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

詩:是一種語詞凝練、結構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情感的文學體裁 [shī] [ㄕˉ](詩),鄭碼:SBDS,U:8BD7,GBK:CAAB,筆畫數:8,部首:訁,結構:左右,筆順編號:45121124詩是文學基本體裁之一。《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和歌的不同之處是:詩以誦為主,歌以唱為主,所謂詩要誦其言,歌要詠其聲。詩多為有感而作。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如陽光一般灑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一般分為古體詩和新體詩,如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樂府、趣味詩等。詩的創作一般要求押韻,對仗和符合起、承、轉、合的基本要求。近現代以來則專指通過意象寫意類文字,如朦朧詩等。

基本信息

起源

詩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一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詩最本質的特徵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詩美是藝術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歌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

詩並不是只在詩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甚至是超過藝術疆界的藝術.

shī【名】
(形聲。從言,寺聲。本義:詩歌)
同本義〖poetry;verse;poem〗
詩言志,歌永言。—— 《書·舜典》
詩,志也。—— 《說文》
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也。—— 《國語·魯語》
教六師,曰風,曰賦,曰比,曰典,曰雅,曰頌。—— 《周禮·大師》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臨清流而賦詩。——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又如:詩筒(裝詩稿的竹筒);詩瓢(放詩稿的瓢勺);詩友(以詩詞唱和的朋友);詩虎(作成詩句的燈謎);詩流(詩的流別系統);詩案(因詩獲罪的案件);詩眼(詩句中最為工巧傳神的一個字);詩債(指向他人乞詩或索和未及酬答);詩傳(詩集);詩獄(因詩篇的內容為言官所檢舉而引發的文字獄)

指《詩經》。在古語中凡稱“詩曰”、“詩云”都是指《詩經》 〖TheBookofSongs〗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為政》
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梁惠王上》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詩什(《詩經》以十篇為一單位,編為一卷,因乃名為一什);詩序(《詩經》的序);詩教(《詩經》的教化功能);詩傳(《詩經》的註解)
詩人〖poet〗。如:詩公(對詩人的尊稱);詩手(詩人);詩侶(詩友);詩囚(指苦吟詩人。因其詩境艱澀困苦,如被囚禁一般);詩奴(輕視下乘的詩家。好作詩或絕無佳篇);詩宗(對詩人的敬稱詞);詩翁(負有盛名而年歲已高的詩人);詩聖(有極高成就的詩人)
比喻美妙而富於生活情趣或能引發人強烈感情的事物〖finething〗。如:詩景(優美的景色);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詩

詩shī【動】
誦詩;作詩;賦詩歌頌〖poetize〗
能造者其必詩,敢往者無不賦。——楊炫之《洛陽伽藍記》
又如:詩功(作詩的功力);詩酒(做詩與飲酒);詩道(作詩的規律、主張和方法);詩牌(用以題詩的木板);詩懷(做詩懷念)

詩碑shībēi
〖poemtablet〗名勝中刻詩的石碑
詩才shīcái
〖poetictalent〗寫詩的能力
詩歌shīgē
〖poemsandsongs;Poetry〗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詩
只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詩格shīgé
〖poetryrule〗∶做詩的法則
〖poetrystyle〗∶詩的風格
詩格不高
詩行shīháng
〖verse〗詩的一行
詩話shīhuà
〖notesonpoetsandpoetry〗∶評論詩人和詩篇的著作
《隨園詩話》
〖notesonclassicalpoetry〗∶舊時有詩有話的小說,可以說唱
《唐三藏取經詩話》
詩集shījí
詩
〖collectionofpoems;poetryanthology〗編輯一個人或許多人的詩而成的書
詩節shījié
〖stanza〗詩的一節,由排列成為一個單元的一組詩行構成
詩經Shījīng
〖ShiJing(ClassicofPoetry);TheBookofSongs〗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期(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分“風”、“雅”、“頌”三大類。“風”采自民間樂曲,“雅”是王都附近的樂曲,“頌”是祭祖祀神的樂曲。所有詩歌均可歌唱,但樂譜今已不傳。其內容對統治者征戰田獵,貴族集團奢侈荒淫的生活,人民的勞動生活和婚姻愛情都有所反映。形式以四言為主,採用了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這些創作手法為後代詩人所繼承。漢代將《詩》列入儒家經典,稱為《詩經》,為“五經”之一
詩境shījìng
〖poeticconceptionandbackground〗∶詩中所表現的意境
〖poeticenvironment〗∶也指富於詩意的環境
詩劇shījù
〖poeticdrama〗對白為詩的戲劇
詩禮Shī-Lǐ
〖TheBookofSongsandTheBookofRites〗∶《詩經》和《禮經》 ,封建社會讀書人必讀的書
〖cultured〗∶舊時常用來稱讀書講究禮教的人家
詩禮之家
詩律shīlǜ
〖poeticrulesandforms〗詩的格式和韻律
詩朋酒友shīpéng-jiǔyǒu
〖friendofwineandpoetry〗在一起寫詩喝酒的朋友
尋幾個詩朋酒友,向塵世外消磨白晝。——元·不忽木《辭朝·村里迓鼓》
我一心待相伴著詩朋酒友,我其實不愛你紫綬金貂。——明·無名氏《東籬賞菊》
亦作“詩朋酒侶
詩篇shīpiān
〖poem〗∶詩的總稱
這些詩篇充滿了革命激情
〖epic〗∶比喻類似史詩的事物
我們時代的壯麗詩篇
也比喻富有意義的故事、文章等
光輝的詩篇
詩琴shīqín
〖lute〗源自東方有大梨形琴身和帶品的指板、有六到十三對琴弦、用置於琴頭中的弦軸調音的彈撥樂器
詩情畫意shīqíng-huàyì
〖idyllic〗形容自然景色很美,好像詩、畫中的境界
我們來到富有詩情畫意的江南水鄉,頓覺心曠神怡
詩趣shīqù
〖interestandcharm〗詩的意趣
富於詩趣
詩人shīrén
〖poet〗作詩的名人
生來就是一個詩人,不是造就出來的
詩聖shīshèng
〖bepoetofhighattainments〗造詣極高的詩人。如杜甫
詩史shīshǐ
〖historyofpoetry〗∶詩歌發展的歷史
〖poetryofhistoricsignificance〗∶指反映一個時代的面貌、具有歷史意義的詩歌,如杜甫的詩歌

詩書Shī-Shū
〖theBookofSangsandtheBookofHistory〗∶指《詩經》和《尚書》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boks;literatures;works〗∶泛指一般書籍、詩文
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漫捲詩書喜欲狂。——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詩壇shītán
〖poetryworld〗詩歌界
詩壇盛會
詩仙shīxiān
〖fairypoet〗才情高超、氣韻飄逸的詩人,如稱唐代詩人李白為“詩仙”
詩興shīxìng
〖pegasus;poeticinspiration〗做詩的興致
詩興大發
這種奇景,古時候的文人墨客看到了,往往忍不住詩興大發。—— 《海市》
詩意shīyì
〖poeticqualityorflavour〗像詩里表達的那樣給人以美感的意境
富有詩意
詩餘shīyú
〖verse〗詩詞中詞的別稱,因詞是由詩發展而來的而得名
詩韻shīyùn
〖rhyme(inpoetry)〗∶做詩所押的韻
〖rhymingdictionary〗∶做詩所依據的韻書,一般指《平水韻》
詩章shīzhāng
〖poem〗詩篇
詩作shīzuò
〖poeticworks〗詩歌作品
詩(詩)shī
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詩歌。詩話(a.評論詩人、詩歌、詩派以及記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作;

b.古代說唱藝術的一種)。詩集。詩劇。詩篇。詩人。詩章。詩史。吟詩。
中國古書名,《詩經》的簡稱。

體栽

詩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其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成為歌。

它生存於人類的文化傳統之中,我們對於“詩”、“抒情”、“美”這樣的字眼,總是保持著崇高的故意。人類不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這種需要,基於生存的需要。這樣抒情詩就不僅僅是一個美學問題,而且是一個具有存在論性質的問題,抒情態度成為人類的一種生存範疇。隨著文明進程的發展,社會分工的產生,出現了專司詩歌的“詩人”。詩人與非詩人的分裂便產生了。詩、詩人總是與某種神秘莫測的力量聯繫在一起的。詩人被認為是由神靈所選中並賜予靈感的特殊而神秘的人物。

詩學關於詩,就像美學關於美一樣,很難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如果你問一位詩學家“什麼是詩”,就像你問一位美學家“什麼是美”一樣,是難以得到你滿意的回答的。詩之所以難於定義,大概因為“它是太屬於精神世界,太縹緲了”〔1〕,而且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當詩的廣義與狹義攪在一起時,“什麼是詩”就顯得更為紛紜複雜了。海德格爾就不滿於“把詩歸入文學”,對“詩必在文學之中謀得其存在形式”〔2〕不以為然。這不免是偏頗之論。詩是一種語言藝術,它當然應該屬於文學,文學包括詩、散文和小說等,這難道還有疑問嗎?不過,這裡所謂的詩,只是狹義的詩。還有一種廣義的詩。廣義的詩就不再屬於文學,不再是文學的一個分支和組成部分了。

當我們把廣義的詩與狹義的詩區分開來,就可以避免許多混亂,詩的定義就開始明晰了。

廣義的詩

廣義的詩,是一切藝術(包括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通稱,是自然美、藝術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詞,是人類觀照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人的靈魂逃逸現實後的棲息方式。

作為藝術的通稱,我們可以說,一切藝術都是詩:音樂是在時間坐標上流動的詩,繪畫、雕塑是二維或三維空間裡的具象的詩,建築是對空間進行格式化的詩〔3〕,舞蹈是人的形體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一同展開的詩,散文、小說是無韻的詩(試讀《莊子》《紅樓夢》 )。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實際上是文藝理論,是藝術哲學。就連司馬遷的《史記》也被譽為“無韻之《離騷》 ”。世界幾大宗教的經典文獻如《聖經》《古蘭經》及佛教經典,也不妨說都是詩。

作為自然美的代名詞,藍天白雲是詩,山水田園是詩,鶯歌燕舞是詩,桃紅柳綠是詩,海上明月是詩,大漠孤煙是詩,枯藤老樹昏鴉是詩,小橋流水人家是詩,東南西北是詩,春夏秋冬是詩,天籟是詩,人體也是詩……

作為藝術美的代名詞,鏇律是詩,色彩是詩,線條是詩,結構是詩,雄渾激越是詩,輕靈優雅是詩,壯麗崇高是詩,恬靜閒適也是詩……

作為人生美的代名詞,青春是詩,愛情是詩,事業是詩,理想是詩,天真是詩,智慧是詩,守望是詩,淡泊是詩,入世出世皆可為詩……

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可以用詩來形容:詩一般的風景,詩一般的國度,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年華,詩一般的時代……

詩的意義還在於,它是人類觀照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

人類觀照世界的方式,大致有兩種:科學的方式和詩的方式(後者包括哲學的方式和宗教的方式)。科學是反映

詩
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但科學並不等於一切真理,甚至不等於真理,因為科學並不總是正確的。例如,認為太陽是宇宙中心的“日心說”,曾經是人們信奉的科學真理吧,布魯諾就是為之獻身的,可是在今人看來,它的真理性已經微乎其微了,它只不過是一個新的謬見,它取代“地心說”,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罷了。科學有自己的局限性,許多真理、許多價值是在科學之外的。科學之外,人們抵達真理的方式就是詩的方式。詩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超越科學實證的美妙的幻想的直覺的把握。

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可我們並不知道生命是什麼。一些有機無機的物質怎么就化育出了生命?我們不知道生命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不知道靈與肉、神與形、意識與存在的關係。我們也不知道自己置身其中的這個宇宙是什麼,不知道茫茫宇宙中是否還有另一個生命的天國,以及如何抵達。我們不知道生命與宇宙存在的意義,不知道以我們的感官所能感知,以我們的智力所能理解的這個世界以外還有什麼存在。儘管在不久前,我們有了宇宙大爆炸理論(這一理論近乎玄想,它是不是科學真理還很值得懷疑),在千年之交,又宣稱破譯了人類基因密碼,我們今天對宇宙的認識,對生命的認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著終極真理?別忘了,過去時代的人們,也總是覺得自己已經接近了終極真理。十九世紀就有科學家宣稱,科學大略已定,未來的人們所能做的,只是在小數點後面再添幾位有效數,使之更精確一點兒罷了。他何曾想到,相對論一出,傳統物理學便成了明日黃花。儘管二十世紀下半葉,人類的飛船開始出發,從月球冥王星,由近及遠,探訪著太陽系,但相對於無限深邃的宇宙太空,人類邁出的這一步何其微小。人類今天對宇宙的認識,比起蓋天說、地心說、日心說時代究竟進步了多少?今人架設起龐大的射電望遠鏡群,試圖搜尋到天外文明的信息,這與古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天真模樣,是否同樣幼稚可笑?在茫茫宇宙中,地球不過是一粒微塵。寄生於這粒微塵之上,以人之渺小,欲窮盡宇宙的無窮奧秘,科學的局限性不言而喻。人類可以抵達的宇宙空間極為有限,人類至今還遠未跨出太陽系,將來也不可能走得太遠。而科學不可企及的地方,就屬於詩。我們不知道生命是什麼,就說生命是一首美妙絕倫的詩;我們不知道宇宙是什麼,就說宇宙是一篇浩淼無垠的詩。面對這個充滿神秘與奇幻,充滿詩意與暗示的世界,詩的直覺與科學的理性相對應,是人類抵達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終極真理的另一種取向和姿態,在體味存在、完善人生的最高境界裡,詩與科學殊途同歸。

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一經創立,就有一個人人都可能提出來的問題:如果現在的宇宙是大約一百五十億年前那一次大爆炸的產物,那么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又是什麼樣子呢?“大爆炸以前是什麼樣子?嚴格地說,什麼也沒有,就連空間和時間也沒有。”這一回答見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世界科學報告〉摘要:科學的未來是什麼?》。大爆炸理論可謂二十世紀人類關於宇宙起源的最新科學解釋。可是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中國人的先哲老子就曾說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是什麼?“無”也許就是所謂“什麼也沒有”,就是所謂正反物質遇合釋放能量之後的湮滅狀態,就是大爆炸之前的本真狀態。在《老子》那裡,“無”就是開天闢地之前的“混成之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古人的詩思與今人的科學之思的神奇的吻合,不能不讓人驚訝!

複製生命的所謂克隆技術在二十世紀末才問世,而克隆思想在中國卻是古已有之。孫悟空就擅長此道,他抓一把猴毛,吹一口氣,就能複製出許多個小孫悟空。作為藝術形象的孫悟空的創造者已經意識到,一根猴毛即已包含了複製一隻猴子所需要的全部遺傳信息。 《西遊記》是一部神話小說,也是一部神話的詩。從詩人克隆猴,到科學家克隆羊,詩思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傳統中醫關於氣火虛實的理論,關於人體五臟與金木水火土五行一一對應的理論,就是一種詩的表述。“肝主木而應春,其位東,於身為筋而力生焉;心主火而應夏,其位南,於身為舌而言良焉;肺主金而應秋,其位西,於身屬鼻而氣通焉;腎主水而應冬,其位北,於身屬耳而聽聞焉;脾主土而應於四季,其位中,於身為形而色潤焉。”你可以說這種表述是不科學的,卻不能說它是無價值的,其療效就是其價值的證明。雲南西雙版納等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樹木有靈,不能隨意砍伐;山水有神,不能隨意冒犯,否則是要遭報應的。這樣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觀念,這樣一種與天人合一哲學觀相通的,對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詩化的理解和表述,其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沒有這樣一種詩質的“迷信”造就人與自然相處的行為規範,等到現代科學的環保觀念形成和普及,人類家園早就更加面目全非了。

作為人類觀照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詩與科學相生相剋,相輔相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從來就是屬於詩的。待到阿波羅飛船登上月球,詩就把這一領地讓給了科學,自己則深入到更為遙遠更為廣袤的星空。據說,現代科學已經觀測到了一兩百億光年之外的天體,那些天體所發出的光是經過一兩百億年的傳播才到達地球的。也就是說,今人所看到的,還是那些天體一兩百億年前的樣子。至於它們現在的樣子,我們得再過一兩百億年才可能見到。換句話說,那些今天想必早已面目全非的天體,是我們人類以科學方式所永遠也無法抵達,甚至永遠也無法觀測到的。那個世界永遠都只能屬於詩了。人類以科學方法所能觀測到的全部宇宙,大概只能是包括銀河系和若干河外星系在內的這個直徑約五六百億光年的物理宇宙。這個宇宙之外還有什麼存在?是否還有許多個與之類似的或不類似的宇宙存在?如何存在?這就不是科學所能回答的了。這個宇宙之外的宇宙也將永遠屬於詩。

而以現在這樣每十八個月翻一番的發展速度,據說在今後幾十年的時間內,電腦的智力將遠遠超過人腦的智力,屆時,電腦軟體還將自動升級,迅速“進化”。超智慧的電腦將擺脫人類的控制,通過網際網路做它自己想做的一切,包括操縱地球上的事物,包括飛離地球,開發宇宙。其結局是今天的人類難以想像的。如果電腦對人類不懷好意,將是人類的災難或末日,一些電腦科學家正對此憂心忡忡。另一方面,人類也可能讓自己的意識“數位化”進入電腦網路世界,從而獲得靈魂的永生。那時,世界上將不只有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了,“人”與電腦智慧將共生於一個虛擬的網路世界裡,不分彼此。果真到了那一天,科學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學,而變得詩意盎然了,或者就是詩了。

面對星空的浩淼和人生的虛幻,念及生命沒有目的,靈魂沒有歸宿,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喚起一份本真的詩情,勾起一份本原的詩思,抒發一通屈子《天問》式的迷茫和感動。面對塵世的悲歡炎涼,忘卻世俗的欲望和功利,浮躁之餘,我們又不免會有一份詩意的纏綿和感傷。

作為人類的精神家園,作為靈魂的一種寄託和棲息方式,詩與宗教相通。而宗教作為靈魂的慰藉,是如此地不可靠,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上帝存在與否早已成為疑問。蔡元培曾經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想必也是希望在宗教幻滅、“上帝死了”之後,還有一種方式詩化人生,讓無根的漂萍般的人生還有一個皈依,讓茫然無助的人生還有一種形而上的嚮往和追求,而不至於像當今世界的“後現代”們,在解構、顛覆、虛無了一切價值之後,六神無主地瘋癲下去;像當今中國某些不知詩為何物的暴發戶們,除了吃喝嫖賭吸毒,就是給自己修墳墓。

是的,尋求世界和人生的最高真諦、終極真理,是我們靈魂的需求。上帝或許會死,詩神卻永遠不會死。上帝死了之後,詩神更加任重道遠。

狹義的詩

詩
狹義的詩,就是從巴比倫英雄史詩《吉爾伽美什》以來,尤其是中國的《詩經》和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以來,幾千年一直被創作、傳播和鑑賞著的,在中國近代以前一直被奉為文學正宗的那種文體。 

關於狹義的詩,它的定義,古今中外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商務印書館1928年出版的楊鴻烈的《中國詩學大綱》曾列舉了中國古今關於詩的定義達四十種之多。美國詩人卡爾·桑德堡的《詩的定義(初形)試擬》則列舉了三十八種。實際上,古往今來的詩人和學者關於詩的定義肯定還不止這些。 《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嚴羽《滄浪詩話》說:“詩者,吟詠性情也。”張舜民《跋百之詩畫》中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以為“守法度曰詩”。章太炎《答曹聚仁論白話詩》更以為:“以廣義言,凡有韻者,皆詩之流。……《百家姓》然,《醫方歌訣》亦然。以工拙計,詩人或不為,亦不得謂非詩之流也”。古希臘詩人西蒙尼德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但丁《論俗語》說:“詩不是別的,而是寫得合乎韻律、講究修辭的虛構故事。”薄伽丘《異教諸神譜系》說:“‘詩’源於一個很古的希臘語詞Poetes,它的意義是拉丁語中所謂的精緻的講話。”“詩是一門實踐的藝術,它發源於上帝的胸懷。”雪萊《詩辯》說:“詩是最快樂最良善的心靈中最快樂最良善的瞬間的記錄。”華茲華斯《〈抒情歌謠集〉序言》說:“詩是一切知識的精華,它是整個科學面部的強烈表情。”柯勒律治說:“詩是最佳詞語的最佳排列。”別林斯基《詩歌的分類和分科》說:“詩歌是最高的藝術體裁。……詩歌用流暢的人類語言來表達,這語言既是音響,又是圖畫,又是明確的、清楚說出的概念。因此,詩歌包含著其他藝術的一切因素,仿佛把其他藝術分別擁有的各種手段都畢備於一身了。詩歌是藝術的整體,是藝術的全部機構,它網路藝術的一切方向,把藝術的一切差別清楚而且明確地包含在自身之內。”艾略特《詩歌的作用》說:“詩歌是生命意識的最高點,具有偉大的生命力和對生命的最敏銳的感覺。”

關於“詩是什麼”,各家所言,各有獨到和精闢之處:強調詩乃“志之所之”、“吟詠性情”或“生命意識”,著眼於詩的內容;強調詩乃“無形畫”、“有聲畫”或“既是音響,又是圖畫”,著眼於詩的意象特徵;強調詩乃“法度”,乃“精緻的講話”,乃“最佳詞語的最佳排列”,或索性以押韻為詩,著眼於詩的形式;強調詩“發源於上帝的胸懷”,“一切知識的精華”,“科學面部的表情”,“最高的藝術體裁”,則著眼於詩的本質。就算是盲人摸象吧,許多“盲人”各執一辭的“摸象”結論之和,也與“全象”相去不遠了。 

定義

當今流行的各種“主義”的詩學理論,也都有自己關於詩的定義:

現實主義詩學認為:詩是現實生活在詩人心中的反映。只有現實生活,才是詩及一切藝術的源泉。詩人是生活的歌手,詩是對生活的歌唱。

浪漫主義詩學認為:詩人是情種,詩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給世界,世間萬事萬物就會為之詩化。所以,詩應該是詩人的自我表現,是詩人情懷的直抒,是詩人的心靈對理想世界的呼喚。

形式主義詩學認為:詩只是有意味的語言藝術形式。任何一種“內容”只有經過“形式化”才能成為藝術。形式並不屈從於內容。詩人對美的追求,趨向於形式的自主創造。形式的自主品質,意味著詩人有批判社會現實、開拓美的世界的自主權力。在極端的形式主義詩學看來,詩只是一種語言工藝。

心理分析主義詩學認為:做詩猶如做夢,詩就是詩人的“白日夢”。常人做夢,是人的本能情慾等在社會道德和人的理性意識壓抑下得不到滿足,轉移到夢中去發泄。詩人做詩,是把他在現實世界無法滿足的本能情慾等,轉移到幻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宣洩。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詩有一個可供審美欣賞的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是詩把本能情慾加以美化的偽裝(在這個意義上,“愛情詩是男人炫耀他的艷遇”的說法,就不純粹是調侃)。同時,將情慾轉移到藝術世界,也是對本能情慾的升華。而二者的相同之處在於,做詩與做夢都是不用邏輯思維而用形象思維的精神活動。

各種流派關於詩的定義,各有側重,各有其偏激和深刻之處。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是何其芳的定義:“詩歌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它飽含著豐富的

詩
想像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語言精煉,音調和諧,有鮮明的節奏和韻律。”〔10〕這應該說是那個時代流行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詩的定義,並且包含著何其芳對詩的形式美、格律美的強調。

八十年代初,呂進提出了一個更為簡潔的關於詩的定義:“詩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語言藝術,它通常是詩人感情的直寫。”〔11〕這個定義既有別於何其芳式的詩歌定義,也有別於新崛起的先鋒派的詩歌定義。

如果拋開一切主義和流派,在純技術層面上,只用一句話,給詩下一個最簡潔的定義,我想是否可以這樣說:詩是以具有樂感的語言藉助意象抒寫情思和美的藝術。詩是藝術,詩是語言藝術,詩是抒寫情思的藝術,詩也不妨是惟美的藝術,詩是藉助意象表現的,詩的語言是具有樂感的。樂感即音樂性,包括節奏、韻律等,這是詩歌語言區別於散文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徵。

意象是詩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作為一門語言藝術,詩一般不會通篇以抽象語言直接表達抽象的情思,而要藉助意象表達。什麼是意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融匯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譬如寫一首愛情詩,詩人不止會說:“我好想你呀!”“我想死你了!”“我對你的愛永遠都不會改變!”“我活一天就會想你一天呀!”而會以飽蘊深情的意象,做委婉的表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我對你的思念,就像春蠶吐絲,至死不渝呀!因為得不到你的愛,我傷心落淚,就像燃燒的蠟燭,生命一息尚存,淚流就一息不止呢!情絲無盡的蠶,淚流不止的燭,就是詩中藉以寄託情思的意象。

詩要表現的,是詩人的主觀世界和詩人所面對的客觀世界。在主觀世界一方,詩要表現的主要是情思和美,即詩人對世界和人生的情感體驗、思想穎悟以及審美感受。客觀世界要求於詩的,則是敘事和狀物,敘社會之事,狀自然之物。其所狀之物、所敘之事,往往也作為意象,藉以寄寓主觀的情思及美感。

詩歌流派

一、新月派

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

詩
《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稱為"新格律詩派"。新月派糾正了早期新詩創作過於散文化弱點,也使新詩進入了自覺創造的時期。1927年春,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人創辦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動轉移到上海,這是後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創刊的《詩刊》季刊為主要陣地,新加入成員有陳夢家方瑋德卞之琳等。後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嚴"的原則,堅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現的、貴族化的"純詩"的立場,講求"本質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謹嚴",但詩的藝術表現、抒情方式與現代派趨近。
“三美”中的音樂美是指新月派詩歌每節韻腳都不一樣,好像音樂一樣。建築美是指詩歌的格式好像建築一樣。繪畫美指的是新月派詩歌的每節都是一個可畫出的畫面。

相關詳情見:新月派、新月詩社
花間派
中國晚唐五代詞派。五代後蜀趙崇祚選錄唐末五代詞人18家作品500首編成《花間集》(10卷),其中除溫庭

詩
筠、皇甫松、和凝、孫光憲外,其餘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他們的詞風大體相近。後世因而稱之為花間派。溫庭筠韋莊是其代表作家,二人雖都側重寫艷情離愁,但風格不同,溫詞穠艷華美,韋詞疏淡明秀。其餘詞人,多蹈溫、韋餘風,內容不外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多局限於男女燕婉之私,格調不高。但鹿虔扆、歐陽炯、孫光憲也有一些較有現實意義的作品。花間詞在思想上無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艷精工,藝術成就較高,對後世詞作影響較大。《花間集》有南宋紹興、淳熙、開禧年間3種刻本。今人李一氓《花間集校》 ,1981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
總之,凡一切抒情和人類思想主觀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以及價值觀,都屬於詩的範疇.

唐朝詩歌發展

唐朝是詩的國度,詩人輩出。如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邊塞詩稱著的岑參、王之渙;以風景詩著稱的孟浩然;特別是被譽為詩仙的李白、詩聖的杜甫以及民眾詩人白居易等等,如同燦爛的群星,光輝千秋。

唐朝詩歌發展達到了頂峰。五言詩、七言詩、雜言詩,如同萬芳園中的百花,競相鬥艷。特別是又湧現出一種新的詩體--格律詩,更加光彩奪目。

律詩是一種有嚴格格律要求的詩體。它對詩篇的字數、句數、用韻、聲調的平仄、詞語的對仗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這種詩體是以前所未有的。為了表示與古體詩的不同,唐代稱之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律詩是唐詩的代表,它被以後歷代詩人所承襲。唐以後之詩,雖然也有許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沒有重大的新突破。

經典現代詩欣賞

一個枯萎而僵死的形體,

詩
茫然留在我淒涼的前胸,
它以冰冷而沉默的安息
折磨著這仍舊火熱的心。

我哭了,眼淚不使它復生!
我嘆息,沒有香氣撲向我!
唉,這沉默而無怨的宿命
雖是它的,可對我最適合。
《愛與痛的遷徙》 ——冷月如霜

寂寞迂迴夢的蝶衣
風中掠過淚的痕跡
在你微涼的掌心裡
是誰的憂傷在棲息

心的背棄遙遠北極
你的冷漠讓人窒息
結凍的愛無法繼續
沉沉心雪悄然堆積

是否有些愛情注定會反向背離
傷過心又怎能計算出愛與恨的距離

詩
是否談及未來總那樣漫無邊際
再多努力也穿不過宿命的縫隙

如果愛的可能只有千萬分之一
我依然願意在輪迴里等你幾個世紀
如果現實中愛總這樣不如人意
我是否該試著把付出忽略不計

指間的溫度悵然依稀
眼角的淚水淋濕記憶
愛的餘味在苦澀中游離
我會打點這無奈的殘局
然後帶著愛與痛隨風遷徙

《難道愛神是……》——食指

詩

難道愛神是焦渴的唇
只顧痛飲殷紅的血、晶瑩的淚
而忘卻了在血淚里
還有兩顆跳動的心

難道愛神是纖細的手
只醉心於撥弄心弦的琴
卻忘卻了在顫抖中
還有兩顆痛苦的心

難道愛神是無影無蹤的風
只顧追逐天堂上輕浮的雲
而忘卻了地獄裡
還有兩顆沉重的心

難道愛神是心舟的漿
無意間搖碎了月兒在湖心的印
而忘卻了在波動中
還有兩顆破碎的心

《這也是一切》——舒婷

詩

不是一切大樹
都被暴風折斷;
不是一切種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一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裡,
不是一切夢想,
都甘願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說的那樣!

不是一切火焰,
都只燃燒自己
而不把別人照亮;
不是一切星星,
都僅指示黑夜
而不報告曙光;
不是一切歌聲,
都略過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一切
都像你說的那樣!

詩

不是一切呼籲都沒有迴響;
不是一切損失都無法補償;
不是一切深淵都是滅亡;
不是一切滅亡都覆蓋在弱者頭上;
不是一切心靈
都可以踩在腳下,爛在泥里;
不是一切後果
都是眼淚血印,而不展現歡容。

一切的現在都孕育著未來,
未來的一切都生長於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為他鬥爭,
請把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階段》——赫曼赫塞[德國]

正如花會凋謝
正如青春消逝
生命的每一個階段
亦復如是

生命
會在每一個階段召喚我們

心啊
預備告別過去
重新開始

心啊
勇敢地尋找
尋找新的境地

我們必須離鄉背井
否則便要受到終身監禁

心啊
就是這般
要不斷
告別
辭行

相關文獻

1.《書屋》二〇〇二年第十期
2.毛翰作品
3.〔1〕歌德《詩與真》第二部分第七卷。
4.〔2〕劉小楓主編: 《人類困境中的審美精神——哲人、詩人論美文選》 ,東方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560、561頁。
5. 《國中課堂知識點點通》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6.〔3〕反過來,聞一多要求詩應當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他的“三美論”是從這裡逆推出來的嗎?
7.〔4〕但《老子》也有與之相悖的論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8.〔5〕〔清〕馬注《清真指南》卷之三。
9.〔6〕 《吉爾伽美什》的影響曾經遍及歐亞,可能是東西方文學的一個共同源頭。中國上古關於后羿的神話,就與吉爾伽美什的生平故事極其相似。
10.〔7〕參見吳思敬: 《詩歌的基本原理》 ,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3~10頁。
11.〔8〕王蒙認為,文學研究的諸種方式有如盲人摸象:強調反映、再現的如摸到了象腿,強調錶現、感覺的如摸到了象鼻(沒有牛鼻子那種褒義),強調結構、模式的如摸到了脊骨,強調弗洛伊德宣洩功能的如摸到了下體(無貶義)。
12.〔9〕參見石天河: 《廣場詩學》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4~6頁。
13.〔10〕轉引自以群:《文學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藝出版社1963年版。
14.〔11〕見呂進:《新詩的創作和鑑賞》,重慶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頁。

六藝

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

禮節(即今德育) 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音樂 六樂 :雲門大鹹大韶大夏、大鑊、大武等古樂;
射箭技術 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駕馭馬車的技術 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書法(書寫,識字,文字) 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算法(計數) 九數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學校的數學教材

拼音是sh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