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縣

通江縣

通江縣隸屬於四川省巴中市東北部,米倉山東段南麓大巴山缺口處,居北緯31°39′—32°33′,東經106°59′—107°46′之間。通江縣幅員4116.58平方公里。縣域東接萬源市,南鄰平昌縣,西靠巴州、南江二區縣,北連陝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通江縣南距達州市150公里,距重慶市420公里;西距巴中市89公里,距省會成都市580公里,距廣元市270公里;東距萬源市180公里;北距陝西省鎮巴縣158公里;西北距南江縣131公里。通江縣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暖秋爽,夏熱冬冷,降水集中,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3.9℃,大於或等於0℃的積溫為5136℃,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為4644℃;通江縣日照較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05.2小時,無霜期210.7天。通江縣有煤、石油、天然氣、鈾等礦產資源。通江縣有水杉、三尖杉、銀杏、鵝掌楸、紅豆樹、領春木、華榛等生物資源。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通江,商周、春秋屬巴國,秦屬巴郡,西漢為巴郡宕渠縣地,東漢為巴郡宣漢、漢昌二縣地,三國蜀及晉因之。南朝梁為遂寧郡始寧縣地。北魏正始中(504~507)僑置符陽縣,同置其章郡,屬巴州。西魏大統中(535~551)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屬巴州遂寧郡。元欽間(552~553)分始寧縣地置白石縣,屬其章郡。隋開皇三年(583)廢其章郡,省諾水縣入始寧縣,以符陽、白石二縣屬集州,大業三年(607)改屬清化郡。唐武德三年(620)復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析始寧、歸仁二縣地置廣納縣,並屬萬州。七年省諾水縣入始寧縣,八年復分始寧縣地置諾水縣,並於縣治置壁州,屬山南西道。開元二十三年(735)六月,於壁州東三鄉之地置太平縣,屬壁州。天寶元年(742)八月,更壁州為始寧郡,更諾水縣為通江縣,更太平縣為東巴縣。乾元元年(758)更始寧郡復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後蜀因之。宋乾德四年(966)省東巴縣入通江縣,五年省廣納縣入通江縣。熙寧五年(1072)廢壁州,省符陽、白石二縣入通江縣,屬利州路巴州。宋末分通江縣為上通江、下通江二縣,皆屬利州路巴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上、下通江縣入曾口縣。至正四年(1344)復置通江縣,屬巴州,明因之。清屬保寧府,民國前期屬嘉陵道。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時期,廢通江縣而置赤北、赤江、紅江三縣和苦草壩、洪口兩特別區,並於通江城置川陝省。民國24年(1935)春復置通江縣,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建國後屬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68年起屬達縣地區。1993年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縣從達縣地區分離出來,成立巴中地區,屬巴中地區。2000年12月,改巴中地區為巴中市,現屬巴中市

林業用地331.1萬畝,草山草坡309.46萬畝,水利工程6169處;水利資源可開發量20.22萬千瓦,種植農作物品種173個,有喬灌木308種,植物藥材1386種,飼草384種,野生毛皮,羽毛動物67種,魚類47種。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具有一定儲量的有煤礦、鐵礦石灰岩礦白雲岩礦鋁土礦、石英礦、鉀礦石膏礦大理石天然氣等。通江,是中國銀耳的發祥地。早在清代,通江銀耳就已成為宮廷貢品,醫學專著《本草問答》、《本草詩解藥性論》及《御香飄緲錄》均有收錄,迄今已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1995年,通江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2004年,國家對通江銀耳實施了原產地保護。集自然風光、革命遺址、歷史名勝於一體的旅遊資源,是通江的一大特色。諾水河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由“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唱歌石林”四大景區組成,有著名景點270餘處,面積525平方公里。溶洞堪稱人間仙境,是亞洲最大的地下溶洞群。這裡山山有洞,洞中有洞,洞洞獨特。諾水洞天與臨江麗峽、空山天盆景區相映生輝。金凝玉砌的溶洞、五彩斑斕的河水、清幽如畫的群峰、飛泉瀉壁的峽谷、原始豐茂的森林,融雄、幽、險、奇於一爐,已成為西部旅遊新亮點。

通江縣人民政府服務中心通江縣人民政府服務中心
通江,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首府。川陝蘇區被譽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區域”。李先念、徐向前等446位將軍曾在這裡運籌帷幄,血戰疆場。當時通江總人口不足23萬人,就有4.8萬餘人參加紅軍,新中國成立時僅4000餘人倖存。傅崇碧、何正文、陳彬等10位通江籍兒女成長為共和國將軍。胡耀邦、******曾先後為“川陝革命根據地軍史陳列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題寫館名。至今保存完好的紅軍遺址、遺物、文物遍布全縣,其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文物之珍貴,全國罕見,堪稱“露天革命博物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紅雲崖紅軍石刻標語”被列為全國123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改革開放以來,通江人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發揚“紅軍精神”,苦幹實幹,經濟、政治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的發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兩次親臨視察,並把通江作為保持******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聯繫點。目前,全縣人民搶抓歷史機遇,立足“三鄉特色”,發展“三大經濟”,加快“三個轉變”,以扶貧開發為中心,以解決“四難”(行路難、看病難、飲水難、上學難)為突破口,開放式工作,參與式建設,整體式聯動,積極投身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通江的偉大事業中。

自然地理

通江縣通江縣

通江縣位於四川省巴中市東北部,米倉山東段南麓大巴山缺口處,居北緯31°39′~32°33′,東經106°59′~107°46′之間。舊時有“依三巴之舊域,控全蜀之左隅”之稱。全縣幅員4116.58平方公里。縣域東接萬源市,南鄰平昌縣,西靠巴州、南江二區縣,北連陝西省南鄭、西鄉、鎮巴三縣。縣人民政府駐地——諾江鎮,南距達州市150公里,距重慶市420公里;西距巴中市89公里,距省會成都市580公里,距廣元市270公里;東距萬源市180公里;北距陝西省鎮巴縣158公里;西北距南江縣131公里。

縣域

通江縣域東西距73.3公里,南北距98.5公里,幅員面積4116.58平方公里。縣境與相鄰的7個縣、市、區的40個鄉鎮接壤,縣界總長551.82公里。其中與萬源市接壤界長131.48公里,與平昌縣接壤界長160.94公里,與巴州區接壤界長50.98公里,與南江縣接壤界長89.63公里,與南鄭縣接壤界長51.73公里,與西鄉縣接壤界長5.97公里,與鎮巴縣接壤界長61.09公里。縣界中含四川、陝西兩省接壤之界,其中省界總長118.79公里。

地形

縣屬中、低山區,包括中切割低山、中切割中山和深切割中山。呈“三山夾兩谷”地形。地貌基本特徵有三:低、中山界限明顯,均受三個二級構造單元的構造線控制。涪陽—五龍山鼻狀構造軸線,為縣境低、中山的分界線,此線以南為中切割低山。川北台陷與米倉山、大巴山交界線,形成縣境中切割中山與深切割中山的分界線,此線以北為深切割中山。米倉山台穹中樓子廟—空山壩撓曲褶皺帶之南端,為縣境岩溶地貌的分界線,此線以北為中山岩溶地貌。切割深,多窄谷、峽谷。中切割低山切割一般600米,多“V”型谷、平底谷;中切割中山切割一般700~900米,多窄谷;深切割中山切割高達1200米以上,多峽谷。三級階梯狀構造,從北至南逐漸降低。北部深切割中山海拔1500~2000米;中部中切割中山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海拔800~1000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縣屬中、低山區,呈“三山夾兩谷”之勢,三級階梯狀構造明顯,從北至南逐漸降低。北部深切割中山區海拔1500~2000米,區內喀斯特地貌形成眾多地下溶洞;中部中切割中山區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區海拔800—1000米。播種耕地面積89693公頃。縣內土壤共有6個土類、10個亞類、16個土屬、36個土種。其中有31個土種是農業土壤,7個土種是森林土。水稻土是全縣農業土壤中最大的土類,面積406858畝,占農業土壤的54%;次為紫色土類,面積194108畝,占25。8%;再次為黃棕壤、黃壤、石灰岩土、新積土等4個土類。水稻土類有3個亞類、7個土屬、15個土種,其中淹育型水稻土亞類紫泥土田土屬是最大的土屬,有3個土種,面積193840畝,占水稻土的47.6%;次為瀦育型水稻土亞類紫黃泥田土屬,有4個土種,面積177021畝,占43.5%。旱作土壤有5個土類、7個亞類、9個土屬、16個土種,其中最大的土類是紫色土類,面積194108畝,占旱地面積的56%。

水資源

縣境水系呈網狀發育,河谷溪溝密布,宕(大通江)、諾(小通江)二水從北至南,縱貫北部中部區域。境內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7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4條,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理以上的4條。境內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26.9億立方米。其中境內地下水年出露量為2.260億立方米。縣過境地表水數量較大,多年平均年徑量32.8億立方米。縣水能理論蘊藏總量36.70萬千瓦,可開發水能資源20.22萬千瓦,占總蘊藏量的55%。

氣候資源

縣境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光照適宜、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6.7℃,較歷年平均氣溫16.6℃偏高0.1℃;年極端最高氣溫38.4℃,較歷年極端最高氣溫40.4℃偏低2.0℃,年極端最低氣溫—1.1℃,較歷年最低氣溫—6.2℃偏高5.1℃;年總降水量1399.2mm;年日照時數1299.2小時,較歷年平均1370.1小時偏少5.2%。

生物資源

境內植物、動物資源豐富。年均播種耕地面積89693公頃。全縣林地1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7.61%。有植物喬灌木77科308種,其中果木類13種,竹類8種,屬國家一、二、三級保護樹種主要有水杉、三尖杉、銀杏、鵝掌楸、紅豆樹、領春木華榛等14種;有野生動物(不含昆蟲)331種,其中列入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動物主要有毛冠鹿、金雕、雲豹、金錢豹、獼猴、蘇門羚、林麝、大鯢、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21餘種。

礦產資源

金屬礦藏有菱鐵礦赤鐵礦鉛土礦銀礦等;能源礦藏有煤、石油、天然氣、鈾等。此外,石灰石、白雲岩、石英石、石膏、大理石、硫鐵礦、鉀礦石、膨潤土均有一定的分布。

油氣資源

縣境油氣資源極為豐富,系整個通(江)南(江)巴(州)油氣構造帶的核心區域。現已探明縣境天然氣儲量為5600億立方米。

旅遊資源

諾水河風景名勝區諾水河風景名勝區
通江素有“一府三鄉”(川陝革命根據地首府、溶洞之鄉、紅軍之鄉、銀耳之鄉)的美稱。通江是溶洞之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諾水河風景名勝區內金童山至中峰洞為腹心地帶,沿河兩岸奇峰突兀,峭壁如削,頗有桂林景致、三峽險趣,其間地下溶洞密布,洞洞相連,洞中有洞,已初步探明景區溶洞138個。其中中峰洞龍湖洞仙人洞獅子洞、樓房洞、宋家洞等洞內鐘乳石五光十色、千姿百態、狀若天庭水府。堪稱“天下第一洞”的中峰洞主洞長7800米,可游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更有長約10里的臨江麗峽,“天鑄一銅城”的得漢城,震撼清王朝統治達10年之久的白蓮教通江藍號義軍駐地麻壩寨石林,“非南海即南海、不西湖卻西湖”的穿雲洞等景點如顆顆明珠鑲嵌在縣境各處。通江是紅軍之鄉。通江是川陝革命根據地首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蘇區。革命遺址和石刻標語遍及城鄉,僅主要革命遺址多達50多處。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和總政治部舊址、紅場、列寧公園、巨幅石刻標語等均保存完好。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為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墓地。每字高5.9米、寬4.9米的“赤化全川”石刻標語堪稱“標語之王”收錄於辭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等辦公居住的“五一村”原貌依舊。“空山壩大捷”戰場遺址已舊貌換新顏。胡耀邦葉選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筆題詞的“川陝革命根據地軍史陳列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和“紅軍廣場”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具有豐富的紅軍文化內涵。通江是銀耳之鄉。通江銀耳以朵大、味純、色黃、含維生素和胺基酸種類多、藥用功效顯著而著稱於世。通江銀耳自清光緒年間問世後,芳名遠播。晚清時期倍受慈禧太后的親睞,成為清廷御膳席上的珍饈。1995年,通江縣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的美稱。已開發出了銀耳八寶茶、銀耳羹等十餘種系列產品。名優土特產品和中藥材還有核桃、魔芋香菇板栗天麻、銀花、蕨菜等二十餘種。羅村茶在宋代就已躋身四川八大名茶之列,翰林茶在清代就已成為皇室貢品,“天崗銀芽”曾獲國際博覽會金獎。

歷史沿革

通江縣通江縣
通江,商周、春秋屬巴國,秦屬巴郡,西漢為巴郡宕渠縣地,東漢為巴郡宣漢、漢昌二縣地,三國蜀及晉因之。南朝梁為遂寧郡始寧縣地。北魏正始中(504~507)僑置符陽縣,同置其章郡,屬巴州。西魏大統中(535~551)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屬巴州遂寧郡。元欽間(552~553)分始寧縣地置白石縣,屬其章郡。隋開皇三年(583)廢其章郡,省諾水縣入始寧縣,以符陽、白石二縣屬集州,大業三年(607)改屬清化郡。唐武德三年(620)復析始寧縣地置諾水縣,析始寧、歸仁二縣地置廣納縣,並屬萬州。七年省諾水縣入始寧縣,八年復分始寧縣地置諾水縣,並於縣治置壁州,屬山南西道。開元二十三年(735)六月,於壁州東三鄉之地置太平縣,屬壁州。天寶元年(742)八月,更壁州為始寧郡,更諾水縣為通江縣,更太平縣為東巴縣。乾元元年(758)更始寧郡復為壁州,五代前蜀和五代後蜀因之。宋乾德四年(966)省東巴縣入通江縣,五年省廣納縣入通江縣。熙寧五年(1072)廢壁州,省符陽、白石二縣入通江縣,屬利州路巴州。宋末分通江縣為上通江、下通江二縣,皆屬利州路巴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省上、下通江縣入曾口縣。至正四年(1344)復置通江縣,屬巴州,明因之。清屬保寧府,民國前期屬嘉陵道。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時期,廢通江縣而置赤北、赤江、紅江三縣和苦草壩、洪口兩特別區,並於通江城置川陝省。民國24年(1935)春復置通江縣,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建國後屬川北行署區達縣專區。1968年起屬達縣地區。1993年10月,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縣從達縣地區分離出來,成立巴中地區,屬巴中地區。2000年12月,改巴中地區為巴中市,現屬巴中市。

生活風俗

通江縣通江縣
農家產啥吃啥。低中山區主食大米,輔以紅薯麥面雜糧;高山區主食玉米,谷稱包穀,輔以大米、麥面、洋芋、雜糧。一般日食三餐,俗稱“趕三六九”。大忙季節一日四餐,午前歇氣時吃糕點,名為打尖、打麼台。冬閒日食兩餐,俗稱“趕二五八”。荒年低山區以連麩面煮稀飯,稱“羹羹”;高山區以包穀面煮稀飯,稱“抹鬍子”。常年熱天午餐多吃稀飯。菜食隨季節變化,有泡製的淨鹹菜、酸菜;醃製的鹽榨菜、糖榨菜;薰制的豆腐乾、臘肉;乾制的豇豆、洋芋片、筍乾、木耳;配製的豆瓣醬、紅豆腐、豆豉。常年熱天午餐多吃稀飯。

衡量生活水平高低,以吃肉、蛋、魚的多少為標準。喜飲酒,凡遇節日,或客人到家,必飲酒助興。

農村別具特色的包含有包穀細米乾飯、菜豆腐稀飯和五味炒麵。

飲食

菜豆腐稀飯菜豆腐稀飯
包穀細米乾飯

先將乾包穀籽淘洗去尖,磨成瓣,將瓣子存放一兩天,俗稱“疊瓣子”。再磨細,去其粗米和面,只取細米。用鐵罐煮,水開後先放細米的三分之一,用木棒或竹棒攪勻;等煮沸後,再放細米的三分之一,待煮沸後,再放餘下的細米,攪勻加蓋蒸煮。煮沸後將鐵罐放在火邊煨烤,煨烤一陣子轉一次鐵罐的方向,直到煨烤乾水分。包穀細米乾飯鬆軟有彈性,香氣四溢。

菜豆腐稀飯

先將黃豆製成嫩豆腐,然後將嫩豆腐劃成小塊,再放入酵子水(制嫩豆腐的水)稀飯內煮。吃時,加油辣子、蔥蒜姜椒等佐料。營養豐富,老人最喜吃,有“菽水養親”的情味。

五味炒麵

用炒熟的黃豆、燕麥、包穀、花生核桃米磨成麵粉。吃時,加入蔥、椒等佐料,用開水沖或用涼水拌成糊狀。炒麵久藏腐,便於攜帶,隨處可吃,別有風味。
城鎮居民買啥吃啥,不重視糧菜的儲備,包含品類及豐厚程度均勝農村。建國後,機關單位早餐多為稀飯、饅頭;中、晚餐較豐盛。

服飾

服飾服飾
童裝

民國後期和建國初,嬰兒滿月載胎帽。周歲以後,夏戴涼圈,冬戴風帽,還有雞爪帽、兔耳帽等。帽沿常飾以“八仙慶壽”、“二龍搶寶”、“吞口”等銀娃娃或刺繡花卉圖案。身著花布衣服和衩衩褲,腳穿扎花布鞋。學齡兒童頭戴瓜皮帽,俗名耍帽兒或一把抓。少數小孩戴百家鎖和銀質項圈,滿12歲時開鎖去圈。進入80年代後,小孩穿戴注重質量,講究美觀。一般穿毛線、絨線織的娃娃衫、寶寶褲、連襪褲,外套罩衣。稍長,穿兒童運動衫、套裙、絨毛衫、太空服等,極少穿平板布衣。

青年裝

青年衣著最富時代特色。民國初期,農村青年多穿土布偏襟長衫。腰拴布帶,勞動時將前後一衣角紮起,稱“一桿旗”。夏秋穿對襟短衫,冬春著緊身短棉布。包白布帕,穿布鞋開草鞋。婦女穿偏襟短衣,系圍裙,穿布鞋。大姑娘扎長辮,穿繡花鞋。城鎮青年,男穿竹筒式小袖口長衫,戴青緞小帽,婦女穿超襟大袖短衫,腰著紅裙,腦後挽髻,插銀簪、銀撇、戴耳環。腳穿繡花鞋,用絲線鎖口,用綠帶子纏脛。時人譏為“帶纏三道綠,線鎖一彎紅”。建國初,普穿中山服列寧服、工人服等短裝,剪短髮、穿短襪,著長衫、包白布帕的減少。60年代,衣著款式仍舊以藍、灰、青三色為主。70年代,盛行小腳褲。因褲管短,戲稱“亮三寸”。80年代,男蓄齊肩長發,女燙捲髮者增多。服裝式樣新穎多變,棉毛衫、晴綸衫、羊毛衫、滑雪衫、防寒服、太空服、長短大衣;直管褲喇叭褲教練褲、健美褲;高跟鞋、甩尖子皮鞋,皆隨心所欲,自由穿戴打扮。城鎮女青年尤喜穿裙裝、長襪、戴耳環、掛項鍊、搽胭脂、抹口紅、畫眉毛,盡情體現青春健美。

中年裝

民國時期,男多穿長衫,上腰褲,長襪,抄鞋。冬天,高山區的人穿棕襪子,外套滿窩子草鞋。女穿半長超襟衣,頭挽髮髻,戴發網;橫插鐺針,腳穿布鞋。富紳家庭,女人穿胸前鑲雲子的花袖短服。頭戴壓發梳,手戴銀圈,胸戴一串銀牙,走路叮噹響。建國後,男普穿中山服,蓄分頭,不留鬍鬚。婦女普蓄短髮,穿對襟短衫,側面開口長褲。進入80年代,部分幹部穿西裝,腳穿平底鞋。

老年裝

民國時期,老年穿超襟長衫,外套團花馬褂或青布領夾,頭蓄長發,戴氈盔或棉帽,腳穿雙梁鞋或靴,有遺老之風。女穿大袖超襟半長衫,外套領夾,包白布帕或青絲帕,穿 窩鞋或抱雞母鞋,內纏裹腳,用帶子將褲腳捆緊。建國後,男著中山服或列寧服,內穿襯衣,蓄短髮,留鬍鬚的漸少。熱天不戴帽,冬天喜戴火車頭帽。穿平底布鞋或大頭皮鞋。女穿對襟衫,蓄齊肩短髮。老年婦女冬天戴氈絨帽,穿絨鞋或棉鞋。

生產風俗

通江縣通江縣
迎春耕

有迎春試耒、說春、破犁、積陽塵、鏟山灰等俗。迎春試耒民國前,縣官於立春前一日舉行迎春儀式,預先備一紙紮春牛,再扎一芒神牽牛在手,置於縣衙大堂。屆時,二十八宿儀仗隊、芒神、春牛導引在前,縣官坐轎在中,其他官吏、春官等人跟隨在後。鑼鼓喧天,喝道至城東郊春長坪。先觀看鬥牛。將兩頭牯牛牽至坪中,尾系火炮。點燃驚牛,引起牛斗,以樂觀眾。再馴牛就耕,縣官扶犁,叱牛犁地,往返三次,以示政府重農。最後由春官手拿木雕小牛、香爐架,上系麻絲,演唱春詞,說吉語。說春民國時期,每年立春前後,說春人頭戴春官帽,手端春牛,帶上“皇曆”(曆書)到鄉間出售,稱送春帖。每到一家,站在堂屋門前,說唱迎春詞一類吉利話,主人便拿錢或米買“皇曆”。女主人拿一綹白麻纏在春牛頭上,以示女織之勤。

破犁

民國前,農民在正月里耕第一次田地時,先將“刀頭”(煮熟的一塊方型豬肉)和敬酒擺在地頭,點香燭、化紙錢,向地叩拜,祈禱一年耕作順利,莊稼豐收。然後才扶犁破耕,開始新一年的農事活動。

保青苗

為保莊稼不受病蟲和鳥獸危害,流傳有唱青苗戲、趕螢火蟲、忌土蠶戊、忌雀幾戊、扎草人驅雀、點香驅獸、塗白灰驅獸等多種風俗。

扎草人

驅雀播種後和穀物將成熟時,在田間地頭扎草人,身穿爛衣服,頭戴爛聳笠,手執挑著筍殼或禽皮的竹竿,或執點著香的假槍,以驅趕麻雀或其他害鳥。

塗白灰

驅獸用石灰或白柴灰塗在地里的石頭和樹幹上,或專制木牌塗以白灰插在地里,以嚇唬野豬、拱豬、野兔等不在晚上損壞莊稼。

抗旱魔

建國前的抗旱活動多帶迷信色彩,其俗有祈雨、戽潭、取水、呼天、攆旱魃耍水龍、唱雨戲、禁屠宰、曬川主爺等。

呼天

旱象最烈時,農民會集在一起,光頭赤腳,手執柳條.由一人領唱“呼天詞”,眾人隨聲唱和。一路悲聲撕心裂膽,慘不忍聞,以示向天求雨的殷切。

攆旱魃

旱象嚴重時,農民集會攆旱魃。一人紋身塗面裝早魃,其餘人放火槍、拿棍棒四處追趕,直到把“旱魃”趕出本境為止。

耍水龍

用柳條紮成九節龍形,由一群剽悍青年赤上身,舉柳條龍在烈日下挨家玩舞。各農戶先備好水,水龍到時以水猛潑。玩龍者左遮右擋,直至水完方停。耍完後將水龍擲于山澗或河中。

曬川主爺

農民集會川主廟,將川主菩薩塑像抬到烈日下曝曬,促神催天下雨。

重園藝

種菜、種麻、栽花、培育果樹等,有燒頭、露殼、放苦水等俗。燒頭立春後,把乾草、木葉鋪在黃花、青麻、韭菜地上,用火焚燒,稱為“燒頭”。實為施肥、除草,促新苗茁壯嫩綠。
露殼種豇豆、四季豆、花生和栽蒜時,剝去的莢和皮殼不準燒掉,全撒在大路上。認為撒在路上讓人踩踏,可多結實。放苦水果樹在春天上水時,用刀在樹皮上砍些小口,稱放苦水。過小年給果樹砍口餵飯,是給果樹放苦水的另一種形式。

護耕畜

農家特別注重保護耕牛。削牛踢、扎牛鼻、教牛、用牛、防牛奔青和打滑,均有一定之規。

扎牛鼻

時間固定在三月三、九月九,認為此時扎的牛鼻不臭。牛鼻扎後,其扎針插在人的腰桿里,不再插在頭上,防牽牛時牛望頭。教牛在冬臘月及正月教牛,不準在青蛙叫時教牛。認為在青蛙叫時教出的牛,使用時氣喘、吐白泡。用牛驚蟄節不使役耕牛,認為是日使役,牛的骨節響,易扭傷。

祈豐收

民國前,農家為獲豐收,常祈於神靈,較普遍的是春祈、秋報、敬新、做青苗會、做牛王會等。

秋報

農民為報本,秋收後做秋報大王會。民國時期,在一鄉中按保輪流辦會。一保中以中心大廟為會址,延請文武兩壇職業者設壇請水,申文達表。最大的活動是縹香。各戶青壯年參加,數百人上路。人們用大轎抬著執年大王爺、瘟祖菩薩,扮八仙、孫悟空豬八戒及判官、小鬼,舉著旌旗雨傘、金瓜月斧。一路吼聲喝道,鑼鼓、槍炮、烏梢鞭的響聲不斷,在總管、會首帶領下,到各保大廟拈香禮佛,空耗民財。

敬新

谷收、麥收後,農民吃第一餐新米、面時,先在院內設香燭案,供奉新米飯或麵食於上,主人望空叩拜,並呼:“天老爺,嘗新噦!”

節日風俗

年節

風俗風俗
過春節稱過年,縣俗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日都是民間過年時間。有過素年、辦年貨、團年、辭舊年、迎新年、拜年、破五、過小年、鬧元宵等活動。

過素年

臘月二十三,晚餐忌吃葷,稱過素年。入夜,民間婦女備香盤灶碟,點清油燈,焚香化帛,祈灶君“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辦年貨

臘月將末,各家購買或自製過年的吃穿用品,稱辦年貨,又稱辦過年東道。

團年

同宗親屬團年多在臘月最末一天的中午或晚上,幾家團聚共餐,也有同院團年的。機關單位提前團年,團年後再放假過年。

辭舊年

有打揚塵、除污穢;寫春聯、貼年畫;祭神明、祭祖先;還有換神榜、貼鬥神、封門等俗。過年的晚餐稱年夜飯,多數家庭與團年合一,飯菜特別豐盛,吃不完,以示“有餘有剩”。晚上守歲,一家人圍著一堆柴火,暢敘通宵,對舊年依依惜別。

迎新年

新年第一天,子夜剛過,各家便鳴炮祭神,稱出天行;爭擔第一挑水,稱搶銀水;老人說鬼怪虎狼,稱放快。清晨,小孩給老人敬煙拜年,老人給小孩散糖食或喜錢,互相祝福。早餐多吃湯圓,或吃剩飯菜,忌吃粉條、灰菜、豆芽。飯後或打牌、下棋,或踢毽子、盪鞦韆,或游山、逛街,全憑自己喜好,娛樂盡興。

拜年

正月初一不到親戚家送禮拜年。俗諺:“初一不出門,初二慢慢行,初三四里拜四鄰。”春節期間除走親訪友拜年外,不少鄉村,特別是城鎮,扎龍燈、獅子、彩船、車燈,從初三到十五挨家挨戶拜年。主人放鞭炮相迎.並待以煙茶糖食,或以喜錢致謝。

破五

正月初五,商店開始營業,幹部、工人上班,農民下地生產,俗稱破五。

過小年

正月十四,家庭和機關均聚餐,稱過小年,少數地方稱過大年。建國前,農村有請神、送童子、逐鼠、送跳蚤、放河燈、餵果樹等多種活動。餵果樹、放河燈的習俗至今猶存。

鬧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有鬧元宵觀花燈活動。晚上,龍燈、獅子、彩船、花燈齊出於街道,人們用鞭炮、焰花燒耍龍燈的人。狂歡半夜之後,各種花燈均拆除燒掉,稱倒燈。春節活動到此結束。

月節

清明節 建國前,族長於清明這天在祠堂召開合族祭祖會。向列祖列宗跪拜後,族長講論名倫族風,公布清明會收支,按族規調處族內糾紛。會後人祖塋掃墓、掛青。最後聚餐,稱吃清明會。建國後的清明節,不少家庭仍到先輩墳前掛青、掃墓。部分中國小校組織師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獻花、栽樹,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又名端陽、重五、端節。各家在門上掛菖蒲、陳艾。午餐吃包子、粽子,飲雄黃酒。或找到癩蛤蟆倒吊於屋側,意在驅毒避邪。縣城和沿河部分場鎮舉行龍舟賽、游泳比賽活動。建國後,縣武裝部和體委曾在端午節舉行過數百人武裝泅渡比賽,縣體委舉辦過端午節游泳競賽。農村因端午正值大忙季節,多改在五月十五過端午,亦稱大端午。凡青年夫婦,多選擇在大端午回娘家送節。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名月半節。建國前,各家各戶於十四日晚上在中堂供起“信袱”(紙錢),焚香秉燭,迎祖魂回家。也有在十四或十五日晚上潑水飯於十字路口,或請佛教徒辦盂蘭盆會,俗稱賞孤。建國後,鄉人仍慎終追遠,保留化紙錢祭祖的習俗。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農戶做糍粑,城鎮居民買月餅。也有青年夫婦或未婚女婿到岳丈家送禮賀節的。是夜若皓月臨空,合家圍坐院中賞月,或吟詩唱歌,或講故事,興致滿懷。喜慶中秋佳節之俗,今勝於昔。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國時期,家家戶戶煮麯酒,裝至臘月底才烤,稱重陽酒,亦用糯米做醪糟,裝壇封口,過年才食用。建國後,私人不煮麯酒,做醪糟者亦少,但城鎮秋遊登高的人越來越多。

游壁山

縣城及附近居民有“三月三游壁山”習俗。此俗始於唐,盛於明清,旨在紀念唐宰相鄭畋、南宋“開國將軍團練使”向儉、明監察御史向種、通判向閣等歷史名人。建國後廢止。自踟年代起,以春遊形式漸次恢復游山活動。

紅軍入川紀念日

1932年12月1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從鄂豫皖轉戰人川,進入縣北兩河口,開闢了以通江城為首府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建國後,全縣人民每逢12月18日,以開座談會、祭掃烈士墓、參觀軍史陳列館等多種形式紀念紅軍的豐功偉績,發揚紅軍的創業精神。1982年12月18日,達縣地區“紅四方面軍入川五十周年紀念會”在諾江鎮召開,到會老紅軍、根據地各縣代表及縣城機關幹部1000餘人,盛況空前。

政治體制

通江縣主要領導
姓名 職務
趙萬先 縣委書記
王軍 縣委副書記、縣長
李玉甫 中共通江縣委副書記
張峨 中共通江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
趙明述 中共通江縣委常委、縣人武部部長
肖明陽 中共通江縣委常委、縣人武部部長
岳映兵 中共通江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張良和 中共通江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閆丕川 中共通江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
趙邦秀 中共通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楊勇 中共通江縣委常委、縣總工會主席

經濟發展

2013年,通江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6億元,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4億元,增長3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5億元,增長1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5億元,增長14.6%;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2億元,增長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00元,增長11.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70元,增長15.5%。

第一產業

2013年,通江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2萬畝,總產量42.54萬噸,糧油產量實現“七連增”。完成食用菌、茶葉、核桃等“5個5萬畝”產業基地建設,發展核桃、中藥材、水果等各類林下經濟111.5萬畝,實現食用菌產值18.2億元,水產品產值4.5億元,馬鈴薯產值8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2500餘元,通江縣被省政府確立為林業產業強縣、四川省農村中藥工程先進縣。空山黃牛青峪豬巴山土雞等實現規模發展,產值突破28.2億元。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60個,家庭農場25個,種植大戶28家,新帶動農戶1萬餘戶。空山馬鈴薯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市首家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

第二產業

2013年,通江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52億元,完成工業投資24億元。春在綠色食品加工園完成投資7.76億元,平整土地1850畝,園區道路、給水廠、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開工建設,服務中心主體工程完工,安置房、糧食產業園、春在大橋加快推進。實施工業項目32個,昶豐新型建材技改、金山茶業技改等13個項目竣工投產。高仿陶瓷、翰林茶葉500噸冷庫等12個項目開工,30萬噸原煤技改擴能、蜀通白茶加工等8個投資超億元在建項目有序推進。7家企業入駐園區,入園企業產值超過10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通江縣每年共接待遊客19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3.47億元。完善提升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成功舉辦通江紅色旅遊“王坪”論壇。累計投資10億元打造諾水河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並成功通過省檢,諾水河景區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國家地質公園”稱號。大力推動渠江、紅岩梓潼、玉皇壩、城西村5個鄉村旅遊示範村建設工作,積極推進新4家二星級農家樂評選工作,空山成功創建“全省鄉村旅遊示範鄉”。大力發展物流業,完成物流園區投資1.8億元,引進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15家,新增限上企業29家。建設城鄉商業網點31處、商貿綜合服務中心6個。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3年,通江縣改建校舍20萬平方米,建成周子坪國小,石牛嘴國小、思源實驗學校、通江縣高級職業中學總計完成投資1.56億元。兌現“兩免一補”資金1.1億元、普高生和中職生補助資金2575萬元,7.2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喝上營養奶,結隊幫扶留守兒童7.3萬人。

衛生事業

2013年,通江縣完成縣中醫院二期、中等衛生職業學校主體工程和石牛嘴新區人民醫院基礎工程;完成15個鄉鎮衛生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0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基層醫療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縣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取消藥品加成。

社會保障

2013年,通江縣實現1.2萬建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完成8.2億元建設投資任務。兌現上下半年承諾的20件民生實事。完成農村危舊房、土坯房改造15110戶,建成保障性住房1160多套,解決城鄉4423戶困難民眾的住房困難。開發公益性崗位596個,新增城鎮就業6200人,完成各類培訓6760人次。兌現計畫生育獎勵扶助6740名742萬元,獨生子女父母獎勵金74萬元。

著名人物

何正文: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張顯楊:武漢軍區副司令員。
吳榮政:貴州省軍區副司令員。
吳仕宏:南京軍區副司令員。
陳福章:海軍威海水警區司令員。
陳彬:國防科工委副主任。
傅崇碧:北京軍區政委、北京衛戍區司令員
鄧仕俊:南京軍區司令部顧問,少將。
朱士煥:瀋陽軍區後勤部政委,少將。
吳榮正:貴州省軍區副司令員,少將。
張顯揚:福州軍區副司令員,少將。
張榮森:中共貴州省委書記,少將。
熊國炳:西路軍政政委會委員。
郭彥: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邾容:我國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