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麵

岐山臊子麵

岐山臊子麵是陝西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歷史悠久,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這種面用手工擀制,料精味美,名噪三秦,譽滿西北,聲播神州。

基本信息

由來

岐山臊子麵岐山臊子麵
關於“岐山臊子麵”的來歷,還有一段美妙的傳說:相傳,岐山某地有一農家娶了一個媳婦,聰明伶利,賢惠能幹,精於烹調。一日,她做了一頓麵條,光滑細薄,調料多樣,湯汁濃香,味美可口,全家食後無不稱讚。年幼的弟弟,尤其喜食,常鬧著要吃嫂子擀的麵條。後來,這個弟弟做了地方官員。這年春節,邀請同僚到家裡作客。當客人們飽餐其嫂子擀制的麵條後,讚不絕口。從此“嫂子面”便出了名,紛紛傳揚開來,爭相仿製。由於“嫂”、“臊”諧音,天長日久,“嫂子面”變成了“臊子麵”,一直延續至今。

製作方法

岐山臊子麵臊子麵製作
材料:
麵條(掛麵或者比較細的手工面)、紅蘿蔔、滷水豆腐(北豆腐亦可)、蒜苔(亦可用土豆、豇豆、豆角……任意一種你喜歡的菜,我用的是豇豆和土豆)、木耳、黃花菜、蒜苗(北京稱青蒜)、雞蛋(可無)、生薑
最重要的材料是陝西的肉臊子!詳細做法請允許我下次詳細講解。
調料:
陳醋、鹽、雞精、五香粉
做法:
1、豆腐切丁,黃花菜泡發切段,木耳泡發切丁,雞蛋攤成薄雞蛋切成豆腐丁大小的菱形,蒜苗切成碎末;
此步驟注意蒜苗的切法:切勿用刀亂跺,要用針(刀亦可)將蒜苗從葉子到莖劃成細絲,再用刀切細,最後切成非常小的近似正方形;
2、豇豆和土豆((或者你喜歡的任何菜)、紅蘿蔔切小丁分別加鹽和雞精炒熟,生薑跺成碎末備用,臊子肉一碗備用;
3、鍋內多倒些油,油熱後加入生薑碎末,加入五香粉,炒出香味,此時將陳醋(大量)倒入鍋中,待鍋中醋沸騰後加入事先燒好的開水,加入準備好的臊子肉,加鹽、雞精調湯;
4、另準備一口鍋煮麵,再準備一盆涼水,面煮熟後撈出,放入涼水中;
5、湯鍋內加入適量炒好的土豆和豇豆、紅蘿蔔,豆腐、木耳黃花、雞蛋適量撒入湯中,等湯鍋煮開後撒入蒜苗的細末;6、麵條裝碗(不要太多麵條,否則無味),麵條碗中盛湯,上桌。

歷史

岐山縣位於寶雞市東郊,素以盛產小麥著稱,麵食中最有名的要數哨子面。哨子面的麵條,要求揉的筋,擀得薄,切得寬細自便。哨子的做法是:用帶皮的豬肉切成小丁在油鍋內煸炒,加上薑末等調料去腥味,再加醬油和少量糖添水燉煮,然後放豆腐丁胡蘿蔔丁等鮮萊,講究的還放黃花木耳等。面煮熟後撈到碗裡,澆上臊子吃。哨子麵筋,湯鮮,味香,再加些辣椒麵、醋等,給人以熱、辣或酸的口味。
岐山臊子麵,以岐山縣城照壁背後麵館為代表。該館開業於明代嘉靖末年(1566年以前),歷時400餘年,先後入館從業學藝者百餘人。個個技術嫻熟,多系本行名手。1900年“庚子之役”,慈禧太后光緒皇帝逃往西安期間,品嘗了岐山縣城照壁背後麵館臊子麵,大加讚賞,賜贈“龍鳳旗”一面。
哨子面始於周原故里岐山,傳遍陝西及西北各地。
關於哨子面的來歷,岐山文化館李辛儒先生還專門寫了一本小冊子,書名叫《神來之食歧山哨子面》。據他考證,哨子面源於周代屍祭制度的"竣余"禮儀,即先敬神靈祖靈,剩下的才輪到君卿,最後才是一般人。這種遺俗在岐山長期存在,不論誰家辦紅白喜事,第一碗哨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輩端出門外潑兩次湯,象徵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湯稱"福把子",潑向正堂的祖靈牌位,然後才上席,並按輩數和身份次序上飯。過去吃麵剩下的湯不能倒掉,還得回鍋。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現在敬神靈和祖靈,吃回鍋湯的習俗已經改變。臊子麵是岐山和關中一帶招待客人的便飯,新媳婦過門,孩子生日,老人祝壽,通常都以哨子面招待客人。

現狀

改革開放以後,岐山臊子麵為人們致富發揮了作用。寶雞西安和全省各個縣城集鎮,甚至在甘肅青海寧夏等省區,都開設有“岐山臊子麵館”。岐山臊子麵正在走向全國。

傳說中的中國美食(一)

“民以食為天”,隨著回歸自然食品的興起,傳統美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淵源流長,下面就帶你去瞧瞧中國的傳統美食吧……

盤點各種麵條的做法大全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節省時間和省事的填飽肚子的主食,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吃上一碗熱乎乎的熱湯麵,別提有多舒服。而麵條的吃法也數不勝數,就為大家推薦麵條的不同做法,為您在寒冷的冬季帶來一絲絲暖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