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繡

汴繡

汴繡,也稱“宋繡”,距今800餘的北宋時期,刺繡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做為北宋都城,其皇宮沒有“文繡院”聚集全國傑出繡女300餘人,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繡制官服及裝飾品,因而也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

簡介

汴繡《清明上河圖》汴繡《清明上河圖》

汴繡,也稱“宋繡”,距今800餘的北宋時期,刺繡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 《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做為北宋都城,其皇宮沒有“文繡院”聚集全國傑出繡女300餘人,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繡制官服及裝飾品,因而也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在民間,刺繡則更為普遍,當時開封大相國寺東門外有一條街叫“繡巷”,即是繡姑繡作了聚居的地方,又是專賣刺繡品的著名市場,放眼寺院內外,十里都城,到處是珠簾繡額,巧制新裝,名繡佳作,競相生輝,明代大學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畫箋》一書中贊曰:“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職發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

起源

汴繡《清明上河圖》汴繡《清明上河圖》

汴繡起源於宋代(960-1127),當時開封作為北宋的國都,稱作“汴梁”也作“汴京”,是當時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而刺繡在北宋年間是手工業中一個重要行業,所以當時稱作“宮廷繡”的刺繡,因開封古時稱汴梁城,所以就有了汴繡之稱,汴繡與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合稱為中國五大名繡。

張擇端一幅《清明上河圖》畢現了北宋年間都城開封昔日的風采:市井、橋畔、街巷、阡陌,商賈雲集,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在商品經濟大發展的北宋,刺繡業在手工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人們把汴繡亦稱宋繡。宋繡在中國刺繡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實用品和欣賞品上都有輝煌的成就。上承古代刺繡的優良傳統,下開明清刺繡高度發展的先河,作為北宋都城開封的刺繡,以其地位的優越和人才的集中,無疑是宋繡的冠冕。

據記載: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皇宮設有“文繡院”,聚集三百多名繡女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刺繡服飾和繡畫,所以宋繡亦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皆為宋繡精品。崇寧四年(1105年),開封城中一所以刺繡為專業的“大學”——文繡院誕生了。當年,各路選聘的善繡工匠入文繡院授藝,300名繡女雲集京師,龍飛鳳舞,宋時開封,刺繡之花可以說開遍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人傑地靈的古都又湧現出民間刺繡人才——“百姓繡戶”。

歷史

汴繡《清明上河圖》汴繡《清明上河圖》

汴繡歷史悠久,素有“國寶”之稱。它以繡工精緻,針法細密,圖案嚴謹,格調高雅,色彩、秀麗而著稱,早在宋代就已馳名全國。據記載:北宋時期已有“文繡院”。當時皇帝的龍袍、官員的朝服、烏紗帽、朝靴都為刺繡精品。據《東京夢華錄》載,民間刺繡也極為興盛,到處“繡簾相拓”、“錦繡交輝”。宋代刺繡工藝已發展到相當水平,據明代屠龍《畫箋》所載,"宋之閨繡畫……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北宋滅亡,汴繡遭動一蹶不振。
為了繼承宋代閨繡這一傳統工藝,開封汴繡廠於一九五四年成立。建廠後,新老藝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錄蹤探微,博採眾家之長,反覆試驗,在傳統的以平針為主的技藝之上,又創新了散針、亂針、滾針、水紋蒙針等幾十種針法。多種針法的交替使用,不僅能把陰陽遠近一一表現出來,而且表現內容豐富,富有立體感。汴繡針法既長於刺繡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又善於創作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畫人物形象更是細緻傳神。繡品既具有蘇雅潔活潑的風格,又具有粵繡明快豪放的特點。1959年汴繡《清明上河圖》繡成,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陳列在人民大會堂,它以針代筆,以線代暈,使這幅宏偉浩繁的歷史風俗畫卷逼真地展現在人們眼前。作品展覽時,中外客人無不嘆服。
改革開放以來,汴繡工藝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創新,精品選出,如《清明上河圖》、《百駿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簪花仕女圖》等繡品均為國家收藏或被國外友人重金購去。此外,汴繡除刺繡之外,還有單面繡、雙面繡、三異繡及大量機繡產品,品種繁多,題材廣泛。曾多次榮獲省“優質獎”、“百花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質產品獎”,各種報刊、雜誌、電視台爭相報導。

發展歷程

一、汴繡在北宋時期從起源發展到鼎盛階段

北宋,商品經濟大發展,刺繡成了手工業中一個重要的行業。當時,刺繡行業與其他手工業一樣,分為官營和私營兩類。手工業中著名的絲織,刺繡業由政府中少府監掌管。

在北宋初年,

汴繡開封汴繡-錦繡堂
天下大定,百業俱興。在平定後蜀時,得錦工200人,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在京師東京設立了綾錦院來安置他們進行生產。以後,又不斷在綾錦院中增加一些浙江、四川湖州的綾錦工人。這些我國古代著名絲織業發達地區的優秀匠人聚於京師,使東京官營絲織業如虎添翼。綾錦院的規模不斷擴大,工匠人數日益增加,到太宗末、真宗初,已發展成手工業作坊。綾錦院高手雲集,產品專供皇室貴族官僚顯要享用,也供軍隊消費和歲時賜予。正因如此,北宋最高統治者非常重視綾錦院的生產,太宗曾親自到綾錦院“命近臣從觀織室機杼”。

京師開封,有著實力雄厚、規模宏大的官營紡織印染業。宋初,官辦的裁造院設在利紅坊,後遷到延康坊.《宋會要·職官》二九之八《裁造院》中載:“掌裁製衣服,以供邦國之用。初:左藏庫有縫造針工給裁縫之役”。載:刺繡,而官工不足,往往求索於民間。應運而生的文繡院,在宋代刺繡史上更是重要的一筆.文繡院成為末官辦繡業的代表而載人史冊。

文繡院的誕生,記載在《宋會要·職官》二九之八《文繡院》中:

常寧三年(1104年),“試殿中少監張康白言:今朝廷自乘輿服御至於賓客祭祀用繡,皆有定式,而有司無篡繡之工,每遇造作皆委之間巷市井婦人之手,或付之尼寺、而使取值焉。令鍛鍊織、紉縫之事,皆各有院,院各有工,而於繡獨無,欲乞置繡院一所,招刺繡300人,仍下諸路選擇善繡人,以為工師,侯教習有成,優與酬獎,詔依,仍以文繡院為名”。

祟寧四年(1105年),開封城中一所以刺繡為專業的“大學”誕生了。文繡院的成立,那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刺繡史上也是功不可沒的!如條條江河匯人大海,各路選聘善繡工匠人文繡院授藝,這無疑使全國刺繡工藝得到一次大交流,大融合。文繡院的成立,標誌著宋代刺繡又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遙想當年,300繡女雲集京師,一起切磋技藝,十指翻動,龍飛鳳舞,繡線長長,繡作恢弘,是何等的壯觀,何等的五彩繽紛。

徽宗年間,又設了繡畫專科,使繡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繡工輩出。

宋代的刺繡在唐代宮廷繡和日用繡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繡品生產遍布河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廣東等地,而開封的刺繡則體現了宮廷繡的最高水平。末代已有相應的繡品生產培訓、管理制度。優秀的繡匠的高度集中,把宋繡推向了高潮。據《法密藏》記載“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備精妙,光彩奪目,山水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情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綽約的咳之態,佳者較畫更甚。”當時的刺繡欣賞品已和名人書畫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刺繡工藝的特點,達到成熟階段。

二、汴繡自南宋逐漸步入衰退期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北宋滅亡後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來的小王朝。南宋王朝自建立以來,一直在金國的威脅之下,直至被元消滅時,南宋不僅沒有由此換來一時的安寧,反而又將面對更為強大的敵人--蒙古。

刺繡業也隨宋室南遷,大批優秀工匠被帶到了南方,升封刺繡也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地位的變化相應衰弱,加之屢次的水災戰亂,使宋繡流落到了民間。

元明兩代都城沒有在開封立朝,汴繡僅存在於開封及開封周邊地區民間百興繡制的日用繡品中,由於長期受北宋盛極一時的影響,汴繡雖然沒有先前宮延繡那樣轟轟烈烈,但汴繡依然在百興中紮根、生存和發展,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汴繡在民間的發展一刻沒有停息。也正是北宋的衰亡,繡業的南遷,宋繡技師散落全國各地,在這幾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刺繡業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的局面,失去了北宋時期,皇室壟斷的格局。而全國各地各派刺繡無一不或多或少地受到北宋宮廷繡的衝擊和影響,直至現代。

三、汴繡在清末民初的生存歷史

清末民初,中國的刺繡有“四大名繡”之說。蘇繡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便有很大名氣;湘繡在2000多年前西漢墓葬文物中也有發現,其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蜀繡濃淡適度,色彩明快,有水墨寫意畫的藝術效果;粵繡則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富有立體感,在“四大名繡”中別具一格。

開封的汴繡亦有名氣,清末民初當雖不能與蘇湘蜀粵四大繡品各踞天下,究其原因,是清末民國中原地區連年戰亂,經濟凋敝導致汴繡質量的下滑。而在此之前,汴繡的興隆時期,它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四大名繡”中任何一種。在開封汴繡雄踞天下時,上自天子的“乘輿服御”,下至東京市民“賓客祭祀用繡”,皆為汴繡。當時的開封城,不但市井間有一支龐大的刺繡隊伍,在華嚴尼寺,兩浙尼寺等寺院中,還有一批為數甚多繡技甚高的尼姑繡女。這兩支隊伍是東京城民間刺繡的主要力量。從北宋政府對外經濟交往的項目中可以看出,汴繡成為宋政府向高麗、日本諸國贈送或交換的主要珍品。一百多年中,汴繡是中華國土上技藝最精,價值最高,產量最大,流通最廣,影響最強的繡品,是中國的國繡。

汴繡是中國最高起點的刺繡,遠在北宋崇寧四年(1105),宋廷特置文繡院,除招收繡工300人之外,又在各地篩選拔尖技師前來任教。這是國家設定的高檔次專業機構,也是政府出面主持的一次刺繡技術大匯合,大交流,汴繡猶如站立於巨人肩上,傲視天下,它廣采各地技藝之長,將其融為一體,使汴繡水平高於其他刺繡,一時間汴繡領導著、提高著、推動著全國的刺繡行業,促使刺繡行業的大發展。

四、汴繡現代發展簡史(汴繡掀起多次高潮,重振北宋宮廷繡的風采。)

解放初期,繡品主要以刺繡日用品和刺繡欣賞品為主,為了繼承宋代閨繡這一傳統工藝,1954年冬,開封成立了由7人組成的汴繡合作組,這便是當今開封汴繡廠的前身。“汴繡”一名正是由此時採用賈子云(原開封市統戰部長)的建議而命名的。七人組成立以後,新老藝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錄蹤探微,博採眾家之長,反覆試驗,在傳統的以平針為主的技藝之上,又創新

汴繡中國汴繡--八駿圖
了散針、亂針、滾針、水紋蒙針等幾十種針法。多種針法的交替使用,不僅能把陰陽遠近一一表現出來,而且表現內容豐富,富有立體感。汴繡針法既長於刺繡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又善於創作氣勢磅礴的山水圖景,刻畫人物形象更是細緻傳神。繡品既具有蘇雅潔活潑的風格,又具有粵繡明快豪放的特點。

1956年合作組轉化為合作社,1958年第一家汴繡國有企業----開封汴繡廠正式成立。通過對河南民間刺繡及末繡工藝的挖掘、蒐集、整理、研究,同時向其它繡派學習借鑑,使汴繡在紀承末繡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技巧和藝術效果都達到了新的水準。以北宋首都開封為體裁的《清明上河圖》的成功繡制使開封刺繡行業進入第二高潮。

1959年汴繡《清明上河圖》精心繡成,並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陳列在人民大會堂,它以針代筆,以線代暈,使這幅宏偉浩繁的歷史風俗畫卷逼真地展現在人們眼前。作品展覽時,中外客人無不嘆服。

文革期間的繡品發展出以毛主席詩詞,毛主席像為代表的大量作品。

八十年代汴

汴繡汴繡藝人在工作
繡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大量開發了仿古長卷、裝飾畫、皮影畫等題裁。工藝上和其它繡種一樣把歷史上的雙面繡發展為雙面異色繡和雙面三異繡,其代表作品如:異色繡中的《洛陽牡丹》;三異繡中的《中日友好》、 《嫦娥奔月與天女散花》 。同時汴繡也引起了法國、日本、瑞士、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關注。1982年在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汴繡被評為湘、蘇、粵、蜀之後的第五繡,其地位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確立。

改革開放以來,汴繡工藝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創新,精品選出,如《清明上河圖》、 《百駿圖》 、《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 《簪花仕女圖》等繡品均為國家收藏或被國外友人重金購去。此外,汴繡除刺繡之外,還有單面繡、雙面繡、三異繡及大量機繡產品,品種繁多,題材廣泛。曾多次榮獲省“優質獎”、“百花獎”、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質產品獎”,各種報刊、雜誌、電視台爭相報導。 

八十年代後期開封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封工藝美術公司的成立宣告了汴繡市場競爭局面的形成,為汴繡的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九十年代,尤其在1997年一1998年,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使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退離職工,專業技術人員,更廣泛地參與到汴繡市場的競爭中去,使汴繡的發展再次掀起高潮。繡品生產經營者如雨後春筍急劇膨脹,由三家發展到二三十家,其產品銷售也遍及到全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並作為國家禮品廣為贈送,不僅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促進對各國人民的友誼和文化交流做了巨大貢獻。

1992年,汶萊國王繡研製成功,是我省手繡工藝一項突破。此件精品的針法創新和大型肖像繡品工藝技術成果,填補了河南省一項空白。1994年,鄧小平同志大幅繡像繡成,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幅人物繡像,而且在刺繡工藝上又是一次大的突破。

西洋畫走進中國傳統工藝的領地刺繡,是刺繡技藝傑出的創舉,汴繡用線調色,用線作畫,這是刺繡的新工藝,是繡作中最難掌握的技藝。而表達光影效果的新針法亂針繡應運而生,她打破了常規無序的針法表現油畫中的筆觸,把光影色彩效果中的微妙關係表現得極為逼真。它是兩種文化、兩種文明、兩種思想體系的融會、兩種不同觀察方法、表現方法的完美結合。

2007年元月,開封汴繡行業協會正式成立,她的誕生,希望能把汴繡行業的人們凝聚在一起,使開封的汴繡更加系統化,規範化,為開封汴繡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礎。

2008年,在奧運聖火在祖國各地傳遞之際,從紛繁複雜的“開封汴繡行業”商務類網站中脫穎而出,在網站功能版塊、圖片文字等方面進行了系統和規範性的制訂,把中國傳統手工藝商品和現代化的網際網路科技進行完美結合,在汴繡類網站中樹起了一面大旗,為汴繡的更好、更強做出積極貢獻。

當代的汴繡,與其說是針法和線的勞作,不如說是汴繡人智慧和毅力的結晶,是藝術集大成的珍品。如今流傳甚廣的一段話描述著中國繡品的現狀:“蘇繡貓咪,湘繡獅虎,蜀繡游魚,粵繡鳥禽,汴繡人物最傳神。”這也算是各有側重吧。

針法特徵

刺繡的基本針法,全國各地大致相似,只是有些名稱不同而己。除基本針法外,各地因條件不同發展了自己的特色。在形成獨特的傳統和藝術風格的過程中,針法的發展和動用起了顯著作用。

開封汴繡在建國初期的時候,汴繡針法僅有十幾種,1958年針法已發展二十九,其中繼承傳統針法十四種,學習借鑑蘇繡、湘繡針法五種,創新針法十種,這十種依次如下:蒙針繡悠針、雲針繡、雙合針繡羊毛繡、席蔑繡、包針繡、鎖邊繡、麥子繡、接針繡

進入20世紀90年代,汴繡的針法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加強了針法的創新研究,使汴繡在競爭中標新立異。部分新穎的汴繡針法:雙面繡、灑線繡、反槍繡、辮子股繡、盤金繡、盤銀繡、席篾繡、打籽繡、編繡、發繡、小亂針繡、大亂針繡、滾針繡、墊繡,以及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等等。

繡品的風格

汴繡開封汴繡-錦繡堂
汴繡在北宋時期己與書畫結合,有書法、山水、花鳥、樓閣、人物等題材;解放後,汴繡繼承了宋代閨繡畫的優秀傳統,尤其善於繡制古代名作、歷史長卷作品。

針法運用恰到好處:
①絨彩奪目,較畫更佳,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圖》、《百駿圖》、《簪花仕女圖》《五牛圖》 、《夜宴圖》等。
②繡制的花卉特別是《洛陽牡丹》 ,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嚴整富麗,雍容華貴,形態嬌而不冶,色彩艷而不俗。
③繡出的花草鳥蟲採用虛實相結合,針法細膩,色彩鮮艷,裝飾效果強烈。
④中國畫多以表現中國古今國畫大師的小型作品,尤以中國現代國畫大師的作品為主,如齊白石、徐悲鴻、范曾、王成喜等大師的作品,繡品既忠實於原作品不失大師們的風格,又表現出汗繡的藝術特點。
⑤人物繡像作品多以形象、神態準確、層次質感實出,達到深厚持重,反應物像的效果。

繡品的製作工藝

汴繡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繡種,多以人物風景擅長,其色彩搭配較其他繡種明快,奔放。而且在透明上常採用誇張的手法,且層次錯落有致,跨度較大,其針法細膩,構圖新穎在明暗接序上仍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汴繡的針法是在繼承"宋繡"針法和廣泛吸收民間刺繡針法的基礎上,逐步創新,發展而形成的,它是汴繡藝術的結晶。

在建國初期的時候,汴繡針法僅有十幾種;1958年,針法已發展二十幾種;1982年總結出新老針法36種。進入20世紀90年代,汴繡的針法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加強了針法的創新研究,使汴繡在競爭中標新立異。部分汴繡針法:雙面繡、灑線繡、反槍繡、辮子股繡、盤金繡、盤銀繡、篾繡、打籽繡、編繡、發繡、小亂針繡、大亂針繡、羊毛繡、?針繡、墊繡,以及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等等。

宋之閨秀書,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必具,絨彩奪目,而丰神宛然,設色開染,交書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回不可及。

被判不可註冊

開封汴繡廠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第三人大宋汴繡公司的“汴及圖”、“汴繡及圖”商標爭議案件,在一中院審結,法院判決認定,“汴繡”缺乏顯著性不可註冊為商標。

開封汴繡廠和大宋汴繡公司均為汴繡生產企業。大宋汴繡公司針對開封汴繡廠所有的四件“汴及圖”“汴繡及圖”的商標,向商標評審委提出商標爭議請求。商標評審委經過評審,最終以“商標缺乏顯著性特徵”為由,裁定對上述爭議商標全部予以撤銷。開封汴繡廠不服,將商標評審委訴至法院,請求判決撤銷商標評審委作出的上述裁定。

一中院經審理認為,“汴”、“汴繡”是否能成為註冊商標,關鍵在於其商標是否已經與其商品建立唯一對應關係,由此具備了顯著性。

開封汴繡廠所有的四件“汴及圖”“汴繡及圖”商標中,由於“汴”字除為開封市的別稱外,並無其他特別含義;“汴繡”被權威論著稱為與“京繡”、“魯繡”、“甌繡”齊名的中國四小名繡之一,這說明“汴繡”已成為有特定製作區域和有特定工藝特點的獨立繡種。目前,開封地區的經營者常常將“汴”與“繡”字連用於刺繡產品上。因此,開封汴繡廠主張“其上述商標已經與其商品建立了唯一對應關係”,缺乏事實依據。開封汴繡廠將只具有唯一含義的“汴”字指定使用在刺繡加工服務上,相關公眾極易將“汴”字認成為繡種的名稱,而不易將其作為商標來識別。其商標中的黑色方框圖屬於一種非常普遍的圖形,“汴”或“汴繡”文字與黑色方框圖組合後仍缺乏商標應有的顯著特徵,因此爭議商標屬於禁止註冊標識。據此,法院作出上述判決。

中國刺繡的門類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中國刺繡已經形成了較高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工藝門類。

四大名繡
蘇繡:四大名繡之首 湘繡: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
粵繡:廣東地區刺繡品的總稱 蜀繡: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
地方名繡
京繡:“燕京八絕”之一 魯繡:山東地區代表性刺繡 汴繡:人物最傳神
甌繡:浙江“三雕一繡”工藝之一 杭繡:杭州刺繡,亦稱吉繡 漢繡:以楚繡為基礎
閩繡:福建地區的刺繡品牌 顧繡:顧名世家族的刺繡品 壯繡:壯族刺繡工藝

第二批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南省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