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山鷓鴣

海南山鷓鴣

海南山鷓鴣屬雞形目、雉科、山鷓鴣屬是中國特產雉類,僅分布於海南省。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性易危種(Collar et al1994)。罕見。見於海拔900-1200米僅存的幾片山地常綠林中。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葉、芽和種子為食,也吃昆蟲和蝸牛等動物性食物。天敵是青鼬與猛禽。全長約為23~30厘米,體重200~260克。它是山鷓鴣屬鳥類中羽色較為美麗的種類,眼先、額、眉紋、頰、頭側以及頦、喉均為黑色且連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頸及頸側基部淡橙紅具黑斑;黑色眉紋上方散著白點,形成一條白紋向後延伸至後頸。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海南山鷓鴣海南山鷓鴣
全長約為23-30厘米,體重200-260克。它是山鷓鴣屬鳥類中羽色較為美麗的種類,眼先、額、眉紋、頰、頭側以及頦、喉均為黑色且連成一片;耳羽白色;前頸及頸側基部淡橙紅具黑斑;黑色眉紋上方散著白點,形成一條白紋向後延伸至後頸。上體橄欖褐色具黑色橫斑,雙翅沾栗棕色。上胸具橙紅色絲狀羽毛,下胸灰,微沾棕白色;兩脅灰色,具白色羽乾紋。腹羽棕白色。雌鳥與雄鳥極相似,唯上胸絲狀:羽橙紅色稍淡;腹羽微染淡紅色。嘴黑色,腿、腳赭色。尾部較短,不及兩翼長度的一半,跗庶裸露且突出。 海南山鷓鴣是單型種,中國和世界都還未見有與之相似的種類,虹膜-深褐;嘴-灰色;腳-深粉紅色。

分布範圍

海南山鷓鴣海南山鷓鴣

中國特產雉類,僅分布於海南省。海南山鷓鴣僅分布於海南島的儋州、屯昌白沙昌江東方樂東、陵水、保亭瓊中等縣、市境內。

生活環境

生境類型: 常綠闊葉林
棲息地類型:山區

海拔下限: 700

海拔上限 : 1200

生活習性

海南山鷓鴣海南山鷓鴣
棲息于海拔700-1200m的山地雨林、溝谷雨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常成對或結成4~5隻的小群,在溝底、坡腳或山坡落葉堆積的地方覓食。夜晚在樹上棲息。性情機警,受驚後四散奔逃,並發出急切的叫聲,然後靜伏不動或飛不多遠又落下,鑽入草叢、灌叢或竹叢中。通常在林下落葉層較厚的地方刨食,一邊刨食一邊發出“沙沙”的聲響,刨食過後,會在地面留下形狀大小較為規則坑。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葉、芽和種子為食,也吃昆蟲和蝸牛等動物性食物。天敵是青鼬與猛禽。

鳴叫

12月-1月,每日早晚鳴叫,早上持續約10分鐘,日落鳴叫較短,約5分鐘。

2月鳴叫開始增多。且較不規律。

3月-6月初。很少鳴叫。偶爾早晚叫約1分鐘。

6月初-7月初,叫聲稍有增多,每天早晚約持續2分鐘。

叫聲主要包括:zhe-gu, gu-a,jia-jia,gu-a

領域

不同對的海南山鷓鴣之間活動區偶爾有接壤,但無重疊跡象,繁殖期鳴叫增多可能是為了宣示領域。

生長繁殖

繁殖季節雄鳥高聲占區鳴叫,此起彼伏,但彼此又互不干涉和侵犯。繁殖期為4~6月,營巢在林下地面上,每窩產2枚卵,卵為純白色,沒有斑點,大小為33.4~34.7×25.5~26.2毫米,卵重11.6 ~13克。

90年代中國科學院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實驗飼養海南山鷓鴣成功,但數量很少。

保護信息

數量

海南山鷓鴣海南山鷓鴣
海南山鷓鴣分布區狹窄、數量非常稀少的種類,野外總數不足10000隻。原始森林面積不斷縮減,以及亂捕濫獵是海南山鷓鴣生存的嚴重威脅。雞形目是一個起源古老的鳥類類群。在長期演化過程中,該類群所具有的一些生物學特性(如體型大、地棲、飛翔能力差、不遷徙、繁殖率低等)限制了種群的發展。另外,一些人為因素也導致了野生雞類分布和數量的縮減、一些種類瀕臨滅絕。其中棲息地的減少和片段化是一個最突出的問題。棲息地是鳥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鳥類的分布、數量和存活。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類活動範圍的日益擴大,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影響在不斷加劇。在雞形目鳥類中,馬雞屬角雉屬長尾雉屬錦雞屬孔雀雉屬、原雞屬和山鷓鴣屬均為典型的森林鳥類,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和樹種改造使許多珍稀雉類典型棲息地的面積逐漸減少,片斷化現象日趨嚴重。

保護級別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列為瀕危種IUCN994年列為瀕危種國際自然保護同盟列入2000年-2004年的保護行動計畫,並建議作為海南物種保護的“旗艦種”。

海南霸王嶺自然保護區。2006年12月-2007年1月,專家採用距離取樣法在原生林中遇見海南山鷓鴣個體33隻,種群密度為9.3隻/km2;次生林中遇見16隻,種群密度為5.9隻/km2。所有調查在人工林中都沒有遇見海南山鷓鴣,也未記錄到其嗚叫個體。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 。2005年10月-2006年5月,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採用距離取樣法(distance sampling)對海南山鷓鴣的種群數量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海南山鷓鴣每群的個體數在原生林為2.43±1.36隻/群、次生林為1.81±0.59隻/群;原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種群密度分別為15.7隻/ km2,15.8隻/km2和0;根據成群數為單位來計算,其密度分別為6.5群/ km2,8.7群/ km2和0。

另外,三亞河鳥類自然保護區、海南保梅嶺省級自然保護區、邦溪坡鹿自然保護區壩王嶺自然保護區、五指山自然保護區、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都有海南山鷓鴣的分布。

省鳥提名

海南山鷓鴣海南山鷓鴣
2001年12月30日海南師範學院生物系的鳥類專家經論證,他們在向省林業局遞交的專題報告中,建議“海南山鷓鴣”為海南省“省鳥”。

兩位博士認為,“省鳥”的確定,目的首先是要喚起民眾的愛護的情感和保護的願望,只有具備地方特色和代表性,才能樹起“品牌”效應。因此,他們認為,海南山鷓鴣最適宜推選為海南省“省鳥”。就為何推選“海南山鷓鴣”為“省鳥”,兩位博士提出了六大理由:

一、海南山鷓鴣是海南所特有的珍貴鳥類。除了海南省,世界上任何地區都沒有分布。

二、海南山鷓鴣是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已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國際自然保護同盟還把它列入2000年-2004年的保護行動計畫,並建議作為海南物種保護的“旗艦種”。

三、海南山鷓鴣的棲息地主要是海南熱帶雨林和山地常綠林,恰恰代表了海南省的典型生境。因而,保護好海南山鷓鴣的棲息地,就是保護海南的生態環境。

四、海南山鷓鴣在海南分布較廣(從中部到西部和南部的各大主要林區,包括尖峰嶺、霸王嶺、五指山和吊羅山等),易為當地民眾所見,容易引起民眾對“省鳥”的關注。

五、海南山鷓鴣是單型種,目前我國和世界都還未見有與之相似的種類,不會被混淆。

六、海南山鷓鴣性極機警,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是強者的象徵;遇到天敵,群體分散驚逃並發出警報,體現了互助友愛的精神。

種群現狀

海南山鷓鴣分布區狹窄、數量非常稀少的種類,野外總數不足10000隻。原始森林面積不斷縮減,以及亂捕濫獵是海南山鷓鴣生存的嚴重威脅。

數量

雞形目是一個起源古老的鳥類類群。在長期演化過程中,該類群所具有的一些生物學特性(如體型大、地棲、飛翔能力差、不遷徙、繁殖率低等)限制了種群的發展。另外,一些人為因素也導致了野生雞類分布和數量的縮減、一些種類瀕臨滅絕。其中棲息地的減少和片段化是一個最突出的問題。棲息地是鳥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鳥類的分布、數量和存活。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類活動範圍的日益擴大,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影響在不斷加劇。在雞形目鳥類中,馬雞屬、角雉屬、長尾雉屬、錦雞屬、孔雀雉屬、原雞屬和山鷓鴣屬均為典型的森林鳥類,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和樹種改造使許多珍稀雉類典型棲息地的面積逐漸減少,片段化現象日趨嚴重。

保護區海南山鷓鴣信息

海南霸王嶺自然保護區。2006年12月-2007年1月,專家採用距離取樣法在原生林中遇見海南山鷓鴣個體33隻,種群密度為9.3隻/平方公里;次生林中遇見16隻,種群密度為5.9隻/平方公里。所有調查在人工林中都沒有遇見海南山鷓鴣,也未記錄到其嗚叫個體。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2005年10月-2006年5月,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採用距離取樣法(distancesampling)對海南山鷓鴣的種群數量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海南山鷓鴣每群的個體數在原生林為2.43±1.36隻/群、次生林為1.81±0.59隻/群;原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種群密度分別為15.7隻/平方公里,15.8隻/平方公里和0;根據成群數為單位來計算,其密度分別為6.5群/平方公里,8.7群/平方公里和0。

另外,三亞河鳥類自然保護區、海南保梅嶺省級自然保護區、邦溪坡鹿自然保護區、壩王嶺自然保護區、五指山自然保護區、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都有海南山鷓鴣的分布。

雉科·鶉族鳥類

鶉族(Perdicini),雞形目、雉科的一個族,體型較小,分布廣泛,羽色多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包括雪雞、石雞鷓鴣、山鶉、鵪鶉、山鷓鴣、竹雞等,共20屬96種,占雉科總數的60%。中國有8屬27種,其中7種為特有種。常見如石雞鵪鶉灰胸竹雞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鳥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