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

焦慮

焦慮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是人們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戰、困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焦慮通常情況下與精神打擊以及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的威脅或危險相聯繫,主觀表現出感到緊張、不愉快,甚至痛苦以至於難以自制,嚴重時會伴有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或失調。

解釋

在統一價值論中,當某事物的價值在將來可能會發生明顯降低時,就會對該事物產生一種焦慮感。

焦慮焦慮

焦慮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是人們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戰、困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焦慮通常情況下與精神打擊以及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的威脅或危險相聯繫,主觀表現出感到緊張、不愉快,甚至痛苦以至於難以自制,嚴重時會伴有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或失調。

S.弗洛伊德最早從心理學角度重視並探討焦慮的問題。他把焦慮分為客觀性焦慮和神經症性焦慮,前者是對環境中真實危險的反應,與害怕一詞同義;後者是潛意識中矛盾的結果。學習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對焦慮問題的研究有較大影響。有些學習理論家或行為主義者認為,焦慮是一種獲得性行為,是遵循學習的規律並與某些情境形成聯繫的結果。例如,當兒童不高興時偶然遇見一隻狗,這種初次及以後見到狗時出現的迴避行為,將會使兒童失去重新認識該情境的機會,並使其焦慮、恐懼情緒得到強化。

焦慮S.弗洛伊德

其後,兒童不但對真實的狗,而且對與狗有聯繫的客體或情境也會因泛化作用而引起焦慮反應。精神分析學家根據精神動力學的觀點認為,焦慮是潛意識中矛盾鬥爭的結果,其原因和過程不為本人所認識。弗洛伊德在其早期著作中確信,焦慮是受壓抑的里比多的一種發泄方式,後來他又認為焦慮是自我和本我之間、本能欲望和現實調節之間衝突的結果。當本能的能量聚集太多以致不能用習慣的方式應付時,就會造成精神創傷。

弗洛伊德把這時體驗到的不愉快情緒狀態稱為焦慮。焦慮對自我來說是一種信號,其真實的意義就是提醒即將有危險來臨。自我只要察覺真實的或潛在的危險便會引起焦慮,在焦慮產生之後,又會動員防禦機制(見心理防禦機制)來鬥爭或躲避。以後的許多精神分析學家曾對焦慮理論加以修訂,如H.S.沙利文認為,焦慮是一個人的生理需要未能以社會許可的方式得到滿足的結果。

總之,焦慮是個體對某種預期會對他的自尊心構成潛在威脅的情境所產生不安、憂慮、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狀態。

焦慮症

焦慮是最常見的一種情緒狀態,比如快考試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沒複習好,就會緊張擔心,這就是焦慮。這時,通常會抓緊時間複習應考,積極去做能減輕焦慮的事情。這種焦慮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也稱為生理性焦慮。當焦慮的嚴重程度和客觀事件或處境明顯不符,或者持續時間過長時,就變成了病理性焦慮,稱為焦慮症狀,符合相關診斷標準的話,就會診斷為焦慮症。
焦慮症很常見,國外報告一般人口中發病率為4%左右,占精神科門診的6~27%。美國估計正常人群中終身患病機率為5%,國內發病率較低,平均為7‰。戰時焦慮症占戰時神經症的1%。常於青年期起病,男女之比為2:3。
焦慮是預感到未來威脅,與懼怕不同,後者則是對客觀存在的某種特殊威脅的反應。正常人的焦慮是人們預期到某種危險或痛苦境遇即將發生時的一種適應反應或為生物學的防禦現象,是一種複雜的綜合情緒。焦慮也可以是所有精神疾病的一種症狀。病理性焦慮是一種控制不住,沒有明確對象或內容的恐懼,其威脅與焦慮的程度很不相符。
一、病因與發病機理
病因未明,不同學派有不同解釋。
1、遺傳因素:在焦慮症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緣親屬中同病率為15%,遠高於正常居民;雙卵雙生子的同病率為2.5%,而單卵雙生子為50%。有人認為焦慮症是環境因素通過易感素質共同作用的結果,易感素質是由遺傳決定的。
2、病前性格特徵:自卑、自信心不足,膽小怕事,謹小慎微,對輕微挫折或身體不適容易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
3、精神因素:輕微的挫折和不滿等精神因素可為誘發因素。
4、生物學因素:焦慮反應的生理學基礎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普遍亢進,常有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過度釋放。軀體變化的表現形式決定於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功能平衡的特徵。
關於發病機理也有不同說法,有的學者強調杏仁核和下丘腦等“情緒中樞和焦慮症的聯繫,邊緣系統和新皮質中苯二氮蘧受體的發現,提出焦慮症的”中樞說“;也有人根據β-腎上腺素能阻斷劑能有效地改善軀體的症狀、緩解焦慮,支持焦慮症的“周圍說”。心理分析學派認為焦慮症是由於進度的內心衝突對自我威脅的結果。基於“學習理論”的學者認為焦慮是一種習慣性行為,由於致焦慮刺激和中性刺激間的條件性聯繫使條件刺激泛化,形成廣泛的焦慮。Lader提出:遺傳素質是本病的重要心理和生理基礎,一旦產生較強的焦慮反應,通過環境的強化或自我強化,形成焦慮症。
二、臨床表現
可起病於任何年齡,以40歲以前發病為多見。起病可急可緩,病前常有心理或軀體方面的誘因。
1、急性焦慮症,又稱驚恐發作(panicattack)。突然出現強烈恐懼,伴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患者突然恐懼,猶如“大難臨頭”或“死亡將至”、“失去自控能力”的體驗,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難、心悸、胸痛或不適、眩暈、嘔吐,出汗,面色蒼白、顫動等。每次發作持續數小時,一月可數發,間歇期可無明顯症狀。
2、慢性焦慮症,又稱普遍性焦慮或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anxiety)是一種自己不能控制的,沒有明確對象或內容的恐懼,覺到有某種實際不存在的威脅將至,而緊張不安、提心弔膽樣的痛苦體驗。還伴有顫動等運動性不安,胸部緊壓等局部不適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蒼白、出汗、尿頻、尿急等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症狀。
在慢性焦慮症的基礎上可有驚恐發作。
三、病程與預後
病程長短不一,部分患者病程持續時間較長。女性患者、病程短、病前性格良好、症狀變化不多者,預後較好;軀體症狀明顯者,預後較差。但經適當治療,大多預後良好。
四、診斷依據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反覆出現無明確原因、對象或內容的恐懼、緊張不安等情感體驗,並伴有運動性不安和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等軀體症狀。
2、自知力完整,要求治療。
3、病程持續1個月以上。
4、病前性格特徵、精神因素及家族中有類似發作者等均有助於診斷。
5、已影響患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6、排除癔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心臟疾病及其它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伴發的焦慮狀態。
(二)鑑別診斷
1、心臟疾病:驚恐發作時出現的胸痛、心悸、出汗等易誤診為急性心肌梗死,通過查體、發作時間、誘發因素及心電圖檢查可以鑑別。值得注意的是二尖瓣脫垂時可伴驚恐發作。
2、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伴發的焦慮症狀,經過治療,焦慮症狀隨甲狀腺功能的恢復而改善。持續存在的焦慮,應考慮為慢性焦慮症。
3、癔症:癔症的情感發作易與驚恐發作相混淆,前者具有濃厚情感色彩,哭笑無常,情緒多變;後者以強烈而不能自控的焦慮、緊張為主要特徵。
4、抑鬱症:常伴有焦慮。抑鬱症以情緒低落、興趣索然,自我感覺不良、自我評價低,能力降低及消極觀念等為主;焦慮症則以預感到未來不幸或實際不存在的威脅將至而緊張、恐懼。

焦慮表現

1、驚恐發作
這是一類急性發作的強烈焦慮.
會突然感到危機或威脅即將來臨或死亡迫在眉睫,體驗到強烈的恐懼,並產生立即逃離的衝動;同時出現各種軀體症狀和認知症狀,如心悸、出汗、震顫、或搖晃、呼吸困難或窒息感、堵塞感、胸痛或不適、噁心或胃不適、頭昏或感到頭重腳輕、現實解體、人格解體、害怕失去控制或會“發瘋”、瀕死感、感覺異常,以及寒戰或發熱。
常見於驚恐障礙或各種恐怖症。
2、無名焦慮或浮游性焦慮
是一類沒有原因的不限於特殊場景的廣泛而持久的焦慮。
個體預感到存在迫在眉睫,而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危險,但是又說不清楚危險來自哪裡;同時,個體又懷疑自己是否有應對這種即將來臨的危險的能力。
出現警覺性增高,運動性不安和軀體症狀,如心跳加快、窒息感、胸部堵塞感或不適、噁心或胃部不適、出汗、面色潮紅或蒼白、震顫等。
此類焦慮是廣泛性焦慮障礙的特徵。
3、預期焦慮
焦慮障礙患者預期再次面臨害怕的場合或情境時出現的焦慮,例如:驚恐障礙患者對驚恐再次發作的擔心,社交恐懼症患者對即將來臨的社交場合的擔心。
4、憂慮性期待 
由患者過分擔心自己或親友會發生不幸的事情或會發生非現實威脅引起。
例如擔心子女出門會發生諸如車禍的意外。
他們常常有恐慌的預感,整日憂心忡忡、心煩意亂、坐臥不寧。其焦慮的程度與現實或誘發焦慮的事件本身的程度很不相稱。
5、臨場焦慮
它與執行一項任務有關,完成該項任務越沒有把握,焦慮也可能越大。考試前出現的焦慮屬此類。臨場焦慮特別見於性功能障礙者,
6、分離焦慮
是兒童對父母分離的一種反應,通常出現哭叫易激怒和其他痛苦象徵。大多數人認為只是兒童試圖對強加給他的改變作出的一種調整反應。分離焦慮見於兒童的分離焦慮障礙。
原因
人們預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擔憂、緊張、不安、恐懼、不愉快等的綜合情緒體驗。焦慮伴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尤其是植物神經活動的變化。表現為血液內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心悸、血壓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張力降低、皮膚蒼白、失眠、尿頻、腹瀉,等等。

焦慮分類

①狀態性焦慮。由於某一種情境而引起的焦慮,情境改變時,焦慮隨之消失。但有時某種情境很特殊,產生的焦慮十分強烈,有可能產生短暫的人格變化。 
②特質性焦慮。由於一個人的人格特點與眾不同,在相同的情境中,其情緒反應的頻度和強度也與眾不同。例如,在與陌生人相處的時候,有的人就會出現這種特質性焦慮。
通常,按照焦慮水平可分為高焦慮者、中度焦慮者和低焦慮者。
高焦慮者由於學習動機過強,抱負水平過高,對學習過程中的人際因素和環境因素過於敏感,學習的責任心強,但學習情緒不穩定,容易急躁。
中度焦慮者能理性地把握學習環境中的主客觀因素,正確地認識和處理學習目標、學習能力和學習條件之間的相互關係,把自己的學習動機和抱負水平調整到恰當的水平,學習情緒穩定,學習成效高。
低焦慮者學習動機弱,目標不明確,學習責任心不強,學習過程中反映的理性水平也較低,因而其學習行為容易跟著感覺走,受外部誘因和偶發因素影響較為明顯。
研究表明:中等水平的焦慮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而過低或過高的焦慮水平對學習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1]
焦慮是人們對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產生的正常心理反應,只是每個人經歷的時間長短不一或程度不同。只有當焦慮原因不存在或不明顯,焦慮症狀很突出而其他症狀不突出,焦慮的持續時間及程度均超過一定的範圍,以致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工作時,才可以認為患了焦慮症,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症。產生焦慮症的原因主要有:
①生物學因素,如遺傳影響與生理因素;
②心理因素,如認知、情緒等;
③社會因素,如城市過密、居住空間擁擠、環境污染、緊張、工作壓力過大等。

生理變化

焦慮焦慮表現

焦慮狀態通常伴有生理變化,主要是植物性神經系統活動的亢進。由於焦慮程度的嚴重性不同以及個體間的差異,致使這種變化因人而異,但仍有其一致性。它在交感神經系統方面的表現有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皮膚蒼白、手心出汗、口乾舌燥和呼吸變深等;在副交感神經方面的表現有尿意頻繁或小便次數增加,噁心嘔吐腹瀉,甚至大小便失禁。嚴重的焦慮時,可見肌張力增高,出現刻板動作,消化不良或食慾減退以及睡眠障礙。對客觀上具有威脅或危險的刺激產生相應的焦慮反應是一種正常的適應方式,一般人可以增強信心或懂得如何戰勝它而獲得解脫。缺乏明顯的客觀原因而內心卻極度不安,並伴有大禍臨頭、惶恐緊張的焦慮,是適應性不良的病態行為。

嚴重而持續的焦慮反應除有植物性神經系統活動亢進等表現外,還有注意集中困難、聯想記憶力減弱、工作效率降低、社會活動能力下降和性行為能力減退等。病態性焦慮多見於各種焦慮症,焦慮反應多見於更年期憂鬱症,也見於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焦慮還可由非病理心理情況引起,例如維生素B1的嚴重缺乏、低血糖綜合徵和邊緣葉病變等引起。

疾病治療

焦慮苯二氮藥物

焦慮一般是心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首選藥物治療,可以使用抗焦慮藥物,如苯二氮類。然而,長期使用苯二氮類會導致軀體依賴。停藥時必須緩慢進行,不宜突然撤藥。苯二氮類藥物治療效果肯定,而副反應輕微。丁螺環酮是另一種對本病治療有效的藥物,它不會產生軀體依賴,但需要使用2周以上才會起效,而苯二氮類幾分鐘之內就可以發揮作用。

行為治療往往效果不佳,因為促發焦慮的因素並不清楚,放鬆和生物反饋技術可能有些幫助。

焦慮相關書籍

患者可能存在內心衝突,這種衝突往往與缺乏安全感和自我挫敗的評價有關,因而,在幫助分析和解決內心衝突時,心理治療可以有一定效果。所有的人都會經歷過恐懼和焦慮。恐懼是對外在可以辨認到的威脅如一架轟炸機或一輛失控的汽車所產生的情緒的、心理的和行為上的反應。焦慮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狀態,不存在明確的威脅因素。焦慮伴隨的生理和行為改變與恐懼相似,因而這兩個詞常被人們混淆使用。

焦慮是對應激的反應,如生活中重要關係的破裂或處於對生命有威脅的災難之中。有理論認為,焦慮是對被壓抑的性慾或攻擊衝動的反應,這種衝動正要打破維持內心平衡的心理防禦機制。因此,焦慮可能反映內心存在的矛盾和衝突。

焦慮可突然發作,如驚恐發作,也可以經歷數分鐘、數小時或數天而緩慢發生。焦慮持續時間亦長短不一,可以幾秒鐘也可以數年。焦慮的強度有輕有重,輕者僅是單純疑慮不安,重者可達極度驚恐。

焦慮是維持人對外部事物產生靈活反應的基本要素,是人們能夠在危險環境中生存的基礎。一定程度的焦慮才能使人在危險的處境保持適當的警覺。大部分時間裡,焦慮使人能夠維持精巧和協調的意識轉換過程,如從睡眠到警覺到焦慮和恐懼再到睡眠的轉換。有時,一個人對外部事件產生不恰當的或過分的焦慮反應,就可以罹患焦慮性障礙。

不同的人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不同,如有的喜歡在大眾面前演講,而有的則非常畏懼。人們對焦慮的耐受性不一樣,因而確定什麼樣的焦慮是病態的,可能比較困難。然而,當一個人在不該產生焦慮的時候出現焦慮,並且焦慮很嚴重,持續時間很長,並影響到日常生活,那么其焦慮可能是一種疾病了。焦慮性障礙造成苦惱,並干擾個體日常生活,因而可導致抑鬱。有些人可以同時發生焦慮和抑鬱,也有些人先出現抑鬱,後來才出現焦慮。

焦慮性障礙是常見的精神疾病。其診斷主要是根據臨床特徵來確定,然而,軀體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處方用藥及非法用藥(如皮質類固醇、古柯鹼)亦可引起與焦慮障礙類似的症狀。陽性家族史有助於醫生作出正確的診斷,因為,在人群中對某種特殊焦慮性障礙的傾向和易感因素常具有遺傳性。

自我測定

如果這些情況發生在你的身上,或是有類似的表現,請你完成下面這個簡易量表:請標出下面每句話與你相符的
程度,評分標準如下:
3=非常像我2=有些像我1=有一丁點兒像我0=一點兒也不像我

1.我在新環境裡要花上不少時間克服羞怯。
2.有人看著我時我幹活很吃力。
3.我非常容易困窘。
4.我同陌生人談話很困難。
5.我在人群前談話時感到緊張。
6.一大群人會使我緊張。

把各條目的得分相加,如果總分超過9分,提示您可能存在社交焦慮障礙。

心理:健康的另一半

健康,是每個生命的追求,對於人類來說,健康不僅僅是體魄的強壯,更是心理的成熟穩定。那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生活才會更幸福。

抑鬱症、躁狂症症狀學

軀體化障礙相關背景知識

軀體化障礙時一種慢性而嚴重的精神疾病,表現為不能完全用軀體疾病解釋的反覆發作的軀體不適。本任務,將探討軀體化障礙典型症狀,回顧相關研究人物、成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