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鵟鷹

白眼鵟鷹

白眼鵟鷹是中型猛禽,體長40—41厘米,眼睛為白色,十分醒目,並因此而得名。翅膀長而尖,腳也比較長,尾羽為方形,甚長而窄。前額和寬闊的眼後紋為白色,後頸也是白色,背部為暗褐色,具有黑色的羽軸紋。翅膀上的覆羽為褐色,具有白色斑點和橫斑。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紋,其餘下體均為褐色。尾羽為棕褐色或棕色,具有寬的黑色亞端斑,有時還具有許多道窄的黑色橫斑。飛翔的時候翅膀的下面為白色,內側微具黑色的斑。虹膜為白色,嘴尖端黑色,基部和口裂為黃色,蠟膜也是黃色,腳和趾為橙黃色。

基本信息

概述

白眼鵟鷹 拉丁學名:Butastur teeas
英文名:White-eyed Buzzard Eagle

詳細

白眼鵟鷹是留鳥,沒有亞種分化,分布區從伊朗東部沿喜馬拉雅山印度緬甸泰國和我國西藏南部的錯那, 隆子, 江孜, 聶拉木, 吉隆, 亞東, 林芝, 墨脫, 朗縣, 米林, 察隅, 波密等地。但在我國極為罕見, 也可能是偶然到來的迷鳥。
白眼鵟鷹棲息于山腳平原、林緣灌叢、乾旱原野、耕地以及村莊附近等開闊地區的樹上,有時也在地面上活動。飛行時一般緊貼地面,很少翱翔和滑翔,即使有時翱翔時間也很短暫。叫聲低沉,並且經常反覆鳴叫不止。主要以小蛇、蛙、蜥蜴等為食,偶爾也吃小鳥和較大的昆蟲蝗蟲蚱蜢等。
繁殖期為3—6月。營於開闊地區孤立的樹上、小塊叢林或者疏林中的樹上,巢甚為簡陋,主要由細的樹枝構成,幾乎沒有任何內墊物,每窩產2一3枚,偶爾也有多至4枚和少至1枚的。卵的顏色為白色或淡藍白色,光滑無斑,僅有少數具少許淡灰色或淡紅色斑點。孵卵由雌鳥承擔。

隼形目百科(一)

隼形目(學名:Falconiformes)包括鴞形目以外的所有猛禽,是白天活動的猛禽。隼形目多為單獨活動,飛翔能力極強,也是視力最好的動物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