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角鴞

紅角鴞

紅角鴞,別名棒槌雀、普通鴞,屬於鴟鴞科,學名為Otus scops,紅角鴞棲息于山地林間,以昆蟲、鼠類、小鳥為食,繁殖期5~8月,營巢於樹洞或岩石縫隙和人工巢箱中,是中國體型最小的一種鴞形目猛禽。

基本信息

簡介

紅角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小型猛禽,全長約20 厘米,上體灰褐色(有棕栗色),常棲息于山地林間,以昆蟲、鼠類、小鳥為食。築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多為4枚,白色羽乾紋似樹皮的紅角鴞,分布範圍在古北界西部至中東及中亞。

形態特徵

有黑褐色蠹狀細紋。面盤灰褐色,密布纖細黑紋;領圈淡棕色;耳羽基部棕色;頭頂至背和翅覆羽雜以棕白色斑。尺羽大都黑褐色,尾羽灰褐,尾下覆羽白色。下體大都紅褐至灰褐色,有暗褐色纖細橫斑和黑褐色羽乾紋。嘴暗綠色,先端近黃色。爪灰褐色。

生活習性

紅角鴞紅角鴞

棲息于山地林間,以昆蟲、鼠類、小鳥為食。築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多為4枚,白色。
純夜行性的小型角鴞,喜有樹叢的開闊原野。它們雙翅展合有力,飛行迅速,能在林間無聲地穿梭。
視聽能力極強,善於在朦朧的月色下捕捉飛蛾和停歇在草木上的蝗蟲、甲蟲、蟑等昆蟲,但是鼠和小鳥在食物中的比例卻不高。

叫聲:為深沉單調的chook聲,約三秒鐘重複一次,聲似蟾鳴。雌鳥叫聲較雄鳥略高。

繁殖情況

繁殖期5~8月,營巢於樹洞或岩石縫隙和人工巢箱中。巢由枯草和枯葉構成,內墊苔鮮和少許羽毛。每窩產卵3~6枚,卵呈卵圓形,白色,光滑無斑,平均大小31mm×27mm,重12g。雌鳥孵卵,孵化期24~25天。雛鳥晚成性。

瀕危價值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紅角鴞去毛及腸雜、全體燒存性或焙乾研末,有祛風、解毒、定驚、滋陰補虛的功能,因此被利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