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京絹花也稱“京花”,起源於明朝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大街,因康乾盛世時,此地花莊、花局、花作甚多,且多家從事絨絹花生產,制花、售花形成一方特產,是“京花”的集散地,故街以物名,稱為花市。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刊印的《京師全圖》既以“花市”標註,沿用至今。絹花是由絹、綢、紗、絨等材料手工製成的仿真花朵,又叫“宮花”、“京花”。絹花源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老北京的婦女都講究頭上或衣服上戴朵絹花,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50年代。
當時的花行出現了“花兒金”、“花兒劉”、“花兒高”等著名人物。“花兒金”是金桂、金文廣、金寶順、金玉林祖孫四代的統稱,據《舊都文物略》中記載:“光緒間有金姓者製紙質盆花及瓶花精巧無匹,人呼為花兒金,至今此業尚無出金姓右者。”幾經傳承,北京絹花技藝被“花兒金”、“花兒劉”等老藝人傳入了1960年成立的北京絹花廠,從此“京花”暢銷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最大的荷蘭花市上,北京絹花與鮮花並列,爭芳鬥豔。
歷史淵源
關於絹花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楊貴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由於她的左鬢角有塊傷疤影響美貌,她便每天都讓宮女採集鮮花戴在鬢角上用以遮醜,可是到了冬天鮮花就會凋零,這時有一宮女就用紗絹做成花獻給貴妃,從此絹花成為楊貴妃的最愛。後來這種頭飾花逐漸流傳到了民間。北京絹花,古時稱“頭飾花”,源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相傳,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貴妃左鬢角上有塊傷疤,每天都要讓宮女們採摘鮮花戴在鬢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鮮花調謝。一個心靈手巧的宮女用棱、綢作成假花獻給貴妃。後來,這種“頭飾花”傳到民間,盛行一時,逐步發展成獨具風格的手工藝品“絹花”。北京絹花以造型優美,做工精細,色澤悅目,諧調、柔潤,形象逼真而名揚中外。清代,北京著名藝人製作的絹花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如今品種已由原來的幾十種發展到2000多種,有戲劇花、花纖、花籃、盆景等。絹花記載
元明清以來,北京是全國製作絹花的中心。據《燕京歲時記》載:"崇文門外迤東,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謂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非時花也。花有通草、綾絹、綽枝、摔頭之類,頗能混真。"北京崇文門外的花市大街,就是因生產和銷售"京花兒"而得名。製作絹花的主要原料是真絲織物,也有少量的棉織品,還有染料、鐵絲、澱粉等。絹花的製作過程是:選料、上漿、染色、窩瓣、烘乾、定型、粘花、組枝等工序。有什麼樣的鮮花,就有什麼樣的"京花兒",藝人們做出的朵朵絹花,嫣紅奼紫,千姿百態,仿佛能使人嗅到陣陣花香。製作工藝
絹花的製作主要包含五道工序:鑿:用模具在綾羅綢緞上按花瓣的形狀把花瓣制出;
染:絹花有藍、黃、桃紅、紫粉、雪青5個基本色,其他顏色通過這5種色來調配;
捼(搓揉):把鑿染後的花瓣用捼錘捼成花瓣的造型;
粘:把捼好的花瓣粘成花朵;
攢:把棉紙纏在鐵絲上,做成花的莖。
著名藝人
“花兒金”:花市是老北京南城有名的商業街,花市主要賣的就是絹花。在花市眾多的“花作”中出現了幾位做花兒的能工巧匠,如“花兒劉”、“花兒金”、“花兒高”、“花兒龔”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花兒金”。“花兒金”至今已傳承五代。傳說
古時稱“頭飾花”,源始於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相傳,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貴妃左鬢角上有塊傷疤,每天都要讓宮女們採摘鮮花戴在鬢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鮮花調謝。一個心靈手巧的宮女用棱、綢作成假花獻給貴妃。後來,這種“頭飾花”傳到民間,盛行一時,逐步發展成獨具風格的手工藝品“絹花”。
特點
北京絹花以造型優美,做工精細,色澤悅目,諧調、柔潤,形象逼真而名揚中外。清代,北京著名藝人製作的絹花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如今品種已由原來的幾十種發展到2000多種,有戲劇花、花纖、花籃、盆景等。
北京絹花以綢、凌、絹等為原料,經過漿料、鑿活、染色、握瓣、粘活、攢活、包裝等工序製成成品。在技藝上講究“追真仿鮮,造型美觀,種類繁多,可與真花媲美,形成了自己的獨門技藝。
種類
北京絹花是用高級純絲製作成的,分絹枝花和絹盆花兩大類,現有8000多個品種。絹枝花色型各異,無一重樣。花中之王的牡丹,艷如煙霞;花中皇后的月季,嫵媚俏麗;傲霜斗芳的秋菊,清雅飄逸;盛開的杜鵑,把人們帶進了“一堆紅雪罩春煙”的意境。
第二批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