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縣,隸屬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地處古絲綢之路、現代歐亞大陸橋沿線的關中西部,寶雞市境東北部。北接麟遊縣,南連太白縣,東與扶風、眉縣接壤,西同鳳翔縣、陳倉區毗鄰。總面積856.45平方千米,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 截至2016年,岐山縣下轄9個鎮,全縣戶籍人口47.71萬(2015年)。實現生產總值156.1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7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4.9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7.39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33525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5%。 岐山縣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發祥地,是民族醫學巨著《黃帝內經》、古代哲學宏著《周易》誕生之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享有“青銅器之鄉”、“甲骨文之鄉”、“中國千年古縣” 、“民間藝術之鄉”和“陝菜之鄉”、“轉鼓之鄉”的美譽,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榮獲“第20屆亞洲旅遊業金旅獎·最具特色魅力旅遊目的地”、“中國最具魅力文化休閒旅遊縣”等殊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岐山縣以境內有岐山而得名。始建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

建置沿革

岐山境內渭河、雍河、橫水河及沿北山一帶有新石器時代遺址19處,當時已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

黃帝時代,岐伯就居於岐山之下。

鳳鳴岐山 鳳鳴岐山

夏禹治水,遍識山川,岐山地區屬雍州。

商沿夏制,岐地仍屬雍州。商末,周部族由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山,岐地就成了周部族的屬區。周滅崇(今西安市鄠邑區境內)後,周文王姬昌遷都於豐(今西安),岐地東部為周公旦所轄,西部為召公奭所轄。

西周仍沿九州之制,岐地屬王畿的周、召兩國,由周王朝直接管轄。

春秋,秦襄公領岐地,屬秦國。

秦(前221年—前206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廢封建設郡縣後,岐地屬內史郡。

西漢,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劃長安以西鳳翔府為右扶風,領縣二十一。岐地南部分屬武功縣、眉縣、虢縣、西部屬雍縣,東部屬美陽縣,北部屬杜陽縣。

東漢(25年—220年),岐地南部分屬眉縣、武功縣,其餘所屬未變。

三國(220年—280年),改右扶風為扶風郡(郡治在槐里,今鹹陽興平市境內),岐地分屬亦舊。

西晉(265年—316年),州轄郡,郡轄縣。岐地西屬雍縣,南屬眉縣,東屬美陽縣,為雍州(州治在今涇陽縣西北)扶風郡(郡治在今長安區)轄。

十六國(303年—420年),岐山地區曾是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和夏的領域。除夏隸北秦州(州治在今武功縣境)外,其餘均屬扶風郡。

周公吐哺——周公廟 周公吐哺——周公廟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設岐州(州治在今鳳翔縣南),領3郡、9縣。平秦郡(郡治在今鳳翔縣南)的周城縣(太平真君六年置)轄岐地東部,橫水縣(太平真君十年分周城縣置)轄岐地西部,武都郡(郡治在今寶雞市東50里)的平陽縣(太平真君六年置)轄岐區南部,武功郡的美陽縣轄岐地東北部。

西魏大統四年(538年),改平秦郡為岐山郡、改平陽縣為眉城縣,岐地分屬未變。

北周(557年—581年),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分涇州鶉觚縣南境置三龍縣,縣以山得名,治岐陽鎮(今岐陽村)。屬岐山郡。

隋(581年—618年),改岐山郡為扶風郡,開皇十六年(596年)移三龍縣治於西40里(今鳳鳴鎮),改名岐山縣。大業九年(613年)又移縣治於東北8里(當今故郡寺、渚村一帶)。

唐(618年—907年),撤扶風郡設關內道鳳翔府,岐山為其所屬。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移縣治於張堡(一說張堡壘,今地不詳)。武德三年(620年)分岐山縣東部置韋川縣(今扶風縣)。武德七年(624年)移縣治於龍尾堡。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分岐山東北部及上宜縣(今乾縣西北)置岐陽縣(縣治在今岐陽村)。貞觀八年(634年)廢虢縣入岐山縣,移縣治於今址。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岐地仍屬鳳翔府。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分陝西路西部置秦鳳路,岐山縣屬秦鳳路鳳翔府。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置鳳翔路,岐山縣屬鳳翔路鳳翔府。

元(1279年—1368年),廢鳳翔路,岐山縣屬陝西行中書省鳳翔府所轄。

明(1368年—1644年),改陝西行中書省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鳳翔府未變,岐山縣仍屬其轄。

清(1644年—1911年),岐山縣屬鳳邠道鳳翔府。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廢府留縣。先屬陝西關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撤道,設行政區,岐山縣屬陝西省第九行政區(其治先在鳳翔縣,後移寶雞縣,今寶雞市)。

1949年7月14日岐山縣解放,屬陝甘寧邊區寶雞分區(1950年10月1日改為寶雞專區)所轄。1956年10月寶雞專區撤銷,岐山縣隸屬陝西省。1958年12月10日,岐山縣併入鳳翔縣。1961年9月恢復寶雞專區及岐山縣制,岐山縣隸屬寶雞專區。

1968年2月28日成立寶雞專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10月1日改寶雞專區為寶雞地區,岐山縣隨其所屬。1971年12月8日撤銷寶雞地區,轄區歸寶雞市,岐山縣屬寶雞市。1979年復設寶雞地區,岐山縣歸其屬。1980年8月1日撤寶雞地區併入寶雞市,岐山縣為寶雞市轄。

2011年7月7日,經陝西省政府批准,岐山縣撤銷原五丈原鎮、曹家鎮、安樂鎮併入蔡家坡鎮,將故郡鄉、京當鄉改為故郡鎮、京當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岐山縣行政區劃圖 岐山縣行政區劃圖

元(1279年—1386年),岐山縣共分尚善、懷賢、崇德、棲鳳4鄉。

明萬曆五年(1577年)編戶29里。萬曆十八年(1590年),全縣分4鄉,1山莊,29里。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改望雲鄉為中水鄉,改永豐鄉為懷賢鄉。各鄉轄里未變,直沿至民國。

民國十八年(1929年)全縣設6個區,轄30里。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編查保甲,改里為鄉,全縣劃為6個區,31鄉,設35個聯保,分轄259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改聯保為鄉公所,是年冬廢區。民國三十三年經整編,全縣設10鄉,104保。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復增設桃川鄉。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八月,全縣設11個鄉,104保(含兩個商保)。

1949年5月25日,人民政府成立。同年7月14日岐山縣解放,縣人民政府進駐執政。岐山縣廢原11個鄉公所,新建11個區公署,廢除保甲制,新設102個鄉人民政府。10月,改周召區公署為城關區公署。同年8月,蔡家坡劃歸寶雞市,11月復歸岐山縣。

1950年5月,調整區、鄉行政區劃:撤銷懷邠區,其轄地劃歸周召、磧石、龍尾和周原區,並安樂、武侯區為安武區;調整102個鄉為85個鄉。12月改區公署為區公所,以序數命名,改鄉以序數命名為以駐地命名。

1952年7月將第九區劃歸太白區(縣級區)。翌年7月將第八區石頭河以東5鄉劃出,設立岐山縣第九區,駐安樂寨。

1980年12月,廢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縣人民政府。

1982年春,成立城關鎮籌備處,將城關公社城關居委會和城北、杏園大隊劃出歸其屬。1983年6月,省人民政府批准益店、五丈原為建制鎮。1984年3—6月改“政社合一”為政社分設。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撤銷城關公社、城關鎮籌備處,合併成立鳳鳴鎮,撤銷蔡家坡公社建制,併入蔡家坡鎮。改生產大隊為村民委員會。全縣共設4個鎮、15個鄉、188個村民委員會。

1997年,祝家莊鄉改為祝家莊鎮,麥禾營鄉改為麥禾營鎮,青化鄉改為青化鎮,曹家鄉改為曹家鎮,棗林鄉改為棗林鎮,安樂鄉改為安樂鎮,馬江鄉改為馬江鎮,蒲村鄉改為蒲村鎮。調整後,全縣轄12個鎮、7個鄉。

岐山縣 岐山縣

2001年,撤銷北郭鄉、孝子陵鄉併入鳳鳴鎮,撤銷落星鄉併入安樂鎮,麥禾營鎮、馬江鎮合併設立雍川鎮,撤銷西方鄉併入故郡鄉。調整後,岐山縣轄11個鎮、3個鄉。

2011年,撤銷大營鄉併入鳳鳴鎮,撤銷五丈原鎮、曹家鎮、安樂鎮併入蔡家坡鎮,撤銷故郡鄉設立故郡鎮,撤銷京當鄉設立京當鎮。經過2011年陝西省行政區劃改革後,岐山縣轄10個鎮,完全撤銷鄉級行政編制。

2015年,撤銷祝家莊鎮,併入京當鎮。

區劃現狀

截至2016年,岐山縣轄9個鎮:益店鎮、蒲村鎮、青化鎮、棗林鎮、雍川鎮、鳳鳴鎮、蔡家坡鎮、京當鎮、故郡鎮,101個行政村,15個居民社區,984個村民小組。岐山縣政府駐鳳鳴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岐山縣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西部,北接麟遊縣,南連太白縣,東與扶風縣、眉縣接壤,西同鳳翔縣、陳倉區毗鄰。東起七里河,西到鳳鳴溝,南自瓦房溝,北至孟家山,介於東經107°33′—107°55′,北緯34°07′—34°37′之間,南北長53.5千米,東西平均寬30.5千米,總面積856.45平方千米。縣城東距省會西安市136千米、扶風縣城26千米,東南距眉縣縣城36千米,西距寶雞市70千米、鳳翔縣城25千米,西南距陳倉區47千米,北距麟遊縣城56千米。

地質構成

秦嶺中高山區

位於五丈原以南,組成物質為前震旦紀花崗岩及花崗片麻岩。

低山丘陵區

位於周公廟、崛山溝以北,其組成物質以分水嶺為界,北為石灰岩及二迭紀砂頁岩;南為奧陶紀石灰岩。全區大部為黃土覆蓋,太白山、鳳凰山、蓮花寺、野狐嶺、鐵橛山一帶則岩石裸露地表,出露厚度250—300米,呈厚層狀,表面有岩溶及風化現象,走向西北,傾向西北或東北,角度40°—60°。

渭河及支流階地、洪積扇組成的堆積區

①洪積扇地區:位於岐山山脈以南,橫水河、湋水河以北(俗稱北原)及秦嶺北麓曹家鄉的四原、五丈原鎮的二、三原。海拔高程,後緣至前緣750—650米。

②渭河及支流階地區:渭河北側只有一級階地,面寬2.5千米左右;南側有一、二級階地,平坦較窄,0.5—2千米。一、二級階地高差10—15米左右,呈陡坎相接。

黃土原區

位於渭河階地兩側,山前洪積扇前緣,即五丈原、磧雍原和七里原。渭河南岸可能由於階梯斷層所致,形成了梯狀古地貌,至今仍呈階梯黃土原地貌景觀。

地形地貌

岐山縣地貌複雜多樣。北依岐山,南接秦嶺,中部為山前洪積扇平原、黃土台原及河谷階地,呈“凹”字形。南北狹長,東西較窄。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中部原區被橫貫東西的橫水河、雍水河、湋河、渭河及由南往北流入渭河的石頭河、麥李河切割,形成5個殘原,2個川道,3個河谷。形成了“兩山夾一川,兩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特徵。山區占總面積38%,原區占50%,川道、河谷占12%。境內最高點(石樓山)海拔2160米,最低點(龔劉)海拔495米,相對高差1665米。

山區

①岐山山區(千山余脈,俗稱北山)。面積222.677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26%,海拔960—1651米。本區山峰林立,溝壑縱橫,主梁呈西北東南走向,起伏明顯,深山山勢陡峻,淺山樑脊較寬,多屬直斜形斜坡,坡面黃土覆蓋厚薄不一。主要山峰從東向西有:首陽山、岐山、鐵橛山、三龍山、崛山、獨山、四方山、蓮花山、神農山、北太白山、天柱山、書卷山、鳳凰山、五將山。

②秦嶺山區。境內為秦嶺北麓淺山地帶,海拔550—2160米,面積102.77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12%。本區山高,谷深,坡陡,石多。深山一般海拔1200—1800米,坡度大於35°,淺山海拔800—1200米,坡度較緩,在25°—30°之間,山前丘陵地帶海拔550—800米,總趨向是向北傾斜。區內主要山峰從西到東有:石樓山在、西涼廬山、棋盤山、東涼廬山。

原區

原區428.225平方千米,占總面積50%。因受河流切割,自北向南分為北原,七里原、磧雍原、五丈原和二、三、四原5個原面。

①北原位於岐山南麓,橫水河、湋河以北,為山前洪積扇,東寬西窄,西北高,東南低,坡度3—10°。東西長約28.5千米,南北寬約11.3千米。區內有4條溝壑,自西向東為:佛指溝、硯瓦溝、龍尾溝、馬尾溝。

②七里原位於橫水河與雍河之間,東西長5千米,南北寬3.5千米,由鳳翔縣伸入,在縣境內斷頭,總體為“△”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東三面均為凸凹不齊的原邊,斜向河谷。

③磧雍原又名磧石原,位於渭河與湋河(上游名雍水河)之間。西自千河,東至川口,在縣境內西自馬江鄉史家凹,東至棗林鄉羅局,長20千米,南北寬約5千米,呈長方形。

④五丈原位於棋盤山北麓,南連秦嶺淺山,東、西、北三面均為懸崖陡坡,沿山寬0.5千米,北部寬1千米,南北長2.5千米,原面呈“琵琶”形,向北傾斜。

⑤二、三、四原南連秦嶺淺山,東為麥李河,西為同峪溝,北臨渭河川,呈瓠形台原,依高差不同分二、三、四三個原面,俗稱三、四原。二原海拔612—626米,三原654—663米,四原700—744米。原間高差30—40米。

川道、河谷

川道、河谷共102.77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12%。

①渭河川道位於磧雍原南,渭河兩岸。東西長約7.2千米,南北寬約2.5千米。川道除沿河有部分灘地外,大部為渭河兩岸一級階地,地勢平坦。

②石頭河川道位於五丈原東,東至眉縣界,南至斜峪關,北至渭河,長15千米。南窄北寬,南高北低,相對高差170米,地勢平坦。

③橫水河谷位於北原與七里原之間,西北東南走向。寬約0.5千米,大部為兩岸一級階地,高差1—2米。

④雍水河(下游與橫水河匯合後稱湋河)谷位於磧雍原北,七里原、北原之南,東西走向,橫穿縣境中部,西高東低,上窄下寬,長約33千米,兩岸一級階地寬約0.5千米。

⑤麥李河谷位於五丈原與三、四原之間,南北長5千米,東西窄狹。

氣候特徵

岐山縣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冷暖乾濕分明。春季(3至5月)大地回暖,降水增多,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日較差大,易出現寒潮、大風、霜凍和春旱天氣;夏季(6至8月)氣溫最高,降水量最大,光照充足,但因地形和熱力作用的差異,降水分布不均,夏初和伏天多旱,後期常有大風、暴雨、冰雹出現;秋季(9至11月),初秋陰雨連綿,氣溫緩降,濕度較大,光照減少,後期秋高氣爽,氣溫猛降,乾旱少雨,季風顯著,大陸性強。冬季(12月至來年2月)氣候寒冷,乾燥少雨。

日照

岐山縣全年日照平均2066.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7%,8月日照時數最多,為213.6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1%。9月日照時數最小,為142.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38%。

氣溫

岐山縣年平均氣溫為11.9℃,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4.9℃。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1.8℃,年較差為26.7℃,年平均最高氣溫為17.6℃,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4℃(1966年6月19日),年平均最低氣溫7℃,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0.6℃(1977年1月30日)。

降水

岐山縣地處東亞季風區內,降水有明顯的季節性,乾濕季節分明,旱澇時有發生,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和降水變率都較大。四季降水分布為:冬季降水最少,為18.4毫米,占年降水量3%;春季增多,為144毫米,占年降水量23%;夏季降水量最大,為268毫米,占年降水量42%;秋季降水量為201毫米,占年降水量32%。

岐山縣盛行東南風,西北風次之。年平均風速為2.3米/秒。9月至來年5月是系統性天氣下的鋒面大風,強度大,時間長,危害較輕;6—8月是熱力作用下的雷雨大風或陣性大風,伴有暴雨、冰雹,強度大,時間短,危害大。

水文概況

岐山縣境內河流均屬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

渭河:西自蔡家坡老堡子村入境,東至該鎮桃園村出境,流長9.6千米。年過境流量39.86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26.39立方米/秒,境內年自產徑流量484萬立方米。

石頭河:屬渭河一級支流,南自落星鄉沿南愛和平村東側入境,北流入渭,流長15.1千米。年過境流量4.61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4.61立方米/秒。

麥李河:發源於曹家鄉秦嶺淺山,北流經高店鎮東側匯入渭河,全長13千米,年產徑流量1550.0萬立方米,平均流量0.49立方米/秒。

同峪河:為岐山縣和陳倉區界河,發源於曹家鄉葦園溝,沿曹家鄉、五丈原鎮西境北流入渭河,全長3.5千米,年產徑流量318.5萬立方米,平均流量0.1立方米/秒。

湋水河:由橫水河、雍水河於大營鄉河交村匯合而成,橫水河西由鳳鳴鎮孫家河村入境,雍水河西由孝子陵鄉河北堡入境,匯合後東流,於棗林鄉香房村入扶風縣境,流長共33.5千米,年產徑流量1824.0萬立方米,平均流量0.58立方米/秒。

七星河:發源於祝家莊、京當兩鄉的岐山南麓,南流經青化鄉於趙家村入扶風縣境匯入湋水河。境內流長7千米,年產徑流量642.3萬立方米,平均流量0.2立方米/秒。

苜蓿河:發源於祝家莊鄉岐山,北流至交界入麟遊縣匯入漆水河,境內流長4.5千米,年產徑流量145.7萬立方米,平均流量0.05立方米/秒。

土壤類型

岐山縣土壤類型主要有塿土、黃土、褐土、潮土、水稻土和沼澤土6大類,15個亞類,33個土屬,78個土種。

自然災害

岐山縣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大風、乾熱風、乾旱、連陰雨、暴雨、冰雹及霜凍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岐山縣境內水資源豐富,水資源總量為13263萬立方米。多年平均自產地表水資源量7551.5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多年平均為7400.5萬立方米,可開採量4794.3萬立方米。縣內馮家山灌區、石頭河灌區等灌溉工程從境外引水量平均達6829萬立方米。渭河、石頭河、韋水河等七河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40.8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區域分布差異較大。主要分布在渭北塬區,埋深一般在10—80米,單井出水量40噸/小時,易於開發利用。渭河川道區,單井出水量60噸/小時,且埋藏淺,一般為1—15米易於開發。

礦產資源

岐山縣礦藏主要有:

石灰石:藏量大,易開採。分布在北部山區,岩石裸露且已開採的有西方鄉、祝家莊鄉的大石溝、小石溝及秦嶺北麓落星鄉黑溝河等處。

石英石:在曹家鄉曹家村南2.5千米處,藏量約600萬噸。

大理石:在京當鄉亂石山,藏量不清,未開採。

沙石:主要分布於渭河河灘。

白堊土:分布於北山一帶,可作燒制水泥原料。

煤:在落星鄉瓦房溝,煤層80厘米,藏量不多,沒有開採價值。

硯石:在崛山的南溝,石質較細。

植物資源

岐山縣木本植物主要有:油松、華山松、白皮松、黑松(1965年引進)、側柏、圓柏、水柏、銀杏等。

藥用植物大部分為野生,生長於南北二山,主要品種有:防風、生地、黃芪、大黃、白朮、柴胡、黃芩、蒼朮等19種。

動物資源

岐山縣有屬國家二類保護的金錢豹、雲豹、斑羚(青羊)、水獺;三類保護的麝(獐子)、石貂(俗名帚雪)、豹貓(山貓)。還有狐狸、鹿、狼、獾、野豬、野兔、狗熊、黃鼬(俗稱黃鼠狼)。

候鳥主要有大雁、燕子。其它野禽有屬國家三類保護的血雉(松花雞)、灰鵝、赤腹鷹(鷂子)、燕隼、紅嘴鵠、小鵠、長耳鵠;

魚有:草魚、鰱魚、鱅魚、紅鯉、青鯉、荷花魚、鱗魚、鯽魚、黃魚、黃鱔和泥鰍等17種;

節肢、兩棲、爬行類節肢動物有草蝦、螃蟹、蠍子、蜘蛛;兩棲動物有青蛙、蟾蜍;

爬行動物有鱉、蛇、蜥蜴等;軟體、環節類軟體動物有螺、蝸牛、河蚌;

環節動物有蚯蚓(俗稱曲蟮)、水蛭(俗稱螞蟥);

昆蟲主要有蠶、蜜蜂、蟬、蝴蝶、螢火蟲、蜻蜓、螻蛄、蟋蟀、螳螂、蚱蜢、螞蟻、金龜子、瓢蟲、土元、蚊、蠅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共有戶籍人口47.09萬人,其中:男性24.3萬人,占51.6%;女性22.79萬人,占48.4%,男女性別比為106.6。全年出生人口4285人,人口出生率為8.93‰;死亡人口2295人,死亡率為4.7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15‰。年底常住人口46.7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6.6%,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民族

岐山縣系漢族聚居區,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藏族、壯族、蒙古族、滿族、回族、朝鮮族、土家族、錫伯族、白族等。

經濟概況

綜述

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88.63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3億元,增長4.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2.9%;第二產業增加值111.13億元,增長12.4%,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8.9%;第三產業增加值53.2億元,增長9.6%,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2%。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40405元,比上年增長10.2%。全年新增統計調查單位52戶,累計達到220戶。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7.27億元,同比增長22.7%。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及跨地區項目投資)332.06億元,同比增長22.9%。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完成投資額29.9億元,第二產業完成投資額107.05億元,第三產業完成投資額200.32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9.4%,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主導力量。
全年5000萬元及以上投資項目114個,占全縣投資項目數13.0%,共完成投資額81.73億元,占全縣固定資產項目投資總額24.6%。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4151元,增長8.6%,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246元,增長2.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元,增長9.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718元,增長5.1%;城鎮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個人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1.2%,農村為32.0%。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76:1。
轄區內全部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人均工資47391元,增長7.0%,其中縣屬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人均工資47808元,增長6.6%。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34993元,增長7.8%。

第一產業

岐山縣小麥“一噴三防”多鏇冀無人機作業 岐山縣小麥“一噴三防”多鏇冀無人機作業

全年農林牧漁及農林牧漁服務業完成總產值(現價)40.85億元,同比增長4.4%。其中:農業產值26.64億元,同比增長4.5%;林業產值0.86億元,同比增長16.0%;牧業產值11.1億元,同比增長3.6%;漁業產值0.18億元,同比下降1.2%;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07億元,同比增長5.1%。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5.53億元,同比增長4.2%。截止2017年末全縣共有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 企業7戶,占全市11.1%。
全年共播種農作物86.37萬畝,較上年增長0.25%。其中:夏糧面積44.28萬畝,秋糧面積27.01萬畝,油料播種面積1.7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25.86萬噸,其中:夏糧總產16.72萬噸,秋糧總產9.14萬噸。油料總產0.2萬噸。
2017年末全縣實有園林水果14.08萬畝,總產量18.69萬噸;蔬菜種植11.8萬畝,總產量18.28萬噸。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生豬年末存欄18.18萬頭,肉、蛋、奶產量10.53萬噸。其中肉類產量2.13萬噸,蛋產量1.51萬噸,奶類產量6.89萬噸。果、畜產量質量實現同步提升。

第二產業

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87.37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6.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6.33億元(含軍工企業),同比增長14.0%,拉動GDP增長5.4個百分點。完成工業總產值434.31億元(不含西機、七0二廠),同比增長20.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03.31億元,增長30.9%;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31億元,增長9.0%。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27戶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全年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75.9億元,同比增長47.5%,對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77.2%,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2.4個百分點。陝汽、法士特岐山部分全年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17.4億元,同比增長6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77%。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生產能源消費總量50.88萬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4.0%。其中,消耗原煤58.34萬噸,折合標準煤41.07萬噸,占能源消耗總量的80.7%;消耗天然氣560.66萬立方米,折合標準煤7223.47噸,占能源消耗總量的1.4%;消耗汽油、柴油、煤油實物量1624.54噸,折合標準煤2368.04噸,占能源消耗總量的0.5%。萬元GDP能耗降低率為4.55%。
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3.76億元,增長10.7%,建築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2.6%,占第二產業的比重為21.4%。年末全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8戶,從業人員2267人,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9.8億元,同比增長11.4%。

第三產業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25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其中,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50.57億元,同比增長15.6%,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3.9%;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9.68億元,同比增長12.4%,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6.1%。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49.12億元,增長14.3%;餐飲收入11.13億元,增長18.5%。
68戶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7.7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淨增5.73億元。
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61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1%;實現旅遊行業綜合收入46.02億元,比上年增長31.9%。關中天下園區建成開放,周文化景區躋身年度全國優選旅遊項目,三國文化大景區、太平塔文化旅遊街區等旅遊項目建設全面啟動。
全年落實招商引資項目100個,其中:億元以上產業化項目51個,完成到位資金139.8億元,同比增長30.0%,位居全市第一。

全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投資1.55億元,同比下降1.9%。房屋施工面積58.3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0.6%。商品房銷售面積16.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6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面積0.5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4.49億元,增長20.7%。

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9.5億元,同比增長19.0%。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09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92億元。全年財政支出25.19億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16億元,教育支出5.88億元,公共安全支出1.01億元,社會保障支出2.40億元,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支出2.24億元。
2017年末全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為202.18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65.26億元,比上年增長7.1%。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為68.1億元,比上年增長28.3%。其中:短期貸款25.39億元,比上年增長39.8%;中長期貸款36.95億元,比上年增長33.4%。存貸比為33.7%,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全年申報省級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2項,市級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5項,組織實施縣級科技計畫項目43項。審定立項51項,爭取資金428萬元。全年專利申請量261件,其中:發明專利63件,實用新型專利160件。專利授權量79件,其中:發明專利27件,實用新型專利25件。

教育事業

2017年,全縣共有普通中學26所,教職工2116人,在校學生18533人;職業中學1所,教職工161人,在校學生1978人;國小51所,教職工1462人,在校學生20355人;幼稚園55所,在園幼兒11579人,其中,普惠性幼稚園40所,占比72.7%。2017年全縣普通高中錄取學生2648人,其中藝體特長生錄取50人,錄取率64.3%。聯考成績喜人,文史理工類二本上線1593人,上線率46.1%,體育藝術類本科上線94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 岐山縣有劇場、影劇院4個,文化館2個,城鄉文化站10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6.8萬冊。有線電視用戶5.63萬戶,有線電視入戶率40.8%。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全縣醫療衛生機構315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0個,村衛生室182個。醫療機構床位數2147張,衛生技術人員344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885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74人。全年參加農村新農合醫療保險37.3萬人,參合率達99.73%,其中,貧困人口新農合參合率達到100%。全縣享受新農合補助的參合患者達70.57萬人次,共報銷醫療費用2.33億元。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岐山縣 納入城市低保對象1033戶,1846人,全年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185.85萬元;納入農村低保對象2226戶,5807人,全年發放生活保障金1972萬元;“五保”對象769戶,781人,全年發放供養金500.6萬元。
實施脫貧攻堅工程,14個貧困村脫貧摘帽,6744人如期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6.1%降至3.6%。
2017年末參加失業保險職工1.3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5.29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6.58萬人;工傷保險參保2.95萬人;生育保險參保1.96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9.2萬人。

環境保護

2017年,岐山縣環境保護取得新成效,完成農村“五改”71661戶,餐飲油煙治理139戶,燃煤鍋爐拆改213台,淘汰黃標車174輛,秸稈綜合利用40.75萬畝。
岐山縣環境空氣品質實行24小時連續自動監測,2017年,空氣品質達到Ⅱ級以上天數202天,優良率為55.3%。空氣品質綜合指數達到5.64。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達到92.2%,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9%,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全縣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22.6%。

郵電

全年郵電業務總收入9217萬元,其中:電信業務收入4365萬元;郵政業務收入4852萬元。完成郵政函件業務41.48萬件。
電商業務取得新突破,招引7戶優秀電商企業,15戶優秀電商個體,在“六美”村和貧困村建成村級電商服務站30個。

安全生產

2015年,岐山縣安全事故死亡11人,同比2014年下降21.4%,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0.076人。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特種設備、民爆物品等領域實現了零事故。

2016年,岐山縣生產安全事故死亡3人,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0.019人。

交通運輸

截至2015年末, 城市公交線路23條,比上年新增4條。擁有公車116輛,比上年淨增2輛。出租汽車296輛。年末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1778公里,其中:國省道65公里,縣鄉村道路1713公里。完成農村公路“最後一公里”131.4公里。

歷史文化

綜述

岐山縣境內有周公廟、諸葛亮廟、周原遺址、崛山森林公園、西岐民俗村等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民俗區,素有“周禮之鄉”、“青銅器之鄉”、“轉鼓之鄉”和“陝菜之鄉”的美譽。臊子麵、鍋盔、掛麵、麵皮等民間小吃花樣繁多,聞名遐邇。民間工藝剪紙、版畫、編織、刺繡,民間藝術社火、鑼鼓、曲藝等經久不衰。

風俗

岐地是周禮之鄉,人民淳樸、素雅、性溫、好客,趨保守,惜進取,多業農商。自古婚嫁、喪葬、交往、服飾、習性等,均循周禮規範,幾多習俗,沿襲至今。

方言

岐山方言,屬陝西關中方言中的西府話。西府話的地域,大致相當於寶雞市屬(除鳳縣、太白縣外)各縣區。

戲曲

岐山境內戲曲起於何時無考。劇種以秦腔為主,眉戶次之,還有碗碗腔、弦板腔、曲子。

社火

岐山縣社火以戲劇和傳說等故事為題材裝扮人物,配以鑼鼓,只演不唱,故謂之“耍社火”。多在元宵節前後單一或混合演出。由於表演形式不同,名稱各異。

民間音樂

岐山縣民間音樂以傳統樂器為主,用於婚喪、祭祀、年節娛樂。

鑼鼓音樂:流傳已久。所用樂器有皮鼓、鈸、大鑼、馬鑼等。其特點是氣勢磅礴,威武雄壯,節奏明快,鼓舞人心。常用鼓譜有風攪雪、十樣錦等。各地所傳鼓點有別,棗林、蔡家坡等南片鼓點整齊緩慢,縣城周圍及故郡索王村則緊密明快。

嗩吶音樂:司業者俗稱“樂人”。是以嗩吶為主要樂器的管樂合奏,另有底吶(海笛)、鼓、小雲鑼(叮叮)等。流傳曲調有《百鳥朝鳳》、《深溝擔水》十多種。擅長此樂者民間多自行組班,小班4人,大班12人以上。每遇紅、白諸事,受事主招請而為其服務。

察回音樂:是解放前流傳在麥禾營渠頭村及蔡家坡以西地區的民間音樂形式。主要在迎神、祈雨、祭祀時演奏,擔當儀仗樂隊。演奏分坐樂與行樂,以民族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人數多少不定,多者可達四、五十人。曲目源於明、清俗曲,民歌和小戲曲調,現僅存《十八腔》、《割韭菜》、《鑽煙洞》、《上下輪》等。

道情音樂:民間說唱音樂。主要活動於鄉村,一般樂器有鼓(帶把)、三叉板、海鑼、碰鈴、鐃、鈸等。調式主要是民族七聲徵調、宮調和羽調。音色婉轉細膩,悅耳動聽。近年來逐漸湮滅。

民間工藝

剪紙:可分為窗花、頂棚花、炕圍花、碗花、筷子花、門旗花等。最為普遍的是窗花,有獨格窗花,連格窗花,還有一種窗花不附著於窗紙,既是圖案,又可通氣通煙,故稱煙格。岐山剪紙的特點是線條流暢,刻工精細,玲瓏秀麗,雅而不俗。作品種類大致可分人物、禽獸、蟲魚、花草、琴書、器皿等。《新媳婦拾糞》等作品在《陝西農民報》及《人民日報》發表。

刺繡:民國以前是農村姑娘必修之工。它作為裝飾品而常附於枕頭、裹肚、鞋及衣物,多為小型刺繡。也有並集小型刺繡而成為用於敬神的百花帳。刺繡取材和剪紙一樣,多是富於象徵吉利、富裕等意義的自然物的單體或群體。

面花:用面做成各種動物、人物、花卉、鳥獸,過油並著色。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送豆豆”時做成禮品裝飾。農村婦女多長於此道。

風景名勝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周原遺址 周原是周室發祥之地。周原成為歷史聖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稱於世的周原遺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周原遺址內涵豐富,文物遺存數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寶博大精探。1982年,國務院公布周原遺址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自漢代以來,在周原地區出土商周青銅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為著名,與兄弟縣區出土的虢季子白盤、矢人盤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1976年出土的牛形尊等為國內所僅有。1975年出土於京當鄉董家村土窖藏青銅器37件,其中衛簋、衛蠶、懶匝等均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長篇銘文,分別記載著西周以物換田、土地交換、訴訟判決、策命賞賜等重要事件,是研究西周中期政治、經濟、法律、土地制度、階級關係等情況的實物資料。周原地區因之被稱為“青銅器之鄉”。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周公廟 岐山縣周公廟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岐山縣城西北六千米處的鳳凰山南麓,始建於唐代,並經宋、元、明、清歷代修葺。景區內亭、台、樓、閣交相輝映,自然景觀山環水貫,是關中西部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風景名勝區。特別是2009年鳳凰山景區的建成開放,豐富了周公廟的文化內涵,使周公廟成為融歷史人文景觀與自然風景為一體,文物旅遊與休閒文化並重的綜合性旅遊景區。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五丈原諸葛亮廟 五丈原諸葛亮廟景區位於三國時期諸葛亮巨星隕落的古戰場——岐山縣五丈原,南依秦嶺,北俯渭水,三面臨空,兩邊環水,地勢險要。景區內布局嚴謹,碑石林立,匾額板對盈門,全出於歷代名家之手,岳飛書諸葛亮《出師表》石刻,筆法雄健,大氣磅礴,堪稱書法藝術珍品,九龍山、壑落城、古道十三盤、諸葛泉、司馬懿拜將台等三國古遺蹟及其故事婦孺皆知,還有古建群、諸葛亮衣冠冢、落星石、明代大鐘、大鼓等人文古蹟。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宋太平塔 太平塔在岐山縣實驗國小(原岐山縣第一初級中學(太平寺舊址))內,系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為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八層,通高28.2米。自第二層起,每層都隱出假窗及欄桿,每層檐下均飾以五鋪作出雙抄的斗拱。除第二層飾有平座外,以上各層均飾假平座。由於整個塔身斗拱繁密,顯得特別秀麗。太平寺“建自唐元和七年,至宋元祐三年建塔,名曰太平塔”。九百年來,屢經地震,而此塔至今作為岐邑之表望,遊客之所觀瞻而巍然聳立。塔身稍傾,塔剎稍有剝蝕。經過整修,完好如初。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崛山森林公園 崛山森林公園位於岐山縣城東北25千米處的北部深山區,以崛山林場為中心,總面積3.5平方千米。森林公園以東、西崛山之間的冢子河、崛山溝為軸線,以洞門溝、龍鳳坪、東崛山、西崛山、九龍坪、千佛寺、冢子河、苜蓿河為核心區。崛山東、西兩峰間距約2.5千米,南北綿延20多千米,在山、谷、河、林之間,自然景觀和人為景觀爭奇斗研。有慧時寺、法華寺、增壽寺、海蓮寺、白雀寺、普濟寺、朝佛殿、丫環溝、妙善公主捨身崖和梳妝樓等。

地方特產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醋 香醋是岐山縣的特產,具有濃厚的岐山地方風味,酸香適宜,酸氣純正,入口綿酸,後味酸香,味淨酸長,提調各味,獨具特色。 關於醋的起源,歷史記載很早。相傳周文王滅商時為籠絡人心,當時的王室就以醋、臊子等為原料做成臊子麵犒勞三軍將士。武王滅商後,姜子牙拜相封神時,出於對醋的偏愛,將醋罈神這個神位留給自已,在西岐民間成為美談。 岐山臊子麵、擀麵皮以“酸、辣、香”的味道走遍神州大地,尤以“酸出頭”作為基本特點,追根溯源都與醋有關。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辣椒 秦椒,是辣椒中的佳品,素有“椒中之王”的美稱。相傳在戰國時已有種植。秦椒具有顏色鮮紅,辣味濃郁,體形纖長,肉厚油大,表面皺紋均勻等特點,並富含多種維生素、芳香油、脂肪、蛋白質和鈣、磷、鐵等等各種營養成分。分為青、乾兩種,尤以乾椒最為有名,研面油潑後,為佐食佳品。製成辣子醬,香醇適口。秦椒含維生素丙和多種營養成分,經常食用,可以健胃,增加食慾。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掛麵 岐山地區,過去凡逢年過節,走親訪友,人們都喜歡用掛麵作為禮品。岐山掛麵在三十年代曾參加過美國舊金山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並獲獎。清朝光緒二十六年七月,慈禧逃亡西安後,岐山地方官員將掛麵作為貢品,敬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品嘗後,讚不絕口,隨賜龍鳳旗一面,懸掛在岐山縣衙。 岐山掛麵用當地優質小麥為原料精加工而成。製作工藝獨特,麵條中空、白細、耐煮、味香、食用方便,是民間交往的禮品和招待食物,也是耐放常備之速食麵食。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透心紅胡蘿蔔 鳳鳴鎮倉頡廟村坐落在岐山縣城南邊一條東西走向的大溝里,全村380戶人種著1600多畝土地,村容村貌與其他村落別無二致。但是由於其所處地理位置特殊,在倉頡廟地盤上長出的胡蘿蔔粗細均勻、黃芯細、紅肉厚、汁飽滿、色鮮亮,既能燉煮,也可涼拌食用,更是製作岐山臊子麵的最佳底菜。 倉頡廟村的胡蘿蔔,獲得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蔬菜產品鑑定中心的認定,通過有機農產品認證,已經成為城市人餐桌上的綠色健康蔬菜。鳳鳴鎮倉頡廟胡蘿蔔以其色紅、味甜、黃芯細小而盛名,人稱“透心紅”。

特色小吃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臊子麵 岐山臊子麵,為陝西麵食和西府麵食一絕。這種面用手工擀制,料精味美,名噪三秦。岐山臊子麵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九字令:“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薄、筋、光”指麵條之質;“煎、稀、汪”指湯水溫度要高,面少湯多,油、肉要多;“酸、辣、香”指調味之美。 岐山臊子麵與一般麵條不同,薄如蟬翼,細如絲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撈入碗中一窩絲,澆上臊子湯,只吃麵條不喝湯。關中西府人,村里唱戲,或婚、喪、嫁、壽等紅白喜事,或逢年過節,或走親訪友,都用臊子麵款待賓客。它增強了人們的思想感情,寄託了良好的希望和祝願。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擀麵皮 岐山擀麵皮是陝西省岐山縣附近特產,其形似寬面,幾乎透明,津而耐嚼,再同潑油辣椒,鹽水,香醋等調料加以調和,口感極佳。當地人在夏日經常將其當為主食,就是在寒風泠冽的冬天也是桌上佳品 。岐山擀麵皮,始出於鳳鳴鎮八畝溝村。又名“涼皮”、“釀皮”等。相傳清朝康熙年間,岐山人王同江從北京皇宮傳至岐山,距今已有270餘年歷史。岐山擀麵皮選用精良岐山麵粉製作,要經過揉、洗、過、淀、清、發、摻、擀、抹、蒸、涼、摞十二道工序始成,成品特點是:白、薄、光、軟、筋、香,烹調精細,諸味和諧,系岐山地方名吃之一。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肉夾饃 2016年1月,肉夾饃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肉夾饃”是典型的古漢語,是賓語前置,意為"肉夾於饃中","肉"前置是起強調作用。另一種說法是,一開始人們是叫"饃夾肉"的,但陝西方言"饃"與"沒"同音,所以"饃夾肉"聽起來像"沒夾肉",於是就只能叫"肉夾饃"了!陝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潼關的潼關肉夾饃。其中的臘汁肉,相傳戰國時已有製作,相沿成習,流傳至今。在《周禮》一書中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漬"就是它。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的"臘肉"製法,與現代臘汁肉的製法基本相同。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蜂蜜涼粽 主要原料:糯米、蜂蜜、紅棗。 色味:形似菱角,白瑩如玉,筋軟涼甜,芳香可口,沁人肺腑。 食補價值:溫補脾胃、補血安神等。 製作方法:用竹葉、葦葉將糯米包成三角錐體上鍋蒸熟。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鍋盔 陝西鍋盔的製作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相傳周文王伐紂時鍋盔就被用做兵士的軍糧。鍋盔最初不叫鍋盔,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餅。當時秦軍的攜帶方式也很獨特,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系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在突遇作戰時,墩餅竟成了單兵護具,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扎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墩餅能“吃箭”,也成了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而後士兵們便把墩餅喚做“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面盔甲。“鍋盔”也由此而名聲大振。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牛羊肉泡饃 據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到了隋朝,出現了“細供沒忽羊羹”(謝諷《食經》)。此當為最初牛羊肉羹和麵食混作的烹調形式。 據傳,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從涼鄯而收兩京,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亂”。“大食”兵行軍打仗時常攜帶一種叫“飥爾木”的類似“饢”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飥爾木”常變乾變硬難以下咽,他們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就是“泡饃”的雛形。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biangbiang面 “biang——biang——”,即面與案板碰撞發出的聲音。biangbiang面之名也由此而來。傳說,古時有個窮困潦倒的秀才要進都城鹹陽考試,飢腸轆轆之時他剛好看到前面有一家麵館,裡面“biang——biang——”之聲不絕於耳,秀才不由得踱步進去。他與店小二商量:“小二,你家這面何名?”答曰:“biangbiang面。”秀才問:“biangbiang字咋寫?”見店小二答不上來,秀才頓時有了主意,他說:“小二,你與老闆商量過,本人今天沒錢,可否寫出‘biangbiang’二字,換這碗面吃?”店小二頃刻間回來,說:“對。”秀才筆走龍蛇,一邊寫一而歌道:“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邊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裡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長,東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勾搭掛麻糖;推了車車走鹹陽。”一個字,寫盡了山川地理,世態炎涼。秀才寫罷擲筆,滿堂喝彩。從此,“biangbiang面”名震關中。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攪團 攪團,據說是諸葛亮屯兵西祁(今寶雞岐山一帶)發明的。攪團作為一種粗食,在耕作方式落後、作物產量不高的歲月,豐富了秦人飲食,調節了秦人生活,滋潤了秦人口舌,還助秦人節約了食糧,保證有限的口糧,能讓青黃相接。所謂攪團,在關中,是把玉米或高粱精粉,細細勻勻地撒進滾水中,邊撒邊攪邊加熱至熟、黏、稠、軟、筋、光的糊狀,兌上調和,以飽口福,以裹飢腸的吃食。陝北多用蕎面,陝南多用洋芋。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陝西省岐山縣]
岐山醋粉 醋粉是淋完醋後的醋糟沉澱物,主要成分為玉米、大麥、小麥、高梁、麩皮、豌豆。這種沉澱物當地人稱為醋渣。因為通過發酵,又由各種糧食混合而成,所以更附合現代人們粗細搭配,糧豆結合的健康飲食標準。岐山酸辣醋粉是天然的食療保健食品,能促進食物消化、增進食慾,具有殺菌防腐、降血壓,預防動脈硬化、等作用。將蒸好的醋粉切成條狀,加入鹽水、醋、蒜泥,氽水後的菠菜、豆牙和乾辣椒麵,用熱油熗出香味,攪拌均勻,便是久負盛名的陝西名吃——酸辣醋粉。辣而不燥、酸而不烈,蒜香濃郁、酸辣適口,營養豐富,被喻為神來之食。

著名人物

古代

岐伯,岐伯是中國上古時代最著名的醫生,黃帝時期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人。他同黃帝合著了醫書《內經》、《難經》,合稱《黃帝內經》,開闢了中醫著述之先河,其內容多以他與黃帝答問的體裁寫成 。中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屬首要地位。

周文王,周文王姬昌是西周的奠定者。在商紂王時為西伯,是三公之一,姓姬,名昌,又稱周侯、西伯、伯昌、姬伯,文王為其死後迫尊之號。他生卒年不詳,傳說活了97歲,任周族首領5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孔子稱文王為“三代之英”。武則天稱制時自稱武家為姬昌後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周武王,周武王姬發是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姬發繼承父親遺志,於前1046年消滅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公,周公姬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周公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李淳風(602年—670年),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岐州雍人(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唐初曾任太史令,是中國古代科學家和歷史文化名人。李淳風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曆法、數學、陰陽學等。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科學家。他在世界最早的氣象學專著《乙已占》中,把風分為8級。1000年後,英國學者才在《乙已占》的基礎上,把風力劃分為零到12級。

現代

侯曉,1963年11月出生,固體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航天四院副院長。

王雙明,1955年5月21日出生,地質學家,曾任陝西省煤田地質局局長、陝西省煤炭工業局局長、陝西省地質調查院院長,2017年11月27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曉東,1954年出生,曾任銅川市人民政府市長、陝西省發展計畫委員會主任、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現任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陳萬水,1940年11月-2012年7月27日,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夫人,於1940年11月出生於陝西省岐山縣。

城市榮譽

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

科技工作先進縣

科普工作示範縣

糧食生產先進縣

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示範縣

民政工作先進縣

文化先進縣

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

白內障無障礙縣和國家衛生縣城

國家園林縣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