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語文,是人類教育的基礎學科,也是人類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語,指語言和說話;文,指文采和風華。古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語文教育“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審美性”,最終目的則在於培養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才如江海文始壯,腹有詩書氣自華!”
國小生的思維發展,正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這個過程中,語文教材擔負了巨大的責任。
除此之外,美育應滲透於語文教學的始終。而有教育家指出:“百年現代中國語文教育中,最最缺乏的就是人真實、自由的精神!”
課本中的母親、母愛之於孩子,其意義自不待言。
表現
母愛
一本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國小語文教材批判》,全文刊發了這幾位新銳教師的調研成果,引起眾多業內人士關注。新書詳盡列舉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的三套使用最廣的國小語文教材的種種“毒素”。
一、母愛和母親形象不健康。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聖女,很少見到有血有肉的真實的生活中的母親。比如,蘇教版中的《水》、《花瓣飄香》、《沉香救母》等文章,人教版的《玩具櫃檯前的孩子》、北師大版的《母親的純淨水》等,其中的母親形象多是身體不健康的,這些家庭中一直若有若無地瀰漫著一種壓抑的氣氛。而人教版《日記兩則》和《看電視》、北師大版《流動的畫》和《媽媽的愛》等,裡面的母親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無邏輯。不論苦大仇深還是道德完美,有一點是共同的,她們多數無視孩子的主體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更甚的是以愛的名義,行摧殘之實。
二、基本上都是不快樂的孩子,要么就是成人化的孩子,總之是非常態的孩子。這些孩子要么在恐懼中成長,比如北師大版中的《花臉》一文;要么被工具化般的蓄養,只有回報父母才是好孩子的唯一標尺,如北師大版中的《三個兒子》。他們被教育要“吃苦”,不斷“吃苦”,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吃苦”。
三、落後的道德觀念在教材中仍有市場,比如“孝”,比如“報”,比如“聽話”、“服從”。只是硬度減弱,剛性的道德砝碼變成了軟性的道德誘餌,願者上鉤。這種道德陷阱,在面對尚未完全形成獨立判斷能力的國小生時,具有相當的殺傷力。
其他
一是教材中兒童視角的缺失。周作人說:“兒童應該讀文學的作品,不可單讀那些商人杜撰的讀本,讀了讀本,雖然說是識字了,卻不能讀書,因為沒有讀書的趣味。”僅就這3套教材的課文來看,有讚美母親的,有提倡發明的,有呼籲保護環境的,有歌頌偉人的……但大部分都重在說教,極少有真正符合童心、富有童趣的。
如蘇教版一年級上冊里的《漢語拼音兒歌》,都處處是教育與禁止:“大喇叭里正廣播,愛護大佛不要摸”,“弟弟河邊捉蝌蚪,哥哥走來勸阻他。”如北師大版《流動的畫》:“喔,媽媽,我知道啦!窗外是祖國的畫,千萬不能弄髒它!”枯燥的說教,如何能讓孩子明白,“愛”是個什麼東西,“祖國”又究竟是個什麼概念呢?
林達寫到美國的公民讀本,第一課是“你”,愛國,從個體開始,推己及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吾愛以及人之愛,也許才能給孩子以切身感受。缺乏兒童靈性的奇思妙想,勉強編出來的擬人童話,既非童謠,也非詩歌的打油之作,成人讀來都覺得乾癟乏味,豈能奢望孩子們喜歡?
二是事實的缺失。可以說不好故事,也可以不那么開心,但不能捏造事實。北師大版和蘇教版都有愛迪生用智慧救母親的故事,就是一個謊言。還有一類,因為文學描寫的拙劣,從而使得故事破綻百出,難以置信。如人教版《日記兩則》和《玩具櫃檯前的孩子》。
其他的比如:極少真正符合童心、童趣的、快樂的缺失、缺乏求真精神、缺少經典等等。
打分
蘇教版
一年級上冊 | 漢語拼音兒歌 冰花 | -1 1 |
一年級下冊 | 蘑菇該獎給誰 陳毅探母 | -4 -4 |
二年級下冊 | 母親的恩情 沉香救母 晚上的太陽 | 2 |
三年級上冊 | 孫中山破陋習 | 0 |
三年級下冊 | 花瓣飄香 習作:烏鴉反哺 | 3 -4 |
四年級上冊 | 桂花雨 | 5 |
四年級下冊 | 第一次抱母親 雲雀的心愿 | -2 1 |
五年級上冊 | 少年王冕 | 1 |
五年級下冊 | 愛如茉莉 愛如茉莉 水 | 3 4 -3 |
北師大版
一年級上冊 | 我的家 燕子媽媽笑了 | 0 1 |
二年級上冊 | 媽媽,不要送傘來 小獅子 流動的畫 包餃子的故事 小馬過河 | 4 -5 -4 3 5 |
二年級下冊 | 媽媽的愛 兒子們 | -4 -5 |
三年級上冊 | 一朵小花 不願長大的小姑娘 | -2 -3 |
三年級下冊 | 媽媽的葡萄 遊子吟 | 3 4 |
四年級上冊 | 落花生 一枚金幣 | -3 1 |
四年級下冊 | 七子之歌(三首) | 2 |
五年級上冊 | 生死攸關的燭光 | 0 |
五年級下冊 | 用目光傾聽 | -1 |
六年級上冊 | 窮人 花臉 母親的純淨水 瑞恩的井 | 5 -1 -4 4 |
六年級下冊 | 童年的朋友 | -3 |
人教版
評分標準
第一:價值觀念上的,即這些選文是否符合公民社會價值多元的要求。
比如,是否將母愛當作母愛本身,而非一種殘缺的、濫情的、扭曲的、專制的情感。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是否將孩子看作與父母平等的獨立個體,是否承認孩子的個性發展等。
第二:基於對事實本身的基本判斷構成第二條原則。再偉大的道理也需要用真實的事例來表現。
很多課文,由於不合適地採用了一些虛假的材料,其意義大打折扣不說,有的甚而走向其反面。又則,課文想要講述的事實可能是客觀存在的,但由於教材文本的拙劣,最終使得這個真實的故事更像一個假故事。
第三:教育的適切性原則。
光做好事是不夠的,必得用好的方式去做。具體到教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發育規律和認知能力,不要總是趨向於說教和灌輸。說教和灌輸,很大原因在於成年人的自以為是,從而將觀念強加於人,不尊重孩子自身的世界。
出自:蔡朝陽《一個父親的感言》