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陽劉毛筆

汝陽劉毛筆

“汝陽劉”毛筆生產歷史悠久,品質優秀,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文房上等佳品。“汝陽劉”毛筆選料考究,兔毫的選擇標準是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則不要;狼毫的選擇就必須要到東北去採集過冬的黃鼠狼尾毛來製作。成品要具備尖、圓、齊、健“四德”,軟硬適中的標準;其外飾,尤其是筆桿的裝飾上更極為講究,根據筆的形狀和高、中、低檔的要求配之,既美觀又大方。

簡介

“汝陽劉毛筆”是河南省項城市孫店鎮汝陽劉傳統的手工技藝,據《項城縣誌》342頁記載,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名諱的制筆工藝傳承人至今有23代,汝陽劉村素有“毛筆之鄉”、“妙筆之鄉”的美譽。

汝陽劉禮品套裝毛筆汝陽劉禮品套裝毛筆

“汝陽劉”毛筆選料考究,兔毫的選擇標準是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則不要;狼毫的選擇就必須要到東北去採集過冬的黃鼠狼尾毛來製作。汝陽劉毛筆製作精細,主要工藝流程有:分毛--脫脂--去絨—裝毛—齊毛—墊毛—切毛—梳毛—修毛—成頭等128道工藝,其工藝具有獨特性。成品要具備尖、圓、齊、健“四德”,軟硬適中的標準;其外飾,尤其是筆桿的裝飾上更極為講究,根據筆的形狀和高、中、低檔的要求配之,既美觀又大方。

“汝陽劉”毛筆生產歷史悠久,品質優秀,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文房上等佳品。歷朝歷代該制筆業都拉動和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和書畫事業的繁榮昌盛(見《河南省項城市地名志》記載)。汝陽劉毛筆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研製和改進,現已開發出單只筆、禮品筆、書畫用筆、學生用筆等120多個品種和規格,使毛筆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


工藝特徵

汝陽劉傳統工藝制筆的特徵,主要體現在對“三義”“四德”的追求。“三義”是指筆要達到“精、純、美”。“精”指百餘道工序的操作都一絲不苟;“純”指選材料嚴格細膩;“美”指筆頭形、色及與之相配的筆桿、刻字、裝潢等高度完美統一。“四德”為“尖、齊、圓、健”。所謂“尖”,是指筆鋒尖如錐狀不開叉,利於點撇鉤捺;“齊”是指筆毛垂直整齊,散開後頂端平齊劃一,使吸墨飽滿,吐墨均勻;“圓”是指筆頭渾圓勻稱,不凹不凸,使書寫婉轉自如;“健”是指筆毛健挺,書寫時收放自如,富有彈性,收筆後筆頭恢復錐狀如初,且筆毛經久耐用。

工藝流程

分毛:把原材料分為高、中、低檔。
脫脂:在石灰水中進行泡製,把毛料本身油脂脫下,以便起到吸墨的作用。
去絨:把原材料本身的絨脂去淨,以便保證毛筆質量。
齊毛:在齊板上緩慢均勻的分散羊毛,使毛峰根根上頂、整齊,羊毛平板如紙。
墊毛:毛筆是由長、中、短不同的毫毛組成,墊筆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猶如排兵布陣一般,一支筆頭的組成也分為主毫、副毫、襯毫等,如將、帥、兵、後勤一樣,環環相扣,對不同的材料採取不同的應付方法,才能達到造型美觀同時靈活自如。
切毛:把墊好的毛料用東北松樹皮壓住,然後用刀切去多餘的毛料,在中間配以野豬鬃、尼龍毛、毛料,以便使毛筆呈飽滿之態,並增加其含墨量。
梳毛:在清水裡,用狹長鋒利的牛骨梳,對毛料進行七至八遍的梳理,務使每根毫毛尖是尖、根是根,把凌亂的毛料梳理的根根分明。
修筆:保證筆峰整齊,攏抱不散,無虛尖,無禿峰,無彎毛,彈性適宜,筆身不膨脹。
圓筆:筆頭成型要逐個按口徑要求手工進行修圓,務使大小均勻一致。
裝桿:檢查筆頭是否平順,蓋毛均勻,圓直光亮;檢查筆桿是否不劈口,不裂斗,不劈桿,光亮無擦皮,各連線部位牢固嚴緊,正直平伏;然後把筆頭裝入筆桿。
成裝:定要添加防蟲劑,標明產品名稱、數量、商標、單位名稱,貯存通風乾燥處,嚴防潮濕,不得和酸鹼及有毒氣體一起貯存。

汝陽劉毛筆的起源

汝陽劉毛筆汝陽劉毛筆

筆的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之,但是工藝粗造原始,筆頭是用絲線把毛系在木桿或鐵、銅管的外邊。到了秦代,秦朝大將蒙恬帶領30萬大軍北征平定匈奴、修築長城。歷時多年,與西安秦朝首都千里遙遠,長年需要大量書信與朝中來往,靠刀刻竹簡極不方便,就改用原始粗造的毛筆。但筆頭易散,又容易脫落,很不應手,蒙恬在實踐中偶出奇想,把筆頭裝入竹管內,用膠焊緊,用之大為順手耐久。至今已兩千多年,毛筆的基本工藝仍然沒有改變。所以後世制筆人都尊蒙恬為毛筆鼻祖。

漢朝高祖劉邦非常重視文化發展,將蒙恬創造的制筆工藝納近漢宮,命其劉氏族人學習研究,進一步精化,並將其所制之筆納入宮廷專用毛筆。後來毛筆製作就做為漢宮的一門絕技,世代相傳,傳男不傳女。到了西漢末年,劉邦的第八世孫劉欽,其子劉演、劉秀,長孫劉彥等家人,無不精通毛筆工藝製作。劉欽和劉演先後在南頓做縣令,也把毛筆製作帶到了南頓(今項城南頓鎮)劉演的兒子劉彥專司其事。後,王莽篡權,追殺劉氏後裔,此時劉欽已經去世,劉演攜帶全家逃往湖北,路過汝陽郡境內(今項城孫店鎮汝陽劉村)時,其子劉彥突病,不能隨行,劉演就把劉彥託付到一個農家保護起來,自己帶著其他家人逃往湖北春陵。劉彥病好後,和救治、保護他生命的這家女子成婚,專司制筆,過起了平民生活。

為不使王莽政權發現,就隱瞞身份,以汝陽的劉氏外稱。生兒育女,買筆餬口,生活平靜,樂在其中。劉演和劉秀在湖北春凌起兵。劉演智勇超人,帶領大軍所向披靡,昆陽大戰戰功卓著,始帝劉玄怕劉演功高蓋世篡奪權位,藉故將其殺害。劉秀接替劉演的事業,終於擊敗王莽,恢復漢室,在洛陽建立了東漢王朝。後派人從項城南頓到湖北順著當年被王莽追殺的逃跑路線,尋找其侄子劉彥的下落。終於在汝陽郡北的一個無名小村(今項城孫店鄉汝陽劉村)找到,後接回宮中,善加寬慰和款待,封為御筆官。專門管毛筆的製作和宮廷的供應。劉彥過貫了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平民生活,對出入有規、生活奢侈的生活極不適應,經常疏於宮廷禮儀,屢受到排擠,心情鬱悶。多次要求回鄉生活。光武帝劉秀不好強留,就順從了侄子的心愿,將劉彥一家送回其當年避難的農村,並將該村封為汝陽劉氏村,毛筆也叫汝陽劉毛筆,繼續專為宮廷做筆。自此,劉彥遂帶祖孫繼承、精研、發展毛筆技藝,世代相傳,至今又六十五代,經歷了多少戰爭風雲、朝代更替,兩千多年,汝陽劉毛筆始終流傳有續、未嘗間斷,且工藝質量更加爐火純青。

汝陽劉毛筆的名人緣

自秦朝蒙恬將軍研製而成後,世代相傳,至今已有兩千二百餘年。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愛用汝陽劉毛筆,揮灑之間,覺此筆灑脫流暢,婉轉自如,書寫《黃庭經》後連稱“妙筆、妙筆”。汝陽劉毛筆故有“羲之妙筆“之說,汝陽劉也因此得名”妙筆之鄉”。
汝陽劉毛筆精選特定區域的羊毛、狼毫、石獾、漢松尾、紫毫、過冬鼠須等上等原料製作,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歷代文人墨客視為文房上等精品。自明代傳入皇官,成為明清兩代的官廷貢品。項城歷史文化名人書法家麻坦、《千字文》作者周興嗣、民國大總統袁世凱、著名愛國者一代藝苑宋師張伯駒及其夫人大畫家潘素等,汝陽劉毛筆都曾伴隨他們成就輝煌人生。

汝陽劉筆業——產業發展

建國以後,汝陽劉毛筆有了新的發展。該公司汲取全國名筆之長,在傳統制筆工藝基礎上進行技術革新,研製出了蓮蓬斗、純紫尖等多個新品種,逐步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毛筆生產企業。該企業通過了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先後培育出“牡丹”、“萃文”等名優品種,多次獲得省優、部優稱號,2005年被評為全國質量信得過的好產品,2006年又被評為河南省名牌產品。

保養指南

汝陽劉毛筆汝陽劉毛筆

一、發筆

新筆到手時,筆頭一般會被叫鹿角菜的膠封著,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包裝,運輸的方便。另外,可以保持鋒毫的順直。使用之前就需要開筆,開筆需要用冷水(室溫水)浸開,根據膠的濃度不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太一樣。有些朋友為了圖快,使用溫水或熱水發筆,這是極不正確的,因為熱水可能燙傷筆毫,使之彎曲,影響了書寫的效果。待毫全部發開之後,需要用手輕輕捋毫,這么做是為了去除毫中的斷毛,斷毛的存在是因為在修筆時需要把次的毛料拔除,在拔的過程中已被拔斷,但未被清除,一般斷毛不會很多,不會多於十根,根本不會影響筆的使用。

二、用筆

初次使用,最好將筆毫放在墨液中浸泡一會兒,讓墨充分進入筆柱,使筆毫全部攏抱,這么做可以防止筆肚空心、膨脹,這便是潤墨。使用幾次之後,由於筆鋒間的磨合,間隙變小,彈力會稍微變大,使用的效果也就比開始好起來(這點在羊毫筆中尤為體現)。

三、保養

筆使用完後,請立即用清水把墨洗淨,用手輕輕擠毫根外的殘餘,淨水過水,一般來說,只要筆的質量過關,不用非常大的力量拔,筆頭是不會掉下來的,怕掉筆頭而不敢擠的擔心是不太必要的。洗淨之後將毫鋒捋直,甩乾後掛起晾乾,濕筆千萬不要馬上置入筆筒(特別是大筆),這是大忌,因為這么做,水會流入筆膛,筆膛內的水不易蒸發,長期水浸會直接導致筆毫根部霉爛,導致脫毛。再次使用時,需要涼水把筆浸透,擠淨,再著墨,這跟潤墨大同小異,可以減少毫與毫的間隙,再則,更方便用後清洗。此外,如果您萬一在書寫過程中遇事而沒有將筆洗淨、掛乾,回來之後墨已經幹掉,筆毫硬結,這時候您千萬不能圖快而按壓,而把筆鋒壓斷。這時候您需要用水浸泡、發筆。

四、存放

沒有發開的筆需要長期存放的話,最重要的是防蛀防霉,最好能用塑膠袋子包起,包的時候可以放入一些樟腦丸後封存,並保持其乾燥,黃霉季節需經常晾曬,防止霉爛。

河南省特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