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教育

斯巴達教育

斯巴達教育(希臘語:Άγωγή)是一種嚴格的教育和培訓制度,它面向所有斯巴達公民,只有亞基亞德世系和歐里龐提德這兩個王室世系的長子例外。這種訓練需要離開家庭進行,包括學習秘密行動、培養對團體的忠誠、軍事訓練、打獵、舞蹈和社交預備。古希臘的Άγωγή一詞有許多含義,其中包括捉住和誘拐,但在此大致意味著知道、引導或訓練。

簡介

斯巴達教育斯巴達教育

斯巴達教育(希臘語:Άγωγή)是一種嚴格的教育和培訓制度,它面向所有斯巴達公民,只有亞基亞德世系和歐里龐提德這兩個王室世系的長子例外。這種訓練需要離開家庭進行,包括學習秘密行動、培養對團體的忠誠、軍事訓練、打獵、舞蹈和社交預備。古希臘的Άγωγή一詞有許多含義,其中包括捉住和誘拐,但在此大致意味著知道、引導或訓練

Άγωγή這個術語按照字面翻譯是“增加”,傳統上用於家畜飼養場。整個訓練期間的管理者稱為paidonomos ,字面意思是“一群孩子”。根據傳說,斯巴達教育是由半神話的斯巴達立法者來古格士引進,但是其起源據信是在在公元前7世紀末到前6世紀初,從那時起,斯巴達政府開始訓練從7歲一直到29歲的男性公民。

斯巴達的教育以培養兇悍的軍士著稱於世。斯巴達是公元前8世紀左右建立的古希臘奴隸制最大城邦國之一,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和異邦的侵襲,斯巴達把每個城邦變成了一個大軍營,每一個斯巴達人都將通過長期嚴格的軍事體育訓練而成為士兵。

斯巴達教育制度的目標,是培養出身體和德性都非常強壯的男子,使他們可以為斯巴達軍隊效力。它鼓勵一致性,強調斯巴達城邦的價值勝過個人的興趣,並且產生斯巴達未來的精英。。這些男人將成為“斯巴達的城牆”,因為斯巴達是唯一沒有城牆的希臘希臘城邦 – 斯巴達根據來古格士的命令而拆毀了城牆。斯巴達教育的訓練紀律非常嚴格,鼓勵男孩之間互相搏鬥,以確定誰是團體中最強壯的成員。

背景

斯巴達戰士雕像斯巴達戰士雕像:斯巴達人重武輕文,講究“敏於行,而訥於言”,對人從小就進行極嚴酷的訓練,在戰爭中寧死不屈,因此斯巴達成為古希臘最強大的城邦之一。

斯巴達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南端。這個地方海運不便,但是土地肥沃,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地利卻有發展農業的良好基礎,因而斯巴達逐漸成為諸城邦中最大的農業奴隸制國家。

斯巴達人是多利安人的一支,本屬外來民族,征服了當地居民之後,便實行殘酷、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在斯巴達的境內,居民分為三個等級,最高統治者是斯巴達人,是正式公民且屬於貴族階層,但人數極少,只有9000戶;被征服的當地居民——希洛人地位最低,且全部是奴隸,但人數眾多,達29萬人,他們沒有政治權利和人身自由,終身為奴;處於中間階層的是居住在邊境地區的庇里阿希人。

他們是自由民,有人身自由但無政治權利,主要是戍邊,並從事簡單的工商業勞動;有自己的土地,要服兵役和交納稅金,但不參加斯巴達人的軍事訓練。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懸殊的人數比例,使得斯巴達人不得不實行全民皆兵的責任軍事化管理;且實行原始的共產主義制度,任何財產,包括兒童都是國家的。斯巴達人終身的職業就是戰士,靠奴隸的勞動來滿足生活需要。

斯巴達是古代希臘與雅典齊名的奴隸制城邦。雅典和斯巴達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諸方面各樹一幟,成為古代希臘兩種主要城邦類型的典型代表。雅典工商業發達,文化教育繁榮昌盛,實行進步的奴隸主民主政治;斯巴達則以農立國,文化相對落後,實行保守的貴族寡頭政治。在軍事方面,雅典的海軍居希臘各邦之首;斯巴達則以陸軍稱雄。斯巴達軍隊在作戰中兇猛強悍,是希臘其他各邦軍隊所無法比擬的,後來,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前431—前404年)中慘遭失敗,並臣服於斯巴達。
斯巴達以武力稱霸希臘,與其實行嚴格的國民軍事教育制度有著直接關係。

斯巴達軍事教育制度始於來庫古改革時代。關於來庫古其人及其生活年代,自古至今,眾說紛紜,但一般認為,來庫古改革具有一定的歷史真實性,其時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末。普魯塔克在《來庫古傳》中認為,斯巴達的政治體制、份地制度、教育制度、公餐制度以至社會風氣幾乎都是來庫古規定的。

來庫古立法規定,新生嬰兒必須經過長老檢查,認為健壯的才準許父母養育,否則就命令拋棄于山峪的棄嬰場,以免長大後不能成為強壯的戰士。斯巴達的教育從嬰兒墜地便已開始,母親對於剛剛出世的嬰兒就用酒洗浴,認為這樣可以使孩子的身體變得像鐵一樣結實;幼兒階段,母親訓練孩子不怕黑暗、不怕孤獨、不計較食物、不啼哭喧豗

對於子女的教育並不是由父親的意志來決定的,法律也不允許父親照自己的意願來培養和鍛鍊孩子。當孩子們長到7歲的時候,來庫古就命令把他們由國家接收並編入連隊,他們在連隊中受著統一的鍛鍊與教養。他們同吃同睡,接受各種各樣的體育鍛鍊,如跑步、擲鐵餅、投標槍、角力等;也有軍事訓練,如斗拳、擊劍等。為了訓練男孩肉體的忍痛能力,每年都要借敬神之名赤身裸體鞭笞一次,並不許大聲叫喊或啼哭求饒。斯巴達人希望用這種棍棒的訓練方式教育出堅韌不拔、英勇不屈的戰士。在少年團隊里,他們終年必須赤腳走路,穿粗朴的衣服,吃簡單粗糙的食物。在冬天裡,他們必須在冰冷的河裡洗澡,睡在自己編織的未經刀削的蘆葦墊上,只放一些薊毛藉以取暖。自14歲起,他們就跟隨青年參加屠殺希洛人的活動,白天潛伏在隱蔽的地方,偵探希洛人中的強悍者或有反抗嫌疑者,到夜間便摸進希洛人的村子將其殺掉,以此訓練勇敢精神和對希洛人的殘酷無情。

在少年團體裡,斯巴達青少年必須學習、背誦《荷馬史詩》,因為“來庫古看到包含在史詩中的政治與紀律的教訓比其中所含歡樂放肆的刺激更值得嚴肅注視”。他們還必須學習拉哥尼亞語,以便在軍事上簡短明了地表達自己的意圖。但斯巴達人並不重視語文的學習,他們認為沉默寡言、不好文飾、出言簡當才是戰士的品格。雅典作家色諾芬描寫到:“在斯巴達,從男孩那裡比從石像還難得聽到聲音,可以說男孩比女孩還要嫻靜寡言。

青年男子到20歲時,便正式成為軍人,受正規軍事訓練,參加軍事活動。斯巴達軍隊約40人成一小隊,約500人成一中隊,組成密集的步兵方陣。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就是使用武器和操練步兵方陣。每個人從20至60歲,都必須每日出操,參加軍事訓練。這使斯巴達的步兵方陣在戰鬥中進退嫻熟、接應機敏、戰鬥力強,成為常勝軍隊。

斯巴達也非常重視對女子的教育。女子有專設的學校,她們在學校里學習詩歌音樂舞蹈,接受各種體育鍛鍊。據普魯塔克記載,斯巴達的少女為了使身體結實、必須競走、格鬥、擲鐵餅、投標槍,使得未來的孩子在母親的妊孕中就有結實的身體,以保證嬰兒的正常發育,做母親的也因為身體健康而易於分娩。

教育方式

斯巴達人在嬰兒時就要接受生命的考驗,父母用烈酒為他擦洗,然後還要讓長老檢查他們的體質是否健康。凡是經受不住考驗或被長老認為是虛弱的就被拋在棄嬰場。七歲的男孩進入國家的教練所,從此他們就要經受心魄和筋骨的磨鍊,以形成堅韌、勇猛、凶頑、殘暴、機警和服從的品質。訓練的主要形式是格鬥

天剛發白,身著破爛長襯衣、骨瘦如柴的孩子們便開始在圍著圓柱的競技場上搏鬥。即使一方被打倒在地,傷口流著血,另一方也不可手軟。被打倒的如果能夠不顧一切,頑強抵抗,堅持到底,也被認為是強者。而哀叫和討饒則被認為是莫大恥辱。在一旁指導的隊長和老人千方百計地挑動孩子把訓練變成你死我活的廝殺。

還有一種方法,是專門考驗兒童忍耐力的。任何一個兒童每年都必須經受一次嚴厲的鞭笞,只有那些咬緊牙關,面無懼色的人才成為合格者。

教育目的

培養堅忍不拔的戰士和絕對服從的公民。

教育內容

主要有體育鍛鍊、軍事訓練和道德教育等,尤以軍事訓練為主。

教育體制

屬於集權專制型。政府採取嚴格的集權領導,把兒童視為國有;政府官員及社會成年人對青少年履行監管的義務,青少年必須服從;教育開支由國家負擔,青少年免費接受教育。

教育理念

斯巴達教育斯巴達教育

為了適應這種特殊的社會、政治、經濟需要,斯巴達人高度重視教育,建立了以培養勇猛善戰的軍人為目的的教育制度。這種教育不重視人的智慧的培養;而是經過長期、嚴格有序的軍事訓練,使年輕一代成為忠於祖國、勇敢善戰、對奴隸殘暴的軍人。斯巴達的教育由國家控制,家庭幾乎不承擔教育的任務。孩子出生後,由部落的長老檢查其身體狀況。健康的被留下來,由父母抱回家去撫養;體弱病殘的就被扔到山谷里去。在家庭養育中,由母親或保姆負責,主要任務是讓孩子健康成長。身體健康是軍人必備的基礎條件。7歲時,家庭的撫養及教育任務便結束了。孩子被送到國家教育機關接受教育。男孩子從7至18歲的十年中受教育的場所是軍營。在這裡,通過嚴格的軍事體育訓練,強制的道德灌輸和嚴酷的身心磨鍊使年輕人成為勇敢、堅韌的愛國戰士。

斯巴達軍事體育訓練的內容有:忍耐勞苦、忍受鞭打、體育、神秘行動等。軍營的制度極其嚴酷。兒童一進入軍營,便被編入嚴格的軍事組織,過著極艱苦的生活,他們穿著很單薄的衣服,光頭赤腳,晚上睡在蘆葦墊上,吃少量的食物。管理者甚至故意讓兒童忍飢挨餓。作為教育的一個策略,便是鼓勵他們去偷公共食堂的食物,以不被抓到為榮;一旦被抓住,便要遭到毒打和挨餓的懲罰。用這種殘酷的方法訓練兒童的勇敢、機敏的品質。鞭打也是教育手段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違犯紀律的兒童要接受“執鞭者”的鞭撻;而且任何一個斯巴達公民都有權去鞭打一個有過失的孩子。更主要的是,當孩子成人時,還要到專門的神殿去接受鞭打的考驗,並不得喊叫或有其他怯懦的表示,有的人甚至為此而喪生。通過此關的人成為“神壇勝利者”。

與軍事訓練相關的還有體育訓練,體育也是為軍事服務的,與軍事技能相結合。體育的訓練貫穿於一個人的一生,因此斯巴達人能長期取得奧林匹克的優異成績。體育訓練的項目有:跑步、跳遠、扔鐵餅、擲標槍、狩獵等。訓練時,要求青少年裸體,而且身上塗滿橄欖油。斯巴達人的體育訓練極其嚴格,只重軍事目的,不顧及人的全面發展。當兒童進入青年時期,訓練就更為嚴格、殘忍。有一個特殊的訓練項目——秘密行動,即派斯巴達青年去屠殺奴隸希洛人。在夜間乘人不備時潛入奴隸集中的地方大肆屠殺,有時白天亦如此。除了殘殺,還採用各種手段侮辱希洛人,以此激起青年對奴隸的鄙視,培養他們兇殘的品性;同時也可使希洛人經常處於擔驚受怕的境地,不敢輕舉妄動。斯巴達人很注重道德訓練,目的在於使青少年服從長上,忠於祖國。採用的方法是道德灌輸,利用對話的方式訓練青少年的道德;還利用音樂和詩歌來培養道德,例如採用歌頌英雄的歌曲來培養青少年高尚愛國的心靈。斯巴達的教育中不重視智育,而且鄙視知識,甚至那些在國外學習了修辭學的人回到國內還要受到懲罰。斯巴達人訓練青少年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反對羅嗦。他們也學習詩歌、音樂,但這都是口頭進行的,而且服務于軍事的需要。

斯巴達人很重視教育女子。她們訓練的目的有三個:一是當男子出征時,她們在家鄉擔任保衛城邦的重任;二是用音樂、舞蹈去獎勵和慰問勇敢的戰士,並嘲笑怯懦的人;三是可以生育健壯的嬰兒。在斯巴達社會中,婦女地位比較高。在這一點上,雅典則相形見絀。

因此,斯巴達的婦女也具有堅毅的性格。有位斯巴達的母親在兒子即將出征的時候,送給他一個盾牌,叮囑道:“拿住它,否則就躺在上面!”鼓勵兒子英勇作戰,決不要貪生怕死。後來多以“斯巴達教育”作為嚴格而近乎殘酷的教育的代名詞。

總之,斯巴達是當時希臘半島上很小的一個城邦,但卻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教育以統治階級的後代為對象,其全部教育服務於鎮壓奴隸與平民的目的。因而,斯巴達的教育內容是片面的,它培養的士兵英勇善戰,服從嚴酷的紀律但文化知識卻極端落後。雖然斯巴達教育制度中也有值得注意之點,諸如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關懷,教育工作有嚴密組織,對女子教育的重視等,但整個斯巴達教育的性質是野蠻的、落後的。這種教育曾影響過雅典的柏拉圖等人的教育思想。斯巴達教育的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對於歐洲後世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有重大影響。

教育特點

斯巴達教育斯巴達教育:斯巴達統治者對內施行暴政;對外則實行防禦、侵略政策,以訓練勇敢善戰的士兵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1、教育具有階級性。

2、教育完全被國家控制,並被視為國家的事業。

3、以軍事體育訓練和道德教育為主,對文化知識不重視。

4、重視女子教育。

5、、政府對教育的態度不同。以農立國、實行奴隸主階級專制政治的斯巴達,採取嚴格的集權領導,把兒童視為國有;政府官員及社會成年人對青少年履行監管的義務,青少年必須遵從;教育開支由國家負擔,青少年免費接受教育。

6、、培養目標不同。斯巴達統治者對內施行暴政;對外則實行防禦、侵略政策,以訓練勇敢善戰的士兵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

7、、教育機構不同,斯巴達為鍛鍊戰士,由國家的7歲至18歲的男子設立兵營式的教練所,為18歲以上的男子設立青年“士官團”(即“埃弗比”),借軍事編制,行尚武教育。

8、、教育內容不同。斯巴達的教練所和士官團以軍事訓練和體育鍛鍊為主。雅典則在體育習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修辭學校和哲學家的學園則提倡水平較高的理論科目的講授和爭辯

9、、教育方法不同。斯巴達強調要服從師訓,刻苦訓練。雅典則對啟發誘導比較重視。

10、師資隊伍不同。斯巴達的教育機構皆由斯巴達奴隸主階級的成員負責教育工作,同時由執政官予以訓誡。

教育狀況

斯巴達教育:早期教育斯巴達教育:早期教育

首先,斯巴達在國家形成之後,在社會制度和生活習俗各方面都存在著較多的軍事民主制時代的遺風。斯巴達的“二王制”、長老會議、公民大會,從形式到許可權都基本上與軍事民主制時代的行政機構相同。在軍事民主制時代,一個部落的全體成年男子都必須是戰士,都必須隨軍事首長(巴賽勒斯)出征。斯巴達全體公民終年的軍事訓練,終年的軍事活動,無疑是這一原始制度在奴隸制下的畸形發展。
其次,斯巴達是一個在對外征服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國家。幾乎是把被征服國家的各階層人民一律加以奴役。因此,被征服者時常起義反抗。被征服的美塞尼亞人就曾發動過幾次大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第二次美塞尼亞戰爭(約前685—前668年),歷時近20年之久。斯巴達男子悉數從軍,戰爭結束歸來時,後方的婦女和邊民“私通”所生的“斯巴達之子”(意為“私生子”)都已經成人了。因此,這次戰爭大大提高了斯巴達人的警惕性,為了防範起義,斯巴達人從小就處於嚴峻的軍營生活之中,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
第三,斯巴達對希洛人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必然激起他們的強烈反抗。斯巴達把大量被征服居民變為希洛人,強迫希洛人為他們耕種土地,並且繳納田中整個產品的一半。希洛人還必須服兵役(主要充當輜重兵,做苦役),甚至遭到斯巴達人無情的屠殺,這就迫使希洛人起義反抗。因此,斯巴達人“在征服、掠奪敵人的過程中,他們不知不覺地使自己也套上了奴隸式的枷鎖;因為在後來幾個世紀的歷史中,斯巴達人是在對起義造反的極度惶恐中渡過的。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希洛人老是等待著斯巴達人發生災難,“他們好像是叢莽中的一支伏兵,遇到機會,立即出擊(起義)。例如,公元前464年,斯巴達發生大地震,希洛人乘機從四面八方集合起來,對斯巴達人形成很大威脅,以致斯巴達人一度不得不向自己的老敵手雅典求援。在這種起義的威脅之下,斯巴達就必須維持一支慣征善戰的軍隊。
第四,從人口方面來說,學者們推估斯巴達人和希洛人的人數比例為1比7,而斯巴達所有的鄰邦,如阿爾喀斯人、美塞尼亞人、阿卡地亞人都與它為敵,所以斯巴達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必須實行嚴格的軍事教育制度,使每個公民都具有鐵的紀律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具有英勇殺敵的本領。
第五,斯巴達對希洛人殘酷的經濟剝削,又為這種長期脫離生產、專事練兵打仗的軍事教育制度提供了可能。據普魯塔克記載,每戶斯巴達公民每年可以從其一份份地上獲得82麥斗大麥以及適量的,大約可供一家老小六口之需。因此,斯巴達人完全可以不必勞動,而只維護這種坐享其成的統治地位。正如H·瓦朗在其《古代奴隸制度史》一書中所說:“在希臘,那些憑武力站住腳根的民族一般都保持自己的軍事特點,他們藉以取勝的條件對於進一步維護他們的統治也是最適用的。因此他們仍然保持武裝狀態。……要保持掌握武裝的特權,勝利者必須把勞動委於被征服的民族。”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興衰

曾有數次,這種選拔過程因為造成自由的斯巴達男性公民數目的減少,而被認為對斯巴達社會有害。公元前3世紀,斯巴達男性公民的數目減少到只有幾百人。這種教育制度走向衰微。但是在前220年,又被克里昂米尼三世成功地恢復了一個階段。不過,不到40年後的前188年,又被斐洛波門廢除。前146年,斯巴達教育又再度恢復。

教育制度評析

告訴斯巴達人,我們遵守了斯巴達的法律,在這裡長眠。”告訴斯巴達人,我們遵守了斯巴達的法律,在這裡長眠。”

斯巴達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為國家培養優秀的戰士來保衛城邦、維護公民的地位。軍事體育教育通過斯巴達擁有了全希臘最為精銳的陸軍部隊,而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斯巴達人屢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取得優異成績,這也從一個側而反映出斯巴達軍事體育訓練的成功。當其他希臘城邦因外族入侵而失去獨立時,斯巴達卻是不可征服的;當發展個性的浪潮淹沒整個希臘而導致許多城邦的混亂時,斯巴達人通過其嚴格有效的教育制度保持了集體的團結和穩固。斯巴達的教育制度是世界古代史上的一種罕見的制度,因而博得許多古希臘思想家的讚美。

然而,從社會和人的發展的角度來看,斯巴達的軍事體育教育則是非常失敗的。斯巴達所有的公民都成了士兵,全體公民過著嚴格的軍事生活,整個斯巴達社會無異於一個大兵營。處於個人絕對服從和遵守鐵的紀律的團隊精神政治環境之下,公民的個性受到束縛,沒有自由發展的餘地。不僅如此,該國還把教育完全置於軍隊之中,實行一種極為嚴格、單一的軍事化教育,造成了全社會鄙視文化教育的心態。由於斯巴達人忽視對文學、藝術及哲學之研究,生活呆板,訓練方法單調,致使“思想家藝術家枯竭,軍人大放異彩,人人生活於恐懼中,拒絕自由,無異宣布道德破產。”另外,斯巴達教育只強調服從和紀律,缺少應變。色諾芬(Xenophon)說:“守紀律和服從的精神在斯巴達盛行”,而青年人“沿街行進時,雙手插在衣袍里,默默前行,也不左顧右盼,只是一味謙恭地盯著地面”。

這種壓抑性的紀律致使斯巴達人的言行舉止呆板,不隨和。另外斯巴達女子訓練與男子相同,都在追求剛毅、忍耐、服從、忠順、勇敢等品質,致使男性無法從異性那兒獲得身心之滿足或慰藉,同性戀異常猖蹶。原始落後的社會生活、狹隘片面的教育制度制約了斯巴達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在某些方面甚至還出現了倒退。雖然斯巴達教育的手段雖不足取,但其精神和宗旨,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勿視或者輕視了從幼兒到成年對他們進行吃苦耐勞、不怕流血犧牲、勇於克服困難的教育和堅強意志的培養,這樣的民族這樣的國家,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強大的國家,勢必走向國亡族滅。這決非驚世駭人之談。

原始落後的教育阻礙了斯巴達社會邁向文明的腳步,加重了斯巴達人性格中保守、狹隘、孤傲的缺陷。斯巴達人蔑視知識,拒絕文明,反對變革。當雅典人在文學戲劇雕刻、哲學、史學乃至教育等領域取得一項又一項令後人讚嘆的輝煌成就時,斯巴達人卻依然固步自封,頑固地堅持著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各種傳統和習俗。斯巴達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能征善戰、只知有國家不知有個人的士兵,卻沒有培養出一位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或科學家,這正是其原始、片而的軍事體育教育制度結出的惡果。雖然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擊敗雅典取得了希臘世界的霸權,但它仍停留在原始社會的思想和教育使它沒有能力擔負起領導希臘諸邦發展、強盛的重任,所以斯巴達和希臘城邦的衰落也就不足為奇了。

評論

斯巴達教育斯巴達教育

斯巴達人崇尚武力精神,整個斯巴達社會等於是個管理嚴格的大軍營。斯巴達的嬰兒呱呱落地時,就抱到長老哪裡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為他不健康,他就被拋到荒山野外的棄嬰場去;母親用烈酒給嬰兒洗澡,如果他抽風或失去知覺,這就證明他體質不堅強,任他死去,因為他不可能成長為良好的戰士。男孩子7歲前,由雙親撫養。父母從小就注意培養他們不愛哭、不挑食、不吵鬧、不怕黑暗、不怕孤獨的習慣。7歲後的男孩,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他們要求對首領絕對服從,要求增強勇氣、體力和殘忍性,他們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毆鬥等。為了訓練孩子的服從性和忍耐性,他們每年在節日敬神時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們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點般落下,但不許求饒,不許喊叫。

在軍事訓練同時,斯巴達人還向兒童灌輸斯巴達人高貴、希洛人低賤的觀點。教官常在兒童面前任意侮辱和鞭打希洛人,甚至帶他們參加“克里普提”活動,直接屠殺希洛人。男孩到12歲,編入少年隊。他們的生活更嚴酷了,光頭赤腳,無論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時食物很少,但鼓勵他們到外面偷食物吃。如果被人發現,回來要挨重打,因為他偷竊的本領不高明。傳說有一個少年,偷一隻狐狸藏在胸前,狐狸在衣服內咬他,為了不被人發現,他不動聲,直至被狐狸咬死。

滿20歲後,斯巴達男青年正式成為軍人。30歲成親,但每天還要參加軍事訓練。60歲時退伍,但仍是預備軍人。斯巴達女孩7歲仍留在家裡,但她們不是整天織布做家務,而是從事體育鍛鍊,學習跑步、競走、擲鐵餅、搏鬥等。斯巴達人認為只有身體強健的母親,才能生下剛強的戰士。斯巴達婦女很勇敢和堅強,她們不怕看到兒子在戰場上負傷或死亡。一個斯巴達母親送兒子上戰場時,不是祝他平安歸來,而是給他一個盾牌,說:“要么拿著,要么躺在上面。”意思是說,要么拿著盾牌光榮勝利歸來,要么光榮戰死被別人用盾牌抬回來。
到了現代我們已經沒有必要這樣殘忍,暴力的對待我們的孩子,但看一看歷史上斯巴達人戰無不勝,屢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包括已經被好萊塢根據歷史改編成電影的《斯巴達三百勇士》,我們就可以看出,在任何時代,他們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於我們教育與我們的孩子也是有一定的啟示的。
西方國家稱最勇敢的,最具有領導力的人為斯巴達人,由此可以看出,雖然時代進步了,包括現代文明都是由西方一直在推動,而我們東方卻在近代卻罕有建樹,可見他們卻沒有忘記他們的祖先給他們留下的一些東西,而我們卻忘記了,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所以我們的責任重大。

教育相關辭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