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一共有兩個地方,其一位於紅安縣七里坪鎮、檀樹崗鄉。其二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位於四川省通江縣縣城諾江鎮文廟街 8號,居東經107°14´,北緯31°55´,海拔342米,北依炮台,前臨諾水。

舊址一

位於紅安縣七里坪鎮、檀樹崗鄉。1927年9月,中共黃安縣委在七里坪文昌宮召開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組織“九月暴動”。同年11月,在此成立黃(安)麻(城)起義行動指揮部,領導黃安、麻城兩縣農民舉行武裝暴動,一舉攻克黃安縣城。1930年6月,鄂豫皖蘇區正式形成,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機關設七里坪。1931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七里坪建軍。現保存有七里坪革命法庭、列寧市經濟公社、鄂豫皖邊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鄂豫皖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等革命舊址。

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址二

地理地貌簡介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位於四川省通江縣縣城諾江鎮文廟街 8號,居東經107°14´,北緯31°55´,海拔342米,北依炮台,前臨諾水。該址坐北向南,原系通江文廟,始建於宋嘉祐七年,後毀,明景泰壬申年在舊基重建,清鹹豐四年進行過大的修繕,改雙重檐歇山式為單檐懸山式,保留了原建築的基礎及大木結構。整個建築依山就勢,呈梯形布局,逐次升高。

現存建築

是位於第二平台上的戟門(指揮部警衛室),東廡(徐總指揮辦公室),西廡(指揮部機要室)和第三平台上的大成殿(指揮部作戰室)。占地面積1512m2,建築面積680m2,房屋22間。土木石結構,抬梁式木樑架,方塊青石地面。屋面施灰色素筒瓦,陶質雲龍、花鳥、卷草正垂脊,魚龍吻,塔狀寶頂。整個建築造型凝重,結構謹嚴,雕樑畫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是川東北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之一。

分布在第一平台的萬仞宮牆、鼓樓、畔池、欞星門毀於近代,現建有2萬m2的紅軍廣場,廣場上層中有《巴山星火》不鏽鋼雕塑,下層有“紅軍入川·建立政權·平分土地·傳播馬列·民眾支前·浴血奮戰”青石浮雕牆。

建立歷史

1932年12月25日,紅四方面軍解放通江城,總部隨即進駐於通江文廟至1935年春。在長達兩年半的時間裡,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曾中生在這裡運籌帷幄,指揮英勇善戰的紅四方面軍和川陝蘇區地方武裝、人民民眾以通江為依託,粉碎了敵人的“三路圍攻”和“六路圍剿”,勝利的進行了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宣(漢)達(縣)三次進攻戰役和陝南戰役,強渡嘉陵江戰役,使根據地擴展到四萬二千多平方公里,轄二十二縣一市,人口約500萬,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區域,紅軍也由入川時的四個師一萬五千多人發展到五個軍,八萬多人,為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寫下了光輝篇章。

保護措施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闢為川陝革命根據地軍史陳列館,1984年胡耀邦題寫了館名。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經中宣部批准更名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胡耀邦、江澤民分別題寫題寫了館名。 1995年和2001年分別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和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被列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現舉辦有《巴山烽火》陳列,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和“紅軍城”的標誌性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