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
《龍鳳仕女圖》於1949年2月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郊外陳家大山的一座戰國楚墓。當時考古學家在整理一個曾被盜掘的楚國墓葬時,在凌亂不堪的器物堆之中發現了一幅不被盜墓者注意的帛畫,也就是現在所知的《龍鳳仕女圖》。事實證明,《龍鳳仕女圖》是至2010年為止發現的僅有的兩幅戰國帛畫之一,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描述
《龍鳳仕女圖》縱長31.2厘米,橫寬23.2厘米,四周毛邊。質地為深褐色平紋絹,上著以黑墨,兼用白粉,但多已脫落。在畫面的下方是一位雙手合十,側身而立,作祈禱狀的婦女。她面向畫面左方,長發盤起,梳成垂髻;身著雲紋廣袖長袍,腰身纖細,腰間束著白色的寬腰帶;穿著曳地的長裙,裙角末端向上翻起。仕女的頭頂正上方首先是一隻正欲展翅高飛的鳳鳥,占半幅畫面。鳳鳥鳥頭朝左上揚,兩翼展開,雙腳一前一後,前腳前曲,後腳後伸。鳳鳥身後還拖著兩條長長的翎毛,向前彎曲至鳳鳥的頭上,使得整個主體造型成為一個環狀,十分具有美感。鳳鳥的左方正對著一條蜿蜒曲折的夔龍,占四分之一畫面。龍身上裝飾著一道道環狀的紋路,龍頭向上,宛如向上盤鏇騰飛。龍鳳與仕女一動一靜,形成鮮明對比。
含義
由於這幅帛畫年代久遠,缺乏相關資料,從而人們對這幅畫的內容含義若干不同的解讀。一種解釋認為,鳳鳥代表著生命,而夔龍代表死亡和戰爭。而仕女正在祈禱著鳳鳥能夠擊敗夔龍,取得勝利。另一種解釋是:圖中的仕女與戰國時代的楚國神話密切相關,應該是傳說中的洛水河神宓妃。還有的解釋認為,圖畫要反映的是死者希求靈魂升天的希望,盼望夔龍和鳳鳥能夠引領死者的靈魂升天。
技法
在《龍鳳仕女圖》中,畫者採用了白描的技法,用簡潔、洗鍊而圓滑自然的線條勾畫出主要人物和龍鳳,有小寫意的味道。全畫構圖平穩,安排恰當,虛實有度。
名畫檔案
名稱:人物龍鳳帛畫
收藏: 湖南省博物館
簡介
戰國中期晚段。長31厘米,寬22.5厘米。帛畫呈長方形,質為深褐色平紋絹,用墨繪成,兼用白粉,但多脫落,以寫
意手法繪人物及龍鳳。畫的主體為一婦女,身著繡有雲紋的廣袖長袍,腰束寬頻,下擺前後分張,像倒懸的牽牛花,雙手合掌,作祈禱之狀。婦女站在一彎月形物之上,應即表示立於龍船之上。婦女姝上方有一夔一鳳。鳳鳥昂首展翅,一足前伸,一足後伸,尾瓴上卷到頭部上方,現得強健有力。鳳鳥前方有一豎垂的龍,一足前伸,另一足已不甚清,尾部捲曲。
1949年,在長沙東南郊楚墓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名畫賞析
在歷史上,“玉”“帛”曾並稱,且有象徵權力與富有之意,帛畫以白色絲織物為載體。出土於戰國晚期楚墓的帛畫,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具有獨立意義的完整的繪畫作品。至今發現的有四件,除這幅1949年在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外,還有《御龍帛畫》、繒書四周的畫像和另外一幅畫面已無法看清的畫像。
《人物龍鳳帛畫》畫面的下部偏右繪一側身站立的婦女,頭後挽一插有冠飾的髮髻,細腰,身著繡有捲雲紋的寬袖長袍,袍尾曳地,並向兩邊張開,狀如花瓣,細腰上繫著很寬的腰帶。這種造型樣式與青銅器上的人物有相似之處,但因這是絹上線描,更見流暢之韻,人物唇口與衣袖上施點朱色,使畫面增加生機。婦女的兩手向前伸出,彎曲向上,作合掌狀。
婦女的前方繪有一隻展翅飛舞的鳳,它引頸抬頭,尾上的兩根翎毛清晰可見,鳳的雙足一前一後,一曲一伸,有力的腳爪呈現出騰踏邁進的姿態。婦女的前上方,與鳳相對的,是一條體態扭曲、向上升騰的龍(一說為夔),龍頭生有雙角,身上有一道道環形紋飾,雙足張舉。龍和鳳的動態與婦女的靜態形成了對比,全圖將人物置中而周圍留有大量的空間,動態物體卻置於邊緣而沒有多少空間,在空間感覺上造成了一種對比中的和諧,使三個形象構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畫中勾勒用筆流暢,線條曲直配合得當,用色十分講究,顯得協調並富有裝飾意味,很顯然,作者是經過精心設計處理過的。
這是一幅帶有迷信色彩的風俗畫,畫中的婦女在向墓中死者祝福。據史料記載,當時楚國有一種習俗觀念,希望死者靈魂得以超脫,所以也有人認為,畫中婦女就是墓主人,她在祈求龍鳳引導她升入天國,以求得再生。
中國畫以線造型的傳統手法,在這幅圖中表現得非常明顯。畫中的龍和鳳均用線條描繪,造型簡潔明快。畫中婦女形象的面貌、身段、動勢都具有鮮明的古代女性的特徵,如遊絲的細線似乎帶有一種節奏感。不過,細看也能看出早期繪畫的稚拙,如在這幅畫中人物面部刻畫就比較粗略。
1973年,在長沙楚墓又出土了一幅與《龍鳳人物帛畫》一樣都具有祈禱意義的作品——《馭龍圖》,而且這幅畫與《龍鳳人物帛畫》的時代也大體相同,我們可以從這兩幅圖中了解戰國中期我國繪畫中的不同風貌及不同手法。
又名《晚周帛畫》、《夔鳳美女圖》,1949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陳家大山一座戰國楚墓中。“帛畫”是指古代繪在絲織物上的圖畫。畫中描寫一端莊高髻的婦女側身而立,雙手合掌,細腰,袖口寬鬆,長裙曳地,體態優美。婦女的上方畫一隻展翅飛舞的鳳和一條蜿蜒向上升騰的龍。根據當時楚國的習俗並結合文物考證,此畫的婦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題是表現龍鳳引導死者即墓主人靈魂升天。人物合掌祝禱,神態莊重虔誠,處於靜態;與動態的龍和鳳形成對比,使整個畫面構成對比中的和諧。此畫在絲織品上以墨線勾勒,用筆流暢。
岩畫知識
岩石(岩穴、石崖壁畫和獨立岩石)是人類最早的"畫布"之一。岩畫是介於繪畫與雕塑之間的一種造型藝術。史前期的岩畫,主要是用石器敲鑿、磨刻而成的浮雕、線刻和以顏色塗繪的彩畫。
岩畫是漁獵、遊牧族喜愛的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岩畫,為大約距今3 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的手形(手印)岩畫,它是內蒙古西部雅布賴山洞窟中的遺存物。
畫外音
龍鳳崇拜:又稱龍鳳呈祥,在畫面上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鏇身,回首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四周祥雲朵朵,一派祥和之氣。
銘旌: 春秋戰國時,人們把畫有死者肖像的畫掛在靈堂受人拜祭,出殯時由執事人用竹竿挑起走在靈柩前,死者靈柩入土後,將帛畫復蓋在棺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