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灰塑,谷稱灰批,材料以石灰為主,作品依附於建築牆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築工藝上,是嶺南傳統建築裝飾工藝,淵源其甚早,以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寺廟和豪門大宅用得最多。灰塑工藝精細,立體感強、色彩豐富;題材廣泛,通俗易懂,多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人物、花鳥、蟲魚、瑞獸、山水及書法歷史
灰塑工藝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就已經存在。此後,明清兩代的灰塑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因此,逐漸形成了這門獨特的民間手工行業。民國至新中國成立,灰塑得到了嶺南繪畫和雕塑藝術的薰陶,經過不斷探索和積累,技藝水平得到了傳承和提高。在廣州地區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灰塑藝人,如布輝、邵耀波、潘達生、潘悅生、梁棉等,他們分別在廣州的陳家祠,番禺的餘蔭山房、三善古廟,以及各地的祠堂、廟宇等古建築進行製作和修補灰塑雕塑,創造了不少傑出的藝術精品,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聲譽。
灰塑傳承
工藝從清末民初傳入花縣(今花都),民軒初期花山鎮鐵山村就有人從事灰塑工藝工作。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灰塑行業中花縣籍(今花都區)者不少。花山鐵山村的灰塑藝人邵波少年時便隨村中老藝人學藝,後來成為技術高超的灰塑名家。其子邵成村15歲隨父學藝,得父親言傳身教,今已二十多年,現活躍在珠三角建築工藝界。廣州陳氏書院(陳家祠)、六榕寺、光孝寺、南海神廟、三元里古廟等數十座建築重修時都留下他的灰塑作品。現從事灰塑工藝的藝人,在花都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區已不多見,這種民間工藝亟須珍視保護,使傳統的灰塑工藝在建築業上
傳承人
邵耀波,1921年出生於花都,15歲便開始跟隨舅父王席堂到廣州各祠堂、廟宇或富家大宅學習灰塑技藝。經過10年的風霜與磨練,邵耀波終於受到舅父認可,可以獨立完成灰塑制
作。新中國成立後到1979年間,受當時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邵耀波轉行從事泥水工。在此期間,邵耀波的兩個兒子邵成梯和邵成 出生。改革開放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邵耀波又重新踏上了灰塑的道路,到廣州六榕寺繼續從事灰塑的修復和製作工作。從1980年開始,邵耀波的兩個兒子邵成梯和邵成村隨父學習灰塑技藝,先後參與過1981年、1987年、1997年和2002年廣州陳家祠灰塑的修復工作。在市場化經濟環境中,小兒子邵成村成立了自己的古建築維修工程隊,並保留了灰塑傳統製作技藝。但是,邵成村對灰塑技藝的傳承持憂慮態度。由於經濟、人員等多方面因素,現已幾乎無人願意學習灰塑技藝。因此,現在灰塑技藝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狀態。製作
灰塑材料的製作和雕塑工藝相對於繪畫工藝更為複雜和精細。
一、灰塑材料的製作:
1、製作草根灰:先把乾稻草截至4-5厘米長,用水浸濕,然後放入大容器(大缸、大桶等)內,鋪至約5厘米厚,在上面鋪一層石灰膏,並將下層稻草全部覆蓋。如此類推,一層稻草一層石灰膏地往上添加,直至達到每次雕塑所需用量。隨後,沿著大缸或大桶內壁慢慢灌入清水,水量要超過稻草和石灰膏疊層的二三十厘米左右。待密封、浸泡和發酵一個月以後開封。經過長時間的浸泡和發酵,稻草已經霉爛,而且與石灰一同沉澱。將上層淡黃而清澈的石灰水輕輕濾出(留作以後調顏色用),然後按200公斤的草根灰加半公斤紅糖的比例進行攪拌(攪拌時間越長越好),攪好後封存備用,避免它被風乾。
2、製作紙筋灰:
①把玉扣紙(一種類似於冥幣質地的紙)浸透,攪爛,成為紙筋。
②用清水浸泡生石灰,再用細篩過濾,除去沙石雜質,使其成為石灰油。按100公斤石灰加入2公斤紅糖、2公斤糯米粉的比例配料,攪拌,使之細膩柔滑。
③將石灰油與紙筋混合,然後密封20天左右。需要使用時取出糅合。糅合時間越長,混合物的黏性就越好。
3、製作色灰:向已經製作好的紙筋灰里加入所需的各種顏料,糅合之後便成為色灰。
二、灰塑製作流程:
1、若需求方對所需灰塑雕塑沒有特別要求,製作方則應根據具體的建築情況(如類型、結構等)為對方構思雕塑內容,再進行測量和設計;若需求方對灰塑內容有明確要求,製作方則需在測量尺度後為對方考慮灰塑擺放的位置、形態和大小等問題。不論何種情形,藝人都需在現場勾畫出草圖。
2、在相應的建築位置打入鋼釘,用銅線在固定位置扎製造型骨架。扎制時要考慮骨架承受能力,以及結構問題,旨在保證成品的牢固性與結構的嚴謹性。
3、骨架定好後可以用草根灰進行第一次批底。往骨架上包灰,每次不能超過3厘米厚,而且每次包灰要間隔1天。同時每次包灰前都應將前一次的草根灰壓緊實。依此類推,層層包裹,直至灰塑的雛形成型。
4、間隔一至兩天后,開始往草根灰表層上鋪加紙筋灰,以求雕塑表面細膩光滑。紙筋灰要緊緊地壓在草根灰層面上,而且每次厚度不能超過2厘米。
5、經過紙筋灰定型後,根據不同需要,將顏料與紙筋灰混合拌勻,在定型的灰塑上面上一層色灰面(底色面),讓顏料能長期保持其自身色澤。做一層色灰就是對這個灰塑雕塑的最後定型和修型。
6、灰塑定型和修型完成後即是最後一道工藝——著色,旨在呈現色彩豐富和立體感強的灰塑雕塑。此道工藝必須在完成上一步驟(上色灰)後的同一天進行,因為要保持灰塑雕塑本身的適當濕度,讓其充分吸收各種色彩的顏料。著色時要按照由淺色到深色,逐漸加色的順序進行。每上好一層顏色,需要等三至四個小時以後才能上第二層顏色。如果時間間隔不夠,則會把下面一層未乾的顏色弄渾濁。最後是黑色勾勒線條。至此,整個灰塑工藝過程完成。
7、整套製作工藝完成後,仍然要使灰塑雕塑保持2天合適的濕度,以使得顏料被雕塑完全吸收。
三、灰塑修補工藝流程:雖然灰塑工藝在選材和用材方面已經考慮到了潛在的受損問題,但是長期受日曬雨淋,仍然會出現褪色、灰層剝落、爆裂等自然損害的情況,因此需要及時保護和修補。
1、清洗灰塑。用清水刷洗灰塑,將表皮的浮灰污垢洗祛。
2、剷除疏鬆的灰層。清除疏鬆灰層的時候要特別留意。不論它的面積大小或深淺,務必徹底把疏鬆的灰層清除,鏟至結實部位為止。否則,修補時就無法將新、舊灰黏合。
3、保持相應的濕度。清除並沖洗乾淨疏鬆的灰層後,不能讓灰塑內濕外乾,而必須用東西將其遮蓋,使其表面始終保持適當地濕度。只有這樣才能便於修補和上色。如果灰塑表面過於乾燥,修補的時候新的草根灰舊無法黏合在舊灰之上。此外,不保持灰塑表面濕度也會嚴重影響上色的效果。當灰塑外表的紙筋灰乾燥時,顏料無法滲入灰塑,同時還會產生不規則的鱗片狀翹殼。灰層上翹或捲曲,顏色層一經風雨就片片脫落。所以,在灰塑修補過程中,掌握和保持適當地濕度至關重要,因為這將直接影響灰塑質量。
4、補灰。修補灰塑需要由內至外逐層修補。裡層用草根灰,外層用紙筋灰。
如果修補面積很大而且很深,則需用草根灰先填補約2厘米厚。一至兩天后,待草根灰與底灰黏牢,並且開始變硬時,再補第二層灰。依此類推,直至到合適的層次。補的草根灰不能太厚,因為它又濕又軟,過厚則不易定型而且容易落灰,甚至將上一次補的灰都拉扯脫落。最後還要添加一層紙筋灰,細化雕塑表層。
5、上色灰。補灰完成後,還要根據各部位的需要添加一層薄薄的各色色灰。有了這層色灰,上色彩時才可以保持色彩鮮艷而不易露底。
6、上彩。做好色灰後,還要繪上各種色彩。顏料用石灰水調製。上彩是修補灰塑的最後一道工序,這直接決定了灰塑的可視性。上彩是否成功與藝人之前把握灰塑濕度的技藝密切相關。灰料太乾,灰塑表面容易翹殼;太濕,難以上色。如果灰塑內部包含水分過多,即使外層塗好了顏色,一經陽光照射,灰塑內部水分會大量蒸發出來,造成外層顏色泛白。修補灰塑中所用的上彩方法和製作灰塑的上彩方法相同。
7、批灰
用紙筋灰在草根灰表面進行造型與神態批灰,使灰塑平滑、細膩、傳神(使用紙筋灰時,可以加入所需要的顏料,攪拌再批)。至此,整個灰塑浮雕過程已全部完成。
灰塑在建築裝飾中的運用
按灰塑在建築裝飾中的位置,通常分為牆體部分和屋頂部分部位的灰塑:
牆體部分
1、照壁
照壁是建築入口(院門入口)對面的裝飾牆面,主要作用在於遮擋大門內外的景物,美化大門的出入口。在我們古代的大戶人家宅院或重要的廳堂對面多有照壁,上面通常飾有字或雕刻。嶺南地區的照壁通常與房屋牆壁結合設定,並以灰塑進行裝飾。形式多為篆書的“壽”字,或正中是平鋪的琉璃花窗配以精美的灰塑楹聯;或正中以近似方形的大幅山水灰類塑。
2、牆楣
俗稱“花托”,通常是在位於牆體最上端檐口之下的部位採用灰塑做裝飾帶,使屋檐和牆體之間的相接顯得沒那么生硬。
3、楹聯
楹聯通常作為點景的裝飾,用於照壁的兩側,或洞口的兩側。楹聯由灰塑裝飾牌匾和文字兩部分組成。根據其形式分為板形、寶囊形、竹節形和芭蕉形。
4、墀頭
墀頭是山牆左右兩端屋檐與牆身之間的過渡部位,其底部通常向外挑出,因此形象比較突出,也是裝飾的重點部位之一。嶺南地區墀頭通常為磚雕和灰塑兩種形式。
第二批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認真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為弘揚中華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