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詞目】客觀【拼音】kèguān
【注音】ㄎㄜˋㄍㄨ
【英譯】[objective]
【基本解釋】
①在意識之外,不依賴主觀意識而存在的(跟‘主觀’相對):客觀存在;客觀事物;客觀規律。
②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考察,不加個人偏見的(跟‘主觀’相對):他看問題比較客觀。
詳細解釋
含義(1)在意識之外,不依賴精神而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可望他以完全客觀的立場來對待這問題。
(2)指按事物本來面目去考察,與一切個人感情、偏見或意見都無關。他對人並不客觀。
(3)包含在對象中的,構成對象的,具有對象性的。
出處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十二:“一切矛盾都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任務在於儘可能正確地反映它和解決它。”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二:“但運用表面事物,也為客觀條件所限制。”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五章:“‘我總得客觀點嘛!’周仆笑著說。‘我對你們兩方面不偏不向。’”
哲學名詞
基本概念
客觀:縱覽多個角度揭示事情的本質,不參雜個人主觀意識,稱為“客觀”。客觀指人的認識從實際出發;主觀指人的認識不從實際出發,即主觀性。
客觀的定義:不以特定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也就是事物本身的屬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
科學就是客觀規律,無論什麼人,按照科學規律的條件做,一定得到科學規律論述的結果,否則規律就被證偽,證明有漏洞,不應再稱為科學規律。
哲學定義: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結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大類。科學是其中客觀的部分。具有相對性的詞,全是主觀辭彙。
補充說明
客觀中的“觀”仍是有認知主體的“觀”,實際上根本沒有純粹的“客觀”可言,離開認知談客觀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客觀規律,是指人類對事物認知中的普適性部分——即不隨認知主體變化而改變的那部分認知總結。
客觀,是指以得出客觀規律而認知,或用客觀規律來作出再認知。
客體,是指對認知作用具有普適性反饋的對象,其全集合就是客觀世界。
科學是客觀規律,但因人類認知本身具有局限性,而不能絕對化。在一定範圍內具有普適性的規律總結,就可以稱為科學。而超出特定範圍,此規律總結必定可被證偽。
內涵特點
可變性無論如何,對事物的客觀看法都是人根據自己所擁有的知識進行的判斷,也就是主觀判斷。因為人的認識會變,因此客觀看法也會隨之改變。”其實正好表現了一些人沒有搞清楚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日本人留下的工業基礎,是客觀事實,但這不是日本侵略軍的主觀願望,而是沒能銷毀,就被中國軍隊打跑或投降,如果是按照計畫撤軍,一定會銷毀這些工業設施。因此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無論是中國人、美國人還是日本人,都不會認為中國人會感謝日本人。而站在日本人立場,為了減輕中國人以及其他國家的人對日本侵略中國給中國人造成的破壞的關注,才會強調這些工業設施,對中國的好處,希望中國人忘記被屠殺,而只記得日本幫助了中國工業發展。
這樣講具有某種局限性,客觀既是以事實為主。既然肯定了留下了工業基礎,那么幫助了中國工業發展就是事實。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都無法改變這一點。感謝是主觀結論,站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立場就會有不同的結論。主觀存在著許多相對立的立場和不同的思考角度,是個人或某個集體的認知。其得出的結論也是個人或某個集體的認知結果。這種認知的局限性是根據個人或集體的知識思想情感所處的位置而決定的。所以主觀結論和主觀推論都帶有可變性。拿這句最後的主觀推論來說,這個推論不具有客觀性,是站在一種主觀立場上的推論。如果換成是日本人的角度來辯解那就是日本只是在提醒中國應該站在更全面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帶來了屠殺,但也帶來了些許發展上的促進。結論就是分析各個主觀推論,從中找出不變的客觀事實,進而推測不同立場和角度的主觀結論。其結論是多方面的並且具有那一立場和角度的邏輯合理性。
辨析區分
錯誤理解
1、常見對“客觀”的錯誤理解,認為是從其他人的角度或多個人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其實是另一個“主觀”,而不是“客觀”。
2、很多人認為客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就認為客觀是不可改變的,這是錯誤的思想。客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客觀隨著時間和內外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它依然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區分客觀與主觀
中國的文字還是很有特色的。所謂“客觀”,顧名思義,就是觀察者為“客”,自外於被觀察事物。此時,被觀察事物的性質和規律不隨觀察者的意願而改變。
所謂“主觀”,就是觀察者為“主”,參與到被觀察事物當中。此時,被觀察事物的性質和規律隨觀察者的意願不同而不同。
怎樣區分主觀客觀?
例如,假設阿王身高1.8米,這是客觀;阿王是高是矮?這是主觀。在普通人看來是高,在姚明看來就是矮了。然而同時必須看到,“主觀的客觀性”:如果姚明認為阿王是矮的,就不會認為一個1.7米的人是高的,只會是更矮。所以,主觀隨客觀而形成和變化,是有既定規律的,儘管這些規律很多還不為人們所了解。那么這些主觀形成變化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願改變的,所以是客觀。
所有客觀的事物都是可以被“測量”的,但不可以被“評估”;所有主觀的事物都不可以被測量,但可以被“評估”。所謂“測量”,一定是根據事物某種固有的屬性進行;所謂“評估”,一定是根據某種先驗的價值觀進行。身高1.8米是阿王本身的一種固有屬性,可以客觀測量,但不能“客觀評估”,一旦評估就是主觀了。而高、矮這樣的概念不是阿王本身固有的客觀屬性,而是人們的主觀評估。客觀解決“是什麼”,“怎么樣”的問題;主觀解決“好不好”,“怎么辦”的問題。
主觀與客觀並存
價值、效用、勞動這些概念,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它們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例如,無論一個身體怎樣的人,只要他搬動同一塊石頭走過同一個距離,那么可以認為他作的“功”是相等的。這是勞動的客觀性。“勞動耗費”對於不同人的評估是不同的。搬一塊大石頭,身體好,氣力大的人覺得耗費不大,需要的補償就小;身體差,氣力小的人就會覺得耗費大,需要的補償多。這就是主觀。
效用也是同時具有客觀和主觀。效用乾什麼的?滿足欲望。欲望的產生就具有客觀性。肚子餓了想吃飯,困了想睡覺,而不會是餓了想睡覺,困了想吃飯,這就是客觀。餓和困,也分別源於不同的生理過程,餓的生理過程不能產生困的感覺,反之亦然,這也是客觀。喝第一杯水時解渴,喝第二杯水時更解渴,這種規律也是客觀的,所以不可能反過來。喝水效用的飽和點也是客觀規律決定的。各個個體對於某事物的效用有不同評估,這是主觀。
既然勞動、效用都具有客觀性,那么以勞動和效用定義的價值也當然具有客觀性。具有客觀性,並不否定其也有主觀性。
現在問:客觀和主觀,誰是第一性的?當然是客觀第一性,這和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是同義。離開了小王身高1.75米這個客觀測量結果,就無法作出高或矮的主觀評估。
所以,經濟學和一切社會科學,既是主觀的,更是客觀的;既要研究主觀,更要研究客觀。
有人認為:
“客觀是要有立場的,客觀的人的立場就是新生事物的發展方向和先進生產力的要求,這就是客觀的人說話時腳所站的地方。比如一個中國人,一個美國人,美國人說當年日本人入侵你們,但是他“客觀上”也讓你們東北有了較好的工業基礎,也刺激了你們民族的團結,你們“客觀上”還要感謝日本人。這樣貌似客觀的說法其實並不客觀。因為他只是說出了“事實”,“事實”是中立而不帶立場的,而客觀本身帶有判斷的意味,需要立場。由於他沒有站在新生事物的發展方向來討論問題,所以只是一種偽裝的“客觀”,亦即不客觀。但相反,人類從原始社會發展至封建社會,一些人的自由和權利受得侵犯,看起來人類社會是退步了。但事實上,從原始社會至封建社會,生產力有了發展,生產工具也變得先進起來,這種變化是符合新生事物的發展方向和先進生產力的要求,因而從客觀上來講是進步的。
簡單的說客觀就是人們觀察事物的最基本自然形態,但是客觀認知都是要依據人的認知程度來決定的,這些也是因人而定的。文字本身沒有含義都是人賦予的,這個都是人賦予的說法其實也帶有人的主觀性質。人為什麼要賦予呢?憑什麼賦予這些意思呢?不還是少數人研究出來的讓其他人遵循的模式嗎?主觀意識是參合了人的自我意識多點也是從人的認知程度的多少決定的,說白了客觀與主觀的區別就是人們或者說少數人研究出來的兩種模式叫大家去遵循而已!客觀比較主觀呢?是少了很多自我意識在裡面,但也是有根據那觀察事物的最基本自然形態的客觀模式來的,那客觀模式在人類開始創造文字時期就以形成了一種叫大家遵循的模式。就像古代的天命說上帝說祖先一元論這個都是把統治者的帶有認知客觀原始自然形態的主觀意識讓百姓們去遵守,告訴人們只有我們一家才是代替上帝、上天統治管理大家的這個就是天子、上帝之子的含義。在被統治者也就是百姓如果遵照這個模式生活下去時間久了也形成了習慣那也有客觀模式了,因為只要他們墨守成規不反抗那還算是客觀因素吧。反抗這個模式或說造反那可能是他們的自我意識多的因素了。在統治者眼裡人們造反就是被統治的老百姓的主觀意識在引導。總之無論是客觀主觀都是為人們服務的,都是認知世界的兩種模式。不能說主觀就不對了有的時候那些發明家、科學家...在沒有成功之前還有的甚至被人們說成是有瘋子傻瓜,可一旦他們成功了他們在以客觀自然物質形態為基礎下以主觀意識創造出來的東西就有價值了所以主觀也沒有錯,那是要依靠一種倫理準則要把握尺度的主觀意識那沒有什麼不好的。那依靠的倫理準則可以算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我個人認為客觀中有主觀主觀中有客觀,客觀是依靠主觀的最基本自然形態做依據的,而主觀是依靠的自我意識形態多點。只要做得不偏不斜適中就是好的模式。“中國人之心性理論,乃古人所塑造,要想改良,亦須從古人之心性理論出發,糾其病態,去其糟粕,始成修正救世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