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城村[邯鄲涉縣偏城鎮偏城村]

偏城村[邯鄲涉縣偏城鎮偏城村]

偏城村,所屬邯鄲涉縣。偏城村歷史悠久,保存有不少古蹟。偏城劉家寨建築十分精美,代表著一個時代地區的風格。從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授牌儀式暨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研討會上獲悉,邯鄲涉縣偏城鎮偏城村被評為第四批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信息

來歷

從在北京召開的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授牌儀式暨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研討會上獲悉,邯鄲涉縣偏城鎮偏城村被評為第四批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據涉縣相關史料記載,舊時的偏城村分為東崗、西崗和土寨子三片,是舊時山西省黎城縣的區署。

雕樑畫棟

劉家寨 劉家寨

劉家寨位於偏城村中心,始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宋末元初。寨子四周是用石頭築起的10米寨牆,僅有東南北三個門樓。寨內分為7門圪廊、47個分院,占地面積16600平方米,現存80%以上多為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建築群,全部是磚石土木結構,是北方少有的寨子式建築。

整個寨子呈長方形,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築,匯集了建築學、繪畫、文學、書法、雕刻、工藝美術等藝術,據有關專家考證,具有較高的科學和藝術觀賞價值。

寨子內院落相互對稱,豎向設計隨地形依山就勢,布局結構緊湊,主房、陪房等級明顯,主次分明。街道呈“丁”字形,為石階鋪就。沿街門樓,飛檐斗拱,大門兩側的門楣多為青石,並雕刻楹聯。

高大的門樓,高高的台階,台階多為青石鋪就,且底層台階下設排水道,門前有上馬石、拴馬石,屋頂為坡屋頂。

出飛檐,圓椽,方磚蓋瓦,屋頂壓背,兩端出獸。建築裝飾以雕刻、彩繪為主。木雕、彩繪多用於室內裝飾,磚雕、石雕多用於室外裝飾,雲線雕刻柔和優美,雕樑畫棟異彩紛呈。

劉家寨內的“將軍第”最為威嚴,它是串聯式的一進三院,依山而建,前後落差有9米之高,可以從一條50米長的甬道走向二門。

路兩側各有兩層配房,進二門是一座左右對稱的廳堂,堂內套間,約50米深,木雕窗欞,石刻柱頂。穿過廳堂,上三階,又進一四合庭院,正中是正堂大廳。

舊貌新顏

據《涉縣地名志》記載,偏城村原分為三片,東、西兩片稱東崗、西崗,中間為寨子,有牛、馬、王、陳和羅姓家族居住,約在宋末元初,劉姓從山西遼州(今左權縣)遷來,漸成旺族。

劉家世代為官,羅、劉兩姓均居於寨上,當時有“羅半寨,劉滿寨”之稱,後羅姓絕嗣,劉姓便將寨子四周築牆以石築城,並設東、南、北三門,儼然一處小山城,故改名曰“永安寨”,因地處偏僻,故又曰“偏城”,其原主人姓劉,人們又常稱其為“劉家寨”。

劉家寨 劉家寨

在的劉家寨,老屋新房混現,留存下來的石碑磚刻、雕樑畫棟、字聯書畫,既留有明、清之古韻,亦有民國、文革和現代的氣息。這些過往和現代的氣韻無一不見證了劉家寨的繁華、衰落和變遷。

據劉氏第十九代傳人60多歲的劉森林介紹,劉氏的發展到第十五代劉道泰時,不僅誥封武德都尉,還育有七男九女。在十六代的七個男子中,其中老五和老六分別考取了武舉人和武進士,劉姓家族就此達到鼎盛。

隨著清王朝的衰敗,中國陷入危難,劉家寨也隨之進入風雨飄搖之際。到革命戰爭時期,劉家寨這裡也燃起了革命的烽火。從1938年到1946年,偏城縣委、縣政府駐紮於此,八路軍129師先遣團也在這裡秘密駐紮了7年之久。之後,偏城縣建制,偏城村成為“偏城縣”的首府。

新中國成立後,劉家寨的一些院落分封給了偏城村缺屋少房的民眾,不再是劉姓人氏獨居。由於經歷了戰亂,劉家寨的許多房屋漸呈破敗之勢。一些住戶,雖然仍是十分珍惜這個古山寨,卻也不得不忍痛對原有房屋進行翻建。

遺蹟訴說

偏城劉家寨為什麼只有南、北、東三個門,卻沒有西門站立在劉家寨的北門樓前,面對北門樓上所書“偏城”二字,劉森林說道,關於劉家寨只有三個門樓曾有幾種說法:一說“城”應該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但劉家寨只是一個家族的居住地,不能稱之為“城”,所以只建了三個門;二說偏城劉家寨只是一個“寨”,而非一座“城”,故只能有三個門;三說按五行八卦,北門屬水,水生木,南門屬火,木生火,東門屬木,木木相幫,西門屬金,金克木,故而不留西門。

劉家寨的北門樓是整個寨子的主門,曾翻修過幾次,現存的門闋上,還有石刻的蓮花、犀牛望月等圖案。劉森林說,蓮花是道教的象徵,明朝時盛行道教,所以證明劉家寨至少在明朝時期已經存在。 劉家寨內院落的門有廣亮門和掃地門兩種,廣亮門寬闊,門上雕刻繁複,門檻高,門兩側有上馬石、拴馬石,炫耀著主人曾經的顯赫。掃地門較窄,無門檻,門上雕刻簡單。每個院落的門楣上,通常書有“敦本”、“慶(用的是繁體字)有餘”等橫幅,展現了劉家寨對子孫的期望和對美好生活的願望:敦厚誠實本分,遵紀守法;年年有豐收等意。

劉家寨院落的名字根據院內建築的格局,有明樓院和石柱院之分。明樓院主房為明樓樣式,明樓外皆是精美的雕刻和書畫。石柱院主房的柱子皆為筆直的石頭,石柱下壓著刻有各種圖案的柱頂石。在寨子西側現存完好的一個明樓院內,西房是海青房,即:房屋的後牆既屬這個屋子,也是寨子的寨牆,在建設時所以屋頂臨院的一面房檐是瓦房,臨寨外的一面房檐是平房,這樣下雨雪時,屋頂上的水就會全部流到院裡,寓意為“肥水不留外人田”,行走在劉家寨的各條街道和各個院落內,隨處可見捶布石、志石(練武用的石頭)、上馬石、拴馬石、磨盤、石獅子等石刻,這些缺角少腳的石刻見證了劉氏一族曾經通過勤奮練習、勤勞耕作來實現自己的希望。

革命歷史

涉縣赤岸村已立村五百多年,有著光輝的革命歷史。村內有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舊址,是國家4A級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