝。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四年後劉秀死掉,漢明帝將原陵建造得奢華無比,所以才招來了董卓的盜掘。
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漢光武帝 光武祠
光武祠,位於陵園西側,為光武帝的祭祀祠院,面積2萬平方米,由闕門、碑廊、二十八宿館、光武殿等組成,構成一鱗次櫛比的漢代建築群落。 光武帝陵為國內少有的陵墓園林,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寢相比,獨具四絕:其一,帝王選陵,特殊一例。歷代皇帝選擇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徵其襟懷博達,駕馭萬物之志。唯光武帝陵系“枕河蹬山”,一反常規。其二,一園千柏,國內僅有。陵內尚存隋唐植柏1458株,千章古柏,聚植一園,拔地通天,蓊然肅穆。其三,柏體杏質,喬木佳品。陵園古柏為國內少有喬木樹種,其木色金黃,質堅性柔,柏體杏香,剖面色美,俗稱“杏柏”。其四,漢陵曉煙,奇妙景觀。陽春三春,清明前後,逢天朗氣清、晨曦初現之時,古柏枝隙間紫煙瀰漫,籠罩陵園,狀若輕煙,飄似浮雲,煙凝雲聚,滾騰滴墜,置身園中,如登凌霄,似遊仙界。陵內古柏因年代久遠,還形成了“苦戀(楝)柏”、“鳥鳴柏”、“漢皇仰臥”等奇特景象。 光武帝陵千百年來為觀者稱奇而樂道,對研究我國帝王陵寢有著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一九六三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00一年六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武帝的陵冢位於陵園北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0餘畝,呈長方形,由祠廟、方丈院、陵園三部分組成。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鐫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從陵冢到門闕修有神道,神道兩側原排列有石像、石馬等石雕和整齊蔥蘢的柏樹。如今,除去墓冢,便是鬱鬱蔥蔥、氣象蔚然的柏樹林。其中有28棵高聳入雲的柏樹,當地百姓稱之為“二十八宿”,傳說是象徵跟隨劉秀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雲台二十八將”。

漢光武帝 苦戀柏
劉秀墳的柏樹可稱一奇,整座墓園,松柏蒼翠,千年古柏拔地通天,蒼翠蓊鬱,其中“鳥鳴柏”、“苦戀柏”更是柏中一絕。整座陵內一種奇香,由滿園翠柏發出,如雨過天晴,這種余香感覺更深,風過之處,古柏清香可傳10里之遙。漢陵古柏殊異,是國內僅有的喬木樹種,這種柏樹質堅性柔,剖面色美,香味濃郁。因它木色金黃,柏體杏黃,又稱“杏柏”、“血柏”,千百年來為人稱奇。其實,劉秀主張簡葬,當時的葬儀和陪葬物品甚為簡陋。當初並無巍殿崇榭,園內的千年古柏,也是在他去世500多年後的隋唐時期栽植的。劉秀確實不愧為一代明君。

原陵的另一奇被稱為孟津縣的“八景”之一,即“漢陵曉煙”。每年清明節前後,當天朗氣清、霞蔚風息、晨曦出現之時,陵園內陡然紫氣瀰漫,狀若輕煙,飄若浮雲,自西向東,姍姍移動,逐漸使整個陵園為縹緲的雲煙所籠罩。這時從古柏的枝間葉隙中,湧出團團氣體,左右上下,滾騰翻墜。整個陵園變成了一個煙霧繚繞的世界,翠柏紅牆,古碑木冢,夜草芳花,都若隱若現,恍若仙境。一古遊人曾題《漢陵曉煙》曰:“昆陽雷雨戰猶酣,赤符魂歸瑣玉函,今日陵園回首處,看他煙樹綠毿毿。”當地千百年流傳著這樣的趣談:哪年有此景呈現,便預兆農作物豐收。因此,每到陽春三月,清明節將臨之時,周圍百姓近者朝朝注目漢陵,遠者夕夕探聽,祈禱曉煙奇景出現。

漢光武帝陵位於邙山腳下,黃河岸邊,呈“枕河蹬山”之勢,一反帝王選陵常規,為2000年封建歷史之殊例,寓意何屬,至今仍是一個謎。園中至今保存有1500棵隋唐古柏,拔地通天、蓊蔚肅穆,它們巨大的輪廓形成了清晰可辨的人形臥像,俗稱“漢皇仰臥”。每當漢陵曉煙出現時,陵園之中紫煙裊裊、宛如仙境。當你在鳥柏下拍手時,柏樹間會發出“啁啾”的鳥鳴聲,令無數遊人倍感神奇。

棗陽白水寺

漢光武帝 白水寺

白水寺風景區屬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位於棗陽城南20公里處,座落於獅子山上,是為紀念漢光武帝劉秀而新建的祠宇。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劉秀殿、娘娘殿、兵器殿、關公殿、青龍井、龍井亭等。整座寺廟殿堂古樸典雅,雕塑精美,保持了原有的建築格調;寺內古木參天,門前石階壯觀,充滿著濃郁的梵宇氣息,先後被襄樊市、湖北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水碑廊座落於獅子山上南坳,占地3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建築凝重端莊,飛檐長廓,錯落有致。廓院內有四幛複製古碑,400餘通鐫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200餘幅),集當代書家名流之華翰,匯古今騷人墨客之詩賦,得楚天雕工刻匠之精藝,詩文書法,珠聯壁合,成為光武故里一大文化景觀。

麗華花卉園緊靠白水碑廊西側,以劉秀夫人陰麗華的名字命名,占地40餘畝,以牡丹為主,匯集櫻花、桃花、梅花、桂花、杏花、杜鵑、銀杏等多種名貴花木,一年四季,綠樹常青,花香四溢。與氣勢恢宏的百龍壁,清新優雅的瀟閒館,玲瓏別致的回龍榭,巧奪天工的聖通橋,比翼雙飛的牡丹亭相映成趣。

家族成員

祖先

漢景帝與程姬的侍者唐兒(即唐姬)生長沙定王劉發。
劉發,生舂陵節侯劉買。
劉買,生舂陵戴侯劉熊渠和鬱林太守劉外。
劉外,生巨鹿都尉劉回。
劉回,生南頓令劉欽和劉良。
劉欽,娶樊重女樊嫻都,生劉縯、劉仲、劉秀。

兄弟

長兄 齊武王劉縯
次兄 劉仲,戰死於宛縣之戰。(和劉邦二哥同名)

姐妹

長姐 湖陽公主劉黃
二姐 新野長公主劉元
寧平公主劉伯姬

后妃

郭皇后 郭聖通
光烈皇后 陰麗華
美人

東海恭王劉疆,母郭皇后
沛獻王劉輔,母郭皇后
濟南安王劉康,母郭皇后
阜陵質王劉延,母郭皇后
中山簡王劉焉,母郭皇后
楚王劉英,母許美人
漢明帝劉莊,母光烈皇后
東平憲王劉蒼,母光烈皇后
廣陵思王劉荊,母光烈皇后
臨淮懷公劉衡,母光烈皇后
琅邪孝王劉京,母光烈皇后

女兒

劉義王,母不詳,建武十五年封舞陽長公主,適陵鄉侯太僕梁松。梁松坐誹謗誅。
劉中禮,母不詳,十五年封涅陽公主,適顯親侯大鴻臚竇固,肅宗尊為長公主。
劉紅夫,母不詳,十五年封館陶公主,適駙馬都尉韓光。韓光坐與淮陽王延謀反誅。
劉禮劉,母不詳,十七年封淯陽公主,適陽安侯長樂少府郭璜。郭璜坐與竇憲謀反誅。
劉綬, 母不詳,二十一年封酈邑公主,適新陽侯世子陰豐。陰豐害主,誅死。

陵寢墓地

原陵 原陵
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墓,位於 河南
省孟津縣白鶴鄉鐵榭村。當地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
漢光武帝陵位於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白鶴鄉。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的陵園,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藝術形象

百家講壇的劉秀 百家講壇的劉秀
文學作品
清遠道人《東漢演義》
蔡東藩《後漢演義》
魏新《東漢那些事兒》、《東漢開國》
黃留珠《劉秀傳》
李歆《秀麗江山》
影視作品
劉秀影視形象 劉秀影視形象
戲劇《東漢演義》:黃香蓮飾演劉秀;
2000年電視劇《光武帝劉秀》:張光北飾演劉秀;
2004年電視劇《光武大帝》:寇振海飾演劉秀;
2014年電視劇《長歌行》(改編自《秀麗江山》):張誠航飾演少年劉秀,袁弘飾演青、中年劉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