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繡

粵繡

粵繡,又稱廣繡,是流傳於廣州及其古屬地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民間刺繡工藝, 專指廣州府地區(南海番禺順德香山東莞四邑寶安等)的“廣繡”。粵繡是與蘇繡、湘繡、蜀繡齊名的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先前繡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明朝中後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羽捻縷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五是繡工多為男工所任。繡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繡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2006年,廣繡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陳少芳等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許熾光作品廣繡掛屏《詠鵝》許熾光作品廣繡掛屏《詠鵝》

粵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專指廣州府地區(南海番禺順德中山東莞寶安等)的“廣繡”。《存繡堂絲繡錄》及《纂組英華》等書介紹明末清初的粵繡說:“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其法用馬尾於輪廓處施以綴繡,且每一圖上必繡有所謂間道風的飛白花紋,所以成品花紋自然工整”。根據現存粵繡作品分析,它的針步短,色彩濃艷,花紋生動寫實。雍正、乾隆時期曾大量行銷歐洲和中近東各國,當時有專作外銷品的作坊。

故宮博物院陳列有乾隆嘉慶時期粵繡掛屏、團扇、背心之類多件。其中持屏一幅,左角繡紅日灰去右方繡藤蘿老樹,中間摻雜錦雞、八哥、鸚鵡等,或立或飛神態各異,樹下牡羊3隻,取材布局頗有西洋油畫風味。粵繡用色濃艷過於蘇繡,且多注重光影變化。

18世紀中葉,廣東還流行“皮金繡”,即納絲繡的一種,底層多用羊皮金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廣州刺繡藝人還創造性地用孔雀毛編成線繡花,繡品金翠非凡;有的還用馬尾鬃纏絨作勒線,可謂匠心獨運。

粵繡早在1915年的巴拿馬賽會和1923年的倫敦賽會上,就曾獲得很高的評價。現今粵繡,大件手工刺繡繡品如被面、屏風,小件如荷包、扇套、繡花鞋等,婦女衣袖、裙面,多作滿地折技花,鋪絨極薄,平貼綢面,有的只有翠藍一色,風格獨特。總之,具有濃厚地方色的粵繡,在國際上以及在港、澳僑胞中,備受歡迎。

粵繡粵繡

唐代《杜陽雜編》記載,永貞元年(805),南海(郡名,治所在番禺,即今廣州市)貢奇女盧眉娘在一尺(0.3m)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點畫分明,細如毫髮,其品題、章句無不具矣”。她又繡制闊一丈(一丈=3.33米)的“飛仙蓋”,上面繡有山水、

神仙、玉女,“執幢、捧節童子亦不啻千數”。

唐順宗(761~806)曾嘉獎其工,謂之視姑。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粵繡經由歐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國,成為宮廷和皇室、貴族們寵愛的服飾品。據《存素堂絲繡錄》記載,清代宮廷曾收藏有明代粵繡“博古圍屏”等8幅,上面繡制古鼎、器、玉器等95件,“鋪針細於毫髮,下針不忘規矩”,有的“以馬尾纏作勒線,從而鉤勒(輪廓)之”,圖案工整,“針眼掩藏,天衣無縫”,充分顯示了明代粵繡的高超技藝。明代粵繡還以國外進口的孔雀尾羽織成絲縷,繡製成服裝和日用品等,金翠奪目,富麗華貴。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高宗詔令西方商舶只限進廣州港,促進了粵繡的發展,使粵繡名揚國外。乾隆五十八年,廣州成立刺繡行會“錦繡行”和專營刺繡出口的洋行,對於繡品的工時、用料、圖案、色彩、規格、繡工價格等,都有具體的規定。

潮繡潮繡

光緒年間(1875~1908),廣東工藝局在廣州舉辦繽華藝術學校,專設刺繡科,致力於提高刺繡技藝,培養人才。潮州刺繡藝人林新泉、王炳南、李和彬等24人繡制的“郭子儀拜壽”、“蘇武牧羊”等作品曾在1910年南京南洋勸業會上獲獎

,在當地被譽為“刺繡狀元”。著名藝人裴蔭、魯炎1923年在倫敦賽會上現場表演技藝1951年,潮州市13家繡莊成立了公會。

1952年,潮州市抽紗公司下設刺繡部,組織刺繡生產和出口。1956年,廣州市成立藝鋒、民藝等刺繡生產社。

1955年5月,廣州市組建了由新滘區大塘鄉19位繡花外工組成的刺繡供銷生產合作社—第一刺繡社,兩年後更名為新滘刺繡社(現廣州繡品工藝廠)。

1957年,廣東省廣州市和潮州市相繼成立工藝美術研究所,總結、整理粵繡的傳統技藝經驗。後來,潮州又成立刺繡研究所。

品種

粵繡的欣賞品有條屏、座屏、屏風等。日用品的品種很多,主要有服裝、鞋、帽、頭巾、被面、枕套、靠墊、披巾、門帘、檯布、床罩等。潮州的刺繡潮劇服裝也很著名。宗教用品大多為神袍以及寺廟內的裝飾品。粵繡按刺繡技藝分,又有絲線繡、金銀線繡、雙面繡、墊繡等品種。

工藝特色

丘思澤粵繡作品金絨混合繡《吹簫引鳳》丘思澤粵繡作品金絨混合繡《吹簫引鳳》

粵繡,即廣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是產於廣東地區的刺繡品,以廣州府為中心。廣繡國內以故宮藏品最多,潮繡以戲服為主。它以布局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而著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布局滿,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樹根等補充,顯得熱鬧而緊湊;粵繡的另一個獨特現象,就是繡工多為男工,和其他地區繡工均為女子不同,在繡制大件時,繡工常手拿長針站著施繡。

粵繡用線多樣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績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針法十分豐富,把針線起落、用力輕重、絲理走向、排列疏密、絲結捲曲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圖像的表現力。粵繡最主要的針法,有灑插針(即擻和針)、套針、施毛針。常用織金鍛或釘金繡法襯地。粵繡自清中期以來,分為絨繡、線繡、釘金繡、金絨繡等四種類型,其中尤以加襯浮墊的釘金繡最著名。起初釘金繡只加襯薄浮墊,後來變成襯厚浮墊,使花紋呈浮雕效果,多用於繡制戲衣和舞台鋪陳用品及寺院鋪陳用品。金絨繡以潮州最有名,絨繡以廣州最有名。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經廣州海關出口的粵繡,其價值達到496750兩白銀。粵繡紋樣有三陽開泰、孔雀開屏、百鳥朝鳳、杏林春燕、松鶴猿鹿、公雞牡丹、金獅銀兔、龍飛鳳舞、佛手瓜果等民間喜愛的題材,構圖繁密,色彩濃重。粵繡的主要作品為衣料、被面、枕套、掛屏、屏心及小件扇套、褡褳、團扇、鞋帽、荷包等。粵繡曾於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

粵繡孔雀圖繡片粵繡孔雀圖繡片

自清代以來,潮州婦女多勤紡織,女子到了十一二歲,其母即為預製嫁衣,家家戶戶都會紡織刺繡。清代粵繡工人大多是廣州、潮州人,特別潮州繡工技巧更高,而且男子精於繡功,為其他省市所罕見。刺繡藝術被廣泛套用於日常生活實用裝飾品上。潮繡以金碧、粗纊、雄渾的墊凸浮

雕效果的釘金繡為特色而標異於其他繡種。題材有人物、龍鳳、博古、動物、花卉等,以飽滿、勻稱的構圖和熱烈喜慶的色彩,氣氛鮮明、生動地表現題材,使潮繡產生了豐富瑰麗的藝術效果。潮繡有絨繡、釘金繡、金絨混合繡、線繡等品種,各具特色。《百鳥朝鳳》是其代表作品。

“廣繡”是產於廣東地區的手工刺繡品。明中後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譽毛捻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常用百鳥朝鳳、海產魚蝦、佛手瓜果一類有地方特色的題材。五是繡工多為男工所任。繡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台帷、繡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

粵繡構圖豐滿,繁而不亂;圖案工整,富於誇張;色彩艷麗,對比強烈;針法多樣,善於變化。粵繡運用“水路”的獨特技法,使繡出的圖案層次分明,和諧統一。“水路”,即在每一相鄰近的刺繡面積之間,在起針和落針點之間留出約0.5mm的等距離,從而在繡面形成空白的線條。例如,在花卉的每朵花瓣、鳥禽的鳥羽之間,都留有一條清晰而均齊的“水路”,使形象更加醒目。

粵繡題材廣泛,其中以龍、鳳、牡丹、百鳥朝鳳、南國佳果(如荔枝)、孔雀、鸚鵡、博古(仿古器皿)等傳統題材為主。

粵繡針法豐富,有基礎針法、輔助針法、象形針法3大類,直針、續針、捆咬針、鋪針、釘針、勒針、網繡針、打子針等45種。繡制時,根據設計意圖及物像形狀、質感和神態,巧妙地將各種針法互相配合和轉換,以求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林智成粵繡釘金繡作品《九龍屏風》林智成粵繡釘金繡作品《九龍屏風》

金銀線繡又稱釘金繡,

是粵繡的傳統技法,針法複雜、繁多。其中以潮州的金銀線墊繡最為突出。金銀線墊繡是在繡面上,按照形象中需要隆起的部分,用較粗的絲線或棉線一層層地疊繡至一定的高度,並做到外表勻滑、整齊,然後在其上施繡;或以棉絮作墊底,在面層以絲線滿鋪繡制,然後在面層上施繡;或以棉絮作墊底,復蓋以絲綢,並將絲綢周圍釘牢,然後在上面施繡。潮州刺繡“九龍屏風”,畫面上為九條動態不同的蛟龍騰空飛舞,又以旭日、海水、祥雲相連,組成九龍鬧海,旭日東升,霞光萬道的壯麗場面。繡品採用了金銀線墊繡的技法,龍頭、龍身下鋪墊棉絮,高出繡面2~3cm,充分表現了蛟龍豐滿的肌肉、善舞的軀體及閃閃發光的鱗片,富於質感和立體感。

製作工序

設計繡稿

粵繡粵繡

過稿

把繡稿平鋪緊貼在繡布上面,將繡稿的圖案印在繡料上(綢、緞、紗、絹等紡織品)上。

上繡架

把已經描好繡稿的繡料繃緊在繡架上。

刺繡

刺繡前須備齊各色繡線,根據畫面構圖設計繡紋,再使用恰當的針法進行繡制。

松架

完成繡制工作後,把繡幅從繡架上卸下來。

整理繡品裝框

繡幅卸下後,熨平繡紋,使絨線更加光亮,再繃緊繡品,裝上鏡框,一副精美的刺繡作品正式完成。

優秀作品

廣繡名作:晨曦廣繡名作:晨曦

20世紀50年代以來,粵繡的優秀代表作品有“百鳥朝鳳”、“丹鳳朝陽”、“百花籃”、“我愛小雞”、“鸚鵡”、“晨曦”等。“晨曦”是表現晨霧依稀,太陽初升,萬物甦醒,孔雀在百花叢中開屏,

翩翩起舞的美麗情景。藝人們在繡制孔雀尾時,用紅、綠、藍、黃、紫等色絲線摻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了粵繡不同針法的特長和絲線光澤的優點,表現了由於受光部位不同而反射出不同色彩的藝術效果。藝人們又根據孔雀的頭、頸、胸、腹等部位,靈活地運用勾針、勒針等針法互相組合和轉換,生動地表現出各部位翎羽的不同質感。

粵繡-壽鸞粵繡-壽鸞

在唐代至五代十國期間,由於廣州屬於邊疆地區未受到戰亂的影響,刺繡與農業、手工業一樣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宋代至明代粵繡的技藝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間,廣州已設立繡行,在廣州和潮州等地也廣設繡莊、繡坊,粵繡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解放後,在雙百方針的推動下,名家名作不斷湧現。隨著粵繡的繁榮,粵繡的品種也越來越多,套用範圍十分廣泛,其中高級繡品主要有條幅、掛屏、台屏等

,一般繡品則涵蓋了日常生活用品的各個方面,如刺繡畫片、金銀絨掛裙、被面、枕套、床楣、靠墊、批巾、頭巾、各種繡衣、繡鞋、繡袋、戲劇服裝、帳衽、台帷等等,也有部分觀賞繡品,如《晨曦》、《百鳥朝鳳》、《九龍屏風》、《吹蕭引鳳》等佳作。粵繡的題材也比較廣泛,包括人物、動物、花鳥、龍鳳、山水河川、器皿和各種圖案等,其中百鳥朝鳳、龍鳳、博古則是最具傳統特色的題材。

目前所知保存完整幅面尺寸最大的清代粵繡為光緒三十一年由廣東十三省狀元坊官繡的同泰店號所造的壽鸞刺繡,長4.2米,寬2.8米,該工藝品大量使用金鉑線,製作工藝複雜,加之其中的描金祝壽語,含意深奧,字型工整。如此巨幅精美的刺繡巔峰之作,現存於世者極其稀少,是清末刺繡工藝與壽辰禮儀研究收藏極品。

流派

粵繡包括“廣繡”和“潮繡”兩大流派,因而其針法也因其流派的不同而不盡相同。

粵繡粵繡

“廣繡”的針法主要有7大類

30餘種,包括直扭針、捆咬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繡、饒繡、變體繡等以及廣州釘金繡中的平繡、織錦繡、饒繡、凸繡、貼花繡等6大類10餘種針法。而“潮繡”則有60多種釘金針法以及40餘種絨繡針法,同時,藝人還運用了折繡、插繡、金銀勾勒、棕絲勾勒等多種技巧,使“潮繡”在 “繡、釘、墊、貼、拼、綴”等技藝上更趨完善,產生“平、浮、突、活”的藝術效果。

粵繡除採用豐富而多變的針法外,在創作設計方面還注重主意,善於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願望融入繡品中。在創作方法上採用了源於生活而又重視傳統,不滿足於現實的描繪而追求著更為美好的理想,與此同時,還善於涉取繪畫和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處,使繡品的構圖飽滿,繁而不亂,針步均勻,光亮平整,紋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體現了粵繡的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

按材料分類

絨繡

在各種絲、綢、緞上,以平繡針法用絲絨繡出平的畫面;題材多為飛禽、博古,用作畫片、掛屏等。

釘金繡和金絨混合繡

釘金繡,又稱金銀繡;以金銀線為主,絨線為輔的叫金絨混合線。釘金繡針法複雜,有過橋、踏針、撈花瓣、墊地、凹針、累勾繡等60多種針法,其中"二針企鱗"針法為其他繡種所無。釘金繡運用墊、繡、貼、拼、綴等技術處理,可產生浮雕式的藝術效果。

線繡

純用絲線平面繡制。

現代廣繡

起源

廣繡是發源於廣州及其古屬地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民間刺繡工藝,與潮州刺繡合稱粵繡,與湘繡、蜀繡和蘇繡並稱中國四大名繡。循著這一具有濃郁嶺南風味的藝術品遊覽廣州,正如觸摸千年古城的文脈。

絲絹上的佛經

廣繡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蘇鶚所撰《杜陽雜篇》最早描述廣繡的精湛技藝:“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髮,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更善作飛仙,蓋以絲一鉤分為三股,染成五色……” “給西方的禮物”到明代,廣繡已成為廣州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一。

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並將繡袍獻給國王,得到重賞,廣州繡品從此揚名海外。英國女王伊利莎白一世非常欣賞中國的金線銀繡,倡立英國刺繡同業會,按廣繡作坊形式組織英王室繡莊,從中國進口絲綢和絲線加工繡制貴族服飾;英王查理一世倡導在英倫三島傳播廣繡藝術,廣繡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廣繡。

清初,英國人把服飾拿到廣州繡坊加工。從此,廣繡明顯地吸收了西洋畫的藝術風格,成為商品性和實用性強於其他地區的繡種,在對外貿易中迅速發展。文德路文德路過去是廣州文教的中心區。 一直是個書香之地。裱字畫、賣古董、書籍和文房四寶的店鋪,鱗次櫛比,成行成市。文人雅士常來搜購各種古籍善本。 現仍有幾家經營刺繡的門店,擺滿了各種風格的刺繡作品,通過這扇視窗,傳統的刺繡藝術品走向市場。

粵繡粵繡

清朝中葉,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廣繡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來定製,狀元坊內遍布加工粵劇戲服的刺繡作坊,成為名揚海內外的“刺繡一條街”。廣繡業得以成行成市,廣州刺繡藝人的技藝也達到極高水平,能夠嫻熟地運用絨線繡,並創造性地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繡。

狀元坊廣州市人民南路邊上有一條青石板鋪就的狹長小巷,它就是被稱為“廣州最知名的時尚集中地”、“年輕人的購物天堂”的狀元坊。 這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古老內街巷,因有宋代狀元張鎮孫的故居而得名。如今,狀元已埋入故紙堆中,小巷卻依舊閃耀著動人的光彩。幾十元的時髦衣服、幾元錢的卡通公仔、加入流行元素的西藏飾品、活潑可愛的各種小寵物以及經濟實惠的誘人小食都吸引著追求時尚的年輕人。

廣繡大師

陳少芳

林智成作品林智成作品

提到廣繡,不可不提現年已71歲的廣繡大師陳少芳。

1962年,經過4年在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科學習的陳少芳,畢業分配到廣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從那時起,她就與廣繡打起了交道。45年過去了,陳少芳將半輩子的心血都融灌在廣繡這一傳統民間藝術之中,繼承傳統、融會創新,當年的大學畢業生,已成長為“現代廣繡”的奠基人,成為蜚聲海內外的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如今,她又榮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聚數十年廣繡工藝的心血,成功創造了“陳氏廣繡”獨特的“絲線色彩構成法”,為廣繡發展創新作出了貢獻。

傳統廣繡多以吉祥喜慶的傳統題材,用白描的手法製作,而經過陳少芳等人的傳承和創新,廣繡迎來了藝術的高峰,被稱為“現代廣繡”。現代廣繡在白描基礎上使用上色手法,並運用國畫和油畫的表現手法將選材延伸到人物肖像等範疇。與此同時,陳少芳還根據她需要表達的藝術意境,天馬行空地創造出許多新的針法。揮灑自如地妙用了廣繡的藝術語言,如創出“絨毛針”繡小雛雞,創出“個字針”繡小鹿和馬,創出“短髮針”繡小孩的“光頭”,創出“竹編針”繡竹籃…… 大大豐富了廣繡的技藝。 一隻雞仔用了近三十種顏色和蘇繡用色彩豐富的絲線來完成繡品相比,現代廣繡的創新之處在於“絲線顏色構成法”。傳統廣繡的絲線顏色要比蘇繡少一半,而陳少芳經過十多年的鑽研,創製出用絲線累疊等方法構成多種色彩,“想畫出什麼色彩,就能繡出什麼色彩”。

《我愛小雞群》是陳少芳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幅,堪稱現代廣繡的名品。傳統的四大名繡在繡小雞時只會用深、中、淺色來表現茸毛的質感。而陳少芳的這幅繡品中的十幾隻小雞則用上了油畫中的“傾向色”,仔細看上去,小雞的毛色有的傾向於紫,有的傾向於綠,有的傾向於黃色,只只不同。最特別的是繡品中彝族姑娘手中捧起的那隻雞仔,用茸毛針繡成, 在背光面採用國畫的勾染法,區區一隻雞仔居然用了二三十種顏色的繡線,可謂惟妙惟肖。1978年,作品在北京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展出時,鄧小平在作品前佇足觀賞了許久,還興致勃勃地招呼陳永貴說:“快來看小雞。”

《嶺南錦繡》是陳少芳設計了四十年、研繡了十多年創作出來的巨幅刺繡長卷,這幅13.8米長的花鳥長卷,繪繡出春夏秋冬百花爭艷百鳥和鳴的嶺南景色,包含了廣繡大部分的傳統技法與“陳氏廣繡”的創新技藝。1999年4月,著名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看到這幅繡畫時十分激動,在早已“封筆”的情況下,破例為“長卷”命題並揮毫“嶺南錦繡”,評價這幅廣繡長卷是“廣繡劃時代的世紀之作”。

2001年,“陳少芳廣繡作品展覽”展出,創下了四十五萬人次爭睹展覽的記錄,來自海內外的觀眾好評如潮,作品《趙朴初像》以其生動的神韻吸引了前來參觀的三十多位西藏高僧,他們如見其人地合十頌經,並一個接一個地向繡像中的“趙朴初”行碰額禮。 陳少芳家廣繡展廳廣州番禺區陳少芳家廣繡展廳內,展示了數十幅凝聚著她數十年心血創作的廣繡精品:獲 “廣東省首屆工藝美術名家名作展”金獎《我愛小雞群》及珠繡《馬到功成》;獲 廣州市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鳳冠鳥》;

2006年代表廣繡參加中國“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的《傲視群芳》等刺繡佳作,以及被國內外報刊爭相刊登、印刷成年曆、年畫、明信片、賀年卡、電話卡的繡作《北方來的新夥伴》等等。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到陳家祠可以一覽廣繡藝術的精髓。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依託廣州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而設。

許熾光

廣繡大師許熾光廣繡大師許熾光

廣繡大師、廣繡行業里最後的“花佬”——許熾光:擅長廣繡傳統技藝,

是目前廣州市廣繡行業裡頭最後的“花佬”(廣州刺繡行業內,男工俗稱為“花佬”)。出身刺繡世家,家族從事廣繡140多年,7歲起跟從父親學藝,不管是刺繡人像、山水、景物,還是刺繡獸口、花鳥、魚類等,使用的針法和表現手法都比較全面精通,並發明、創新“施蓋針”、“雞仔針”等新針法,被同行譽為“對針法頗有研究”的藝人,有高超的藝術造詣和豐富的創作經驗,廣州一百雙巧手之一。 從藝60多年,指導和參與刺繡了一批享譽中外的廣繡藝術精品,其中有北京人民大會堂廣東廳陳列,被中央輕工部選作禮品參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會,獲得國家級、省市級獎勵,被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收藏。先後獲得“廣東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稱號。幾十年來,培訓輔導400多人(次)學習刺繡技藝,現仍在廣州繡品廠從事設計、刺繡,帶徒授藝。

梁桂光

6歲起跟隨母親學習廣繡基本刺繡技藝,師從蘇繡大師和廣繡大師後,學習和掌握了人像刺繡技藝和廣繡獨有的刺繡技藝,並把廣繡、蘇繡技藝融合貫通並有所創新,在日用品刺繡和人物、山水、風景、花鳥等欣賞畫方面有嫻熟的刺繡技藝。從藝50多年,參與刺繡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廣繡藝術精品,先後被評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工藝美術師”、“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稱號,至今仍在廣州繡品工藝廠有限公司任技術顧問,從事刺繡、帶徒授藝等工作。

針法技巧

廣繡刺繡技法有“釘、墊、拼、綴”五種。其中一些技法難度大,要求高,釘金墊浮繡的二針龍鱗和魚鱗立體針法被認為是刺繡工藝中難度最高的針法。

中國刺繡的門類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中國刺繡已經形成了較高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工藝門類。

四大名繡
蘇繡:四大名繡之首 湘繡: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
粵繡:廣東地區刺繡品的總稱 蜀繡: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
地方名繡
京繡:“燕京八絕”之一 魯繡:山東地區代表性刺繡 汴繡:人物最傳神
甌繡:浙江“三雕一繡”工藝之一 杭繡:杭州刺繡,亦稱吉繡 漢繡:以楚繡為基礎
閩繡:福建地區的刺繡品牌 顧繡:顧名世家族的刺繡品 壯繡:壯族刺繡工藝

中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製等更是直接來源於民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民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楊柳青木版年畫| 武強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 納西族東巴畫| 藏族唐卡| 衡水內畫 | 顧繡| 蘇繡| 湘繡 | 粵繡| 蜀繡| 苗繡 | 水族馬尾繡| 土族盤繡| 挑花| 慶陽香包繡制| 象牙雕刻| 揚州玉雕| 岫巖玉雕| 阜新瑪瑙雕| 夜光杯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曲陽石雕| 壽山石雕| 惠安石雕| 徽州三雕| 臨夏磚雕|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潮州木雕| 寧波朱金漆木雕 | 樂清黃楊木雕| 東陽木雕| 漳州木偶頭雕刻| 萍鄉湘東儺面具 | 竹刻 | 泥塑 | 塔爾寺酥油花| 熱貢藝術 | 燈彩 | 嵊州竹編 | 固安焦氏臉譜| 民間美術| 大悟織錦帶 | 武漢剪紙| 黃岡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黃河澄泥硯 | 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 天津風箏魏

中國四大名繡

名稱分布地歷史
蘇繡江蘇及周邊蘇繡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說苑》記載,春秋時期吳國地區(即今江蘇省南部一帶)已經有“繡衣而豹裘者”。
湘繡湖南及周邊根據考古發掘,湘繡在長沙最遲不晚於漢代,已有2000多年歷史。
粵繡 廣東及周邊形成於唐,成熟與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蜀繡四川及周邊早在晉代就被稱為"蜀中之寶",而聞名於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