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

豫章

豫章,古郡名,唐才子王勃在其《滕王閣序》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所謂豫章郡,即今江西省,這也是廣義而言的豫章概念。狹義而言,豫章指今南昌地區一帶。

豫章

豫章,古郡名,唐才子王勃在其《滕王閣序》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所謂豫章郡,即今江西省,這也是廣義而言的豫章概念。狹義而言,豫章指今南昌地區一帶。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擁有的第一個名字就是“豫章”。

豫章沿革

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擁有的第一個名字就是“豫章”。

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轄18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汗、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楊州部。 莽新的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將豫章郡易名九江郡。 東漢、三國、晉、南北朝,以郡名則為豫章,以郡治所名則為南昌。 隋開皇九年(589)罷豫章郡置洪州,治南昌縣。 唐至德元年(756),豫章郡名改稱章郡。 唐朝貞觀年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設定了江南道,公元733年唐玄宗又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江南東道歷經演變,現在已是江蘇安徽兩省;江南西道則以江西之名延續了下來,進而也逐漸取代了“豫章”作為江西地區的行政名稱。

豫章江

即贛江,據南朝劉宋雷次宗《豫章記》記載,贛江古稱豫章水,豫章城是因水而得名。 贛江(the Ganjiang River)南北流貫江西省,包括貢水在內全長751公里,是長江的第7大支流,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贛江古稱豫章水,又稱章水、章江,流域面積8.35萬平方公里,占江西省面積的51%。以萬安、新乾為界,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豫章城

即今南昌市,南昌位於鄱陽湖與贛江交匯處,是整個江西地區的地理要衝和行政重心,為贛江上最重要的城市,華東大埠,自古富庶。豫章一詞本就源起於南昌一帶,古書就有“吳楚交戰於豫章”的記載。歷史上南昌也一度更名豫章,故狹義而言的豫章是指南昌地區。

豫章十景

南昌城古代有豫章十景之說:洪崖丹井西山積翠滕閣秋風章江曉渡龍沙夕照南浦飛雲鐵柱仙蹤蘇圃春蔬東湖夜月徐亭煙柳

新豫章十景

南昌“豫章十景”早在清初時就已成型,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和世事變幻後,其中的一些景致已變得面目全非,甚至了無蹤跡。2002年8月,為顯現新南昌的新形象,更好地為促進南昌旅遊經濟、宣傳南昌形象服務,“新豫章十景”應運而生:

滕閣秋風(滕王閣)
軍旗朝暉(八一起義紀念館、八一起義紀念塔、朱德軍官教育團、賀龍指揮部等軍事舊址群)
雲譜丹青(八大山人紀念館)
金塔鎮寶(繩金塔)
梅嶺奇秀(梅嶺風景名勝區)
  青湖春色(青山湖風景區)
象湖仙蹤(象湖公園)
都市候鳥(天香園和青山湖丹霞島、象山森林公園、南磯山候鳥保護區等候鳥城市棲息地)
古村尋幽(安義千年古村)
濱江飛虹(贛江、撫河上的數座大橋)

豫章書院

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一,香火鼎盛,後來逐漸發展成贛地四大書院之一,也成為江西書院文化的代表。清康熙皇帝賜匾:“章水文淵”,歷代帝王褒勵,獲得崇高的殊榮。

南昌豫章書院相傳為南昌羅氏後人,為紀念羅氏理學家羅從彥,弘揚儒道而建。因羅氏郡王豫章,故以堂號命名之。在其他地區“豫章書院”者,也皆為豫章羅氏後人所建,如廣州豫章書院、福建寧化豫章書院等,形成極具羅氏特色的“書院文化”。各地羅氏聚居地“豫章祠堂”林立,理學家聲遠,豫章世澤長,形成獨特的、統一的“宗祠文化”。

豫章中學

在今南昌市內,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創建於1907年,前身為教會辦的南昌私立豫章中學。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命名為江西省南昌第三中學;1953年,改名為南昌市第一初級中學;1958年,改名為南昌七中;1991年,經市政府同意改名為南昌市豫章中學。

豫章社

以臨川才子艾南英為首的豫章社,包括章世純陳際泰羅萬藻以及南昌的萬時華、新建的陳宏緒、清江的楊廷麟、瑞金的楊以任等組成,跟陳子龍張溥張采夏允彝等人的“復社”,“幾社”就文壇文風等問題展開論爭。

豫章社大力排抵王世貞、李攀龍等為代表的前後七子及其崇拜者“文必秦漢”的擬古說,反對以鍾惺和譚元春為首的“競陵派”因襲六朝儷彩、追求硬瘦艱澀、幽深孤峭的玄風,贊同錢謙益對時文的見解。認為為文要表現“時”與“境”,要講“義法”、“神氣”、“雅潔”。他們精心挑選秦漢到元代的名家名作,彙編成《歷代詩文集》;選輯明代諸家文章,編為《皇明古文定》;蒐集“生吞活剝”、“鉤章棘句”、“生硬套用”、“溢美飾非”及“遊戲”之文,編成《文剿》、《文妖》、《文腐》《文冤》、《文戲》五書,從正、反兩方面提供給學文者參考。

“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們反對前、後“七子”,推崇“唐宋派”歸有光。

豫章社中有陳、艾、章、羅四大家之說,他們還致力於八股文的寫作,與繼起江蘇金壇周鍾、太倉張溥之"金沙派"、"婁東派",相互爭奪海內制義範式的領導權。

吉凶豫章

豫章為傳說中異木名。高千丈,圍百尺。斫之可占九州吉凶。

《神異經•東荒經》“東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樹主九州。其高千丈,圍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條枝,敷張如帳,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並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斫之復生,其州有福;創者州伯有病;積歲不復者,其州滅亡。”

豫章亦作"豫樟"。木名。枕木與樟木的並稱。《左傳.哀公十六年》:"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終。抉豫章以殺人而後死。'"《戰國策.宋衛策》:"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樟,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楠豫章。"張守節正義:"案:《活人》雲:'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唐杜甫《贈蜀僧閭邱師兄》詩:"豫章夾日月,歲久空深根。"唐白居易《寓意》詩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後知。"清錢芳標《長椿寺病馬行》:"乃知不材造物憐,豫章見斫樗散全。"一說,指樟木。

豫章王氏

王景肅締造豫章王氏

太原王在江西有兩支重要的後裔,一為王景肅締造的豫章王氏,另一是以王明為始祖的臨川王氏

據省譜牒研究會副會長王炯堯介紹,豫章王的始祖——王儀,字景肅,唐高宗儀鳳丁丑年(677年)生。於唐初由陝西京兆府萬年縣業里(一說為河南)徙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東湖菊花巷,為豫章王氏基祖。他生有三子:政、致、徵,即孟友、仲友、季友。三脈同宗,齊驅並發,以始祖開基地名而合稱豫章王氏。

王徵字季友,為避旁人歧視,從東湖邊輾轉來到了豐城市櫧山邊的雲嶺里,在他仰慕的東漢高士徐孺子隱居地附近搭起了茅屋,躬耕苦讀終結碩果,於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高中,成為我省第一位狀元。他善詩,任內常以詩會友,與李白杜甫張九齡等時相唱和,官至光祿大夫、御史中丞;其侄兒(王政之子)王仲舒(762年—623年),字弘中,曾任左拾遺,元和初為吏部員外郎,穆宗時,任江西觀察史,曾出官錢200萬,代貧民輸稅。

王令策給記者提供了一本1949年修的《王世家乘》,上面記載:南昌市青少年宮對面的中國工商銀行大樓這個位置就是當年王景肅入贛的首居地——當年名叫菊花巷,今名羊子街,就是他入贛的第一站。王氏後人為紀念他的功績,在這裡建造了一座氣勢恢宏的江西王氏總祠,遺憾的是抗戰時期被曰寇炸毀,不復存在了。王研會的顧問王正老人回憶,當年他讀國小時常常經過江西王氏總祠,為前後兩進,和北京四合院有點類似,很大。現在豐城市白土鎮屯溪村附近的櫧山(雲嶺里)、鎮山兩處,是致、徵二公後裔的重要繁衍地,也是遷居外省市的集散地。

王景肅的後代除長子王政回遷河南外,二子致、三子徵後均再遷豐城市雲嶺里,從緝輝公開始又從這裡遷往外省,如山西(太原、祈縣)、四川、常州、湖北、安徽、福建、江蘇、河南、遼寧、廣東、北京、浙江、廣西、湖南等地;榮暘公開始從豐城市的方嶺里、鎮山、屯溪,臨川、新建、南昌、永修等縣又迂迴遷往本省的南昌、臨川、奉新、分宜、安福、宜黃、崇仁、進賢、餘干等26個縣市。如今,豫章王氏經過世代繁衍,枝繁葉茂,景肅公後裔世系已分布在祖國各地,成為我國有名的王氏支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