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簡介

歷史起源
花挑最初在固始怎么形成的,已無從查證,但其不遠的商城縣卻有關於花挑形成的傳說。清朝時,周宰相家和洪總兵家是商城頭等大戶。為顯示各家的豪富,每年於元宵節各請數班藝人,組織花燈會斗演。
這年,周洪兩家從正月十三日就開始比著出花燈以爭高下。只見周家出花傘:劉二姐趕會;洪家就出花車;李二嫂走娘家;周家出花船唱情,洪家就出以划船賣俏;周家出叉群舞,洪家就出大頭和尚度柳翠;周家出五馬破曹,洪家就出騎驢薦賢。你放蝴蝶,我玩蛤蟆,真可謂爭奇鬥豔。老百姓可大享了眼福,都夸兩家花燈不相上下。
數日後,現有的花燈形式都已出完了,怎么辦?兩家的少爺和請來的紅燈班藝人都在苦思冥想。這時,周府少爺忽見夥計挑來一擔新鮮菜往廚房走去。他靈機一動,忙叫來藝人,把他的想法吩咐了一番。藝人們欣喜若狂,忙找來扎匠,設計一副桃子,讓一名小旦挑著。左配一小丑,右伴一彩旦,吹鼓手們敲打著鑼鼓家什風風火火地上街了。人們驚奇地觀看著,可誰也不知道這叫啥燈。等燈心子唱了幾段詞後,領班藝人高呼:“哎――花挑順風嘍――”人們才知道這支燈叫花挑。
從那以後,花挑就興開了。每逢年過節,朝山廟會,只要有花燈會,必有花挑這支燈,這支燈還挑到北京演過。
表演形式
傳統的固始花挑表演形式大致有5種。花挑舞的道具是一支細軟而有彈性的竹製扁擔,扁擔上纏以彩紙,上用竹條扎制一弓形花蓬。扁擔兩端各懸掛一隻竹藍,竹藍外沿扎滿五顏六色的紙花。表演時一女性擔起“花挑”舞動,形成舞蹈狀態。
花挑舞主要以固始縣蔣集鎮三人花挑舞為代表。三人花挑舞系抒情三人舞,主要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花挑舞”動作舞步輕盈、舒展、大方,舞姿優美,表演細膩。
改編髮展

1993年9月27日國家旅遊局舉辦“世界旅遊日中國鄭州主會場開幕式”文藝展演巡遊活動,“信陽花挑”應邀參加表演,演員40人,組成方陣,沿鄭州市金水大道進行行進式表演,然後進入鄭州省體育場,進行原地表演。
《固始花挑》具有較高的藝術傳承價值,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3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央電視台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作為唯一的全國性電視舞蹈大賽,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大賽及頒獎晚會連續十天在CCTV-3晚間黃金時間現場直播,為全國電視觀眾呈現異彩紛呈的舞蹈盛宴。經市文化局、固始縣文化局積極推薦,由信陽市編排的《固始花挑》經過預賽、複賽,到最終的決賽現場直播和全國觀眾見面,對宣傳和展示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代表人物
王懷蘭,女,1942年11月生,漢族,蔣集鎮人。自1957年起開始跟隨王運同等老藝人學習花挑舞表演,主要代表作品為“花挑舞”、旱船、小車舞、圍燈舞等。分別於1984年、1992年、2007年獲河南省第五屆民間音樂舞蹈調研優秀表演獎,首屆信陽茶葉節表演一等獎,第四屆全國舞蹈大賽秧歌舞類優秀表演獎等。高友貴,女,漢族,1969年7月生。她於1984年開始跟隨王懷蘭老師學習花挑舞各個角色的技藝,主要飾演丫環角色。主要代表作品為“花挑舞”、旱船、小車舞等,其技藝精彩之處重在挑上,主要有踩場、打舞扇、掐扇子、推扇子等。在1992年首屆信陽茶葉節上獲一等獎。
傳承意義
花挑舞主要以固始縣蔣集鎮三人花挑舞為代表。三人花挑舞系抒情三人舞,主要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花挑舞”動作舞經過藝人們代代相傳,加工錘鍊,已成為江淮流域眾多民間舞蹈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是豫南地區民間舞蹈優秀精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傳承價值。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正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關視頻
河南非遺目錄
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源地,擁有郟縣大銅器、麒麟舞、四平調、河洛大鼓等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