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性質
現代教育制度形成以來,體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上個世紀中葉以前近兩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早期學校體育具有的人文教育色彩逐漸淡薄,課程的科學化傾向和學科中心傾向日益加強,其主要表現是“增強體質”和“技能傳授”逐漸成為學校體育的主要目的,在實踐中甚至成為唯一的目的;早期學校體育指向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逐漸變為主要指向受教育者的身體完善。上述變化適應並反映了工業化進程對教育發展的需要。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世界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大幅度減少的體力活動使得體能在勞動中的意義迅速降低,這與急劇增大的職業勞動對科學技術知識的需求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通過學習體育獲得的各種知識、技能和能力,已不再為人們謀求生存和勞動所必須;另一方面,現代人越來越重視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
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體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基礎與保證,體育在現代社會中的獨特作用和重要性日益突出。體育課程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性質也越來越鮮明。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的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這個決定表明了體育作為素質教育重要內容和途徑的意義,同時也指出了學校體育的根本目的,規定了體育與課程的性質。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地掌握體育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學校體育教育工作規律,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長,能在中等學校等從事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餘體育訓練和競賽工作,並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人體科學、學校體育學、體育鍛鍊、訓練與競賽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受到體育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教育科學、心理科學、人體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體育教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3. 掌握體育鍛鍊、訓練與競賽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4.具有學校體育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6.了解學校體育改革和體育科學的發展動態。
主幹學科:教育學、體育學。 主要課程: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體育保健、體育心理學、學校體育學、田徑、球類、體操。武術。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教育實習等,一般安排8~10周。 主要專業實驗:人體解剖、人體生理、體育保健等。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教育學學士。 相近專業:運動訓練。
學科價值
在現代教育形成的過程中,體育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進入學校並在學校中逐漸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也日益深刻地認識到體育學習對於人的發展所具有的多方面價值。
1.增進身體健康體育課程學習對於學生成長最直接、最顯著的價值,是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和身體健康水平的提高。這種價值主要以兩種方式體現出來。一方面體現在身體形態和機能的變化方面,通過在教師指導下參加體育活動,學生能夠增強體能,使身體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則體現在體育意識和行為的變化方面,通過長期的運動實踐和體驗,學生不但能形成對身體、身體活動和健康的正確觀念,增強自我保健的意識,同時還將逐步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為社會的存在物,人的運動實踐行為不僅始終影響、改變著自身機體,而且隨時影響著人們的情緒和各種心理感受。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和輿論環境中,通過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學生會感受到友誼、讚揚、批評、激勵等,並產生各種複雜的情感體驗。體育運動過程是不斷面對挫折和克服困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反覆體驗挫折和困難,從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培養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在不斷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學生會體驗到進步或成功的喜悅,從而形成客觀評價自我的習慣和能力,增強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
3.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現代社會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社會交往的範圍,使人們的社會關係越來越複雜,是否具備與社會、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和能力,已經成為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由於與他人和群體的聯繫是體育活動的必要條件,體育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方式,這對兒童少年成長的意義尤為突出。因此,本課程學習將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和習慣於在一定的社會規範中生活,根據社會規範約束和調整自己的行為。由於熱愛體育活動是兒童的天性,因而學生對通過遊戲和體育規則所體現出來的社會規範的學習常常表現出樂於接受的態度。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所獲得的社會適應能力,包括理解個人健康與群體健康的密切關係,對自我、群體和社會的責任感,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對他人的尊重和關心他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團隊精神。同時,體育與健康課程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也具有顯著的作用。總之,由於體育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使體育與健康課程在增強學生某些重要的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4.獲得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
長期以來,存在著這樣一種對體育的認識,似乎體育就是運動,沒有什麼知識學習的問題。這種認識有失偏頗。知識是人們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在過去的教育理論中,專家們將知識理解為分門別類的學科體系,一般分為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思維科學知識,並根據這樣的理解來組織課程和教學。但在當代,根據知識經濟對知識結構的研究,人們把知識分為事實知識(Know-what)、原理和規律知識(Know-why)、技能性知識(Know-how)和始源性知識(Know-who)。這四個“知識”中的前兩個“知識”又可稱為“可編撰的知識”,這類知識幾乎全部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生產”和處理,其中為數不多的觀念性知識才直接由人類生產;後兩個“知識”屬於“意會的知識”,只能由人來進行處理。體育與健康課程主要是一種技能性的課程,它的許多內容是不能夠或不完全能夠通過語言或其它符號系統傳授學習的。本課程中的知識學習內容有這樣兩個特點,一是本課程學習中的知識主要是一種操作性、技能性的知識,它不同於其他課程中以認知、理解為特徵的知識;二是本課程中的知識學習,包括技能性知識和認知性知識的學習,主要是通過運動實踐、而不是通過讀書或課堂傳習而實現的。
課程目的
為了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滿足教育發展對體育課程建設的需要,體育課程改革把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服務,作為課程改革的總目標。體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策略是:第一,倡導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改變課程過於注重運動技能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第二,重建新的課程結構。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內容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第三,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的現狀,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
第四,倡導建構的學習。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狀,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踐,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第五,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運動成績的現象和過於注重甄別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第六,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教學策略
伴隨著學科中心體育課程理念而來的,必然是以支配式為主的教學策略。在學科中心的體育課程中,學生被認為是不成熟的,是為將來“進入社會”做準備的。因此,唯有體育專家和教師才能決定他們應該學什麼和怎么學。體育既然是一門學科,學生對體育的學習就必須是系統的、全面的,學習的內容(主要是運動技術)自然應該是“科學”的(即以優秀運動員的技術為標準的),教師和教材也必然居於支配地位,反覆練習和訓練成為主要的教學手段。“教得辛苦,學得痛苦”成為體育教學中司空見慣的現象,然而,教學的效果並不理想。因此,課程標準提出了有效教學的概念:“評價時應關注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即教學活動對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程度。”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無效的唯一指標。影響體育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四個:第一,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教學是建立在學生“想學”、“願學”的心理動機基礎上的。第二,學生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第三,教師是否掌握了讓學生易於理解的教學技能。第四,教師所運用的教學策略是否得當。
隨著教育和教育理論的轉變,支配式為主的教學策略正在被綜合式的教學策略轉變。顧泠沅教授認為:近年來,綜合型策略的改進出現了兩個主要的取向,其一是融合行為主義與認知學派學習理論的老師主導取向,或稱指導教學,其要點是從舊經驗引導新學習,系統講解教材內容,及時練習與反饋;其二是體現人本主義與認知結構理論的學生自覺取向,其要點是在老師引導下發現學習,在合作學習中追求新知,寓求知於生活。這種趨勢同樣表現在各國的學校體育改革中。在我國近20年學校體育改革中,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體育教學大綱確定的教學策略的同時,進行了快樂體育、探索學習、合作學習等教學改革試驗,就反映了由支配式為主教學策略向綜合式為主教學策略轉變的趨勢。在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部分,強調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就表明了對支配式教學策略向綜合式教學策略變化這種趨勢的肯定和倡導。
理論基礎
一、生物科學基礎體育課程的目標、內容、方法都受到生物學因素的影響。從生物科學的視角來認識體育與健康課程可以得到以下的初步結論:
1.直立行走推動人類進化,同時也給人類帶來種種缺陷,體育有利於彌補這一不足;優裕的生活給人類健康帶來許多新的問題,體育活動為防止人類身體的退化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
2.長期的體育鍛鍊對於人體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是提高和改善國民體質的、有效而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
3.體育活動受人的生理結構與功能的制約和影響。
4.在參加體育活動時,人的機體工作能力的發展變化有一定規律。
5.人的生長發育與整個生命過程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個體差異性,體育鍛鍊必須符合人的年齡特徵、生理特徵和考慮個體的差異性。
二、教育學、心理學基礎
1.教育學基礎
體育與健康課程作為整個教育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整體發展。因此,從教育學的視角來認識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十分必要的。
(1)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學校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促進學生的生長發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諧發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忽視甚至損害健康的文化和科學知識教學,或孤立發展體能和運動技能的體育都是有害而無益的。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存在著有機的聯繫,必須從德、智、體、美的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視角來認識與理解體育。體育不僅是“體”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
(3)體育過程是學生的生長發育與體育鍛鍊密切聯繫、互相促進的過程。正常的生長發育是進行體育鍛鍊的前提,同時又是體育鍛鍊的結果,兩者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
2.心理學基礎體育與健康課程無論是目標的確立、內容的選擇,還是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心理學的支撐,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體育活動能使人產生成功感和愉快的體驗。
(2)體育活動對於個人的自信、自尊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可以明顯降低緊張與焦慮情緒。
(3)體育與個性發展有密切的聯繫,體育活動可以對良好個性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
(4)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效果與學習者的動機密切相關。只有具備強烈的學習動機,才能積極主動地開展體育學習和活動,並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良好的學習效果又反過來進一步激發體育學習和活動的動機。
(5)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特點對體育學習的內容與效果有直接的影響。
(6)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三、社會學基礎
體育與健康課程在課程的目標、內容、方法、組織、評價等方面受到社會上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從這一意義上講,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改革與發展不能脫離社會的發展與需要。因此,體育與健康課程還應該從社會學的視角來加以認識。
社會政治與經濟直接或間接地制約著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價值取向、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當前,我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在確定課程改革方案時,應當清醒地認識我國的政治經濟制度與需求,只有如此,才能明確改革的性質與方向,合理地設計體育與健康課程方案,保證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2.體育與健康課程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相聯繫,並受到其影響和制約
各國都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一定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傳授給學生。我國尚存的“重文輕武”、“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師道尊嚴”的傳統文化思想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與制約著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設計和實施。
3.體育與健康課程與一定的社會背景相聯繫
體育活動對增加人際之間的交往與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提高社會安全感具有積極的影響,是個體學習社會知識技能,養成社會規範行為,即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開設院校
省份(直轄市) | 院校名稱 |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首都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 |
上海 | 上海體育學院、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 |
天津 | 天津體育學院天津師範大學 |
重慶 | 重慶大學重慶師範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三峽學院重慶文理學院西南大學 |
遼寧 | 鞍山師範學院 瀋陽師範大學 瀋陽體育學院 遼寧師範大學 大連大學 |
黑龍江 | 佳木斯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牡丹江師範學院 哈爾濱學院 哈爾濱體育學院 大慶師範學院 |
吉林 | 吉林大學 吉林體育學院 長春師範學院 吉林師範大學 延邊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通化師範學院白城師範學院 |
山東 | 青島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師範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山東體育學院 魯東大學 德州學院 濟南大學濰坊學院 |
山西 | 山西大學 太原理工大學 太原師範學院 運城學院 忻州師範學院 |
河北 | 河北師範大學 河北科技師範學院 唐山師範學院 河北體育學院 |
河南 | 商丘師範學院 安陽師範學院 河南師範大學 南陽師範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 河南大學 許昌學院 黃河科技學院 周口師範學院 洛陽師範學院 黃淮學院 河南科技大學 |
內蒙古 | 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師範大學 內蒙古科技大學 |
甘肅 | 西北民族大學 天水師範學院 |
寧夏 | 北方民族大學 寧夏大學 |
新疆 | 伊犁師範學院 新疆師範大學 昌吉學院 石河子大學 |
陝西 | 西藏民族學院 西安體育學院 鹹陽師範學院 寶雞文理學院 陝西理工學院 陝西師範大學 西安文理學院 延安大學 渭南師範學院 西安工業大學 西安石油大學 |
湖北 | 三峽大學 湖北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黃岡師範學院 湖北民族學院 孝感學院 武漢體育學院 井岡山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 長江大學 江漢大學 湖北科技學院 |
四川 | 四川師範大學 成都體育學院 成都中醫藥大學 西南石油大學 西華大學 宜賓學院 樂山師範學院 綿陽師範學院內江師範學院 |
江西 | 南昌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 江西科技師範學院 江西師範大學 上饒師範學院 東華理工學院 景德鎮陶瓷學院 宜春學院 九江學院 |
江蘇 | 淮陰師範學院 蘇州大學 江南大學 鹽城師範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 徐州師範大學 |
浙江 | 溫州大學 杭州師範大學 浙江大學 紹興文理學院 湖州師範學院 台州學院 寧波大學 |
福建 | 集美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
安徽 | 安徽師範大學 淮北煤炭師範學院 黃山學院 皖西學院 巢湖學院 阜陽師範學院 安慶師範學院 淮南師範學院 |
貴州 | 貴州大學 貴州師範大學 貴州民族大院 貴陽學院 遵義師範學院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 凱里學院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 安順學院 六盤水師範學院 |
湖南 | 湖南理工學院 懷化學院 湘南學院 邵陽學院 湖南文理學院 衡陽師範學院 湖南農業大學 湖南工業大學 |
雲南 | 楚雄師範學院 曲靖師範學院 玉溪師範學院 雲南民族大學 西南林業學院 大理學院雲南師範大學 |
廣東 | 惠州學院 廣州體育學院 廣州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湛江師範學院 茂名學院 肇慶學院 嘉應學院 韶關學院韓山師範學院 |
廣西 | 玉林師範學院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師範大學 |
海南 | 海南師範大學 海南瓊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