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師園[蘇州]

網師園[蘇州]
網師園[蘇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網師園是蘇州園林中極具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園代表作品。網師園始建於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稱“漁隱”,幾經滄桑變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後,定名為“網師園”,並形成現狀布局。網師園幾易其主,園主多為文人雅士,各有詩文碑刻遺於園內,歷經修葺整理。網師園為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住宅部分共三進,自大門至轎廳、萬卷堂、擷秀樓,沿中軸線依次展開,主廳“萬卷堂”屋宇高敞,裝飾雅致。網師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簡介和得名

網師園網師園
網師園是蘇州典型的府宅園林,地處舊城東南隅葑門內闊家頭巷,後門可達十全街,地方志記載為帶城橋闊家頭巷11號。現為市內友誼路南側。全園布局緊湊,建築精巧,空間尺度比例協調,以精緻的造園布局,深蘊的文化內涵,典雅的園林氣息,當之無愧地成為江南中小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

網師園始建於南宋,舊為宋代藏書家、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的“萬卷堂”故址,花園名為“漁隱”,後廢。至清乾隆年間,退休的光祿寺少卿宋宗元購之並重建,定園名為“網師園”。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又與“漁隱”同意,含有隱居江湖的意思,網師園便意謂“漁父釣叟之園”,此名既借舊時“漁隱”之意,且與巷名“王四(一說王思,即今闊街頭巷)”諧音。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

網師園網師園

網師園現面積約10畝(包括原住宅),其中園林部分占地約8畝余,內花園占地5畝,其中水池447平方米。總面積還不及拙政園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見大,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又富於變化,園內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築雖多卻不見擁塞,山池雖小,卻不覺侷促。全園清新有韻味,因此被認為是蘇州古典園林中以少勝多的典範,陳從周譽為“蘇州園林小園極則,在全國園林中亦屬上選,是以少勝多的典範”。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評價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行回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柳子厚所謂‘奧如曠如’者,殆兼得之矣。”

網師是漁夫、漁翁的意思。網師園是蘇州最小的園林,占地僅0.53公頃,但園內山池廳堂布局緊湊。東部住宅區正門在闊家頭巷,是封建官僚中型住宅的代表
作,大門照牆內盤槐當前,並設有東西巷門。大門額枋前面置有;閥閱(門簪),作圓柱形,其端為葵花裝飾,左右兩旁置有砷石(抱鼓石),這是顯貴的門第形式。從南到北,有轎廳、大廳和內廳等三進高敞的屋字,裝修得精工雅潔。園中有景點小山叢桂軒、樵風徑、月到來亭、殿春移。
小山叢桂軒是園中主要建築,取《楚辭·小山招隱》“桂樹叢生山之阿”和北朝散文家庾信《枯樹賦》“小山則叢桂留人”句意為名。
樵風徑在水閣西側,為一條高低蜿蜒的爬山走廊,取意於宋之門問詩句:“歸舟何慮晚,日暮有樵風”和杜牧詩句:“陶潛宮罷酒瓶空,門掩楊花一徑風”。月到來亭循樵風徑北行可至月到來亭。取唐代文學家韓愈詩句“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為名。亭中懸大鏡一面,鏡中之景與鏡外之景交相映襯,別有韻味。亭北有看松讀畫軒。內部陳設精雅,當年是主人的書房。軒東側為竹外一枝軒,軒名取宋代大詩人蘇拭“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詩意。水池北岸偏東有集虛齋和五峰書屋,是一組樓閣建築,登上小樓遠眺,小園之景盡收眼底。

殿春移西部內園,占地一畝,園中有屋字、亭廊、泉石、花草,集中體現了蘇州庭院布置的匠心,取得了園中有園、景外有景的藝術效果。從看松讀畫軒那一排花樹掩映的鏤窗花牆中望出去,只見一片精巧閒靜,古樸幽雅的景致,這就是殿春移。殿春移有精巧雅致的書齋兩間,裝飾古樸無華。齋後小天井裡壘置山石,種植梅、竹、芭蕉,透過一個個
鏤空花窗,構成一幅幅畫圖,美不勝收。

歷史

網師園網師園
網師園的造園歷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南宋淳熙初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於此建萬卷堂,名其花圃為漁隱,植牡丹五百株。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營造別業,為奉母養親之所,始名網師園,內有十二景。乾隆末,園為瞿遠春購得,增建亭宇,疊石種樹,由於瞿遠春的巧為運思,使網師園“地只數畝,而有紆迴不盡之致;居雖近廛,而有雲水相忘之樂。”至今網師園尚總體保持著瞿氏當年造園的結構與風格。同治年間,園歸李鴻裔,因與宋代名園滄浪亭相近,李氏自稱“蘇鄰”,更園名為“蘇鄰小築”。1917年,張作霖購此園,改名為“逸園”。1940年,園為文物鑑賞家何亞農買下,並對此進行全面整修,悉從舊規,並復網師舊名。1950年何氏後人將園獻給人民政府。1958年,網師園再經整修後對遊人開放。
網師園是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東宅西園,有序結合。即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南部宴樂區、中部環池區、西部內園殿春簃和北部書房區等五部分組成。全園布局外形整齊均衡,內部又因景劃區,境界各異。園中部山水景物區,突出以水為中心的主題。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低矮貼,東南引靜橋微微拱露。環池一周疊築黃石假山高下參差,曲折多變,使池面有水廣波延和源頭不盡之意。園內建築以造型秀麗,精緻小巧見長,尤其是池周的亭閣,有小、低、透的特點,內部家具裝飾也精美多致,網師園意謂“漁父釣叟之園”,園內的山水布置和景點題名蘊含著濃郁的隱逸氣息。全園面積僅8畝多,做到了感覺寬綽而不顯侷促,主題突出,布局緊湊,小巧玲瓏,清秀典雅,成功地運用比例陪稱關係和對比手法,獲得較好的藝術效果,是蘇州中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

造園手法

網師園網師園
網師園分為宅第和園林兩部分,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園林。作為古代蘇州世家宅園相連布局的典型,網師園東宅西園,有序結合。以池水為中心,由東部住宅區、南部宴樂區、中部環池區、西部內園殿春簃和北部書房區等五部分組成。全園布局外形整齊均衡,內部又因景劃區,境界各異。園中部山水景物區,突出以水為中心的主題。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低矮貼水,東南引靜橋微微拱露。環池一周疊築黃石假山高下參差,曲折多變,使池面有廣波延和源頭不盡之意。園內建築以造型秀麗,精緻小巧見長,尤其是池周的亭閣,有小、低、透的特點,內部家具裝飾也精美多致。

其中中部為主園,名曰“網師小築”,以全園以水池彩霞池為中心,面積約半畝。池岸西北、東南兩隅,各有水灣一處,曲折深奧,有淵源不盡之感。沿池布置石磯、假山、木和榭,黃石假山“雲崗”體量不大,

網師園網師園
但位置和造型得體。由於池岸低矮,臨池建築接近水面,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面顯得開闊。這裡池水清澈,游魚戲水,花木爭妍。環池廊、軒、亭翼然,夾岸有疊石、曲橋,疏密有致,相得益彰。

池南主廳小山叢桂軒位於峰石木樨間,有廊左通住宅的轎廳,右達西側的亭榭。西南側的濯纓水閣和東北岸的竹外一枝軒隔水相望,東側的射鴨廊和西側的到風來亭遙遙相對。這些建築形體各殊,裝修精麗,其倒影又與天光浮雲交映於碧波之中,增添了園中秀麗景色。再北為集虛齋、五峰書屋和殿春簃等建築,都是舊日園主讀書作畫之所,布置疏朗清幽。

主要建築

網師園網師園
網師園東部為宅第,中部為主園,西部為內園。宅第規模中等,為蘇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大門南向臨巷,前有照壁,東西二側築牆,跨巷處設轅門,圍成門前廣場。場南對植盤槐,東西牆置拴馬環。大門兩邊置抱鼓石,飾以獅子滾繡球浮雕,額枋上有閥閱3隻,正門東側設便門。

住宅區前後三進,屋宇高敞,有轎廳、大廳、花廳,內部裝飾雅潔,外部磚雕工細,堪稱封建社會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由大門門廳至轎廳,東有避弄可通內宅。轎廳之後,大廳崇立,即萬卷堂。其前磚細門樓為乾隆間物,雕鏤之精,被譽為蘇州古典園林中同類門樓之冠。其後擷秀樓原為內眷燕集之所。樓後五峰書屋為舊園主藏書處。以上3處的家具陳設,多為清式,尤富麗端莊。屋東北梯雲室內黃楊木落地罩上鏤刻雙面鵲梅圖,雕工極精。梯雲室北為下房區及後門,1958~1980年俱從該門出入。

網師園網師園
主園在宅第之西,三進廳堂、後院和梯雲室都有側門或廊通往主園,正通道為轎廳西側小門,楣嵌乾隆時磚額“網師小築”。入內建築物較多,組成庭院兩區:南面小山叢桂軒、蹈和館、室為居住宴聚用的一區小庭院;北面五峰書屋、集虛齋、看松讀畫軒等組成以書房為主的庭院一區,居中為池,蕩漾瀰漫。池岸低矮,系黃石堆砌,挑出種種岩穴形狀,錯落作勢,下伏水口,望之幽邃。池兩端各引出一曲折小溪,貼水平橋一波三折,令人生水廣波延、源頭不盡之感。環水亭榭小巧輕盈,體積較大的館或障以山石樹叢,或退隱於後,不逼壓水面,又使園景富於層次深度,建築雖多而不見其密,池不足畝而不覺其小。

繞池亭榭結構各殊,景觀互異。可靜賞朝午夕晚一日四時的變化,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流轉。濯纓水閣纖巧柔美,基部全用石樑柱架空。池水出沒於下,宜日納涼,傳舊時又充戲台。來亭居於水涯之上,憑欄賞月最勝。池北外一枝軒原為封閉式斜軒,何氏改為敞軒,小巧空靈,簡樸素雅,從池南望去,宛似船舫。牆上又

網師園網師園
置圓洞門、空窗,益使景色如畫。軒前黑松斜出水上。看松讀畫軒軒內陳設精雅,陳列著有億年歷史的矽化木,軒前羅漢松與古柏傳為南宋所植,前者惜於1981年遭凍害枯死;後者挺立池邊,高10餘米,為全園最高物,虬枝遒勁,樹幹斑斕蒼古,日坐此軒賞雪最佳。池東南溪上置石拱橋名引靜橋,為蘇州園林最小石橋。橋下壁間嵌一石,刻“檠澗”二字,傳為南宋物。其旁小山叢桂軒系園內主要建築,可觀賞四面景色。隔牆室舊為園主操琴之處,居中置琴磚一方,傳為漢代物,厚重中空,奏琴於上,音韻悠然。

竹外一枝軒後的天井植翠,透過洞門空窗可見百竿搖綠,其後面為集虛齋。西部為內園,由“潭西漁隱”月洞門(此處亦為何氏辟)入,地1畝余,庭院精巧古雅,花台中盛植芍藥名種,西北角院裡軒屋名“殿春簃”便得於此。殿春簃建築、家具、宮燈多具明代特點和風格,小院作為典型明代風格的庭院盛譽海內外,

網師園網師園
1979年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殿春簃為原形建造了中國式庭院“明軒”,次年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的首例藍本,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落戶,使中國園林聞名於世。

小軒及復室內陳設明式家具及畫具,曾為抗日戰爭前張氏昆仲大風堂。竹石梅蕉隱於窗後,微陽淡抹,淺染成圖。室前假山石洞內昔飼幼,曾由善孖虎,大千補景,繪為《十二金釵圖》。今室前西牆角有1982年張大千書《先仲兄所豢虎兒之墓》刻石,即當時埋骨之處。庭院西南隅有泉一泓,其上一石鐫涵碧泉三字,系1958年整修時挖出。搜剔其下果得清泉,與中部池水有脈相通。冷泉亭內置靈璧石,高3米餘,形如蒼展翅欲飛,擊之錚錚有聲,原在耦園及桃花塢費宅。

特色景點

殿春簃

網師園網師園
彩霞池西北的平板曲橋西行,就見到書有“潭西漁隱”的小門。門內花容綽約,街鋪地,奇石當戶,別有一番天地,這就是傳譽海內外的殿春簃小院。
“簃”,原意指高大屋宇邊用竹子搭成的小屋。“殿春”,指末。殿春簃是從前園主的芍藥圃,曾盛名一時。春季芍藥開花最晚,宋蘇東坡有“多謝化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的詩句。殿春簃以詩立景,以景會意,是古典園林小院建築的精品。殿春簃小院占地不到一畝,景觀卻很豐富,富有明代庭園“工整柔和,雅淡明快,簡潔利落”的特色。小院布局合理,獨具匠心,主體建築將小院分南北兩個空間,北部為一大一小賓主相從的書房,是實地空間,但實中有虛,藏中有露,屋後另有天井。南部為一大院落,散布著山石、清泉、半亭。南北兩部形成空間大小、明暗、開合、虛實的對比,十分精緻。殿春簃小軒三間,西側帶一復室,窗明几淨,最宜讀書,為仿明式結構。軒北窗外,一樹芭蕉,數枝翠竹,依窗而栽,綠意宜人,又有湖石夾列其間。屋前有石板平台,圍以低石欄,屋頂為卷棚式,線條流暢,回音效果好,是園內聽曲的好地方。正門四扇落地長窗,左右設半窗,室內正中懸匾額“殿春簃”,額上有跋云:“前庭隙地數弓,昔日之芍藥圃也,今約補壁以復舊觀”(古時“弓”為丈量單位,約合今1.6米)。
20世紀30年代,國畫大師張善孖、張大千兄弟寓居於網師園,相傳此地即是他們的畫室。堂內北牆不封閉,開了三個大窗,用紅木鑲邊形成三個長方形窗景,窗外天進中種植臘梅翠竹芭蕉天竺,配以幾峰湖石,一格窗景就是一幅立體的畫,輕描淡寫,空靈秀美。室外的庭院布局結構緊湊。東南側隙地起壟,為芍藥圃,春末夏初,流香溢彩。庭院內採用周邊假山手法,使之產生余脈連綿的情趣。假不大,也不高,卻起、承、轉、合,
網師園網師園
極有章法,有韻律,有節奏,如一曲流暢的音樂。假山的起始是一腳矮脈,自院西北伸起,逶迤南奔,山勢不峭不陡,不徐不疾,是這首交響曲開始時的前奏曲;繼而漸漸拔高,出現假山群的第一個高潮,在庭院橫軸線上正對“潭西漁隱”處,安排了一塊石峰,突兀的峰體和正東開闊、明淨的水面對比呼應;此後山勢徘徊,似樂曲中的柔板,過渡,構半亭于山勢中,亭名“冷泉”。此亭倚牆而築,體量纖小,與小院格局十分相稱,飛檐翹角頗為輕靈。亭中有一塊巨大的靈壁石,形狀像一隻展翅欲飛的蒼鷹,叩之錚錚有金屬聲。據傳說,此石原在城西桃花塢唐寅宅內,輾轉流傳到此。在半亭中“坐石可品泉,憑欄能看花”,令人賞心悅目。到此,圍擁小亭的山石態勢繼續南起突然跌岩下滑,怪石嶙峋中,水氣森森,俯視洞壑幽深,底藏淵潭,是一泓天然泉水,其旁有石刻“涵碧泉”,取意於宋代朱熹“一方水涵碧”的詩句。泉水清澈明淨,旁有小徑。院內有此一泉,使全園水脈得以貫通,真不愧為該園藝術中的神來之。山勢再往下而形成淵潭後,忽地拔高,恰如銀瓶乍破,鐵騎突出,矗立起一座陡峭的石峰,這是整個庭院中最高的湖石峰,與北面的主屋互相呼應,恰好處於南北的中軸線上,成為整個山石音樂最高潮。繼而假山繼續往東,若斷還續,綿延不絕,恰似音韻流淌,間關鶯語,幽咽泉流,群山匍匐。在東側牆根外,峰巒忽而競涌,群山歸一,聚而為一大山,使人感到沉鬱蒼茫,猶如八音齊奏,金齊鳴,作為全曲的終結,又有餘脈之意,所謂意猶未盡,余情未了。
網師園網師園
整個山石峰脈意境相連,藏泉於谷,藏路於峰,藏洞於嶺,有銜接,有過渡,空間渾然一體。小院的街鋪地也頗具特色。為了與“網師”主題相合平整潔淨的整片鵝卵石圖案與中部主園漣漪蕩漾的浩淼池水成水陸對比,一是以水點石,一是以石點水,使整個園中處處有水可依,特別是用卵石組成的漁網圖案,更隱隱透出“漁隱”的意境。1978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友好人士來蘇州參觀遊覽,被蘇州園林所陶醉,決意在其館中建一座園林建築。幾經商談,決定仿照殿春簃小院,分翠大洋彼岸,一則可陳列館藏文物,再則也是為了讓美國人民欣賞中國的園林藝術。由於是按明代建築特色而設計建造,故取名為“明軒”。
明軒由蘇州園林工匠設計建造,一下子轟動了紐約、轟動了美國。施工期間,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幾次前去參觀,基辛格博士等要員也數度前往。明軒作為蘇州園林的代表,開創了中國園林藝術走出國門的先河。
明軒建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二樓的玻璃天棚內,庭內陽光燦爛,四季如春,光亮、溫度濕度都被嚴格控制。庭院全長30火,寬13.5米,四周是7米多高的風火山牆。內有屋宇、曲廊、山石、碧泉、花木、小庭、採取以小見大、寓平以奇的手法,形成了“多方勝景、咫尺山林”的意境,猶如殿春簃的孿生姐妹,較完美地體現了蘇州古典園林淡雅簡樸、自然而又富於變化的藝術風格。殿春簃小院獨具匠心,不落俗套,景物圍繞著一個“雅”字做文章,稱得上是園林藝術中的精品。

磚雕門樓

以“精品園”著稱的網師園,主廳萬卷堂前的磚雕門樓雕刻精緻,飽經滄桑300餘年後仍然古雅清新,完好無損,精美絕倫,享有“江南第一門樓”的盛譽。磚雕門樓位於門廳和大廳之間,高約6米,寬3.2米,厚1米,門樓東西兩側是黛瓦蓋頂的風火,古色古香。頂部是一座飛角半亭,單檐歇山卷棚頂,戧角起翹,黛色小瓦覆蓋,造型輕巧別致,挺拔俊秀,富有靈氣。屋檐下枋庫門系四方青磚拼砌在木板門上而成,並以梅花形銅質鉚釘嵌飾,既美觀大方,又牢固實用。
門樓南側上枋嵌有磚雕家堂,供奉“天地君親師”五字牌位,已有幾百年歷史,極其精緻。門樓北為主體,滴水瓦下全用水磨青磚精製而成,既是屋頂支撐物,又是門樓的裝飾物。磚細鵝頭兩個一組,十二對精美鵝頭依次排列有序,支撐在“”字形鏤空磚雕上,鵝頭底部兩翼,點綴細膩輕巧的磚細花朵,幾道精美的橫條磚高低井然,依次向外延伸,鵝頭上昂,氣勢偉岸,風雅秀麗,好一幅優美的立體畫。
門樓中部上枋橫匾是蔓草圖,蔓生植物枝繁葉茂,滋長延伸,連綿不斷,象徵茂盛、長久吉祥。橫匾兩端倒掛磚柱花籃頭,刻有獅子繡球及雙龍戲珠,飄帶輕盈。橫匾邊緣外,掛落輕巧,整個雕刻玲瓏剔透,細膩入微,令人稱絕。剛健有力,清雅淡泊而計重。“藻”乃水草總稱;“藻耀”,意即文采絢麗,文采飛揚;
網師園網師園
“高翔”即展翅高飛。兩側為兜肚,左側刻有“郭子儀上壽”立體戲文圖。圖中郭子儀端坐正堂,鬍鬚垂胸,慈祥可親;八個文武官員,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貢品,有的手拿兵器,廳堂擺著盆花,門前石獅一對,好不氣派。郭子儀在唐肅宗時為平定安祿山、史思明之亂立了大功,被封為汾陽王,後為兵部尚書。他的年壽很高,活了84歲。他的8個兒子、7個女婿,都為朝廷命官,史書稱譽郭子儀“大富貴,亦壽考”、“大賢大德”。這幅戲文圖的寓意為“福壽雙全”。右側刻有“周文王訪賢”立體戲文圖。姜子牙長須披胸,莊重地端坐於渭河邊,周文王單膝下跪求賢,文武大臣前呼後擁,有的牽著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蕩蕩。這裡描寫周文王訪得姜子牙的場景。文王備修道德,百姓愛戴,是個大德之君,而姜子牙文韜武略,隱於渭水之濱。有一次,周文王出獵之前,令人占卜,說他此次“所獲非龍非羆,非虎非彪,所獲霸王之輔”。文王大喜,高興而歸,立姜為軍師。文王以大德著稱,姜子牙以大賢聞名,“文王訪賢”寓為“德賢文備”。中枋這三幅雕刻的外框前方刻有方柱,柱子間有欄桿和走廊,好似空中樓閣;刀工細膩,紋理清晰,古雅秀麗。下枋橫匾三個圓形“壽”字,排列進然。“壽”字周圍,淡灰色水磨青磚上刻有展翅飛翔的蝙蝠和空中飄揚的一簇一簇的雲朵。“蝙蝠”兩字中“蝠”與“福”同音,象徵“福”。“壽”即長壽吉祥。“福”和“壽”是人類的普遍要求。整個門樓上“福”、“祿”、“壽”三星圖案韻致雋永。福為五福臨門;祿為高官厚祿;壽為長命百歲,寓意為三星高照,洪福齊天,壽與天高,萬年永 門樓上的磚雕是用鑿子和刨子在質地細膩的青磚上,運用平雕、浮雕、鏤雕和透空雕磚雕藝術手法雕鑿而成,歷史人物栩栩如生,飛禽走獸和花卉圖案形象逼真。這些磚雕圖案以特有的風格豐富了景點的傳統文化的內涵。雕刻藝術的神韻和歷史故事的風韻,二者相互滲透,莊重而古雅,閃爍著吳地文化和民間藝術的燦爛光芒。這細膩天成的磚雕門樓,不愧為傳統磚雕藝術中的精品。

引靜橋

網師園網師園
姑蘇園林之美,名滿拙政園之舒曠,滄浪亭之朴雅,留園之秀媚,怡園之工麗,風格種種,妙不可言。而網師園作為姑蘇園林中的小園經典,其美妙高超之處則在於精巧清俊,氣新韻奇,於咫尺之地營造出一番山水真趣。常在一花一木、一亭一榭的培植與構架中,包含了絕大文章。園內之引靜便是一例。
小橋在彩霞池東南水灣處,呈弓形,全部採用金山石造就。體態小巧,長才2.4米,寬不足1米,遊人至此,三步而逾,故俗稱之為“三步小拱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引靜橋石欄、石級、拱洞一應俱全,是一座地道的袖珍小橋。橋頂還刻有一形牡丹浮雕,線條柔和,花形秀美,可以讓人欣賞把玩。
引靜橋下是一條溪澗,自南蜿蜒而來。兩岸用寫意法疊成陡崖岩岸,藤葛蔓蔓,澗水幽碧,雖澗寬僅尺余,但似深不可測。撥開橋南側累累而垂的絡石藤枝葉,則看到澗壁上刻有“槃澗”兩個大字(相傳為宋代舊物)。再溯流而上,則有一小巧的水閘立於澗流上游,岸邊立有一石,上書“待潮”。橋名“引靜”,澗稱“槃澗”,閘賦之曰“待潮”三者俱體現了園主的優雅情趣。
引靜橋飛跨槃澗,使彩霞池東、南兩面景物因之渾然而為一體。遊人經橋向東而行,可沿高牆至射鴨廊、竹外一枝軒;向西而游,則見雲崗假山山勢脈脈,濯纓水閣清風徐徐。一橋引渡於此,不僅方便了遊客,而且使園內增添了一個玩賞的立足點。人們藉橋而北眺,古柏蒼然,小軒寂寂,宛然入於圖畫之中。並且,由於四時氣候之不同,則可賞之景亦呈千變萬化之狀。微雨輕飄之時,則見濕樓隱,一片迷濛這色;暖陽緩照之際,則有碧波青荷,的確是爽心之景;黃昏,夕照下滿池遍灑碎金;後,一園盡著粉裝。諸種佳致,可立於一橋而盡覽。
如網師園這樣的文人園林,其神趣主在“寫意”,以極小的空間映出極大的山水意境。在造上,一般都採用平板曲橋,三四折浮水而架,以顯水面闊大之感。小型園林絕少使用拱橋。而網師園中的引靜橋一反傳統而行之,
網師園網師園
優美的小拱橋與幽邃的窄澗、雅致的低閘構於一處,相得益彰,互不見其小。而廣約半畝的中心水面彩霞池則與這“不見其小而實小”的小橋深澗形成對比,加上池周圍駁岸低砌,灣、暗洞虛設,映襯得彩霞池煙波浩淼,水勢迷漫,非復舊時半畝氣勢矣!橋南之槃澗與此相映更添了幾分深遠幽長之意,仿佛真正野澗在此。一橋隔水,竟生如斯妙境
然而,引靜橋構思之佳尚不止於此。這座凌空橫架於彩霞池與槃澗交界外的小橋,不僅隔成了園中水體的大小比照,而且它與西向而去、直至濯纓水閣的石面小徑連成一線,使這一線南北更形成了、動與靜、明與暗等多種對比,恰如小橋兩側雕刻的12枚太極圖案所蘊涵的陰陽互生之義那樣,使園景相互輝映,互增雅致,大大地豐富了園內這一角甚至網師園整箇中部園區的構築層次和審美深度。先看山、水之比。引靜橋與西向小徑一線之南,是山石嶙峋、松柏橫斜的雲崗,山中小道崎嶇如羊腸,壁峭洞高,儼然一派高山巨脈氣度;水橋之北則波際無垠,水涯漫漫。池背山而鑿,山臨水而疊,水以山襯而益廣,山以水映而更高。若無小橋疏,則山迫水面,景物侷促,韻味大減矣!
再說動、靜之別。北是洋洋清波,一派浩然靜態,但線魚噏忽喋戲,芰荷搖於微風,一副生機盎然的形態,靜中有動;橋南則雖溪澗幽邈無聲,雲崗默伏未動,一派安謐和諧的氛圍,可是能覺得澗流奔沖有勢,流湍急驟瀉,可謂動中有靜。

開放時間

7:30-17:30。夜花園只在三月中旬至十一月中旬每天19:30-22:00開放。
美食
從後門出來到十全街上,很多小吃店,從國內到國外,應有盡有,價格也適中。十全街還是酒吧匯集之地,夜色下呈現另一番滋味。
交通
乘47、55、202、204、501、529、811、931、旅遊專線(東線)可到達。
遊覽路線:
遊覽路線一:大門、轎廳、萬卷堂、擷秀樓、雲窟、梯雲室、五峰書屋、竹外一枝軒、集虛齋、看松讀畫軒、殿春簃、月到風來亭、濯纓水閣、雲崗、引靜橋、小山叢桂軒、蹈和館、琴室
遊覽路線二:大門、轎廳、小山叢桂軒、蹈和館、琴室、濯纓水閣、月到風來亭、殿春簃、看松讀畫軒、竹外一枝軒、集虛齋、五峰書屋、射鴨廊、引靜橋、雲崗、五峰書屋、梯雲室、雲窟、擷秀樓、萬卷堂、轎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