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動物園

台北動物園

台北動物園(Taipei Zoo)又名木柵動物園、台北市立動物園)設立於1915年,原址在台北圓山,1986年遷至台北市文山區木柵(台北市文山區新光路二段30號),隸屬台北市教育局。全園占地約165公傾,號稱“亞洲最大的動物園”,園內包含8個戶外展示區、6個室內展示館、5個環境教育教學場所。整個園區被次生林山坡地所圍繞,是一處結合自然景觀形成具生態特色之休閒場所。"貓空"是台北動物園鄰近景點,纜車站位於捷運站一旁。

基本信息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60台幣

開放時間

9:00——17:00

最佳季節

四季皆可

建議遊玩

2-3小時

介紹

台北動物園圖示 台北動物園圖示

台北市動物園最大的特色是展示環境的布置上採用“地理生態展示法”,依照動物原先的生存環境加以布置在新的環境內,使動物脫離鐵籠的束縛,有自由的活動空間,並創造出與動物原生地最接近的生活環境,使動物不必去改變其生活習性,也讓遊客更能了解動物。其內還有兒童遊樂場和野餐區,是一座具有教育、研究、保護及娛樂功能的動物園。1986年,滾石唱片集合了齊豫、黃韻玲、李宗盛、潘越雲、周華健、張艾嘉等實力歌手錄了一首《快樂天堂》,並出了同名唱片,就是為了紀念動物園搬家。

園區特色

園區室外有台灣鄉土動物區、非洲動物區、沙漠動物區、澳洲動物區、蝴蝶公園、長臂猿島區、水鳥區、兒童動物區、亞洲熱帶雨林區、溫帶區等動物區;室內有夜行動物館、極地動物館、蝴蝶館、企鵝館、無尾熊館、昆蟲館、水族館等;已有各種動物300種3000隻左右,其中不乏難得一見的珍奇異獸,令人眼界大開。所有欄舍皆自然化,利用鴻溝阻隔法,起伏不平的地形,使動物脫離樊籠的束縛,有更自由的活動空間。尤其在環境的布置上,採取最進步的地理生態展示法,動物可擁有與其原生地極為類似的家,參觀者也可藉此獲得完整的生態知識。亞洲熱帶雨林區為潮濕多雨的密林,裡面鎮園之寶有亞洲象、馬來貘、河口鱷魚、大蟒蛇、老虎、花豹等;溫帶區里則有麋鹿、美洲野牛、河狸等許多瀕臨絕種的動物;惹人憐愛的樹袋熊居住在兒童動物區中,小企鵝則棲息在極地館溫帶林區中。遼闊的非洲動物區,有河馬、非洲象、犀牛等曠野動物漫步;以燈光控制環境的夜行動物館裡,棲息著褐林梟、白鼻心等夜行動物50餘種;大鳥園裡則有鮮麗繽紛的世界異鳥,令人目不暇接。

主要展區

兒童動物園

2004年11月開幕,是由原本的可愛動物區改建而成,系針對中、小學生的的自然教學而設,以埤塘、水田等濕地與郊野生態造景為主。由“田野生態展示區”、“本土農村生態展示區”、“農莊動物展示區”、“寵物主人教室”所組成,點出人類與動物間的密切關係,提供學童、家長與老師一處共同體驗與學習的空間。

台灣鄉土動物區

台北動物園 台北動物園

展示台灣的原生動物與棲息環境,展場模擬動物原生棲地的生態環境。知名動物有梅花鹿、台灣黑熊、台灣獼猴、台灣山羌、台灣野豬、白鼻心、赤腹松鼠、水獺、台灣長鬃山羊、大冠鷲。展示20餘種本土野生動物,以高比例的台灣特有種與亞洲種著稱,其中不乏幾近絕跡的珍貴品種,如雲豹、藍腹鷳、梅花鹿等。

亞洲熱帶雨林區

1998年落成,模擬東南亞熱帶雨林的生態景觀,依展示動線規劃成河口生態、密林生態及林緣生態三大展示區,是島內首座兼具雨林景觀與活體動物的生態展示場。知名動物有鱷魚、猩猩、長臂猿、老虎等。

大象明星:亞洲象林旺1954年入園,2003年2月26日過世,享年86歲。林旺的妻子——亞洲象馬蘭,1952年入園,2002年10月14日過世,享年54歲。

沙漠動物區

以隨風搖曳的棕櫚樹模擬中東地區的熱帶沙漠環境,展示最具沙漠動物代表性的單峰駱駝及雙峰駱駝,另有劍角羚羊、弓角羚羊、阿拉伯直角羚羊。

澳大利亞動物區

展示澳大利亞特殊的生態環境和動物,本區栽種許多澳大利亞特有的桉樹,展示僅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大灰袋鼠及體型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的走禽——鴯鶓、食火雞。袋鼠更是本區最具特色的代表,展示種類多達六種。

非洲動物區

台北動物園 台北動物園

模擬非洲草原的生態環境,展示以中大型動物為主,大多數采混群展示,以鄰近水塘的樹蔭與灌叢來模擬東非莽原動物聚集的情境。本區展示動物中有數種列名於華盛頓公約,受國際貿易管制的瀕危珍稀物種,包括非洲象、斑馬、河馬、長頸鹿、犀牛、黑猩猩等。

獅子明星:非洲獅獅忠,原為英國皇家大馬戲團所豢養,1990年至台灣巡迴演出時遭遺棄,隔年由台北動物園所收留,在園期間長達16年,由於曾長期受過馬戲團訓練,性情溫馴聽話,2007年4月22日過世,享年26歲。

溫帶動物區

本區主要展示棲息於溫帶草原和森林中的動物,包括普氏野馬、美洲野牛、麋鹿、棕熊、亞洲黑熊、山獅、林曳、河狸、水獺、浣熊、小熊貓等。其中蒙古野馬、美洲野牛和麋鹿,都是早已在野外銷聲匿跡的大型動物。

鳥園區

位於動物園東南方,占地約4公頃,包括鳥類形態區、雉類與珍禽區、鶴園、鸚鵡房、生態鳥園及水禽區,展示鳥類約140種。知名動物有紅鶴、鴕鳥等。

其他展區

水鳥觀察區:為一湖泊,用以吸引許多鳥類遷徙過境或定居。

濕地生態園:有完整的濕地生態體系的展示。

台北動物園園區 台北動物園園區

蟲蟲探索谷:為一天然的溪谷,適於觀察自然生態。

室內展館

兩棲爬蟲動物館

館內設計分為濕地、熱帶雨林、溫帶森林和沙漠四大類,以不同的生態系展示各種兩棲爬蟲活體動物。除了模擬棲息地之外,館內還規劃了“演化”、“形態與構造”、“棲息環境”、“行為”、“生活史”、“多樣性”、“兩爬與人”、“保育”、“小心毒蛇”等主題的圖文教育及標本解說,並重視本土物種的典藏,推出一系列以台灣為主題的特展。

夜行動物館

夜行動物館於1989年開放。利用光線控制營造黑夜的環境,使遊客能夠觀察欣賞到夜行性動物的生活。此館展示區共兩樓。一樓展示大廳可觀察貓頭鷹、絨鼠、巨水鼠、白鼻心、肆貓、蜜熊、浣熊等小型靈長類 及小型貓科動物,二樓則以軟骨魚、硬骨魚、兩生類、爬蟲類、鳥類、有袋類、貧齒目為主,二樓後半區尚有台灣溪流原生種淡水魚及古代魚的展示。

無尾熊館

1999年8月由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庫倫賓保護區引進兩隻公樹袋熊(又名無尾熊、考拉),命名為哈雷和派翠克,母樹袋熊麗琪和夏娃於2001年9月來到台北動物園,2003年10月,麗琪為動物園新添了一隻樹袋熊寶寶,命名為Q比(公),2004年10月又引進一對樹袋熊,分別是珍珠和Matty(公)。樹袋熊哈雷於2004年診斷出患有鼻癌(侵犯上顎骨、鼻中膈及鼻腔的軟骨及骨混合瘤),經獸醫建議於同年11月1日上午安樂死。

企鵝館

位於溫帶動物區,展示國王企鵝和黑腳企鵝,有量身訂製的房間和水池,以及完整的企鵝生態圖文解說。2001年9月,由園方培育出第一隻小企鵝,由民眾投票命名為黑麻糬。

昆蟲館

昆蟲館於2005年4月24日開幕。此館共有兩層樓,一樓包括網室生態區、食草栽培溫室、昆蟲未來館、昆蟲特展室,二樓則有序幕展示室、多媒體教室、台灣區昆蟲、台灣區溫室、夜行昆蟲區。

新光特展館-熊貓館

熊貓館外景 熊貓館外景

新光特展館斥資3.2億於2008年6月建成,是專用來展覽世界珍稀動物的多功能特展館,占地1678坪,樓高三層,一樓設三個室外展示場及多媒體教室,來自四川的大熊貓“團團”“圓圓”的家就安在這裡;二樓為遊客服務中心,三樓為可容納250人的國際會議廳。現在團團圓圓已經有了一隻小熊貓,名字叫做圓仔

交通信息

軌道交通:台北捷運1號線"文湖線"終點站-動物園站。

纜車索道:貓空纜車站。

台灣好行巴士:"木柵平溪線"(台北客運)795路-

(全部行程1小時)十分遊客中心↔平溪↔菁桐↔木柵捷運站,換乘捷運一站即抵達動物園站。

發展歷程

(一)日本侵略時期(1914年-1944年)

1914年,日本人大江氏在圓山開設一處供民眾觀賞花木與動物的園地。1915年台北廳政府將之收買,改為官營動物園,當時以哺乳類、鳥類及爬蟲類為主,台灣本土動物比例甚高。1944年台北開始遭空襲,因恐猛獸在欄舍毀損後逃出,因此處死許多動物。

(二)圓山時期(1945年-1986年8月15日)

戰後初期,動物園剛從戰火中走出動物量少,1950年代開始擴建並大量引進新動物,新增獸欄園區,並開始以動物表演、動物展覽會等活動吸引遊客。

(三)木柵時期(1986年10月31日以後)

1986年9月14日,圓山的動物們在市民的夾道歡送下,一路移往木柵的新址。相較於圓山時期以飼養動物提供休閒育樂的功能為主,搬遷木柵新園區後,加強了動物的養護、推展環境教育,並及於研究與保育工作等。

兩岸交流

(一)大陸贈台大熊貓安置地

大熊貓團團圓圓 大熊貓團團圓圓

2008年底,中國大陸贈與寶島台灣的大熊貓“團團”、“圓圓”就安置在台北動物園。

除了已經完工的熊貓館,園內也有大片竹林供團團、圓圓享用,為了兩個嬌客住的舒服,館內的設備也曝光。70多平方米的大空間,用4厘米厚的強化玻璃與外界隔開,裡面設有棲架用以漂流木製成,可供團團、圓圓攀爬,24小時冷氣空調能夠控制溫度,還有錄像觀察狀況,布置假樹花草營造叢林氣氛。

熊貓館大廳挑高圓頂,四周設定熊貓生態教學廣告牌,竹子作為大廳的造景。熊貓館設有24小時保全系統監測錄像,並與園內駐衛警和鄰近派出所在線上,熊貓食物包括竹子、窩窩頭等在餵食前,會先進行毒物檢測,並對栽種熊貓食物的竹林地點保密,一切就是要確保團團、圓圓的安全。

(二)回贈大陸的台灣長鬃山羊、梅花鹿

台北動物園擇定做為大陸大熊貓與珙桐回贈物種回贈的包括台灣長鬃山羊及梅花鹿各一對。其中,長鬃山羊取名“長長”、“久久”;而梅花鹿因身上有斑點像元寶,取名“富富”、“貴貴”。

據了解,長鬃山羊是台灣保育類動物,也是中國台灣島本土唯一土生土長的牛科動物,園內繁殖相當成功。梅花鹿曾在台灣的野外族群消失,由動物園提供種源繁衍復育成功,深具意義,加上鹿角形狀酷似台北的“北”,被動物園列入參考名單,被選為互贈的物種。另有一說是因“梅花”有堅毅不拔之意,另與大陸贈台的國寶級植物珙桐樹相呼應。

台北動物園介紹,全身有白色斑點的梅花鹿,雖非保育類野生動物,仍獲選為互贈動物之一。根據介紹,荷蘭侵占台灣時,曾大量外銷鹿皮,造成梅花鹿瀕臨絕種,1969年在野外絕跡,動物園內保存的梅花鹿族群,成了台灣梅花鹿保育復育的重要種源;1984年二十六頭梅花鹿到墾丁公園復育成功,至2008年已復育三百頭以上,保育有成,但園內僅十隻。

梅花鹿角每年於三、四月間脫落,四、五月長出,至八、九月間新生完成,成為打鬥爭王的利器,每年的十一、十二月為發情期,繁殖力最強,台北市動物園內可能已有梅花鹿受孕,不過,懷孕的動物不宜長途飛行,若兩岸確定贈送日期,動物園再擇定一對長鬃家族及一對梅花鹿,檢疫後運送至大陸的動物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