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繼

中繼

中繼(Relay)是兩個交換中心之間的一條傳輸通路。中繼線是承載多條邏輯鏈路的一條物理連線。隨著科技發展,中繼的概念不僅套用於無線通信中,網路通信交換機的trunk也可以稱之為一種中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通過家裡的電話和朋友聊天,或者通過辦公室的電話和公司外的客戶聯繫。要實現這些通話都離不開中繼。 提到中繼,不能不提到19世紀末的丹麥數學家愛爾蘭(Erlang)。他最早提出了中繼的理論,中繼話務量單位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話務量單位Erlang表示一條完全被占用的中繼的話務量強度(即單位小時或單位分鐘的呼叫時長)。例如,一條中繼在在1小時內被占用了30分鐘,那么這條中繼的話務量就是0.5 Erlang。

基本信息

簡介

中繼中繼
中繼是兩點間的一條傳輸信道,這兩點通常是交換中心。中繼線是承載多條邏輯鏈路的一條物理連線。隨著科技發展,中繼的概念不僅套用於無線通信中,網路通信交換機的trunk也可以稱之為一種中繼。

原理

中繼中繼
中繼理論的基本原理是19世紀末的丹麥數學家愛爾蘭(Erlang)提出的,他致力於研究怎樣通過有限的服務能力為大量的用戶服務。現在,用他的名字作為話務量強度的單位。一個Erlang 表示一個完全被占用的信道的話務量強度(即單位小時或單位分鐘的呼叫時長)。例如,一個在一小時內被占用了30分鐘的信道的話務量為0.5Erlang。無線通信中,中繼的概念是指允許大量的用戶在一個小區內共享相對較小數量的信道,即從可用信道庫中給每個用戶按需分配信道。
在中繼的無線系統中,每個用戶只是在有呼叫時才分配一個信道,一旦通話終止,原先占用的信道就立即回到可用信道庫中。
根據用戶行為的統計數據,中繼使固定數量的信道或線路可為一個數量更大的、隨機的用戶群體服務。電話公司根據中繼理論來決定那些有成百上千台電話的辦公大樓所需分配的線路數目。中繼理論也用在蜂窩無線系統的設計中,在可用的電話線路數目與在呼叫高峰時沒有線路可用的可能性之間有一個折中。當電話線路減少時,對於一個特定的用戶,所有線路都忙的可能性變大。在中繼的移動無線系統中,當所有的無線信道都被占用而用戶又請求服務時,則發生呼叫阻塞或系統拒絕接入。在一些系統中,可能用排隊的方法來保存正在請求通話的用戶信息,直到有信道為止。

術語定義

建立時間

給正在請求的用戶分配一個中繼無線信道所需的時間。

阻塞呼叫

由於擁塞無法在請求時間完成的呼叫,又稱損失呼叫

保持時間

一個典型呼叫的平均保持時間,表示為H(以秒為單位)。

話務量強度

表徵信道時間利用率,為信道的平均占用率,以Erlang為單位。它是一個無量綱的值,可用來表征單個或多個信道的時間利用率。表示為A。

負載

整個系統的話務量強度,以Erlang為單位。

服務等級

表征擁塞水平的量,定義為呼叫阻塞機率(表示為B,單位為Erlang),或是延遲時間大於某一特定時間的機率(表示為C,單位為Erlang)。

請求速率

單位時間內平均的呼叫請求次數。表示為l/秒。

股票中的上升中繼

莊家在拉升股價的時候,發覺拋盤過重,為了洗除這些浮籌,需要一個洗盤整理過程,在K線表現一個箱型整理形態,在股價上表現為上下波動,我們把這個整理形態稱為上升中繼形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