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鷂

草原鷂

草原鷂是鷂亞科鷂屬的其中一種,中國內分布於新疆,河北,長江下游江西、江蘇,西藏南部,廣西和海南。

基本信息

簡介

草原鷂草原鷂
中文名:草原鷂 拉丁名:Circus macrourus英文名:Palid Harrier
物種分類: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今顎總目->隼形目->->->鷹科->->鷂屬->

分布範圍:

地理分布: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但性別和成體及幼體變異顯著。
地理分布: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但性別和成體及幼體變異顯著。
中國內分布於新疆河北,長江下游江西江蘇,西藏南部,廣西和海南。

保護級別:

CITES列入附錄II

動物簡介:

別名:草原鷹、白尾鷂、澤鷂、澤鵟(北名)。
野外鑑定:上體石板灰色,較烏灰鷂淡,且翅中無黑色橫斑。翅下覆羽缺少暗栗或褐色點斑或橫斑。翅端部黑色亦小。
形態:雄性成鳥體型中等。眼先、額和頰側白色,嘴須黑;頭頂、背和覆羽石板灰色,褐色;尾羽有明顯的灰白色橫斑,中央尾羽灰色,具暗色橫斑,尾上覆羽也具灰色橫斑;耳羽灰色;第1枚初級飛羽銀灰色,第2枚初級飛羽外翈灰,內翈黑色,頦、喉和上胸銀灰色,餘部白色。
雌成鳥較雄鳥稍大。上體羽褐色,沾灰色,具不顯的暗棕色羽緣;頭至後頸淡黃褐色,各羽具暗褐色橫斑,次端斑較寬闊,尾羽端緣黃褐色;翅飛羽黑褐色。下體頦、和胸部皮黃白色,具褐色羽乾縱紋且較寬闊,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具不規則的淡棕褐色斑紋。
幼鳥似雌成鳥。頭頂和後頸深棕褐色,羽基白色;上體棕褐色;尾羽灰褐色。翅飛羽黑褐色;下體頦、污白色,胸、腹及尾下覆羽棕褐色。
虹膜橙黃色;嘴黑褐色,嘴基淡黃色;蠟膜暗黃色;腳土黃,爪黑色。
生境:草原鷂主要棲息在草原和開闊平原,偶見於林緣。
食性:主要食物為草原鼠類,也吃草原上的鳥類如百靈、鷚類,還吃蛙、蜥蜴和昆蟲等。
行為:經常在空中飛翔,常接近地面飛行,頭向下左右環視,見到獵物便俯衝下去捕捉,捉到獵物後在地面撕開啄食。有時也在地上取食。不善鳴叫,繁殖期求偶炫耀時,常發出“kiki-kiki-kik”叫聲。
繁殖:在地面築巢,多在草原凹陷乾燥處。繁殖期為4~5月。年產一窩,窩卵數為3~6枚,卵白色,微帶淡紅或褐色斑。卵大小為44.6×34.7mm。雌鳥孵卵,孵卵時雌鳥換羽,而雄鳥在幼鳥開始飛行時才換羽,育雛期為35~45天。
環境壓力:它是典型草原鳥類。近年來,草原開荒種地、草原荒漠化十分嚴重,對此鳥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對此鳥研究甚少,數量稀少。

隼形目百科(一)

隼形目(學名:Falconiformes)包括鴞形目以外的所有猛禽,是白天活動的猛禽。隼形目多為單獨活動,飛翔能力極強,也是視力最好的動物之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