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人物御龍帛畫》描繪巫師乘龍升天的情景。巫師寬袍高冠,腰佩長劍,手執僵繩,神情瀟灑地駕馭巨龍。龍首軒昂,龍尾翹卷,龍身為舟,迎風奮進。龍尾之上立有長頸仙鶴,龍體之下有游魚。帛畫中的華蓋飄帶與巫師衣帶隨風飄動,表現巫師乘龍飛升的動勢。
帛畫的繪畫手法以單線勾勒與平塗、渲染兼用,人物略施彩色,余用金,白粉彩。從構思上看,整個畫面布局合理,巫師、巨龍、魚、鶴各得其所,恰到好處。
概況
帛畫呈長方形,長37.5厘米,寬28厘米。質地為深褐色平紋絹。
圖中有佩長 劍的男性,手執韁繩,駕馭一條龍。龍身如舟,龍尾站著一隻 白鷺;龍之下前方有一條 鯉魚領航。圖畫正上方打了一把 傘,可見主人公身份顯赫。寓意墓主人駕馭飛龍升天。畫意引人聯想當代 屈原詩句:“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相關資料
出土地點: 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
外形尺寸:長37.5厘米,寬28厘米,
製作年代: 戰國中期晚段
出土歷史
湖南長沙一個叫子彈庫的地方,這裡常年天高氣爽、景色宜人。1949年前,這裡曾經出土過戰國 帛書,經有關部門批准,1973年5月的一天再次發掘。
隨著推土機的轟鳴聲,這裡的圍牆被推倒了。人們除去雜草,小心翼翼地挖掘著。他們是湖南省 博物館考古部的專家和發掘工們,正在重新清理一座戰國時期的楚墓一號墓穴。
墓穴被打開了。發掘工們挖開硬硬的膏泥,看到了厚厚的木槨板,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為槨,說明墓主的身份很高,屬楚國大夫一級的貴族。既然是貴族的墓穴,就應該有更為珍貴的隨葬品,但是開棺之後只找到一些木俑和漆器。專家們繼續仔細清理“頭箱”和“邊箱”,還是一無所獲。
所有箱子都已經清理完畢,最後專家們把目光都盯在了槨板與隔板中間的夾層,忽然,有人驚喜地叫了起來:帛畫!專家們簇擁過去仔細辨認,果然是一幅長長的帛畫。
早在殷商時代,中國蠶絲業已經相當發達,在甲骨文中,已經有“絲”、“帛”和“桑”等字。戰國初年的思想家墨子,曾在他的書里不止一次地說到“著於竹帛”,就是把字寫在竹簡和帛上的意思。這說明帛和竹簡木簡一樣,都是當時用來做書寫的材料。所謂帛畫,也就是指在絲綢上面作的畫。
這幅楚國貴族墓穴中出土的帛畫,雖然已經有些破損,但依然可以辨認出,畫面是一個側身而立的人,還有一條奇怪的龍舟,這到底是一幅什麼樣的帛畫呢?
畫工們經過近一個月的整理,這幅帛畫終於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帛畫長37.5厘米,寬28厘米,上端有竹軸,軸上有絲繩,是一幅可以垂直懸掛的幡。在中國古代, 幡也叫幡兒,是出殯時舉的窄長的旗子,多用白紙剪成,也叫引魂幡。因此可以說,這幅戰國時期的帛畫是一幅招魂幡畫。專家們定名為《人物御龍帛畫》,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史料價值上衡量,都極其珍貴。
創作傳說
據當地的傳說,這幅《人物御龍帛畫》的創作過程就和屈原的招魂詩有關。
相傳有一天,身患重病的墓主人正在請畫工給他畫招魂幡,也許是想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墓主人的表情沮喪。他高冠岌岌、佩戴著長劍,卻神態木然、眼光呆滯。繪畫人端詳著墓主人,遲遲不肯下筆,因為他知道,眼前的墓主人神情不佳,如果描繪不好可能要有殺身之禍。
就在這個時候,屈原吟唱著悠悠地走來了。
“魂兮歸來!東方不可以托些。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彼皆習之,魂往必釋些。歸來歸來!不可以托些。”
墓主人恭敬地上前問道, 屈原大夫,您唱的是招魂詞嗎?屈原這才道出詞的含義:我不可以把自己的靈魂託付給險惡的勢力,在太陽升起的地方,閃爍著塵世的光芒,才是靈魂真正賴以寄託的桃花源!
墓主人茅塞頓開,連連稱謝,贈屈原衣食後,屈原飄然離去。墓主人再次擺好姿勢,讓畫工繼續作畫。經屈原的吟唱和點撥,使得當時非常憂愁悲傷的墓主人豁然開朗,想到自己死後即將升天至美好的桃花源,他的精神也就格外好了起來。最後,畫工就在絲綢上,為墓主人畫好了這樣一幅如此美妙而又寓意深刻和浪漫的人物御龍升天招魂幡畫。
外觀描述
長37.5厘米,寬28厘米。畫幅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興棺材之間,應是引魂升天的銘旌,因年代久遠已呈棕黃
色。描繪巫師乘龍升天的情景。巫師寬袍高冠,腰佩長劍,手執僵繩,神情瀟灑地駕馭巨龍。龍首軒昂,龍尾翹卷,龍身為舟,迎風奮進。龍尾之上立有長頸仙鶴,龍體之下有游魚。帛畫中的華蓋飄帶與巫師衣帶隨風飄動,表現巫師乘龍飛升的動勢。正中是一位有鬍鬚的男子,側身直立,手執韁繩,駕馭一條巨龍。龍頭高昂,龍尾上翹,龍身平伏,略似船形。在龍尾上站著一隻鶴,圓目長啄,昂首仰天。人頭上方為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畫幅左下角為鯉魚。人、龍、魚均向左,以示前進方向,連華蓋上的纓絡也迎鳳飄動。整個畫面呈行進狀,充滿了動感。這兩幅帛畫,基本上運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塗,人物則略施彩色。畫面布局精當,比例準確。線條流暢,想像豐富,表現了楚藝術譎怪莫測的獨特風格。畫中人物比例相當準確,使用單線勾勒和平塗於渲染兼用的畫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龍、鶴、輿蓋基本上用白描。畫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發現用此畫法的最早作品。
帛畫用途
根據楚人喪葬制度和傳統,認為人死後,附在人身的魂魄要與屍體離散。離散以後,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後人的祭祀,還會驚擾後人。因此,必須想方設法使離散的魂魄能夠回來附於屍體入葬墓內,葬制上叫做招魂復魄。招魂,便是製作招魂幡,讓遊魂識別幡上畫了墓主人形象,自己歸來。復魄,便是出殯前將靈柩在家停放數日,魄也能附體。一般做法是,靈柩停放在堂上,把畫妥的招魂幡,古人稱做銘旌,豎在柩前。出殯時,舉在柩前,一路引導到葬地,經過祭祀告別儀式後,復蓋在棺上。如果有多層棺,則放在最里的一層棺上,隨著下葬,這樣,魂隨幡,魄隨棺,同入墓內。人物御龍帛畫就是一種招魂幡。招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為安,完成了後人的心愿。這種喪葬習俗,至今還有所遺留。
作品鑑賞
又名《馭龍圖》。這是1973年清理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遺址時發現的又一幅戰國帛畫。畫面正中描繪一高冠蓄鬚男子,側身直立,腰佩長劍,衣衫飄動,精神抖擻地手執韁繩駕馭著一條巨龍;龍形似舟,昂首向前,龍尾部站著一隻白鷺;龍的身下有鯉魚。人物頭頂正中畫有輿蓋,三條飄帶隨風拂動。畫中男子為墓主人。作品主題也是表現“升天”,不過不是由龍鳳引導,而是由墓主人駕馭飛龍升天。畫中人、龍和魚都向左行進,與向右飄動的人物衣衫、手執的韁繩以及輿蓋上的三條飄帶,構成畫面上極強的動感,很好地表達出人物乘龍迎風挺進的意境,希望墓主人的靈魂快速進入天國。墓主人的側面肖像,更具寫實特徵,這很容易使人想起當時屈原的詩句:“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