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萇家拳,又稱萇門拳,萇家錘,由清朝乾隆年間原汜水縣萇乃周先生所創。萇家拳是中國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為中國名拳之一,其內容豐富,文武並重,形氣合一,剛柔相濟,技法獨特,是中華武術寶貴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在河南,萇家拳曾與少林、太極並列為“三大拳派”,由於一些原因,現如今萇家拳已經只剩下一本本拳譜了,如何找到傳承的人,是萇家拳發展下去的最基本保證!創始人
萇乃周(1724年—1783年)先生,字洛臣,河南汜水(今屬滎陽市)萇村人,自幼博學,苦習搏擊之術。後潛心周易,洞徹陰陽起伏之理,創拳立派,成為技術精湛的武術實戰家和偉大的武術理論家,被譽為“中國武術史上曠古罕見之通才”。萇乃周師從虎牢張八,盡得其術,又得到洛陽閻聖道指點、四川梁道人傳授。精研各派,博採眾長,集易理、醫理、拳理之大成,熔內氣、外形、技法與一爐,創立萇家拳派於世。萇乃周才兼文武,20歲即參與《汜水縣誌》編修,“人以其文士而好武,故號為儒拳師”。他將研究心得著書繪譜,流傳後世,《中氣論》是萇家拳的核心理論,指導萇家拳械的綱領。其中《剛柔相濟論》、《養氣論》等武術理論,被武林同道奉若至寶。萇乃周所著《拳譜》、《槍譜》、《劍譜》、《棍法之說》諸書,理法精微,圖文並茂,堪稱武林一絕。[1]技法特色
二十四拳(萇家拳)二十四拳系若是資質高、用功勤,大成通明之後都是極其厲害的。散打是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為主要進攻手段。另外,還有防守、步法等技術。雖然散打上手快,套路招式狠,但上手後難達巔峰,略遜於萇家拳.萇家拳“一洗江湖花樣,唯求堅實銳勇,步步有法,勢勢得力”,每招每式都有技擊含義,每個動作都有用。萇乃周把人體各部分技能都研究透了,套路編排得連貫而巧妙,第一招打下邊,第二招肯定打上邊。因為對方防第一招時,頭就向前伸出來了,上邊必出現空當。高手能在實戰中把一套拳法連貫地打出來。
實戰中萇家拳講究搶占先機。萇乃周的徒弟唐青蓮有一則逸事:他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幼子哭鬧著要捉麻雀,怎么哄都哄不住。這時正好一麻雀來覓食,唐青蓮“撲身捉之”,拿給那孩子看,他手一松,麻雀飛起來,他再“伸手捉之,如是者三,友子破涕笑”。
唐青蓮能三捉三放麻雀,是因為他練到了萇家拳一種很高的境界。萇乃周《打法總論》說,“彼不動兮我不動,彼欲動兮我先動”。
萇家拳講究攻防一體,不轉身換式。所謂轉身換式,就是對方打來一拳,自己一手擋,另一手還擊。這樣的話,“遇到高手,打著你了你都不知道咋回事”。萇家拳要求前手攔前手打,“直來無橫力”,前手擋開後即用前手打擊對手,在這個時候,後手跟進連擊,不給對手喘息之機。這種打法對步法的要求很高,所以萇家拳的步法很多。
使用槍棒時,道理相同。雙方一搭上桿,萇家拳就順著桿去敲對方的手,“兩招下來,就讓你把桿扔了,不然指頭敲斷”。這也叫“老少相隨”,所謂“老”,是指一勢之結束,“少”則是一勢之初生,“老少相隨”就是前後兩勢合一,不露銜接痕跡。萇乃周《老少相隨歌》雲:“少隨老兮老隨少,老少相隨自然妙。同心合意一齊出,哪怕他人多機巧。”“一齊出”三字,玄機無限。
萇家拳注重貼身近打,“蓋拳之摧人,必近其身,方能跌出”。而貼身近打,最重要的是利用對手的手腕、肘和膀根。
作為內家拳,萇家拳十分注重內力的訓練和使用,講究“以內打外,以內摧外”。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得有內氣,內功修養很重要。萇乃周《中氣論》有許多講“護氣”、“養氣”、“練氣”的內容。
嚴格擇徒
曾經輝煌的萇家拳,如今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困境。嚴格的擇徒和傳授規則,如今受到廣泛的質疑,被認為是阻礙其發揚光大的保守力量。其實這些規則本身沒有什麼好指責的,在萇乃周的時代,它們有著很高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關鍵在於尋找到適當的“文化轉換機制”,煥發萇家拳的“時代功能”,使其巨大價值在現代社會得到延續,讓這條流淌了數百年的武術文化之河,穿越時空阻隔,在現代的原野上廣納水源,重現浩蕩蒼茫之勢。交流
滎陽萇家拳創立於清朝乾隆年間,與少林拳、太極拳並稱中原“三大拳派”,迄今已有300年的歷史。2008年滎陽萇家拳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該市已經將萇家拳作為體育課地方課程納入當地中小學生的學習範圍,對萇家拳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保護和傳承。據了解,這批加拿大客人近30人,來自加拿大“多倫多中華文化研究中心”,該中心旨在加強中加文化交流,向加拿大國內推介中華優秀文化。觀看萇家拳表演之後,許多加拿大客人還被萇家拳法精妙所感染,饒有興趣地學習起來,雖然他們動作有點生硬,但招式還是有模有樣。加拿大客人海麗興奮地告訴記者:“萇家拳實在太奇妙了,回國後要向更多的人了解萇家拳、學習萇家拳,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生存狀況
曾經輝煌的萇家拳,如今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困境。嚴格的擇徒和傳授規則
社會變遷武風大減
“喝過新莊水,都會伸伸腿。”在滎陽市王村鎮後新莊一帶,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會點萇家拳,這一帶是萇家拳的“拳窩”。萇家拳曾傳播極廣,“當時薪火,幾遍海內”,而其重點區域在滎陽、鞏義、新密、鄭州、開封一帶,核心區域則是萇乃周后代所居住的後新莊周邊。這幾個村莊習練萇家拳的人最為密集。
萇乃周的八世孫萇毅軍先生說,在1977年、1978年以前,後新莊“一個村都會”。這一帶把練拳稱為“比拳”,誰要不會“比拳”,連媳婦都鄙視他:“你看你,比拳都不會,傻不傻?”那時不論忙閒,都有人練拳,就是割麥的時候,只要是在練拳,家人拿著鐮刀就走,“不叫他了”。
萇毅軍家有間空房,成了大家練拳的場所。到了練拳的時候,這間房子裡三層外三層的人,誰先占了場誰練,一般占了場就不想下去,非得有人吆喝:“下去下去!”那感覺,跟現在KTV的“麥霸”差不多。那時候,後新莊的人很自豪,到鎮上趕集,只要說是後新莊的,那些混混兒都不敢欺負。
1983年,村里還辦了兩期學習班,學的人很多,不少女的也跟著學。但再往後,外出打工掙錢的多了,練拳的越來越少。萇毅軍兄弟也要為生計奔波,放在練拳上的時間明顯比過去少多了。但他們仍常年堅持著,只要不是太忙太累,每天都要練一練。放暑假的時候,兄弟們則把各家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分別抽出時間教他們。
兄弟幾個也都還帶著徒弟,定期不定期地過來習拳。就是現在,後新莊一帶對學拳也很支持,“說出去耍,去吃喝打牌,那不中。說來練拳,家裡都可支持”。
老大萇毅軍說,他比較保守,擇徒還是按照“老三爺”萇乃周的條條框框來,一般想學的都教,但只教套路,“用法、心法不會教”。不過,他認為,“只要有心,有天數,也能領會到”。
滎陽市萇家拳研究會副會長陳萬里的心態更為開放,他每天早上在滎陽一廣場練拳,天天有人跟他學,如今想練拳的人少了,“誰想學就教吧”。不過,讓他感到遺憾的是,很多人堅持不下來。
接受採訪時,陳萬里感慨地說,想培養出一個好苗子,很難。首先這個人要愛好,甚至痴迷;他還要有點文化,能讀點萇乃周的武學原著;要有悟性;最重要的是能堅持,肯下工夫,能吃苦;再有就是家裡各方麵條件都允許。各種條件都具備,跟的老師又明拳理,善於把拳理講清楚,能示範,這樣循序漸進,幾年就能學出來。
陳萬里說,過去老拳師是不輕易教的。現在有人學,他就願意教,但也要看學生天資怎么樣,拿動拿不動,能練身上不能,還要看家裡支持不支持。他對萇家拳的前景深懷憂慮:“學成太艱難,失傳卻很快,中間一代人不學,就可能失傳。”
最讓陳萬里惋惜的是,他帶了多年的一個徒弟。那徒弟曾達到很高的水平,獲得過滎陽市武術冠軍,他練內氣的時候,肚子咚咚響,拳打出去、腿踢出去,也呼呼帶風,被人們看做萇家拳第九代傳人中的希望之星。但如今這個徒弟也不咋練了,他對練拳失去了信心,看不到前途:“天天恁辛苦,有啥用?!”
獨特價值
如今知道萇家拳的人少了,練的人更少,但在深刻了解的人看來,這門傳統武術有著極其獨特的價值。萇家拳研究會秘書長陳萬卿是名師萇山林的入室弟子,他多年收集相關資料,寫出《萇家拳》,是目前介紹萇家拳最為完備的書籍。他認為,萇家拳在技擊實用性上有著巨大的價值。
陳萬卿說,按他的理解,運用內功,通俗點講,就是在一瞬間調動全身能量,集中釋放於一點。“發勢之機,好似弩離弓弦”落在對方身上,“恰似雲里打電”,“渾身如打電形象”。萇乃周多次描述運用內氣的情形:“如夢裡著驚,如悟道忽省,如皮膚無意燃火星,如寒慄打戰兢,如雲深就裡打電蹤。想情景,疾快猛。”
萇家拳的內力,平時是看不出來的,甚至平時講究精華內斂,看著很不起眼。“懈又懈來松又松,吾氣未動似病翁。忽然一聲春雷動,千軍萬馬把陣沖。”萇乃周晚年,就曾因看似病翁被人輕視嘲笑:“老頭兒,你功夫到底咋樣啊?”萇乃周答道:“不中啊。”邊說邊上台階,走一步台階斷一個,再走一步再斷一個,共踩斷五級台階。此時,有老者出來勸,“留一級罷”。萇乃周邁了過去,留下最後一級。這六級台階,如今仍存,在滎陽油坊村秦家大院,石台階厚兩三寸。
對自己所創武學的價值,萇乃周本人最看重的不是技擊性,而是其他重要方面。他曾寫道:“得吾道者,大可以反本還原,超脫飛升;次之可強身健骨,祛病延年;御辱制敵,特其粗跡耳。”
萇家拳的這些獨特價值,尤其是養生價值,如何整理髮掘,能否在現代社會大放異彩?萇家拳的傳人很有信心,但如何尋找到有效的“文化轉換機制”,還是件令人困惑的事情。
萇家拳招式複雜,拳理精奧,比一般拳種難學難練,因此有人建議改編出一套簡單易學的套路,以便普及。但陳萬里、陳萬卿都認為這並非易事。萇家拳體系龐大,不好組合,那些套路的設計都含有技擊深意,十分完美。如果你理解了其拳理,懂了其中的攻防含義,讓你改你都不改。如果不理解,瞎改,那就不是萇家拳了。
如今,北邊的太極、南邊的少林都成功走向現代社會,地理位置處其中間的萇家拳如何重現活力?陳萬卿認為,不太可能像太極、少林那樣發展,肯定要有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但路在何方,目前還沒人能看清。
幸運的是,陳萬里、陳萬卿兩位先生以三十多年的努力,基本收集到了萇乃周所創編的書籍,為萇家拳的長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數十年理清萇氏著作
陳萬里1957年出生,1975年高中畢業後,他對萇家拳萌生了極大興趣,可能當時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年輕時萌生的興趣,使他與萇家拳結緣數十年。
陳萬里的高祖父曾是萇家拳高手,他從小聽長輩講述萇家拳的故事,充滿嚮往。所以一旦產生學
拳的念頭,就一發不可收。開始他跟隨油坊村秦景堯老先生學習,那老人非常好,知無不言,想學的全教,其心胸也極開闊,教了一段時間,說道:“萬里,你志向大,我也沒啥教你了,走吧,去老根兒吧。”於是他帶著陳萬里去了後新莊,將其介紹給萇乃周七世孫萇新法(即萇山林,字新法),正式拜師學藝。
那些年,陳萬里沉浸在萇家拳的奧妙之中,如醉如痴,不能自拔。“聽說哪村有人練,定要去拜訪,看看,學學,然後就詢問存的有資料沒有。一般都能借給他看,但有的看得十分金貴,去很多次才能說動人家。”借到了別人珍藏的資料,他就仔細抄下來,有的帶有配圖,沒辦法抄,只好大本大本複印。當時整個滎陽就檔案局有一台複印機,有時複印一次要六七十元,而當時他的月工資才三四十元。
就這樣忙乎了二十多年,陳萬里收集了大量萇家拳的資料,僅《中二十四勢拳譜》(又名《青龍出海拳》),他就收集到十三個版本。
隨後,陳萬里等人用了六七年時間整理、考證、校訂,基本將萇乃周當年所創編的武學資料匯集到一起。
陳萬里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將這套武學資料印刷出版,將萇乃周平生智慧之結晶永遠留存下來。也曾有某出版社對此十分感興趣,其主管領導曾親自來滎陽察看,但他看到書稿後十分吃驚:“這么多!”那是120萬字的稿件,還有上千幅古人配畫的練功圖。
如今,這些整理好的資料封存在陳萬里家裡,令他無可奈何。
以前曾經兩次有人大規模收集整理萇家拳資料。1931年,荊文甫先生受河南國術館館長陳泮嶺之託,收集整理萇氏遺書,成《萇氏全集》,沒來得及複印,開封淪陷,荊文甫存於其開封寓所的拳械圖譜不知所蹤。1940年前後,萇乃周六世孫萇文蔚將家傳圖譜匯集整理,不久日軍逼近汜水,萇文蔚恐有所失,將其暫存於一友人家中。兩年後,萇文蔚和他的朋友先後去世,圖譜遂“作廣陵散”。陳萬里說,收集資料是苦差事,以後再去蒐集,可能難以如願。希望他的這一次努力,會有一個理想的結果。
過去萇氏有關資料的傳播相當珍貴,外人難得一見,即使偶見,也難窺其全貌。已經出版的,都只是萇乃周武學“冰山之一角”。
入選非遺
近年來,萇家拳受到較多的重視,獲選為國家級非物質遺產。滎陽市有關方面做出了相當的努力,出版了陳萬卿的《萇家拳》一書,並在全市六萬中小學生中普及萇家拳。而全套的萇家拳武學資料出版印刷,還有待識者,有待時日。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