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蓮花口名的來源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傳說,據說在很久以前,滏陽河發大水,因其村就在滏陽河邊上,所以大水沖至蓮花口村口,因其村的地形為東西長形狀,所以大水先從村東的惟一入口灌入村內,當時村口有一荷花池塘,就在大水越來越大即將淹沒村莊時,突然從荷花塘內漂出一朵蓮花,漂至村口時正好停下將村裡的惟一入口給堵住了,這樣大水也被擋在了村外,救了村莊百姓!從那時起便該名為蓮花口村!
村內姓氏很多,主要的有李家和張家兩大姓氏家族,其餘有:蘇、李、石、趙、馬、張、孫、郭等姓氏,村內李氏家族曾出過一位抗日英雄李東寶,據說解放戰爭時期,李東寶曾負責鄧小平夜間開會安全,為當時的一個排的排長,忠實勇敢的保衛了部隊在戰爭混亂的條件下安全的進行重要會議,還被永年縣縣誌記錄了下來,流芳百世!解放後,部隊曾調派李東寶到某部隊繼續擔任排長一職,但當時其母因不捨與兒相隔千里,孝敬的李東寶毅然決定放棄部隊排長,留在母親身邊務農,為蓮花口村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並自己摸索出韭黃變蒜黃的種植方法,從那以後,蒜黃也成為了蓮花口的特產和主要生產物之一!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39.90畝(其中:田0.00畝,地439.90畝),人均耕地2.47畝,主要種植包穀、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3,367.00畝;水面面積10.00畝,其中養殖面積0.00畝;其他面積2,30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37戶通自來水,有3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有37戶通電,有3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1.08%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4戶(分別占總數的43.24%和37.84%)。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已經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車1輛,拖拉機7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5戶;建有小水窖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00畝。
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55.8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5.30萬元,占總收入的79.75%;畜牧業收入3.00萬元,占總收入的5.2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0頭,肉牛22頭,肉羊230頭);林業收入4.00萬元,占總收入的7.04%;第二、三產業收入3.00萬元,占總收入的5.28%;工資性收入1.00萬元,占總收入的1.76%。農民人均純收入2,057.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占勞動力的1.64 %),在省內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包穀和洋芋,主要銷售往本市。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7.54%。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藠頭 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該村無企業,無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00餘戶,村民總計人口5300餘人,其中男性2750餘人,女性2450餘人。其中農業人口5200餘人,勞動力4800餘人。該村村民都為漢族。
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000餘人,參合率94.34%;享受低保50餘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廣府鎮衛生院及永年縣第二醫院(位於廣府城內),距離村衛生所位於村內,便於村民就診,距離廣府鎮衛生院約為3公里,距離永年縣第二醫院約為3.5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和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本村國小—蓮花口學校,國中學生一般就讀到永年縣第九中學(位於千年古城所在地—廣府鎮西街),高中一般在永年縣政府所在地臨洺關就讀(主要有永年縣第一中學、永年縣第二中學和實驗高中等)。該村距離永年縣第九中學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0餘人,其中小學生330人左右,中學生70人左右。
該村尚未建有文化活動室、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老年人文化活動中心等文化設施。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政務和財務,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6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200個(勞均2個)。年末集體無收入收益,無有固定資產,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支部1個,黨員總數3人,黨員中男黨員3人,女黨員0人。該村黨小組2004年被評為馬者哨鄉先進基層黨支部。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12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發展核桃產業過程中缺少必要的資金和管理技術。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大力發展核桃產業,認真管理,爭取3至5年取得經濟效益。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1773元增加到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