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鷗

遺鷗

遺鷗(Ichthyaetus relictus),鷗科鷗屬瀕危候鳥,現其繁殖地集中在蒙古國(數處)、哈薩克斯坦(2處)、俄羅斯(1處)和中國(1處),其越冬地在中國和韓國亦有發現。1931年,瑞典博物學家艾納·隆伯格首次撰文提及其在中國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發現的遺鷗標本,但其認為遺鷗是黑頭鷗在東方的一個變種。直到1971年,科學界方承認遺鷗的獨立物種地位。

基本信息

命名原因

遺鷗遺鷗
1931年,時任瑞典自然博物館館長的動物學家隆伯格(Ejnar Lonnberg)撰文記述了在額濟納旗採到的一些鳥類標本,對於遺鷗,他只提到是黑鷗地中海鷗)的一個東方地理種群,同年又撰文將此問題說明,並使用了Larus relictus的學名,意為“遺落之鷗”,遺鷗從此開始被科學界認知。

在隨後的幾十年內,國際鳥類學界對遺鷗的身世眾說紛紜,主要觀點認為遺鷗是另一種在亞洲腹地繁殖的棕頭鷗(Larus brunnicephalus)的一個色型或是漁鷗(Larus ichthyaetus)與棕頭鷗雜交的產物。終於在1971年蘇聯鳥類學家Auezov在現哈薩克斯坦境內的阿拉湖(Alakol Lake)發現了遺鷗的一個小規模獨立繁殖群。隨後他對遺鷗與棕頭鷗的生殖隔離進行了記錄,終於遺鷗以獨立的物種面對世人。

外形特徵

遺鷗遺鷗
遺鷗是中型的水禽,體長為40厘米左右。

成鳥夏羽:整個頭部深棕褐色至黑色,上沿達後頸,下沿至下喉及前頸,深棕褐色由前向後逐漸過渡成純黑色,與白色頸部相銜接。眼的上、下方及後緣具有顯著的白斑,頸部白色;背淡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純白色。肩、翼上覆羽淡灰色,與背同色;外側初級飛羽白色,具黑色次端斑,次端斑自外向內各羽逐漸擴大,至第6枚初級飛羽又縮小為一小黑斑;第1枚初級飛羽外翈黑色,第2、3枚初級飛羽外翈前部黑色,第1、2枚初級飛羽前部黑色次端斑後方各具一大形白斑;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淡灰色,具白色先端。體側、下體均純白色。

成鳥冬羽:頭白色,頭側耳覆羽具一暗黑色斑,後頸亦呈暗黑色,形成一橫向帶斑,直至頸側基部。

幼鳥:第1年冬羽似成鳥冬羽,但耳覆羽無暗色斑,眼前有暗黑色新月形斑;後頸有暗色縱紋,三級飛羽和部分翅覆羽暗褐色,尾羽白色,末端具一寬闊的黑色橫帶。

虹膜棕褐色,嘴和腳暗紅色,腳有時呈珊瑚紅色;幼鳥嘴、腳為黑色或灰褐色。

生活習性

遺鷗遺鷗

遺鷗喜歡棲息於開闊平原和荒漠與半荒漠地帶的鹹水或淡水湖泊中,在桃力廟——阿拉善灣海子,濱湖生有泥淖沙洲和浸——漫水的寸苔草灘,湖周種植有沙柳、檸條的固沙林帶。遺鷗每年春天都成群地來到這裡,站立時頭頸伸得很直。每當晴好天氣的黃昏時刻,眾多外出覓食的遺鷗紛紛歸來,在島嶼及附近水面上嘻戲、歡娛,一片十分喧鬧壯觀的景象。非繁殖的個體則自行結群生活於繁殖地以外的其他湖泊中。雖然它在當地被稱為“釣魚郎子”,但事實上水生昆蟲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等才是它的主要食物。築巢於沙島上,常與燕鷗、噪鷗、巨鷗的巢混在一起。以枯水草為材。 叫聲:似笑聲ka-kak, ka-ka kee-a。

巢群覓蹤

在中國內蒙古地區廣袤的鄂爾多斯高原,盤桓著著名的兩大沙漠——毛烏素沙漠和庫布齊沙漠,在這兩大沙漠的接壤處,分布著一些湖泊群,其中一個駝形的鹽鹼湖泊,叫作桃力廟——阿拉善灣海子。1987年,由中國鳥類學者組成的考察隊在這一地區獲得了一對遺鷗的標本,他們推斷這裡可能有遺鷗的繁殖群。1990年春夏之交,他們又來到這裡考察,終於如願以償,發現了湖心各島上龐大的遺鷗巢群。從那以後,他們就開始進行對遺鷗種群的研究工作,揭開了這一神秘鳥類的許多不解之謎。

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境內的紅鹼淖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近年來由於周邊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吸引了世界瀕臨滅絕的珍禽遺鷗來這裡繁殖,紅鹼淖也成了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基地,每年夏季大約占全球90%以上的遺鷗會光臨紅鹼淖。據榆林市野生動物保護站的負責人介紹,2006年,來紅鹼淖繁殖的成鳥遺鷗近3000對,築巢產卵2985巢。2007年有萬餘只成鳥遺鷗來紅鹼淖繁殖,築巢產卵5036巢,來紅鹼淖繁殖的遺鷗數量逐年增長。

生育繁殖

遺鷗遺鷗
遺鷗的繁殖期為5-7月初,5月初即見有個體開始營巢。它們通常在海子的湖心島上建設起成片的巢群,巢連著巢,巢間的最近距離有時僅有7厘米,主要由枯草構成,裡面墊有羽毛。每窩產卵2-3枚,也有1枚或4枚的,孵化期24~26天。卵的顏色為白色,被有褐色或黑色斑點。剛出殼的雛鳥體重為50克左右,全身被有淺灰色的絨羽,嘴、腳均為黑色,趾間有蹼。出殼後的第二天就可以行走,在親鳥的嘴裡啄食,但十分怕冷,時常依偎在親鳥的翅膀下面,10月南遷。

分布範圍

遺鷗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現在已經證實的遺鷗繁殖地只有中亞哈薩克斯坦的阿拉庫爾湖、俄羅斯的外貝加爾湖、蒙古和中國內蒙古地區等少數幾個荒漠與半荒漠湖泊地帶,數量很少。

種群現狀

瀕危等級

遺鷗遺鷗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瀕危物種。生效年代: 1997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Endangered B1ab(v) ver 3.1 2009年瀕危物種。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因素

過度捕獵:拾取鳥卵。

天敵動物:猛禽的活動對處於繁殖狀態的遺鷗所造成的間接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此外,湖周和沙丘上的中、小型食肉類可能對遺鷗更具危險性。
種內生物學特點:育雛期,雛鳥死亡現象時有發生,離巢走失的雛被其他巢的雄鳥啄死。此外,惡劣的天氣,如暴風雨、冰雹等可能也是部分雛鳥死亡原因之一。

保護措施

據統計,在原蘇聯的繁殖種群數量在2000對以上,中國內蒙古西部的沙漠湖中發現的繁殖種群約1200多對,估計目前全球總的種群數量約有3000對左右。 為了保護這一珍稀物種,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已將其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國把它列為國家I級保護動物。

在大量的物種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的今天,能夠在自然界發現較大的遺鷗種群,是一件非常震奮人心的幸事,隨著對遺鷗鄂爾多斯繁殖群體的研究的開展,對這一物種的保護和管理工作也在不斷加強和完善。現在在桃力廟――阿拉善灣海子湖畔已經建立起了很多標誌牌,說明這裡是珍禽遺鷗的重要繁殖地,使人們更加了解和愛護它們。在這一地區建立以保護遺鷗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以及推薦其加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等工作也在積極籌劃中。

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遺鷗遺鷗
內蒙古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鄂爾多斯市中部,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9°14′~109°23′、北緯33°25′~34°00′,屬於高原內陸濕地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14770hm2,核心區面積為4753hm2,緩衝區面積1 627 hm2,實驗區面積8397 hm2。保護區始建於1998年,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主要保護對象是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遺鷗為主的83種鳥類。保護區植被稀疏,多為沙生植物。區內動物以濕地鳥類和草原動物以及爬行類動物為主。據調查保護區現有濕地鳥類83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遺鷗、東方白鸛白尾海雕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動物有角鸊鷉赤頸鸊鷉、白琵鷺、大天鵝、大鵟、紅腳隼蓑羽鶴、倉鷹、黑浮鷗等10多種。典型的草原動物主要有蒙古野兔、艾鼬、黃鼬、赤狐、兔猻刺蝟、蒙古黃鼬、五趾跳鼠、田鼠和草原沙蜥等主要優勢種。

遺鷗是保護區內主要保護對象,遺鷗屬鷗形目鷗科,體長430~460mm。虹膜黑色,眼周白色,嘴和腳暗紅色。夏羽:頭部黑褐色,眼後上、下方有一白色三角斑,上體為珠灰色,腰部和尾羽白色,兩翼為珠灰色,初級飛羽帶有黑斑。棲於草原、沙漠和半荒漠的湖泊和沼澤地,分布於鄂爾多斯高原海拔1 200~1 500m的沙漠鹹水湖和鹼水湖中。遺鷗是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認識最晚的鳥類之一。

棲息地現狀

陝西省最大的內陸湖,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境內,在蒙陝交界上,總面積為90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紅鹼淖的“淖”是蒙古族語,是水泊、湖泊的意思。紅鹼淖又被稱作“昭君淚”,來自當地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王昭君當年遠嫁匈奴,走到爾林兔草原,即將告別中原,下馬回望,想到從此鄉關萬里,恐怕一輩子也難以回還,頓時千般感慨、萬般惆悵洶湧心間,這一駐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淚,於是就形成了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紅鹼淖。王母娘娘為此感動,便派七仙女下凡,仙女們各持一條彩帶,從七個不同的方向向其走去,於是現在就有了七條季節河同時流入“昭君淚”。

生態特徵

遺鷗遺鷗
紅鹼淖盛產多種淡水魚類,共有16種,主要經濟魚類是紅鹼淖大銀魚,紅鹼淖鯉魚、鰱魚、草魚、鯽魚。紅鹼淖風景名勝區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候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共有30餘種野生禽類在這裡繁衍生息,主要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遺鷗、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白天鵝以及鸕鶿、魚鷹、野鴨、鴛鴦等。

形態描述

紅鹼淖位於陝北神木縣爾林兔鎮,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克昭盟)接壤,是本地區最大的一個沙漠盆湖,當地稱為海子。

紅鹼淖湖水面積約36000公頃,最大水深15米,蓄水8億立方米,是陝西最大的內陸湖泊。煙波浩淼,風光旖旎。湖水含鹽度為3.5%,適宜發展養殖業。湖西5公里有面積達66666.7公頃的天然草原牧場,水草豐盛,牛羊成群。湖中盛產鮮魚,湖濱宜林牧,整個湖區空氣清新,環境宜人,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

生態價值

2000年10月,在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紅鹼淖首次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遺鷗以來,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和省、市、縣人民政府的高度關注,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強,2005年紅鹼淖的遺鷗種群已超萬隻,成為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種群。然而,旅遊活動開發(鳥類繁殖期間的觀鳥游)和氣候變乾導致近年來遺鷗數量急劇下降。

“第二個羅布泊”

遺鷗遺鷗
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有可能成為 “第二個羅布泊”

生態專家研究認為,隨著氣候變化與人為因素的嚴重干擾,位於黃河流域的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紅鹼淖有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逐漸乾涸,完全沙化為中國的“第二個羅布泊”。

神湖

世界瀕危鳥類遺鷗也將失去其最大的繁殖和棲息之地。

正在陝西省神木縣參加“紅鹼淖濕地和遺鷗保護國際研討會”的著名濕地生態專家、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陳克林說:“紅鹼淖屬於國家級的重要濕地,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注水河流遭到攔截,嚴重影響了湖水的補充,影響了湖泊的自淨能力。 他警告說,歷史上因氣候與人為因素干擾的羅布泊已乾涸淪為荒漠。今天如果不採取緊急措施,紅鹼淖未來幾十年內很可能完全乾涸,難以擺脫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命運。” 作為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紅鹼淖位於陝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交界處--鄂爾多斯高原向毛烏素沙漠的過渡地帶,是一個周圍遍布小湖的沙漠淡水湖。在20世紀70至90年代,其面積達到10萬畝,不僅是重要漁業產地,還是世界瀕危鳥類遺鷗等珍稀動物的棲息地,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重要價值。但是進入21世紀後,其水位明顯下降,近年來每年以2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面已縮小到7萬畝左右,湖泊整體呈現“縮水”局面。

世界最大遺鷗家園出現水危機

遺鷗遺鷗
位於神木縣的紅鹼淖,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瀕危珍禽、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的主要棲息地。上世紀70年代,紅鹼淖水域面積達10.5萬畝。近年來,紅鹼淖持續“縮水”,目前水域面積僅剩6.7萬畝,水質也不斷惡化,PH值由7.4~7.8上升到9.0~9.42。

“縮水”現狀 

水位每年降20~30厘米

紅鹼淖位於神木縣境內,與內蒙古伊克昭盟接壤,屬高原內陸湖泊。是多種鳥類的繁衍遷棲地。每年4~9月份,萬餘只世界瀕危珍禽、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也來此繁衍生息,其數量約占全球遺鷗總數的90%,因此紅鹼淖是世界最大的遺鷗繁殖與棲息地。

據記載,在清光緒年間,紅鹼淖還是一片低洼沼澤地。後來由於降雨豐富,到1929年水面已有2000多畝,到1949年水面已達到2萬畝。1945年由於大搞河網化運動,紅鹼淖水面猛增,至1969年已達10.5萬畝,最深處為10.5米,平均水深8.5米,總蓄水量5.5億立方米,紅鹼 淖湖泊正式形成。 

從1963年起,神木縣開始向紅鹼淖投放外調魚種。上世紀70年代,紅鹼淖魚類產量最高,每年可產魚30多萬公斤。但是,90年代末至2002年這段時間裡,湖水深度大約以每年10~15厘米下降。近年來,紅鹼淖“縮水”尤為明顯,每年水位大約下降20~30厘米,有時候可能達到40厘米。湖水 PH值也逐年升高,水質不斷惡化,湖內魚類資源面臨枯竭。從去年到今年,紅鹼淖的魚產量僅幾千公斤。

“縮水”原因

遺鷗遺鷗
降水量減少蒸發量增加

2008年,紅鹼淖被省政府列入重要濕地保護名錄,也被國家林業部列入了國家重要濕地名錄。但面對持續湖水面積“縮水”的現狀,神木縣禁止紅鹼淖周邊建設任何企業。2007年~2008年,神木縣投資近200萬元對境內的4條河流進行了恢復治理,使其全部注入紅鹼淖。截至目前,榆林市、神木縣已累計投入了2000餘萬元,全面加強紅鹼淖濕地的生態環境建設。

據省氣象局、省農業遙感信息中心對紅鹼淖連續動態遙感監測結果表明,1997年~2004年,紅鹼淖水體覆蓋面積急劇減少了14.6平方公里,減少面積為1986年水域面積的27.6%。據榆林市氣象部門統計,神木縣年降水量由上世紀90年代的400毫米左右下降到本世紀以來的350毫米左右,而年蒸發量卻由上世紀90年代的1750毫米左右上升到本世紀以來的2000毫米左右。降水量減少、蒸發量增加是造成紅鹼淖“縮水”的兩個自然原因。但是,人為因素也不可小視。

周邊開礦與上游建壩

神木縣紅鹼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主任楊鳳鳴告訴記者,在紅鹼淖上游曾有36家焦化廠,廢棄物經雨水沖刷,有害物質不斷流入紅鹼淖。後來36家焦化廠基本上關閉,但現在又有新的焦化廠開始建設,有的已經開始生產。去年,內蒙古在紅鹼淖上游不足5公里的地方建設一個大型煤礦,目前主井口已建好,開始生產後勢必威脅相關連結。據介紹,紅鹼淖的水源補給來自7條季節性河流,其中有2條已經乾枯,較大的3條河流有2條就在內蒙古。在內蒙古境內的營盤河,流域面積占到紅鹼淖流域面積的三分之一還多,但2006年當地在營盤河上修築了攔河大壩,徹底攔截了河水。今年又在境內的蟒蓋兔河上建造地下水庫,直接影響了紅鹼淖的水源補給。

專家觀點

遺鷗遺鷗
我們需要放眼未來

2009年7月23日在紅鹼淖召開了“紅鹼淖濕地與遺鷗保護國際研討會”。國際濕地、國家林業局濕地中心、國家環保部自然生態司、中科院以及瀕危動物保護研究單位等部門的領導、專家紛紛建言獻策。專家們的建議包括:應充分利用空中雲水資源,有效緩解紅鹼淖水資源減少問題,在紅鹼淖常年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由國家林業局牽頭,成立跨省的紅鹼淖國家級濕地保護區,從根本上保護紅鹼淖濕地,建議提請國家水利部、國家環保部出面協調解決內蒙古截流水資源以及在紅鹼淖周圍興辦企業、污染紅鹼淖水質的問題。中科院何芬奇教授說:“遺鷗不知道哪裡是陝西,哪裡是內蒙古,兼顧發展與保護,我們需要放眼未來。”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鳥綱

鳥綱鷗形目的所有種類

鷗形目是鳥綱的1目,嘴細而側扁;翅尖長;尾短圓或長而呈叉狀;腳短,前趾間具蹼,雄性不具交接器。世界有4科24屬115種,中國有4科15屬37種。多系海洋鳥類,有些見於內陸江河湖沼。本目鳥類食魚和其他水生動物。有的種(如賊鷗)掠奪其他海鳥的食物、甚至卵和幼雛。企鵝是賊鷗的最大受害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